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劉欽智博士演講「文化與科技整合的新形象:以全球記憶網及世界遺產記憶網的發展為例」

3月 19, 2010 0 Comments Edit Copy Download

image

低溫特報、陰雨綿綿地宜蘭傳統藝術中心裡面,今天舉辦了陳劉欽智博士主講「文化與科技整合的新形象:以全球記憶網及世界遺產記憶網的發展為例」。我抱持著想來看看世界級數位典藏的心態,來到了宜蘭聽聽這場演講。

這場主題圍繞兩個數位典藏網站:Global Memory Net與World Heritage Memory Net。前者已經開放一段時間,後者則還沒公開。以下簡單地提一下這兩個數位典藏的特點:


Global Memory Net

美國有American Memory (喔喔,王老師的最愛),我們台灣也有臺灣記憶,Global Memory Net(全球記憶網,簡稱GMNet)則是把這資料彙整在一起的整合型網站。

特色有:

  1. 瀏覽地區、類型,找到你要瀏覽的Collection
  2. Collection的介紹,可惜台灣的沒有介紹
  3. 圖庫瀏覽、搜尋。其中有相似搜尋(比對圖片內容)、隨機瀏覽,可以提高資訊偶遇的機會,讓使用者用一些他們意外的方式來找尋資料。

好吧,老實說這些不是什麼很令人亮眼的功能。來看看另一個:

World Heritage Memory Net

這個網站目前尚未公開,陳劉博士只提供現場展示,我們一般人還看不到這個網站,但是wikipedia卻已經有相當多的介紹囉。

World Heritage Memory Net(世界遺產記憶網,簡稱WHMNet或WMNet)事GMNet的姊妹網站,大部分功能都是類似的,像是瀏覽功能、圖庫瀏覽、搜尋。特別的地方如下:

  1. 常用字標籤雲
  2. 與Wikipedia、Google等多個系統的連結,可讓使用者延伸閱讀
  3. 與Google Map結合,標示各個世界遺產的位置
  4. 多國語言翻譯。除了聯合國正式的6種語言(簡體中文、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有些collection介紹還會有更多類型的翻譯。像是萬里長城的介紹翻譯就超過了20幾種。
  5. 結合1001 Wonders的360度全景環繞功能,可以讓你站在世界遺產上觀看附近景色喔。

大致上就是這樣。


除了展示、瀏覽的功能之外,他本身還是一個頗為傳統的數位典藏系統。他們專注在做一些傳統數位典藏應該提供的功能,這本身是沒有錯的,只是我會期待看到更多。

我問了陳劉博士是否能夠將數位典藏裡面的資料與其他系統結合,例如數位學習平台之類的,可以讓老師整合到教材當中授課,收到的回答是沒有這個打算。

當然,這並不代表說這個GMNet或WMNet不好,我只是期望這些功能能在世界級的計畫上看到,而不只是在一些先導計畫、特別是經營了一年之後就沒經費而被凍結的數位典藏系統上搞這些玩意兒。

此外,他提到了一點很諷刺:「為什麼你還不把你的資料開放」(也許跟投影片原文寫得有點不一樣,我是有點憑印象)。我一直很想反問他,到底什麼叫做開放?他展示了許多數位典藏的系統,包括GMNet跟WMNet,人們可以搜尋得到他的入口,可是裡面的資料又沒有完全開放(讓人可以使用),這樣就是他所謂的「開放」嗎?

話說回來,我寫Blog放在網路上也是開放,這種行為大家都在作。陳劉博士當時的數位結合人文科技,現在變成全民日常生活,也就不會覺得這種想法很創新了。

也許,可能只是我這聽者不再預設聽眾範圍裡面吧XD

總之,大家加油吧,數位典藏還有很多有趣的東西可以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