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課堂上的論文閱讀筆記,這篇是圖資學專家Bates的彙整論文,她侃侃而談圖資學的理論源流,是篇充滿啟發性的入門文章。
This is a course reading note. The author Bates is one of most important professional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She elucidated this disciplinary’s paradigms and theories. I very recommand newbie to read this article.
書目 / Bibliography
Bates, M. J. (1999). The Invisible Substrat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50(12), 1043-1050.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ebscohost.com/login.aspx?direct=true&db=bth&AN=2365455&lang=zh-tw&site=ehost-live
筆記下載 / Note Download
摘要 / Abstract
- 圖書資訊科學(information science,早期是指資訊科學,我以現在泛用的圖資學代稱)中詳盡且傑出的典範(paradigm)已經廣為人知且備受注目。然而,每個領域的研究者有時候並不見得察覺或思考過典範的內涵。
- 本文章旨在闡述圖資學那些不為人知的典範。
- 本文特別強調資訊科學係立於「元科學」(meta-science)的地位──研究與理論主要用於處理來自其他領域與活動所產生文件。
- 比起「得知」(knowing)的資訊,本領域專業實務的心態更傾向於主要環繞於資訊的「再現」(representation)與「組織」(organization)。
- 本文也討論了再現會受到不同專業領域的特質與技術而造成的差異,也分析了圖資學的研究方法與價值所在。
閱讀筆記 / Reading Note
Introduction [P.1]
很多資訊科學的研究燒了大把銀子,可是都在打造一些從1960年代以來就已經知道的事情。
要提高學科領域的成熟度,需要建立學科領域的典範 (field paradigm)
- 典範:核心理論 + 研究方法、從世界觀點到細微現象
- 圖資界重要的人物:Wilf Lancaster、Gerard Salton、Llewellyn C. Puppybreath III等等
- 此外還有很多典範是位於水面下 (below the water line):不統一、未發表→無形的基礎
因此本文的目的就是介紹圖資學中無形的基礎
Paradigm Above the Water Line [P.1]
對於圖資學普遍的定義是:研究資訊的蒐集(gathering)、組織(organizing)、保存(storing)、檢索(retrieving)與散佈(dissemination)
這定義從1968年Harold Borko發表開始就沒什麼變動過
- Information science is that discipline that investigates the properties and behavior of information, the forces governing the flow of information, and the means of processing information for optimum accessibility and usability.
資訊科學是一種探究資訊的屬性與行為的領域,致力於管理資訊的流動,最佳化資訊的處理與取用。
- It is concerned with that body of knowledge relating to the origination, collection, organization, storage, retrieval, interpret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information.
資訊科學涉及書本知識的來源、蒐集、組織、儲存、取用、解釋、傳送、轉換與使用。
- It has both a pure science component, which inquires into the subject without regard to its application, and an applied science component, which develops services and products (Borko, 1968, p. 3).
資訊科學既是一種純科學,探索學科主題而無關應用;也是一種應用科學,發展服務與產品。
Paradigm Below the Water Line [P.2]
The Meta-Field of Information Science 圖資學的高層領域
- 高層領域(meta-field)的學科:橫跨於傳統學科領域(conventional academic disciplines)之上。
- 以不同角度傳播人類的知識
- 圖資:典藏資料的儲存與檢索
- 教育:教導與學習
- 新聞:發現與傳播新聞
- Paisley將研究人類行為的學科領域分成不同層次
- 心理學(psychology):個人層次
- 社會學(sociology):團體層次
- 人類學(anthoropology):文化層次
- 高層學科(meta-disciplines)的特色:
- 關注所有傳統學科內容,及其對於社會的價值
- 因為專業核心不同,高層學科皆有其獨特性
- 處理方式:
- 圖資:組織學科內容,以供檢索
- 教育:利用教學技巧,將知識傳達給學生
- 新聞:透過報導與撰寫技巧,傳播新聞
- 涵括知識:
- 產出型態
- 圖資:篩選、索引
- 教育:選擇與組織資訊,用以教學
- 新聞:探索資訊以撰寫新聞
The Content of Form 形式的內涵
- 圖資學首重資訊的形式與組織,以及架構,內容則是其次。
- 大部分門外漢都不了解圖資研究形式與組織的本質,而這也是圖資往往讓人搞不懂的地方。
- 新進人員來到圖資,很快就會將焦點從學科內容(content)轉移到學科的形式(form)上。
Being and Representing 形式的呈現
- 圖資的專才與大部分傳統學科有所不同
- 呈現(representing)資訊跟知道(knowing)資訊是不一樣的:以演員與醫生為例,
- 醫生→傳統學科:考慮眾多醫學上問題,像是醫院、醫學、病患處理,但是不一定知道如何演出一齣好戲
- 演員→圖資:儘管醫學知識不多,但能夠確實呈現各種特色給觀眾
- 圖資學的呈現主要在於「資訊記錄的世界」(the universe of recorded information)
- 建立資料庫與目錄:呈現資訊的形式
- 參考館員與資訊專家:概念化與呈現讀者的問題,並轉化為查詢語句
Subject Expertise 圖資專業跟學科專家的不同
- 案例:國家醫學圖書館找醫生來編著資料庫的索引,但成效不彰。
- 要整理生物書籍需要生物領域知識,但最重要的還是圖書資訊相關的技術。
- 轉換:從學科專家到圖資專家
- 根據作者觀察,新進人員常常會遇到的困難,在於如何將資源的組織與檢索視為比了解內容還要重要
- 要處理資訊的組織與取用,必須成為圖資專家,而不是學科專家但缺乏圖資訓練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 大家對於資訊科學的定義很廣泛,普遍在於電腦科學、認知科學等等
- 但是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的結合越來越常見。
- 雖然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背景歷史,採用的研究方法與價值觀點也不一樣,但是共同處理著核心的資源。
Information Science Theory
- 1930年代的系統理論(systems theory):系統可以視為多數的個別社會、技術與物理現象
- 1967年John von Neumann & Oskar Morgenstern發展博奕理論(game theory),最著名的是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
- 兩個囚徒被關在個別房間中,彼此不能交談
- 警方個別質詢
- 如果兩人都否定犯罪,則懲罰最輕
- 如果其中一人指認另一人,則被指認的懲罰最重,指認的人無罪開釋
- 如果兩人彼此指認,則兩人懲罰中等
- 1961年Norbert Wiener的場域控制論 (field of cybernetics):許多系統不只是因為機制在運作,還會受到「回饋」(feedback)的影響。
- 1949年Shannon以電話線測量資訊量,這想法可用於測量科技或人類語言與心理
- 1971年Noam Chomsky提出語言語法架構,用來解釋不同語言的共通模式,促進語言心理學(psycholinguistics)的誕生
- 1972年Gregory Bateson探究學習架構的共通性,能夠讓人了解傳播的上層架構。對於精神分裂症最重要影響的「雙向束縛」(double-bind)也可以用於傳播與學習上。
- 1972年G. Spencer-Brown的Laws of Form分析了形式的功能基礎與獨立要素,
- 以上對於架構的認識越多,圖資的理論與實作的關係也就越密切。
Information Science's Universe 圖資學的世界
- 圖資學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研究被記錄的資訊(recorded information)與人們之間的關係
- Recorded Information universe 資訊記錄世界
- 包含了許多研究成果:熱門文獻、交易記錄、個人典藏、音樂、影片底片等等,以及現在的數位化版本
- 圖資學關注於人們如何製造(produce it)、找尋(seek it) 、取得(retrieve it)、使用(use it)
- 最純粹的資訊世界研究:書目計量學(bibliometrics),或是以統計分析資訊記錄
Information Science's Big Questions
- 實體問題:資訊記錄世界的特徵或是規律是什麼?
What are the features and laws of the recorded-information universe?
- 社會問題:人們如何牽連、找尋、使用資訊?
How do people relate to, seek, and use information?
- 設計問題:如何能讓取得被記錄的資訊更有效率?
How can access to recorded information be made most rapid and effective?
- 我們需要得知人們跟各種資訊之間的關係,以及他們的社會情境(問題2)。
使得我們可以根據對於問題1的理解,來回答問題3的答案。
- 被記錄的資訊(recorded information):
- 通常能夠長期保存,因而會累積大量資料,成為圖資學主要的挑戰
- 不同時代的資訊量都會繼續往上提昇,因此需要發展出不同的取用方法。例如從主題詞表(subject headings)變成超連結(hyperlink)
- 而即使是新的媒體或技術,也需要結合圖資學悠久的知識,來製作有效的資訊系統
Methodological Substrate 研究方法上的基礎
- 圖資學的研究方法來自於兩個領域: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s)與工程科學(engineering sciences),最好是兩者兼具
- 例如電腦科學家,但是注重資訊檢索系統的語言學或是心理焦慮議題
- 例如對於科技感興趣的社會科學家
- 圖資學是個多才(multitalented)的領域,也因此並不會有統一的研究典範
- 不同問題有不同的研究方法
- 問題1 資訊記錄世界:採用書目計量技術、統計、哲學分析(philosophico-analytic
- 問題2 資訊尋求行為:採用社會科學技術,從量化(問卷)到質性(訪談)
- 問題3 資訊檢索技術:最好採用工程科學的形成性評估(formative evaluation),驗證小問題之後再改善到資訊檢索系統上。
Values
- 圖資學的價值傾向於「價值中立」科學(“value neutral” science)或是工程模型
- 強調把事情做好,而不考慮政治或其他目的
- 最純粹的圖資學注重找尋真理,可以不顧個人情境而應用在大多情境底下
- 圖書館學(librarianship)則是相反,注重服務導向以及加值系統
- 產生某種需要的社會性成果,以符合某些特定價值的目標
- 因此不同國家的圖書館會有不同的差異
- 作者認為圖資學還有一種特色:a sense of humor
心得
- Bates的三大問題以及各自的研究方法,可以給圖資人對於自己學科有著更清楚的認識。
- 圖資、教育與新聞傳播同屬於具有特色的高層領域,因此我們值得從教育、新聞傳播來借鏡
(more...)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