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顯示具有 演講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心智圖介紹 / Mind Map Introduction

布丁布丁吃布丁

心智圖介紹 / Mind Map Introduction

image

2014年11月的時候,我到老師的課堂上介紹心智圖及線上心智圖工具mind42用法。希望幫助同學有效率地組織工作與報告。


投影片 / Slide

大綱 / Outline

這次演講是先介紹心智圖的基本理論,然後介紹繪製心智圖的數位工具,以及線上心智圖Mind42的使用。接著再介紹應用使用心智圖的案例,包括準備期末報告、理解閱讀的文章、準備考試複習範圍,最後則是安排實作活動。以下是本演講的大綱:

  • Part 1. 活用大腦的無限可能性
  • Part 2. 強大的心智圖數位工具
  • Practice 1. Mind42試用
  • Part 3 應用心智圖解決問題
  • Practice 2. 團體合作閱讀

心智圖與概念圖的不同 /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ind Map and Concept Map

image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學術界使用較多的是概念圖 (Concept Map),他跟心智圖 (Mind Map) 長得很像,可是應用的重點卻差很多。

雖然兩者都是被用來呈現學習者腦袋內概念的描述工具,可是概念圖比較著重概念之間階層順序,心智圖則是強調用圖型化來刺激想象力。而概念圖始於教學研究,有一套為概念圖評分的方法,詳細請見我另一篇文章「有意義的學習:概念圖介紹」,但心智圖則還沒有一定的評估方法。


結語:心智圖之後的下一個生產力工具 / Conclusion: What is next productive tool after Mind Map

10. 核心架構圖

我使用心智圖已經好幾年了,從一開始準備考試使用的大綱、撰寫論文時使用的心智圖 (例如很受讀者歡迎的「我的論文寫作工具:XMind心智圖」)、寫blog時也是用心智圖來規劃。

329717

原本我會同時在桌機與手機上編輯心智圖,但是後來因為Thnking Space被MindJet買走、變成收費工具且不支援XMind之後,我改轉用免費的編輯工具FreePlane。然而FreePlane與FreeMind系列工具所編輯的心智圖實在沒辦法像XMind這麼漂亮,此時我才深深地體會到心智圖強調的「圖像化」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我覺得心智圖最讓我感到困擾的是他在合作編輯上的限制。雖然我在這篇演講中介紹了Mind42,但其實我平常仍然比較依賴本機端的心智圖工具,以方便跟本機端的其他檔案結合。但是相對的,心智圖的缺點就是難跟其他人討論、甚至共同編輯。

home-devices

現在我改使用看版式的管理工具Trello,其特色是容易跨平臺、跟雲端空間密切整合、方便共同編輯,特別適合用在Todo待辦事項工具上。但是跟心智圖相較之下,並不支援漂亮的視覺圖像化,而且對離線工作的支援也很差,大多功能都必須透過網路連線。雖然Trello很適合整理大量的資訊,但是卻很不適合用來激發創意。我想再評估一陣子,有機會再跟大家介紹吧。

(more...)

IMLF 2014參加心得 / Thoughts of IMLF 2014

布丁布丁吃布丁

IMLF 2014參加心得 / Thoughts of IMLF 2014

頁面擷取自-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Mobile Learning Festival 2014 Bali

今年六月初我去參加了印尼峇里島的國際行動學習研討會(International Mobile Learning Festival 2014, IMLF 2014),並發表了一篇「Effects of Different Text Display Types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以下記錄發表的投影片。

This June, I went to Bali and published a research paper in International Mobile Learning Festival 2014 (IMLF 2014) conference. The research titled "Effects of Different Text Display Types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Following are the abstract and slide of this research.


發表文章 / Publication

2014-08-10_171332

這次發表的題目是「Effects of Different Text Display Types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Sustained Attention and Cognitive Load in Mobile Reading Contexts」(行動閱讀情境中不同文字顯示方式對於閱讀理解成效、持續注意力與認知負荷的影響)。APA書目如下:

Chen, Y.-T., & Chen, C.-M. (2014). Effects of Different Text Display Types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Sustained Attention and Cognitive Load in Mobile Reading Contexts. 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Mobile Learning Festival 2014. Bali, Indonesia.

這個很長的標題題名已經點出了這篇研究的內容。也就是以iPod Touch中設計三種不同的文字顯示方式:靜態翻頁、動態自動卷軸與逐字顯示的混合模式,以筆試測試閱讀理解成效、以腦波儀NeruoSky偵測持續注意力、以量表詢問認知負荷,然後請受試者在坐著、站著與行走等不同情境下閱讀。最後發現不同形態顯示方式與不同的情境皆會對這三種依變項造成影響,可供我們在設計行動閱讀載具的參考。

以下是這次報告的投影片:

感謝老師的允許與學妹的研究,才能讓我有這機會去發表。再此特別表示感謝。

演講稿 / Speech Visual Aids

這是我第一次出國用英文發表,而我平常在臺上演講的經驗也不多,這次出國發表對我來說是一大挑戰。另一方面,議程演講的時間有30分鐘,扣掉發問時間也大概需要講25分鐘。這25分鐘內要用英文全程演講,到底該怎麼辦好呢?

雖然老師跟週遭的朋友們都一副「你上臺就知道要講什麼了」的表情,但我的英文並沒有到這種程度。要用英文寫一份HTML文件的話,我的確可以馬上開始。但是要上臺用英文講話,我可能還要先記下我要講什麼東西。

演講稿修改 Effects of Different Text Display Types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所以這次是應用了之前Dr. Jeremy Sykes教的「English Academic Writing and Oral Presentation Skill 2」中的技巧,乖乖地擬訂演講內容。在這裡面儘量地使用平常易懂、常用的句子;捨棄學術論文中艱深難唸的專有名詞,換成比較易懂、也好唸的片語;演講速度一字一句唸清楚,不是急著講完,反正25分鐘也足夠演講。然後再依據這份講稿來練習、背誦。這份講稿的擬訂也是受到許多人的幫忙,一邊擬稿的過程中也學到很多英文的技巧,感謝大家。不過由於個人事務繁忙,投影片跟講稿修訂上我也花了太多時間,甚至到報告前一天我才能有時間在房間裡好好地練講。最後影響到老師跟一起去報告的學弟的行程,真的是很不好意思。

演講感想 / Academic Speech

DSC_2227

IMLF 2014雖然是一個國際會議,可是參與者並不多。在會場裡面大概不到20人,工作人員約5人左右。不過儘管人很少,發問倒是非常踴躍。一個講者10分鐘的發問時間裡面,大家會積極地對他的研究內容以及應用的可能性進行討論。學弟在第一天發表時,臺下聽眾也熱烈發問,甚至連這天的場次結束了,還有三四個人圍了上來提問。其實比起經過練習的演講內容,如何應對別人用英文提問的回答,才是國際研討會壓力最大的地方。當學弟在臺上收到大量英文提問的攻擊時,他顯得有點驚慌失措,我坐得太遠了難以上去打pass,還好中國大陸來的主講人趕緊用中文幫學弟翻譯一下,總算讓學弟能夠渡過這個難關。

不過輪到我的時候,不知道是因為講得不是很好,還是研究內容跟其他遊戲式教學比起來不太有趣,臺下的聽眾興趣缺缺,也只有收到一個問題。不過那個問題是問「這個研究對現在的學習有什麼幫助?」這種大問題,我除了再次強調了論文中結論的部分之外,倒也不知道怎麼用英文再跟她進一步解釋。

總之,吸取這次的經驗,下次還要更加努力,希望能有更好的表現,多多加油吧!

(more...)

DLLL-CIAS介紹 / DLLL-CIAS Introduction

DLLL-CIAS介紹 / DLLL-CIAS Introduction

image

這篇發佈我在2014年6月底的「雲端科技與圖書館行動服務研習班」中課程「雲端平台基礎設施建置實務──DLLL-CIAS介紹」的課程投影片。

This article is the slide of my course “Cloud Technology and Library Mobile Service Workshop” in July, 2014. Finally is my thought of this workshop.


DLLL-CIAS是什麼? / What is DLLL-CIAS

DLLL-CIAS是政大圖檔所數位圖書館與數位學習實驗室中我所開發的開放原始碼雲端平台方案。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夠讓經費不多的中小型單位也能夠用現有伺服器資源架設好用的IaaS雲端平台。其他介紹請看「DLLL-CIAS雲端平台架設與使用專題目錄」。

課程投影片 / Course Slide

Google Drive的原始版本投影片 / Slide Original Version on Google Drive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篇投影片是一開始是以Google Drive投影片製作。

image

雖然Google Drive投影片製作起來並不如Power Point一般的精緻(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這個版本是供列印用的,所以特別以高對比黑白相間的範本製作),但是Google Drive投影片製作功能卻是相當足夠使用。更重要的是,Google Drive的協同製作跟註解(comment)完全贏過Windows的OneDrive。

這學期我大量使用Google Drive的協同編輯功能,像是跟人一起編修論文計劃書、規劃投影片內容,這份投影片也是從Google Drive開啟編輯起。我先規劃投影片大綱,記錄每一張投影片欲講述的內容,以及相關參考資料的來源。然後各張投影片的內容則是跟實驗室各位助理一起填寫資料,接著我再重整資料內容。當投影片內容確定之後,最後我再下載成Power Point檔案作進一步的排版美化。

image

最後排版而成的版面就是這樣子了。

Google Drive與Power Point轉換編輯注意事項 / Difference Between Google Drive and Power Point

使用Google Drive製作投影片跟Power Point製作投影片有幾個重點差異需要注意:

  • Power Point匯入到Google Drive時樣式容易跑掉,但相反的從Google Drive匯入到Power Point問題卻不大。
  • Google Drive不支援投影片頁碼、不支援陰影、不支援連接線的折線。這幾種功能都是投影片常用的重要特色,請自行斟酌。
  • 請善加利用「投影片母片」(Power Point用詞)、「主投影片」(Google Drive用詞),可以保持投影片格式一致。

有機會我再詳細聊一下Google Drive協同編輯的心得吧。


結語:終於把研習班課程完成了 / Conclusion: The Experience of Workshop

這份投影片發佈之後,研習班的工作總算是告一段落了。

這次研習班跟其他研習班最大的差異,就是在於有很多實作的內容,而不是一直坐著聽老師授課。這次研習班主要兩個實作課程,一個是KALS合作標註閱讀學習,另一個則是這個DLLL-CIAS實作,這兩個實作都讓我煞費苦心。DLLL-CIAS要架設許多虛擬機器伺服器這點顯而易見,而KALS要弄到讓學員能夠在系統上順利操作,這背後其實也修改了許多細節。之前去IMLF 2014時就已經拖延了許多工作,然後之後投入在這研習班上,課程的部分就有點顧不住了,真是對不起老師啊。

雖然期末與這研習班整個像是災難一樣鋪天蓋地而來,但最後總算能夠過去。上課過程中有些兵荒馬亂,感謝各位助理大力相挺,沒有你們我一個人真的完成不了這些東西,這也包括了之前寫的幾篇DLLL-CIAS的細部操作文章

研習班上課過程中,我本來以為這麼硬的內容,應該會讓大家聽到一片瞌睡。結果時候聽完還蠻多人跑來跟我比較他們圖書館使用的VMware方案之間的差異,也有平時不碰技術的人跟我表達這堂課讓他獲益,有些人甚至想要在自己家裡架起這套方案。即使是客套話,我也覺得很開心。

希望下次能夠吸取這次的經驗,然後再帶給大家更好的課程內容吧。

(more...)

合作式閱讀標註之標註行為特徵與閱讀理解關聯 / Cooperative Annotation Reading Study: Relation of Annotation Behavior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布丁布丁吃布丁

合作式閱讀標註之標註行為特徵與閱讀理解關聯 / Cooperative Annotation Reading Study: Relation of Annotation Behavior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DSC_0767

今年2013年3月30日舉辦了第二屆數位合作學習與個人化學習研討會 (Taiwan CSCL & CSPL Workshop 2013)。我在第二天的CSPL場次中發表「合作式閱讀標註之標註行為特徵與閱讀理解關聯」。以下是我發表的文章與投影片,以及一些研討會的感想。

Taiwan CSCL & CSPL Workshop had been held on March 3, 2013. I presented my research “Cooperative Annotation Reading Study: Relation of Annotation Behavior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the CSPL session. Following is my research article and slide, and some of thoughts of this workshop.


摘要 / Abstract

image

本研究欲在合作式閱讀標註學習環境中探討標註技巧、標註共識與合作互動等標註行為特徵與學生閱讀理解成效之間的關聯。因此,本研究在知識標註學習系統中規劃閱讀實驗,並蒐集學生的閱讀標註行為特徵,結果發現標註範圍長度越短、針對名詞詞性標註以及採用重點標註策略的學生,其閱讀理解成效顯著地高於其他學生;合作互動頻率偏高的學生,則有閱讀指導需求的可能性;標註範圍位置和標註共識特徵與閱讀理解成效沒有明顯關聯。本研究結果可作為未來發展基於閱讀標註之閱讀輔助學習機制的參考。

  • 【關鍵字】 標註行為特徵;合作式閱讀標註;知識標註學習系統;閱讀學習

報告文章 / Article

投影片 / Slide


結論:研討會心得 / Conclusion: My Experience of CSCL & CSPL 2013

如果知道我之前的論文在做什麼的人,應該可以發現這個題目其實是我論文的一部分。由於我的論文包含的內容比較多,在短短的研討會中難以論述。所以我從中取出機制的部份,作為合作式個人化學習的分享議題。

image

這算是我第二次在比較正式的場合發表我的論文。相較於CSCL的眾多聽眾,在小間教室進行的CSPL就比較小眾,我報告時也是開心地在台上一派胡言進行分享。當時聽眾還有我的論文口委侯惠澤老師,報這種閹割的內容真是有點不好意思,讓老師見笑了。

報告完之後,主持人林秋斌教授質疑我為何不使用Diigo來進行研究,而要自己寫一個KALS。後來回家查過之後讓我鬆了一口氣,因為Diigo跟我要做的KALS方向不太一樣,兩者各有其價值。詳細討論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

第一天晚會時,很開心地跟恒惠去跟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所的同學一起聊天。一起吐槽老師、一起搞笑,然後一起討論研究。這種交流活動真是令人開心,這就是研討會的另一種醍醐味吧。

(more...)

蔡今中、陳年興教授研究經驗談 參與心得 / Review of SSCI Journal Editors’ Research Experiences Workshop

布丁布丁吃布丁

蔡今中、陳年興教授研究經驗談 參與心得 / Review of SSCI Journal Editors’ Research Experiences Workshop

image

2013年3月9日靜宜大學舉辦了一場「與SSCI國際期刊主編探討研究設計及論文撰稿工作坊」,邀請Computers & Education (數位學習國際排名第一名的SSCI期刊)的主編蔡今中教授與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SSCI期刊)的主編陳年興教授來為我們傳授撰寫研究論文的秘訣。我把兩位老師的報告整理摘要之後做成投影片跟大家分享。

I had participated a workshop in Providence University at May 9th, 2013. In this workshop, Chief editors of SSCI journals, Prof. Chin-Chung Tsai (Computers & Education) and Prof. Nian-Shing Che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shared their research experiences. I organize the content of their sharing and make a review slide to report at meeting. Following is my review.


工作坊參與心得投影片 / Workshop Review Slide

心得大綱 / Review Outline

本投影片談論主題包括:

  • 題目創意發想:要如何分辨出普通的題目(豆腐)與好的題目(魚翅)?
  • 論文寫作架構:論文撰寫的順序為何?各個章節寫法有什麼要注意的地方呢?
  • 寫作技巧:要怎麼寫出好文章?如何掌握一致性?引用合適的文獻?我額外補充各章節應該使用的英文時態。

最後陳年興老師分享了他如何經營他的實驗室,我加上一些我的看法之後,再寫了兩個主題:

  • 團隊合作:學生跟老師修改論文呢?
  • 研究團隊知識管理:實驗室的知識管理系統應該如何架構?我一併帶入電子郵件典藏的重要性,引發我在另一堂課期末報告題目的發想。

結論:愛上寫作、樂於分享 / Conclusion: Love Writing, Enjoy Sharing

常常有人在諷刺學術論文的寫作就是天下一大抄,我想這可能只是看到了表面而不知所以然。儘管都是由文字堆砌而成的文章,但是學術論文有著大家習以為常的一定架構,然而各位作者再從這個架構中去跟大家分享你研究的成果與發現。

是的,學術論文有著一定的寫法,特別是研究方法跟研究結果的描述方式,大家在各自領域都已經發展出固定的寫法。反而你不照這方法來撰寫,讀者還會覺得難以閱讀呢。

了解學術論文的寫作方式,不僅僅是對於寫作有幫助,也能夠讓你在閱讀論文時能夠更快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

但是光有技巧還不夠,最重要的事情,是要花時間去寫。寫作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解決的事情,需要的是養成「寫作的習慣」。陳年興教授建議不論日常業務再忙,大家還是一定要擠出一些時間來寫作。而投稿的目標可以設定為有著投稿期限的國際研討會,更能夠督促論文寫作的進度。

雖然我現在只是寫寫自己看的blog,但有朝一日,我也希望能跟大家站上相同的舞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給這個世界呢。加油吧。

(more...)

談DSpace-DLLL系統

談DSpace-DLLL系統

image

政大圖檔所於2011年5越27日舉辦了「數位檔案加值與教學應用研討會」。早上的場次中,我的指導老師陳志銘教授(真‧教授囉!)參與主講「DSpace-DLLL開放源碼數位典藏系統建置與應用」,講述我們實驗室DSpace改良開發成DSpace-DLLL,並應用於臺灣百年圖書館史數位圖書館全國通識網課程資料庫的內容。

以下是演講時的投影片:(SkyDrive下載)


關於DSpace-DLLL

如果常常閱讀這個Blog的人,一定知道這個「DSpace-DLLL」就是我在寫書中做出來的系統。這個演講底下的意義是為了書的出版鋪路,老師也很有良心,不把研討會當廣告臺,所以演講中並沒有提到書的事情,而是私下詢問時才會透漏給有興趣的人知道。


由於之前我在準備博士班的考試,老師並沒有特別告知我要進行這篇的演講,而是在我博士班筆試都考完之後才請我做投影片,所以我是最近才知道這篇文章的內文在講些什麼。儘管作為一個熟悉者,可以看得出學弟妹整理的文章中有很多破綻,不過將自己做的作品分享出去這件事情,還是挺令人驕傲的。而且這篇文章的發表也能幫學弟妹抵免資格考,這對學生來說才是數位典藏系統的「加值應用」啊。

關於DSpace-DLLL的細節,我在書本中已經有詳細地說明。目前書本正在二校中,博士班筆試結束之後,我也比較能夠專心投入這塊。希望能儘快出版呢。


回應項潔館長的問題

在議程結束前的發問期間,項潔館長質疑我們做DSpace-DLLL是否有其必要性,應該是多跟臺大圖書館合作,這樣才是真正的「不必自行重複開發」。王梅玲老師認為小型團體仍有建置獨立數位典藏系統的需求,但項館長則反駁說,那應該是去購買雲端服務即可。而會議議程時間不夠,實際上的主講者陳老師卻沒有參與這個討論,就結束了這段議程。

說實話,我不是很清楚跟臺大合作的方式是如何。感覺上應該是類似企業外包委託案那種方式進行吧?如果真的要做大的話,臺大圖書館也的確可以用雲端運作模式來提供合作服務也說不定。

DSpace-DLLL的「不必重複建置數位典藏系統」,是真的只是在講這個技術平台。在數位典藏計畫裡面,技術平台只是一個環節,無法取代委託整個數位典藏計畫的作法。不過即使如此,對於很多人來說還是很有意義。舉例來說,教師在教數位典藏課程時,就能夠讓學生真的有一個系統平台可以去架設、管理、自行建置,讓他們真的體驗到「如何規劃、建置一個數位典藏計畫」的經驗。這種價值在政大圖檔所中也時常體現,我也從老師們教學使用上的回饋來修正DSpace-DLLL的缺點。另一方面,DSpace-DLLL可以成為想要獨自架設數位典藏系統的單位有一個比原始DSpace更好上手的起點。

尤其是後者,對我來說有著更深遠的含義。DSpace-DLLL是以開放原始碼的模式分享技術,我們站在DSpace這個巨人的肩膀上,往理想的方向踏出了一步,然後再成為其他人的基石,幫助他人更進一步。就像DSpace仍有許多缺點,而我們改善之後以DSpace-DLLL釋出一樣,未來也希望會有人再改進DSpace-DLLL,而釋出更好的開放原始碼數位典藏系統。

以一個系統開發者的角度來說,讓技術在開放原始碼的環境下自由地成長,這是很有意義的貢獻。


未來的方向

作為DSpace-DLLL的開發者,先不論老師在接手之後怎麼繼續改進,我必須補充一下老師在影片中尚未提及的幾個注意事項。

大前提是,這不是企業化、大團隊製作的成品,因此請勿期待不太會成為完美的方案,只能成為備選方案之一。

虛擬機器的限制
image

DSpace-DLLL封裝在虛擬機器VirtualBox進行安裝。我寫了一個Windows XP的安裝精靈,方便Windowx XP使用者來架設。而VirtualBox是跨平台的虛擬機器,因此熟悉的使用者也可以拿著硬碟檔架設在Linux平台上。

使用虛擬機器封裝的理由很單純:安裝簡易。DSpace的原始安裝方式是以Java Servlet來進行配置,但是技術難度高,而太多外部依賴元件需要額外下載。在DSpace-DLLL中加入的多媒體轉檔功能,也需要依賴非DSpace原始檔中的OpenOfficeFFmpegMEncoder套件。為了避免大家光是安裝就弄昏了頭,所以我把它通通打包在虛擬機器中,方便轉移與應用。這種概念可是雲端模式的基礎呢。

虛擬機器的意思是在電腦上再模擬一個電腦,對於效能不佳的電腦來說,虛擬機器的負荷很大,因此穩定度跟服務負荷量有待評估。

理論上,若將DSpace-DLLL裡面的系統移植到實體電腦上,應該是會有比較好的運作效能。不過各元件是否能夠順利搭配這點我就不敢保證,Linux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套件相依性太高,要完美地安裝一個系統,我一直都沒有確切的把握。

大量資料的處理

繼承前一點,虛擬機器的DSpace-DLLL在大量資料的存取下是否能夠正常運作,這是需要評估的。除此之外,在系統功能上也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對於數位典藏工作人員來說,最需要的就是批次匯入機制。DSpace有提供後台的匯入,但是批次檔的撰寫對一般人來說並不友善。同樣的,對於大量資料的修改、調整,DSpace也沒有批次修改的功能。因此在大量資料的管理上,還有很多的不便。

這是DSpace尚未達到的境界,而DSpace-DLLL也繼承下來,一樣有這種問題。

但是這並不是做不到:DSpace的批次匯入其實真的很好用,只是不太友善。有心要修改的人,應該是能夠輕易地將他實作成前臺網頁可以直接執行的功能吧。

權限控管與付費機制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未解決問題,如果你的計畫想要以DSpace-DLLL作為起點,那麼權限是不得不考量的一個議題。

DSpace提供以帳號來控管權限功能,可以控制內容層級每一層的新增、遞交、編輯、刪除權限,控管上非常詳盡。但是就跟大量資料管理缺乏批次處理功能一樣,大量的權限設定也就變成一個難題。另一個問題,就是權限控管的需求不只有帳號這一種方式,常見的還有IP、國家等限制,而DSpace還沒考量到這點。

DSpace已經有良好的權限控管基礎,但仍需要有人進一步地改良,這也是DSpace-DLLL未解決的問題。

至於付費機制上,原本是為公開取用的DSpace就離這個功能更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請營利公司自行加油吧。

分類與介面
image

作為一個泛用型典藏系統,DSpace的預設範本很樸實。我在DSpace-DLLL中修改了一些小細節,但是並沒有去調整他的設計,因此介面依然是很單調。

今天研討會時王老師提問說能不能更簡單地調整網頁的樣式,並且建立漂亮的分類架構。這也是她長久以來的一個疑惑。

用簡單的方式來修改網頁介面,例如拖曳、新增網頁元素、套用簡易範本,這在大多數CMS當中都已經是非常成熟的技術,不過DSpace在介面調整支援上,還不能簡單地使用。提示是XMLUI,但至今我仍未參透這個功能就是。

至於分類架構上,這可是一塊非常、非常、非常大的研究議題了。原本作為機構典藏之用的DSpace,將內容層級架構分成community、collection、item等層級,許多國外數位典藏系統也都是依照此架構在使用。但是數位典藏不像檔案管理有一套全宗原則,往往還是以客製化的方式設計分類架構為多。

這個客製化的要求並不是說DSpace的內容層級架構不能實作出來,事實上,像林巧敏老師負責的教育部中綱計畫成果資訊網就是一個很適合的例子。不過系統技術人員眼中的分類架構跟數位典藏人員來說有很大的差別。對於數位典藏人員來說,他們更在意的是對於每一種分類導覽功能的客製化。

image

以中綱計畫成果資訊網來說,在一個子計畫瀏覽中又可以依照藏品的類型來分類。若以DSpace實作,一個子計畫則是一個community,每一種藏品的類型是各自的collection,而底下每一筆資料則就是一筆item。那麼DSpace在介面呈現上能不能做到像中綱計畫成果資訊網一樣呈現?作為技術人員的我一定會跟你說:可以,但是要自己改。而這對許多不懂技術的人來說來說,其意義就與DSpace無法做到這種分類架構是同樣的答案。

總而言之,到頭來還是介面上的問題。而且這對泛用型典藏系統的DSpace來說,都已經快要是非戰之罪了。

然而,我認為DSpace在介面功能上的強大,對技術人員來說會有直接的感受。受惠於DSpace嚴謹地設計模式、詳盡的註解說明,技術人員可以輕易地利用DSpace的內容層級架構、瀏覽、搜尋功能做出各種客製化的分類架構,就像全國通識網課程資料庫一樣。我看過一些商用軟體的程式碼都還沒DSpace漂亮,這是真的。DSpace的程式非常嚴謹且靈活,不僅是容易使用,也很值得學習。


全文檢索的中文斷詞改善

在全文檢索的功能中,DSpace會依據檔案內文製作倒置索引檔,以此來達到全文檢索的功能。然而MIT與HP為西方人設計的DSpace並沒有很完美地考慮到各國的國情,中文斷詞只用二字詞的方式來切截。這會影響搜尋結果並不是十分漂亮。

中文斷詞全文檢索是一塊門檻不低的議題,DSpace-DLLL也沒有解決這個議題,但是未來仍可以從DSpace提供的plugin機制來進行修改,讓中文斷詞更為漂亮。


PDF的HTML網頁化

儘管現在PDF已經如此盛行,但我們真正要使用的時候,還是會希望他是以HTML網頁的方式呈現。只有網頁,才能讓我們能夠為他加上更多的服務,例如標註功能。

其實這幾乎脫離了DSpace原本的要求,但這也的確是我想做的一個功能。未來有機會的話再來挑戰看看吧。



DSpace-DLLL與我

如果有人欣賞DSpace-DLLL,那我會感到非常欣慰,辛苦努力總算有了代價。而DSpace-DLLL會不會像上述的未來發展一樣繼續改進,我希望會,但我也希望會有人來接手。至於我自己,也希望能有這個機緣能夠繼續改進。

機緣,那是很重要的條件。那就是有沒有繼續做下去的價值。也許很多人會認為「有!」,但那是站在使用者的立場來說的。作為開發者的我來說,有沒有價值,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興趣來做的DSpace-DLLL,是以延畢換來的

我在政大圖檔所念了快要四年才完成學業,不瞞大家說,因為我都在玩──最後玩出這個DSpace-DLLL。

在幫忙百年圖書館史、教育部計畫、甚至是寫書的時候,儘管老師並沒有要求很多,但我卻仍會任性地挑戰自我。於是後設資料編輯功能出來了、虛擬機器出來了、更簡單的系統管理方式出來了、一本介紹DSpace的專書也快要出來了。

這並不是為了錢、也不是為了名聲、也不是為了他人(包括老師或是計畫助理),而是為了自己的興趣。那種「想看看跨越山丘之後的景色」是我持續前進的動力,這也往往讓我沉迷在此、樂在其中而不可自拔。

儘管學習的過程讓我感到開心,但我也知道,這其實並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情。當我每天在實驗室修改程式碼的時候,有些老師則是直接對我嘆氣:「唉,你怎麼都在搞這個,幹嘛還不畢業。」

我大概花了將近兩年的時間專搞DSpace,論文幾乎是寫完計劃書之後就放置不理了。每次陳老師想拿我來當學弟妹借鏡的時候,我內心其實都會為這種不顧學生畢業本分而玩樂於DSpace的行為感到汗顏。

在金錢上,因為幫忙計畫事宜,所以當時老師給的人事費仍可以補足日常生活所需。儘管如此,每學期的學雜住宿費仍得仰賴父母的支援。這對一個當時的年紀是應該在外面工作、養活自己的人來說,我這種為了興趣不顧一切的行為並不可取。


只是為了自我成就

DSpace-DLLL的發展並不像是國科會、教育部計畫一樣,是有實質的經費支援。它也不是我的畢業論文,對我的畢業也沒有實質的助力。這種基礎的系統建設並沒有太多學術上值得一提的研究價值,這也不是我想做的研究題目。

它就真的,只是我的興趣,只是一種自我成就,是幫忙計畫專案之後,學習了Java Servlet、AJAX、Linux、虛擬機器、自動安裝之後的一個成果產出與分享,就只是如此。


不能一直玩下去

人不去面對現實也要有個限度,至少這點我還是知道的。為自己設定一個折返點,做到一個程度就該收手,不能一輩子這樣玩下去。我想,這才是一個社會人應有的常識。

我玩得很開心,但是差不多了。

儘管如此,不會對DSpace-DLLL感到滿足的人總是會期望我或實驗室能夠繼續開發下去。我也希望如此,不過我更希望的是看到有人能接手,基於現在的基礎上,繼續深入開發。所以我寫書,我釋出系統,這是我的願望。

至於我自己能不能繼續做,那麼就要回歸現實問題,有沒有經費支援?對於我未來學業、工作上有沒有幫助?有多少經費做多少事情,這才是一種正常的運作模式。在沒有經費、憑著熱情來開發、供人自由取用的火柴人行為,這是可以拿來自己說笑的故事,但卻不是作為要求別人的條件。

所以誰誰誰快來聘我去工作吧,我就能名正言順地繼續玩DSpace了!!


結語

原本只是想記錄一下DSpace-DLLL的介紹投影片,沒想到越寫越多,就變成這樣落落長的一篇了。原本是打算花一個小時來寫,不過實際上似乎是寫了快三個小的樣子。都已經半夜兩點了,好睏。

那麼接下來就是努力讓DSpace-DLLL可以順利出版啦,加油~

(more...)

序列分析簡介 Sequential Analysis Introduction

序列分析簡介 Sequential Analysis Introduction

image

序列分析是一種行為分析的工具,國內研究者侯惠澤老師是應用序列分析數位學習行為的專家。最近聽老師演講受到他的啟發,我也去借了Bakeman跟Gottman(1986)的「Observing interaction : an introduction to sequential analysis」來看,了解序列分析是怎麼分析資料,順便將之整理成方便計算的小工具,供大家使用。

序列分析簡介

話說回來,序列分析到底是什麼呢?

在做研究記錄的時候,我們可以把各種「事件」進行「編碼」,然後依照時間順序排列,就可以得到一連串的事件序列觀察樣本。以一群分組合作的學生為例,研究者在觀察他們行為的時候,可以將「各做各的」編碼為「A」、「討論作業」編碼為「B」、「創新意見」編碼為「C」、「聊天」編碼為「D」,於是可以得到「ABDCACDABACADCB」這樣子的資料。從這邊我們可以探討學生行為轉換究竟哪一種比較明顯的議題,最後可能會發現「討論作業」轉換到「創新意見」有顯著高的頻率,那麼我們就可以說學生在「討論作業」時比較容易進入到「創新意見」,並畫出本頁開頭的那張圖。

附帶一提,其實頁首的那張圖是序列分析工具範本觀察樣本算出來的結果。從範本觀察樣本輸入的「ABBDCCAABCBDBCBBBBCDDBCBCBCBBDBCDB……」可以變成這樣的轉換示意圖,你就可以知道序列分析多麼有用了。

進行序列分析研究需要幾種知識:

  1. 觀察記錄
  2. 行為編碼
  3. 序列分析
  4. 解釋資料

其中1跟2是許多質性研究內容分析法都會探討的議題,而在序列分析裡面更傾向於行為事件的編碼。3跟4則是利用機率統計z分數二項式檢定的顯著性來描述、解釋資料的作法,這就是序列分析需要學習的關鍵。

介紹投影片

為了跟大家解釋怎麼去找出「ABDCACDABACADCB」的關連、並計算其顯著性,我做了一個簡單的投影片供大家參考:(SkyDrive備份)

如果你覺得計算序列分析很麻煩,也可以用用看我寫的序列分析工具,應該有助於你快速分析出資料的規則。至於要怎麼觀察、編碼,那就不是我的領域了,請努力進行文獻探討跟身體力行吧!

參考文獻

  • Bakeman, R. (1986). Observing interaction : an introduction to sequential analysis.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Hou, H. T.,* Chang, K. E., & Sung, Y. T. (2010). Applying lag sequential analysis to detect visual behavioral patterns of online learning activitie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41, 2, e25-27.
(more...)

輔仁大學2010圖書館與資訊社會研討會第一天感想

布丁布丁吃布丁

輔仁大學2010圖書館與資訊社會研討會第一天感想

  • 主辦單位: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暨輔仁大學圖書館
  • 會議日期:99年5月6日(四)〜99年5月7日(五)
  • 會議地點:輔仁大學濟時樓九樓會議廳
  • 會議主旨:研討會的目的在於藉由多元化知識的角度探討圖書資訊相關之理論、研究、開發與實務,讓與會人士能夠在傳統與現代、理論與實務、管理與服務、不同科技在圖書資訊經營、服務與開發設計相關議題上,進行知識的交流與學術的對話。
  • 議程網址

輔大圖資自從林麗娟老師開始創立了這個活動開始,我也就當作每年回娘家一樣,回去看看大家,順便從研討會中吸收點知識。今年由陳舜德老師接任所長之後,研討會仍如節慶般地在五月初舉行,各校的學生、老師們也都來響應這場參雜各種主題的「大拜拜」。

我參加的是5/6(四)的行程。以下也就對印象較深的場次,簡單地記錄感想。一部分感想也寫在Plurk,而這篇則是一個較完整的匯整。


數位典藏如何著手?「從簡單的做起」

早上聽王梅玲老師描述(抱怨?)去年校長交待她的「藍海計畫」——研究如何從智慧財產管理中進行獲益,也就是國家型數位典藏計畫現在一直在想的,要怎麼從數位典藏中賺錢。 半個多小時介紹下來,問題看到的比解決方法還要多,王老師還頻頻關切著台灣百年圖書館史 (遮臉)。

由於政大是公共機關,賺錢的方法雖沒有,但把數位典藏用於教學的這條方法則是被一再強調。具體來說,也就是不把數位典藏的成品當作商業資料庫販售、或是作什麼商品化的加值應用,而應該是把成果用於教學活動上,包括數位課程的教材豐富化。反過來說,這也就是建置數位典藏的一項指標:支援教學目的。

從上述的過程中推論,要擺脫智慧財產的束縛,最基本的方法還是「低調自己用」,就如教學單位政大之於課堂教學一樣。但話說回來,許多資料庫好像本來就是為了「要用」而建,只是想知道能不能更進一步地「賣錢」。這種結論不就是請建置者不要癡心妄想,建完自己用就好的意思嗎?

除此之外,數位典藏建置的優先順序中,「擺脫智慧財產權是否棘手」也變成了考量因素之一。柯學姐認為故宮擁有的資產大多都沒有智慧財產權的問題,因此他的數位典藏商業化經驗從根本就讓一般機構無從借鏡。這也是大家的無奈吧。

對了,DSpace不具備商業授權機制,數位典藏要賣錢請找其他系統,謝謝。


圖書資訊哲學課題的震撼教育

接著我跑到了第一場場地A,去聽聽靜宜助教畢業論文「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學生就讀動機之研究」。有鑑於報考圖資研究所的人數逐年下降,靜宜助教的研究對於各個相關系所都很有幫助。分析結果主要指出學生的求學目的在於「就業」,而學校名氣比課程發展更為重要(這好像是一般人普遍的想法啊)。此外,也對學生、學會提出了一些建議。

image 

(表引用自靜宜助教的論文!寫個Blog就沒很打算很認真地寫參考來源了orz)

有趣的是,問卷分析結論中指出,全職學生與較已畢業學生容易有逃避生活中的某項事務情形發生。是的,全職學生&非已畢業學生就是我,而寫這個Blog就是逃避論文的一段小插曲。(意義不明)

接著是師大博士班吳寂絹學姐的論文「圖書資訊學的哲學課題」。她介紹了何謂資訊(形上學)、社會認識論(認識學)、資訊倫理(倫理學)這三塊議題,並建議圖資系所的課程發展可以納入哲學。雖然圖資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實證科學或是應用為主,較少人在探討抽象的、概念的哲學問題。但其實我還蠻羨慕那種以理論來解析事物原理的技術,如果自己也懂得這麼多道理的話,寫起論文應該就不會只有系統技術這麼無聊了XD

最後是吳泓慕學弟的「電腦科學文獻分佈與主題於不同傳播管道之比較:以P2P 為例」。套句黃元鶴老師的掩護:「這只是期末報告修改過來的。」大家就請手下留情,不要猛轟學弟了吧orz


資料探勘研究,資料才是最重要的

下午第二場我跑去場地A,主要是想聽聽郭俊桔老師跟曾元顯老師的研究。

image

郭老師作的「自動建構中文MeSH標題同義詞及其檢索效益之研究」,也就是把英文的MeSH翻譯成中文之後,再以文字探勘的方式從CEPS資料庫中的繁體醫學文獻取出同義關鍵字。中間涉及多資訊技術的處理,總之就是從摘要中取出了關鍵字就是。最後出來的結果似乎不盡理想,郭老師推估可能是由於CEPS資料庫中PDF文獻的品質不佳。我記得CEPS的PDF要嘛是只有影像,要嘛是用OCR文字辨識影像(辨識率可想而知),較少是真的原生數位文件的典藏。結果不良的資料來源,自然也探不出理想的成果,不禁令人感嘆。

image

曾元顯老師的論文是「數位時代之自動化主題分析與資訊組織─內容探勘技術在教育評鑑研究發展趨勢分析之應用」。名字有點長,但其實是介紹曾老師如何使用他開發的文字探勘系統,用於分析主題概念上。那是一種文字探勘工具,可以對文字進行斷詞、詞幹去除,接著以「共現詞」作為關聯,將各文件進行分群。最後則用這些詞作為該群的代表詞彙。在此論文中,曾老師尚利用WoS提供大量參考書目資訊的特色,以「書目對」作為另一種關聯的方法來分群。透過用這兩種分群方式的結果,並探討這種分群方法是否符合專家認為的看法,而真的有效。

事實上,由於文件量不多、我的專業知識也不足,分析的結果說來也頗差強人意。但曾老師這種文字探勘的方法卻是擁有非常多種應用,可以幫助研究者在茫茫的文字之海中,大略地辨識出文件的脈絡。作為一個起點,或是與其他方法的比較,都是非常令人感興趣的一種技術。


Koha居然有公司開始提供服務了

2010-05-06-710

想起前幾年我好像也在搞Koha,沒想到這次居然看到碩陽數位科技有限公司居然開始提供Koha服務了!

Koha是一種圖書館自動化系統(簡單來說,就是超級複雜的巨大系統就對了!),特色是開放原始碼的軟體,可讓人以低成本的方式安裝。事實上,輔大圖資系的圖書館服務隊也多次採用Koha,來協助偏遠地區圖書館建立自動化系統。

雖然Koha是免費的,但他也相當地難上手。安裝時技術門檻高,儘管龍山學長撰寫的自動化安裝已經行之有年,但不及現今系統硬體架構更換的速度。2008年我嘗試安裝Koha時,也是弄得灰頭土臉,到最後只得求助VirtualBox的幫忙。

看到現在有廠商可以支援Koha的服務,這就是當年毛慶禎老師認為的開放原始碼獲利的理想方法之一。Coffe Break時我與毛老師聊起這件事情,老師笑著說:「一開始有點手忙腳亂,沒想到後來做得還不錯。」應該也是美事一樁。

我也非常期待開放原始碼的Koha能夠不讓其他高昂費用的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專美於前,大家加油吧!


除了研討會之外,其他事情包括靜宜助教也畢業了、小童助教也大肚子了、學弟們還是非常有精神,跟林麗娟老師報告了一下我的研究題目云云。也看到阿凎與會,休息時一堆人打PSP什麼的。就是一些生活雜事了XD

(more...)

陳劉欽智博士演講「文化與科技整合的新形象:以全球記憶網及世界遺產記憶網的發展為例」

布丁布丁吃布丁

陳劉欽智博士演講「文化與科技整合的新形象:以全球記憶網及世界遺產記憶網的發展為例」

image

低溫特報、陰雨綿綿地宜蘭傳統藝術中心裡面,今天舉辦了陳劉欽智博士主講「文化與科技整合的新形象:以全球記憶網及世界遺產記憶網的發展為例」。我抱持著想來看看世界級數位典藏的心態,來到了宜蘭聽聽這場演講。

這場主題圍繞兩個數位典藏網站:Global Memory Net與World Heritage Memory Net。前者已經開放一段時間,後者則還沒公開。以下簡單地提一下這兩個數位典藏的特點:


Global Memory Net

美國有American Memory (喔喔,王老師的最愛),我們台灣也有臺灣記憶,Global Memory Net(全球記憶網,簡稱GMNet)則是把這資料彙整在一起的整合型網站。

特色有:

  1. 瀏覽地區、類型,找到你要瀏覽的Collection
  2. Collection的介紹,可惜台灣的沒有介紹
  3. 圖庫瀏覽、搜尋。其中有相似搜尋(比對圖片內容)、隨機瀏覽,可以提高資訊偶遇的機會,讓使用者用一些他們意外的方式來找尋資料。

好吧,老實說這些不是什麼很令人亮眼的功能。來看看另一個:

World Heritage Memory Net

這個網站目前尚未公開,陳劉博士只提供現場展示,我們一般人還看不到這個網站,但是wikipedia卻已經有相當多的介紹囉。

World Heritage Memory Net(世界遺產記憶網,簡稱WHMNet或WMNet)事GMNet的姊妹網站,大部分功能都是類似的,像是瀏覽功能、圖庫瀏覽、搜尋。特別的地方如下:

  1. 常用字標籤雲
  2. 與Wikipedia、Google等多個系統的連結,可讓使用者延伸閱讀
  3. 與Google Map結合,標示各個世界遺產的位置
  4. 多國語言翻譯。除了聯合國正式的6種語言(簡體中文、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有些collection介紹還會有更多類型的翻譯。像是萬里長城的介紹翻譯就超過了20幾種。
  5. 結合1001 Wonders的360度全景環繞功能,可以讓你站在世界遺產上觀看附近景色喔。

大致上就是這樣。


除了展示、瀏覽的功能之外,他本身還是一個頗為傳統的數位典藏系統。他們專注在做一些傳統數位典藏應該提供的功能,這本身是沒有錯的,只是我會期待看到更多。

我問了陳劉博士是否能夠將數位典藏裡面的資料與其他系統結合,例如數位學習平台之類的,可以讓老師整合到教材當中授課,收到的回答是沒有這個打算。

當然,這並不代表說這個GMNet或WMNet不好,我只是期望這些功能能在世界級的計畫上看到,而不只是在一些先導計畫、特別是經營了一年之後就沒經費而被凍結的數位典藏系統上搞這些玩意兒。

此外,他提到了一點很諷刺:「為什麼你還不把你的資料開放」(也許跟投影片原文寫得有點不一樣,我是有點憑印象)。我一直很想反問他,到底什麼叫做開放?他展示了許多數位典藏的系統,包括GMNet跟WMNet,人們可以搜尋得到他的入口,可是裡面的資料又沒有完全開放(讓人可以使用),這樣就是他所謂的「開放」嗎?

話說回來,我寫Blog放在網路上也是開放,這種行為大家都在作。陳劉博士當時的數位結合人文科技,現在變成全民日常生活,也就不會覺得這種想法很創新了。

也許,可能只是我這聽者不再預設聽眾範圍裡面吧XD

總之,大家加油吧,數位典藏還有很多有趣的東西可以做呢。

(more...)

圖書館事業服務─2009青年論壇

圖書館事業服務─2009青年論壇

20090606 圖資青年論壇 與談人名牌

2009年6月6日,一群圖資部落客在國家圖書館舉辦了2009年青年論壇,而我被點名,上台當了個與談人,跟大家談談「找尋技術新浪潮」這回事。

這個青年論壇是當時各校輪流舉辦的巡迴場中的最終場,也是最盛大的一場。老實說,當時忙於教育部計畫的我,幾乎完全沒有參與青年論壇的打算。但最後還是被點名了,這個謎底至今仍沒人告訴我答案。

我的場次是下午的「技術新浪潮——傳統再感動」,與部落格觀察創辦人洪進吉、中研院陳亞寧老師、師大圖書館謝順宏大師兄一同上台,以這個主題各自報告。

我報告的主題是「標註應用於數位典藏」,也只不過是把我論文講標註的一些相關應用拿出來講一講。而且因為時間不多,也沒講得多詳細。儘管如此,這個主題的決定讓我猶豫了好一段時間。

這篇帶有濃厚諷刺意味的投影片才是我原本想講的主題。我想要藉由諷刺現在研究生裹足於使用者研究的層次,等待別人開發技術、而無法做出創新研究。其中我提出的簡單例子,是我在2009年5月的時候,利用Plurk機器人進行參考服務的想法。我提出來給學弟妹作為論文題目的參考,可惜沒人採用。而過了不久,Plurk機器人大紅大紫,可見我當時預測的準確性。


整個青年論壇的活動其實我不是覺得很完美。與其說是第一屆,不如說來的聽眾不太青年、台上有些主題也太過青年。

「想要高談闊論自己的想法是不錯,但我寧願選擇默默地創作、研發,然後再來對我的成品高談闊論。」這是我對2009青年論壇的最大感想。其他想法太過零碎也不值得一提,就這樣吧。

(more...)

2008電子資訊資源與學術聯盟國際研討會及年會(CONCERT)心得

2008電子資訊資源與學術聯盟國際研討會及年會(CONCERT)心得

雖然CONCERT 2008已經很久了,不過我補一下一些當時想到的心得。儘管離演講主題有點扯不太關係,當作記錄也好。


clip_image002

繼去年參加在中研院舉辦的CONCERT 2007,這次則是第二次參加CONCERT。今年CONCERT 2008在台大應力所舉辦,一樣是兩天滿滿的講題。由於第二天另外有事情,所以我只去了第一天。第一天的議程是先由王丕承主任主持開幕,然後由前交大圖書館館長、現任宏碁公司技術總監張瑞川教授為我們介紹CONCERT的來龍去脈。茶點過後接著是Dr. Heeyoon Choi介紹韓國STI的創新服務,我跟很多人一樣的有聽沒有懂。下午則是由Thomson Reuters的Ms. Lulu Lai談ISI的引文索引,蔡老師資訊計量學上了一學期,大部分也都是聽過的內容。接著是北大圖書館王怡心館長為我們介紹北大評估電子資源之應用效益的方法,其中以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BSC)來評估財務、學習與成長、內部流程、顧客等四個構面的方法,引起不少人的興趣。之後Ms. Cindy Hill介紹電子資源的投資報酬率(Return on Investment,ROI),最後則由ProQuest的Mr. Boe Horton講衡量電子資源使用與學術產出,但後面我就沒有仔細聽,也沒什麼心得了。

image
(資料來源:張瑞川教授投影片)

儘管各種議題都讓我多少有點收穫,但要說真讓我覺得感觸良多的,應該還是張教授演講的「有志者事竟成」。我覺得,圖書館是一個很無奈的行業。因為向上牽扯到機關組織,向下牽扯到眾多讀者,內部還有館藏與館員,各種要素以讓人難以理解的複雜程度糾葛在一起,實在很符合「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情況。因為牽涉的人員廣泛,很難達到「所有人」的同意,所以不管要做什麼、想推動什麼改革,往往都只會收到「我們也想改進,可是很無奈的,這並不是我們可以作到」的回應。然而,張教授卻以他親身的經歷,給予我們鼓勵。

張教授講述到他是在很突然的情況下,被校長指派擔任圖書館館長。而之後一路對交大浩然圖書館進行改革、找尋結盟的資金、組成CONCERT,都是相當辛苦的過程。直到現在,圖書館已經逐漸從紙本轉型到電子資源,而達到「交通大學圖書館期刊展示區一半是空的」、「宏碁公司新進員工(新科碩、博士)沒去過圖書館影印期刊論文」的成果,跟十幾年之前的圖書館大不相同。由此可知,只要有心,還是可以改變這個大環境。

clip_image006

張教授在演講最後,提到電子書將會取代實體圖書館的未來展望。他介紹了電子書載體Amazon Kindle,而現在也有各種不同的載體,甚至Plastic Logic 發表了可彎曲的塑膠電子書,可以大大地提高電子書的可攜性。然而我認為,電子書除了方便攜帶之外,還要具備能夠撰寫「註解」的功能。事實上在我文獻探討的過程當中,發現以前以經不少電子書工具都能夠直接撰寫標註,像是右圖電子書XLibris具備以電子筆直接書寫的能力,但是如今卻已經停止販售。除了可以撰寫註解之外,續航力、螢幕大小都是很重要的因素,這些就有待科技進步而一一改善吧。

講到最後,我一直在想為什麼人們會想要使用全文,而不想要只有目錄資訊的OPAC。即使在電子資源盛行之前,人們也是查完目錄之後再去找尋書籍,然後以影印、翻拍等各種方式取得副本,最後拿回家堆藏。這些動作即使在電子資源環境中也是一樣,只是取得文獻更快速、更簡單。那麼人們拿回這些文獻之後要幹麼?是要組織、消化、整理,最後產出成為學術研究成果。換句話說,我猜想人們需要的並不是大家都來用的公用圖書館,而是需要組成一個用自己的方法組織、依據自己需求找來的館藏、保留自己閱讀歷程與心得的個人圖書館,而最後的學術產出,就是學術研究成果或是作業、報告。

基於以上的假設,我認為未來圖書館員不應該只是僅僅提供讀者資源的全文,而應該要考量到讀者個人的資源組織,協助讀者用自己的方式組織這些紙本與電子的資源,讓讀者能夠建立起他們自己的個人化圖書館才是。

(more...)

邱銘心老師演講「圖資英文學術文章閱讀指引」

布丁布丁吃布丁

邱銘心老師演講「圖資英文學術文章閱讀指引」

image

上研究所來第一個難關,就是英文論文閱讀。一週三、四堂課,幾乎固定都有一到兩篇論文要閱讀。大學時有如期末報告等級的英文論文閱讀,此時變成每週都要做的功課。到了開始撰寫論文的時候,面對老師沒有教的一片陌生的領域,我深深地覺得每週讀一兩篇論文的速度還是太慢了!因此邱銘心老師從原本的「個案研究法」忽然改題目成為「圖資英文學術文章閱讀指引」的時候,真讓我有種及時雨到來的高興!

image

邱老師於11月26日來到政大圖檔所演講「圖資英文學術文章閱讀指引」,在這之前她交待我們先閱讀一篇英文論文:Diffusion theory: A review and test of conceptual model in information diffusion,並於演講時跟我們討論這篇論文的閱讀方法。這是一篇不太好說明的文章,光看表面題目的意思「擴散理論:資訊擴散中概念模型的檢驗及評論」是難以理解作者到底要表達什麼。邱老師舉了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例子,她說有一次她的指導教授跟她meeting關於博士論文的時候,老師不看論文而直接要求她用簡短的字句來敘述她的論文到底做了什麼。邱老師說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能力,這也警惕著撰寫碩士論文的我要時常反思自己到底在幹麼。(可惜還想得不夠清楚,才會在計畫書口試的時候被口委糾正。)

邱老師談到閱讀論文時會先注意到期刊、研討會的相關背景,以及作者的研究領域。儘管這的確能夠幫助論文閱讀更加順利,但是對於這個領域認識尚淺的我們來說,實在是很難去判斷這些背後因素,更別說光讀懂論文本身就已經很頭痛了。如果有類似citing index或是作者領域與發表年表之類的工具可以使用的話,那我想應該可以幫助我們補充這些論文背後的資訊吧?

image

最後老師提到一些標註的技巧,我也想補充一些我作標註的方法。我讀得論文都會轉換成PDF檔案,利用Adobe Acrobat Pro(政大有買)或是PDF X-Change Viewer(免費,http://toget.pchome.com.tw/intro/business_wordprocessing/25873.html)都可以對檔案進行標註。可以作到標亮重點文字,增加文字評論,簡易的繪圖、符號等功能。再搭配zotero書目管理工具(http://www.zotero.org/)內建的PDF註解搜尋引擎,連檔案內的註解都可以直接搜尋。Zotero還可以對檔案下標籤、筆記,讓你的檔案有更好的組織架構。

此外,要註解些什麼東西也是很重要的。邱老師寫到要把你覺得不懂得地方以及你覺得有問題的方法記下來,但我覺得更實用的方法是記下你能夠理解的部份,並把他用你的話重新撰寫。在撰寫論文的時候,時常需要引用其他研究的說法來佐證,於是就會遇到「當初到底在哪裡看過這段話,可是卻想不太起來」的困境。這時如果要再回頭去翻每篇文章,然後重新理解、撰寫註解,是很費時的功夫。不如再當初就先把覺得以後會用到的點子、想法,都直接用你自己的話撰寫成一段文字,做好英翻中的工作與挑出你著重的重點,以後寫論文的時候直接參考這些重要筆記,再加上引用來源,很快地就可以完成一篇基於你閱讀文獻之後的文獻探討。

善用電腦工具,就能快速地整理並找到你當初讀過的論文,而不要到了要寫文獻探討的時候才在焦頭爛額喔!

(more...)

資策會資料中心2008年知識服務3.0—主動、互動、感動感想

布丁布丁吃布丁

資策會資料中心2008年知識服務3.0—主動、互動、感動感想

image 

2008年11月21日,資策會資料中心舉辦了分享會「2008年知識服務3.0-主動、互動、感動」報告資料中心的實務經驗。

由於這場分享會還是著重在於實務分享,所以我們還是先來看看資策會資料中心是個怎麼樣的單位。

2008-11-21-072

資料中心是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當中的專門圖書館,館藏以產業市場研究報告、資通訊產業新聞資料、名錄指南年鑑統計資料等為主,提供資策會員工及對ICT產業資料有需求之產學研界人士使用。

資料中心導覽——關於我們裡面如此介紹著:

當您踏入台灣最具規模的資訊產業專門圖書館--資訊資料服務中心、面對琳瑯滿目的參考資料和巿場報告時,該如何找到所需的資料呢?除了親切的館員隨時充當您的導遊外,還可以借由本網頁的導覽,儘快取得您想要的資料

位於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216號9樓的資料中心儘管只有一層樓的空間,在分享會當中介紹的各種服務,卻是相當地精緻、貼近需求。


讓我們回到分享會「2008年知識服務3.0-主動、互動、感動」本身。

本次分享會共有三個講次,除了投影片十分精美之外,投影片用詞也相當偏向商業界,而非圖書館界,例如將讀者稱為「客戶」。

一開始由陳秀霞經理談談資料中心對於知識服務加值創新經營模式的看法。當中提到知識服務應與顧客整體需求整合,而顧客有三種類型的需求:「說得出來」、「說不出來」以及「不想說」,說不出來的例子有如「員工幫主管詢問問題,但員工也不知道主管真正想問的是什麼」;面對「不想說」的需求,陳經理提倡我們應以「感動」來取得客戶的信任,才能得知客戶真正的需求。

然後提到資料中新的組織創新,從人年至人月的mash up模式,館員從「等工作」到變成「搶工作」來作,著實讓人眼睛一亮。企業化的管理方式,讓資料中心的組織架構與以往在課堂中學習的圖書館組織有著相當大的差異。


再來陳經理繼續分享資料中心運用網路資源進行資通訊國家年鑑編撰的案例,用以探討圖書館員新角色與新能力。專案進行中有著專案溝通平台、設計良好的專案執行方法、運作流程,讓館員在執行日常業務時,也能夠抽身專注於專案製作中。

最後一張投影片提出了圖書館員的新能力——專案服務(顧問服務),具體舉例了六種服務:「專案管理」、「資訊需求分析」、「科技運用」、「免費資源掌握與利用」、「資料判讀與分析」、「資料整理與呈現」。雖然這些能力似乎在傳統的參考館員業務當中看到過,但在這六種新能力當中,圖書館員已經由被動等待服務機會,變成主動提供專業服務。

「我本來想問說,館員們本身就有日常業務要忙了,現在還要接這個專案,不會吃不消嗎?」張淳淳老師在最後的Q&A自問自答:「但後來想到你們是採用人月工作計時制,這樣工作量能夠平均分配,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最後由林華雯館員分享八個名為「關懷故事」,但在我看來,這卻是相當切中讀者需求的「推廣服務」。這八個關懷故事各別為:

  1. 解決客戶忙碌的問題:部門巡迴
  2. 解決計畫需求及個別問題:部門駐點
  3. 解決沒時間臨櫃借還書的問題:公文車傳送
  4. 解決資源活化的問題:跨部門專案書刊借調
  5. 解決個人專屬資訊的需求:熱門專題服務 (E-mail專題選粹)
  6. 解決蒐集資料耗時的問題:專題Blog建置
  7. 解決短時間內吸收外文新知的問題:You should know (三分鐘精華簡報)
  8. 會外讀者:資策會 資料中心之友

資料中心的服務明確地以資策會同仁為對象設計,硬體面有巡迴駐點、公文車流通,軟體面有專題選粹、專題Blog、精華簡報,難以置信的是,這些皆是由資料中心不到十位館員所提供的服務。專門圖書館的服務竟能如此精深,讓我大開眼界。


短短一個早上,讓人獲益良多。也看到了輔大的同學及老師們,而Q&A綜合座談時間也是由老師們出盡鋒頭,黃元鶴老師搶著提問,還補了句「先讓老師問,學生晚一點」,讓人會心一笑。張淳淳老師幫我把疑惑問了出來,一揭資料中心製作國家年鑑背後想法與未來發展。


2008-11-21-074

分享會之後,我們也去了九樓的資料中心逛了逛,接下來就閒聊一下看到的東西吧。

2008-11-21-071

一進門就看到資策會的歷史,資料中心也有部份負擔起會史館的任務。流線型設計跟燈光能感受到資料中心營造的設計感魅力。

2008-11-21-070

中間是諮詢服務台,圓弧型的設計擺脫了傳統方方正正櫃台的嚴肅感。

image

從資料中新館藏資源配置圖可以看到,諮詢服務台並不是靠牆、角落,或是死守門口看看有沒有人偷書,而是真的擺在資料中心的中間,以便觀察任何需要服務的讀者。

2008-11-21-069

每到一個圖書館都不免俗地觀察一下該館的分類法。資料中心採用杜威十進分類系統(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DDC),跟大多數圖書館不同的是,館藏集中在社會學、語言、科技(應用科學)等較為實用取向的分類,總類中還特別強調「電腦科學」、「系統程式」、「人工智慧」等分類,而其他地方常見的8、9在此反而不多。

2008-11-21-064

圖書書標上的索書號也很特別,除了原本的「分類號」、「作者號」之外,還多了「出版年」。我想可能是因為技術的書籍注重新穎性,在書標上即可看到出版年份,這設計實在很貼心。

2008-11-21-067 

看起來很有設計感,但應該不太想久坐的公用電腦查詢處。中間擺放期刊的書架上寫著「資訊神經元」,不知道有沒有特別的涵義?

2008-11-21-068

超厚的資策會出版品,滿滿的資料都是寶藏,相當具有商業氣息啊!

2008-11-21-073

最後離開前再來拍一下這個還書箱,剛剛才寫完國中圖的自動還書分類系統,現在再回來看看這個還書箱,會不會有種比較熟悉的感覺呢?


不知不覺又寫了好久,其實我一開始真的只是想把在資料中心拍的照片介紹一下而已,就順手也把分享會感想寫一寫了。

繼續整理電腦吧

(more...)

資料探勘與協同過濾推薦之研究與應用

布丁布丁吃布丁

資料探勘與協同過濾推薦之研究與應用

image

圖:演講投影片,協同過濾的舉例

11月6日,銘傳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的王豐緒老師受邀來政大圖檔所演講「資料探勘與協同過濾推薦之應用與研究」。王老師先從理論上去介紹協同過濾(collaborative filtering)的歷史淵源及其原理,再來介紹七個商業網站案例,激發聽眾對於協同過濾應用的靈感。

協同過濾是透過分析許多使用者的選擇與判斷,作為提供其他使用者推薦、預測的參考。利用電腦儲存與計算的能力,將「口碑效應」的過程自動化。協同過濾是假設「一群人在過去有相似的興趣,那麼在未來應該也會有相同的興趣跟喜好」,再利用資料檢索、資料探勘的技術來實作。王老師介紹的網路電子商務Amazon.com(http://www.amazon.com)也是在圖書資訊界具有相當有影響力的例子,Amazon.com利用消費者購買記錄、對書籍等物品評分等資訊,推薦合適的商品給消費者。

image

圖:Amazon.com的「Customers Who Bought This Item Also Bought (買了這項商品的顧客,也會買以下商品)」。

王老師除了介紹協同過濾的作法之外,還帶領我們在案例探討中,一一分析營造個人化系統所應該要有的要素:知識專業的展現、代理商角色功能、推薦依據之調整、以使用者行為進行推薦、拓展推薦範圍、利用社群作為網站本身的價值。

最後陳志銘老師也提出了協同過濾對於數位圖書館的重要性,建議我們可以利用讀者社群的知識來讓數位圖書館變得更好。國內不乏利用協同過濾推薦應用於圖書館的研究,我們圖書資訊的同學們也可融合對於資訊工程的技術與圖書館領域的知識,擴大協同過濾推薦的應用層面,讓數位圖書館與使用者社群相互合作,營造全新時代的圖書館!

(more...)

幹麼要整合?圖書館的資源,就是要開放服務

幹麼要整合?圖書館的資源,就是要開放服務

image

2008年6月6日,製造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傳技公司在台大舉辦「國際圖書館自動化的歷史回顧與未來展望」研討會。其實我只有聽到最後的2.5場,而且似乎受到熱烈歡迎,研討會論文集都已經拿不到了。在這邊我要稱讚一下傳技公司,在研討會離開的時候他留下了像我這種有報名卻拿不到資料的名單,然後之後在網站當中開放了講義下載,並通知我們可以去使用,真的很貼心。(把PDF壓縮後提供下載也很貼心,不過其實用最普遍的zip壓縮即可,不要作成自己解壓縮的exe檔會比較好。)


在最後的演講場次中,讓我有所感觸的是中興大學的詹麗萍老師的「整合性圖書館系統(ILS)整合了什麼? 」跟台大圖書館項潔館長的「From OPAC to OPAIR(Open Public Access Information Resources) 」,他們談到了整合性圖書館自動化系統的問題所在,而且是為人詬病已久的問題,並提出了可能的改進方向。

我試著把自己從中聽到的內容,簡短地詮釋一下,並提出我的想法:

詹老師有講到,所謂的整合性圖書館系統,是以圖書館主要處理的書目資料為中心,將流通、編目、線上公用目錄OPAC、採訪以及其他各種相關的功能都整合在一起的大系統。

到了現在,各種不同的資源、服務、應用都紛紛出現,使用者的需求已經超越了書目資料的本身,而圖書館為了滿足使用者需求,因此想要擴大了整合性圖書館系統要整合的東西,例如把電子期刊、數位典藏、機構典藏等等不同系統的資源整合進來。然而,勉強地增加功能,反而逐漸喪失了原本整合性的意義。

項潔館長對這種現象下了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比喻,大致內容是:「圖書館自動化系統有他要做的事情,像是編目、流通、採訪;數位典藏也有他要做的事情,像是專用的metadata、權限控管、瀏覽播放等等。他們就像是飛機跟汽車,都是交通工具,可是在做的事情是大不相同,那幹麼要整合在一起?勉強整合在一起是可以,可是最後那奇形怪狀的東西不是很奇怪嗎?」

詹老師點出了傳統圖書館系統擅長跟不擅長之處,項潔館長的報告後半更是有趣,他以「能夠融入使用者工作環境的服務才是有用處的服務」為觀點,提出了OPAIR(Open Public Access Integreted Resources)的概念。

讓我引用一下項館長的投影片,用圖片應該更能夠讓人知道這是什麼意思:

image

Google DesktopYahoo奇摩Widget工具讓你在桌面環境下就可以使用許多網路上的服務(有人說這種融合現有工作環境的服務叫做Web 3.0?),請仔細看看上面的這張圖,你會發現到這裡面居然可以查詢台大圖書館的資料

這種概念是一個好消息,表示我不需要再打開圖書館那不習慣(保守說法)的介面,而可以在自己原有的工作場合(Windows桌面環境)下就可以使用圖書館服務。更有趣的看法是,今天我只是利用了不同的瀏覽器(可能只是IE或Google Desktop的差別)來取得圖書館的服務,但明天我將可以自己利用這個服務,來發展出更進一層的應用。


詹麗萍老師說得很對:「圖書館不一定是使用者找尋資料的起點,但我們要成為他們的終點。」而開放性的服務,正是達到這個目標的方法。

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往往希望把服務跟內容整合在一起,在我看來這是一個自我束縛的錯誤概念。例如說我們要作一個參考服務的功能,裡面可能會用到讀者資料,所以要整合到圖書館自動化系統當中才能做到,於是就會在資料結構跟對映資料欄位之類的一堆技術上問題裡面打轉。

今天如果有其他系統需要取用讀者資料,那麼又要再重複一次這個痛苦的過程。而且圖書館之外的人就更不用說了,圖書館這寶庫只能看不能拿來作研究、應用,這不僅是研究者的痛,更與圖書館開放資源的原則背道而馳!

同樣的問題,幹麼要整合?而且一個是服務,一個是資源提供與管理,他們做的事情根本就是不同層次的問題啊。

因此我們要把資源與服務「脫勾」(王梅玲老師的經典詞彙之一),資源提供就專心作資源提供的工作,服務就專心在服務的應用上。而連結他們兩者之間的工具,則需要一個統一標準的資料通訊規範。因為符合標準,所以才能讓更多人能夠進一步利用他,取得他,使用圖書館的內容。


寫到這邊,我要對於許多圖書館界的奇怪概念提出一個大大的問號:「為什麼我一定要用你圖書館的系統?」

圖書館界的人把Google視為大敵已經是常態。讀者往往喜歡用Google,而不喜歡用圖書館的OPAC,所以我們要「應用Web 2.0的概念,把讀者拉進圖書館來,讓讀者參與圖書館,在圖書館內部形成讀者社群」。我就很納悶,圖書館的功能應該是滿足使用者需求、提供使用者需要的資源,什麼時候變成非要讀者踏到你館內、使用你那不習慣(保守說法)的系統、讓你看到系統使用率上升才覺得是成功的這種扭曲觀念。

Google主要做的只是搜尋系統,而圖書館主要的任務還是在於資源提供中心,做好「讀者找尋資料的終點」(意思是你要的資料就在這邊啦)的工作。一個是服務、另一個是資源提供,兩者的目的不相衝突。如果圖書館系統做到開放服務,交給Google來作整合查詢的工能,這也何嘗不是好事?

老師會笑說Google查不到深層資料(資料庫內部的資料),我覺得諷刺的是,這問題不是Google能力差,而是根本上包括圖書館在內的資料庫就不開放給其他系統作整合的查詢。這種各自為政、各自獨立,說自己才是最好的圖書館系統,我認為這對讀者說來意義不大。讀者一點也不會在意你們系統做得如何,而只是想取得有用的資源,資料深不深層又如何?

總而言之,我希望圖書館能將館內資源提供更多開放服務。相信我,許多研究者跟網站服務作出來的延伸應用,絕對會比館員埋頭苦幹才做得出來的服務還有用得多。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