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顯示具有 日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布丁布丁想什麼?THE INTERVIEWS 11-20

布丁布丁吃布丁

布丁布丁想什麼?THE INTERVIEWS 11-20

image

前一部分的問答訪談請看這邊,以下是第二部份的內容。


聽說你很喜歡海鮮,為什麼會喜歡海鮮呢?

從這個問題的問法可以得知,這個人十分地了解我。

是的,大家都非常喜歡叫我吃海鮮。

我的朋友常常會邀我去吃海鮮大餐,或是動不動就說「布丁,我請你吃海鮮!」。從這些朋友的行為舉止中,我們可以看到真摯的友誼與分享的熱情。

不論是大學還是研究所的指導老師,更是喜歡帶我去吃我平常根本就無法進去的高級海鮮餐廳。看那鮮美的生魚片與紅通通的大匣蟹,真叫我不知該如何下手。

雖然我認識的朋友很少,交不到100個這麼多,但是少數幾個朋友與老師都待我不薄。

對於他們的熱情款待,我往往難以招架,只求以折現代替即可。

是的,其實我不吃海鮮。

詳細請看這篇:http://theinterviews.jp/pulipuli/2242158

L_fe9f6c71a73e07741c60e1de7cfc1d0a

某年的生日禮物

2011-11-14 23:12:09

請想像60歲的布丁的狀況

我想想,六十歲的我,可能已經是個白髮蒼蒼的滄浪老人。
屆時,我應該是會待在一個不為人知的小小房間裡,默默地做著自己感興趣的事物。

像是研究程式,找尋更適合開發的AJAX MVC Framework。

像是讀讀書,學習那個時代流行的程式語言,寫寫一些小程式自娛娛人。

然後把我所學所得,寫在Blogger之類的部落格上。

偶爾用Plurk、Facebook或Google+之類的社交平台看看朋友的近況,

或是用MSN之類的即時交談軟體跟朋友聯絡一下感情。

如有餘力的話,那就是把自己僅有的一些知識資產教給後生小輩,

像是程式開發的方法、網路管理的規劃、論文研究的作法之類的。

當然,可以傳授點感情方面的戀愛經驗的話,那就更好了,雖然我想就算到了60歲也應該是很難有可以教人的地方。

我想,到時候我的身體可能已經不良於行,那麼我到時候可能偶爾會上上瑪奇之類的網路遊戲,

去柯爾之類的的海灘旁掏掏金,或是坐在沙灘上欣賞掛著拉狄卡與艾維卡之類的夜景。

每隔三個禮拜去找娜歐之類的美人姐姐聊聊天之類的。

不過如果可以的話,我還是想培養一些運動方面的興趣,像是爬山之類的活動。

偶爾可以跟山友們搭著公車前往附近的登山步道,然後踏著階梯一步一步緩慢地往上走。

看著一旁父母帶著小孩闔家歡樂的景象,感受一下親子間的溫情。

然後看著遠方的天空,想起自己到底有多久看到父母的感傷。

最後,我會回到那個不為人知的小小房間裡,

為自己泡一杯咖啡,看著窗外綠樹搖曳間洩入的光影,

開心地想著:「今天也是悠閒的一天啊。」

 

……先吐槽「這不就是你現在的生活嗎!」的那個人就輸了……

L_029d81dd653f4b21720ef28eecf3288c

理想的度假勝地(圖片來源:天勻日記 當雙月臨空

2011-11-15 02:27:02

聽說你專職補充魔力,真的嗎

是真的……不過仍在見習中。

我一直認為自己的天職是Supporter,而我也常常跟我練白魔法的朋友學習治癒術。

啊,不過之前我朋友要幫我恢復的時候,不知為何突然人就不見了。

有人看到我朋友的話記得跟我說一下。

L_1b61219322cb33eeb06c1a42211796d8
スクエニ「you ban」(圖片來源:もろみそ

2011-12-02 02:42:12

聽說你是羅莉控,是真的嗎?

是真的……但那只是我的其中一面而已。

 

各位觀眾,你們知道所謂的「馬太效應」嗎?

「馬太效應」簡單來說就是「貧者越貧,富者越富」,其更進一步的含意,是在告誡人們盡可能在早期擁有資源,那麼在未來就會越來越富有。

特別是在教育上,許多學者常常引用「馬太效應」來呼籲「教育要從小作起」的重要性。

是的,孩子的教育不能等,對小女孩的愛,也是刻不容緩。

這就是我站在紳士立場從學術觀點來看蘿莉控的感想。

L_7a170c8780eb5643ed088a8be06c8602

請用心理學的角度觀賞這張圖(圖片來源遺失)

2011-12-02 02:52:14

請問台北對你來說是怎樣的場所?

是數種的生活型態。

 

像是在輔大的時候,以及在政大的時候,或是在臺北圓環附近住的時候,都是各自的生活型態。

真要說特別嗎……應該也沒什麼特別,在其他地方生活也會有在地的生活型態,而這些生活則構成了我整個人生。

臺北有很多認識的人,在大學與研究所、網路上的朋友很多都在臺北。

臺北有同人場、地下街,所以我可以看些動漫物。

臺北有光華與天瓏,所以我可以找些電腦書與設備。

 

不過我在想,也許我到其他地方,就會去適應當地所擁有的資源,並認識新的朋友吧。

儘管臺北以人多、交通方便、資源豐富等各種優勢而成為臺灣的首都,但是我並沒有完全善用這些資源。真的要說發揮到淋漓盡致的資源,應該就只有政大的山路,讓我走得非常愉快而已。

 

對現在的我來說,可能只是生在福中不知福而已。

之後換了另一種生活型態,也許會有不同的看法也說不定。

L_9cb44bc3b912d51a7a7eab8203b6dac3

滾滾滾就好(圖片來源:塊魂

2011-12-02 03:06:52

覺得自己目前人生中最有成就的一件事是?

關於人生成就,我有兩個目標:一個是被動的目標,另一個是主動的目標。

 

被動的目標是「知識的分享」。

在大學與研究所求學期間,很多人都是從我的Blog「布丁布丁吃什麼?」(http://pulipuli.blogspot.com/)開始認識我。

事實上,這是我將之視為人生重要成就之一的目標,也就是透過Blog或其他方式,分享我學習到的知識。

大學期間,我分享考古題、上課筆記與考試心得。

研究所期間,我分享筆記、報告與程式技術,以及在各個研討會與期刊發表。

研究所畢業,我總算能跟大家分享一本拿得出檯面的碩士論文。

而我還希望能夠出書,能讓知識以更完整的形式,傳達到需要的人的手上。

除了最後一項之外,上述這些項目都是我覺得令我感到驕傲的人生成就。

 

隨著時間推移,未來我希望能達到更上一層的成就。

然而,被動的知識分享,只是對需要知識的人來說才有意義。
廣義來說,被動的目標其實只是主動的目標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對我來說,主動的目標是指「完成他人的成就」。

 

我覺得,人作為人的生命實在是太短了。

用長遠的眼光來看,我所達成的成就,在別人看來往往只是滄海一粟。

我想了很久,到底要怎樣才能擴大自己所達到的成就呢?

有一個很直接的想法,那就是將「自己的存在」刻印在「別人的成就」中。

我幫社團完成必要事務、

我幫同學一起完成團體作業、

我幫系所處理網頁電腦、

我幫實驗室管理網站伺服器、

我幫老師執行各種計畫、

我幫父母扮演一個稱職的孩子。

未來,我希望幫別人成為好男友、好丈夫、好爸爸,完成別人組成一個家庭的成就。

我會支持你前進,我會成為你的助力。

你達成的成就之中有我的存在,這就是我最大的成就。

你所關心你的成就之中,也包含了對我的成就的重視。

我的成就,將會跟隨著你的人生而持續。

即使我已經無法再繼續幫助你,即使我的生命已經到達了盡頭,

只要你還記得你的成就中有「我」的存在,我就能繼續保有我的成就。

直到所有人都忘記我的那時候為止。

 

這就是我最大的成就。

L_c862873b17f790352a18e6c4c1dd9c6a

請讓我完成我的成就吧。(圖片來源:瑪奇 Mabinogi

2011-12-08 02:11:46

關於與異性相處,你是怎麼看待的?

我覺得,與異性相處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不過其實並不只限定於異性,我覺得人與人相處,是我認為相當重要的人生課題。

最大的理由,是因為我想要達成我的人生成就。(請見另一篇INTERVIEW:http://theinterviews.jp/pulipuli/2326776

 

這個成就必須要仰賴他人,在這之前必須要好好地與人相處。

換句話說,我通常是「帶有目的」地與人相處。

但是通常這個目的並不是取決於我,而是取決於對方。

如果對方也沒有什麼「目的」,那我也就不知道要怎麼跟對方相處。

 

回到以「異性」為對象的話題上,

老實說,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卻還是不知道要怎麼回答。

因為我常常不知道人們到底是在想些什麼,因此不知道要怎麼跟人相處,這也包括「異性」在內。

大多時候,我只能一邊觀察異性的動作、行為、關注對方提出來的資訊,然後就自己的認知與手邊的資源研擬如何應對的策略。

不過也很多時候會因為沒力緝獲時間而沒有投注心力,所以也不會有特別的準備。

 

到目前為止,我在「異性相處」這份課題上仍是不及格。

不及格的原因我想大致上可以從兩方面來看:

一個是「理論」,如何與人相處的道理、禮儀;

另一個就是「經驗」,實際上與人相處的過程。

 

「理論」可以透過看書、觀察來獲得,

不過「經驗」的話,可能就要有人賞臉了。

有人要陪我練練經驗值嗎?

L_c57d0db3422d4cdadecb3bb7e11a9693

要抱著只要多多學習就會成功的樂觀心態努力!(圖片來源:南家三姊妹OP

2011-12-08 03:47:39

請問布丁為什麼沒有交女朋友呢?還是其實布丁想要交男朋友?(啊對不起兩個問題一次問)

沒關係,我依然一個一個回答。

 

先從第二個回答起:不好意思,我的性向很普通,仍然想交女朋友。

那麼這就呼應到了第一個問題,既然想交女朋友,又為什麼沒有交女朋友呢?

……如果女朋友可以想交就交得到的話,我也就不用這麼辛苦了……orz (你看,就是這樣自嘲才交不到女朋友的吧,哈哈orz

 

認真地分析一下為什麼沒有交女朋友這件事情好了。

如果照本宣科、至少遵照大神的指導的話,其實應該還是有可能交得到女朋友。

例如積極地增加與女性相處的機會、細心地關心女性的行為與偏好、努力地加深與女性之間的關係、表現出對於女性的重視等等的作業,我想應該是有可能吧?

不過事實上,雖然知道這樣做應該是沒錯,不過我卻一直沒有這樣做的動力。

換句話說,我對於交女朋友這件事情,是抱持著相當消極的態度。

儘管我知道這樣子不好、這樣子不對、應該要改一改這種態度,不過倒頭來還是很難維持下去。

誠如我想達成的人生成就所說,我常常是抱著目的與他人交往。(請見此篇INTERVIEW:http://theinterviews.jp/pulipuli/2326879

 

對於沒有目的、不知道目的、也沒有想要達成的成就的人,我也不知道要怎麼跟這些女性相處,也就不知道從何積極起。

久而久之也就不知道為什麼要交女朋友,然後就轉移到其他人生成就上。

 

然而事實是這樣嗎?

我覺得這可能只是我眼光短淺,無法看透女性的想法與內心潛在的成就,而不自覺地忽略掉了。

從另一方面來看,也可能只是對戀愛抱持著潔癖,就像是麥里的祭司要找尋世界上所不存在的純粹勇者也說不定。

對於「為什麼沒有交女朋友」這個問題,我自己也抱有相當大的疑惑。

 

為了持續研究這個問題,在此公開誠徵女朋友。

條件很簡單,一是「請告訴我,妳想完成什麼樣的成就」。

是「體驗有情侶的生活」也好、「打發無聊的時間」也無所謂,就算是「我想要找尋自己想要做的成就」這種尚未有明確目標的理由,我也願意陪妳一起慢慢找,然後幫妳完成妳的成就。

二是「請一起努力達成這個成就吧」。妳的成就也就是我的成就,我們一起加油吧。

如果有意願且覺得自己能夠完成上述兩個條件的女性,請與我聯絡。

 

儘管我即將踏上軍旅,我仍然會擠出時間與運用手上的資源,盡可能地回應妳的心意。

如果真的交到女朋友了,我想到時候我會對「為什麼沒有交女朋友」這件事情,會有更深一層的看法吧。

L_7e04d043d01f5bc68360c060b66336e3

只有神才知道要怎麼交女朋友(圖片來源:只有神知道的世界

2011-12-08 04:43:31

從家族裡繼承/得到/學會了什麼?

很小的時候,我就知道我的父母給了我什麼。那並不是零用錢,也不是電腦或書本等物質,而是更為根本的事物。隨著越來越成長,我就越來越發現,自己的的確確從父母那邊繼承了非常重要事物。

 

我的個性與思考方式與我的媽如出一轍。

而我的價值觀與行為,則是非常有我爸的影子。

但是根本上來說,還是受我媽影響比較大。

 

舉例來說,對於思考價值倫理的這件事情,我跟我媽一樣,會在心中快速地有個結論,然後急於表達這個結論。這個結論是根據我們過往的經驗與學習得到的結果,但很多時候,這結論也只是別人說的話,並不是深思熟慮的結果。

而這時候我會想到我爸的思考方式,會先把即將要說出口的話打住,反省看看究竟這樣的結論是好或不好。

不論是好或不好,都必須要有理由做支持。

兩種不同個性混在一起的結果,就形成我現在這種糾結的個性。

 

我在想,如果我媽更早遇到我爸的話,那麼也應該會形成像我現在這樣的樣子吧。

當然,很多時候我會是不假思索地說出口,這就是來自我媽根本上的影響。

儘管我媽是女性,而我是男性,在外表上就有很大的差異。
但是如果有人同時知道我媽跟我的做事方式,他應該也會驚訝於我們的相似度竟然如此之高。

 

來自母親的這種繼承的確對我的人生有很大的影響。

像是室內活動、孤僻自娛的個性、固執且斤斤計較的偏執。

有些是好的方向,有些是不好的方向──但還是改不掉,於是走到跟我媽同一條路上。

 

不過比起討論這種繼承究竟是好是壞,我覺得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這是烙印在內心深處的家族證明,證明我是這個家庭的一份子。

我的存在,就是父母在這世界上努力的結果。

我以父母為榮,也期許自己能將繼承父母的事物,繼續傳遞給後人。

L_f1218e1b80275e1ad486ef2c93b97e45

以UML表示繼承

2012-02-19 02:27:14

你在外面的樣子, 家人知道多少?

就廣義來講,我想應該是很難知道多少。這是因為很難把一個人的樣子用言語呈現,也沒有足夠的時間來表現。

我在想,這個問題想問的應該是「我是否『會想讓』家人知道我在外面做的事情」。

答案是肯定的,至少是值得給家人知道的事情,像是獲得的獎勵與成就等事情,這些的確是值得跟家人分享。

答案也會是否定的,人在外面難免犯錯,自我反省之後也就沒想再拿出來講。

總之,家人應該只有了解我部分在外面的樣子。

對於分享自己的事情,我也是很樂意。

事實上,有時候一些在外人面前講起來像是炫耀的事情,只有在家人面前講,才會變成自家人的榮耀。

家人是一群很特殊的聽眾,要好好珍惜啊。

L_176bfb125b6dc8cd4d3485235b717d71

一踏出家門,我就是一位決鬥者!(圖片來源:遊戲王

2012-03-19 13:15:48

(more...)

布丁布丁想什麼?THE INTERVIEWS 1-10

布丁布丁吃布丁

布丁布丁想什麼?THE INTERVIEWS 1-10

image

THE INTERVIEWS匿名訪談網站的熱潮不知不覺已經消退了很久,現在問問題的都是THE INTERVIEWS的機器人,而不是你我身邊的朋友。在放置THE INTERVIEWS不管之前,我想先把個人主頁「布丁布丁想什麼?」的內容轉載到這裡──畢竟Blogger才是我主要的集中地。

以下就從將近50篇問與答的內容中挑選比較有意義的幾篇收錄,時間由最久之前到最近,以問題作為標題,分別寫成多篇blog來記載。每一篇回答的時間點都是當時的感想,回答之後我也附上了當時的時間。也許多年之後再回來看這些問答又會有不同的感受也說不定喔。


老實說,請問布丁是有意識的在裝可愛,還是無意識的就這麼可愛呢?

不不不,我本來就沒有在裝可愛,也沒有想要為自己加上可愛的屬性啊 <O>

2011-10-13 10:48:03

布丁比較喜歡台北還是台中?

其實可以讓我安心吃飯、睡覺、工作、運動的地方,我都很喜歡。

雖然因為家在台中,所以我的內心依然是以台中為依歸。

 

可是我家並不是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我回家往往會過敏,所以我不是很喜歡待在家裡。

 

現在我大部份時間都在臺北,也有很多人脈,

不過目前依然像個流水浮萍,每天都做好四處遷移的準備,並沒有長久定居的打算。

原因大概跟現在過渡的身份有關,過幾年會有不同的看法也說不定。

L_66500ba03fa029df256046fef43bf9a9

我仍在尋找歸宿 (圖片來源:狼與辛香料OP

2011-10-27 01:29:47

為什麼叫做布丁?

純粹是因為名字當中有音相近的字,所以這樣叫比較方便。

大多數的人都不知道該怎麼念我名字當中的那個字,所以與其勉強記名字,不如直接叫暱稱說不定還比較方便。

 

另一種說法是,希望自己能像布丁一樣地有QQ彈性

我知道自己的個性太硬了,所以這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期許

希望能像甜點布丁一樣,很容易與人相處。

 

還有一種說法是,布丁這是一個菜市場暱稱,許多人都叫做布丁。

我也覺得自己並不是什麼特別人物,而是一般市井小民。

路人中的路人叫做路人甲,那麼平凡又便宜的甜點,就是布丁了。

一個布丁出現、一個布丁消失,都不太會在人們的心中留下印象。

這樣就好,我不希望自己是個很突兀的人,只要平凡地好好活著就好。

L_e5a84bb22e1d49bb72080683f24d638e
你知道汀洲是什麼意思嗎?(圖片來源:Google Maps

2011-10-27 01:38:47

為什麼要叫布丁? 喜歡吃布丁嗎?

前一個問題已經有人問了,我就回答另一個問題。

 

我並沒有特別喜歡吃布丁。

暱稱跟飲食習慣沒有關係。

 

應該說,我並不是個很喜歡吃甜點的人,包括布丁在內。

我追求的是三餐正常飲食,就不會想要多吃其他食物(甜點、點心)的生活習慣。

我知道補充糖分可以降低壓力,但是比起吃甜點,我比較想用其他方式去紓壓。

儘管偶爾看到甜食還是會想要去吃,不過自己平常幾乎不會主動去買甜點。

而且最麻煩的是,吃太多糖(特別是人工糖),我的身體會陷入病閹閹的過敏狀態。

 

有一年生日時收到超大的布丁,我一個人很理所當然地吃不完,生日禮物瞬間彷彿像是懲罰遊戲一樣。

總而言之,一年應該吃不到五顆布丁……吧?

 

比起布丁本身,我倒還比較喜歡布丁瓶。

可是拿了也不知道要做什麼用就是了……

 

L_7abecf584701380d60a43ceab6e3f5f2
小妖精的家(暫定) (圖片來源遺失)

2011-10-27 01:47:18

燒臘喜歡吃那種? 喜歡吃叉燒嗎?

沒想到這個問題意外地中肯。

 

是的,港式燒臘裡面,我最喜歡吃的就是叉燒。

原因很簡單,因為叉燒不用挑骨頭,而且肉厚多汁又好吃(僅限定於燒臘具有一定水準的店家)。

 

一般人都會用「三寶飯」或「招牌飯」來測試一家燒臘的水準,我個人也會這樣做,但在各種肉當中,我最在意的仍然是叉燒是否美味。

是的,雞鴨有如門帘般掛一排的燒臘店中,我最愛的仍然只有叉燒。

 

此外就是喝茶,燒臘店通常都會配清淡無糖的熱茶。

我不能喝濃茶,而這種清淡通常很合我的胃口,我挺喜歡的。

可惜的是燒臘店不能久留,吃完就要換下一位客人了。而且環境太過油膩,我也不喜歡久待就是。

L_d9cc80720b3802f0a51dd3c0f9bda5a5
娘娘娘娘你好娘(圖片來源遺失)

2011-10-28 03:44:03

會想出國看看嗎?

這個問題很好,老實講,我非常喜歡出國。至今為止已經出國過很多次,現在仍在出國中。

只是,「出國」的定義可能跟你想的不太一樣就是。

 

你覺得出國對你來說的意義是什麼?

 

享受異國美食?在臺灣已經可以吃到大多數各國食物,而且我對美食沒有特別偏好,臺灣的食物就很好吃了。

觀賞各國景物?資訊發達的現在,我可以從書、網路取得各國美景──他們拍的說不定比我親眼看到的還漂亮!

邂逅金髮碧眼正妹?我自認沒這命,算了吧XD

 

對我來說,出國最重要的是,體驗與日常不一樣的生活。

這不僅僅只是在語言、生活習慣、環境等外顯表現中,也包括了人際關係、價值觀等內在想法的不同。

而這些非日常的生活將會衝擊我原有的想法,比較為何他們與我會有如此不同的看法

然後再把這些差異整理、學習、吸收,並與他人分享在各國所見的有趣事物。

 

我覺得這就是出國的醍醐味了,你覺得呢?

 

如果體驗非常生活就是一種出國,那麼我想你應該可以猜到我所謂的出國是指什麼。

答案是──身分上的改變。

 

很多人都知道,站在不同觀點用不同角度來看待事物,就會有全然不同的看法。

而我覺得這對之前的我來說,就是一種非日常體驗。

 

例如從高中生變成大學生,從大學生變成研究生

到現在,我出國到博士生(雖然休學啦XDD),這又是一個全新的觀點。

原本是坐在台下聽老師講課,現在是跟老師坐在同一張桌子前討論。

原本是聽老師指導怎麼做論文,現在是教導學弟妹如何寫論文。

責任、價值觀、人際關係等各種事物都急遽地改變,

彷彿出國時踏出機場時看到截然不同的風景一樣地令人印象深刻。

我很喜歡出國,因為我還有很多想要看的國家沒看過。

我想去便利商店當計時人員,想在外面公司當基層員工,想到大公司參加研發團隊,想要帶領團隊做些有趣的事情,

我想跟別人做朋友,想要跟某人成為情侶,想要結婚成為新的家庭支柱,想要成為小孩子的爸爸,

 

還有好多好多好多地方還沒去過,

「那個山丘的對面有什麼呢?」
「這個船前往的地方有什麼呢?」

我自己繼續走下去的話,到底能到什麼樣的境界呢?

 

就是因為一直都抱著這樣期待,所以我才喜歡出國。
L_388f51c9804cc48afbcf4ebe0bf0c1f6
只要有人能陪我一起去「山丘對面」的話,那我就很滿足了(圖片來源:魔王勇者「成為我的東西吧勇者」「我拒絕!」

2011-10-31 21:12:40

為什麼你這麼討厭海鮮呢?

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而且從問題的方式就知道,這個人非常了解我。

是的,我並不是對海鮮過敏(儘管大部分的人都會這樣子先入為主),而是討厭海鮮。

 

在描述理由之前,我想先介紹一款遊戲,Nitro+ 2003年的知名電子小說:沙耶之歌

 

一般人認為很平常、美麗的世界,在主角郁紀的眼中就像是燒肉果凍。

儘管理智上知道那些普通人(看起來像是異形)開心地吃著他們認為很美味的食物,

但是生理上怎麼看都覺得那就是令人難以下嚥的燒肉果凍。

 

對我來說,還好,並不是整個世界都是這樣──除了海鮮。

在我看起來的海鮮就像是燒肉果凍一樣,或著說那本來就是一種燒肉果凍──像是內臟、生肉之類的東西。(所以其實內臟、生肉的東西我也不太想吃)

儘管理智上知道大家都很開心地吃著那些海鮮,在我眼裡依然覺得大家吃的是燒肉果凍。

那些「新鮮」──的果凍、「海味」──的腐爛感,再再地讓我難以接受。

 

這已經不是過敏或是金錢昂貴的問題──雖然我會跟難以理解的人用這種理由來搪塞──而是一種價值觀上的問題。

如果你還是難以理解的話,我用另一種東西取代海鮮,來推薦給你看看:

 

柬埔寨特色小吃──油炸水蟑螂

 

「來吃嘛,這東西不貴,而且可以補充蛋白質喔。」

「我知道怎麼治好你這觀念,你只要吃一次,你就可以感受到它的美味,並且愛上它。」

「你這就不對啦,大家都在吃,怎麼只有你不吃?你不知道為了你這樣大家很難找餐廳嗎?」

 

如果你能敞開心胸去快樂地吃蟑螂,那你很厲害。

但是不管怎樣,對我來說海鮮終究是燒肉果凍,我不想吃也不喜歡吃更討厭吃它。

 

不過,我不吃就算了。

我並不會反對其他人吃海鮮,或是厭惡別人吃海鮮的行為。

大家吃得開心,那我也跟大家一起開心,和樂地在旁邊吃其他東西,用餐氣氛愉快就很好。

因為這是大家各自價值觀不同的問題,我十分尊重大家個人喜愛海鮮的看法。

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尊重我的價值觀,請勿強迫餵食布丁海鮮。

L_478975d623547cafb0b6cb467c85b429
沙耶好萌,你也是這樣覺得吧?(圖片來源:沙耶の唄

2011-11-12 23:58:03

環山之於你

「那是……一個約定。

 

『不知道環山一直走下去的話,會有什麼獎品呢?』

她開心地說著她的期待,那笑容激起了我的動力。

於是我在心中,跟自己下了一個約定。

 

『要去環山嗎?』『好啊。』

即使撐著雨傘,在路燈故障的昏暗山路中,

散步在環山之道的聊天時光,是我每天最珍惜的重要時刻。

 

可是,這樣的日子並不長久──

 

『今天好像比平常還要晚,要去環山嗎?』

『嗯,我今天有事。』

『這樣啊,那我們下次再去吧』

我看看漆黑的夜空,再不趕快走的話,下山時就連晚餐都吃不到


『今天雨好大啊,要去環山嗎?』

『可能不太方便,我怕鞋子褲子弄溼。』

『嗯,好吧。哪天天氣不錯我們再去走走。』

就算雨傘擋住了風雨,但還是難以抵抗寒冷的感覺。

 

『難得沒下雨,要走嗎?』

『不好意思,我很忙。』

『嗯,那我不打擾了。』

我慢慢地一步一步往山上走,看著周圍的人有說有聊地超越我而去。

我只是看著他們的背影,一個人繼續往前走。

 

『那我先走囉,掰掰。』

『掰。』

我在山路上嘗試讀著每週都讀不完的論文。

遇到下雨天,索性戴著耳機,練習唱唱那自己唱不上去的crack。

 

為什麼我要踏著這條漆黑的山路?

為什麼我要在大雨中行走?

為什麼我要持續走在這彷彿沒有盡頭的環山之路?

 

我只是想,只是想讓她看看,那環山之後的世界。

只是為了,想把那個獎品帶給她看看。

只是想要,再一次能看見她的笑容。

 

使只有我一個人,

今天,我也準備要去環山了。」

 

──如果在我身上能發生這樣的故事就好了。(遠目

 

因為有兩個人問了類似的問題,所以關於爬山的話題,讓我們移到下一篇再來談。

L_08a6a34650d6db4adfcf1461829100c8
Something is pulling me, I feel the gravity of it all...(圖片來源:Wolf Rain ED

2011-11-13 01:25:54

聽說你每天環山,很健康吧

儘管沒有到每天,但是我盡可能每天都留一些時間做運動。

是的,環山是運動的一種。

而我個人也很喜歡爬山,或著說,散步。

 

隨著年紀增長,我體認到健全的心靈寄託於健康的心靈,

遺憾的是國民教育只有告訴我們體育課是拿來補課,或是教導各種運動的規則、概念,可惜真正重要的事情卻一直沒教。

我直到長大才知道,運動就如定時的睡眠、正常的飲食一樣,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運動的形式與種類有很多種,而我選擇以爬山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我喜歡散步。

 

我也在我blog說過,我覺得做在電腦前面工作的思考方式,跟一個人走在路上的思考方式並不同。這兩種方式都有適合進行的活動,而我覺得走路的時候特別容易進行平常不會做的思考。

像是規劃目前的工作、思考最近的方向、反省檢討這幾天做的事情、思考在路上碰到的有趣事物。

 

同時,由於在行走中可以做的事情並不多,所以也很適合做些需要專心的工作,

我走在路上會用手機讀電子小說、用PSP打電動、用平板讀paper。

結合走路時的思考方式,我覺得這是很適合一般散步一邊進行的活動。

有段時間甚至出現了覺得不走在路上就喪失讀paper的動力這般地異常習慣。

 

而且爬山已經跟我的日常生活結合,達到「工作順便運動」的省時優點。

如果未來我的日常生活難以配合爬山這項運動,那麼我可能會學習另一種運動的習慣。

 

……講了老半天,好像還是沒談到環山跟運動這件事情。

就隨意吧,有人很在意的話我再繼續聊下去。

希望大家能多多提問,拜託大家了!

L_c3c926c47c8aedfc2b1589b059e570bb
多出去走走看看大自然,這樣才不會近視啊!(圖片來源遺失)

2011-11-13 02:21:59

對布丁來說,「男子漢」的定義是什麼呢?

對我來說,「男子漢」等於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同等於「行得直、坐得正的生活方式」。

我覺得活在這個社會中,對於責任的意識感可說是決定一個人成熟與否的絕對指標。

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應該扮演的角色,以及該角色應該要做的事情的時候,那麼就具備成為一個「男子漢」的資格。

從我上面的說法就可知,在我心中,「男子漢」無關性別,而取決於態度。然而,「男子漢」終究只是個理想目標。也許我會在現實中受到挫折、感到迷惘,但是我仍希望自己能夠朝著「男子漢」的目標,持續成長。

講到背責任這種事情,很多人都極力躲避責任。小時候我們總是嚮往無拘無束的自由生活、排斥成為定型的社會角色,長大之後屈就於無奈的現實而扮演不同職業,並為此感到人生無趣與絕望。

在我看來這並不是令人難過的事情,相反的,就像是遊戲一樣,好好扮演玩家本身,在有限的舞台中享受遊戲人間的樂趣,這就是我對「男子漢」的另一種詮釋。

L_c6479f9cf2d3532c68dec5c65ba00841
自己打造人生RPG(圖片來源:RPG MAKER VX

2011-11-14 22:59:55

(more...)

陪我一路走來的倫飛Stylebook 10D筆電

布丁布丁吃布丁

2 Comments

陪我一路走來的倫飛Stylebook 10D筆電

CameraZOOM-20111206230528751

最近在收拾行李的時候,發現一直陪伴在我身邊的倫飛Stylebook 10D筆電(以下簡稱10D)出現了亮線。

CameraZOOM-20111206230515432

左下角可以看到一條綠色的線,這是LCD螢幕老化、毀損的徵兆。也就是說,可能再過不久,這臺螢幕就無法正常運作了吧。

然而,看到這條亮線的時候,我並不覺得遺憾或是難過,而是強烈的感激之情。能陪我一路走到這邊,10D,我非常感謝你。


購入與使用

我在2006年初的時候在資訊展中購買了10D,當時候叫他「小外」,這個名稱沿用到現在,仍然是10D的電腦與硬碟分割區名稱。

購買的時候是大三要升大四時。因為用過12吋筆電之後,感受到筆電的優勢所在,所以也購入了10D。在筆電與行動裝置尚未流行的當時,我是少數幾個在上課時會使用筆電錄音、做筆記的學生。偶爾還會拿10D來用教室投影機拿來放動畫跟打電動,10吋的螢幕與小小的鍵盤卻有著多樣化的用途。

當時我是採桌機為主、筆電10D為輔的方式工作。但是因為桌機時常毀損、而且難以帶著到處走,所以到後來變成是以10D為主,螢幕、鍵盤、滑鼠都是為了10D而使用,桌機則是用遠端桌面來連線。桌機的用途變成網路服務與儲存裝置而已,主要的工作都是在10D進行。

0131_100354

我很早就習慣用延伸桌面操作電腦,不過到現在還是有些人對此感到陌生。這也是為什麼我非常喜歡多螢幕作業的關係,因為我一直都是用筆電螢幕、一般的螢幕這兩個螢幕在工作的。

重心的轉移

那時候我每天揹著10D到處跑,雖然沒有14吋筆電隨隨便便就超過3公斤這麼重,但至少也有2公斤的重量。一開始覺得還好,久了之後,還是會覺得挺吃力的。

另一方面,10D的效能並不高。玩玩簡單的遊戲雖然沒問題,但是玩起3D遊戲,如瑪奇,那就相當吃力。特別是瑪奇在後來越改越耗效能,到最後根本就沒辦法用10D去開瑪奇來玩,這讓我覺得十分無奈。

就算不論遊戲,10D的效能也沒辦法滿足我文件處理上的需求。儘管現在市面上標榜「文書機」的電腦,都是指效能較差、只能開開文件、開開網頁的電腦等級。但是對我來說,文書處理就是需要開啟多個視窗、網頁,甚至同時要做圖片擷取、處理與運作程式等工作,對於CPU與記憶體都有特別的要求。在購買10D時雖然已經預料到這種情況而加購到1G RAM,但是CPU跟硬碟效能不足,導致我的工作效率過差。這是在我研究所改用四核心的桌上型電腦時,才明顯感受到效能上的差距,因而我也逐漸將工作的重心從10D筆電轉移到桌機上。

研究所後期,10D已經是在宿舍、住宿的地方遠端連線回桌機的主要工具。我甚至已經不會帶著10D到處走,而是把它當作移動型桌機使用,類似Thin Client與小筆電的概念。現在10D每天就放在桌子上,等我晚上回來時開機,讓我連線回到遠端的桌機工作,用完之後就休眠,就這樣過著安穩的每一天。

毀損與維修

聊到這邊,我要在此告解,以表示對10D的懺悔。

由於我之前並不知道「待機」跟「休眠」的差別,也對筆電的電池認識不足,所以導致10D出現過幾次重大的毛病。

第一次是在大四的時候,電池突然蓄電力只剩下一半不到。這是因為我時常帶著電池充電、而且又常常用待機功能,所以電池就出問題了。而那時候再過幾天電池就過保固,還好緊急聯絡之後,總算是在過保之前把電池修好。

在某次與朋友的聊天中,我後來才搞清楚我用的是「待機」而不是「休眠」。「待機」狀態下需要電池提供電力,硬碟仍然在運轉,而我居然傻傻的在「待機」狀態下還把10D搬來搬去。

Windows XP預設並沒有開啟「休眠」而只有「待機」,必須要到控制臺的電源中打開休眠選項才能使用,而且必須指定特別的開關(例如按下電源就啟動「休眠」)或是從工作管理員中執行「休眠」指令,並不能從我們常用的「關機」選項中操控。Windows XP對筆電的設計實在是很不友善。

不過就算我知道要用「休眠」,卻也拯救不了10D硬碟發出的機械聲。而就在今年8月的時候,10D因為硬碟完全毀損,再也無法啟動。儘管我買了一顆二手的2.5吋硬碟,但是因為10D構造複雜讓我難以拆解更換,所以我選擇送到倫飛去維修。雖然過了保固,不過維修費650元,總算還是能夠接受的範圍。送回來之後,用Acronis True Image還原之前備份的映像檔,10D又成為稱職的遠端桌面連線裝置。

最後就是現在這次,LCD螢幕上的亮線。不過這是螢幕使用以久的正常老化現象,通常並不是人為因素的影響就是了。

這些大概就是這四年多來我使用10D發生的問題。撇去我不當使用的問題之外,10D總是盡力地扮演好它應有的角色,讓我十分地感激。

感謝10D,感謝倫飛

購買10D之前,我曾經擔心「倫飛」作為二線筆電廠牌的名聲。有道是「倫飛Twinhead,讓你一個頭兩個大」,之前購買倫飛的使用者通常對於他們的筆電評價都很差,不過這也算是低價位筆電所必須承擔的代價。

Stylebook 10D算是倫飛筆電中少數幾款較高價位的機型,而它也表現出相對應價位的應有表現。回想多年前帶著它四處奔跑,文書處理、玩遊戲、看動畫,不斷地挑戰它的效能極限,甚至是用錯誤的方式摧殘它,10D都只是默默地承擔我的任性。

同時,我也要感謝倫飛公司。作為二線的筆電廠商,倫飛在出了Stylebook 10D之後,不知為何逐漸淡出消費者筆電市場,至今連PChome購物都看不到倫飛的分類。但我仍要感謝倫飛,就算可能是最後一款一般消費者取向的筆電,我也要感謝你們出了Stylebook 10D這麼好的一款筆電。

時代遷移,取向轉型

10D的使用與沒落,對我來說,是一種行動裝置的轉型。

從一開始我接觸10D,逐漸以筆電為主要工作裝置。後來工作量越來越大,於是工作裝置又轉移回桌機。10D成為Thin Client、小筆電般的用途,只是拿來連線桌機的裝置。到現在,我出門已經不會帶著10D,而是以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為主。

10D筆電再小,它的續航力與重量仍然難以堪稱實用。

10D功能再多,只要懶得把它帶出去,就沒有任何意義。

唯一可取的是,同為Windows作業系統,它能稱職的扮演遠端桌面連線裝置。這是Android智慧型手機跟平板電腦都無法做到的事情──但我期待Android未來真的能夠達到這樣的水準就是了。

儘管現在10D已經不是我主要的工作伙伴,但它陪伴我的那些時光與回憶卻是無可取代。

謝謝10D陪我到現在。如果可以的話,希望你再陪我一陣子吧。

(more...)

合作式閱讀標註之知識萃取機制研究 A Study on Developing Knowledge Extraction Mechanisms from Cooperative Reading Annotation

合作式閱讀標註之知識萃取機制研究 A Study on Developing Knowledge Extraction Mechanisms from Cooperative Reading Annotation

封面

這是我在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撰寫的碩士畢業論文,指導教授為陳志銘博士。撰寫完成時間為99學年度下學期,實際上是民國2011年(民國100年)3月。

作為一份記錄,這一篇將會簡單地回顧一下整個論文的撰寫過程、論文的摘要,以及附上論文的相關檔案。


論文撰寫過程回顧

計劃書

圖資系所在碩士生撰寫畢業論文之前,通常都需要先撰寫論文的計劃書,陳述為何要做這個題目、要怎麼做這個題目、需要什麼步驟,並請口試委員幫學生審核是否可行,然後才開始進行碩士的畢業論文。

跟其他在政大圖檔所的學生差不多,我也是在碩二上的時候進行計劃書口試,日期是2008年12月,之前有寫一篇計劃書口試通過的記事,裡面包含了計劃書口試時使用的簡報。通過之後再依照口試委員的建議進行修改,這一篇則是在講修改後的計劃書檔案

我的論文計劃書拿去參加國立臺中圖書館(簡稱國中圖)博碩士論文獎助並有幸獲獎,約定要於畢業時呈繳論文,才算是完成獎助契約。

論文聚焦與系統開發

之後有非常長的一段時間,我都在處理DSpace跟其他的外務,是個不務正業、玩物(?)喪志的學生。大概到2010年4月又回到論文的工作上,不定其地在此blog撰寫meeting時的論文進度報告,督促自己要積極撰寫論文、儘快畢業。論文相關的文章請看碩士畢業論文的分類標籤。經過一些文獻探討之後,毅然決然調整了論文進行的方向

在聚焦研究問題的同時,我也開始學習以專案管理與UML的方式規劃論文系統的專案,並且閱讀極致軟體製程(eXtreme Programming explanined)、測試導向開發、PHP專業程式設計、物件導向設計模式等程式設計的書籍,努力提昇自己的程設能力。系統規劃大概是從2010年5月左右開始進行,實際上大約是2010年6月才開始撰寫系統。不過就算是到現在,我也不覺得系統算得上是完成品。關於系統的內容與功能請看KALS!標註工具說明一篇。

實驗進行與數據分析

2010年下學期學期中,由於論文系統撰寫時程大幅度地延長,導致論文的實驗並沒有按照預期希望的進行。老師建議我改以老師正在上課的同學來進行實驗,而我因此以目前系統的完成狀況、更改觀察的變項,大幅度地修改了整個實驗的設計。由於當時並不想告訴同學這是一個實驗,因此並沒有在此blog提到這些事情。變更的過程與細節請看論文進度報告(2011/1/19):變更的研究架構一篇。實驗的設計與內容都鉅細靡遺地寫在論文之中,稍後請參考論文的內容。

實驗完成之後接著是數據的分析。這段期間學習了內外控量表序列分析循序樣式探勘等研究工具,不過論文最後並沒有派上用場,單純成為了學好玩的知識。當時在分析時到處找了相當多的方法,甚至自創演算法來加權數值。後來是在聆聽學弟妹的計劃書口試中找到靈感,並以統計的方式完成了現在的論文。

最後分析主要還是用統計的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以及無母數分析等方法進行。在此推薦一下吳明隆的「SPSS操作與應用:變異數分析實務」(ISBN:9789571145754)一書,不僅可以讓人依樣畫葫蘆操作SPSS,理論說明也相當清楚。即使原本沒有學過單因子變異數與無母數分析的我,照這本書所講的內容,也只要一天就能夠輕易上手、完成論文分析。

分析完成的時間點大概是2011年1月過年之前,並與老師報告分析結果,讓老師確認沒有問題之後,才是撰寫論文內容。

論文撰寫與口試

有了分析結果之後,就能夠開始推論結論、撰寫論文。撰寫過程請看我的論文寫作工具:XMind心智圖一篇。之間與老師多次來回討論、修正,經過各章節二次以上的校對之後,終於完成了論文的初稿,可以準備舉辦碩士畢業論文的口試。

口試的邀約相當地匆促,大概是二月底的時候開始邀請老師。有的老師沒問題,有的老師時間橋不攏,有的老師工作事務繁忙而推辭,前前後後共問了六位老師。最後碩士論文口試邀請的口委為卜小蝶老師、林巧敏老師、侯惠澤老師,以及我的指導教授陳志銘老師,以上共四位口試委員。口試時間排定在2011年3月4日。

老師們給了我很多建議,因為現有的論文分析方式不太像是社會科學的角度,而是相當工程的分析,因此老師建議應該更往社會科學的方式來分析會比較好。此外,老師們讚賞系統開發,認為其本身就已經是一種研究貢獻。然而除了論文寫作細節挑些毛病之外,論文內複雜的實作與分析過程居然沒有人提出質疑,讓我個人挺訝異。口試時的簡報將於本文後面附上。

畢業論文送繳

口試之後即動手撰寫論文的修改版,再來進行論文的印製,之前我也有寫了篇印製過程的心得

2011-06-24_131518

畢業前將論文呈繳到政大圖書館,圖書館會在轉送到國家圖書館,因此我的畢業論文現在也在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中出現了

在畢業事務處理期間,我也完成了與國中圖的契約、呈繳了十本畢業論文。之後回去國中圖找論文的時候,發現我的論文也已經編目上架了。

以上就是整個論文的大致撰寫過程。


論文摘要

  • 題目:合作式閱讀標註之知識萃取機制研究
  • 關鍵詞:合作式閱讀標註;知識標註學習系統;知識萃取機制;模糊綜合評判;閱讀學習。

本研究在合作式數位閱讀環境中發展了一套「知識標註學習系統」,可以支援多人同時針對一篇數位文本進行閱讀標註與互動討論,以提升讀者閱讀的深度與廣度。此外,本研究更進一步地以專家評估法設計「知識萃取機制」,用於判斷讀者閱讀標註的重要度。

「知識萃取機制」是基於讀者閱讀標註中所蘊含的閱讀理解策略與閱讀技巧,以及合作式閱讀社群中產生的標註共識,考量了「標註範圍長度」、「標註範圍詞性」、「標註範圍位置」、「標註策略類型」、「標註範圍共識」與「標註喜愛共識」等六項因素,以專家評估法制定的標註重要度模糊隸屬函數來評定各因素的重要度並量化為「標註因素分數」指標,最後將六項因素以模糊綜合評判進行推論,再將推論結果解模糊化而成為代表標註重要度的量化指標「標註分數」。基於「知識萃取機制」所計算代表標註重要度的「標註分數」,可作為讀者進行閱讀標註是否不佳的判斷,並據此提供標註技巧建議與優質標註內容推薦的「標註建議」,以幫助讀者提昇閱讀理解能力。

為了驗證「知識萃取機制」計算「標註分數」的有效性,以及探討未來改善「知識萃取機制」和可加入的考量因素與適性化設計的可能方向,本研究以單組後測設計規劃實驗,並以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數位碩士在職專班19位學生作為實驗對象,進行一份數位學習論文的合作式閱讀標註學習,並於實驗後評估實驗對象閱讀文章之後的閱讀理解能力,作為評鑑「知識萃取機制」計算方式是否有效的指標。最後再以問卷蒐集實驗對象對於「知識萃取機制」的意見,歸納成為未來研究改善的參考依據。

研究結果發現,本研究所提出「知識萃取機制」中計算標註重要度的「標註分數」與實驗對象的閱讀理解能力呈現低度正相關,一定程度地證實了「知識萃取機制」計算方式的有效性。而「知識萃取機制」六項考量因素中,「標註範圍長度」與「標註喜愛共識」為分辨實驗對象閱讀理解能力的關鍵因素;「標註策略類型」與「標註範圍詞性」的標註重要度模糊隸屬函數有待修正;「標註範圍共識」與「標註範圍位置」為無效因素,但這可能是受到計算方式錯誤與閱讀文章類型的影響,未來仍有待進一步評估。在未來發展方面,系統操作標註行為頻率越高,實驗對象的閱讀理解能力也有較高的跡象,未來可以將其納入「知識萃取機制」作為考量因素之一;而閱讀理解能力較差的實驗對象,呈現出比較不願意回應「標註建議」與較常使用社群互動的現象。本研究歸納可能原因為實驗對象自身的閱讀素養不成熟,以至於無法判斷「標註建議」的正確性,而需要參考他人閱讀標註。

未來研究可針對本研究的實驗對象與閱讀標註資料進行更深入的分析,並且將改良後的「知識萃取機制」擴大至探討其他類型的數位文本閱讀標註與實驗對象。也可以搭配認知策略教學法建構閱讀教學鷹架,或是將「知識標註學習系統」用於支援數位典藏與數位圖書館閱讀學習,以激發更多不同領域的應用研究。


論文檔案

正文內容

裡面有很多工程技術與計算過程,因此相當地枯燥乏味。有需要的人再打開來看吧。

畢業口試投影片


結語:論文未完成

image

論文即使寫完了,卻仍有許多資料並沒有善加利用。例如上圖的標註範圍次數分配表中,可以看到標註範圍為4個字的次數佔了最多。不過這數據究竟能怎麼解釋,我還沒有什麼頭緒。總之,這份論文的資料還有很多利用價值,也許可以再分析出些什麼關連,也許也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不同的分析。

這個論文,總覺得只能說是「做到告了一段落」,還不能說是「完成了論文」的感覺。很多未探究的地方都還沒好好釐清,我就這樣子被趕著畢業了。

kals_interface_original

至於論文中的KALS系統,儘管我希望他以開放原始碼的形式公開(請看KALS的Wiki),不過至今仍尚未動手進行。日後我可能會先將原始碼公開,並在實驗室架設一個公開使用的系統,屆時會再告知大家。

最後我應該會放棄KALS開發。因為我想要用其他技術來撰寫,嘗試更效率更好、更容易開發、更具有可維護性的方式來開發系統。

這份論文並不是寫的很好,有任何看不懂、發現有問題、覺得不太可行的地方,歡迎大家提出來討論。也祝往後接手的學弟妹能夠順利畢業,大家加油。

(more...)

師大圖資博士班筆試感想

師大圖資博士班筆試感想

image

隨著政大今年也成立了以檔案實務為賣點的博士班之後,圖資界的博士班已經有了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三所學校了。

我是三月中畢業,在一團焦頭爛額的事情中赫然決定要報考博士班。然而在搬家跟畢業的混亂中,準備備審資料、構思研究計畫是很麻煩的事情,而且報名費又貴(臺大2500元,師大跟政大都要筆試1500元+口試1500元),在一堆莫名其妙的考量之後,最後我只報了師大跟政大。

在師大博士班考試結束且放榜的現在,我想來聊聊筆試以及其他的一些感想。


師大圖資博班的筆試

師大筆試是在5月7日星期六舉行,而在前幾天,我才想到要去師大圖書館看一下考古題。先不論第一屆才成立的政大圖檔所並沒有考古題,臺大圖資系只有碩士班的考古題,博士班的找不到放在哪裡,師大的倒是每一屆都收錄在圖書館當中了,98年99年的考題都能夠直接讓人下載。

image

包含100年的考試在內,師大的筆試出題方式模式都很類似。大致上是三題,其中二題都是要閱讀指定附件中的英文論文或附圖,測驗你是否能夠讀懂論文或圖表的內涵。而有一題則是沒有附件,要你所知記憶中的知識來作答。三大題中又各自分成二到三個小題,而且分數分配相差很大,在短短的100分鐘內,作答時必須依據配分來規劃答案的份量。

就考試主題來看,98年考數位圖書館教育、搜尋引擎架構、後設資料Metadata與DC;99年考知識論、h-index、組織學研究;而今年100年是考美國國會圖書館員角色定位與書目世界、電子書與圖書館、社會網路分析。

閱讀型筆試

不知道是不是學校授課方向差異的關係,師大考試的內容與我在輔大、政大所學的內容有不少的差異。儘管如此,當我看完師大圖資博士班的考古題時,我卻感到非常地興奮且雀躍。因為考題設計的關係,有一部分的能力得仰賴考生的英文論文閱讀能力。不論是英文專有名詞的知識,還是圖書資訊論文架構的閱讀能力,還要考驗你在短暫的時間內將論文的內容歸納的能力。相反的,如果是不懂得閱讀論文、而一字一句地從頭到尾讀完再來答題,那肯定是無法在這100分鐘內寫完。

說來慚愧,我並不是很擅長記憶型的考試方式。如果考題正確答案是有六點,我通常只能背得三點,然後寫一些額外的看法,可是後者只會被評分老師扣分。因此,除非範圍很窄的傳統考試,不然大範圍、只想知道固定答案考試,我通常直接舉雙手投降了。

然而師大的考試不僅是要求記憶,也要求閱讀能力,從這個出題方式可以看得出來,師大要求的人才需要快速閱讀論文的能力,這也是身為博士班學生、研究人員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儘管考試議題更為刁鑽,但是卻能在閱讀論文中掌握端倪來答題,並不會直接讓人陷入一翻兩瞪眼、不知道就掰了的窘境。


系所取向反思

師大博士班的筆試跟我在大學的考試、研究所入學考試(當時我是推甄進來,這邊我就看過的他校考古題而已)相較之下可說是非常與眾不同,讓人強烈地可以感受到師大要求的是怎樣的學生。

在決定要考博士班之後,我就一直在想,到底一個系所想要的博士班,到底是怎樣的學生呢。系所到底是想要培養出一個圖書資訊學的教師?流通採編的館員?政策規劃的公務員?領導專案計畫的研究員?業界應用的技術人員?然而,這又跟研究所要求的人材究竟有何不同?

而各個系所取向,與我自身的目標──未來能夠將所學投入業界,從根本的產品來改善圖書館服務型態,支援前線館員服務廣大讀者──是否有何差別?

由於我在陳志銘老師底下學習,時常在聽陳老師對於博士班的願景。陳老師是資工領域的博士,儘管來到圖檔所之後,研究方向越來越偏社會科學,但對於博士班的規劃,仍然有濃濃的資工風格。「博士出來之後可以去帶領研發團隊」,儘管老師、或是資管的朋友們都這樣認為,但是在圖資這邊的人談到博士,到最後都是教書的教授。

如果當教授,可以有很好的研究環境、執行大型計劃、可以將理念與理想推廣到眾多的學生中,薪水、生活品質與社會地位又是相當的優渥──很多人都這樣說。不過,我總覺得這是一個需要累積更多經驗、對於各種事務有更深刻看法之後,才會想要來做的事情。

在目前我還想要學習更多知識。我想要學著撰寫期刊論文的發表,想要研究資料交換技術,想要應用學過的資料探勘到資訊系統上,想要學習更有生產力的系統開發技術,想要把未完成的碩士論文,好好地做到一個程度,然後留給後人。這些在我碩士都還沒做到的時候,我就從研究所畢業了。而這些遺憾,也造成了我想要繼續當個學生的一個原因。

回到現實層面來看,這樣子的想法與各系所所想要的人材──教師,應該是有很大的一段差距。


圖書資訊學教育的未來缺少了什麼?

之前有老師問我這個問題,當時我並沒有回答的很好,但是日後這段日子裡,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而至今仍找不到一個理想的答案,只是仍卡在實務與理論之間的矛盾。

圖書資訊學教育一直是一項實務取向的學門,而且綁定在圖書館機構、圖資系所機構上運行。在研究所中,我學習到了實務操作更高層次的理論知識,但是這是一種「馴服式的教學」,訓練一個能夠習慣在受限制環境中了解這個遊戲規則的操作人員。舉例來說,對於電子期刊作為數位館藏的管理策略,教學中是要學生在廠商的種種限制之下進行考量,而不是真正地「為讀者、為資訊服務與組織的形態」來規劃。彷彿「理論歸理論」,「實務歸實務」,這是兩碼子的事情。而理論融入實務,最直接的是幫助寫出一個漂亮的計劃書而已,至於服務到底能不能真的這樣做,那要看經費、看廠商能力、看有沒有來自澳洲的讀者

圖書資訊學的理想很大,將資訊以更便捷的方式傳遞到使用者的手上,這是大家的終極目標。要達成這個目標,需要從各項細節進行研究,需要有負責實務開發的技術,需要有應用這些技術的人員。但現在的圖資教育到底要培養的,是哪方面的人材?

感覺上,目前圖資指的「實務」是指前線應用技術的館員。很多館員會認為自己「被技術拉著鼻子跑」、「被廠商限制的要死不活(然後怪罪政府沒立法規範)」,那為何不跳脫出這個框架,思考如何將學界知識與業界經驗結合,促進圖書館與出版商健全的合作關係呢?

不,老實說,其實我根本就沒有資格去指摘別人。我沒有深入了解實務前線的人們需要的是什麼,也不夠認識圖書館與業界、實務與技術之間的差距,所以我認為要我談什麼圖書資訊學教育未來的方向的,我還是不夠格。

我沒有這麼大的理想與抱負,現在的我,只想在這個領域做些小小的貢獻(包括寫寫blog),做得起自己做得到的事情、學習自己想做的事情,這就是我想要的踏實人生吧。


結語

以前我就說過,與其對大方向泛泛而論的抱怨,我比較喜歡談談怎麼利用社會網路分析辯識使用者資訊尋求行為的這種踏實研究的方法。

不要抱怨,默默耕耘吧。

(more...)

布丁的自我簡介 (2011年版)

布丁布丁吃布丁

布丁的自我簡介 (2011年版)

pudding(500px)
姓名 陳勇汀(ㄊㄧㄥ)
暱稱 布丁 (布丁布丁吃布丁)
e-mail pulipuli.chen@gmail.com
學術領域 數位學習、數位圖書館、數位典藏
專長 以網頁程式為主:JavaScript (jQuery)、CSSPHP,略懂Java跟JSP
具有網路伺服器管理、大量電腦維護的經驗
興趣 技術學習、程式實作
爬山、散步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 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碩士學位)
天主教輔仁大學 圖書資訊學系 (學士學位)
國立臺中第一高級中學 社會組

自我介紹

作為一位現代社會人,我認為時常保持著一顆求知的好奇心是必備的習慣。為了滿足求知的欲望,我致力學習如何尋求知識的方法。修習圖書資訊學領域的課程中,我學到了如何利用參考書、資料庫等各種資訊媒體來找尋別人發表的知識;在大學參與計畫、研究所撰寫論文的過程中,我開始學習如何設計研究方法、規劃實驗、問卷與訪談來蒐集那些尚未發掘的知識。接下來,我希望能夠更加地熟悉探究、發掘知識的研究技術,並且更進一步地以發表來與其他人一同分享研究的成果。

人生短暫稍縱即逝,但是人們記錄下來的知識,卻仍能讓後人永久受惠。從就讀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開始,我受到多位老師的薰陶,秉持著知識分享的想法,將自己在學習與生活中有價值的事物,像是讀書筆記考試準備DSpace伺服器管理等技術資料,透過blog「布丁布丁吃什麼?」(http://pulipuli.blogspot.com) 分享到網際網路上供人瀏覽。另一方面,將程式開發作為興趣的我,也相當樂於將自己的開發成果公開分享。我在碩士論文「合作閱讀標註之知識萃取機制」中開發的「知識標註學習系統」即以開放原始碼的形式授權,提供學弟妹或其他任何想要參與此領域的研究人員自由地取用、進一步開發。

有同學看著我的筆記來準備考試,有網管人員看著我的技術文件來處理伺服器的問題,也有開發人員看著我的DSpace教學來認識這個系統。看到我在blog撰寫的文章能夠幫助許許多多的人,更讓我覺得知識的分享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行為。然而,我並不滿足於這種程度的分享。透過blog在網路上發表文章很容易,但若要撰寫出架構嚴謹、條理分明的文章,我還有待訓練;系統程式開發只要拿書與練習就能夠做得到,但是要做出一個有意義的系統、並且從各種角度驗證系統的價值,卻是一件相當步容易、但是非常值得去學習的知識。

在就讀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時,我從大二就進入林麗娟老師的實驗室,協助老師管理伺服器與教學網站。在大三時,由於我嘗試在林老師原有的教學網站上加入了討論區的回覆功能,林老師指導我以此申請國科會95年大專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探討「網路非同步互動引言機制」的價值所在,並啟發了我對於研究的興趣。在就讀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時,我進入了陳志銘老師的實驗室團隊,跟著陳老師學習論文撰寫與程式開發的技術。在就學期間,我不僅跟著陳老師發表了幾篇國內外的期刊與研討會論文、參與圖資系所論文聯合發表研討會圖資青年論壇與談人,也與陳老師、實驗室的同窗們一同撰寫了「DSpace開放源碼數位典藏系統建置理論與實務」一書。在陳老師的指導之下,我對於老師在研究構想與論文撰寫感到相當地欽佩,更覺得自己在研究方法、資料分析與文章寫作上還有相當大的努力空間。

即使是碩士論文「合作閱讀標註之知識萃取機制」撰寫完成的時候,我仍然覺得還有其他方向可以繼續延伸發展、深入探討,而對研究之路感到意猶未盡。在研究議題上,數位閱讀環境中的多人閱讀標註中,讀者的閱讀行為與深層認知等研究仍有相當多探究的價值。這不僅有助於推廣閱讀活動,更能夠利用讀者閱讀標註的行為資料來萃取知識──這也是我在碩士論文中想要解決的問題,但還有許多可以改進的地方。另一方面,在系統發展的成果之上,我在碩士論文中開發的「知識標註學習系統」能夠結合各種以網頁呈現的數位圖書館、數位典藏,不論是造福讀者閱讀上的便利、或是對於數位閱讀研究上,未來仍具有持續開發的價值。

我希望未來能夠繼續深耕數位閱讀的議題,並且持續發展「知識標註學習系統」、使它更為完善。更重要的是,我想要在學術的殿堂中,將我所學所得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研討會與期刊中,與他人一同分享知識、一起為圖書資訊領域而努力。


經歷

[2008~ 2011] 陳志銘教授主持的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 計畫助理
  • 情感感知遊戲互動之合作式語言學習模式發展與學習成效評估研究 (NSC97-2511-S-004-002-MY3)
  • 網路學習之形成性評量語學習診斷工具發展與研究 (NSC97-2628-S-004-001-MY3)
[2008~2010] 教育部全國通識教育資源平台建構與永續發展計畫 研究助理

負責技術指導、協助功能開發。計畫網址:http://get.nccu.edu.tw/

[2009] 國立臺中圖書館獎助博碩士班學生研撰圖書資訊學位論文獲選

論文題目「合作式閱讀標註之知識萃取機制研究」(原題目「基於閱讀標註策略之知識萃取在支援數位學習上的應用研究」)。獲獎報導:文教廣角鏡─獎助碩博士論文 累積研究文獻

[2009] 圖書館事業發展2009青年論壇 與談人

與談議題五:「技術新浪潮──傳統再感動」,演講內容「標註應用於數位典藏」。

[2008] 政大圖檔所數位典藏實務與加值服務研習班工作人員

協助研習班事務與輔助教師授課,設計「數位典藏系統與平台設計──以DSpace為例」與「DSpace實作教學」教材。

[2008] 華藝公司GCScholar資料庫測試員

測試資料庫各種功能。現在該資料庫已正式上線,命名為「Airiti Library 華藝線上圖書館」。

[2007~2008] 政大圖檔所、數位圖書館與數位學習實驗室之伺服器設備管理維護
[2007] 政大圖檔所頂尖大學計畫「臺灣百年圖書館史暨數位圖書館先導計畫」計畫助理

負責系統建置。計畫成果網址:http://tlh.lias.nccu.edu.tw/

同時也建置計畫介紹網站,但現已停止服務。計畫介紹網站請看此介紹:http://pulipuli.blogspot.com/2011/06/blog-post_01.html

[2007] 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50屆會員大會 舞台表演
[2007] 臺灣圖書館數位典藏現況與展望研討會 工作人員
[2007] 國際學校圖書館事業學會IASL 2007年 年會志工

[2005~2007] 林麗娟教授主持的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 計畫助理
  • 資訊科技應用與創意教學(NSC 93-2511-S-030-001)
  • 資訊融入自然領域專題式學習(NSC 93-2520-S-030-001)
  • 由動機探討電腦人因網路互動學習(NSC 94-2520-S-030-002)

在這段期間協助林麗娟老師維護Linux伺服器與多個網站,其中學到最多的是「大家e起來互動式計分討論區」,介紹請看這邊:http://pulipuli.blogspot.com/2011/05/e.html

[2006~2007] 國科會95年大專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執行者
[2007] 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 系友與學生互動網 建置

網址:http://alumni.lins.fju.edu.tw/。關於此網站的介紹請看:http://pulipuli.blogspot.com/2011/06/blog-post.html

[2006~2007] 英國語文學系英文卓越教學計畫助理

英文導讀 Reading Guiding」開發與維護。關於此網站的介紹請看:http://pulipuli.blogspot.com/2011/06/guided-reading-on-web.html

[2006~2007] 輔大圖資電腦教室工讀生

在李隆基助教指導維護與管理電腦教室,練就一身快速換裝燈管的特技。(!?)

[2003~2004] 輔仁大學圖書館服務隊

出隊服務「港源國小」與「陸豐國小」,擔任資管與生活職務。

[2004] 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 班代表
[2004] 全國大學學生議會及議事員研習營 工作人員

著作目錄

專書
  • 陳志銘、陳勇汀DSpace開放源碼數位典藏系統建置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文華圖書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中)
期刊論文
  • Chen, C.-M., & Chen, Y.-T. (2010). Developing a Taiwan Library History Digital Library with Reader Knowledge Archiving and Sharing Mechanisms Based on the DSpace Platform. The Electronic Library. [SSCI收錄]
  • 陳志銘、陳勇汀、林筱芳(2010)。通識教育開放式課程數位典藏建置之研究大學圖書館14(2),83–112。[THCI收錄]
  • 王梅玲、蔡明月、陳志銘、柯雲娥、蔡佳縈、陳勇汀等(2008)。台灣圖書館史數位圖書館建構之研究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4(1),15-38。 [THCI收錄]
研討會論文
  • 陳志銘、陳勇汀、黃柏翰、林育如(2011)。DSpace-DLLL開放源碼數位典藏系統建置與應用。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 陳勇汀(2009)。基於閱讀標註策略之知識萃取在支援數位學習上的應用研究(頁。155-165)。第一屆圖資系所論文聯合發表暨觀摩研討會
  • Chen, C.-M., Wang, M.-L., Tsay, M.-Y., Zhang, D.-Y., & Chen, Y.-T. (2008). Developing a Taiwan Libraries’ History Digital Library with Reader Knowledge Archiving and Sharing Services Based on DSpace Platform. LNCS conference proceeding.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Pacific Digital Libraries.
  • ChanLin, L. J., Chen, Y., & Chan, K. C. (2008). The use of labeled postings for promoting asynchronous interaction. Proceedings of 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Multimedia, Hypermedia and Telecommunications 2008 (pp. 988-997). Chesapeake, VA: AACE.
報告

作品

網站
Blogger工具
JavaScript程式
其他

今年都已經快要過了一半了,不過還是要鼓起勁來更新自我介紹。

今年四月到五月間,我在博士班報名中寫了一些關於自己的介紹、履歷、以及一些作品的簡介。有些是值得跟大家分享,或是為自己做個記錄的資料,最近我會陸陸續續將他們擺上來。

上面的自我介紹,就是在書面資料中的內容,僅做些文詞上的修飾而已。也許看起來是有點太過冠冕堂皇,不過作為我個人現在的目標之一,倒也沒有半點虛假。

每年看著自己對自己的介紹略有改變,也許這也是一種有趣的日記吧。2010年的舊版自我簡介請看這篇

(more...)

談DSpace-DLLL系統

談DSpace-DLLL系統

image

政大圖檔所於2011年5越27日舉辦了「數位檔案加值與教學應用研討會」。早上的場次中,我的指導老師陳志銘教授(真‧教授囉!)參與主講「DSpace-DLLL開放源碼數位典藏系統建置與應用」,講述我們實驗室DSpace改良開發成DSpace-DLLL,並應用於臺灣百年圖書館史數位圖書館全國通識網課程資料庫的內容。

以下是演講時的投影片:(SkyDrive下載)


關於DSpace-DLLL

如果常常閱讀這個Blog的人,一定知道這個「DSpace-DLLL」就是我在寫書中做出來的系統。這個演講底下的意義是為了書的出版鋪路,老師也很有良心,不把研討會當廣告臺,所以演講中並沒有提到書的事情,而是私下詢問時才會透漏給有興趣的人知道。


由於之前我在準備博士班的考試,老師並沒有特別告知我要進行這篇的演講,而是在我博士班筆試都考完之後才請我做投影片,所以我是最近才知道這篇文章的內文在講些什麼。儘管作為一個熟悉者,可以看得出學弟妹整理的文章中有很多破綻,不過將自己做的作品分享出去這件事情,還是挺令人驕傲的。而且這篇文章的發表也能幫學弟妹抵免資格考,這對學生來說才是數位典藏系統的「加值應用」啊。

關於DSpace-DLLL的細節,我在書本中已經有詳細地說明。目前書本正在二校中,博士班筆試結束之後,我也比較能夠專心投入這塊。希望能儘快出版呢。


回應項潔館長的問題

在議程結束前的發問期間,項潔館長質疑我們做DSpace-DLLL是否有其必要性,應該是多跟臺大圖書館合作,這樣才是真正的「不必自行重複開發」。王梅玲老師認為小型團體仍有建置獨立數位典藏系統的需求,但項館長則反駁說,那應該是去購買雲端服務即可。而會議議程時間不夠,實際上的主講者陳老師卻沒有參與這個討論,就結束了這段議程。

說實話,我不是很清楚跟臺大合作的方式是如何。感覺上應該是類似企業外包委託案那種方式進行吧?如果真的要做大的話,臺大圖書館也的確可以用雲端運作模式來提供合作服務也說不定。

DSpace-DLLL的「不必重複建置數位典藏系統」,是真的只是在講這個技術平台。在數位典藏計畫裡面,技術平台只是一個環節,無法取代委託整個數位典藏計畫的作法。不過即使如此,對於很多人來說還是很有意義。舉例來說,教師在教數位典藏課程時,就能夠讓學生真的有一個系統平台可以去架設、管理、自行建置,讓他們真的體驗到「如何規劃、建置一個數位典藏計畫」的經驗。這種價值在政大圖檔所中也時常體現,我也從老師們教學使用上的回饋來修正DSpace-DLLL的缺點。另一方面,DSpace-DLLL可以成為想要獨自架設數位典藏系統的單位有一個比原始DSpace更好上手的起點。

尤其是後者,對我來說有著更深遠的含義。DSpace-DLLL是以開放原始碼的模式分享技術,我們站在DSpace這個巨人的肩膀上,往理想的方向踏出了一步,然後再成為其他人的基石,幫助他人更進一步。就像DSpace仍有許多缺點,而我們改善之後以DSpace-DLLL釋出一樣,未來也希望會有人再改進DSpace-DLLL,而釋出更好的開放原始碼數位典藏系統。

以一個系統開發者的角度來說,讓技術在開放原始碼的環境下自由地成長,這是很有意義的貢獻。


未來的方向

作為DSpace-DLLL的開發者,先不論老師在接手之後怎麼繼續改進,我必須補充一下老師在影片中尚未提及的幾個注意事項。

大前提是,這不是企業化、大團隊製作的成品,因此請勿期待不太會成為完美的方案,只能成為備選方案之一。

虛擬機器的限制
image

DSpace-DLLL封裝在虛擬機器VirtualBox進行安裝。我寫了一個Windows XP的安裝精靈,方便Windowx XP使用者來架設。而VirtualBox是跨平台的虛擬機器,因此熟悉的使用者也可以拿著硬碟檔架設在Linux平台上。

使用虛擬機器封裝的理由很單純:安裝簡易。DSpace的原始安裝方式是以Java Servlet來進行配置,但是技術難度高,而太多外部依賴元件需要額外下載。在DSpace-DLLL中加入的多媒體轉檔功能,也需要依賴非DSpace原始檔中的OpenOfficeFFmpegMEncoder套件。為了避免大家光是安裝就弄昏了頭,所以我把它通通打包在虛擬機器中,方便轉移與應用。這種概念可是雲端模式的基礎呢。

虛擬機器的意思是在電腦上再模擬一個電腦,對於效能不佳的電腦來說,虛擬機器的負荷很大,因此穩定度跟服務負荷量有待評估。

理論上,若將DSpace-DLLL裡面的系統移植到實體電腦上,應該是會有比較好的運作效能。不過各元件是否能夠順利搭配這點我就不敢保證,Linux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套件相依性太高,要完美地安裝一個系統,我一直都沒有確切的把握。

大量資料的處理

繼承前一點,虛擬機器的DSpace-DLLL在大量資料的存取下是否能夠正常運作,這是需要評估的。除此之外,在系統功能上也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對於數位典藏工作人員來說,最需要的就是批次匯入機制。DSpace有提供後台的匯入,但是批次檔的撰寫對一般人來說並不友善。同樣的,對於大量資料的修改、調整,DSpace也沒有批次修改的功能。因此在大量資料的管理上,還有很多的不便。

這是DSpace尚未達到的境界,而DSpace-DLLL也繼承下來,一樣有這種問題。

但是這並不是做不到:DSpace的批次匯入其實真的很好用,只是不太友善。有心要修改的人,應該是能夠輕易地將他實作成前臺網頁可以直接執行的功能吧。

權限控管與付費機制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未解決問題,如果你的計畫想要以DSpace-DLLL作為起點,那麼權限是不得不考量的一個議題。

DSpace提供以帳號來控管權限功能,可以控制內容層級每一層的新增、遞交、編輯、刪除權限,控管上非常詳盡。但是就跟大量資料管理缺乏批次處理功能一樣,大量的權限設定也就變成一個難題。另一個問題,就是權限控管的需求不只有帳號這一種方式,常見的還有IP、國家等限制,而DSpace還沒考量到這點。

DSpace已經有良好的權限控管基礎,但仍需要有人進一步地改良,這也是DSpace-DLLL未解決的問題。

至於付費機制上,原本是為公開取用的DSpace就離這個功能更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請營利公司自行加油吧。

分類與介面
image

作為一個泛用型典藏系統,DSpace的預設範本很樸實。我在DSpace-DLLL中修改了一些小細節,但是並沒有去調整他的設計,因此介面依然是很單調。

今天研討會時王老師提問說能不能更簡單地調整網頁的樣式,並且建立漂亮的分類架構。這也是她長久以來的一個疑惑。

用簡單的方式來修改網頁介面,例如拖曳、新增網頁元素、套用簡易範本,這在大多數CMS當中都已經是非常成熟的技術,不過DSpace在介面調整支援上,還不能簡單地使用。提示是XMLUI,但至今我仍未參透這個功能就是。

至於分類架構上,這可是一塊非常、非常、非常大的研究議題了。原本作為機構典藏之用的DSpace,將內容層級架構分成community、collection、item等層級,許多國外數位典藏系統也都是依照此架構在使用。但是數位典藏不像檔案管理有一套全宗原則,往往還是以客製化的方式設計分類架構為多。

這個客製化的要求並不是說DSpace的內容層級架構不能實作出來,事實上,像林巧敏老師負責的教育部中綱計畫成果資訊網就是一個很適合的例子。不過系統技術人員眼中的分類架構跟數位典藏人員來說有很大的差別。對於數位典藏人員來說,他們更在意的是對於每一種分類導覽功能的客製化。

image

以中綱計畫成果資訊網來說,在一個子計畫瀏覽中又可以依照藏品的類型來分類。若以DSpace實作,一個子計畫則是一個community,每一種藏品的類型是各自的collection,而底下每一筆資料則就是一筆item。那麼DSpace在介面呈現上能不能做到像中綱計畫成果資訊網一樣呈現?作為技術人員的我一定會跟你說:可以,但是要自己改。而這對許多不懂技術的人來說來說,其意義就與DSpace無法做到這種分類架構是同樣的答案。

總而言之,到頭來還是介面上的問題。而且這對泛用型典藏系統的DSpace來說,都已經快要是非戰之罪了。

然而,我認為DSpace在介面功能上的強大,對技術人員來說會有直接的感受。受惠於DSpace嚴謹地設計模式、詳盡的註解說明,技術人員可以輕易地利用DSpace的內容層級架構、瀏覽、搜尋功能做出各種客製化的分類架構,就像全國通識網課程資料庫一樣。我看過一些商用軟體的程式碼都還沒DSpace漂亮,這是真的。DSpace的程式非常嚴謹且靈活,不僅是容易使用,也很值得學習。


全文檢索的中文斷詞改善

在全文檢索的功能中,DSpace會依據檔案內文製作倒置索引檔,以此來達到全文檢索的功能。然而MIT與HP為西方人設計的DSpace並沒有很完美地考慮到各國的國情,中文斷詞只用二字詞的方式來切截。這會影響搜尋結果並不是十分漂亮。

中文斷詞全文檢索是一塊門檻不低的議題,DSpace-DLLL也沒有解決這個議題,但是未來仍可以從DSpace提供的plugin機制來進行修改,讓中文斷詞更為漂亮。


PDF的HTML網頁化

儘管現在PDF已經如此盛行,但我們真正要使用的時候,還是會希望他是以HTML網頁的方式呈現。只有網頁,才能讓我們能夠為他加上更多的服務,例如標註功能。

其實這幾乎脫離了DSpace原本的要求,但這也的確是我想做的一個功能。未來有機會的話再來挑戰看看吧。



DSpace-DLLL與我

如果有人欣賞DSpace-DLLL,那我會感到非常欣慰,辛苦努力總算有了代價。而DSpace-DLLL會不會像上述的未來發展一樣繼續改進,我希望會,但我也希望會有人來接手。至於我自己,也希望能有這個機緣能夠繼續改進。

機緣,那是很重要的條件。那就是有沒有繼續做下去的價值。也許很多人會認為「有!」,但那是站在使用者的立場來說的。作為開發者的我來說,有沒有價值,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興趣來做的DSpace-DLLL,是以延畢換來的

我在政大圖檔所念了快要四年才完成學業,不瞞大家說,因為我都在玩──最後玩出這個DSpace-DLLL。

在幫忙百年圖書館史、教育部計畫、甚至是寫書的時候,儘管老師並沒有要求很多,但我卻仍會任性地挑戰自我。於是後設資料編輯功能出來了、虛擬機器出來了、更簡單的系統管理方式出來了、一本介紹DSpace的專書也快要出來了。

這並不是為了錢、也不是為了名聲、也不是為了他人(包括老師或是計畫助理),而是為了自己的興趣。那種「想看看跨越山丘之後的景色」是我持續前進的動力,這也往往讓我沉迷在此、樂在其中而不可自拔。

儘管學習的過程讓我感到開心,但我也知道,這其實並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情。當我每天在實驗室修改程式碼的時候,有些老師則是直接對我嘆氣:「唉,你怎麼都在搞這個,幹嘛還不畢業。」

我大概花了將近兩年的時間專搞DSpace,論文幾乎是寫完計劃書之後就放置不理了。每次陳老師想拿我來當學弟妹借鏡的時候,我內心其實都會為這種不顧學生畢業本分而玩樂於DSpace的行為感到汗顏。

在金錢上,因為幫忙計畫事宜,所以當時老師給的人事費仍可以補足日常生活所需。儘管如此,每學期的學雜住宿費仍得仰賴父母的支援。這對一個當時的年紀是應該在外面工作、養活自己的人來說,我這種為了興趣不顧一切的行為並不可取。


只是為了自我成就

DSpace-DLLL的發展並不像是國科會、教育部計畫一樣,是有實質的經費支援。它也不是我的畢業論文,對我的畢業也沒有實質的助力。這種基礎的系統建設並沒有太多學術上值得一提的研究價值,這也不是我想做的研究題目。

它就真的,只是我的興趣,只是一種自我成就,是幫忙計畫專案之後,學習了Java Servlet、AJAX、Linux、虛擬機器、自動安裝之後的一個成果產出與分享,就只是如此。


不能一直玩下去

人不去面對現實也要有個限度,至少這點我還是知道的。為自己設定一個折返點,做到一個程度就該收手,不能一輩子這樣玩下去。我想,這才是一個社會人應有的常識。

我玩得很開心,但是差不多了。

儘管如此,不會對DSpace-DLLL感到滿足的人總是會期望我或實驗室能夠繼續開發下去。我也希望如此,不過我更希望的是看到有人能接手,基於現在的基礎上,繼續深入開發。所以我寫書,我釋出系統,這是我的願望。

至於我自己能不能繼續做,那麼就要回歸現實問題,有沒有經費支援?對於我未來學業、工作上有沒有幫助?有多少經費做多少事情,這才是一種正常的運作模式。在沒有經費、憑著熱情來開發、供人自由取用的火柴人行為,這是可以拿來自己說笑的故事,但卻不是作為要求別人的條件。

所以誰誰誰快來聘我去工作吧,我就能名正言順地繼續玩DSpace了!!


結語

原本只是想記錄一下DSpace-DLLL的介紹投影片,沒想到越寫越多,就變成這樣落落長的一篇了。原本是打算花一個小時來寫,不過實際上似乎是寫了快三個小的樣子。都已經半夜兩點了,好睏。

那麼接下來就是努力讓DSpace-DLLL可以順利出版啦,加油~

(more...)

學習的責任

布丁布丁吃布丁

學習的責任

趁著睡覺之前,來聊聊最近的事情吧。

讀書

蔡明月老師在上課的時候總是會感慨地對我們說:「讀書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而我也深深地表示贊同。

畢業之後,總算能夠放開心胸地讀起自己想要看的書。這段期間陸陸續續地讀了超越Java操作介面設計模式Ruby on Rails建置與執行等程式語言的書籍。讓我回想起以前數度跑去書店就是會拿起一本程式的書、找個地方坐下來就這樣看白書欣賞的往事。

另外因為要準備博士班的考試,所以一邊也在閱讀圖書資訊學方面的教科書與期刊,像是圖書資訊學概論資訊時代的圖書館:新敎育思潮與圖書資訊情報科學原理大學圖書館圖書資訊學刊、以及傳說中的圖書資訊學年鑑ARIST

由於從寫論文開始,我就幾乎沒有在繼續碰圖書資訊學相關的事情,本來我以為我看圖資的書應該會覺得很無聊。不過出乎意料的是,讀書的過程卻是讓我樂在其中。

舉例來說,圖書資訊學概論其實是我大學一年級圖書資訊學導論的指定教科書,理論上我應該看過,但是這次拿起來看的時候卻倍感陌生。而翻閱的過程中,呼應著章節的內容,大學與研究所的授課過程彷彿走馬燈般地歷歷在目。更勝者,以前在讀書時匆忙撇過的名詞、定義、作法,現在可以照自己興趣地深入鑽研。

幾乎每本書都會探討圖書資訊學領域的定位。傳統圖書館學是依附在機構底下,但現在則是更鑽研人們是如何獲得、吸收資訊的學問,這也是我喜歡圖資的主要理由。回頭反省待在陳志銘老師底下做數位學習的定位,我赫然發現「學習」正是資訊傳播的最末端,也就是探究使用者是如何吸收資訊、成為知識一部分的過程。

另一方面,圖資領域是結合多種研究領域的綜合體,儘管情報科學原理一書早在民國80年代就已經出版,但書中探究了資工的資訊檢索、數學的機率統計、社會學的最小努力原則、馬太效應等等,至今仍是非常受用的知識主題。

越是深讀,越是覺得圖資這塊領域既廣闊又實用,讓人覺得身在此領域是一件正確的事情。不過也許某方面來說,只是我那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很容易樂在其中的個性使然,才會讓我有這種錯覺吧。

令人欽佩的實務經驗

在閱讀期刊論文的時候,可以看到許多知名的老師(因為圖資界不大,所以總是看到那幾位老師的名字)發表各種不同主題的論文。除了專門為了某個主題進行研究的論文之外,也有許多將圖書館、圖資系所實務工作使用的方法與結果撰寫而成的論文。

特別是後者,我感到非常地敬佩。由於老師擔任館長、或是內部組員等員工,才得以進行一些一般研究生無法取得權限、資料的研究,因此他們的研究結果是很難得的實務經驗。但另一方面,身為工作者,「我很忙,沒空」的理由是家常便飯,而他們卻仍然能在進行日常業務之餘,還能夠完成這些論文。以吳政叡館長敘述輔大圖書館引進RapidILL一文來說,如果只是一般技術人員,大概只會懂得敘述如何引進的細節。然而吳館長不僅僅只是敘述過程,最後還以期刊價位成長率與RapidILL會費兩種不同方案所需要的經費做比較分析,將RapidILL的優勢具體地表現成數據資料。這對其它圖書館來說,將會是非常值得參考的實務成果。

學習的責任

看看其它老師的論文研究,有人做質性分析,有人做技術探討,都各有各的深度、一樣都有各自的精采。然而,在欽佩之餘,我開始想到一件事情:

 

我未來也是要這樣做嗎?

 

唸書唸到現在,老實說我還是不太能夠想像未來跟實務經驗結合在一起的樣子,也不覺得自己能夠做到像老師們筆下的這些研究結果。

儘管論文已經寫完了,實驗也做過了,但是別說是老師,就算最近看到學弟妹積極地進行實驗的樣子,我還是會有一種「我絕對做不到那樣的」的無力感。

很多人問我說,為什麼我還想要繼續唸書,是想要以後去當教授嗎?老實說,我並沒有想這麼多。我真的只是覺得學得還不夠,還有一些想嘗試的事情還沒去做,所以才繼續唸書、繼續學習。

最近才意識到,在學習之後是會伴隨著「責任」的到來。

我家風很自由,爸媽並沒有給我什麼具體的期望,只要我健健康康地活著即可。所以我照自己的興趣讀書,研究喜歡的程式,寫一些無關痛癢的blog文章自娛娛人。但對別人來說,這可就不一樣了。指導教授陳老師一直希望我唸完之後能夠當個教授,而有些公司也會希望學生讀完之後能夠將所學應用到工作上。

以我之前做的教育部通識課程計畫為例,我實作了多媒體轉檔功能,其實只是一種自我挑戰性質的行為,沒做好就算了,不要太認真;但對其它計畫的夥伴來說,卻把它視為該平台的主打功能,而對此功能抱有相當大的期待。對此期待,呼應的不是我,而是專任助理們。我就像是拿「寫論文」當做藉口一般,逃避了後續繁雜的debug工作。

我知道當時我的確是該寫論文,但我也覺得自己不敢對自己所作所為負起責任的態度感到心寒。我沒有想到,自己隨便做一做、只是想跟別人炫耀一下的小玩意兒,到最後居然影響會這麼大。

因為我學習,所以別人加上了期待;因為我實作,所以別人要求了責任。在碩士畢業之後,我越來越能具體地感受到「學習的責任」的存在。

我的學習到底是為了什麼?不能負起責任、保證成果的實作,對別人來說還有意義嗎?我不是為了「能更快、更好地做到更多的事情」而學習了程式語言,但為何不敢像其它接外包案的人一樣地實作呢?我喜歡在blog分享所得所學,那為什麼覺得在期刊上發表,是一件搖不可期的事情呢?

我沒有自信,是因為沒有做過。

我沒有做過,是因為沒有機會去做。

我沒有機會,是因為沒有去把握。

我沒有把握,是因為沒有理由。

我沒有理由,所以繼續學習,繼續思考,究竟未來該怎麼做才好。

(more...)

國中圖找論文一遊記錄

國中圖找論文一遊記錄

CameraZOOM-20110403135829 我的論文在書架

在千鈞一髮之際畢業,趕上國立臺中圖書館(簡稱國中圖)的契約之後,我也終於回到臺中老家了。

很久沒有回到臺中逛逛了,趁著清明假期我走訪了幾個臺中的點,其中一個就是回到國中圖去參觀。

國中圖的外觀看起來沒啥改變,不過裡面似乎變了很多。我兩年之前來參觀的時候,國中圖裡面還在整修貼書標、大幅度地整架。那時館內一大部分都像是工地一樣地圍了起來,現在就變正常囉。

除此之外,國中圖裡面似乎也改了很多地方。我就一邊零碎地記錄一下所看到的國中圖服務吧。

自助式借還書系統

CameraZOOM-20110403133045 全新的自助式借還書系統

自從國中圖將傳統條碼加上了RFID標籤之後,自助式借還書系統也跟著更新了,這跟兩年前我看到的機型是不一樣的。這臺全白的新機型很漂亮,非常有未來科技感。我並沒有實際上真的借本書來看看(借書證放在家裡沒帶出來),不過看旁邊不少讀者都可以自己操作,而且操作的手續也真的很簡單。另外該系統還能叫出操作指引的示範影片來播放,也是很好用的。


數位互動區

一樓走到底原本是資訊檢索室之類的公用電腦處,不知何時已經改成了「數位互動區」跟「美國資料中心」。後者是擺一堆美國文化跟留學資訊的館藏,前者就比較有趣,有著許多像是科博館一樣的玩意兒。

數位互動區是集合了擴增實境與數位閱讀等新科技的體驗區。我看到有親子拿著像是Easy Book早期的小筆電在玩著電腦遊戲,其他附近還有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簡稱 AR)跟觸控螢幕數位閱讀的玩意兒。

AR標籤

因為學弟的論文在做AR的關係,所以我對AR還算是有點認識。國中圖數位互動區有個AR標籤的互動區,在站立位置面前有個攝影機,頭頂背後有個投影機,將攝影機看到的影像投到展示區前面(換句話說,也就是攝影機上方)。

CameraZOOM-20110403134749 AR的標籤 CameraZOOM-20110403134739 AR影片

觀眾只要拿著AR的標籤(上方左圖),擺在攝影機認得出來的位置,電腦會將攝影機接看到的標籤轉換成指定資料播放,例如國中圖的介紹影片(上方右圖),或是暴龍、天體的3D模型。互動的部份頂多就只有到播放,或是用手遮住標籤來切換影片,還沒辦法像是日本的AR模型一樣有這麼多互動。

上面是YouTube的「暴龍來了 - 國立台中圖書館擴充實境(Augmented Reality) 互動體驗區」操作影片,大致上就是這種感覺。稍微查詢了一下,這個是方碼科技的產品呢。我朋友第一個想到的是Love Plus的擴充實境,AR技術在電玩界也是一項令人期盼的新技術呢。

AR大富翁

另一個應該也算是AR應用的是大富翁遊戲。跟上面說的AR標籤互動區很像,只是這次不是用標籤來操控,而是用人站在指定位置、辨識影像是否有被遮蓋來操作。

遊戲一開始要先讓系統偵測有幾個人參與遊戲。雖然我只有一個人,但是系統不知為何判定為4人,於是我只好一人扮演4角開始遊戲。

CameraZOOM-20110403133348 大富翁

遊戲開始之後的畫面就像上面一樣,藍、紅、綠、橘四個小人偶代表四位玩家,玩家必須擲骰子決定小人偶的前進格數。擲骰子的方法是站在指定玩家的位置,蹲下再站起來,畫面上的骰子就會像是被玩家的頭頂出來一樣地擲出,然後顯示步數。

CameraZOOM-20110403133339 大富翁 蹲下

走到每一格都會有個機智問答,都是是非題,回答的方式也是用玩家身體來辨識,就像上圖一樣。如果玩家想要回答是「正確」,玩家就站著;如果玩家想要回答「錯誤」,就必須蹲下來。不知道是我站得離攝影機太近還是怎樣,就算我蹲下,還是不能達到「錯誤」的高度,結果每一題都只能回答「正確」。答對會獲得金錢,答錯就沒有。

一個人玩實在是很空虛,我一輪都沒玩完就離開了。

數位閱讀器

最讓我興奮的是有著許多各種數位閱讀器的數位閱讀區。這一區好像來到什麼3C展場一樣,桌子上百了五臺左右的電子書閱讀器,像是知名的Kindle、Kindle DX、Sony出的閱讀器,還有一些臺灣製作、沒聽過的牌子的閱讀器。

雖然在科技報導裡面看過很多次,但像這樣實際操作數位閱讀器是我第一次的體驗。這些閱讀器的共通特色是都是使用E Ink的顯示技術,俗稱電子墨水。這跟一般平板電腦使用的液晶螢幕有很大的不同,電量消耗非常低,而且是非主動發光體、因此能在太陽底下閱讀(Amazon製作了一個諷刺iPad在陽光下不能閱讀的廣告,顯然是主打的功能),但目前只能做到黑白顏色的顯示就是。

每台閱讀器都有各自的按鍵跟操作介面,不過不管是哪臺,操作起來都像是在用大型的電子翻譯機一樣。顯示是沒問題,並沒有想像中的清晰。E Ink會有奇特的淡出、淡入的換頁效果,一開始用起來很新奇,但每次都要等換頁的感覺就不是很流暢。而螢幕本身其實還是會反光,國中圖的檯燈一照就有一條白線,這應該是受限於螢幕還是很光滑的緣故。

另外有點必須要注意的是,許多臺閱讀器都有具備PDF跟Word檔案閱讀的功能,但是閱讀的時候都是一次顯示一頁為主,奇怪的是卻找不到放大與縮小的功能。PDF一次顯示一頁大小卻又不能放大,這樣文字顯示就太小、無法閱讀。不知道這是先天上的缺陷,還是我沒有找到這個功能。不過如果你也想買有PDF、Word支援的閱讀器的話,不妨注意一下是否有放大縮小的功能比較好。

展示區的閱讀器大多都有種被人使用已久的痕跡,而且有一臺閱讀器顯然已經是被玩壞,電源完全開不起來。閱讀器上面還會特別貼標籤,寫說這是非觸控螢幕、請不要按壓螢幕本身。一般來說都是觸控螢幕才會註明,但是看來時代在轉變,大家也越來越接受觸控操作了。

觸控電視

最後我回來看觸控電視,不過他被當做是大型的觸控螢幕來使用,主要展示國中圖典藏的電子書。

電子書的類型有三種。一種是PDF閱讀器,就真的是叫出PDF的閱讀器開啟PDF類型的電子書檔案,但是PDF閱讀器並沒有經過觸控介面最佳化的設計,用手指頭去拖曳右方捲軸來換頁的作法並不是很方便,特別是有些小朋友根本就搆不到這麼高的位置;第二種是Flash的介面,雖然這種自行設計的介面並不統一,有些在觸控介面上是挺好按,但是沒有統一,對使用者來說每次都是需要重新學習,製作電子書的時候也比較麻煩;第三種是網頁式,其實就是在網頁上播放Flash或是讓人用瀏覽器來閱讀,這個問題是放大縮小無法控制,操作上還是以滑鼠為主,而不是觸控的最佳化。

使用的時候都有一種奇怪的感覺。明明是看電視,但是卻要跟電腦螢幕一樣近的距離才能操控、閱讀,而且還必須站著來操作。這跟在家裡習慣用遙控器來操作電視的方式有很大的差別。總覺得只是展示技術,但還不實用的感覺。那個電子書展示應該還是主要在電腦螢幕上使用的吧。


漫畫圖書區

CameraZOOM-20110403135502 漫畫區 - 複製

進入國中圖時,我注意到讀者借的圖書中居然出現了「漫畫書」。感覺上,有許多讀者一進來就是搭電梯前往七樓。不過似乎不是我的錯覺,七樓真的出現了漫畫圖書區。

七樓的漫畫圖書區有許多讀者在那邊看漫畫,讓我彷彿有種中崙漫畫圖書館的感覺。漫畫圖書區的書櫃與其他書櫃有很大的不同,獨立分成了「不外借區」與「外借區」。櫃子是固定的四層櫃,而且是以橫置與少數直置的方式來擺放,乍看之下實在是很亂。分類的方式是採作者分類,而不是一般租書店使用的出版社分類。看到少年漫畫與少女漫畫混雜擺在一起,感覺也是很奇怪。

漫畫圖書區的書本並不多,但是有些知名的漫畫都有典藏,像是義呆利航海王鋼之鍊金術師蜂蜜幸運草相聚一刻等等,有些甚至在不外借區跟外借區都各有一套,歡迎大家多多利用。


中部公共圖書館聯盟

2011-04-07_120333 ToREAD!首頁

不知何時,國中圖的館藏目錄查詢系統也改成了「中部公共圖書館聯盟」。這是結合了國中圖、國中圖黎明分館等共42座臺中公共圖書館的聯合館藏目錄,詳細的列表請看此網頁

2011-04-07_115715 ToREAD!

這次改用的系統叫做「ToREAD!」,對許久沒有接觸圖書館自動化系統的我來說是一種新的系統。根據傳技的介紹,是以FRBR為核心,支援Marc格式架構的系統。在程式語言端是以Java、JSP為主,大型系統似乎還是以Java為主流啊。

2011-04-07_120205 ToREAD!留言

ToREAD!允許讀者給五等星的評分,也能留言評論,這就是未來館藏目錄在追求的Web 2.0功能吧。

另外我發現到有趣的一點是,早期大家叫圖書館的查詢目錄為「OPAC(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ue)」,但是國中圖管他叫做「WebPAC」,而像是不少圖書館也開始用WebPAC這個詞彙來取代原本的OPAC。這又是一個時代的改變啊。


我的論文:合作式閱讀標註之知識萃取機制研究

CameraZOOM-20110403135824 我的論文在書架

我在三月中繳交給國中圖獎助學金的10本論文,已經被編目上架囉。在WebPAC中已經可以找到其中的三本,一本在博碩士論文區,不能外借,其他兩本已經在架上,而且可以外借喔。

CameraZOOM-20110403141825 館藏章、書標

看到論文被貼上標籤、蓋上館藏章的樣子,忽然有種成就感。比起寫完之後放著沒人看的作品,還是要有機會給別人用,才會覺得寫得有價值吧。

我的論文的索書號為「020 7513」。被分類為「020」,也就是「圖書資訊學」的類型,實際上更接近於閱讀學習這塊,而跟「如何考試讀書」擺在一起。不過奇怪的是,附近卻沒有看到像是國中圖獎助的論文,不知道是被擺到哪邊去了?

雖然這是一本枯燥乏味的論文,不過還是歡迎有需要的人多多借閱、多多使用囉!


結語

兩年之後再回到國中圖,館內變得好多。感覺上就是很有活力,不斷地蓬勃發展,這對圖書館來說是件好事。

IMAG0330 國中圖新館建設中

同樣的我也非常期待國中圖新館之後的樣貌,不過年初跑去看的時候還在鋼筋水泥就是了。

CameraZOOM-20110403132318 國中圖也能看到政大博班招生

附帶一題,政大博班招生的海報也能在國中圖看到囉,已經快要報名截止了呢。 (more...)

研究所從畢業之前到畢業之後

布丁布丁吃布丁

研究所從畢業之前到畢業之後

IMAG0402

話說距離畢業到現在,已經經過了超過半個月了。很多人我畢業之後應該很閒,等當兵的這段期間應該是閒到沒事做,一直在問我「你之後打算要幹嘛?」

這個問題真是大哉問。老實說,我很想寫blog,很想把畢業前作的東西拿出來跟大家分享。這段期間有幾篇手機跟網站的東西,寫到半夜三點多才完成,生活作息甚至比寫論文的時候還要亂。不過短暫的快樂時光只允許讓我寫個三篇就沒了,其實畢業之後,我大部分時間是忙於其他事情上,到現在也是忙著回家掃墓、跟朋友找聚餐,也是到現在才有點時間寫blog。

每次看著RTM待辦事項上寫滿著不同類型要處理的事情,我就會覺得能夠單純地寫論文的那段時光實在是很好,至少很有生產力的感覺。

在兵荒馬亂的這段期間,我想用這篇文章稍微整理一下畢業之後我到底在幹什麼吧。

畢業之後的討論出路

首先是在畢業前夕,我忙著與老師、家人、朋友討論未來的出路。看是要去工作(當個三年的研發替代役)?去當兵(我有考上預士)?去考博士班(要唸那一所呢)?要回臺中老家?還是繼續在臺北工作或唸書?各種路的選擇都不是我一個人決定就可以了事,必須要有家人的支持、老師或朋友們的配合才行。所以我這段期間一直在跟不同的人溝通,決定是要往哪個方向走。

很微妙的是,不管我選擇哪個方向,一定都會有人抱持著反對的意見。我可以理解不同立場的人,對於我的選擇,自然會有不同的看法。但對於沒有特別目標的我來說,選擇哪一條路,其實都無所謂。這種超然的態度倒也不是沒有主見,而是我認為人生並沒有所謂比較好或比較差的道路,怎麼走都不會完美,怎麼走都像是在繞遠路。這段期間我頗有人云亦云的感覺,而最後討論出來的出路,也是許多人「建議我走的路」的一種綜合方案。

大致來說,就是「當兵」、「工作」與「讀書」同時並行。

大致上就是先考上博士班、繼續唸書;然後一邊找家科技資訊公司工作,學習業界經驗;然後該公司的職位又是「研發替代役」,能夠同時當兵;最重要的是工作與唸書之間能夠配合,這就要看公司的情況來決定。

至於細節要怎麼做,還有許多有待商榷的部份,而這也是我要繼續忙碌的預定事項。

決定畢業的時間

決定好大致上的方向之後,接下來就是要找地方住,以及決定「要畢業的時間」。但是有二個因素影響決定要畢業的時間,第一個是國中圖的獎助學金契約期限,第二個是政大規定搬離宿舍的期限。

政大規定在學生畢業之後要在一個禮拜以內搬家,這其實是非常沒有彈性的規定。一個禮拜的期限包含了例假日,換句話說,畢業之後也只有一個週六、週日的時間能夠搬家。搬家這件事情並不是我把宿舍的物品打包好就能夠搬離,還需要搬去的地方清出了空位,以及有車子能夠幫忙一起搬運,才能完成搬家的作業。這三個條件都不是我一個人就能決定的事情,因此我也不能擅自地畢業、然後落到畢業了卻仍搬不了家的窘境。再加上現在政大不允許學生騎機車進校園搬宿舍,這讓想要依賴機車自行搬家的方案更不可行了。

CameraZOOM-20110406120524

另一個因素則是督促我趕快畢業:國立臺中圖書館(簡稱國中圖)的博碩士論文獎助期限。二年之前我申請通過了國中圖獎助,其內容是要求獲獎人必須在一年之內畢業、獲得學位證明,不過可以另外申請延期一年的緩衝期。我的情況是已經延期一年了,而期限必須是在2011年3月13日之前拿到學位證明,也就是畢業證書,因此我非得在這天之前畢業不行。因為3月13日是週日的關係,所以實際上3月11日週五才是最後一天。

在這兩個因素的考量之下,換句話說,我必須在3月11日之前完成畢業的手續,然後在3月18日之前確定好搬離宿舍的作業細節,並且搬出宿舍才行。

規劃是如此,但是事實卻往往出人意料。最後我並沒能趕在3月11日之前畢業。

畢業手續

image

大學或研究所的畢業離校手續就像是大地遊戲一樣。你必須要拿一張程序單,上面有好幾道關卡,分散在學校各地不同的單位,像是系所辦公室、圖書館、註冊組、總務組等等。每到關卡必須繳交不同的資料,有些是論文,有些是額外的表格(隱藏在學校網站迷宮的深處),資料不全的時候就無法通關,必須回去準備好資料再來重新挑戰。

像這種自己可以把握的時程還好,有時候是遇到辦事員去開會、請假,還找不到代理人可以處理。即使大老遠跑到這個關卡,還是只能發呆卡關。有些關卡要求作業時間,像是畢業論文電子版的檢查跟畢業證書的印製都需要一到二天的工作天,這些手續如果不先跑的話,到後面也會卡住。喔,對了,還有畢業論文的印製,這件事情我已經在另一篇裡面聊過了。

儘管從指導老師、助教、所長,每個人都跟我說「你有必要這麼趕著畢業嗎?不是期限到3月11日,所以3月9日還是10日再來辦就好啦」地勸阻我,不過當時的情況讓我不太能慢慢地拖。一方面是我已經完成了畢業口試時口委交待的修改,另一方面是,我知道辦手續這種事情一定會發生出乎意料之外的麻煩,因此絕對不可以拖到最後一、二天再來辦理。我千拜託萬拜託,排除萬難地在3月9日時辦完了離校程序單上除了最後一格之外的所有手續,只剩下最後一關教務處註冊組,辦完就能夠領畢業證書。為了確認最後一關是否能夠順利通過,我拿著所有需要的資料跑去註冊組辦事人員的櫃台,當面詢問我這樣是否可以畢業,並跟她說明我希望能夠延遲到3月11日再正式辦理畢業的需求。

「是的,你已經可以辦完所有手續了。」聽到對方這樣答覆之後,我放下心中的一塊大石頭,回去實驗室繼續處理宿舍搬移與收拾行李的事情。

趕不上的畢業

然後,悲劇就來了。

在3月9日下班前我收到一通不認識號碼的來電通知,就算打回去也不通,所以就沒在意。

在3月10日早上,我又收到了該號碼的來電,總算順利地接聽。原來這是教務處註冊組打來的,聯絡事項是:

 

「同學,你還不能畢業喔。」

 

嗯?這是什麼情況?這跟我昨天收到的訊息有很大的差別。當時的情況是我畢業離校的手續有誤,教務處連畢業證書都還不能印。而印製畢業證書需要一到兩天工作天,換句話說,已經不能在3月11日準時畢業了。

離校程序單都填到最後一格的我,究竟是哪個手續錯誤了呢?答案是「口試委員名單不合」。在申請學位論文口是的時候,必須要將口試委員名單交給學校去審核。這是讓學校確認碩士論文的口試是由一群符合資格的人來審查,而不是自己找一群來歷不明的人矇混過關的記錄。

我在提出口試申請之後,有一位口委臨時搞錯日期,實際上他當天是無法參與的,所以我只好臨時更換口委。我問助教這該怎麼辦,助教以為只要跟學校說一聲就可以更改,於是就放著不管了。不過,就當論文口試順利通過,所以有離校手續都跑得差不多之後,才發現到原來口委更改的這件事情並沒有處理。

口委更改的手續並不是如助教想像中的這麼簡單,必須要簽核公文、層層上報,花上好一段時間才能完成更改。「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辦完」不管是問助教或教務處,收到的都是這個答案。

總而言之,不說是在3月11日之前畢業,甚至連3月13日畢業恐怕都是個問題。我只能趕緊去跟國中圖聯絡,確認契約是否有違約。最後討論的結果是,因為畢業證書只有「年」跟「月」,沒有「日」,所以對方通融我只要在三月中畢業,就不算是違約。

到最後,口委更改申請通過是在3月14日週一,然後開始印製畢業證書。在3月14日週一下班時通知說印好,隔天可以來拿,而我到最後是3月15日才正式畢業。申請畢業證書影本跟彙整其他資料之後,趕快將資料寄給國中圖,而對方是3月17日才收到資料,核准通過。

雖然這之間發生了許多出人意料之外的事情,不過能畢業、沒有違約,其實就也不用太過在意了。唉……

搬家

CameraZOOM-20110319243723

順利(?)畢業之後,接下來就是要搬家。

因為未來還打算繼續唸書的關係,所以預定是先住臺北的親戚家,然後在臺北找工作。在勞師動眾地麻煩眾人幫忙搬家之後,總算順利地進駐親戚家,告別了居住四年的政大山林……

 

不過很遺憾的是,並沒有這回事。

由於還有些事情必須在政大處理的關係,所以我常常騎著機車往返臺北市與政大。這時候才會明顯地覺得政大真是有夠偏僻的地方,距離親戚家通勤要45分鐘,再加上爬山的時間,大概要一小時。另外在臺北騎機車時,明顯地覺得空氣品質很糟,於是一開始過敏了好幾天,都在昏昏沉沉的情況下騎車。

住在政大的時候,我大概是兩個禮拜才會騎一次機車,每次也不過騎個三十分鐘以內,甚至只是騎到附近去吃個東西而已,很久沒有騎這麼長時間的路途。不過說來也奇怪,我在輔大的時候其實還蠻常騎機車到處跑的。那時候不會想到之後我會這麼少騎機車,而到政大之後卻想不到自己又會這麼常騎機車,真是世事難料。

image

因為騎機車的時間過長,太常騎並不是好事,所以我也開始學著怎麼搭公車。不得不說臺北e-bus好行:我愛巴士5284是一個很好用的網站,除了他限定IE之外。查詢如何轉車之後,我才發現原來我可以用一班公車兩段票抵達政大門口。雖然時間上是沒有騎車快,但至少穩定、安全,這樣也是不錯的。

題外話,臺中市公車動態暨路網轉乘系統實在是很爛,我一直查到當掉,而且反應速度又慢。實在是不如我乾脆在Google Map觀察每一個站點經過的公車還比較實在。

實驗室的位置

CameraZOOM-20110405225107

決定好住宿的地方,畢業了,也搬離了宿舍,我本來以為即將要離開這個坐了四年的位置。

要準備離開這個有飲水機、可以泡茶泡咖啡、半夜假日不會有人的百年樓,離開這個可以看到窗外花開花落、日出日落、晴天雨天的位置,離開這個吵到不行的伺服器

要離開這個能夠專心地做一件事、不需要分神處理其他瑣碎事情的地方了……

 

不過,就如上面所說,很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我似乎比起畢業之前更常待在這個位置。

因為親戚家工作環境不佳,到政大做事情比較方便。以前在實驗室不管作到多晚,我都可以花個15分鐘走回山上宿舍去睡覺。但現在因為通勤時間太長,回去不方便,所以我索性就在實驗室盥洗、鋪床就寢。當然,這並不是一個正常的生活型態,在實驗室睡覺狀況很差,常常這樣睡並不太好。我必須要練習調整生活作息,讓自己不要作到太晚,然後乖乖地回去親戚家睡覺才行。

總之,短期內似乎仍然是會待在這個地方的樣子。看來又會繼續看到某位老師看著我搖搖頭,嘆聲說著「你怎麼還不走啊」的樣子了。


結語

「畢業之後打算要做什麼呢?」很多人都會問我這個問題,而我在這段期間內,也一直有完全不一樣的答案。

 

我到底要做些什麼?

未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想要做什麼事?

 

老實說,我不覺得這會是一個會有答案的問題,但卻會是伴隨我一生、不斷被提起的一個問題。每個時期、每次人際關係的改變,都會讓這答案受到影響。而我覺得,找尋這些問題的答案,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也許一邊工作、一邊唸書又一邊當兵,這種事情根本就是我做不到的也說不定?我不是抱著自視甚高的驕傲心態,輕視任何一個未知的環節。相反地,我想每一種路都去嘗試看看。如果我真的做不到的話,那就到時候再來看看該怎麼辦吧。

我會繼續找尋人生的答案,直到我沒有力氣繼續走下去為止吧。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