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顯示具有 新玩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後掛式耳機的選擇考量

布丁布丁吃布丁

後掛式耳機的選擇考量

2010-01-13-344

後掛式耳機,是掛在兩耳上,而中間的連接線則是固定的U型環繞在腦後方。我偏好後掛式耳機的原因在於他容易「掛」,不僅是掛在耳朵上(一隻手就可以左耳、右耳,掛完!)、還可以掛在旁邊的物品上而容易拿取(如下圖)。

2010-01-25-366

雖然我在好幾年前我已經有寫過了類似文章,但是在那隻耳機壞掉之後,我就苦於找不到合適的後掛式耳機。然而,在最近終於在光華找到了一個很適合的TWO.M EP600MV立體聲後掛式耳麥(以下簡稱TWO.M)。經過多天的測試,儘管250元的耳機音質不太能期望,但至少戴起來感覺良好,這就是我最滿意的事情了。

趁這個機會,我想來聊一下什麼叫做「戴起來」感覺良好的後掛式耳機。如果你也喜歡戴後掛式耳機的話,不妨也可以參考一下這些標準喔!


1. 不夾耳朵

 2010-01-13-345_2(TWO.M)

後掛式耳機最怕的就是夾耳朵!如上圖中的紅框所示,TWO.M留了很大的距離,讓你的耳朵可以「掛」上去而不會被夾到。

2010-01-25-368 (他牌耳機)

讓我們來看一下這個錯誤的例子,這也是大部分後掛式耳機會犯的錯。耳朵放音樂與後掛的桿子之間的距離光是這樣子,就足以讓你耳朵夾到發疼。

不要小看耳朵被夾的痛苦,夾個一小時左右就很難受了。買耳機是聽音樂的,不是來自我虐待的!可惜的是,大部分的後掛式耳機都沒有考慮到這點。相較之下,TWO.M有考慮到這點,相當令人讚賞。

2. 不夾頭

後掛式耳機跟頭戴式耳機一樣會有這個困擾,既要中間的桿子固定、又不能讓他像金箍圈一樣地夾頭。

2010-01-13-346 (TMO.W)

如上圖所示,TMO.W的耳機是很明顯的U字型,通常比較不會夾頭。

image (其他牌耳機)

讓我們來看看另一個例子。上圖的耳機呈現了近Ω的弧度,就很可能會變成針對你太陽穴攻擊的金箍圈。

有些耳機戴久之後寬度會漸漸變鬆、變得好戴,但有些後面桿子做得特別硬、怎麼拉都還是一樣緊,那就真的是沒辦法了。總之,TMO.W的U字型讓人感覺寬度適宜、不會太緊,就是讓人讚賞。

3. 隱藏式麥克風

2010-01-25-366_2 (TMO.W)

大部分耳麥都是旁邊一根,TMO.W也不例外。儘管可以調整角度,但這對我這種很少用麥克風的來說是蠻困擾的。

 

2010-01-25-369 (其他牌)

隱藏式麥克風就是把麥克風作在線控上,省去那一根的困擾。只是這樣要用麥克風時也變得不太方便,如果線控上有夾子可以讓人夾在領子上得話就好多了。


以上就是我個人認為的後掛式耳機選擇的三大考量,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幫助!

(more...)

全文搜尋引擎Lucene簡介投影片

全文搜尋引擎Lucene簡介投影片

image

Lucene是一個全文搜尋引擎的套件,他可以為各種文件製作倒置索引檔(Inverted File),並透過簡單的API來檢索。DSpace的搜尋功能也是透過Lucene來實做,一時興起就去研究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了。

(Google Docs新開視窗SkyDrive投影片下載)

原本是抱著會對論文有幫助的心態去研究,不過實際上好像用不太到。我還是乖乖地來學習物件導向程式設計還比較實在就是。

參考資源

以下是一些可供參考的網站:

image實際上我是閱讀書本「征服Ajax+Lucene建構搜尋引擎」:

  • 征服Ajax+Lucene建構搜尋引擎(附光碟)
  • 作者:李剛、宋傳、邱哲
  • 出版社:松崗
  • 出版日期:2006年11月07日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861258566
  • 定價:490元

之前是在光華大享書局以特價書150元的價格買下來,好像覺得很值得。內文介紹其實不是說寫得很好,他也只是把中國大陸簡體字翻譯成繁體字之後出版而已,很多地方都是把他當作簡體字來看待比較好。

(more...)

在工人舍SX安裝Windows 7 Beta

布丁布丁吃布丁

在工人舍SX安裝Windows 7 Beta

2009-03-29-619

機種:KJS工人舍 SX系列-黑色(XP GPS版) 產品代碼:K7873

安裝作業系統:Windows 7 7000.0.081212-1400_client_en-us_Ultimate-GB1CULFRE_EN_DVD (這是2008年12月20日微軟發給部份測試者的版本)

這個型號買來的時候是安裝Windows XP Home版本,本來就打算重新安裝成Windows XP Professional版,不過在這之前,聽說Windows 7對於觸控介面設計有獨到之處,一時興起就抓了Windows 7來安裝看看,結果讓我十分滿意,真要用觸控功能的話,比起Windows XP,我會更喜歡Windows 7。Windows 7具有較適合觸控的介面設計,比起Windows XP美觀的系統介面,更簡單也更好用的系統設定,

安裝完成之後畫面如下,雖然我這張是取自於Wikipedia,不過與實際畫面相去不遠:

image 


硬體規格

  • 工人舍 S47-SX3KX08GTW (黑) 詳細規格表
  • 作業系統: Windows XP Home
  • 處理器:Intel Atom Z520 1.33GHz
  • 晶片組:Intel US15W Chipset
  • 記憶體:1G DDR2 667(規格是DDR2 533)
  • 螢幕:Glare WIDE 8.9"(WXGA) 1280x768 TFT Color LCD with Touch Screen Panel
  • 硬碟:80GB(1.8吋)
  • 光碟機:Tray Type, 9.5 mm (DVD Super Multi燒錄器)
  • 多媒體網路攝影機:搭載前、後雙向攝影機(2 Way Camera)前35萬畫素後200萬畫素
  • Audio:Stereo Speakers-1 watt
  • Sound Chip:AC97,Realtek ALC262 VC2-G
  • I/O Ports外接介面~
    • VGA:Yes (外接螢幕可到1680*1050)
    • USB 2.0:2組
    • FIR:No
    • DC-In:Yes
    • Headphone:Yes(前置)
    • Microphone in:Yes(前置)
    • Built-In Microphone:Yes
    • RJ-45:Yes (右側附蓋)
    • Memory Card Reader: SDHC、MicroSDHC、MS(包括duo),個別獨立的讀卡機
    • Express Card Slot:Yes (特色!)
    • Power Button:Yes
    • Launch Buttons:Yes
    • Wireless On/Off (w/LED):Yes
    • Ethernet (10/100M):10/100
    • Wireless LAN:B/G
    • WLAN Antenna Ready:Yes
    • Input Device~Keyboard:TWN Keyboard
    • Pointing:Touch Pad with 2 pick buttons (左鍵加大是貼心設計)
    • Battery type:3-Cell
    • Battery life:2.5 hrs (跟大多數小筆電比起來略短)
    • AC Adaptor:19V/50W
    • Bluetooth:QCOM USB 2.0
    • 尺寸:227mm (W) x 170mm (D) x 25.4 ~ 33mm (H)
    • 重量:1.2kg(不含電池)
    • 保固:商品一律依其原廠或代理商之保固條約內容所履行。工人舍筆記型電腦行動電腦主體及內部組件保固一年、電池與AC變壓器

查看Windows 7的基本資訊如下:

工人舍SX Windows7基本資訊 


Windows體驗指數1.9分

工人舍SX Windows體驗指數

Windows體驗指數以1到7.9的分數範圍來評定電腦的等級,而這之中取最低的分數作為該電腦的基本分數。工人舍SX所獲得的分數如下表,基本分數取最低子分為1.9分。

元件 分級資料 子分數 備註
處理器 計算(每秒) 1.9 Intel Atom Z520 1.33GHz
記憶體(RAM) 每秒的記憶體運算 4.2 1G DDR2 667(規格是DDR2 533)
圖片 Windows Aero的桌面效能 2.9 Intel US15W Chipset
遊戲圖形: 3D商業和遊戲圖形效能 2.5
主要硬碟: 磁碟資料傳送速率 1.9 TOSHIBA MK8025GAL,80GB(1.8吋),平均傳輸速率為26.9MB/sec,隨機存取時間23.4ms

關於工人舍SX的效能報告,可以參考傳說中的挨踢部門: KOHJINSHA 工人舍 SX 台灣版 SX3KP08HTW --實測篇


工人舍SX的驅動程式皆可正常安裝

2009-03-29-620

工人舍大部分的驅動程式都可以順利安裝在這個版本的Windows 7,唯有顯示卡的驅動程式安裝的時候失敗,但在經過Windows Update之後就能夠順利運作。

2009-03-29-628 2009-03-29-626

這包括了各種的快捷鍵,像是右邊的上下快捷鍵(如上圖左,調整亮度)、鍵盤Fn搭配的功能鍵(如上圖右,調整照相機)、光碟機開關、無線網路開關(這應該只是牽涉到硬體層面)。另外GPS我沒有測試。


開機大約1分26秒

從出現工人舍畫面到進入Window 7的檔案總管,所需時間大約是1分26秒。中間要選擇Windows版本是因為之前安裝的Windows XP Home的緣故,稍微拖累了一些時間。


關機大約25秒

關機 從按下「關機」指令,看完Windows Logoff到畫面消失,時間大約是24秒。但是工人舍SX的電 源燈熄滅大約要40秒,我猜可能是之後工人舍SX要自己關掉一些硬體的關係,所以比起作業系統又稍微延後了一些時間。


Origami Experience 2.0可順利運作,但圖片投影片不太順暢

 

2009-03-29-621

畫面上看到的是微軟為UMPC或MID裝置所作的Origami Experience 2.0,相關資料可以看看以下網頁:

簡單地說,這功能讓具有觸控螢幕的電腦看起來像PMP一樣地可以用手指操作,包括按鈕加大,把影音播放、圖片播放等功能提到前面來用,加入RSS摘要功能,改善IE瀏覽器(其實也只有工具列跟移動網頁的方式不同而已)。功能並沒有很豐富,運作起來也不是很順暢,怎麼說也不會讓人覺得滿意。

接下來就看一下一些圖片吧:

2009-03-29-622

手寫便條紙這邊我還蠻喜歡的,十分方便。

2009-03-29-623

可以檢視照片。使用投影片模式播放照片又有許多有趣的類型,但播放起來並不順暢。

2009-03-29-624

像拍立得的形式,下面顯示檔案名稱。

2009-03-29-625

把螢幕切割成很多塊各別顯示圖片。


Open PCman Combo Nova亂碼

Windows 7 PCman亂碼

儘管已經安裝了繁體中文語言包,Open PCman Combo 9.2.2 (Novus)依然是亂碼。可憐的巴哈姆特身上盡是看不懂得外國語言。


其他新功能

有許多篇報導已經介紹過Windows 7的新功能,我也不特別去贅述,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以下資料:

 

<-- Post Catalog -->

(more...)

書目管理軟體Zotero使用教學

書目管理軟體Zotero使用教學

image

在撰寫論文的時候,你一定會一直遇到為了參考書目格式抓狂的時候。尤其是指導老師叫你從Chicago改成APA,你可能會楞在一百多筆參考書目面前,喪失動筆的意志。別傻了,快用書目管理工具來整理你的參考書目吧!不管是Chicago還是APA,這種制式化的工作交給電腦就好。你只要負責修飾、檢查,然後花多一點時間在你的論文內容上,這才是應該做的事情。

話說回來,你整理你的文獻的時候還在用資料夾嗎?你的資料夾裡面除了擺數位檔案之外,有辦法記錄這筆資料哪裡來的、作者是誰、出版刊物、出版年份這些資料嗎?還是說你還在很有毅力地把這些資料一個一個輸入到EndNote甚至是Excel表格嗎?別傻了,快用zotero來幫你蒐集、整理資料吧!zotero能夠一個按鍵就擷取完整的書目資料,搭配上Firefox Portable,你甚至可以把你的資料帶著走呢!

zotero 1.5 beta支援Endnote的匯出格式,也就是你可以把Endnote匯入到zotero裡面。我快要找不到理由使用Endnote了。

前面幾個教學連結都已經頗為完整了,但為了報告方便,我做了一個簡單的PowerPoint投影片供人觀看。原檔案請到SkyDrive下載

(more...)

MicroSD迷你讀卡機,美觀,但不堪用

布丁布丁吃布丁

MicroSD迷你讀卡機,美觀,但不堪用

image image

Jiner Micro SD金屬質感真皮手機吊飾讀卡機,純正金屬質感迷你讀卡機,PChome販售199元,有黑色跟紅色兩款。

image

平心而論,在大小只有一般USB插槽的一半高度的MicroSD迷你型讀卡機中,JINER這款算是看起來最好的。但是,他的USB連接頭並不是常見的四片金屬,而是一種複雜的晶片型的接頭。

2009-03-13-538 2009-03-14-575
JINER的USB接頭 傳統的四片USB接頭

我暫時找不到JINER這種接頭是怎麼回事,但可以確定的是,在年代有點久的電腦上插上這種USB接頭,好一點是讀不到,壞的話就是讓整台電腦短路斷電。因此建議不要買JINER的MicroSD讀卡機!


2009-03-14-576

題外話,上面比較圖當中白色這款是我現在在用的ZENITRON(增你強,名字俗夠有力)的MicroSD讀卡機,價格也是200元,但是增你強的網站上完全找不到這隻產品,網路上也很少看到過,實在是很神秘。

缺點是白色容易髒、上面的字容易被磨掉、塑膠質感便宜貨、更糟糕的是MicroSD的插口處會隨著你拔掉讀卡機的時候一起鬆脫(orz)。優點是意外的內部有綠色LED燈,會在讀取的時候發光,是很好的設計。

總而言之,我還蠻喜歡這種迷你型的MicroSD讀卡機,還可以替換裡面的MicroSD卡來當隨身碟使用,真是方便又實用呢。

(more...)

沒事就來Plurk

布丁布丁吃布丁

沒事就來Plurk

用RSS訂閱我的Blog的朋友可能都沒看到我有什麼更新,只有那些硬梆梆的DSpace發表而已,那是因為我最近流連於另一個Micro Blog(微網誌)——Plurk
很多人把Blog當作日記在撰寫,我也很喜歡碎碎唸、講些不太有意義卻又有點想留個紀錄的東西。我只是想發個感言,就像很多人會在MSN暱稱上面公開一些事情。像這種字數不常、事情不多,讓人覺得,要特地打開WLW寫一篇Blog,實在有點麻煩。

Micro Blog,有人翻譯成「微網誌」,就是迎合這種需求而跑出來的新型態服務。一般最為人所知的是Twitter(上圖),「What are you doing?」、大家一起來碎碎念。我把它當成Blog自我簡介的一部分,擺在Blog的右上角。但後來經過電腦玩物的介紹,我轉移注意力到比Twritter更好玩的Plurk上。

就如上圖一樣,Plurk強調了時間軸與回應功能,讓原本各說各話的微網誌串連在一起。透過時間軸,你可以知道你跟你朋友在哪個時間點有什麼感想,而且你還可以針對他們的Plurk留言回應。這樣你來我往地討論下來,讓我想起來以前在BBS上熱鬧討論的感覺,而Plurk用起來更是簡單!
我得承認我快要習慣沒事就開著Plurk隨時發篇碎碎念,或是回應些來自朋友的發言,Plurk貼心地提供了相當多的社交功能。隨著你的發言與回應越來越豐富,代表你在Plurk內等級的Karma值也會越來越高,並且開啟越來越多功能。這彷彿是OLG練功等級的設定,讓我為了想要得到「修改Plurk顯示名稱」的功能,而不自覺就釘在Plurk裡面打滾了!

Plurk也貼心地提供了手機介面,簡潔的操作面板適合小螢幕的行動裝置。我本來以為我會常常在手機上沒事Plurk一下,可是說實在話,手機的輸入實在是太累人了。而且普通版本的Plurk具備提醒你閱讀新的留言與回應的功能,比較讓人容易查閱。除非真的很想要發表個Plurk留言,不然我想我大多數時候還是會用桌面電腦Plurk吧。

說了這麼多,無非是希望越來越多朋友參與,一起來Plurk吧!

話說回來,有好一段時間不是用Windows Live Writer就是用Zoundry,沒想到Blogger的發文介面也改了這麼多。最令我讚賞的是,圖片上傳介面越來越好用啦!


(more...)

USB插頭充電電池,千萬不要買!

布丁布丁吃布丁

USB插頭充電電池,千萬不要買!

image

PChome購物推出了這個可用USB插頭充電的充電電池,但是我買了之後才發現這根本就不能用

0723_001221

原因在於正極的接頭沒有突出,造成無法接觸、通電,因此非常多器材無法使用,這也包括了我的無限滑鼠。看到「館長建議:比一般3號電池輕很多,很適合無線滑鼠使用,解決手感太重的問題~」,感覺更加諷刺。

0723_003049

正常的正極頭會像上面的電池一樣有突出,下面USB插頭充電電池幾乎沒有任何突出面。

0723_001246

此外,USB的蓋子也做得頗粗糙,旁邊都是毛邊。儘管這不是讓這電池無法使用的主要缺陷,不過在這邊還是拿出來講一下。

兩顆199,千萬不要買!

這問題我也回報給PChome購物看看,希望能有讓人滿意的處理。

(more...)

利用Clonezilla Live安裝Windows XP記事

布丁布丁吃布丁

利用Clonezilla Live安裝Windows XP記事

大家都知道重灌電腦是痛苦的工作,既費時又費力,因此大家都在找可以快速地弄出一台可用的電腦的方法。一直在重灌電腦的我,也渴望找到解決這種問題的方案,能在短時間內就可以把Windows XP以及需要使用的軟體就灌好的方案。

具體來說,我需要的Windows XP必需要有以下功能:

  • 一個完整的Windows XP作業系統
  • 安裝許多我所需要的軟體,這之中包括了需多要序號才能安裝的版權軟體——當然,我重灌到其他電腦時,也是會限定在這個使用範圍內。
  • 桌面、我的文件、我的最愛已經移至D硬碟分割區。

網路上有些全自動安裝光碟,例如大大有名的Super XP,我也看過手動打造量身訂做的Windows光碟軟體,但似乎要做一個這樣子的光碟也頗為麻煩,因此先不考慮。

現在,我已經有幾台已經安裝好作業系統以及各軟體的電腦,如果把這作業系統及軟體能夠直接複製到其他電腦上,不就輕鬆多了嗎?

因此就來研究一下用硬碟備份/還原的方式來安裝Windows XP系統的方法吧。


Windows XP的SID解決方法

在接觸到Clonezilla Live之前,我大部分是使用Ghost來做備份/還原的工作。但是Windows XP是一個很麻煩的作業系統,今天你在這台電腦安裝好Windows XP, 然後把硬碟拿出來、裝到另一台電腦上時,卻會因為Windows XP的系統識別碼(SID)不同導致無法正常開機。如果你裝在不同硬體的電腦上,更是容易因為缺少需要的驅動程式而無法運作。同樣的,硬碟備份/還原的作法,就像是把硬碟換到其他電腦一樣,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

之前我們為了消除SID,在Ghost還原之後,再用Windows XP光碟進行修復的動作。但這還是挺花時間的。相較之下,Clonezilla Live的winroll就具備消除SID、更換主機名稱的drbl-winroll,在同樣機型中安裝Windows XP就顯得輕鬆許多。


目標硬碟太小的解決方法

遺憾的是,我們要管理的電腦並不只是同一種機型,而且硬碟大小也可能不盡相同,因此硬碟備份/還原的作法馬上就碰到難關。特別是我的Windows裡面將桌面、我的文件與我的最愛移到了D磁碟分割區,那就更難直接把整顆硬碟還原回去了。Clonezilla Live雖然可以還原比映像檔還要大的硬碟,但是當我要還原到比映像檔還小的硬碟時,就算實際使用空間沒有超過目標硬碟的容量,還是會出現錯誤而失敗。

舉例來說,我有一個160GB來源硬碟,實際容量約為142GB,分割成C(30GB)與D(112GB)兩個分割區,C擺放了20GB的資料,D只有資料夾。我將這整顆硬碟作成映像檔,準備還原到目標的電腦。但是目標電腦只有80GB的硬碟,實際容量約76GB。因此在操作Clonezilla Live進行還原時便會失敗。雖然這用常理也想得通,不過我還是實際去做了一遍。

為了避免這種狀況,我改用只備份/還原C分割區的方式進行,而不是一次備份整顆硬碟。首先,在目標電腦上利用GPARTED(免費)、Partition Magic(付費,但我相信你可以找得到免費版)等硬碟分割工具來進行分割,調整出一個30GB的C分割區以及其他剩餘空間的D分割區。由於目標硬碟中的C分割區大小跟來源映像檔中的C一樣都是30GB,因此就可以順利進行還原。

還原之後,還要使用硬碟分割工具將該分割區設為Active (啟動),電腦才會知道要從這顆硬碟來開機。

那D分割區裡面擺的桌面、我的文件與我的最愛資料夾該怎麼辦?我是用WinPE或Linux Live光碟來進入系統來幫D分割區建好資料夾。後來發現其實不建資料夾,WIndows XP還是能夠正常開機。但前提是D磁碟分割要能夠先正確建立起來。請利用工具來完成吧。


Windows修復無法讓它正常開機

就算Clonezilla Live還原硬碟成功了,但大多時候還是無法正常開機。

我推測這是由於Windows XP在更換硬體之後缺少新硬體的作業系統才會變成這樣,因此在做一次Windows XP的修復動作。

蠻意外的是,很多知道怎麼灌Windows XP的人,卻不知道怎麼作Windows XP的修復。因此在這邊大略敘述一下作法。修復可以從在Windows XP中執行與開機時在Windows XP安裝過程中執行。其實兩者都差不多,後者的作法如下:

  1. 利用Windows XP光碟開機
  2. 進入Windows XP安裝步驟
  3. 確認授權,按下F8
  4. 安裝光碟會偵測硬碟中是否有Windows XP,如果有的話,則會列出已經有的Windows XP系統。我們的修復動作也是在這邊進入的。
  5. 選擇在硬碟上得Windows XP,按Enter進行修復。

接下來安裝光碟會刪掉硬碟上Windows裡的檔案,再複製光碟上的檔案進去,然後就跟一般的Windows XP安裝差不多了。

但是修復之後,卻依然只能進到Windows XP標誌畫面,卻還是進不了修復的安裝畫面,更別說是進入Windows XP系統了。


求助於Ghost萬用硬碟的經驗

早在許久以前,就有很多人在研究用Ghost來複製Windows XP到不同電腦的方法。多次嘗試失敗之後,我也參考了「不同機型用GHOST複製XP,而且不必封裝喔!」的作法,來移除原本來源電腦裡面裝置的驅動程式。

作法大致上敘述如下,整個過程都不可以把電腦重新開機:

  1. 把電腦裝上PS2的鍵盤跟滑鼠,並確保可以運作。
  2. 將螢幕解析度調整至最小、色彩品質最低。以免還原之後基本的顯示卡無法支援。
  3. 移除網路卡驅動程式
  4. 移除音效卡驅動程式
  5. 移除顯示卡驅動程式
  6. 移除USB全部的驅動程式。
  7. 把IDE ATA/ATAPI控制器改成「選擇標準雙通道PCI IDE控制器」,P-ATA跟SATA都要改掉。
  8. 電腦的電源改成「標準PC」。 這邊跟該文章不太一樣,是網路上普遍的解法。

完成以上步驟,就可以準備拿Clonezilla來做備份了。由於Clonezilla具備移除SID的功能,因此不需要像Ghost一樣另外做封裝才能運作。要注意的是,早期版本的Clonezilla不具備SATA硬碟的讀取能力,因此盡量用新版本的Clonezilla來操作吧。

還原Clonezilla的步驟中,有許多預設參數需要調整的情況,大致上要注意的有:

  1. 先確保要還原的電腦的驅動程式存在。
  2. 只還原C磁碟分割,而不是整顆硬碟
  3. 不重新還原MBR或開機管理程式(選擇性):我不確定如果裝了Clonezilla給的開機管理程式會有什麼情況,不過開機有問題的話,我會用工具來維修MBR,所以問題應該不大。。
  4. 不重新產生分割區。
  5. 調整分割區至磁碟大小:這是呼應上方目標硬碟調整的結果。

還原之後,應該可以正常進入開機畫面。第一次、第二次開機時都需要確認、安裝驅動程式,因此會花很多時間。把所有驅動程式安裝完成之後,並自動安裝IDE ATA/ATAPI控制器與電腦的電源之後,就算是大功告成了。

只是目前我完成的電腦運作起來速度都不是很順,不知道是哪裡出了問題,但至少不會有當機或不能啟動軟體的情況。


一邊研究一邊記下這篇,發覺也花了好多天才把這篇完成。

之後有空我會用虛擬機器寫一篇用Clonezilla Live分割與還原的教學,希望是有空啦.....

總之,瘋狂灌電腦的生活,就先告一段落了。

(more...)

Clonezilla-live(再生龍)還原Windows記事

布丁布丁吃布丁

Clonezilla-live(再生龍)還原Windows記事

clonezilla_logo_transparent

現在電腦管理已經比還原卡還要更進一步,進步到以整顆硬碟或是整個硬碟的分割區進行備份的時代。先不論備份所需空間及備份時間版本的問題,這種整顆備份的方式可以確保系統出問題時可以完整地還原,省下重灌的功夫。

眾多的備份軟體當中,我用過Ghost 8.0(很久的DOS版本,現在出到14版)、Acronis True Image Home 10版這些商用軟體,功能自有各自的好,不過我還是希望能用免費的軟體比較好。

意外之中發現了Clonezilla-live(再生龍),他是由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開發的自由軟體,功能與基本的Ghost類似,但是對Linux的支援較完整,是Linux使用者的福音。市面上也可以買得到由軟體愛用者蔡明貴老師所撰寫的「Clonezilla Live!電腦備份王」,鉅細靡遺介紹Clonezilla Live的使用方法,無論是入門或進階都相當受用。

因此,這次維修電腦教室的工作,我就把這個重責大任交給了Clonezilla Live。測試版的下載處在這邊,請花點時間幫他們填個問卷吧。


Clonezilla Live還原失敗大烏龍經驗紀錄

接下來紀錄一下這個烏龍事件的細節,必需要聲明這並不是Clonezilla Live的錯。

電腦環境是ASUS AB-P2600套裝電腦,主機板是Asus P5GD1-VM,硬碟為Hitachi的HDS722580VLSA80,80G空間。有七台相同的機型要進行佈署。使用的光碟是蔡老師書本所附的光碟,我一時間找不到版本號碼。

我先在已經安裝好Windows的電腦上以Clonezilla Live將備份檔存到遠端的SSH備份伺服器上,用的是備份整顆硬碟的「savedisk 儲存用戶端電腦的整顆硬碟」功能。

還原時,參數只勾選「-g auto 用戶端電腦重新在它的硬碟的MBR中安裝grub」跟「-hn0 PC 復原後修改用戶端硬碟中的MS win主機名稱(基於IP位址)」。完成還原工作之後,重開機卻會出現「Reboot and Select proper Boot device」的錯誤訊息。

進入BIOS設定觀察,果然硬碟並沒有被列入開機項目當中,相當讓人覺得詭異。之後把BIOS調回來之後在重新還原就可以使用了,結論是一開始BIOS就沒有把硬碟列入開機選項,是個超級大烏龍。


大量佈署電腦經驗談

以前在輔大圖資電腦教室裡,助教是採用個別單機Ghost備份的方式一台一台進行備份/還原。早期免費版本的Ghost只能單機使用,要還原到其他相同機型的話就得拆硬碟,學校也不太想要花錢買要錢的軟體,因此這個方法並不是很有效率。

DRBL是用伺服器端透過網路遠端喚醒(Wake-On-LAN,WOL)來控制多台客戶端電腦,進行Windows作業系映像檔的備份/還原,或是讓客戶端電腦以Linux開機。這種方法省下了個別操作的困擾,映像檔集中存放在伺服器端只透過網路存取,也不太有檔案搬移的問題。

看了看說明與安裝文件,總覺得建構DRBL也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儘管在硬體上不太需要添購高級設備,但是架設DRBL伺服器,遷網路線等等的工作,應該就會讓人需要花上許多時間來研究。我想這就是自由軟體的麻煩之處,但也是好玩的地方吧。


實際用過Clonezilla Live還原之後,我覺得DRBL在備份/還原Windows的方案上仍有幾點要考量的:

Windows XP的系統跟資料應該分開

確實分開的話,還原系統的時候,也可以保留作業中的資料。蔡老師的書中只有教到如何更改我的文件跟Outlook,實際上這種電腦教室大家會用最多的是「桌面」資料夾。至於修改桌面資料夾路徑的方法,可以參考拙作WindowsXP改變我的文件與桌面的儲存資料夾

同樣的,Linux作業系統也可以用類似的概念,將/home/擺在其他的磁碟分割,以確保/home/底下使用者的資料不會被還原。我想這對於Linux系統管理者來說,應該是基本常識才是。

這方法很實用,但是看過大部份介紹並不會提到,應該要多多推廣。

網路授權軟體的限制

本機端的合法授權軟體在一台上安裝,還原到其他電腦上,大部分是沒有問題。但是需要網路授權才能使用的軟體可就不是這回事了。

在使用Clonezilla Live還原的經驗中,就遇到統計軟體SPSS在其他還原電腦上授權失敗的例子。讓我臨時將SPSS重灌、再進行授權,才能開始使用。

而這種授權方式另一個問題就是名額限制。在SPSS授權說明書裡面提到,如果將重灌電腦,將會視為另一個授權名額。我是不確定SPSS授權時到底是傳送了這台電腦的什麼資料作為紀錄,SPSS的客服跟我說硬碟備份/還原的方式是會讓SPSS重服計算。儘管SPSS的授權可以用寄信或打電話聯絡客服來取消,但對於這種方法前還是得三思。


Clonezilla Live玩了好幾天了,目前看起來的確是相當穩定且好用,跟其他同類型的軟體大致比較了一下,在這邊列一下Clonezilla Live目前沒有的功能:

  1. 增量備份:目前Clonezilla所製作的映像檔都是單一獨立,因此佔了相當大的空間。增量備份只會針對系統有變更的部份作調整,減少降低每次都要備份的困擾。我用過的Acronis True Image Home有這個功能,但其實增量備份還是十分地佔空間,這是由於我每次都變動很多地方的緣故嗎?
  2. 線上備份:Clonezilla必須離開Windows才能備份,但是現在很多軟體都可以直接在Windows裡面就能進行備份。目前需要進行備份/還原的頻率並不高,我想大概一學期作一次即可,而且在DRBL的架構下可以大量佈署,比起單機進行還要快速的多。

跟其他軟體比較,Clonezilla最強的還是在於網路環境相容能力吧。能藉由SSH連線存取伺服器上的印象檔,這對我來說幫助很大。


由於這篇文章增刪了好多次,一邊實驗一邊撰寫也花了好幾天,所以看起來有點凌亂。之後有什麼心得,會繼續補上來。

好啦,繼續來安裝D-Link DP-300U印表機伺服器吧。

(more...)

VirtualBox用NAT也能架伺服器:連接埠轉送機制

布丁布丁吃布丁

VirtualBox用NAT也能架伺服器:連接埠轉送機制

摘錄自透過Virtualbox下的Windows的網路印表機問題的說明:

因為客端虛擬機器(Guest OS)是以私有的內部網路透過VirtualBox與主端連接,所以客端所提供的網路服務,不管是主端或是在相同區段的其它電腦,不但看不見,而且是不能使用的。(意思是,在GuestOS的服務,其他人都不能使用)

但是VirtualBox可以透過port forwarding的port轉送機制,讓客端的網路服務也可以被外部所存取。在這情形下,VirtualBox會聆聽主機端(Host OS)的確定ports,當有資料送過來時,把資料打包,再重新轉送到內部的客端系統裡去工作。

對於主端的應用程式或是其它網路上的電腦而言,它看起來就像是主端系統所提供的網路服務一樣。(這也意味著,你不可以在主端及客端提供二個相同的服務,比如網頁伺服器服務)經由此種模式,你可以獲得在客端虛擬機器上提供網路服務的優點,比如當你的主端系統對於網路服務是較弱的,比如容易當機或是容易被入侵等,你就可以運用此種方式在主端系統上提供服務。

雖然如此,但是VirtualBox的連接埠轉送機制得靠指令碼來設定VboxManage,對於不習慣指令碼的Windows使用者來說特別不友善,所以乾脆就寫一個指令產生機,方便大家設定吧。


Virtual Box NAT連接埠轉送機制指令產生器(for Windows)
:(如何查詢網路卡?)

(如指定多個轉接埠時,得用不同名稱,以免被覆蓋)
說明
  • 連接埠轉送機制指令碼的使用方法:請把輸出的網頁存成bat檔案,存到任意地方並開啟執行即可。
  • 執行指令的時候必須先關閉虛擬機器才會生效
  • Windows TCP/IP連接埠範圍:根據微軟的說明,Windows XP和2003可供保留的連接埠範圍是從1025到MaxUserPort(預設為5000)以及49152到65535,因此設定時請使用這範圍的連接埠,以免與其他服務相衝。
  • 設定完成之後,必需要開啟Host OS的防火牆才行。如何手動開啟 Windows XP 網際網路連線防火牆中的連接埠,其他的設定就麻煩網管吧。
  • 網路卡位於[設定值] > [網路] > [介面卡] > [進階] > [介面卡類型]的選單中,請見參考此圖
    如果網路卡為PCnet-開頭,則值應該設定為「pcnet」;如果網路卡為Intel PRO/1000開頭,則應該設定為「e1000」。當你發生「configutation error: Faild to get the "MAC" value」的錯誤時,應該就是網路卡設錯了,請見此討論的說明

參考網頁:透過Virtualbox下的Windows的網路印表機問題 [論壇 - Ubuntu基本設定] - Ubuntu 正體中文站 (翻譯自VirtualBox的說明)

(more...)

實作DC資料,Dubline Core metadata editor

布丁布丁吃布丁

實作DC資料,Dubline Core metadata editor

Dublin Core metadata editor,一個網路線上服務,可以取得指定網址的資料並生成為DC(Dublin Core)欄位,可選擇輸出為HTML的<meta>標籤或是RDF(描述網路資源的標記語言)/XML,嵌入到<head>...</head>區段內即可使用。

此metadata(詮釋資料)產生器也可以選擇輸出到其他格式,如USMARC(美國的圖書機讀格式)、SOIF、IAFA/ROADS(網路發行者使用)、TEI headersGILS(全球資訊定位服務)或是IMS(IP多媒體子系統)。

DC是一種metadata元件,目的是為了讓電子資源更容易被找到。原始的構想是提供給作者產生網站資源的敘述,它引起了正規資源描述社群的注意,包括博物館、圖書館、政府機關部門以及商業組織。

以上都是翻譯自該頁面的介紹。

講了這麼多,到底這個編輯器能夠幹麻呢?最簡單的應用如下:

  1. 取得指定網頁的資料
  2. 分析成為DC格式
  3. 修正該網頁的資料,讓網站能見度更高(例如SEO,我猜)

讓我們一步一步來做做看吧。


DC metadata editor與網頁的關係

該網頁當中就只有一欄表單,本次的實驗對象,就填進「布丁布丁吃?」的網址吧。

天啊,好多亂碼。我相信Blogger在幫我寫metadata的時候應該是用Unicode,那麼就是這個用perl寫成的編輯器是用其他編碼寫成的囉?

網頁下面可以看到他抓了網頁的資料來跟DC作配對,為了方便起見,我把它複製過來看看。

Title
Creator (author)
Subject or keywords
Description
Publisher
Contributor
Date
Type
DCMI Type:
Format
Identifier
Source
Language
Relation
Coverage
Rights management
Version: DC-dot $Id: dcdot.pl,v 1.107 2005/03/02 23:55:27 lisap Exp $

你可能會很好奇,到底他是從哪裡取得這些資料的。讓我們打開布丁布丁吃?的原始碼來瞧瞧<head>區段裡面有些什麼。排除掉一些CSS跟JavaScript連結之後,我們可以看到以下內容:


   <head>
   <meta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http-equiv='Content-Type'/>
   <meta content='true' name='MSSmartTagsPreventParsing'/>
   <meta content='blogger' name='generator'/>
   <link rel="alternate" type="application/atom+xml" title="布丁布丁吃&#65311; - Atom" href="http://pulipuli.blogspot.com/feeds/posts/default" />
   <link rel="alternate" type="application/rss+xml" title="布丁布丁吃&#65311; - RSS" href="http://pulipuli.blogspot.com/feeds/posts/default?alt=rss" />
   <link rel="service.post" type="application/atom+xml" title="布丁布丁吃&#65311; - Atom"
   href="http://www.blogger.com/feeds/16607461/posts/default"
   />
   <link rel="EditURI" type="application/rsd+xml" title="RSD" href="http://www.blogger.com/rsd.g?blogID=16607461" />
   <title>布丁布丁吃&#65311;</title>
   </head>

很短,對,很短。除了那個「&#65311;」大概是「?」之外,<head>區段裡面找不到這麼多資料的樣子。好,讓我們再仔細地看一次上面有填資料的表格與該網頁之間的關連,也許可以發現什麼有趣的東西。

Title 標題,從<title>區段擷取
Subject or keywords 關鍵字,似乎是從網頁裡面資料去斷字斷詞出來的結果
Date 網頁的更新日期
Type 網頁的型態,因為是文字為主的Blog,所以他判斷成為Text吧
Format 格式分成兩個子欄位,編碼可以從<mate>標籤裡面找到,長度則是程式去計算出來的
Identifier 網址,就是你輸入的網址

其中重要的「Description」欄位無法自動產生,那麼就由作者(我)來為他撰寫吧。從下面表單填入了Description,並修正其他欄位的亂碼之後,re-submit的結果是:

<link rel="schema.DC" href="http://purl.org/dc/elements/1.1/" />
   <link rel="schema.DCTERMS" href="http://purl.org/dc/terms/" />
   <meta name="DC.title" content="布丁布丁吃?" />
   <meta name="DC.subject" content="RSS; Atom; friends; PHP5$HTTP_GET_VARS; OK; LCD; K300; Picasa; Vlog; Writer;
   11/24/2007; Inno; OK─A.R.K; Wikipedia; Sitebar; CNET; Album; Zoomify; 11/25/2007; Creator; WLW”:Zoundry; main; Albums; Loading; 2.5轉IDE;
   Google; Alpha; Engadget; Aglaia; Zoundry; Raven; Feeds; Page; 32GB,15100; SSD; Setup; LG; Blog; Caduceus; WebFTP; MUSASHI; Web; Dear;
   BBS‧RSS; Vii; Reader; sidebar; skip; ACG; GUN; Decaview; Blogger" />
   <meta name="DC.description" content="布丁個人BLOG" />
   <meta name="DC.date" scheme="DCTERMS.W3CDTF" content="2007-11-25" />
   <meta name="DC.type" scheme="DCTERMS.DCMIType" content="Text" />
   <meta name="DC.format"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
   <meta name="DC.format" content="126737 bytes" />
   <meta name="DC.identifier" scheme="DCTERMS.URI" content="http://pulipuli.blogspot.com/" />

讓我們把這些標籤加入原本的Blog,看看有什麼不同。

外表上看不出有什麼差別的。

書籤...也沒有差別。Description欄位沒有發揮功效。其實應該是要填入<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布丁個人Blog" />才對。

好吧,讓人高興的是這編輯器總算不會呈現亂碼了(這也是他說明裡面寫到的用處)。


不同輸出格式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不同的輸出格式會有什麼結果,並比較一下它們之間的差異吧。

XHTML:單一標籤結尾加上/,這是XML的規範


   <link rel="schema.DC" href="http://purl.org/dc/elements/1.1/" />
   <link rel="schema.DCTERMS" href="http://purl.org/dc/terms/" />
   <meta name="DC.title" content="布丁布丁吃?" />
   <meta name="DC.subject" content="RSS; Atom; friends; PHP5$HTTP_GET_VARS; OK; LCD; K300; Picasa; Vlog; Writer;
   11/24/2007; Inno; OK─A.R.K; Wikipedia; Sitebar; CNET; Album; Zoomify; 11/25/2007; Creator; WLW”:Zoundry; main; Albums; Loading; 2.5轉IDE;
   Google; Alpha; Engadget; Aglaia; Zoundry; Raven; Feeds; Page; 32GB,15100; SSD; Setup; LG; Blog; Caduceus; WebFTP; MUSASHI; Web; Dear;
   BBS‧RSS; Vii; Reader; sidebar; skip; ACG; GUN; Decaview; Blogger" />
   <meta name="DC.description" content="布丁個人BLOG" />
   <meta name="DC.date" scheme="DCTERMS.W3CDTF" content="2007-11-25" />
   <meta name="DC.type" scheme="DCTERMS.DCMIType" content="Text" />
   <meta name="DC.format"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
   <meta name="DC.format" content="126737 bytes" />
   <meta name="DC.identifier" scheme="DCTERMS.URI" content="http://pulipuli.blogspot.com/" />

HTML:跟XHTML的差別就只有結尾沒有/


<link rel="schema.DC" href="http://purl.org/dc/elements/1.1/">
   <link rel="schema.DCTERMS" href="http://purl.org/dc/terms/">
   <meta name="DC.title" content="布丁布丁吃?">
   <meta name="DC.subject" content="RSS; Atom; friends; PHP5$HTTP_GET_VARS; OK; LCD; K300; Picasa; Vlog; Writer;
   11/24/2007; Inno; OK─A.R.K; Wikipedia; Sitebar; CNET; Album; Zoomify; 11/25/2007; Creator; WLW”:Zoundry; main; Albums; Loading; 2.5轉IDE;
   Google; Alpha; Engadget; Aglaia; Zoundry; Raven; Feeds; Page; 32GB,15100; SSD; Setup; LG; Blog; Caduceus; WebFTP; MUSASHI; Web; Dear;
   BBS‧RSS; Vii; Reader; sidebar; skip; ACG; GUN; Decaview; Blogger">
   <meta name="DC.description" content="布丁個人BLOG">
   <meta name="DC.date" scheme="DCTERMS.W3CDTF" content="2007-11-25">
   <meta name="DC.type" scheme="DCTERMS.DCMIType" content="Text">
   <meta name="DC.format"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meta name="DC.format" content="126737 bytes">
   <meta name="DC.identifier" scheme="DCTERMS.URI" content="http://pulipuli.blogspot.com/">

RDF:完全是XML的架構

<?xml version="1.0"?>
<!DOCTYPE rdf:RDF SYSTEM "http://dublincore.org/documents/2002/07/31/dcmes-xml/dcmes-xml-dtd.dtd">

<rdf:RDF
  xmlns:rdf="http://www.w3.org/1999/02/22-rdf-syntax-ns#"
  xmlns:dc="http://purl.org/dc/elements/1.1/">
  <rdf:Description rdf:about="http://pulipuli.blogspot.com/">
    <dc:title>
      布丁布丁吃?
    </dc:title>
    <dc:subject>
      RSS; Atom; friends; PHP5$HTTP_GET_VARS; OK; LCD; K300;
      Picasa; Vlog; Writer; 11/24/2007; Inno; OK─A.R.K;
      Wikipedia; Sitebar; CNET; Album; Zoomify; 11/25/2007;
      Creator; WLW”:Zoundry; main; Albums; Loading; 2.5轉IDE;
      Google; Alpha; Engadget; Aglaia; Zoundry; Raven; Feeds;
      Page; 32GB,15100; SSD; Setup; LG; Blog; Caduceus; WebFTP;
      MUSASHI; Web; Dear; BBS‧RSS; Vii; Reader; sidebar; skip;
      ACG; GUN; Decaview; Blogger
    </dc:subject>
    <dc:description>
      布丁個人BLOG
    </dc:description>
    <dc:date>
      2007-11-25
    </dc:date>
    <dc:type>
      Text
    </dc:type>
    <dc:format>
      text/html; charset=UTF-8
    </dc:format>
    <dc:format>
      126737 bytes
    </dc:format>
  </rdf:Description>
</rdf:RDF>

XML:跟RDF相比的差別只有最外面幾層的標籤,XML標籤描述就很直接地使用metadata,不像rdf使用名稱空間(namespace)的rdf:RDF

<?xml version="1.0"?>
<metadata
  xmlns="http://www.ukoln.ac.uk/metadata/dcdot/"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xsi:schemaLocation="http://www.ukoln.ac.uk/metadata/dcdot/ http://www.ukoln.ac.uk/metadata/dcdot/dcdot.xsd"
  xmlns:dc="http://purl.org/dc/elements/1.1/">
  <dc:title>
    布丁布丁吃?
  </dc:title>
  <dc:subject>
    RSS; Atom; friends; PHP5$HTTP_GET_VARS; OK; LCD; K300;
    Picasa; Vlog; Writer; 11/24/2007; Inno; OK─A.R.K;
    Wikipedia; Sitebar; CNET; Album; Zoomify; 11/25/2007;
    Creator; WLW”:Zoundry; main; Albums; Loading; 2.5轉IDE;
    Google; Alpha; Engadget; Aglaia; Zoundry; Raven; Feeds;
    Page; 32GB,15100; SSD; Setup; LG; Blog; Caduceus; WebFTP;
    MUSASHI; Web; Dear; BBS‧RSS; Vii; Reader; sidebar; skip;
    ACG; GUN; Decaview; Blogger
  </dc:subject>
  <dc:description>
    布丁個人BLOG
  </dc:description>
  <dc:date>
    2007-11-25
  </dc:date>
  <dc:type>
    Text
  </dc:type>
  <dc:format>
    text/html; charset=UTF-8
  </dc:format>
  <dc:format>
    126737 bytes
  </dc:format>
  <dc:identifier>
    http://pulipuli.blogspot.com/
  </dc:identifier>
</metadata>

但是後兩者拿來擺在HTML或XHTML裡面就很奇怪,對吧。


結論:網站設計者所關心的不是DC

這個編輯器能協助我們用統一的方式去描述網站資源,並且方便你更新資料。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用DC的方式描述網頁資料跟網頁平常在描述的方式不同(如前面的Description欄位與書籤),那麼這個編輯器產生的資料到底能不能對於網站有所幫助?甚至提升SEO?這就很難說了。

如果能夠再跟網頁描述做緊密結合的話,那麼相信會有更多網站會喜歡參考這個標準規範的。

(more...)

快要超越WLW的Blog離線撰寫軟體:Zoundry Raven Alpha

布丁布丁吃布丁

快要超越WLW的Blog離線撰寫軟體:Zoundry Raven Alpha

現在我在這邊很高興地為大家介紹一款新的Blog離線撰寫工具:Zoundry Raven Alpha。這是從Zoundry Blog Writer衍伸發展而來,目前仍在開發中,尚未推出正式版。我現在使用的版本是0.8.143 Alpha,發佈日期是2007年11月19日。

雖然尚未到達正式版,但我卻已經開始使用了。這是因為他擁有許多項特點,這是連Windows Live Wrtier都尚未達到的程度。

好用的編輯器

來看看這編輯器,他跟一般的編輯器有什麼不同呢?

  • 基本但詳盡的格式設定。喔喔,WLW可差遠了呢。
  • 支援拖曳插入,其實這大多數編輯器都有。
  • Extemded Entry延伸閱讀標籤。他會在程式碼裡面插入<!--more-->,此時編輯畫面便會多一條綠色的線,讓你可以靠這條線來決定延伸閱讀的界線在哪裡。我的程式基本上是用<!--Digest-->來分段,但如果順應Zoundry Raven而改變程式碼,倒也不是什麼問題。
  • 縮圖大小多個種類自訂,而且可以自訂上傳到Picasa,真夠讓人感動的了。 同時縮圖也會自動上傳原圖,並且生成超連結,沒想到這篇文章就這樣順利地達到了。

缺點還是有的:

  • 縮圖雖然可以縮,但發佈之後卻沒有<a>超連結連到原圖,怪哉。 此外,縮圖沒相框不夠漂亮。好吧,我承認我還蠻喜歡WLW的圖片相框功能的。
  • 不能在Design畫面中設定HTML Tag,這是我蠻詬病的一點。這讓我好像回到了最早期用Word的時候,現在已經是統一設定格式的CSS了。
  • Insert HR不能使用,插入水平線依然得去編寫HTML 。
  • Design與XHTML模式切換,游標會回到最上方。我不知道這是不是網頁編寫工具,如Dreamwaver,才有的特異功能,大多數的WYSIWYG都會有切換模式的時候游標會跑掉的問題。雖然上面提到的幾點問題都可以直接修改HTML碼來手動修正,但是每次都得切換、重找修改到哪邊,這會讓人失去耐心。
  • 沒有自動儲存草稿的功能。

詳盡的管理介面

左方的樹狀結構圖將各個Blog分成Post、Links、Images、Tags四項,管理功能十分強大,將原本已經相當好用的Zoundry提升到更高的一層境界。

整合多種多媒體資料庫

除了原本可自訂FTP上傳之外,現在也加入了Image Shack、LiveJournal ScrapBook、Picasa Web Album、Ripway FTP。我嘗試過Picasa,整合上是沒有問題的。然而這些類型中卻沒有常見的Flickr,這讓我感到奇怪。

其他特色與問題

目前Template似乎整合上還沒有做得很好,雖然顯示上是沒問題,但是錯誤訊息會一直跳出來。也許這跟我老是在範本裡面裝了一堆莫名奇妙的JavaScript有關吧。

另一個則是他的圖片整合了LightBox,這是一種美觀地展示圖片的JavaScript程式,相當知名。之前我也有在考慮要不要為我的Blog加上這支程式,但目前看來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就是。


看論壇的公佈週期,作者大概半個月會公佈一次,讓我們一起期待吧。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