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資]目錄學942期末考重點整理

6月 11, 2006 0 Comments Edit Copy Download

92.93.94.期中考題(有關私錄部分)

一.試闡述下文阮孝緒七錄序之意義,並比較七錄與七志之異同。(92.94)

1.王以「六藝」之稱,不足以標榜經目,改為「經典」,今則從之,故序經典錄,為內篇之一。

1.王儉認為六藝這個稱呼,不足夠用來標示說名經書目錄,把它改為「經典」,現在則延續它的說法,所以稱為經典錄,作為內篇的第一部分。

  1. 王:王儉,撰「七志」
  2. 標榜:說明、解釋
  3. 經目:經書目錄
  4. 從:延續、繼承
  5. 序:紀錄

2.(1)劉王並以眾史合于春秋。(2)劉氏之世,史書甚寡,附見春秋,誠得其例。(3)今眾家記傳,倍於經典,猶從此志,實為繁蕪;(4)且七略詩賦,不從六藝諸部,蓋由其書既多,所以別為一略,今擬依斯例,分出家史,序記傳錄,為內篇第二。

2.(1)劉向、王儉把史書合在春秋類之中。(2)劉向的時代,史書很少,把它附在春秋裡,是因為書少所以併為一類的例子。(3)現在許多人記傳,比經典還多,如果依然照舊,會造成繁複雜亂的現象;(4)況且七略中的詩賦,不歸入六藝的詩部,是因為它的書多,所以獨立為一略,現在依循這個例子,將史書別為一類,稱為記傳錄,做內篇第二部分。

  1. 劉:劉向,著「別錄」
  2. 合于:同合於
  3. 春秋:指春秋一類
  4. 世:時代
  5. 附見:附於、附在
  6. 誠得其例:誠,是因為、所以,結論語氣;得,有的意思
  7. 記傳:撰寫目錄之行為
  8. 倍:大於、多於
  9. 繁蕪:繁複雜亂,混亂
  10. 略:七錄(阮孝緒著)中的一個分類,即為記傳錄
  11. 從:歸類入

3.諸子之稱,劉王並同,又劉有兵書略,王以兵字淺薄,軍言深廣,故改兵為軍,竊謂古有「兵革」、「兵戎」、「治兵」、「用兵」之言,斯則武事之總名也,所以還改軍從兵,兵書既少,不足別錄,今附於子末,總以「子兵」為稱,故序子兵錄,為內篇第三。

3.諸子這個稱呼,劉向、王儉都一樣,劉向又有兵書略,王儉以為兵字含意太淺薄,軍字較為深遠,所以改兵為軍,筆者以為古代有兵革、兵戎、治兵、用兵等詞語,作為武事的總稱,所以將軍改回兵,兵書很少,不需要獨立專錄,現在附在子類之末,以子兵總稱之,所以以子兵錄為名,排在內篇的第三部分。

4.王以「詩賦」之名,不兼餘制,故改為「文翰,竊以頃世文詞,總謂之「集」,變「翰」為「集」,於名尤顯,故序文集錄為,內篇第四。

4.王儉認為詩賦這個名字,不能涵蓋其他文學作品,所以改名為文翰,筆者以為世上所有文章詩詞,總稱之為集把翰改為集,命名較為顯明,所以名為文集錄,作為內篇第四部分。

從上述文章可以發現,在經書方面,雙方都認為經典比起六藝較能代表經書整體,在史書方面,阮認為史書眾多可獨立一類,但王仍以春秋通記之,在子書類,除了單純軍、兵字的認知迴異,王有將兵書獨立一類,而阮則認為書少將之納入子類,在集類方面,雙方皆認為詩賦不足以稱呼所有文學作品,王以文翰名之,阮認為集字較好。

二.試從下列文獻中闡述「七志」之特色與體制(93)

1.阮孝緒七錄序云:「以向歆雖云七略,實有六條,故別立圖譜一志,以全七限,其外又條七略及二漢藝文志、中經簿所闕之書,並方外之經,佛經道經,各為一錄,雖繼七志之後,而不在其數」。

1.阮孝緒七錄序寫了:「劉向、劉歆的著作雖然叫做七略,但實際上卻只有六個種類,所以特別獨立圖譜一志,以符合七數,另外又整理七略、二漢藝文志、中經新簿未記錄到的書補上,並記錄宗教之書,佛經、道經各立一錄,延續在七志之後,但卻不含在內」。

2.隋書經籍志總序:「其道佛附見,合九條,然亦不述作者之意,但於書名之下,每立一傳,而又作九篇條例,編乎首卷之中,文義淺薄,未為典則」。

2.隋書經籍志的總序寫:「加上附在後面的佛道書目,合計有九項,不詳述作者介紹、著書背景和學術源流,而是在書名的下面,各立一個小傳介紹著者的生平大略,另外做了九篇條例放在卷首,簡單淺顯的說明每一類的意涵,和別錄、七略相比較為精簡」。

由上述可知,七略之書,雖名為七,實只六類,真正分為七類的,七志為創始者。圖譜志為王儉新創,主要是為了補足七之數。七志能整理古書上缺的書,代表王儉重視學術流變。隋志的記載則可以說明王儉繼承了劉向的敘錄功能。

92.93.94.期末考題

一.解釋下列引文之意義並闡述其目錄學理論(92.94)

1.按隋志於書,則以所作之人,或所解之人,注其姓名於書之下,文集則大書其名於上,曰某人文集,不著注焉,唐志因隋志係人於文集之上,遂以他書一概如是。

1.這是鄭樵校讎略中的不類書而類人論。鄭認為分類非常重要,唯有分類精細有條不紊,才可以要求學術章明,可以即類求書、因書究學,在圖書分類上主張性質相同的必須放在一起,以性質為主要的入類依據,若以人為主要款目,即以人類書會造成數種不同類型的書,歸於同一作者之下,造成圖書性質難以區別。

2.隋志於他類,只注人姓名,不注義說,可以睹類而知義也,如史家一類,正史編年,各隨朝代易明,不言自顯,至於雜史,容有錯雜其間,故為之注釋,其易知者則否,為霸史一類,紛紛如也,故一一具注,蓋有應釋者,有不應釋者,不可執一概之論,按唐志有應釋者而一概不釋,謂之簡,崇文有不應釋者而一概釋之,為之繁,今當觀其可不可。

2.這是鄭樵校讎略的書有應釋論,鄭認為圖書分類,最重要的是簡單易懂,因此主張泛釋無義,不認同每一本書都作注的行為,但也不代表他主張所有書都不作注不採敘錄,他認為書名若淺顯易懂,可以讓人一看即知其書內涵者,就不要註釋,若是雜亂無章,無法讓人理解才加以註釋說明,要不要作敘錄,全看應不應該用,不需堅持其中一種方法。

3.編次錯謬之弊有二,一則門類疑似,一書兩入也,則一書兩名,誤認兩家也。欲免一書兩入之弊,但須先作長編,取著書之人與書之標名,按韻編之,詳注一書原委於其韻下,至分部別類之時,但須按韻稽之,雖百人共事,千卷雷同,可使疑似之書,一無犯複也。

3.這是章學誠編目理論中的辨嫌名,他認為編目時之所以會產生錯誤,往往是因為分類相似或一書二名,所以編目時,必須先做好辨嫌名的工作,對所有有疑義的名字要一一註明,相當於現在權威檔概念,在編目時,先採書名和人名,先作長編,按韻編排,好用來檢索,與現在的索引法極為相似。

4.求書之官,不可不遣,校書之任,不可不專。司馬遷世為史官,劉向父子校讎天祿,虞世南顏師古相繼為秘書監,令狐德棻三朝當修史之任,孔穎達一生不離學校之官,若欲圖書之備,文物之興,則校讎之官,豈可不久其任哉。

4.這是鄭樵校讎略的求書遣使校書久任論,認為求書和校書,必須使用專門的官員並且長久的時間來工作,才可以使工作不會受到中斷,對於整理圖書的工作也較容易掌握,確實瞭解工作的進度。

5.類書猶持軍也,若有條理,雖多而治,若無條理,雖寡而紛,類例不患其多也,患處多之無術也。

5.語出鄭樵校讎略編次必謹類例論,說明分類的重要性,唯有分類精確,使類目分明,學術才得以彰顯,讓人可以即類求書,因書究學。

6.圖至約也,書至博也,即圖而求書易,即書而求圖難,古之學者,為學有要,置圖於左,置書於右,索象於圖,索理於書,故人亦易為學,學亦易為功。

6.文章出於鄭樵圖譜略,認為左圖右書,不僅方便參看,亦使求學容易。

二.祁承燁庚申整書略例之因益通互(92.93)

1.者,因四部之定例也。

1.說明如何因襲四部分類。

2.者,非益四部之所本無也,而似經似子之間,亦史亦玄之語,類無可入,則不得不設一目彙收。

2.說明何以在四部的基礎上新增類目的理由。

3.者,流通於四部之內也。…凡若此類,今皆悉為分載,特明著原在某集之內,以便檢閱,是亦收藏家一捷法也。

3.同章之別裁,把叢書子目分出,按其內容著錄在適當類目。

4.者,互見於四部之中也。

4.同章之互著,將附載且與本書不同類的專篇或專書,依其內容分入不同類,並注以出自何書或合集,以便查閱。

三.清人章學誠校讎通義之目錄學思想含編目理論(92.93)

章學誠指出以校讎學來概括目錄學與校勘學,而他的校讎學我們所稱之目錄學,他認為目錄學的根本目的在於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意思是指將各門學術,分類條理清楚,擷取古今學術發展史料,透過比較溯其源流,他從目錄學史和學術史出發,有系統地闡明了目錄學的理論與方法,無時主張經世致用,反對繁瑣的考證與空談的義理,認為學術與文獻資料為道和器的關係,道不離器,猶影不離形,學術一旦沒了文獻就難以流傳。

章學誠對校讎目錄的主要見解如下,

  1. 明宗旨:首揭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為校讎目錄之宗旨。
  2. 溯原始:以歷史觀點,論我國圖書目錄之形成,認為目錄產生於官,官守之分職即為群書之部次。
  3. 說互著:一書之中,若其性質龐雜,「理有互通,書有兩用」者,則必當運用「互著」之法,使書入兩類,俾使讀者,檢書之時,無少缺逸」也
  4. 論別裁:一書之內,往往性質不同,置於本類,雖亦合度,摘其部份,別載他類,亦甚相宜,故註明原載某書,此即一書而可分載多類之中。
  5. 辨嫌名:編目有錯,往往是分類太過於相似或一書二名,故在著錄時,對有疑似之名好好註明,相當於權威檔之概念。

四.解釋下列目錄學名詞(92.93)

1.史志

反應著述成果、學術源流之大體

2.官簿

目錄之書,有奉帝王詔令而修撰

3.私錄

為閱讀與治學所需,學者均好私人藏書

4.小學

字體聲韻,出自隋史的經部

5.古史

編年繁事,出自隋史的史部

6.舊事

朝廷政令,出自隋史的史部

7.凡例

書首說明著書內容﹑主旨與編輯體例的文字。(出自教育部國語辭典)

8.載記

非本國之歷史,阮孝緒七錄有「偽史」,隋志有「霸史」,至四庫總目改名為「載記」

9.實錄

記人君之言行動止,隋史「起居注」始,至崇文總目、郡齋讀書志改稱「實錄」

10.故事

朝廷政令,出自舊唐志,承繼隋志的舊事

五.鄭樵校讎論之目錄學理論及校讎略要點(93.94)

一.分類理論:圖書分類以科學分為為基礎,書以學類,將書分為12大類82個次級類442個三級類,分類類目多且細,首創第三級分類,建立多層次分類體系,目的是為了明確分辨學術,提出一圖書內容來定類的原則,不單純依書名或局部內容歸類,以書為主要款目,提倡以人類書。

二.編目理論與原則

1.通記古今之書,以前的書目多只記一代(當代之圖書),鄭認為書目應通繼古今所有圖書。

2.應記亡書,後人可以依照名字找尋,讓亡書有重見天日的可能性。

3.書目之著錄及解題要詳細得當,認為泛釋無義,應釋不應釋不可執一而論。

4.編目有嚴整有序,主張以人類書。

5.編目應記卷數,批評唐志時記時不記作法。

6.編目應存圖譜,編纂了圖譜略。

三.理論要點

1.編次必謹類例論:說明分類的重要性,唯有分類精確,使類目分明,學術才得以彰顯,讓人可以即類求書,因書究學。

2.不類書而類人論:圖書分類上主張以圖書為主,性質相同的必須放在一起,以性質為主要的入類依據。

3.見名不見書論:認為分類圖書必須謹慎小心,一定要仔細審查,然後才定其類,避免造成分類錯誤。

4.泛釋無義論:因鄭樵的藝文略中,分類極為詳盡,一書之要旨從其分類即可窺知,所以主張泛釋無義,不採敘錄體制,省去題解。

5.求書遣使、校書久任論:認為求書和校書,必須使用專門的官員並且長久的時間來工作。

六.我國歷來書目之分類體制由七分至四部再轉而為十進試略述其發展梗概(94)

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整理圖書,為西漢之時,由劉向劉歆父子所做的別錄與七略,七略是將別錄加以整理而成,也是七分法的先驅,要注意的是七略雖名之為七,但其實是分為六大類,輯略為其他六略之總最。

到了魏晉之時,官簿已開始流行四部法,七分法則主要用在私錄之上,宋王儉著七志,獨立圖譜一志,確立七分,梁阮孝緒著七錄,隋許善心著七林,都是七分法而有使用的證明,而阮之七錄分類,更是後來四部法經史子集之名的由來。

在四部法發展方面,荀勗以鄭默之中經為本編制新簿,為四部法之源流,最早分為甲、乙、丙、丁四類,甲記經、乙記子、丙記史、丁記集;東晉時,李充的晉元帝書目始將乙、丙兩類所記之書對調,用乙記史、丙記子;至隋志出,確立經史子集之名。

直到十九世紀,杜威之十進法東來,因其分類較四部法容易,檢索也較為方便,因此開始取代四部法,成為現在圖書館分類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