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論
孫振靑(71)。知識論(初版)。臺北市:五南。
導論
- 「知識」包含三個意思:
- P是一件事實
- A相信P是一件事實
- A之所以相信P是一件事實,是有根據的。
- 「知識現象」三要素:
- 認知主體──自我
- 被認知的對象──客體
- 認知行為:包含肯定(是)
- 「知識論」描述性定義
- 探求人類知識現象的邏輯基礎,
- 進而說明真卻知識的可能性、本質及其範圍的一門學問。
- 「知識論」歷史
- 先驅:亞里斯多德
- 形成專門學問:康德
- 「知識論」是「形而上學」的基礎
- 研究知識的方法:折衷法
- 找尋知識論起點:懷疑(笛卡兒)
- 探討知識構成因素:批判(康德)
第一章 意識論:探討知識的可能性
- 意識:人們對於自己和自己的內在行為的自覺
- 意識的分類
- 直接(伴隨意識、直觀):
- 對於當下的內在行為及行為主體的自覺或理會
- 直接意識:模糊不清
- 反省:
- 對於內在行為及主體進行反思,也能夠對直接意識加以反思
- 反省意識:自絕地、刻意地、集中地→完成的意識
- 必須透過表象或概念的媒介
- 意識的對象:意識場
- 意識自身、感覺、概念、判斷、情感、記憶、變化、持續、物、存在、有、自我、外界的物體、運動、延積,等等
第二章 感性論(知覺論):感知外界
- 感性:
- 認知:溝通內心與外界的橋樑
- 對象:有形的物體
- 方式:直接認知,直觀
- 形成:物性知識的材料
- 感性官能分類
- 外感官:視官、聽官、味官、嗅官、觸官
- 內感官:綜合感、想像力、估價感、感覺記憶
- 「感覺」性質
- 感覺是由客觀的原料與感官的模式互相配合而成
- 構成感覺表象的要素,除了原料之外,還有感官的先天模式
- 感覺表象事由主體根據客觀原料而形成的
- 物體界的特徵:延積(空間)、運動(時間)、各種不同的性質
第三章 悟性論:(一)概念論
- 普遍概念:
- 涉類的概念:一類中的一切個體和每一個體
- 普遍名詞:做為那一類中每一個體的謂詞
- 根據意識的見證,我們具有普遍名詞,也具有普遍概念
- 概念的內容取決於事物中的通性:
- 傳統實在論的主張事物中含有通性
- 悟性偷過感性「抽得」事物的通性而構成概念的內容
- 概念指涉:
- 現象
- 客觀實在
- 普遍概念的探討議題
- 「有」:本體論
- 「動因」:指一個存在之物,以其自己的動作影響到另一物
- 補足普遍概念不足:直觀體悟(理智的同情)、神祕經驗
第四章 悟性論:(二)原理論
- 原理:比較普遍的判斷
- 原理形成要素:
- 後天的材料:概念所涉指的性質
- 先天的模式:悟性的邏輯規律
- 常見原理:
- 不矛盾原理(第一原理):有,從有的方面看,不能是無。
- 因果原理:一切事件的發生皆有原因
- 齊一原理:宇宙結構為:每一個事件皆可被是為某一普遍法則(自然法則)的實例
第五章 理性論
- 理性:根據原理,並依照其他邏輯法則而加以推演,以獲得新的知識
- 演繹推理:根據原理或普遍判斷彼此的蘊含關係而推得特殊的結論
- 歸納推理:依據因果原理和齊一原理,由特殊事件而獲得普遍結論的推理活動。
第六章 真理論
- 真理
- 本體的:萬物的真實無妄及其可知性
- 邏輯的:建基於事實的判斷
- 明顯性:真理的最後判準
- 有一客觀事物或事實清晰地呈現在我面前
- 我清晰地看出萊納是一個客觀事物或事實
- 確定性:使我們對於明顯的真理予以堅定不疑的承認
- 不明顯的判斷
- 持有意見:支持判斷的理由比較強
- 懷疑:正反兩方理由不相上下
第七章 權威論
- 權威:
- 我們之相信他人報告的理由或動機
- 他人提供的報告稱為「證言」,提供報告的人稱為「證人」
- 權威的分類
- 社會性的:管轄權或倫理權
- 邏輯性的:證人的權威
- 信:指一個人因為某種適當的能力,能夠使別人給以理智的同意
- 證人的知識
- 證人的誠實
第八章 科學論
- 科學知識的特徵
- 它以某些理由或原因為基礎
- 有系統,其研究對象具有一定的範圍
- 具有一定的研究方法
- 科學的分類
- 普遍的:稱為哲學
- 特殊的:以特殊對象為研究的目標。
- 實在科學: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
- 理想科學:以比較抽象的概念為對象
- 科學使用的推理
- 理想科學:演繹法
- 自然科學:歸納法
- 人文科學:歸納法,但較難確定
結論:形而上學
- 哲學:
- 解答普遍問題、說明特殊科學依據的原理;研究天地間最高或最後原理的學問
- 分類:物、人、神
- 形而上學:
- 一般的:超越屬性、有的本質、可能與現行、自立體與依附體、因與果
- 特殊的:宇宙論、心理學、自然神學
感想
- 科學研究,特別是社會科學,任何議題都會與知識論有所關連
- 知識論有助於強化論文的理論根據與論述方法
- 在圖資領域研究中,應預設知識論的正確性,並進一步發展出應用理論
在閱讀的時候,會覺得很有邏輯。可惜我記憶力太差,讀完之後就會忘記這之間的邏輯是怎麼推導而來的了 O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