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om information commons to knowledge commons 知識共享空間

image

Ren Shuhuai, Sheng Xingjun, Lin, Haiqing, & Cao Jialin. (2009). From information commons to knowledge commons: Building a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sharing environment for innovative communities. The Electronic Library, 27(2), 247-257.

只是「知識共享空間」這個名詞很炫而已,實際上讀的時候也不要抱有太大期望比較好。


摘要

  1. 目的:
    • 基於現在資訊共享空間服務模式(information commons service model),提出新的模式:知識共享空間。
    • 本文的目的在於定義概念模型與建構知識共享空間的框架,以建立基於合作知識分享環境以支援大學圖書館中的創新社群活動(innovative community activities)
  2. 研究方法:(備註:這算是研究方法嗎?
    • 分析社群間的創新活動、結合知識管理理論、合作與Library 2.0的概念。
    • 知識共享空間概念模型將可以改善資訊交流、合作、分享與溝通。
  3. 發現:(備註:這只算是假設吧?
    • 自從創新社群擴大到跨學科與跨校園之後,分散的研究團隊(the scattered research team)與讀書會需要圖書館擴大服務成為一個邏輯系統(logical system)
    • 由虛擬層(virtual layer)讓螺旋分散化與集中化實體層(physical layer)的資源。
    • 核心的元素由資訊科技、組織與管理、文化與精神組合而成的支持層(supporting layer),讓信任與結合創新文化變成重點價值

野中郁次郎(2000):SECI知識螺旋模型

  • Tacit Knowledge (Tacit K) 隱性知識
  • Explicit Knowledge (Explicit K) 顯性知識

image

image

如何建立Knowledge Commons

  • Physical layer: 包括面對面交談空間、團體討論室、影音會議間、可移動的訓練間、科技實驗室、開放取用區域與咖啡間
  • Virtual layer: 建立知識瀏覽入口與整合型的數位圖書館
  • Supporting layer: 品質服務小組、資產管理、文化經營、效益評估系統

有點空泛呢,也缺少評估,讀起來並不是很充實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