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05年中國大陸情報學研究文獻計量分析
2001-2005年中國大陸情報學研究文獻計量分析
資訊計量學課堂NOTE
2001-2005年我國情報學研究文獻計量分析
張明, 仲東亭,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
情報科學,第25卷第11期,2007年11月,頁1746-1750。
該文對《全國報刊索引資料庫(哲社版)》在2001到2005年間屬於G350圖書資訊學(情報學)類目底下的所有文章進行統計,總共檢索到950篇論文 (截止至2007年1月12日)。並對檢索到相關論文進行文獻量、著者、出版分佈和文獻主題四個面向進行統計分析。
1 文獻量分析
文獻量是指某一學科研究者在某一段時間內所發表論文數量的多少,可以反映出該領域的研究水準跟發展狀況。圖表統計顯示文獻量從2001年至2005年保持穩定中略有增長的趨勢,但是增長率逐漸變小。
- 該領域進入成熟期:文獻成長率變小,並非發展停滯,而是取得一定的發展後,進入相對成熟的階段。
- 意味著圖書資訊學正在面臨新的突破
2 著者分析
對於著者的分析,以其確定圖書資訊學理論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從而有助於進一步了解研究現狀跟發展趨勢。近五年中,按照第一著者統計,共660作者在142種刊物上發表950篇有關於圖書資訊學理論方面的論文。
2.1 核心作者
- 從發表數量來看核心作者群組:發表5篇以上的20名作者是近五年圖書資訊學理論研究的核心隊伍,人數佔作者總數3.03%,發表數量卻高達164篇,佔論文總數17.26%。
- 分析核心作者的組成:作者從核心作者的身分來分析中國大陸的圖書資訊學理論研究隊伍,具有老中青結合、結構合理、知識層次高,還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因此推論未來該領域研究能健全發展。
2.2 作者所屬單位分析
可以了解圖書資訊研究團隊在其理論研究領域的活躍程度,又可以了解在該領域具備較強研究能力的部門和單位。分析結果顯示:
- 最多來自於大學(高等院校)的圖書資訊工作者與教師
- 論文產生主要來源:作者從5年間發表15篇以上的六個單位──武漢大學(32篇)、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32篇)、南京大學(30篇)、中國科學院(24篇)、北京大學(19篇)、南開大學(17篇)──看出以上單位的人才密集、研究活躍、研究條件跟環境較好,所以取得的研究成果也比較多。
2.3 著者地區分析
- 論文著者分布區域範圍廣泛:遍布全國包括港澳臺共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
- 分布不均衡現象:華北、華東、中南地區所佔比例較高,而東北、西北、西南地區所佔比例相對較小,這也說明了在不同地區的研究人群對於情報學領域的關注程度的差異。
- 五個核心地區:作者排出發表比例較高的十個地區,其中北京、湖北、江蘇、天津、上海這五個地區就佔了全國發表論文數量的53.15%。推論原因是:一、大學、科學研究機構、圖書資訊部門較多、人才集中;二、研究起步早;三、地區綜合經濟能力強。
2.4 著者合作率分析
著者合作率是指在調查統計時限內,作者合著的論文占論文總數的百分比,它一方面能反映作者的獨立研究能力,另一方面能反映作者的研究合作程度和研究水準。作者文統計的篇論文中,合著有398篇,總合著率爲41.89%,幾乎一半的論文出自合作撰寫。並統計950篇論文合作度1.44(合作度爲某依時間內各篇平均作者的人數)。
- 缺乏三人及三人以上合作:作者將此統計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情報學報》與美國圖書資訊學論文著作人數等統計相較之下,發現中國大陸圖書資訊學領域的三人和三人以上共同發表的數值明顯偏低。
- 由於圖書資訊學研究涉及學科範圍廣泛,今後必然形成多人合作研究的趨勢。
3 期刊分布分析
對研究論文的期刊分布情况進行分析,不僅可以確定該領域的核心期刊,同時可以爲圖書資訊學文獻搜集、整理和研究提供依據。統計說明,近五年中, 圖書資訊學研究的950篇論文分別發表在142種學術期刊上,平均每種期刊發表6.69篇論文。
- 跨學科性:在142種期刊中,圖書資訊領域的期刊有45種,僅佔期刊總數的31.69%。各類型大學學報(學刊)有55種(38.73%),其餘還有醫藥衛生、經濟、社會科學、生命科學、地質科學和教育學等等各種領域。
- 核心期刊:刊載論文數前三名的期刊佔了全部論文的35.26%,超過論文總數1/3,根據布拉德福定律,這三種期刊位於第一區(核心區),是圖書資訊學研究的重要資訊來源。
4 主題分析
從不同主題的發表數量,可以預測其發展趨勢和未來研究狀況。作者將G350圖書資訊學類(情報學類)的論文進一步分成10個主題以分析各論文的分布狀況。
- 基礎理論研究一直是重要領域:圖書資訊學基礎理論研究排行第一,共計156篇,佔論文總數16.42%。
- 研究方法發展到質性(定性)與量化研究(定量研究)相結合的階段
- 應將使用者視為中心、加強資訊教育的研究:從使用者研究(用戶研究)跟資訊教育(情報教育)研究的論文數量偏低這點提出建議。
心得
在找尋要閱讀的資訊計量學相關論文時,會發現到許多詞彙都很陌生,而最後挑的這篇是由於作者會說明分析面向的緣故,讓我較能夠理解如此分析的緣由,作者多面向的分析也讓我對資訊計量的研究方法有了概念,因此認為這應該是比較適合入門閱讀的論文。
在閱讀這篇論文的時候,發現到幾件事情:
- 統計的結果會因為統計來源而有所不同:在著者地區分析中,我發現到原來連台灣也包含進去,但是五年來的數量卻只有五篇,猜想可能是《全國報刊期刊》是以收錄中國大陸期刊為主的緣故。我認為作者應該考慮到統計來源的期翻收錄分布,將之與統計結果作為比較,提供更多詳細的說明才是。
- 從數據推論出現象:用論文作者的年齡身分分布來推測未來發展、用發表數量來推測單位、地區的核心狀況,作者以論文發表數量為量化指標來評斷優劣,是否合宜?
相信這些議題會在往後的課程中繼續探討,我拭目以待。
(more...)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