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大數位典藏參訪心得

1月 31, 2007 1 Comments Edit Copy Download

政大圖檔所因為正在做百年圖書館史數位圖書館計畫的原故,所以準備到許多地方去「取經」,而臺大圖書館則是這次的參訪對象。我不知道講這些會不會透漏什麼機密,所以我就大概講一下而已。

這次是由王梅玲所長、蔡明月老師、陳志銘老師三位老師,帶領著共約十名研究生參訪。參訪的重點在於觀賞臺大圖書館所建置的數個相當優秀的數位典藏系統,由項潔館長、陳光華教授、林雅惠館員(其實我有點忘了...真是抱歉)等前輩分享建置的經驗。

老師們及學長問了很多概念上或技術上的問題,其中王所長發問的方式,真是又主動又切入重心,不禁讓我想到口試時的情況。這個參訪的重點,除了台大本身自己的介紹之外,老師們的發問也是重點之一。從發問的問題,可以得知老師們關注系統的重點。例如對於數位典藏在社群層面的影響,選擇建置系統時的考量等等。有很多實務上的作法,說真的還是要像他們這樣做過,而且還做得不少的經驗者才知道。像是用都柏林碼(Dublin Core)擴充成適合自己的metadata,並依此整合資料庫的經驗,以及用Excel建置metadata等方法,對我來說還真是大開眼界。

不過,有些問題提出來時,還真讓他們不容易回答。例如老師們會關注Dspace在建置數位圖書館的時候,典藏數位多媒體資料,包括影像、聲音、串流影片的能力時,陳教授便說出需要修改的程度頗高的評語。面對陳老師提出典藏讀者參與的想法時,項館長則是仍比較注重圖書館權威性的那方面。

這次的參訪,可以說是政大圖資來請教臺大圖書館,他們計畫的一些想法是否可行,是一種變相的請教方式吧。

此外,見識到老師與老師們之間那種介於正式與輕鬆的交談氣氛,還有老師及學長深入重心的發問方式,也跟一些之前沒見過的學姊打過照面、講幾句話。王所長還特別督促學姊們要多多帶我這個小學弟,大概也是因為在場只有我是大學生就跑過來的緣故吧。學姊們說所上氣氛是很歡樂的,大家也都很和善,感覺不錯。

訪談結束之後,陳老師帶著我們這幾個研究生到附近吃飯,聊聊參訪的經驗與想法。老師好像比較喜歡像是這種大家聚聚的場合,感覺比較有team work的感覺。老師跟學長們對於圖資的看法多是用資工的角度去看,像什麼用自動化程式取代專家等等的,跟以前陳舜德老師的說法很像,果然都是同個領域的XD


關於從資訊角度看圖資研究方法,也就是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的衝突這點,我並不是完全贊同陳老師的想法。

圖資在作基礎研究與理論發展上,有許多使用到質性或是非全自動的量化研究方法,其實是很正常的。圖書館界有時候在研究對象的樣本上並不是很多、或是使用圖書館的方式也有許多方法,不一定會透過電腦等自動化工具。因此在樣本不足或是節省人力、時間的情況下,會使用質性的方式去做評鑑。而這也是資訊領域對此最常詬病的「樣本不足」的問題。

邱老師在質性研究課程中帶給我們最重要的重點在於:「質性研究是一種互為主觀的客觀」,也就是在有限的樣本、豐富的情境資料中,取得其中意義的方法。有些時候,這是量化研究在大量樣本、卻是稀少情境資料的情況中所無法取代的。

當然,要使用哪種方法,是要依照情況而定。現在圖書館使用對象越來越多,蒐集資料的方式也多有自動化的方法可以使用,因此由原本的質性研究方法擴展到自動化的量化統計,這是陳老師認為資訊領域跨足圖書館中最看好的途徑,也與系上隆基助教的想法不謀而合。

我呢?我只是想要多看一些事情、多學些東西,寫寫程式作作東西就很快樂了,倒也沒什麼遠大的志向啦(汗)。

總共1 則留言 ( 我要發問 , 隱藏留言 顯示留言 )

  1. 實在是很佩服你
    怎麼可以隨時都保持在工作的狀態
    我每天都提不起進來><

    我記得我們老師說過
    現在的研究很難說單用一種研究方法就可以滿足研究問題
    所以常常是需要質化和量化的方法交叉使用
    這也是我覺得困擾的,
    或許上研究所後
    要花很多時間才能夠把兩種研究方法都學好,
    但也期盼自己不是一開始就選擇質化或量化其中之一去學習,
    多看多做是好的,
    很羨慕你耶,真的,
    能夠跟到一個好團隊,
    也可以一直保持動力,

    加油嚕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