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智能家居一定要聲控嗎? / Talk: Do Smart Homes Have to Be Voice-Controlled?
現代人都是用手指頭講話,能不用嘴巴講話的時候就不會想要講話。那為什麼操控智能家居時一定要講話呢?
聲控不太好用 / Voice Control Is Not Very User-Friendly
說到Smart Home、智能家居、智慧家庭的時候,你會想到什麼場景呢?
我知道這時候很多人腦中大概冒出的都是「Hey, Sisi,幫我打開廚房的燈」之類的場景。也是大部分的人提到智能家居的時候,通常都會認為一定要有聲控功能。
一開始我也是這樣想。
我所架設Home Assistant的確提供了能夠跟Google助理整合的能力。整合之後,我們就可以在Android的Home APP裡面設定指令,然後就能用「Ok, Google」來呼叫執行那些指令了。
但實際效果如何呢?其實語音控制的準確度很大程度受限於設備所在的位置,還有講話的人夠不夠「字正腔圓」。大多時候語音的表現都如最近中國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出現的窘境:AI聽不懂人在講什麼 (雖然影片裡面的狀況更多時候是因為指令對齊沒有設置好的緣故)。
當然,我也不是要說語音控制就沒有優點。在騰不出手的忙亂時候,語音控制還是有不可取代的優勢。
但在個人套房架設Home Assitant一年半以來,我的語音控制只剩下叫Home Assistant關掉鬧鐘 (是的,我把手機的鬧鐘跟Home Assistant設成連動了)。
那有人就會問了:不用語音控制的話,智能家居要怎麼操控呢?
人體感應器 / Human Sensors
我的答案是:人在什麼地方,那個地方就應該要有反應了吧。
我房間的智能家居大多都是由人體感應器來控制。這邊又可以細分為使用毫米波(mmWave)偵測的人體存在感應器,以及使用被動紅外線(Passive Infrared, PIR)偵測的動作感應器。前者價格較高,但可以作較為細緻的調整;後者較不靈敏,但價格便宜。
建設智能家居的期間,兩種感應器我都有用過。後來我認為動作感應器的偵測範圍跟靈敏度實在是不符合我的預期,於是就將感應器逐漸替換成精準度更高的人體存在感應器。
建置最後的結果就是:當人到廁所的時候,燈跟風扇會自動地開啟;當人走到廚房的時候,平常斷電的常用小家電這時候才會通電;當人躺在床上過一段時間之後,HA會認為人想要睡覺了,於是逐漸切換成睡眠狀態。
整個房子的電燈、風扇、電器,都隨著我的所在位置而有所反應,完全不需要講話呢。
儀表板或按鈕操控 / Dashboard or Switches
除了感應器之外,我在Home Assistant的設計上,最後還是保留了很多需要用手指按的操作。這些操作包括了需要在Home Assistant儀表板上點選的按鈕或選單,或是智慧開關、電燈的開啟與關閉。
「都明明使用了智能家居了,為什麼還要用像是操控傳統電器一樣的方式來開關呢?」我想大家應該會覺得非常奇怪吧。
第一個理由是在儀表板上操作按鈕並不只是操作電器而已。
上圖是我在離開住處時會打開的儀表板。當我按下左上角的「離開」時,房間的電燈、電扇、冷氣皆會自動關閉。然後除溼機會自動開啟一段時間,這可以讓我避開除溼機的高頻運作聲。
除了用一個按鈕就能完成上述操作之外,我同時也需要閱讀儀表板上的天氣狀況,以及現在室外的實際狀況。那個畫面是淡水捷運站前面路口的即時影像。觀察行走的路人跟摩托車騎士的穿著,對判斷室外氣溫和降雨程度有很大的幫助。儀表板下方還會列出行事曆和待辦事項等其他資訊,盡可能讓我在出門前做好準備。
第二個理由是,一個明確的「操作」動作可以讓我確保智能家居的設備如我預期地運作。
以上面「離開」的功能來說,很多人的智能家居也會加入「離開」或「回家」的設計,不過大部分的人要嘛就是聲控,要嘛就是用位置感應。我也嘗試過用位置感應的方式來啟動「離開」或「回家」的腳本。當時的設定是當我的手機離開住處一段時間之後自動啟動「離開」,然後當我手機回來的時候則是啟動「回家」。但實際體驗下來並不理想。
以位置感應來操控智能家居的缺點在於這些操作大部分都是在你不在場的時候自動啟動或關閉。而這些智能家居設備,其實偶爾還是會有些小故障,導致指令並沒有照預期一般地執行。即使我離開了住處、位置感應已經執行了,我還是會擔心冷氣有沒有好好關閉、除溼機有沒有正常運作。
因此最後我的做法會是回歸到用手指操作儀表板,並且在當場看到所有該關的東西都正常關閉,然後才放心離開。
附帶一提,「回家」的腳本也是用實體操作來啟動。只是這個操作不是按按鈕,而是把手機接著充電即可。Home Assistant很好用的,完全不會想要喊「Ok, Google. 開燈」呢。
這大概就是我在規劃智能家居的考量了。如果你有其他看法的話,歡迎在下面留言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