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資]951系統分析期末考第九章習題參考答案
我得感謝我的同學,他的筆記整理真的幫了很大的忙,讓我能夠理解之後再補強或用自己的話重新寫過。
Ch.9
- 在邏輯模塑和實體模塑之間有何不同?為何在系統分析中邏輯模塑較為重要?
- 邏輯模型為企業需求提供說明文件以顯示系統是什麼或執行什麼,它們是與實作(實際運作的方式)無關的;也就是說,它們描述系統與任何的技術實作無關
- 實體模型不只顯示系統是什麼或做什麼,還顯示系統如何實地運作與實作的技術。它們和實作有關,因為他們反映出選擇使用哪種技術來實作,以及這個選擇所遭遇到的限制。
邏輯模型比實體模型還好的原因在於
- 邏輯模型不會受限於實作系統的方法
- 因為我們有可能太注重在技術細節反而會忽略功能上的要求,邏輯模型可以減少功能要求被遺漏掉的風險。
- 邏輯模型可以作為不需要技術化、或是低技術層面,僅需邏輯理解的語言,來與最終使用者來交談。
- 何謂系統化思維,而流程模型如何表現出系統化思維?
- 系統化思維,就是用正規化的理論與概念,來解決系統問題
- 資料流程圖(一種流程模型)是系統化思維的技術。他由 1. 解釋如何組織系統、2. 系統如何運作,來表現出系統化思維
- 在資料流程圖中有哪四個符號?
圓角矩形將被執行的處理或工作-
正方形表示外部代理,亦即系統的邊界。簡單來說,就是正方形再過去的工作就不干我系統的事了。
一端開放的方塊代表資料儲存,有時稱為檔案或資料庫。-
箭頭表示資料流,或是流入處理的輸入與從處理流出的輸出。
- 何謂處理?寫出三種類型的邏輯處理。
- 處理是在流入的資料流或條件上所做的工作,或對它們的回應。
- 三種邏輯處理類型:
- 功能:是企業(當做「系統」會比較容易理解)中一套相關的和持續進行的活動
- 事件:就是把原本一連串的工作,依照邏輯概念區分成一個一個的事件。事件的概念比較抽象,為詳細區分,每個事件都被一個單獨的實體來處理。例如:對「大學生考前準備」的功能來說,可能有「讀書」、「作筆記」、「抄筆記」、「作小抄」、「放棄不唸」等數個事件。
- 基本處理:基本處理也是事件的一種,是為了完成對事件的回應所需之個別的詳細的活動或工作。基本處理是跟著物件在跑的,特定的物件通常跟著特定的基本處理。例如對於日期物件來說,就會有「檢查日期是否有效」、「日期由早到晚排序」、「日期由晚到早排序」等等。
- 何謂處理流程分解?在流程模塑中扮演何種角色?
- 處理流程分解,顧名思義,就是把大系統分解成比較小的子系統,直到整個系統可以被分解成便於管理的一群一群子系統集合為止
- 分解可以讓你將一個系統依照邏輯概念分割成子系統,讓人容易理解、便於溝通和設計
- 結構化英文在流程模塑中的目的為何?
- 結構化英文是一種語言和句法,具備了程式設計的結構與邏輯化概念,跟一般的自然英文比較起來更為嚴謹、具有格式
- 結構化英文的目的是用來定義處理模型中,基本處理的邏輯。就是用比程式語言還白話的方式來講程式啦
- 結構化英文的基本架構為何?
- 敘述:簡單的 陳述性的句子之順序,亦即一個句子接著一個句子。
- 是非:一個條件或判斷結構,定義一個處理在明確說明的條件下必須執行不同的步驟。相對於程式語言的if...else...
- 重複:反覆或重複的結構,定義一組步驟應該根據某些指定的條件反覆地執行。相對於程式語言的for、while
- 在策略和決策表兩者之間的關係為何?
- 策略是在企業中的一組監督處理流程將如何完成的規範,策略是決策的基礎。
- 決策表的功用是可以使策略和其他複雜的條件組合之說明書正規化。
- 策略只訂定概要跟方向;決策表將細節說明清楚
- 決策表的構成要素為何?
條件→規則→行動- 條件標籤:描述影響決策或策略的條件或因素。
- 行動標籤:以敘述形式描述可能的策略行動或決策。
- 規則:描述在特定的條件組合下將採取哪一個行動。
- 資料流和資料儲存之間的相異之處為何?資料儲存和資料實體之間又有何相異之處?資料實體和外部實體之間相異之處為何?
- 資料流(data flow)是移動中的資料,資料儲存(data store)是資料處於靜止狀態。
- 相異
:
- 資料流需要:輸入→流程→輸出。
- 資料儲存是資料的「庫存」
- 資料儲存跟資料實體的差別在於,資料實體是一個概念性的集合,例如「學生」,資料儲存則是紀錄一筆一筆資料,例如「布丁」、「傻殿」、「甲哥」
- 資料實體與外部實體的差別在於專案範圍內與範圍外,資料實體可受專案控制、外部實體則不在專案控制之內
- 說明資料流和控制流之間的差異。
- 資料流(data flow)表示「處理」的輸入或輸出
- 控制流表示觸發一個處理的條件或非資料的事件。
- 何謂資料節約?
- 簡化資料流的工作內容,要求資料流指接受「處理」所需的資料
- 有時稱「資料挨餓」(starving the processes)
- 資料結構基本架構為何?
資料流的內容叫做資料結構,它定義了資料流中每個資料實例的組織。資料結構的基本架構有以下三種:- 循序:一組一個接一個出現的資料屬性
- 選擇:從一組屬性中選擇一個或多個屬性
- 重覆:一個或多個屬性的重覆
- 說明企業處理模型和應用處理模型之間的差異。
- 企業處理模型專指商業範圍及函數(職責、功能),是說明給老闆看的
- 應用處理模型是系統或應用程式的流程模塑,是給程式設計師設計時看的
- 在調查和研究階段,分析師收集量的樣本,包括說明文件、表單和報告。解釋這些樣本如何證實對流程模塑是有用的。
- 說明文件、表單和報告等樣本,是用來作為流程模塑的基礎
- 因為製作系統時,會將企業流程與使用需求結合在一起,由此可証
- 何謂事件分割?
- 依照「事件」來「分割」系統
- 事件分割根據業務事件和事件的回應,將系統分解成數個子系統
- 寫出三種不同類型的企業事件名稱,並說明他們。
- 外部事件:
- 由外部代理來啟動。
- 當事件發生,就有一個系統的輸入資料流發生。
- 例如,對於「訂單」來說,事件「客戶下訂單」就是從外部代理「客戶」而來的輸入資料流「下訂單」
- 時間事件:
- 以時間基礎來觸發處理,或是偶發的事情。
- 當事件發生,就有一個輸入控制流發生。
- 例如事件「1月結束」
- 狀態事件:
- 根據系統從一種狀態轉為另一種狀態,或條件的變化來觸發處理。
- 如同時間事件,輸入狀態將繪製成輸入控制流
- 例如系統有一個紀錄狀態的flag,在每一段時間內系統會檢查該flag有沒有改變,有改變的話就執行狀態事件
- 外部事件有點像是手動發生,而時間則是自動發生,狀態事件需先手動改變狀態才能自動發生
- 外部事件:
- 說明用來建構應用系統處理模型的工作。
任務需要使用新式建構分析來建構出流程模塑: (好好背下來吧,考出來的機會應該很大)- 用環境關聯資料流程圖(context data flow diagram)定義專案範疇
- 用功能分解圖(function decomposition diagram)建立模型結構
- 用使用案例(use cases)定義事件(events)
- 每個事件繪製事件資料流程圖(event data flow diagram)
- 將事件結合成系統資料流程圖
- 將複雜的事件繪製原始事件(primitive)資料流程圖
- 定義資料流的資料結構,以及定義適當的原始事件(primitive)與基本處理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