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的責任

5月 06, 2011 0 Comments Edit Copy Download

趁著睡覺之前,來聊聊最近的事情吧。

讀書

蔡明月老師在上課的時候總是會感慨地對我們說:「讀書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而我也深深地表示贊同。

畢業之後,總算能夠放開心胸地讀起自己想要看的書。這段期間陸陸續續地讀了超越Java操作介面設計模式Ruby on Rails建置與執行等程式語言的書籍。讓我回想起以前數度跑去書店就是會拿起一本程式的書、找個地方坐下來就這樣看白書欣賞的往事。

另外因為要準備博士班的考試,所以一邊也在閱讀圖書資訊學方面的教科書與期刊,像是圖書資訊學概論資訊時代的圖書館:新敎育思潮與圖書資訊情報科學原理大學圖書館圖書資訊學刊、以及傳說中的圖書資訊學年鑑ARIST

由於從寫論文開始,我就幾乎沒有在繼續碰圖書資訊學相關的事情,本來我以為我看圖資的書應該會覺得很無聊。不過出乎意料的是,讀書的過程卻是讓我樂在其中。

舉例來說,圖書資訊學概論其實是我大學一年級圖書資訊學導論的指定教科書,理論上我應該看過,但是這次拿起來看的時候卻倍感陌生。而翻閱的過程中,呼應著章節的內容,大學與研究所的授課過程彷彿走馬燈般地歷歷在目。更勝者,以前在讀書時匆忙撇過的名詞、定義、作法,現在可以照自己興趣地深入鑽研。

幾乎每本書都會探討圖書資訊學領域的定位。傳統圖書館學是依附在機構底下,但現在則是更鑽研人們是如何獲得、吸收資訊的學問,這也是我喜歡圖資的主要理由。回頭反省待在陳志銘老師底下做數位學習的定位,我赫然發現「學習」正是資訊傳播的最末端,也就是探究使用者是如何吸收資訊、成為知識一部分的過程。

另一方面,圖資領域是結合多種研究領域的綜合體,儘管情報科學原理一書早在民國80年代就已經出版,但書中探究了資工的資訊檢索、數學的機率統計、社會學的最小努力原則、馬太效應等等,至今仍是非常受用的知識主題。

越是深讀,越是覺得圖資這塊領域既廣闊又實用,讓人覺得身在此領域是一件正確的事情。不過也許某方面來說,只是我那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很容易樂在其中的個性使然,才會讓我有這種錯覺吧。

令人欽佩的實務經驗

在閱讀期刊論文的時候,可以看到許多知名的老師(因為圖資界不大,所以總是看到那幾位老師的名字)發表各種不同主題的論文。除了專門為了某個主題進行研究的論文之外,也有許多將圖書館、圖資系所實務工作使用的方法與結果撰寫而成的論文。

特別是後者,我感到非常地敬佩。由於老師擔任館長、或是內部組員等員工,才得以進行一些一般研究生無法取得權限、資料的研究,因此他們的研究結果是很難得的實務經驗。但另一方面,身為工作者,「我很忙,沒空」的理由是家常便飯,而他們卻仍然能在進行日常業務之餘,還能夠完成這些論文。以吳政叡館長敘述輔大圖書館引進RapidILL一文來說,如果只是一般技術人員,大概只會懂得敘述如何引進的細節。然而吳館長不僅僅只是敘述過程,最後還以期刊價位成長率與RapidILL會費兩種不同方案所需要的經費做比較分析,將RapidILL的優勢具體地表現成數據資料。這對其它圖書館來說,將會是非常值得參考的實務成果。

學習的責任

看看其它老師的論文研究,有人做質性分析,有人做技術探討,都各有各的深度、一樣都有各自的精采。然而,在欽佩之餘,我開始想到一件事情:

 

我未來也是要這樣做嗎?

 

唸書唸到現在,老實說我還是不太能夠想像未來跟實務經驗結合在一起的樣子,也不覺得自己能夠做到像老師們筆下的這些研究結果。

儘管論文已經寫完了,實驗也做過了,但是別說是老師,就算最近看到學弟妹積極地進行實驗的樣子,我還是會有一種「我絕對做不到那樣的」的無力感。

很多人問我說,為什麼我還想要繼續唸書,是想要以後去當教授嗎?老實說,我並沒有想這麼多。我真的只是覺得學得還不夠,還有一些想嘗試的事情還沒去做,所以才繼續唸書、繼續學習。

最近才意識到,在學習之後是會伴隨著「責任」的到來。

我家風很自由,爸媽並沒有給我什麼具體的期望,只要我健健康康地活著即可。所以我照自己的興趣讀書,研究喜歡的程式,寫一些無關痛癢的blog文章自娛娛人。但對別人來說,這可就不一樣了。指導教授陳老師一直希望我唸完之後能夠當個教授,而有些公司也會希望學生讀完之後能夠將所學應用到工作上。

以我之前做的教育部通識課程計畫為例,我實作了多媒體轉檔功能,其實只是一種自我挑戰性質的行為,沒做好就算了,不要太認真;但對其它計畫的夥伴來說,卻把它視為該平台的主打功能,而對此功能抱有相當大的期待。對此期待,呼應的不是我,而是專任助理們。我就像是拿「寫論文」當做藉口一般,逃避了後續繁雜的debug工作。

我知道當時我的確是該寫論文,但我也覺得自己不敢對自己所作所為負起責任的態度感到心寒。我沒有想到,自己隨便做一做、只是想跟別人炫耀一下的小玩意兒,到最後居然影響會這麼大。

因為我學習,所以別人加上了期待;因為我實作,所以別人要求了責任。在碩士畢業之後,我越來越能具體地感受到「學習的責任」的存在。

我的學習到底是為了什麼?不能負起責任、保證成果的實作,對別人來說還有意義嗎?我不是為了「能更快、更好地做到更多的事情」而學習了程式語言,但為何不敢像其它接外包案的人一樣地實作呢?我喜歡在blog分享所得所學,那為什麼覺得在期刊上發表,是一件搖不可期的事情呢?

我沒有自信,是因為沒有做過。

我沒有做過,是因為沒有機會去做。

我沒有機會,是因為沒有去把握。

我沒有把握,是因為沒有理由。

我沒有理由,所以繼續學習,繼續思考,究竟未來該怎麼做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