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戰場女武神DUEL來看跨平台開發

從戰場女武神DUEL來看跨平台開發

2012-09-14_222520

日本遊戲公司SEGA著名的遊戲「戰場女武神(戦場のヴァルキュリア)」 系列最新作品「戰場女武神DUEL(戦場のヴァルキュリアDUEL)」一改以往的戰略動作遊戲型態,以網頁遊戲(Web Game)堂堂登場。

然而比起遊戲遊戲本身更讓我在意的是,他不僅僅是一個透過網頁瀏覽器就可以啟動的遊戲,戰場女武神DUEL現在也可以在Android執行,未來甚至會支援到iOS。一個遊戲可以在不同平台上獲得相同的遊戲體驗並進行延續的遊戲記錄,這就是我對戰場女武神DUEL感到興趣的特色。


遊戲簡介:一天只要五分鐘的隊長業務?

組成牌組
image image

戰場女武神DUEL(以下簡稱「戰場D」)將初代到三代當中的各種角色化成了一張一張的卡片,而卡片上保留了戰場女武神系列原有的遊戲設定,諸如指令(オーダー,指揮官使用的強力技能)、潛能(ポテンシャル,一定機率提高或樣低屬性的技能)、相性(角色之間的情誼可以提高戰鬥能力)、職業等,化作卡片中的屬性。

戰鬥時是以一位指揮者與四位主力角色組合成共五位的主力部隊,以及八位提供HP、移動、索敵、攻擊、命中、防禦、迴避、回復各不同屬性的支援部隊,共13張組成一個牌組來與其他玩家或電腦組成的牌組來對戰。

建立設施

2012-09-14_220621

另一方面,玩家也要在基地中建立各種設施,以提高戰鬥的能力、促進基地建設的效率等效果。玩家在靠戰鬥得到的TP或特殊券購買的卡片、組成牌組(部隊編成)、然後再用合成來提高卡片的屬性。玩家也可以與他人組成連合(公會的意思),連合成員彼此之間可以執行「敬禮」動作(傳訊息)來獲得TP,或與其他玩家討論遊戲的戰略目標。

等待資源補給

遊戲中每一個動作都必須消耗資源。資源包括建設所需的DCT、糧食、鐵礦石、ラグナイト(戰場女武神系列裡面的特殊礦石)、進行對戰時所需的燃料、進行頭目戰時所需的彈藥。通常資源等待一定時間就會自動補給,玩家也可以靠花錢購來的道具提昇這些資源的補給速度。

上述這點就是網頁遊戲最大的特徵:等待。玩家可以選擇當個一天五分鐘的隊長,每天下班回家之後執行一下業務;也可以隨時設定倒數計時器,每隔三十分鐘就提醒自己回到遊戲中進行下一個動作。戰場D雖然有著影響獎品獲得的排名機制,但是競爭要素並不強,每個玩家都可以用自己的步調慢慢地進行遊戲。


特色:不只是網頁遊戲,還是跨平台的網頁遊戲

儘管我也是個喜歡戰場女武神系列的粉絲玩家,但是當戰場女武神DUEL以網頁遊戲登場時,並沒有引起我多大的興趣。反而是當它推出Android版本之後才激起我對它的好奇心。

unnamed

我試著把它裝到之前購買的Ainol Novo 7領先版上(如果Play不能直接裝,你也可以下載apk檔案來安裝),令人驚訝的是,不僅運作起來還算順暢,重要的是在Android上幾乎是可以獲得跟電腦瀏覽器上的操作體驗!

仔細一看,戰場D在電腦瀏覽器推出時,似乎就已經為跨足行動裝置平台做好了準備。以下讓我感到興趣的三個特點:

類似行動裝置大小的固定畫面

image

是的,戰場D的視窗畫面是固定的──只有800*480的大小,你不能自由的放大或縮小遊戲的畫面。而這種寬螢幕的解析度正是許多手機或平板電腦的配置。

然而,優使性(usability)原則要求的是畫面可因應螢幕解析度來做調整,而並非固定大小。我想應該也是因為這樣子,戰場D首先推出的是普遍使用寬螢幕的Android,而不是使用3:2比例的iOS(可是iPhone 5又變成寬螢幕囉)。

兼具適合觸控與滑鼠的操作介面

2012-09-14_222633

一開始進入戰場D時,往往會對這些又大又清楚的按鈕感到突兀。但是在Android的觸控螢幕進行遊戲時,這些按鈕卻是恰到好處。而遊戲本身不僅支援觸控螢幕上的雙指縮放(pinch-zoom)、滑動換頁(slide scrolling),也支援用滑鼠操作的中鍵縮放與中鍵換頁(中鍵真是萬能)。

這時優使性原則就會跳出來問:那只能使用鍵盤的玩家呢?注重滑鼠與觸控螢幕,卻捨棄的鍵盤的操作,這是否意味著未來遊戲的走向呢?

跨平台遊戲的技術功臣:Unify

2012-09-14_222505

讓戰場D能在電腦瀏覽器與Android上擁有同樣體驗,達到一種遊戲多個平台的目標,那背後的功臣就是Unity。Unity是一個開發遊戲的引擎,或著說是一種開發工具,最近。它不僅讓開發者能夠建立華麗的遊戲畫面,更能將成品製成適合各種不同平台的遊戲,而不必為了每一種平台各別開發遊戲。

在電腦瀏覽器執行戰場D時,玩家必須先安裝unity web player;而在Android中,unify似乎就包含在apk裡面。在遊戲開始時,玩家可以選擇讓Android裝置透過登入Hangame帳號來與PC進行連動。此後不論是從電腦瀏覽器、還是Android的APP,開啟戰場D的時候都會是同樣的遊戲進度。


結語:跨平台是終極的目標

戰場女武神DUEL以Unity製作出跨平台的網頁遊戲,不管是在電腦瀏覽器上還是在Android裝置中都可以獲得相同的遊戲體驗,這讓我看到了製作一種遊戲就能橫跨不同平台的一個成功的範例。

儘管利用Unity製作遊戲並不是我的目標,但是開發一套能夠在不同的平台中運作的工具仍是許多人的夢想。HTML 5是一個不錯的開始,不過有一套IDE、開發引擎的工具會更好。不僅只有遊戲,市面上跨平台的開發引擎也非常多,我也在持續關注中,希望未來有機會時能好好地研究一番。

然而無法對應不同大小的螢幕解析度、捨棄鍵盤使用者等違背優使性原則的設計,成了跨平台下的犧牲品。這些都應該是我們程式設計師在開發時必須要注意的問題,不是只有網頁要求無障礙,各種應用也別忘了優使性原則喔。

(more...)

Google Chrome安裝userscript的方法

Google Chrome安裝userscript的方法

image

最近Google Chrome(以下簡稱Chrome)的更新中增加了從其他網站新增擴充功能的限制。現在只能從Google Play上安裝擴充功能,而原本可以從userscripts.org之類的網站安裝userscript這種擴充功能的方法,現在都沒辦法直接在網站上安裝了。

不過你依然可以把擴充功能下載到本機端,然後打開「管理擴充功能」(chrome://chrome/extensions/)頁面,將擴充功能的檔案拖曳到此頁面,以此來安裝Google Play之外的擴充功能。


為什麼要用userscript?

跟Chrome的擴充功能類似,userscript也是一種瀏覽器的擴充功能。它能在指定網站中安裝由使用者自訂的JavaScript程式,以達到許多原本網站沒有提供的功能。

跟Chrome的擴充功能相比,我比較熟悉userscript的寫法,因為它就只是普通的JavaScript檔案。所以之前我也用userscript寫了幾個擴充功能,像是Plurk快速消音或是Plurk未讀計數圖示,並習慣性的安裝在Chrome上。

image

usersciprts.org是個匯集userscript的網站,我做的userscript都在這邊。

image

目前userscript可以安裝在Chrome跟Firefox的Greasemonkey擴充功能上。原本Chrome內建轉換器,可以將userscript轉換成擴充功能,但日前改版中Chrome關閉了這項途徑,所以我們不能直接在userscripts.org等網站上安裝userscript了。


安裝本機端的userscript

現在Chrome雖然無法在網站上直接安裝userscript,但是我們卻可以將userscript下載到本機端,再安裝到Chrome上。

image

Plurk quick mute這個功能來舉例:

  1. 在「Install」按鈕上,按右鍵下載userscript。
    image
    下載之後會是一個「.user.js」為結尾的檔案,Plurk quick mute的檔案名稱就是「111012.user.js」。
  2. 開啟Chrome的擴充功能頁面:你可以從「設定」按鈕中進入「工具」、「擴充功能」。
    image
    image
  3. 開啟剛剛下載userscript的資料夾,跟Chrome的擴充功能頁面擺在一起。
    image
  4. 將userscript檔案拖曳到Chrome的擴充功能頁面,Chrome就會確認是否要安裝這個功能。
    image
    按下「新增」就可以安裝囉。

雖然麻煩了一點,不過這樣子還是可以在Chrome上安裝Userscript,也是不錯啦。

(more...)

VDI轉換成KVM可用之VMDK

VDI轉換成KVM可用之VMDK

image

早期我常使用的虛擬機器環境為VirtualBox,但是因為效能不彰、管理不易,之後我開始使用Proxmox VE平台來取代,並獲得不錯的成果。

要讓VirtualBox使用的VDI檔案能在Proxmox VE平台中的KVM虛擬機器中運作,必須先將之轉換成KVM可用之VMDK。奇怪的是,這並不能夠用VirtualBox GUI介面中的「匯出」功能,而必須要用「VBoxManage.exe」直接轉換VDI才行。

以下簡單說明作法。


虛擬機器使用的硬碟映像檔

本文所用的平台轉換方式是將VirtualBox使用的硬碟放到Proxmox VE的KVM中使用,你可以單純地想像成實體電腦中硬碟換到另一台插上去的感覺。只是VirtualBox用的VDI跟KVM支援的VMDK這兩者格式上有所不同,在實作前有必要先介紹一下。

VDI:虛擬硬碟映像檔

VDI是VirtualBox使用的虛擬硬碟映像檔,全名為Virtual Disk Image。他可以在最大2TB的檔案大小之間動態地佔用實際上需要的檔案數量。

舉例來說,設定一個大小為2TB、但內容並沒有檔案的硬碟,在Host端看起來該檔案大概只有幾MB而已。隨著VDI內容檔案的增加,VDI的檔案大小也會隨之增加。以一個CentOS來說,VDI大概會高達10GB左右。

VDI似乎並不會壓縮檔案。實際上內容用了多少、外面看起來就是說大。我之前用7-Zip壓縮VDI檔案的時候,可以將26GB的VDI壓縮到3GB左右的大小。當然,壓縮的時間也是非常地久就是了。

VMDK:虛擬機器硬碟

VMDK是VMware虛擬機器使用的映像檔,全名為Virtual Machine Disk。作為虛擬機器市場第一把交椅,各種虛擬機器都將支援VMware作為噱頭,而VMDK格式映像檔也在VirtualBox跟KVM的支援範圍之內。因此,將VirtualBox使用的VDI檔案轉換成KVM也支援的VMDK,就是本篇的主要重點囉。

2012-04-24_062535 vmdk 2012-04-24_064813 oracle vm

必須註明的是,只有VirtualBox 2.1.2之後的版本,也就是後期的Sun VirtualBox跟Orcale VirtualBox才有支援VMDK格式。早期的xVM VirtualBox跟更早的Inno Tek VirtualBox都沒有支援喔。關於VirtualBox的歷史請看新聞頁面

VMDK格式似乎會稍微壓縮資料,讓硬碟實際使用量不會太過暴增。VirtualBox支援匯出功能的時候,也會將硬碟檔案直接匯出成VMDK,而不是早期的VDI。但是透過匯出功能匯出的VMDK並無法讓KVM使用,這點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VirtualBox將VDI轉換成VMDK指令

VirtualBox 2.1.2之後支援VMDK虛擬機器硬碟格式,可以使用內建的工具VboxManage來轉換。操作時必須以指令列的方式執行,Windows中就必須先叫出命令提示字元。

其指令為:

VBoxManage.exe clonehd source.vdi target.vmdk --format vmdk

舉例來說,我的VirtualBox裝在「D:\Program Files\Oracle\VirtualBox\」路徑底下,而我要將dspace-dlll.vdi轉換成dspace-dlll.vmdk的話,那麼指令要這樣下:

"D:\Program Files\Oracle\VirtualBox\VBoxManage.exe" clonehd dspace-dlll.vdi dspace-dlll.vmdk --form vmdk

2012-04-24_065054 cmd

如果指令正確的話,就會看到下面出現「0%…」的訊息。進度每隔10%都會顯示一次,你也可以看到目錄底下的「dspace-dlll.vmdk」逐漸變大。

因為VMDK會稍微壓縮資料的樣子,轉換完成之後,原本26.5GB的VDI居然只剩下11.4GB的VMDK。這對硬碟空間老是抓襟見肘的我們來說,真是件好事。

Proxmox VE執行VMDK結果

接著將轉換完成的dspace-dlll.vmdk放到Proxmox VE上執行看看。

基於Proxmox VE特殊的目錄架構,你必須先將硬碟檔案透過網路上傳到指令目錄底下。舉例來說,我現在要建立的KVM虛擬機器是VMID 103,名稱「test-dspace-dlll」。那麼vmdk檔名就要改成「vm-103-disk-1.vmdk」,並上傳到目錄「/var/lib/vz/images/103/」。

2012-04-24_182234 proxmox

至於建立KVM虛擬機器與掛載vm-103-disk-1.vmdk這些細節我就不說明了。

2012-04-24_065449 on kvm

設定好之後就能夠直接運作,上圖就是正常開啟的成果囉。


小結:KVM也需要Virtual Appliance

既然KVM支援VMDK,那麼也應該可以支援VMware大力推廣的虛擬應用(Virtual Appliance)吧?我之前介紹過Proxmox VE內建的OpenVZ系列虛擬應用樣板,以及最近發現的Turnkey Linux ,而KVM的虛擬應用就比較少。儘管Proxmox VE都已經進入第二版,但是這部份並沒有什麼加強就是了。

透過上述的轉換工具,各種虛擬機器之間的隔閡越來越低。下一步就是對各種虛擬機器的整合管理,根據機器負載需求即時地遷移需要的資源。這個議題已經有不少計畫進行中,許多工具也放在網路上等我去研究。可惜近期內我應該沒什麼時間好好摸索就是了。

(more...)

光碟救援模式(rescue mode)用fsck修復無法啟動的CentOS

光碟救援模式(rescue mode)用fsck修復無法啟動的CentOS

2012-04-23_154621 光碟畫面

繼今天(實際上是昨天)下午寫的用救援模式暫時進入原本系統的研究,之後在救援模式用fsck花了許多時間修復檔案系統之後,居然順利讓我修復完成並且正常啟動了!

以下就記錄修復的過程。


問題敘述

這個作業系統是CentOS 5 final,提供DSpace服務。

前一篇一樣,我要處理的問題都是開機過程「Checking filesystems」時出現「e2fsck: aborted [FAILED]」 錯誤,然後Linux指示以下訊息:

*** An error occurred during the file system check.
*** Dropping you to a shell; the system will reboot
*** when you leave the shell.
Give root password for maintenance
(or type Control-D to continue): _

也許可以在維護模式(maintenance)中進行修復,但我摸了一陣子搞不太定。倒是利用CentOS 5 Final的救援模式,用fsck順利修復了系統本身。

從光碟進入救援模式 (rescue mode)

2012-04-23_234849 linux rescue

用光碟開機之後,輸入「linux rescue」就可以進入救援模式。上圖是按下<F5>之後對救援模式的說明。

接著要設定語系、鍵盤與網路。

2012-04-23_235030 continue

最後要決定是否掛載原本的系統。因為我們是要修復原本壞掉的系統,所以這邊要選擇「Continue」。

2012-04-23_235123 chroot hint

掛載完成,原本的系統被掛載到「/mnt/sysimage/」。

2012-04-23_235214 cmd   

接著會進入指令列模式,可以輸入指令進行操作。

請輸入以下指令,將原本的檔案系統視為根目錄:

sh-3.1# chroot /mnt/sysimage/

試著查詢一下現在的目錄看看吧:

sh-3.1# ls
bin dev halt lost+found mnt pgdb sbin sys var
boot dspace home media net proc selinux tmp
core.15890 etc lib misc opt root srv usr

其他的細節請看前一篇的「從光碟進入救援模式(rescue)」。

利用fsck修復檔案系統

在使用fsck修復之前,必須要先卸載要修復的檔案系統,否則會造成檔案系統毀損。

透過「mount」指令,可以知道要修復的檔案系統「/dev/VolGroup00/LogVol00」掛載在「/」根目錄。現在我們使用「umount」卸載檔案系統:

sh-3.1# umount /

接著就能用「fsck」來修復檔案系統囉,指令如下:

sh-3.1# fsck -y /dev/VolGroup00/LogVol00

記得要加上「-y」選項喔,不然會確認按到累死。

image

看到以下訊息,就知道fsck開始修復動作了:

fsck 1.39 (29-May-2006)
e2fsck 1.39 (29-May-2006)
/dev/VolGroup00/LogVol00 contains a file system with errors, check forced.
Pass 1: Checking inodes, blocks, and sizes

修復的過程非常久。我的硬碟有2T大小,修復大概也要快兩個小時有吧。總之請耐心等待。

2012-04-24_052701 finish

修復完成之後會看到上圖的訊息。

image

重開機看看,這次就能夠正常運作囉!


小結:能在維護模式下用fsck修復嗎?

雖然透過光碟的救援模式(rescue mode)使用fsck的確能修復檔案系統,但畢竟這還是要片光碟,比較麻煩。不知道能不能在維護模式(maintenance)中就直接使用fsck修復呢?

2012-04-24_004010 maintenance

當然,直接用上述的作法來做,只會收到以下錯誤訊息:

Error allocating icount link information: Memory allocation failed
e2fsck: aborted

到這邊我就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了。因為時間的限制,我也沒有繼續找下去。未來有機會再繼續研究吧。

(more...)

用光碟救援模式進入壞掉的CentOS系統

用光碟救援模式進入壞掉的CentOS系統

2012-04-23_154456 dspace 虛擬機器無法開啟

我這邊使用VirtualBox架設CentOS的時候,時常遇到開機程序無法順利進行的問題。雖然可以進入單機維護模式,但卻不能透過網路將檔案拿出來。後來發現可以用CentOS光碟的Linux救援模式來開機,並順利進入原本應該是壞掉的系統中,而且居然還可以順利開啟網頁服務來使用,就像是在原本的系統一樣。

當然,這並不是完整的解決方案,而只是我還在研究如何修復中的一個發現的筆記而已。


問題敘述

上述的問題都是在開機過程中進入到「Checking filesystems」的步驟時出現「e2fsck: aborted [FAILED]」 的錯誤訊息,然後出現以下訊息:

*** An error occurred during the file system check.
*** Dropping you to a shell; the system will reboot
*** when you leave the shell.
Give root password for maintenance
(or type Control-D to continue): _

雖然可以輸入root密碼進入維護模式,但是因為不能用網路,所以還要找其他的方法來取出檔案,對我來說是比較麻煩的。

於是我嘗試使用CentOS 5 Final的光碟來修復看看。

從光碟進入救援模式(rescue)

2012-04-23_154621 光碟畫面

從CentOS 5 Final光碟中看到的畫面如上。如果要進入救援模式(rescue mode),我們可以先按 <F5>看一下說明。

2012-04-23_154647 救援模式說明

簡單來說,輸入「linux rescue」並按下 <ENTER>就可以進入救援模式。

 2012-04-23_154722 linux rescue

救援模式設定

進入救援模式之後,會有幾項設定需要確認:

2012-04-23_154812 語言

操作語言。用英文最穩啦,沒有亂碼問題。

2012-04-23_154835 鍵盤

鍵盤配置。台灣通常都是用美規的「us」。

 2012-04-23_154904 網路

是否要啟動網路,選擇「Yes」。

2012-04-23_154925 網路設定

網路的相關配置。按<TAB>切換操作項目,移到「OK」進入下一步。

2012-04-23_154949 讀取模式

掛載原本系統

是否掛載原本的檔案系統到「/mnt/sysimage」。選擇「Continue」吧。

2012-04-23_155045 chroot

掛載完成之後,你就可以用「chroot /mnt/sysimage」指令進入原本的root環境。

進入原本系統

2012-04-23_155125 cmd

接著進入到了指令列,輸入「chroot /mnt/sysimage」 吧。

2012-04-23_155152 輸入之後

雖然系統沒有回應,但現在你已經是以root身分進入原本的系統中,而各種服務都可以正常使用。

啟動DSpace服務

以我在實驗室常用的DSpace來說,你可以透過以下指令來啟動DSpace:

sh-3.1# export JAVA_HOME=/usr/java/jdk1.6.0_06
sh-3.1# /opt/apache-tomcat-6.0.16/bin/startup.sh
sh-3.1# /etc/init.d/postgresql start

同理,要啟動SSH也可以輸入以下指令:

sh-3.1# service sshd start

就跟在原本系統一樣操作。


小結:救援模式只是應急的技巧

儘管用這種方式可以啟動網頁服務,至少大致上看起來是沒問題,不過畢竟不是長久之道。

我本來想試著用upgrade升級原本系統,可是失敗了。現在試著在救援模式中用fsck –y /dec/VolGroup00/LogVol00來修復看看,目前仍在跑,但我覺得成功機率應該不大。

最後的方法就是先在救援模式中取出必要的檔案,然後再架一台同樣環境但可以正常運作的機器,把檔案復原回去吧。

(more...)

陪我一路走來的倫飛Stylebook 10D筆電

布丁布丁吃布丁

2 Comments

陪我一路走來的倫飛Stylebook 10D筆電

CameraZOOM-20111206230528751

最近在收拾行李的時候,發現一直陪伴在我身邊的倫飛Stylebook 10D筆電(以下簡稱10D)出現了亮線。

CameraZOOM-20111206230515432

左下角可以看到一條綠色的線,這是LCD螢幕老化、毀損的徵兆。也就是說,可能再過不久,這臺螢幕就無法正常運作了吧。

然而,看到這條亮線的時候,我並不覺得遺憾或是難過,而是強烈的感激之情。能陪我一路走到這邊,10D,我非常感謝你。


購入與使用

我在2006年初的時候在資訊展中購買了10D,當時候叫他「小外」,這個名稱沿用到現在,仍然是10D的電腦與硬碟分割區名稱。

購買的時候是大三要升大四時。因為用過12吋筆電之後,感受到筆電的優勢所在,所以也購入了10D。在筆電與行動裝置尚未流行的當時,我是少數幾個在上課時會使用筆電錄音、做筆記的學生。偶爾還會拿10D來用教室投影機拿來放動畫跟打電動,10吋的螢幕與小小的鍵盤卻有著多樣化的用途。

當時我是採桌機為主、筆電10D為輔的方式工作。但是因為桌機時常毀損、而且難以帶著到處走,所以到後來變成是以10D為主,螢幕、鍵盤、滑鼠都是為了10D而使用,桌機則是用遠端桌面來連線。桌機的用途變成網路服務與儲存裝置而已,主要的工作都是在10D進行。

0131_100354

我很早就習慣用延伸桌面操作電腦,不過到現在還是有些人對此感到陌生。這也是為什麼我非常喜歡多螢幕作業的關係,因為我一直都是用筆電螢幕、一般的螢幕這兩個螢幕在工作的。

重心的轉移

那時候我每天揹著10D到處跑,雖然沒有14吋筆電隨隨便便就超過3公斤這麼重,但至少也有2公斤的重量。一開始覺得還好,久了之後,還是會覺得挺吃力的。

另一方面,10D的效能並不高。玩玩簡單的遊戲雖然沒問題,但是玩起3D遊戲,如瑪奇,那就相當吃力。特別是瑪奇在後來越改越耗效能,到最後根本就沒辦法用10D去開瑪奇來玩,這讓我覺得十分無奈。

就算不論遊戲,10D的效能也沒辦法滿足我文件處理上的需求。儘管現在市面上標榜「文書機」的電腦,都是指效能較差、只能開開文件、開開網頁的電腦等級。但是對我來說,文書處理就是需要開啟多個視窗、網頁,甚至同時要做圖片擷取、處理與運作程式等工作,對於CPU與記憶體都有特別的要求。在購買10D時雖然已經預料到這種情況而加購到1G RAM,但是CPU跟硬碟效能不足,導致我的工作效率過差。這是在我研究所改用四核心的桌上型電腦時,才明顯感受到效能上的差距,因而我也逐漸將工作的重心從10D筆電轉移到桌機上。

研究所後期,10D已經是在宿舍、住宿的地方遠端連線回桌機的主要工具。我甚至已經不會帶著10D到處走,而是把它當作移動型桌機使用,類似Thin Client與小筆電的概念。現在10D每天就放在桌子上,等我晚上回來時開機,讓我連線回到遠端的桌機工作,用完之後就休眠,就這樣過著安穩的每一天。

毀損與維修

聊到這邊,我要在此告解,以表示對10D的懺悔。

由於我之前並不知道「待機」跟「休眠」的差別,也對筆電的電池認識不足,所以導致10D出現過幾次重大的毛病。

第一次是在大四的時候,電池突然蓄電力只剩下一半不到。這是因為我時常帶著電池充電、而且又常常用待機功能,所以電池就出問題了。而那時候再過幾天電池就過保固,還好緊急聯絡之後,總算是在過保之前把電池修好。

在某次與朋友的聊天中,我後來才搞清楚我用的是「待機」而不是「休眠」。「待機」狀態下需要電池提供電力,硬碟仍然在運轉,而我居然傻傻的在「待機」狀態下還把10D搬來搬去。

Windows XP預設並沒有開啟「休眠」而只有「待機」,必須要到控制臺的電源中打開休眠選項才能使用,而且必須指定特別的開關(例如按下電源就啟動「休眠」)或是從工作管理員中執行「休眠」指令,並不能從我們常用的「關機」選項中操控。Windows XP對筆電的設計實在是很不友善。

不過就算我知道要用「休眠」,卻也拯救不了10D硬碟發出的機械聲。而就在今年8月的時候,10D因為硬碟完全毀損,再也無法啟動。儘管我買了一顆二手的2.5吋硬碟,但是因為10D構造複雜讓我難以拆解更換,所以我選擇送到倫飛去維修。雖然過了保固,不過維修費650元,總算還是能夠接受的範圍。送回來之後,用Acronis True Image還原之前備份的映像檔,10D又成為稱職的遠端桌面連線裝置。

最後就是現在這次,LCD螢幕上的亮線。不過這是螢幕使用以久的正常老化現象,通常並不是人為因素的影響就是了。

這些大概就是這四年多來我使用10D發生的問題。撇去我不當使用的問題之外,10D總是盡力地扮演好它應有的角色,讓我十分地感激。

感謝10D,感謝倫飛

購買10D之前,我曾經擔心「倫飛」作為二線筆電廠牌的名聲。有道是「倫飛Twinhead,讓你一個頭兩個大」,之前購買倫飛的使用者通常對於他們的筆電評價都很差,不過這也算是低價位筆電所必須承擔的代價。

Stylebook 10D算是倫飛筆電中少數幾款較高價位的機型,而它也表現出相對應價位的應有表現。回想多年前帶著它四處奔跑,文書處理、玩遊戲、看動畫,不斷地挑戰它的效能極限,甚至是用錯誤的方式摧殘它,10D都只是默默地承擔我的任性。

同時,我也要感謝倫飛公司。作為二線的筆電廠商,倫飛在出了Stylebook 10D之後,不知為何逐漸淡出消費者筆電市場,至今連PChome購物都看不到倫飛的分類。但我仍要感謝倫飛,就算可能是最後一款一般消費者取向的筆電,我也要感謝你們出了Stylebook 10D這麼好的一款筆電。

時代遷移,取向轉型

10D的使用與沒落,對我來說,是一種行動裝置的轉型。

從一開始我接觸10D,逐漸以筆電為主要工作裝置。後來工作量越來越大,於是工作裝置又轉移回桌機。10D成為Thin Client、小筆電般的用途,只是拿來連線桌機的裝置。到現在,我出門已經不會帶著10D,而是以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為主。

10D筆電再小,它的續航力與重量仍然難以堪稱實用。

10D功能再多,只要懶得把它帶出去,就沒有任何意義。

唯一可取的是,同為Windows作業系統,它能稱職的扮演遠端桌面連線裝置。這是Android智慧型手機跟平板電腦都無法做到的事情──但我期待Android未來真的能夠達到這樣的水準就是了。

儘管現在10D已經不是我主要的工作伙伴,但它陪伴我的那些時光與回憶卻是無可取代。

謝謝10D陪我到現在。如果可以的話,希望你再陪我一陣子吧。

(more...)

2011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學位論文獎助活動

布丁布丁吃布丁

2011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學位論文獎助活動

image

2011年12月2日在國家圖書館舉辦了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第五十二屆年會,並徵選優秀學位論文發表。感謝評審老師們的獨特眼光,我的論文「合作式閱讀標註之知識萃取機制研究」居然得獎了。於是當天活動最後的發表會,我就上去介紹我做的論文內容以及KALS知識標註學習系統。

演講的投影片如下:(SkyDrive下載)

演講時間只有10分鐘,所以我就輕鬆地介紹系統。沒想到其他人都像是要準備論文口試一樣地大陣仗,相較之下我就像是來亂的一樣。還好下台之後學會沒有要沒收我的得獎資格,真是萬幸。

另外很遺憾的是,這次仍然沒有錄音檔,就當做給現場聽的朋友們特別的禮物吧。不過事實上,我做投影片也的確不是給人讀的,而是搭配我講話與介紹的內容。這份投影片使用了許多動畫講解圖示的內容,光看印出來的投影片結果,比較難理解那些圖示的順序流程。所以還是建議下載投影片來看看吧,也許會比較清楚也說不定喔?

最後,能夠跟大家分享自己做的東西,實在是很開心。希望大家也秉持著分享的心態,一起多多交流交流吧。

(more...)

96年度圖書資訊學研究調查

布丁布丁吃布丁

96年度圖書資訊學研究調查

image

楊美華、陳冠穎(2006)。圖書資訊學研究。


楊老師分析96年圖資相關的研究類型與特性,並提出建議。講述範圍頗廣,我挑我感興趣的分析結果,記錄如下。

圖書資訊學專書出版情形

  • 個人出版:以文華圖書館管理出版者最多,代表圖資老師都去找文華出版。
  • 會議論文集:各大學都有舉辦數場研討會,缺了輔大與中興?
  • 研習手冊:全都是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出版。
  • 政府出版品:國家圖書館為大宗。
  • 其他:從考古題到筆記資料整理法都納入其中,總覺得這部份離學術比較遠,到底是如何定義圖書資訊學專書的範圍呢?

期刊論文

  • 期刊論文中以「圖書館業務」跟「資訊處理;資訊事業」所佔篇數最多。
  • 核心期刊:
    1. 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
    2. 圖書與資訊學刊
    3. 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
    4. 檔案季刊
    5. 國家圖書館館刊
    6.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7. 佛教圖書館館刊
    8. 大學圖書館
    9. 圖書資訊學研究
    10. 檔案與微縮
    11. 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館刊
    12. 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會訊
    13.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
  • 但是部分核心期刊沒有論文,而「國文天地」刊登相關論文數量卻高達排行第五名。

研究計畫

  • 除了圖資系所的老師之外,也有中山大學傳播管理所的陳祥老師跟高雄醫藥大學的陳冠年老師等非圖資系所的老師提出圖資相關研究計畫。
  • 在平均50萬的計畫核定金額中,黃慕萱老師的研究計畫高達75萬,究竟是為什麼呢?

圖書資訊學相關博碩士論文

  • 臺灣師範大學最多共29篇,輔仁大學其次共13篇,其他依序為臺灣大學12篇、政治大學10篇、中興大學與淡江大學各8篇,最少為世新大學2篇。
    • 師大跟輔大真是論文量產單位啊。
  • 令人感興趣的是96年非圖資系所發表相關論文高達43篇,多與圖書館為研究對象。這代表圖資科系很容易讓其他科系跨入研究。
  • 碩士論文上傳博碩士論文網的比例很低,只有4篇。
  • 研究主題以「讀者服務」最多,其次是「資訊科技與網路」,其他為「圖書館行政」、「版本目錄學」(資訊計量)、「技術服務」,最少為「檔案學」。
  • 圖書館為對象的研究類型來說,大學圖書館最多,學校圖書館其次,其他依序為公共圖書館、專門圖書館與國家圖書館。學校圖書館研究較95年比例還高。

議題、討論

  • 國內期刊嚴重脫搞,令人傷心。這是值得研究的一塊題目啊,圖資人不想辦法鼓勵自己領域的研究期刊是不行的。
  • 灰色文獻徵集的方式應多申請ISBN並鼓勵公開查詢。
(more...)

The use of theory in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資訊科學中的理論調查

布丁布丁吃布丁

The use of theory in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資訊科學中的理論調查

image

Pettigrew, K. E., & McKechnie, L. E. F. (2001). The use of theory in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2(1), 62–73.


1. 研究背景與方法

作者認為學科之間的區別就是要有中心的知識,也就是屬於自己的理論基礎,用以處理研究問題、促進討論以及解釋研究結果。

If fields such as information science (IS) are to delineate their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and build a central body of knowledge, then they require their own theoretical bases for framing research problems, building arguments, and interpreting empirical results.

  • 很多人都覺得Information Science (IS)缺少好的理論(theory),而作者想要調查IS研究中使用理論的狀況。

2. 研究方法

2-1. 內容分析 Content analysis

為了了解IS研究中使用理論的狀況

  • 調查1993年到1998年以下六個期刊中的1160篇文章:
    1.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IP&M; six issues per year)
    2.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JASIS; 10 issues per year for 1993–1995; 12 issues per year for 1996 and 1997; 14 issues for 1998)
    3.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JDOC; quarterly)
    4.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JELIS; quarterly)
    5.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LISR; quarterly)
    6. Library Quarterly (LQ; quarterly)
  • 在研究中使用「理論」的操作型定義:
    • 考慮到作者在研究內文敘述中使用到的「研究」,包括應用到理論建構與提出新的理論,或是使用一些關鍵字來敘述概念、觀點或作法,像是「概念」、「框架」、「扎根」等。
      Consider a "theory" as identified if the author(s) describes it as such in the article (applicable to established or proposed theories) or uses such key terms as "conceptual" (including its variations, e.g., conceptualization), "framework," "grounded," or "underpinnings" to describe an idea/view or approach as such.
內容分析結果
  • 1160篇中有396篇(34.1%)使用了理論,從中可以找出1083篇理論。平均每篇文章包含0.93篇理論。以LQ期刊中的平均每篇文章中所用理論最多。
  • 1083篇理論中大概可以分辨出180篇理論是來自於IS作者。粗略來說,280來自社會學家、80篇來自科學、超過40篇來自人文學。
  • 不同文章類型平均使用理論的情況:general (概論) 2.59、information behavior (1.99)、information policy (1.94)
2-2. 引用分析 Citation analysis

為了了解IS的理論對各種研究的影響,以及IS研究是如何被其他領域影響。

  • 調查ISI的三種引文索引資料庫:SCI、SSCI、AHCI。
引用分析結果
  • 從內容分析中發現最常見的理論為: (理論的內容參考自維基百科資訊心理學,我額外幫理論做了分類)
    • 資訊需求:
      • Belkin, Oddy & Brook’s Anomalous States of Knowledge 混沌知識說:試圖思索資訊需求發生的最初起點,人們在尋找資訊的初期時對於想要的是什麼,往往無法清楚表達,正處於知識渾沌或異常的狀況。
      • Dervin’s Sense Making 意識建構:個人對於已經知道的與所需要知道的事物之間有差距,所以要去尋找資訊,產生該資訊對個人的意義。Dervin用「狀況-差距-使用/幫助」來描述上述的的歷程。
      • Bates’ Berry Picking 採莓模式:說明檢索過程應是漸進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會產生不同的問題概念,而人們會去對應與定義什麼是有用的資訊與資源。
      • Taylor's Information Needs and Negotiation需求層次
      • 內藏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概念模糊
      • 開始意識時期:可意識資訊的需求,但未必能明確用語言文字清楚描述
      • 能用語言文字清楚描述
      • 妥協後的需求
    • 資訊尋求模式:
      • Kuhlthau's Information Search Process 資訊搜尋的六個階段:開始→選擇→探索→成形→收集→發表。
      • Ellis's Information Seeking 資訊尋求行為策略:資訊尋求行為是由八個特色組成:
        image
      • Ingwerson's Cognitive IR Theory 認知檢索理論:使用者與資訊檢索系統互動時,會發生使用者的認知空間(cognitive space)與資訊檢索系統的資訊空間(information space)的多層次互動過程,以此提出資訊檢索互動之認知模式。
    • 資訊檢索:
      • Salton's Vector Space Model 向量空間模型:搜尋時,輸入的檢索詞也被轉換成跟文件相關的向量(vector)。這個模型假設,文件和搜尋詞的相關程度,可以經由比較每個文件(向量)和檢索詞(向量)的夾角偏差程度而得知,並可計算餘弦得知。
        FileVector space model
    • 相關:
      • Scahmber, Eisenberg & Nilan’s theory of relevance:早期對於相關的深入研究,但尚未成功達成定義相關的目標。
      • Wilson's Situation Relevance 情境相關:所謂的情境是資訊需求者所看到的情境,而非其他任何人由任意觀點所看到的情境,因此判定情境相關的先決條件,必須先了解並描述資訊需求者個人所處之情境。
      • Harter's Psychological Relevance 心理相關:相關並不是指「關於某主題」,而是一些互相關聯的主題、加強或減弱個人認知的信念、或是從另外的角度來看事情之觀點比較容易被習慣稱為相關。
  • 用IS理論搜尋,找到2098次引用。
  • 79.9%都被IS期刊所引用,其他的主要是由科學、社會科學領域引用。
  • 其中被引用最多的是Dervin與Salton兩位作者,共有918次(43.8%),而他們也是其他學科引用最多的作者。

3. 未來研究

  • 本研究分析中發現資料並不乾淨,未來需要確實的分析。
  • 不同期刊與時間的分析。
  • 深入研究作者是如何使用理論。
  • 探討建構理論的IS研究者是從哪些領域而來的。

感想

  • 本篇確實找出許多令人感興趣的「理論」,而這些理論是我們圖資人必須要知道的內容。
  • 作者未來研究中提到探討圖資理論源頭的這點很有趣,是會讓人感興趣的主題。同樣的,我們也可以用這種內容分析與引文分析的方法,套用到不同領域上,那又是一篇令人感興趣的研究論文。

不同年代做起來結果都不一樣,研究者使用的理論與典範的轉移,都是很值得探討的題目。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