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作息的演變
星期一 | 星期二 | 星期三 | 星期四 | 星期五 | |
---|---|---|---|---|---|
9:00 | 數位圖書館 陳志銘老師 |
讀者服務研討 楊美華老師 |
|||
10:00 | 圖書資訊學研討 蔡明月老師 |
||||
11:00 | |||||
12:00 | |||||
1:00 | 資料儲存與檢索 陳志銘老師 |
||||
2:00 | |||||
3:00 |
96學年度,政治大學圖檔所,我的課表
每堂課三小時三學分,共12學分。每學期上限是13學分,也就是說這已經是最多課了。
大學的時候,我媽勸我沒課的時間就去旁聽其他課。
我有個學妹,三主修,每天在不同教室間奔波。我社團也有個學弟爛泥巴,就像我媽說的,沒事的時候也到處選修其他課程。我們班有個同學ONK,他在輔系之餘,也是會去地球村進修。
固定的課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忙碌。結果,我跟他們選擇了不同的方式,一種不固定的生活方式。
大學在LE5A電腦教室值夜間班的時候,與其說我是坐在那邊就算是打工,實際上很多工作並不是坐在那邊完成。例如在做這個新的系上網頁的時候,要我只在4點到8點間寫程式,然後其他時候不寫的話,怎麼想都很奇怪。
很多人會說,寫程式或做設計的都是這樣,不做的時候感覺無所事事,做事的時候卻是會到廢寢忘食的地步。自己大概多少也認同這種說法,但也覺得,這種不確定性讓我在時間分配上十分困難,作息不規律對身體也很不好就是。
研究所的學姊說,要她像大學一樣,幾乎每天都有課,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在大學的時候,似乎也有同學說過,要他像高中一樣每天8點到校、下午5點放學,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我之前住的地方離學校有段距離,上課都得早起。9點的課,7點就得起床,這樣看來跟高中也相去不遠。
大學出社會的傻殿同學說,他現在也跟高中生一樣,8點上班、下午5點下班。聽他這樣說的時候,我有點想回道:「這麼早起真是辛苦。」但是想了想,為什麼我會這樣覺得呢?
每次都會有人問說我從親戚家騎車到學校要多久。順暢的話,交通時間約為40多分鐘,再加上爬山到教室的時間,所以要把整個交通時間假設為1個小時。然後還要考慮到整理行李(我都會帶著筆電上學)、吃早餐等,大概要再提早個1小時起床,所以才有上述的情況。
接著就是如預期般地得到「好遠喔」這樣的回應。
這是因為其他人站在「還好我不用這麼早起」的角度去看,所以會覺得很辛苦。如果是像毛毛那樣坐車也要一個多小時的情況,就不會覺得我怎樣。
換個方向想想,一邊騎車、一邊享受風吹的感覺,聽聽歌、唱唱歌,騎車穿過每天都會不太一樣的台北市,其實也是有他的樂趣在。
昨天(應該說是前天了)搬完了宿舍,今天就坐在電腦前整理起好久沒空整理的檔案,就這樣渡過了一整天。除了中午泓翔學長有過來看拜訪之外,嘴巴也沒有跟誰講到話,倒是MSN難得地視窗多了起來。買了些宿舍缺買的生活用品,用洗衣板搓了以前用洗衣機都洗不乾淨的衣服,一天就這樣過去了。
很難想像不久之前我還是過著一早起來、收拾行李就趕著出門的生活,今天簡直悠閒到一種難以置信的境界。
在不同的時段間,生活作息不斷地調整。沒有哪種生活方式比較好,但是每一種生活方式卻有屬於他的味道,那是一種要慢慢咀嚼才能享受的味道。
好了,明天還有很多要忙的事情,都排著隊在等著處理了,來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