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的計畫書口試旁聽

「這是我第一次口試耶,好緊張喔。」穿著全身套裝的學姊如此說的。

對於我來說,這是我第一次參加計畫書口試的旁聽,也是一樣地緊張。


計畫書、口試與畢業

上週是我們所上的計畫書口試期。根據所上的規定,必須要通過計畫書口試之後六個月,才能作畢業論文口試。往前推算六個月,差不多就是這段期間。

所謂的計畫書,就是畢業論文的前面部份,包括了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相關文獻探討、研究方法說明。如果完成整個畢業論文的話,後面還會有研究結果、結論。這大概是一般論文的架構。

提計畫書的時候,通常尚未開始正式進行實驗(實作研究理論)。也就是說,實際進行實驗的期間只有數個月。

只要通過碩一暑假的資格考、或是擁有投登期刊論文的資歷,那麼就可以提出計畫書口試的申請。修完學分並通過口試之後,碩二就畢業是很正常的事情。這是政大圖檔所的特色,許多研究所,特別是文學院的,都必須要修完學分才能開始研究,因此最快也只能到碩三才能畢業。

開始進行研究,也就是提計畫書的方法,通常都是要與論文指導教授配合。每個老師的習慣都不太一樣,陳老師很早就會找學生進他的研究團隊,然後在每週一次的團體開會(通常是說meeting)中,逐漸找到論文題目的方向。

印象中,似乎是碩一下的時候開始找老師,然後碩二開始的時候決定指導教授的樣子,我忘有點了,大概是因為我在入學之前就已經跟了陳老師,所以我也不太在意。偶爾聽說了其他同學的狀況,通常頂多是只有幫老師做研究,也還不到談論論文題目的程度。

接著來聊聊決定論文題目方向的話題。之前有聽說「研究生抱怨老闆(指導教授)不給論文題目,害他不能畢業」這種事情,雖然你也可以想說是他研究能力不足,不過實際上的確很多學生的論文題目是指導教授決定的。以陳老師的說法是:「與其讓學生自行決定不成熟的題目,不如由老師來把持、決定。」

另一方面是教授很常拿學生的研究題目去提研究計畫,例如常聽到的國科會、什麼什麼計畫的。因此會統一研究團隊的題目朝幾個方向進行,屆與屆學生之間的題目會有繼承、延伸的關係。舉例來說,陳老師之前的學生在做無線網路定位的技術,之後的幾位學生也是將這技術做其他方面的研究。「你去study一下某學姊的東西」這種話,也常常可以在meeting的時候聽到。

有些研究生不太喜歡老師幫他指定題目,覺得沒有自由發揮的感覺。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這樣做研究時通常比較能有足夠的資源與支援,最後比較快畢業。

Group Meeting

既然聊到這邊了,那接下來就講一下meeting。陳老師的meeting風格很特殊,至少我身邊的朋友還沒有這樣子的meeting方式。我們是每週一次的group meeting,陳老師的學生們,包括政大資科、政大圖檔、花師的學長、師大工教所與大學部的專題生等大約十來人,全都齊聚一堂,來做團體的開會。

meeting的流程大致上是,老師先報告他最近的事情與研究的方向,然後接下來有要報告的學生上去報告,正在進行研究或計畫的通常會報告進度,沒有的話則挑個最近在研究、閱讀的文獻上去報告(就是paper study啦)。報告的頻率大概是每隔週一次,也就是說每次大概都有四、五個人上去報告。每次meeting的時間短則三小時、長則甚至到五個多小時都有。

一開始我也很不適應這種meeting方式,不過後來就習慣了,當作一門自由的課堂上課。group meeting的好處常常可以聽到其他人的研究進度,這也是學姊計畫書口試的時候,大部分內容都是我聽過的原因。

其他老師的meeting風格不至相同。大部分是會分成單獨meeting與團體meeting,與老師一對一的時候是討論畢業論文,團體的時候則是paper study。可以的話,以後也想多多接觸不同的meeting風格,看看不同教授指導學生的風貌,似乎也是不錯的。

計畫書口試

好,講了這麼久,終於回到計畫書口試上了。

上週我去旁聽同樣是陳老師指導的學姊的計畫書口試。大概從上個月開始,老師每週都要讓他們提計畫書的人上去報告,一路撰寫、修改。撰寫完計畫書之後會送至計劃書審核委員的手上,通常是要在一週之前送到,然後到計畫書口試當天正式審核。

圖檔所計畫書口試時會找三位口試審核委員(簡稱口委),一位是論文指導教授、一位是所上教授、另一位則是相關領域的校外教授,規定中寫到至少要一位是校外的。除了報告的學生、口委之外,還要有至少一位學生負責記錄、錄音,輔大圖資的學長姐還會動用攝影機,以便之後修改計畫書時不會忘記。(在這邊我要說聲抱歉,我那時候真的以為是去旁聽的,結果什麼都沒帶,也都亂記一通orz)

計畫書口試過程大概兩個小時左右,學生報告時間約20分鐘,接下來由口委對計畫書內容提問。報告的內容就如之前提到的計畫書內容,以投影片的方式做介紹。口委對計畫書的提問,英文叫做challenge,比較接近質問、懷疑、要求的意思,而不是單純的不懂發問。

提問的過程是整個審核的重點,老師們提問的要點有很多,從研究題目是否明確、研究方法的可行性、資料分析方式是否能夠驗證研究假設、對於模稜兩可的名詞要求清楚的解釋、到計畫書的書面格式都會一一檢視。

學生能不能提出令口委滿意的回答,則是審核是否能夠通過的關鍵。如果是一些明顯的缺失、未補足的資料,只要事後補完即可的話,那是比較好的狀況。棘手的問題,我覺得是針對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核心的質問,這意思就好像口委認為你「這個研究從根本上出了問題」的感覺。

能夠給提問一個清楚的解釋、或是臨時加上補足的方式,當然是最好的。不過再怎麼充足的準備,我想還是很難避免被問到啞口無言的時候。這也是老師跟學生層級上面的差距,老師考慮的程度與細節往往是學生沒有注意到的,這時候就可以看出老師的厲害之處。

有時候口委會提供修改的建議,另外也可能是因為學姊的論文題目是指導教授給了很多意見的緣故,老師也會幫忙回答(英文稱為cover,掩護的感覺)、總結提問,老師緊張的程度我看應該不輸給被質問的研究生吧。

不過那時候指導老師到沒提出什麼問題,我想應該是在meeting的時候也問的夠多的原因。

旁聽的學生同時也擔任紀錄,紀錄也就是修改計畫書的重點筆記,所以口委提問的內容、建議、當時決定的修改方式,都是需要紀錄的。(別像我這樣兩手空空的過去聽啊orz)

在討論了一段時間之後,最後要決定計畫書是否通過。圖檔所的方式只有三種:未通過、通過但需要修改、通過不需要修改。圖檔所除了在職生沒辦法這麼快決定題目之外,幾乎所有的碩二學生幾乎都在這時候提出了計畫書口試申請,而似乎很少在計畫書階段不通過的案例。但這不代表審核過程並不嚴謹,應該是歸功於用功的學生跟認真的指導教授們吧。

最後提到當天的場佈跟餐點。口試時除了正式的服裝、完整的書面資料及筆記用空白紙以及報告用的電腦設備之外,通常還會有餐點與飲料。

每個研究生準備的餐點都不太一樣,有的是水果、有的是麵包餐盒(很多種麵包的那種),遇到正餐的時刻,還會有便當。我聽過有人準備了沒剝的荔枝,好像不是很方便吃的感覺。實際上,好像口委們都不會在當場吃這些餐點,大部分會在口試之後帶走。我想這可能是所辦常常有食物可以吃的原因之一。

飲料是必備的,因為講話講這麼久口會渴。一般是泡茶,楊老師常提醒學生有外賓來要泡咖啡,能準備的多周全就盡量準備吧。

儘管計畫書口試的過程著重的是研究的內容,但這些服裝與場佈就像是誠意的展現一樣,我覺得也是很重要的。


過程中就算是旁聽的我常常為學姊捏一把冷汗。最後結果,當然也是過啦。

學姊在口試之後放鬆地說了一句話:「我大概接下來一個月之內都不會碰這些東西了。」不過我想,實際上應該很難吧(笑)。

參與口試計畫書的經驗相當有趣且珍貴,今天是學姊口試,明年可就換我們這屆的人在台上了。

同時我也再次體驗到了自己程度上的不足。聽到口委們提出那些切入核心的問題,我會同時思考自己要怎樣才能跟他們一樣看得這麼深、表達的這麼清楚。當然,很多是我未能達到境界,只能繼續加油囉。

題外話,平常穿著樸素的學長姐們,在這段期間都變身成為西裝帥哥跟套裝美女,真讓人耳目一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