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與國際電信網路
全球經濟與國際電信網路
伽摩利珀、尹宏毅(2008)。全球传播(第2版)。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北京市:清華大學出版。
「全球經濟與國際電信網路」是「全球傳播」該書中的一篇論文喔。
現代以前的世界
- 個人財物幾乎都是本地製造,只有貴重品才有運送
- 難以分工、專業化
勞動分工
- 促進專業化,提高產量
- 缺點:相互依賴,要求協調與控制。在跨越地理空間時會發生嚴重問題
- 需要現代通訊技術:勞動的全球分工與現代傳播技術之間有著複雜的關係
帝國主義
- 13世紀,多極世界:國家力量中心是分散的、鬆散地結合
- 14-15世紀,單極世界:英法等新帝國出現,幅員擴及全球
- 新帝國與歷史早期舊帝國的差異:
- 領地:舊帝國的領土相鄰,新帝國是遼闊與分散的
- 剝削:舊帝國是掠奪與進貢,新帝國是商業手段(從殖民地取得原料、獨佔市場)
- 製造殖民地結構性阻礙,阻止橫向關係
- 大英帝國全球電報網路完全以倫敦為中心
電子帝國主義
全球傳媒流動
- 背景:帝國主義時代結束
-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 殖民地獨立
- 美國成為世界中心:以經濟跟文化為力量來源
- 依賴關係:全球通訊依舊是以單一中心為主,缺少橫向連結
- 文化入侵的爭論:偏向美國(中心)的文化(ex:電影)流向世界其他國家(邊緣地區)
- (1970年代)反對單向流動,要求全球平衡
- 美國反對:違背憲法第一修正案(言論自由保障)
然而第一修正案僅保障佔有傳媒的大公司,而不是言論自由本身
越境數據流
- 服務(會計、保險、廣告)仍侷限在本地範圍內
- 服務型態改變:現代通訊技術
- 實現跨空間、時間溝通交流,服務不必限制面對面
- 美國成為全球商務活動指揮和控制中心
- 製造生產業轉移到開發中國家
- 美國當地投資研究開發、公司服務、管理以及其他協調和控制活動
- 全球經濟中,自由貿易與自由傳播的不同觀點
- 美國(贊成):自由貿易促進全球分工細化,自由傳播能夠協調全球不同地區的專業化部門
- 開發中國家(質疑):自由貿易導致虛弱國家成為廉價原料與勞動力來源,造成永久依賴的處境;自由傳播削弱了國家主權
新興的網路結構
- 傳統傳播技術:電視
- 由上而下的方式:資訊源少、聽眾多,有利於集權化控制
- 新興傳播邏輯:網際網路
- 傳輸頻寬增加、成本下降,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傳播
- 網際網路結構性不平等
- 中心─邊緣關係:16%富裕國家人口擁有97%網際網路主機資源
- 美國傳輸商主控國際線路費用,美國資料輸出量遠大於輸入量
- 以美國為中心的線路已經成熟,橫向線路難以競爭
講到圖資的歷史,有很大的部份會跟電信牽扯在一起。原本我是想要讀「Communication and Empire: Media, Markets, and Globalization, 1860-1930」這本書,可是因為自己程度太差實在是看不懂,所以只好換這本書來看一看。傳播史也真是有夠大的了。
(more...)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