:::

從建立到現在,「布丁布丁吃?」blog的轉變

布丁布丁吃布丁

0 Comments

從建立到現在,「布丁布丁吃?」blog的轉變

因為之後有一個問題是在問內容架構分類,所以我想這個問題就從系統功能面開始聊起吧。


草創期:MSN Space與摸索

我一開始撰寫blog的時候是使用MSN密切結合的MSN Space。儘管撰寫一些簡單的文字還可以,也有人在為MSN Space開發一些小功能,但是整體來說MSN Space是非常不自由且功能貧乏的。不滿於MSN Space的我繼續找尋其他的blog服務提供者,最後找上了Blogger

當時臺灣最有名的blog服務提供者其實是無名小站,還有不少其他臺灣在地的服務,像是中華電信的Xuite日誌、後來出現的痞客邦,甚至我社團朋友許多人喜歡上擁有漂亮版型的日本blog提供者FC2

但這是這些blog提供者都有些共通的弊病,像是無名小站不遵守網頁語法標準(後來不知道有沒有改)、大部分都固定版型、功能,而無法自行設計。特別是像我喜歡在blog中寫些JavaScript程式,很多blog提供者就會強制擋掉。

因此過不久之後我就轉移平台到了Blogger。而MSN Space後來更名成為Windows Live Space,而且在最近2010年底默默地收掉了。

Blogger初期

相較於其他的blog提供者,Blogger在臺灣默默無名,而且至今我週遭朋友仍大多都不知道Blogger。其實這理由很簡單:因為它難用。

儘管Blogger開放整個Blog樣板供使用者自行設定,但是懂得網頁語法的人少、要熟知Blogger專用語法的人更少,大部分的使用者並沒有能力去設定Blogger的版面。而且Blogger提供的版型不僅少到可憐,還一點也不能吸引年輕人使用。

事實上,從建立blog到現在,「布丁布丁吃?」的網站版型一直沒有做過大幅度變更。你現在所看到的就是Blogger初期提供的少數版型中,我覺得還可以看的其中一個版型。然後我再自行撰寫CSS跟JavaScript,微調版面、增加功能,最後才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儘管前面我提到MSN Space功能貧乏,但初期的Blogger真的一點也不輸他。沒有最新文章、沒有最新回應、沒有留言板、沒有統計功能,以及致命的沒有漂亮的版型跟有的沒得小玩意兒,這些缺點馬上讓一堆人打退堂鼓。

但是相反的,也是有人喜歡Blogger的自由度,於是撰寫了JavaScript程式來豐富Blogger的功能,而我也是其中的一員。現在你右邊看到的最新文章跟最新回應訪客留言板,都是我參考網路上的文章、修改加上去的手製功能。儘管撰寫程式的確不是很容易,但我真的很喜歡寫JavaScript程式來讓這個blog更豐富,就像是佈置自己的小窩……而且還是純手工的小窩!

每當我偶爾調整一下Blogger上的功能時,看著以前寫的生澀程式碼,就會覺得現在的自己稍有成長。這種在寫blog背後的經驗也令我回味無窮。

Blogger到現在

到現在為止,剛剛說的Blogger缺點,幾乎都已經改善。要最新文章有最新文章、要最新回應有最新回應、要統計功能有統計功能,還有匯入/匯出、手機專用版本等更為強大的功能。儘管版型變多了、更容易調整了,但還是非常西方人的風格,而不太能夠切中喜歡可愛、帥氣的我國民情。不過版型對我來說倒不是重點,所以至今「布丁布丁吃?」也幾乎沒有改過版型。

看著Blogger提供了那些當年自己努力了好久才寫出來的功能,多少會感到有點一代新人換舊人的失落感。不過Blogger的那些功能也不見得能完整符合我的需求,所以那些純手工的功能我仍保留在右方,也算是一種懷舊行為啦。

除了Blogger的功能之外,我在撰寫工具上也從Blogger網頁改用了Windows Live Writer,瑣碎記事改用Plurk記錄,撰寫方式也逐漸地有所轉換。原本我是希望用手機來寫blog,但後來發現手機難以讓我寫篇圖文並茂的文章,後來就放棄了,乖乖在桌上型電腦面前好好地把文章寫出來比較實在啦。


小結

這一篇簡單地敘述了「布丁布丁吃?」在系統功能上的轉換。儘管很多都是雞毛蒜皮不值一提的瑣碎事情,但是既然這幾篇都是記錄,那就多少寫一下,方便之後拿出來嘲笑吧。

下一問:

「布丁吃布丁?」文章的分類:blog發表的文章是否有特定架構或規則?例如以知識面跟生活面?這樣的架構或規則是有其意義嗎?

(more...)

為什麼會想建立「布丁布丁吃?」blog?

布丁布丁吃布丁

0 Comments

為什麼會想建立「布丁布丁吃?」blog?

最近因為種種緣故,有人來問我「布丁布丁吃?」blog經營的一些問題。但是因為我從來覺得我有在「經營」這個blog,看到問題時腦袋一片空白,完全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基於這個因緣,加上我最近又因為某些緣故所以不在這邊聊研究相關的東西,所以藉由這個機會,我就一邊整理這些問題的答案,一邊在這邊做個記錄。


這個blog的念法是「布丁布丁吃什麼」

大部分的讀者都不知道這個blog的念法,而直接稱之為「布丁布丁吃」。其實你們這樣念的時候也覺得很奇怪吧,為什麼「吃」後面沒有受詞,而是接一個疑問符號呢?這是因為我並沒有特定要吃「什麼」。

一開始可能吃點「Aquarian Age 水瓶世紀」、吃點「ACG圖片」,接下來吃點「大學時的報告」、「研究所時的報告」,然後吃點「網管筆記」、「研究方法」,現在則是吃「論文進度報告」。

接下來到底要吃什麼?我也不知道。就繼續讓他是一個問號,看到什麼就吃什麼吧。

 

建立「布丁布丁吃?」的動機

一開始是因為在大三時高錦雪老師的「讀者服務」期末報告寫了一篇「以部落格實作讀者服務工具初探──圖書館部落格運作實例分析」,於是我也跟著用用看blog這個服務。那個時間是2005年,第一篇文章是本blog的留言板,後來被我拿來改成右側那個訪客留言板用。

建立「布丁布丁吃?」的理念其實受到毛慶禎老師的影響很深。毛老師不斷跟學生倡導網際網路自由、永久流傳的真理,不管有價值、沒價值的東西,只要在網路上公開讓人使用,總有一天會有人需要他。所以我建立了「布丁布丁吃?」,而且寫了許多一般人不會想看的文字,因為我也跟毛老師一樣,相信總有一天會有人需要這些「孩子」

也許你會覺得這個理由看起來蠻冠冕堂皇的,但換個角度來說,其實也不過是亂無章法地把一些資訊投入網際網路而已。也因此,我並不會覺得這是什麼特別的想法。這種作法網路上大家都在做,我許多的知識也都是從網路上搜尋而來,而我也只是遵循那些我獲益的方式,而將這種精神繼續延續下去而已。

因為這個blog並沒有特定主題或方向,所以我甚至覺得訂閱這個blog也不見得會得到你想要的資訊。比起特地去分析這個blog整體在做些什麼,不如從中找到一兩篇你感興趣、你需要的資料,然後開心地拿去用,有空的話也打幾個字鼓勵一下,我才覺得這是「布丁布丁吃?」的真正用法。

簡單來說,使用「布丁布丁吃?」的最佳途徑,我認為是透過搜尋引擎找到你想要的資料,然後就那一篇資料能夠對你有幫助,這樣就夠了。

題外話:毛老師與網路標準

題外話,雖然離開輔大很久了,但毛老師講起網路精神時神采奕奕的樣子還是令我印象深刻,他真的是位非常有趣的老師。不過我必須說明一下,毛老師應該會非常厭惡打開這個blog,因為它擁有我許多基於個人而作的非標準、高門檻功能,而這對撥接速度、舊版本網路瀏覽器來說是非常難以閱讀的。

如果你也是有「為什麼每次打開布丁的blog,瀏覽器就像是要當掉一樣」的困擾,那我除了希望你趕快捨棄IE改用FirefoxChrome之外,也建議你改用手機版介面來讀取,速度會快很多。感謝Google團隊為Blogger添增的這個功能,我真的覺得他超棒的。


小結

建立跟動機差不多在這篇講完了,雖然很短,但這也是因為建立一個blog並不困難,一個簡單的想法就可以去做、去實行,然後繼續幫網際網路堆積垃圾文字

預定下一問:建立「布丁布丁吃?」的過程中有什麼轉變嗎?是什麼造成這樣的轉變?

(more...)

序列分析簡介 Sequential Analysis Introduction

序列分析簡介 Sequential Analysis Introduction

image

序列分析是一種行為分析的工具,國內研究者侯惠澤老師是應用序列分析數位學習行為的專家。最近聽老師演講受到他的啟發,我也去借了Bakeman跟Gottman(1986)的「Observing interaction : an introduction to sequential analysis」來看,了解序列分析是怎麼分析資料,順便將之整理成方便計算的小工具,供大家使用。

序列分析簡介

話說回來,序列分析到底是什麼呢?

在做研究記錄的時候,我們可以把各種「事件」進行「編碼」,然後依照時間順序排列,就可以得到一連串的事件序列觀察樣本。以一群分組合作的學生為例,研究者在觀察他們行為的時候,可以將「各做各的」編碼為「A」、「討論作業」編碼為「B」、「創新意見」編碼為「C」、「聊天」編碼為「D」,於是可以得到「ABDCACDABACADCB」這樣子的資料。從這邊我們可以探討學生行為轉換究竟哪一種比較明顯的議題,最後可能會發現「討論作業」轉換到「創新意見」有顯著高的頻率,那麼我們就可以說學生在「討論作業」時比較容易進入到「創新意見」,並畫出本頁開頭的那張圖。

附帶一提,其實頁首的那張圖是序列分析工具範本觀察樣本算出來的結果。從範本觀察樣本輸入的「ABBDCCAABCBDBCBBBBCDDBCBCBCBBDBCDB……」可以變成這樣的轉換示意圖,你就可以知道序列分析多麼有用了。

進行序列分析研究需要幾種知識:

  1. 觀察記錄
  2. 行為編碼
  3. 序列分析
  4. 解釋資料

其中1跟2是許多質性研究內容分析法都會探討的議題,而在序列分析裡面更傾向於行為事件的編碼。3跟4則是利用機率統計z分數二項式檢定的顯著性來描述、解釋資料的作法,這就是序列分析需要學習的關鍵。

介紹投影片

為了跟大家解釋怎麼去找出「ABDCACDABACADCB」的關連、並計算其顯著性,我做了一個簡單的投影片供大家參考:(SkyDrive備份)

如果你覺得計算序列分析很麻煩,也可以用用看我寫的序列分析工具,應該有助於你快速分析出資料的規則。至於要怎麼觀察、編碼,那就不是我的領域了,請努力進行文獻探討跟身體力行吧!

參考文獻

  • Bakeman, R. (1986). Observing interaction : an introduction to sequential analysis.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Hou, H. T.,* Chang, K. E., & Sung, Y. T. (2010). Applying lag sequential analysis to detect visual behavioral patterns of online learning activitie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41, 2, e25-27.
(more...)

序列分析工具 Sequential Analysis Tool

序列分析工具 Sequential Analysis Tool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