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桌面離線也可動作的AutoIt指令:ControlSend跟ControlClick

桌面離線也可動作的AutoIt指令:ControlSend跟ControlClick

image

使用AutoIt撰寫的機器人可以幫Windows環境下的使用者省下很多手動操作的工作。但是有時候我們不在電腦前,也想要利用AutoIt來在特定時間排程進行工作,這時候就不能用常見的SendMouseClick函數(function)指令,而應該要用ControlSendControlClick等Control系列的函數,直接對要被控制的對話視窗送出指令。


桌面離線的情況

切換使用者

image

Windows除了「關機」、「登出」之外,還可以在不關閉現在執行中的程式的情況下,切換成其他使用者,讓其他使用者使用。

上圖是以Windows 7為例,Windows XP也有這個選項,在「開始 > 登出 > 切換使用者」裡面。

遠端桌面連線中斷

image

另一種情況是遠端桌面連線中,不進行登出或關機,而是直接將遠端桌面連線關閉。這樣子執行中的程式依舊會繼續執行。

AutoIt的Send跟MouseClick無法作用

以前我使用AutoIt來做自動安裝VirtualBox機器人的時候,是在桌面連線的前提下,讓AutoIt模仿使用者的動作,進行Send(模擬鍵盤指令輸入)MouseClick(模擬滑鼠按鍵輸入)的動作。

但是在桌面離線的情況下,AutoIt的Send跟MouseClick就會失效,這時候必須改用另外更精確的指定Control系列函數才行。

使用方法

AutoIt中以Control開頭的函數有十幾種,對製作自動操作機器人的我來說,主要使用ControlSend跟ControlClick這兩種。這兩種的使用方法都很類似,以下進一步說明:

ControlSend

對指定視窗中的指定元件輸出鍵盤的指令。

ControlSend ( "title", "text", controlID, "string" [, flag] )
  • "title":要控制的視窗標題。不必輸入完整標題,AutoIt只有開頭部分的文字也能搜尋得到。
  • "text":要控制的視窗內文。如果沒有內文,可以輸入空字串""
  • controlID:要控制的元件代號。稍後介紹。
  • "string":要輸入的指令。指令的內容詳細請參考Send
  • flag:如何處理要輸入的指令。flag = 0(預設),允許指令包含特殊字元;flag = 1,指令以原始資料輸入。這也跟Send是一樣的。
ControlClick

對指定視窗中的指定元件輸出滑鼠點擊的指令。

ControlClick ( "title", "text", controlID [, button [, clicks [, x [, y ]]]] )

"title""text"、controlID跟ControlSend是一樣的。其實Control系列函數幾乎都會有這些參數。

以下是其他選擇性的參數。

  • button:模擬滑鼠輸出的指令,預設是"left"(滑鼠左鍵),詳細按鍵列表請看ControlClick的說明
  • clicks:要點選的次數,預設是1次。
  • x:要點選元件的水平位置,預設是"center"(中間)。
  • y:要點選元件的垂直位置,預設是"center"(中間)。

擷取controlID

剛剛提到了Control系列函數中都需要有controlID參數。controlID並不像是title或text可直接從表面觀察判斷,它是軟體設計時的內部代號,對於初次使用Control系列函數的人來說,常常不知道該如何取得controlID。對於這個無法直接觀察的controlID,可以使用AutoIt v3 Window Info工具來擷取。

AutoIt v3 Window Info位置

AutoIt v3 Window Info會隨著AutoIt一同安裝,位於安裝目錄底下。預設安裝位置為:

C:\Program Files\AutoIt3\Au3Info.exe

C:\Program Files\AutoIt3\Au3Info_x64.exe

其中Au3Info_x64.exe是給64位元的作業系統使用的。

擷取controlID方法

image

開啟AutoIt v3 Window Info(以下簡稱Au3Info)的主視窗之後如上圖。Au3Info會自動維持最上層的狀態。

image

接著請打開你要指定的視窗,在此我以Windows的「我的文件」對話視窗為例。請把Au3Info中的「Finder Tool」準心拖曳到你要觀察的對話視窗元件,如上圖,我把Finder Tool拖曳到了「我的文件」中的網址輸入元件上,而原本沒有任何資料的Au3Info,這時也顯示出了元件的詳細資料。

image

在Au3Info眾多資料中,我們需要注意的是Control分頁中的Advanced Mode的值,這就是controlID參數。在此例中,「我的文件」的網址輸入元件,其controlID為"[CLASS:Edit; INSTANCE:1]"(請注意大小寫跟空白喔)。

從Send修改成ControlSend的範例

為了讓大家更好理解Send跟ControlSend的差異,在這邊舉兩個例子來說明。

Send的例子

以下是利用Send來開啟「我的文件」,並將網址切換到「桌面」的例子:

Run("explorer.exe")
WinWait("我的文件")
If Not WinActive("我的文件") Then WinActivate("我的文件")
Send("{ALTDOWN}d{ALTUP}")
Send("{SHIFTDOWN}{END}{SHIFTUP}桌面{Enter}")

這支程式第一行是開啟"explorer.exe",預設啟動時會打開「我的文件」。第二行跟第三行則是等待「我的文件」啟動,並且將它置於焦點。第四行則是跳到網址輸入元件,第五行輸入桌面,最後就能跳到桌面的畫面。

這個例子在桌面連線的情況下可以順利執行,但在桌面離線的情況下,第四行開始將會無法順利執行。

ControlSend的例子

以下是利用ControlSend來開啟「我的文件」,並將網址切換到「桌面」的例子:

Run("explorer.exe")
WinWait("我的文件")
If Not WinActive("我的文件") Then WinActivate("我的文件")
ControlSend("我的文件", "", "[CLASS:Edit;INSTANCE:1]", "{SHIFTDOWN}{END}{SHIFTUP}桌面{Enter}")

這個例子的功能跟前面的例子大致上相同。只有第四行之後改用ControlSend來輸入指令,因此它不僅能夠在桌面連線時執行,也能在桌面離線下執行。


結語

image

AutoIt的網站不知不覺地更改了網頁設計,害我以為我找錯網站orz

總之,未來有機會再繼續挖掘AutoIt的價值吧。

(more...)

學習的責任

布丁布丁吃布丁

學習的責任

趁著睡覺之前,來聊聊最近的事情吧。

讀書

蔡明月老師在上課的時候總是會感慨地對我們說:「讀書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而我也深深地表示贊同。

畢業之後,總算能夠放開心胸地讀起自己想要看的書。這段期間陸陸續續地讀了超越Java操作介面設計模式Ruby on Rails建置與執行等程式語言的書籍。讓我回想起以前數度跑去書店就是會拿起一本程式的書、找個地方坐下來就這樣看白書欣賞的往事。

另外因為要準備博士班的考試,所以一邊也在閱讀圖書資訊學方面的教科書與期刊,像是圖書資訊學概論資訊時代的圖書館:新敎育思潮與圖書資訊情報科學原理大學圖書館圖書資訊學刊、以及傳說中的圖書資訊學年鑑ARIST

由於從寫論文開始,我就幾乎沒有在繼續碰圖書資訊學相關的事情,本來我以為我看圖資的書應該會覺得很無聊。不過出乎意料的是,讀書的過程卻是讓我樂在其中。

舉例來說,圖書資訊學概論其實是我大學一年級圖書資訊學導論的指定教科書,理論上我應該看過,但是這次拿起來看的時候卻倍感陌生。而翻閱的過程中,呼應著章節的內容,大學與研究所的授課過程彷彿走馬燈般地歷歷在目。更勝者,以前在讀書時匆忙撇過的名詞、定義、作法,現在可以照自己興趣地深入鑽研。

幾乎每本書都會探討圖書資訊學領域的定位。傳統圖書館學是依附在機構底下,但現在則是更鑽研人們是如何獲得、吸收資訊的學問,這也是我喜歡圖資的主要理由。回頭反省待在陳志銘老師底下做數位學習的定位,我赫然發現「學習」正是資訊傳播的最末端,也就是探究使用者是如何吸收資訊、成為知識一部分的過程。

另一方面,圖資領域是結合多種研究領域的綜合體,儘管情報科學原理一書早在民國80年代就已經出版,但書中探究了資工的資訊檢索、數學的機率統計、社會學的最小努力原則、馬太效應等等,至今仍是非常受用的知識主題。

越是深讀,越是覺得圖資這塊領域既廣闊又實用,讓人覺得身在此領域是一件正確的事情。不過也許某方面來說,只是我那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很容易樂在其中的個性使然,才會讓我有這種錯覺吧。

令人欽佩的實務經驗

在閱讀期刊論文的時候,可以看到許多知名的老師(因為圖資界不大,所以總是看到那幾位老師的名字)發表各種不同主題的論文。除了專門為了某個主題進行研究的論文之外,也有許多將圖書館、圖資系所實務工作使用的方法與結果撰寫而成的論文。

特別是後者,我感到非常地敬佩。由於老師擔任館長、或是內部組員等員工,才得以進行一些一般研究生無法取得權限、資料的研究,因此他們的研究結果是很難得的實務經驗。但另一方面,身為工作者,「我很忙,沒空」的理由是家常便飯,而他們卻仍然能在進行日常業務之餘,還能夠完成這些論文。以吳政叡館長敘述輔大圖書館引進RapidILL一文來說,如果只是一般技術人員,大概只會懂得敘述如何引進的細節。然而吳館長不僅僅只是敘述過程,最後還以期刊價位成長率與RapidILL會費兩種不同方案所需要的經費做比較分析,將RapidILL的優勢具體地表現成數據資料。這對其它圖書館來說,將會是非常值得參考的實務成果。

學習的責任

看看其它老師的論文研究,有人做質性分析,有人做技術探討,都各有各的深度、一樣都有各自的精采。然而,在欽佩之餘,我開始想到一件事情:

 

我未來也是要這樣做嗎?

 

唸書唸到現在,老實說我還是不太能夠想像未來跟實務經驗結合在一起的樣子,也不覺得自己能夠做到像老師們筆下的這些研究結果。

儘管論文已經寫完了,實驗也做過了,但是別說是老師,就算最近看到學弟妹積極地進行實驗的樣子,我還是會有一種「我絕對做不到那樣的」的無力感。

很多人問我說,為什麼我還想要繼續唸書,是想要以後去當教授嗎?老實說,我並沒有想這麼多。我真的只是覺得學得還不夠,還有一些想嘗試的事情還沒去做,所以才繼續唸書、繼續學習。

最近才意識到,在學習之後是會伴隨著「責任」的到來。

我家風很自由,爸媽並沒有給我什麼具體的期望,只要我健健康康地活著即可。所以我照自己的興趣讀書,研究喜歡的程式,寫一些無關痛癢的blog文章自娛娛人。但對別人來說,這可就不一樣了。指導教授陳老師一直希望我唸完之後能夠當個教授,而有些公司也會希望學生讀完之後能夠將所學應用到工作上。

以我之前做的教育部通識課程計畫為例,我實作了多媒體轉檔功能,其實只是一種自我挑戰性質的行為,沒做好就算了,不要太認真;但對其它計畫的夥伴來說,卻把它視為該平台的主打功能,而對此功能抱有相當大的期待。對此期待,呼應的不是我,而是專任助理們。我就像是拿「寫論文」當做藉口一般,逃避了後續繁雜的debug工作。

我知道當時我的確是該寫論文,但我也覺得自己不敢對自己所作所為負起責任的態度感到心寒。我沒有想到,自己隨便做一做、只是想跟別人炫耀一下的小玩意兒,到最後居然影響會這麼大。

因為我學習,所以別人加上了期待;因為我實作,所以別人要求了責任。在碩士畢業之後,我越來越能具體地感受到「學習的責任」的存在。

我的學習到底是為了什麼?不能負起責任、保證成果的實作,對別人來說還有意義嗎?我不是為了「能更快、更好地做到更多的事情」而學習了程式語言,但為何不敢像其它接外包案的人一樣地實作呢?我喜歡在blog分享所得所學,那為什麼覺得在期刊上發表,是一件搖不可期的事情呢?

我沒有自信,是因為沒有做過。

我沒有做過,是因為沒有機會去做。

我沒有機會,是因為沒有去把握。

我沒有把握,是因為沒有理由。

我沒有理由,所以繼續學習,繼續思考,究竟未來該怎麼做才好。

(more...)

雲端同步待辦事項工具:RTM + Astrid

布丁布丁吃布丁

雲端同步待辦事項工具:RTM + Astrid

image

你有在用待辦事項(todo)嗎?以往大家常常會拿個3M浮貼紙,貼在顯眼的書桌旁;或是拿個隨身記事本,把待辦事項記著、劃掉。現在時代來到了電腦、網路、智慧型手機,以及雲端服務的技術盛行,我也打算使用電腦與手機來處理待辦事項。經過一番研究,最後我找到的方案是以知名的RTM (Remember The Milk)Android上的軟體Astrid來搭配的雲端同步待辦事項工具。


記得喝牛奶:Remember The Milk (RTM)

image

Remember The Milk,簡稱RTM,這是一個非常知名的「待辦事項」網頁服務。基本使用是免費的,只要透過網路連上RTM的網頁,就能夠像是Gmail一樣地簡單使用。只有需要透過手機同步需求的人才要付費購買額外的服務。

豐富的功能

image

RTM的功能之豐富,根本就不只是拿來應付「記得喝牛奶」這種小事情。舉例來說,RTM除了清單、地點、3等級的優先順序、筆記(多行的任意純文字記事)、日期提醒(跟Google行事曆整合)等基本功能之外,還有可離線使用、多重筆記、標籤分類、延期、清單封存等很棒的功能可以使用。特別是多重筆記功能,允許一項待辦事項記錄多篇筆記,這對我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另一項隨著Gmail而廣為人知的Google Task只有RTM的基本功能水準,無法滿足我的需求。

附帶一提,RTM並沒有夾帶附檔的功能。儘管RTM能夠附上純文字的筆記,但是他並沒有提供像是ProducteeV的附檔功能。這部份似乎已經超過了一個待辦事項服務基本的能力,就算是ProducteeV也只有提供100MB的空間,其實也不是很堪用。我通常會利用Google DocSkyDriveDropbox的Public Link來保存待辦事項的檔案,然後將檔案的網址記錄在RTM中方便查閱。

同步付費限制

儘管RTM功能豐富,但是它僅能靠電腦網路連線使用,對手機同步有付費的這個限制讓我望之卻步。就如我之前利用XMind與Thinking Space寫論文中提到過的,在電腦前面的時候是專心作事,而離開電腦時卻比較容易想「要做什麼事」。而想到什麼就隨手記下,這是我對待辦事項的一個很重要的需求。也因此,有段期間我改用Google Task來記錄待辦事項,但卻常常苦於它功能的不足。

還好,Astrid的出現,又讓我回到了RTM的懷抱。

Android的待辦事項工具:Astrid小章魚

image

Astrid,由於他的圖示就像是上圖一樣,所以也不少人將之暱稱小章魚。

同樣豐富的功能

20110505202033

這是Android智慧型手機系統上面的一個工具,提供了幾乎能與RTM並駕齊驅的豐富功能:清單與標籤分類、分級、筆記,也能夠以2x2的Widget呈現在手機的Home畫面中。

遺憾的是它的操作並不是很流暢,而且並不支援RTM的多重筆記編輯(雖然能看到每一篇筆記內容,但僅有第一篇可以編輯而已。)

RTM同步

20110505201827

縱使Android上的待辦事項多到不勝枚舉,但是Astrid能與RTMGoogle TaskProducteeV等有名的待辦事項服務同步的功能,仍讓我對他愛不釋手(就像他的網址一樣,We Love Astrid)。 

你可能會發現到有點怪怪的,可以跟RTM同步?是的,這是讓我最驚艷的地方,Astrid可以跟RTM同步,而且沒有RTM的付費限制。似乎是RTM有開放部分的API,而Astrid應用了他的API來實作同步功能,因此我們可以在手機離線時使用Astrid增加待辦事項,連上網路時再進行同步整合資料。

不過由於RTM的使用限制,Astrid的RTM同步版本跟主要版本是分頭進行。實際上,一開始Astrid雖然把RTM同步當做主打功能之一,但是同步的結果卻有很多bug,直到現在才比較穩定。如果你是以RTM同步需求為主,請下載Astrid – RTM (No Add-ons) Version,或是我備份到SkyDrive的檔案來安裝。


RTM+Astrid新增待辦事項作法

接下來,我就以實際的說明,介紹我是怎麼利用RTM+Astrid的待辦事項來完成我日常生活中的工作。

1. 建立清單

image

RTM跟Astrid都支援了「清單」的功能,他就是一個待辦事項的列表。通常我會將一項計畫獨立一個清單,然後在該計畫完成之後,利用RTM的「清單封存」功能來封存該清單。

image

接著在Android手機中加入Astrid的widget(HTC翻譯為「小工具」)。Astrid的一大特色就是可以為widget設定「篩選條件」。除了指定單一清單之外,也可以指定多個清單混合,或是指定標籤、未列入標籤的待辦事項,並且允許使用者設定顯示待辦事項的排列順序,功能十分強大。

我以「2011碩士論文」清單為篩選條件,在HOME畫面中建立了一個2x2的Astrid widget,直接點選的話就會開啟該清單。

這樣子準備工作就完成了。

2. 新增待辦事項

image

平常生活中,待辦事項的需求總是隨時隨地會出現。如果在電腦前,我會直接使用RTM網站中的功能來新增;如果不在電腦前,那就是用Astrid來新增囉。

20110505205430

進入Astrid清單後,可以直接從最下面的快速新增列輸入文字來新增待辦事項。

20110505205243

由於手機並不適合打字,所以我通常都會用簡短、不要求正確的方法來輸入,只要自己看得懂即可。

20110505205556

Astrid的編輯功能非常豐富,但我通常只會用到「主旨」、「重要性」跟「備註」(對應到RTM的「待辦事項」、「優先順序」跟「筆記」)而已。

3. 手機同步與電腦上編輯

20110505205750

設定好Astrid與RTM的同步功能之後,以後如果在網路可以連接的地方,Astrid的menu就會出現「Sync Now!」的立即同步功能。同步速度很快,馬上就可以同步完成。但如果網路有問題導致Astrid同步失敗的話,卻也不會出現提示畫面,這讓我有點困擾。

image

同步之後,RTM很快地就會顯示剛剛新增的待辦事項。同樣的,在RTM這邊修改、新增的待辦事項,也會同步到Astrid去喔。

image

我通常會利用「筆記」的功能,幫待辦事項寫上更詳細的內容。而之後如果該事項還有需要補充的東西,則可以繼續寫在「筆記」當中。

4. 待辦導向工作法

image

每天一早起來,我還是昏昏沉沉,不知道該先做什麼的時候,一天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打開待辦事項啦。

這是我在寫論文程式KALS系統時使用待辦事項的列表內容。我在撰寫程式的過程中常常使用待辦事項來管理要做的事情:

image

目前進度:我會將此待辦事項設為最高優先度,這樣每次檢視待辦事項清單時,我就可以知道我的進度到哪裡。每次做到一個段落,我就會更新這個待辦事項,並把進度的細節寫在筆記當中。

image

利用標籤分類:寫程式時也有不同的待辦事項分類,「todo」是預備要做的功能、「bug」是程式中需要修復的問題、「coding_style」則是撰寫程式時需要注意的規則。

image

每當完成一個項目時,就可以將該待辦事項設定為「完成」。每次完成一個待辦事項,並把它勾選完成的這個瞬間總是讓我感到非常有成就感。

5. 回顧已完成的待辦事項

image

RTM中你可以回顧該清單已經完成的待辦事項,也可以將已完成的事項再切換回「未完成」的狀況。

對我來說,回顧已完成功能就像是日記一樣,可以讓我回顧我到底做了些什麼、當初到底怎麼做的。這也讓RTM待辦事項添增了許多額外的價值。


結語

其實我很久之前就想寫RTM+Astrid的介紹,只是一開始我在等待Astrid對RTM同步功能的穩定,然後後來又投入寫程式、寫論文的工作中,這一篇就一直被耽擱到現在。

其實RTM的應用方式非常地多樣化,常常可以看到別人在宣揚他使用RTM的心得。不過對我來說,能隨時隨地地新增、查閱待辦事項,這才是我使用RTM+Astrid的主要目的。

在meeting的時候,常常會聽到老師唸同學「你們常常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麼,上禮拜說過的事情這週就忘了,這樣子很糟糕」,然後就會拿出他記滿待辦事項的Word給同學參考。老師的苦口婆心甚是中肯,不過我覺得用RTM+Astrid會是一個更好的待辦事項方案。

希望大家也能做好個人管理。不知道要做什麼、或是閒閒沒事的時候,就順手打開RTM,看一看未來該前進的方向吧。

image

p.s. BLOG POST的待辦事項又可以減少一項,爽!

(more...)

用Zotero輸出中文、英文不同的APA參考文獻:我的碩士論文參考文獻製作過程

用Zotero輸出中文、英文不同的APA參考文獻:我的碩士論文參考文獻製作過程

image

雖然我使用Zotero來管理參考文獻的書目資料,但是在撰寫論文的時候一定會碰到一個問題:要怎麼區別中文跟英文的書目?大部分系所對於參考文獻的要求都會希望將「中文文獻」與「英文文獻」分開列表、各自有不同的輸出樣式,但是對Zotero來說並沒有中英之分,只能使用同一種樣式來處理。這對於剛接觸Zotero的人來說是非常地困擾,甚至有人提出了中文用Zotero、英文用EndNote的這種作法,但我個人並不喜歡將文獻分散於多個軟體,造成難以管理的困擾,所以我仍堅持用Zotero來實作中英文不同的參考文獻。

要用Zotero做到這點,其實手續非常多,不見得是一個很理想的作法。但不論如何,還是比不使用書目管理軟體、呆呆地手動輸入還來得快得多就是。


作法概述

這邊我以自己寫論文時使用中英文不同的APA格式的作法為例子,介紹整個的作法。安裝Firefox與Zotero以及額外需要使用的中文APA等資訊,請參考我之前寫的中文APA。這一篇是從這些環境已經配置好、也蒐集好必備的書目資料為前提,主要描述從撰寫正文及指定引用文獻開始,到最後整理參考文獻的作法。必須要強調的是,關於中文書目的輸入書目作法,還請參考中文APA的說明及APA規範來仔細檢查、整理,畢竟有乾淨的書目資料才能有漂亮的參考文獻格式。

步驟大致上分成三個階段,

  1. 撰寫正文前的準備
  2. 正文中的引用
  3. 參考文獻的整理與輸出

作法有點繁瑣,以下一一敘述。


步驟1. 撰寫正文前的準備

image

安裝好Zotero並建立了許多可以用的書目格式之後,現在我們要利用Microsoft Word 2007來撰寫一篇文章。在開始撰寫正文之前,我們先配置一下Zotero的相關設定。

1. 開啟增益集中的Zotero選項

image

Zotero並沒有獨立的工具列,而是包含在「增益集」裡面。

2. 選擇引用文獻樣式

image

請點選倒數第二個選項「Zotero Set Doc Prefs」。

image

這是Zotero很大的一個缺點:一份文件只能用一種樣式。而這也是這一篇文章想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此處我們先選擇「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6 th Edition」(APA),因此之後正文中的引用會以英文APA的方式顯示,而中文的書目就必須手動修改。

接下來,我們就可以開始寫正文了。


步驟2. 正文中的引用

正文中有參考到文獻的地方,都必須在正文中標示引用。這不僅是給予作者尊重,也是在最後整理參考文獻列表的重要步驟。我都是在寫作的同時,一條一條地加入引用,在撰寫正文的同時一併處理。

利用Zotero在正文中引用的情況很多變化,在這邊我舉出六種不同的引用狀況,以及各自需要修改、調整的地方來說明。

1. 英文,顯示作者

image

我寫了一段話「標註共識的構想是來自於社群指引支援(Social Navigation Support)的概念」,而我想要再這句話後面標註這是來自Dieberger等人的文章。

image

此時先將游標放在要插入引用的位置,然後點下Zotero工具列的「Zotero Insert Citation」。

image

找到你要引用的這篇文章,然後按下右下角的「確定」。

image

現在引用已經順利插入了。這是Zotero最基本的用法,不需要任何其他的修改動作。

2. 英文,不顯示作者

image

現在我寫了一段話:「閱讀理解策略中最有名的莫過於Robinson提出的SQ3R」,而我想要在「Robinson」後面標示這是引用自1970的文章。

作法一樣是將游標放在「Robinson」後面,也就是要插入引用的地方,然後開啟「Zotero Insert Citation」。

image

在「新增/編輯引用文獻」的對話視窗中,這次要勾選右下角的「不顯示作者」,然後按下「確定」。

image

這樣子插入的引用就只會顯示年份。

3. 中文,顯示作者

image

現在我寫了一段教育研究者提出的三種模式,引用自王瓊珠與陳淑麗的書本。

通常這個引用我會放在「句號」前面,所以此時將游標放在句號前,再開啟「Zotero Insert Citation」。

image

找到要引用的文獻之後,按左下角的「顯示編輯器」按鈕。

image

這邊會顯示Zotero預設要插入的格式:「(王瓊珠 & 陳淑麗, 2010)」。因為我們一開始選擇用的是英文APA,所以括弧、逗號等標點符號都是半型表示。這邊就只能手動進行修改。

image

將符號改成全型,再將「&」改成「、」,就成了叫為合適的:「(王瓊珠、陳淑麗,2010)」。這樣子再按下「確定」輸出即可。

image

輸出之後的樣子如上圖。

4. 中文,不顯示作者

image

現在我又引用了王瓊珠與陳淑麗的書本內容,這次我把他們的名字寫出來了,所以接著引用中我只需要表示年份即可。

確定游標的位置在作者名字後面,然後開啟「Zotero Insert Citation」。

image

這次一樣勾選「不顯示作者」,然後打開編輯器,將半型的括弧「(2010)」修改成全型的括弧「(2010)」,然後按下「確定」輸出。

image

這樣就完成了。

5. 中文,多重來源,顯示作者

image

這邊我寫了一段話:「許多學者不斷改進他們的方法,而提出了各種不同的閱讀理解策略」,此處的「許多學者」是引用來自多篇不同的文獻,而引用的方式也比較複雜。

一樣先將游標放在要標示引用的地方,然後開啟「Zotero Insert Citation」。

image

基本上,Zotero預設只能選擇一個來源,但他也提供了「多重來源」的模式,方便一次引用多個文獻來源。請按下左下角的「多重來源」來切換到多重來源模式。

image

接著右方會出現多重來源的列表。這時候你就可以來找你要引用的文獻,並按右方箭頭「→」圖示來將它加入列表中。

image

接著打開編輯器來調整。Zotero會聰明地依照作者名字排序,但是標點符號依然要從半型轉換成全型:「(王化龍, 1991; 林乾義、關爾嘉,2002;柯華葳,2009;馬沙諾,2003;廖仁武,1998;劉明兆、余德慧,1982)」。修改完之後再按下「確定」輸出。

image

完成。

6. 中英多重來源,顯示作者

最後必須要提醒的是中英多重來源的情況,我的論文中並沒有出現這種資料,所以在此我根據「學術論文寫作:APA規範」一書來說明。

如果同時引述中文與英文文獻時,需注意以下事項:

  • 最外為的括弧仍是以「全型」為主
  • 先引證中文文獻之作者與年代,再引述英文文獻之姓氏與年代
  • 兩者之間應以全型之分號「;」分隔
  • 年代宜統一以西元年代呈現
  • 中文文獻之標點符號一律以「全型」輸入,英文文獻之標點符號則以「半型」輸入

舉例:

  • (張保隆,2005;Chang, 2003)
  • 相關研究(張保隆、謝寶煖,1996;謝寶煖,1997;Chang & Hsieh, 1993, 1996; Good, 1990)

詳細的細節,還是請參考「學術論文寫作:APA規範」喔。

因為需要注意的事項頗多,Zotero無法聰明地幫你區分中文跟英文,所以這部份一樣得用編輯器慢慢修改才行。


步驟3. 參考文獻的整理與輸出

image

寫完正文之後,參考文獻的引用應該也差不多了。接下來,我將說明到底如何將這些參考文獻分成中文與英文兩種。

1. 輸出參考文獻列表

image

在正文最後,也就是預定插入參考文獻的地方,使用Zotero的「Zotero Insert Bibliography」功能。

image

Zotero會幫你在正文中引用的文獻彙整出一個列表,按照作者排序。這個列表就是你文章寫到最後全部引用的所有文獻了。

2. 為所引用的文獻加上標籤

接下來我們為這篇正文所引用的文獻加上「標籤」。因為這次我要寫的是碩士論文,所以我的標籤定為「2011碩士論文」。

image

對照參考文獻列表,回頭去找尋Zotero中的文獻。上圖中,我找到了引用的「讀寫新法」,並在「標籤」欄位中幫該文獻加上了「2011碩士論文」的標籤。

這個手動的步驟儘管很麻煩,但標籤只要1. 複製 2. 貼上 3. enter就能加入,其實挺快就能處理完畢。

3. 儲存英文文獻的搜尋結果

幫這篇正文被引用的文獻都加上標籤之後,我們就能用進階搜尋快速地製作參考文獻列表。

image

在Zotero面板的工具列中,打開放大鏡圖示的「進階搜尋」。

image

搜尋條件設定兩個:

  1. 標籤、是、2011碩士論文
  2. 語言、不含有、zh_

條件1能夠找出標籤是「2011碩士論文」的文獻,而條件2則是過濾掉英文文獻的作法,稍後再敘述這個用意。

image

搜尋出來的結果,請按「儲存搜尋」。

image

為存留搜尋命一個名稱:「2011碩士論文 英文文獻」。

image

這樣Zotero就會幫你把搜尋結果儲存起來。

image

接著再檢查一下這個清單裡面是否有參入中文文獻。如果有的話,則幫此文獻的語言加入正體中文「zh_TW」或簡體中文「zh_CN」的資料。

4. 儲存中文文獻的搜尋結果

image

接著來建立中文的參考文獻。作法一樣是使用進階檢索,搜尋「標籤 是 2011碩士論文;語言 含有 zh_」的結果,並儲存搜尋成為「2011碩士論文 中文文獻」。

image

這樣子就建立好中文與英文兩個參考文獻的列表了。

5. 由搜尋結果建立參考文獻

有了中文與英文兩個列表之後,接下來就以不同引用文獻樣式輸出參考文獻列表。

image

先做中文文獻的列表。在中文文獻的存留搜尋上按右鍵,選擇「由存留搜尋來建出參考書目」。

image

接著選擇引用文獻樣式。由於是中文的參考文獻,所以就選擇我自己做的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in Pulipuli中文APA樣式吧,同時選擇「複製到剪貼簿」,最後按下「確定」。

image

再來到Word中「貼上」,就完成中文參考文獻的輸出。

image

接著再用同樣的步驟來輸出英文文獻,只是這次的引用文獻樣式要選用英文的「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6th Edition」。

image

然後貼到Word中,完成輸出。一開始由Zotero建立的中英混雜參考文獻列表則已經可以移除了。

最後還要檢查一下Zotero輸出的格式是否正確。中文APA輸出時需要注意多作者的「、等」之類的問題,詳細請看這篇的說明


結語:如果還要修改參考文獻的話

步驟3強烈建議等到論文都定稿了再來處理。然而在這個工程做完之後,如果未來因為修改內文而刪增參考文獻的話,則只要把文獻的標籤做增減即可。這種作法不能全自動地偵測、判斷,的確是Zotero力有未逮之處。希望未來他還能夠繼續改良。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發現到有人設計了多語系Zotero (Multilingual Zotero),我想改天再來試試看這究竟能不能改善Zotero這方面的問題,希望他可以。

如果有更好的方案,也請大家多多建議喔。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