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顯示具有 作品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布丁版OCS特色介紹: 第一部分 / Pudding version OCS Features: Part 1

布丁版OCS特色介紹: 第一部分 / Pudding version OCS Features: Part 1

2016-02-03_010637

上一篇簡單地介紹了研討會開放原始碼管理系統Open Conference System (以下簡稱OCS),這篇我想來介紹一下我修改的地方。這次要介紹的是外表上的介面、翻譯、以及報名功能。另外還有OCS主要功能的投稿與審查功能,則留到下次再介紹。


套用Bootstrap介面 / Mordern Interface with Bootstrap

原本OCS是2014年發佈的2.3.6版,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它的介面實在是很難使用。不僅大部分按鈕都小到只有一個20px*20px的圖示,也不能隨著畫面大小作適度的調整。

image

我參考Bootstrap 3 Affix Sidebar的樣板來套用在OCS上面。套用Bootstrap之後有很多好處,像是RWD的自動適應、置頂的導覽列、按鈕、已經經過良好安排的顏色,這些都可以直接套用在網站上。

2016-02-03_151250

我把OCS的按鈕套用成Bootstrap的格式,讓它變得又大又好按。而且我還加上了圖示,讓整個畫面變得精緻許多。

2016-02-03_013450_thumb

因為Bootstrap本身就是響應式網頁設計(RWD),所以縮小螢幕的時候版面也會自動調整。儘管如此,在我的手機上看起來還是有點奇怪,這個問題就先擱著吧。


中文化翻譯 / Localization Translate

image_thumb[2]

OCS雖然有提供中文版的語系,但是跟主要使用的英文語系相比,中文欠缺的資料非常多。我花了很多時間來把前端訪客看得到的畫面都翻譯好,至於後端管理者介面就之後再處理了。

image

原本OCS中文翻譯還蠻奇怪的,特別是電子郵件的範本以及較長的說明。舉例來說,有一處翻譯如下:「這將如同一個網路超連結,出現在 "關於作者" 內的聲明底部和 "組織團隊" 的彈出頁面。」英文原文是:「You do not yet have access to this conference's presentations.」因此正確的翻譯應該是:「您無權瀏覽該研討會的簡報。」

不過OCS是免費公開的程式碼,在這裡我也不是要吹毛求疵。相反地,正因為它是開放原始碼,所以我們可以繼承前人的進度再繼續前進。

2016-02-03_153552

在進行翻譯之前,必須要先彌補中文缺少的語系設定。因此我製作了4個語系整合工具,用來將英文語系設定檔與中文語系設定檔比對之後整合:

image

之後再一一翻譯中文語系裡面的英文,就這樣將翻譯問題告一段落了。上圖是我主要使用的開發工具NetBeans


報名流程 / Registration

接下來我們來講講OCS的主要流程之一:報名。

image

OCS可以制訂多種報名類型。不同的報名類型都可以設定不同的報名截止時間與繳費方式(或是設定0元,也就是免費)。但是原始的OCS在報名時要求使用者註冊一個OCS帳號,對希望更多人參加的小型研討會來說並不合適,所以我把OCS的報名功能簡化到只需要填入「姓名」、「單位」、「電子信箱」這樣就好。

2016-02-06_115951

基於OCS報名功能,我讓報名時能夠自動寄送確認信之外,又增設報名表格與問卷調查功能上去。

報名表格 / Registration Form

有鑑於一般學術圈的研討會管理者不懂得設計複雜的HTML表單,寧願偏向製作一個Word表格讓人填寫資料,所以報名表格的功能是我新增的一個所見記得的報名表格欄位,讓管理者直接貼上Word中設計好的表格,而使用者也只要像是在Word的所見記得欄位裡面填寫資料就好。

報名表單的優點是簡單就能設計出複雜的報名表,因為就只是表格而已。但是缺點在於難以提供統計資料。為了克服這個問題,我另外做了一個問卷調查功能。

用jQuery.Survey開發的問卷調查功能 / Survey Function

image

問卷調查功能是基於jQuery.Survey的程式碼,管理者只要作出一套JSON的設定檔,就可以動態產生一個HTML的問卷。而使用者填答的結果會以JSON匯出,也能夠再匯入已經填答的結果。我更進一步簡化jQuery.Survey的程式碼,將傳統HTML會把選項(name或label)跟值(value)合成一個設定。例如以前設定HTML表單時,選項是「葷食」,而值我們可能要設成「animat food」。但是簡化過後,只要設定「葷食」,顯示選項跟值都會是「葷食」。這是參考Google表單的設計方式,這種簡單的邏輯似乎很能夠被使用者接受。

當然,我也製作了問卷調查匯出功能。能夠把多位使用者的JSON檔案轉換csv格式匯出。這樣就能夠讓使用者匯入到Excel,進一步製作統計圖表或是報到表。

有機會我再將這套工具獨立釋出給大家使用,有興趣的人可以先到GitHub上抓我改過的jQuery.Survey的程式碼來玩玩看。

可內嵌Google表單 / Integrate with Google Form

image

剛剛講到Google表單被很多國內研討會採用作為報名系統這件事情。我開發系統的原則是盡量遵照使用者原來的使用習慣,因為系統的目標是改善使用者的工作流程,而盡量不要增加大家額外的學習成本。因此我也在OCS裡面加入了可以內嵌網頁(iframe)的設定,方便管理者把建立好的Google表單嵌入到OCS中。

不過這只是單純用iframe來提供連結而已,實際上OCS跟Google表單的資料並沒有共同。所以很抱歉,沒辦法在OCS上面看到Google表單的報名結果囉。


待續 / To be continue

本篇介紹的介面修改、翻譯以及報名流程只是這次修改的一部分。OCS核心的價值在於下一篇要介紹的作者投稿、線上審稿、邀請審查委員審稿的主要流程。

為了維持能夠常常寫blog的動力,我想比起一篇寫得非常非常長,還是分成多個部分一篇一篇來寫比較好。剩下的部分就留待下次介紹吧。

(more...)

研討會管理開放原始碼系統簡介 / Open Conference System (OCS) Introduction

研討會管理開放原始碼系統簡介 / Open Conference System (OCS) Introduction

2016-02-03_005200

由於最近幫空大社科系的2016社會變遷與當代議題研討會在架設研討會網站,所以找了網路上馳名已久的PKG系列系統之一的Open Conference System (我把它翻譯成「研討會開放原始碼管理系統」,以下簡稱OCS)。我把它拿回來進行大幅度的改造,並公開在GitHub上 (請到此下載)。。以下我想針對這個系統做個簡介。


為什麼不要用內容管理系統? / Why not use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很多人應該都有這個疑問,為什麼不要用普通的CMS,中文叫做內容管理系統(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像是Joomla、Drupal,或甚至是WordPress (儘管它是用來寫Blog用的,但很多的時候被人用做CMS)。

但是普通的CMS很難支援研討會複雜的處理流程。舉例來說,研討會會有摘要與全文兩階段投稿、多人匿名審查、審查意見與作者修正後再上傳檔案、以及審查結果公告等功能。我們必須對CMS做大量的修改、調整,才能讓它的處理流程支援研討會。因此,與其花費大量時間去將一個CMS調整成能夠支援研討會的系統,不如一開始就找一個能為研討會設計的系統,也就是本篇所介紹的OCS。

為什麼不要用email? /  Why not use email to handle conference?

然而,我先把另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說在前面:這些複雜的研討會流程,為什麼不要用email來處理就好了?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這是一種人們對於資訊系統的迷思。

事實上,用email很好。主要的理由在於他是大家熟悉的工具,我們幾乎不需要額外的學習成本就能夠使用email。第二個理由是如果研討會規模不大,那麼信件來往勢必數量上也不會多,用email來管理就很足夠了。

那為什麼不要用email呢?這是因為人們會希望追求更省力的工作流程,但是往往卻忽略了學習成本這個問題。一個資訊系統「可以用」,與「好用」,這兩者之間的距離是用新臺幣來計算。而像是OCS這種開放原始碼的系統,只能夠稱得上可以用,但是距離一般人們心目中的好用,換句話說,就是客製化,則是相當困難的事情。

儘管如此,我還是為OCS做了相當大幅度的調整。不過先讓我們看一下OCS有什麼功能好了。


開放原始碼研討會管理系統簡介 / Introduce Open Conference System

以下介紹來自於OCS的首頁

OCS是一個開放自由的網頁發佈工具,專門用來建立學術研討會。OCS的特色如下:

  • 建立研討會網站。
  • 支援論文徵稿(call for papers, cfp)流程。
  • 支援摘要投稿、全文投稿、以及摘要與全文兩階段式投稿。
  • 作者上傳稿件之後仍可以更新版本。
  • 會議主席與審查委員可以在線上完成審查作業,並能夠直接傳送Email通知審查進度。
  • 發佈研討會議程與發表的論文,並支援搜尋功能。
  • 可發佈原始資料集(布丁註:這我不太確定是什麼功能)
  • 支援研討會報名功能。可透過Paypal讓與會者繳交註冊費。

OCS複雜的後台管理系統 / Complexity Management System in OCS

為了研討會處理流程而設計的OCS相當的複雜。就使用角色來說,OCS裡面㑹可能會有以下七種角色(role):

  • 系統管理者 (System Manager):架設OCS與管理伺服器運作的技術人員。
  • 會議管理者 (Conference Manager):設定各研討會的網站細節,像是公告、議程。
  • 會議主席 (Director):負責安排主題負責人、審查者、決定論文審查結果、寫信通知作者等等。
  • 主題負責人 (Track Driector):研討㑹可以細分為多個主題,作者可以投稿到各個主題,而各主題又可以安排負責管理的主席,稱之為主題主席。主題主席可以進行的工作跟會議主席差不多,但只能夠管理投稿到這個主題的稿件。
  • 審查委員 (Reviewer):受會議主席或主題主席邀請,前來審查特定一篇論文的審查者。
  • 作者 (Author):投稿到研討會的作者。
  • 讀者 (Reader):一般研討會比較少強調這個角色。讀者的功能是可以訂閱研討會已經接受且發佈的論文。

每一種角色可以使用的功能都不一樣,例如會議主席不能夠修改整個系統的網站標題,只有系統管理者可以進行這項動作。審查者可以為稿件提出接受/修改/拒絕的意見,但只有會議主席或是主題主席可以決定這個論文的最終結果。

多種不同的角色與複雜的流程造成OCS的高度複雜性。這對許多只是想要架一個「簡單網站」的學者來說,簡直是無法想像的程度。


簡化的第一步:後臺的連結 / First Step to System Simplification: Add Quick Edit Icon

2016-02-03_010637 - Copy

這麼複雜的流程有辦法簡化嗎?老實說,如果要辦一個大型研討會,那就的確是要如此複雜的分工。我目前先做一些小功能來連結前台顯示內容與後台的設定欄位:有筆的圖示按鈕。在使用者擁有相對應的權限時,系統會在公告、議程等我修改過的位置上顯示這個按鈕,點選後就能夠直接跳掉相對應的後台欄位中。這個應急之道是給那些懶得去後台翻設定的使用者使用,但相對於OCS的高度複雜來說,只是杯水車薪。


OCS嘗試要解決的灰色文獻問題 / How OCS resolve gray literature issue

OCS並不是單純的CMS,其中一個特色就是對於灰色文獻(gray literature)問題的處理。什麼是灰色文獻呢?灰色文獻的意思是指在資訊傳播過程中所存在但難以被搜尋、取得的資訊。研討會上發表的論文就是一種很常見的灰色文獻。

大部分研討會上發表的論文並沒有正式出版。常見的情況中,研討會的會議論文集(proceeding)並不會像一般書籍一樣作成一本書、申請ISBN、遵照法定送存規定一樣地送往國家圖書館保存,而通常只是將研討會中所發表的論文作成一本會議手冊──有些研討會手冊裡面甚至連全文都沒有、只有投影片──然後只有參與研討會的與會者才拿得到。這樣的結果造成雖然有研討會論文的存在,但是一般人卻只能知道有這篇文章發表在研討會中,卻難以得到文章的內文,這就是灰色文獻的問題。

image

OCS不僅只是研討會網站,它本身也是資料典藏系統,可以讓其他人輕易取得在OCS上發佈的論文。從設定上可以看到,它提供了OAI-PMH的資料交換功能,可以作為資料提供者(data provider)讓其他資料獲取者(data harvester)來取得資料,像是PKP另一個系統Open Harvester Systems。同時它也可以為發佈的論文加上數位物件識別碼DOI (Digital Object Idenifier System),方便學術論文的引用與取得。

然而現在學術傳播環境中,研討會論文是否要公開的這個問題,其實並沒有定論。有些研討會並不是難以負擔出版成本而不將會議論文出版,而是遵照作者的意願而不公開作者在研討會發表的論文。有人可能會覺得奇怪:如果發表的論文不出版的話,那豈不是違反學術傳播的目的了嗎?這是因為許多作者會在研討會跟期刊上發表同一主題的論文,而通常研討會上只是初步的成果、期刊則會是較完整的內容。為了避免期刊的主編或審查者搜尋到作者之前發表的研討會論文而造成一稿多投的誤解,所以許多作者寧願選擇在研討會不公開他的論文,而是在期刊上刊出較完整的結果。當然,我不否認也會有真的是一稿多投:研討會跟期刊的內容幾乎一樣的問題,但這不是本文的重點。

回到OCS來看,它試圖解決灰色文獻問題的方式是否能為現在學術研討㑹所接受,我想仍需要一段時間來觀察。但我能夠確定的是,在處理OCS的如何公開論文之前,光是OCS複雜的設定就已經讓一堆不懂資訊系統的學者舉白旗投降了吧。


小結:我建置的一個不完整的版本 / Conclusion: My modified OCS is not stable.

2016-02-03_010637_thumb_thumb

如果你也想要來架設OCS看看的話,可以從我的GitHub上取得我目前修改的進度:

秉持著開放原始碼的精神,既然從開放原始碼的系統取得了OCS,我當然也很樂意與大家分享我作的系統。但是必須事先聲明的是,這是一個不完整的系統。因為我是一邊安裝一邊修改,直到最後才順利讓它勉強可以運作。我並沒有要讓它做到可以讓人從無到有地順利架設,只要能夠支援現在研討會運作就好了。

另一方面,我的OCS目前僅支援線上全文審查的功能,還沒有去修改它的摘要/全文二階段審查功能。這可能是要到年中的時候才會去處理的問題,現在就先擱著了。

 

總之,歡迎大家拿取我修改過的程式碼來作進一步開發,有問題歡迎底下提問,或是用GitHub的Issues功能提問都可以。接下來幾篇我想跟大家聊聊我這個OCS改了什麼東西,慢慢來寫吧。

(more...)

讓系統整合ORCID註冊、登入與信任託管授權:布丁式ORCID整合方案 / Integrate your system with ORCID’s registration, login and trusted parties: Pudding style solution

讓系統整合ORCID註冊、登入與信任託管授權:布丁式ORCID整合方案 / Integrate your system with ORCID’s registration, login and trusted parties: Pudding style solution

2015-07-25_012234

這篇是給想要整合ORCID的系統採用的方案。除了以ORCID建議的方式來設計OAuth登入功能,我還用bookmarklet來製作信任託管授權功能


功能簡介 / Introduction

現在很多系統都想要整合ORCID,但是大部分系統的整合方式都只是提供一個輸入框,要作者自行註冊再自己複製ORCID編號。可是現在已經是OAuth的時代,我們可以採用ORCID建議的三方登入來建置登入按鈕。

2015-07-25_003703

有注意到上面這張圖裡面顯示的「布丁布丁吃什麼?」要求取得登入訊息的資訊嗎?這個方法很簡單,不必動到任何伺服器端的程式碼,只要用JavaScript在前端執行就能夠搞定。

操作說明 / Usage Instruction

以下介紹如果在尚未登入ORCID,也沒有註冊ORCID的情況下使用此方案的過程。

登入與註冊 / Login or registration

image

這個方案是為了整合既有的系統。系統通常會有Email的輸入框,也會有ORCID ID的輸入框。

image

如果有加入布丁式ORCID整合方案,就會變成上面的樣子。

2015-07-25_003703

按下「建立或連接ORCID ID」會跳出要求ORCID登入畫面。你也可以在該畫面的「Don't have an ORCID iD? Register.」切換成註冊畫面。

2015-07-25_005901 - Copy

登入成功之後,該視窗會關閉,然後原本的視窗中會抓到登入之後的ORCID ID。

授權 / Add trusted party

接下來我們要加入信任託管的授權。

2015-07-25_005901 - Copy (2)

請照著下面的指示,把「授權政大」(這個按鈕的字可以自訂)拖曳到書籤列。

image

書籤多了一個「授權政大」了。

2015-07-25_005901 - Copy (3)

然後按下「開啟設定頁面」按鈕。

2015-07-25_010457

開啟了ORCID的帳號管理頁面。

orcid2

點下書籤列上的「授權政大」按鈕。

orcid3

接下來會跳出一個對話框,因為授權需要密碼,請輸入您ORCID的密碼。

2015-07-25_010704

授權成功,會跳出即將關閉視窗的訊息。

image

這樣就授權完成了。擁有授權的一方就可以用信任託管的方式幫忙建置ORCID的資料,做法請看我之前寫的「以機構身份管理其他研究者的著作:ORCID的信任託管功能」。


功能展示 / Demonstration


安裝教學 / Installation Instruction

接下來我要來說明如何安裝布丁式ORCID整合方案。這是給網頁工程師看得部分,如果你看不懂,那也別在意。

首先,我們會有一個系統表單網頁的網址,此例中的網址為「http://your-server/form.html」(會在後面用到),以及該網頁的原始HTML碼。例如:

<input type="text" name="email" value="" />
<input type="text" name="orcid_id" />

然後我們要底下加入以下程式碼: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s://googledrive.com/host/0B3_qgRmbvvZ1RmhGYmVFeTExblU"></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ORCID_puli_utils.init({
    inputs: {
        email: "[name='email']",
        orcid_id: "[name='orcid_id']"
    },
    app: {
        client_id: "APP-xxxxxxxxxxxxxxxx",
        client_secret: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redirect_uri: "http://your-server/form.html",
    },
    employment: {
        orcid: "0000-0002-5496-8565",
        disambiguated_id: 32787,
        source_id: 34913,
        keyword: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
    message: {
        connect_button: "建立或連接ORCID ID",
        bookmarklet: "授權政大",
        bookmarklet_usage: "請拖曳上面授權按鈕到書籤列<br /><img src='http://lh3.googleusercontent.com/-JAjetUuBu6c/VbKNIq_oLVI/AAAAAAACYbM/VQujuHiLQdM/orcid1_thumb%25255B1%25255D.png' style='border:1px gray solid' />",
        open_account: "開啟設定頁面",
        open_bookmarket: "請點選授權按鈕。<br /><img src='http://lh3.googleusercontent.com/-5nG84mlwL4M/VbKNLhucyKI/AAAAAAACYbc/vTY8lJcgnUA/orcid2_thumb%25255B2%25255D.png' style='border:1px gray solid' />",
        input_password: "請輸入您的密碼 <br /><img src='http://lh3.googleusercontent.com/-yJLdDHowcP4/VbKNOgRqFQI/AAAAAAACYbs/qDu9ypACb0g/orcid3_thumb%25255B2%25255D.png' style='border:1px gray solid' />",
        prompt_hint: "請輸入您的密碼",
        prompt_error: "密碼錯誤,請再次輸入您的密碼",
        alert_success: "授權成功,視窗即將關閉。",
        delegated: "已經授權"
    }
});
</script>

這邊總共有3處參數需要設定,我用顏色標示,各別是綠色的信任託管對象藍色的Public API設定紅色的機構資訊紫色的授權按鈕。這些資料取得的方式不一,以下一一說明:

綠色的信任託管對象設定

2015-07-25_013934

首先,我們先要有一個代表機構的公用ORCID帳號。這個帳號就算不是ORCID的機構會員也無所謂,用一般的方式免費註冊一個ORCID的帳號就可以了。

2015-07-25_014533

註冊之後,你就會獲得一個ORCID ID。我註冊了一個測試用的ORCID帳號,ORCID ID就是「0000-0002-5496-8565」。

藍色的Public API設定

image

接下來我們要設定供網站登入用的Public API。這邊要設定三個參數: 1. client_id、2. client_secret、3. redirect_uri。這三個參數都必須在ORCID網站上的開發者工具裡面設定。

2015-07-25_015048

點下開發者工具頁面中間的「Register for the free ORCID public API」。

image

確認接受條款。

image

然後設定你的網站資訊,包括網站名稱(Name of your application)、網站網址(Your website URL)、網站介紹(Description of your application)、返回網址(Redirect URIs)。比較需要說明的是返回網址,請設定系統表單網頁的網址,此例就是「http://your-server/form.html」。然後按下右下角的磁片按鈕來儲存。

image

儲存之後會回到原本的開發者工具頁面,按下「Show Details」來顯示詳細訊息。

image

這邊可以找到Public API所需要的三項參數。在Redirect URIs裡面找到返回網址redirect_uri參數;在Client ID找到client_id參數,開頭會是「APP-」;在Client secret可以找到client_secret參數。(一般是不能公開這個參數)

這樣子Public API所需要的參數就設定完了。

紅色的機構資訊

image

接下來是機構資訊的設定。這邊有三個參數要設定,以政大為例:

1. disambiguated_id: 32787

2. source_id: 34913

3. keyword: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這一項可以自行設定。

機構的disambiguated_id跟source_id是比較難以取得的參數,以下說明如何使用Google Chrome瀏覽器來取得機構的這兩種參數。

image

首先我們要進入到你自己的ORCID頁面,然後在Employment裡面進入「+ Add employment」裡面的「+ Add manually」。

image

同時開啟Google Chrome的偵錯面板,切換到Network分頁。

image

在Institution/employer中輸入資訊時,就會自動帶出機構的資料。找到我們目標的機構,例如國立政治大學就是「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mage

點下「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的時候,注意Network分頁讀取資料的網址,有個「32787?_=1437762980098」,其中32787就是disambiguated_id

image

新增機構之後,Network分頁中會讀取一個叫做「affiliation.json」的檔案。點進去看該檔案的細節。

image

在Request Payload裡面找到disambiguatedAffiliationSourceId: “34913”,其中34913就是 source_id

雖然過程有點麻煩,但這樣子就設定完機構的參數了。

紫色的授權按鈕

image

最後是「授權政大」的按鈕。這個按鈕可以任意修改文字訊息。事實上,message裡面的資料都可以任意修改,不會影響布丁式ORCID整合方案的運作。但是修改時必須遵照JSON的格式就是了。


結論:暫時的方案 / Conclusion: A Temporary solution

布丁式ORCID整合方案終歸來說只是一種暫時使用的權宜之計,特別適合不想要花錢買一個系統來管理ORCID(因為ORCID網頁本身就很好操作了,實際上不太需要額外買一個系統來管理)、也不想要花錢加入機構會員(因為機構會員的Member API一樣要額外的系統才能運作)的機構。

ORCID是一個稱職的OAuth系統,可說是學術界的Google Account一樣。可是它作為著作目錄權威檔的角色來說,本身有很多問題在,詳細可以看我之前寫的「令人意外!ORCID目前並沒有自動跟資料庫同步」。對於ORCID,除了註冊帳號之外,目前似乎並沒有深入建置資料的必要性就是了。

(more...)

編碼結果轉序列編碼工具 / Coding Result to Sequence Convertor

編碼結果轉序列編碼工具 / Coding Result to Sequence Convertor

image

這一篇是為編碼結果與序列分析工具之間的資料轉換工具。因為我們通常都是用Google試算表或是Excel類型的工具來做編碼,可是序列分析工具卻輸入需要一連串的文字,因此我製作一個轉換工具來介接兩者。


操作方法 / Usage Guide

  1. 在Google試算表(Sheet)或是Excel上選取要轉換的編碼結果。如下圖:
    image
  2. 貼在下面的「coding result」表單欄位中。
    image
  3. 按下「Convert」按鈕,轉換結果就會出現在「coding sequence」欄位中。
    image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