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脈絡描述的新標準:EAC-CPF / A Structure Standard for Archival Context: EAC-CPF is Here
這是國際檔案學課程中的一份閱讀報告。這篇主要是介紹一個描述檔案用的後設資料標準(metadata schema):EAC-CPF (Encoded Archival Context for Corporate Bodies, Persons, and Families)。一般的後設資料標準都是以描述單筆資料為主,例如Dublin Core。但是EAC-CPF則更加注重檔案之間的關聯,包括時間、階層、家族。從後設資料標準也呈現了檔案界注重脈絡(context)的學術特性。
參考書目 / Reference
Dryden, J. (2010). A Structure Standard for Archival Context: EAC-CPF is Here. Journal of Archival Organization, 8(2), 160-163. doi:10.1080/15332748.2010.513325
筆記下載 / Note
- PDF註釋檔案:Google Drive、OneDrive、Box.net、Mega、MediaFire
- 筆記檔案:Google Drive (原始)、Google Drive (轉換)、OneDrive、Box.net、Mega、MediaFire
摘要 / Abstract
(文章中沒有摘要,以下摘要是從ERIC資料庫找來的)
檔案界的新標準,用於機構全體、個人與家族的檔案脈絡描述(Encoded Archival Context for Corporate Bodies, Persons, and Families, EAC-CPF),能夠用於分享檔案記錄建立者所寫的描述以及作為檔案描述標準的重要補充資訊。EAC-CPF是一種資料架構標準,類似於早期的EAD (Encoded Archival Description)。它的目的是讓檔案描述標準化,使得對於檔案實體(entity)的描述能夠與檔案的建立、使用以及維護建立關聯,而可於數位環境中共享。它是由一組後設資料標準 (有三種不同的版本) 以及一組標籤庫 (包含描述的案例) 所組成。所有資料都可以由以下網址下載: http://eac.staatsbibliothek-berlin.de/eac-cpf-schemas.html。儘管EAD也可以將檔案建立者的敘述性資訊包含在檔案記錄之中,EAC-CPF卻是一個描述檔案建立者的更全面的標準。透過EAC-CPF,關於檔案建立的實體等脈絡資訊(contextual information)可以整合進入檔案的記錄中,或是作為獨立的授權系統而用來跟檔案連結。
EAC-CPF是什麼標準? [P.2]
檔案的脈絡資訊(contextual information),像是檔案手稿的產生、使用、維護等資訊,重要性並不亞於檔案館藏本身。
- 檔案描述原則 Describing Archives: A Content Standard (DACS)也強調要描述檔案產生者
新的檔案描述標準Encoded Archival Context for Corporate Bodies, Persons, and Families (EAC-CPF)
- 類似EAD (Encoded Archival Description)
- 描述檔案的產生、使用與維護資訊,以在數位環境中使用
- EAC-CPF內容包含架構(schema, 從第三版之後)、標籤庫(tag library, 包含範例)
EAC-CPF的關聯(relationships)
- EAC-CPF是基於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Archives (ICA) standard ISAAR(CPF): International Standard Archival Authority Record for Corporate Bodies, Persons and Families的第二版而來
- 該標準除了包含關鍵特性描述之外,還包含複雜的關聯(relationship):
- 時間關聯 (temporal relationships):繼承者(successors)與前任(predecessors)
- 階層關係 (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s):組織中的上級關係(superior/subordinate relationships)
- 家族關係 (familial relationships)
- 與記錄建立(record-creating)相關的脈絡資訊,則是有獨立的權威檔(authority files),連結到記錄的描述
EAC-CPF的一致性
- EAC-CPF為了維護一致性,因此有一堆必填欄位,像是描述檔案館藏地、記錄建立的欄位
- 填寫的方式可以參考DACS或RAD
EAC的發展歷程 [P.3]
2001年,EAC是由來自北美、歐洲、澳洲的檔案館員共同發展
2004年提出測試版本(beta version)
- 包含DTD (Document Type Definition)、XML Schema與tag library (布丁備註:這就是構成XML檔案的三大元件)
- 實行於歐美許多計畫中,並獲得許多機構的贊助
2007年,SAA (Society of American Archivists)的EAC工作小組進一步將2004年版本修改,並在2009年前不斷審視與建議
2010年發佈完成的標準
現在的EAC
- 維護是由SAA合作圖書館Berlin State Library進行
- EAC網站上可以找到相關工具
- 教育課程仍在發展中
EAD與EAC的現況 [P.3]
EAD工作小組的轉變
- SAA標準委員會(SAA Standards Committee)持續強化發展標準
- 2010時,EAD工作小組所在技術分會TS (Technical Subcommittee)被解散,並重組為TS-DACS與TS-EAD兩組,並進行新標準開發
- 其中架構發展團隊SDT (Schema Development Team )則是負責發展與編輯XML Schema、DTDs
EAC工作小組持續發展EAC
- 推出EAC-CPF,強調脈絡資訊的描述
- 推出EAC-F (Encoded Archival Context—Functions),這是基於ICA標準ISDF: (International Standard for Describing Functions)
結果檔案界實行兩種標準:EAD是基於檔案、EAC是基於產生者
結論 [P.4]
- 儘管標準本身是為了讓檔案實務工作達到一致性,但是標準本身卻仍會改變
- SAA指示TS-EAD必須將EAD 2002在5年內完成2.0版本的修訂
- 由於EAD仍在修改中,因此使用EAC-CPF似乎更適合
- 然而,一般來說鮮少單位會有意願採用新標準,未來發展仍有待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