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丁版OCS特色介紹: 第一部分 / Pudding version OCS Features: Part 1

布丁版OCS特色介紹: 第一部分 / Pudding version OCS Features: Part 1

2016-02-03_010637

上一篇簡單地介紹了研討會開放原始碼管理系統Open Conference System (以下簡稱OCS),這篇我想來介紹一下我修改的地方。這次要介紹的是外表上的介面、翻譯、以及報名功能。另外還有OCS主要功能的投稿與審查功能,則留到下次再介紹。


套用Bootstrap介面 / Mordern Interface with Bootstrap

原本OCS是2014年發佈的2.3.6版,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它的介面實在是很難使用。不僅大部分按鈕都小到只有一個20px*20px的圖示,也不能隨著畫面大小作適度的調整。

image

我參考Bootstrap 3 Affix Sidebar的樣板來套用在OCS上面。套用Bootstrap之後有很多好處,像是RWD的自動適應、置頂的導覽列、按鈕、已經經過良好安排的顏色,這些都可以直接套用在網站上。

2016-02-03_151250

我把OCS的按鈕套用成Bootstrap的格式,讓它變得又大又好按。而且我還加上了圖示,讓整個畫面變得精緻許多。

2016-02-03_013450_thumb

因為Bootstrap本身就是響應式網頁設計(RWD),所以縮小螢幕的時候版面也會自動調整。儘管如此,在我的手機上看起來還是有點奇怪,這個問題就先擱著吧。


中文化翻譯 / Localization Translate

image_thumb[2]

OCS雖然有提供中文版的語系,但是跟主要使用的英文語系相比,中文欠缺的資料非常多。我花了很多時間來把前端訪客看得到的畫面都翻譯好,至於後端管理者介面就之後再處理了。

image

原本OCS中文翻譯還蠻奇怪的,特別是電子郵件的範本以及較長的說明。舉例來說,有一處翻譯如下:「這將如同一個網路超連結,出現在 "關於作者" 內的聲明底部和 "組織團隊" 的彈出頁面。」英文原文是:「You do not yet have access to this conference's presentations.」因此正確的翻譯應該是:「您無權瀏覽該研討會的簡報。」

不過OCS是免費公開的程式碼,在這裡我也不是要吹毛求疵。相反地,正因為它是開放原始碼,所以我們可以繼承前人的進度再繼續前進。

2016-02-03_153552

在進行翻譯之前,必須要先彌補中文缺少的語系設定。因此我製作了4個語系整合工具,用來將英文語系設定檔與中文語系設定檔比對之後整合:

image

之後再一一翻譯中文語系裡面的英文,就這樣將翻譯問題告一段落了。上圖是我主要使用的開發工具NetBeans


報名流程 / Registration

接下來我們來講講OCS的主要流程之一:報名。

image

OCS可以制訂多種報名類型。不同的報名類型都可以設定不同的報名截止時間與繳費方式(或是設定0元,也就是免費)。但是原始的OCS在報名時要求使用者註冊一個OCS帳號,對希望更多人參加的小型研討會來說並不合適,所以我把OCS的報名功能簡化到只需要填入「姓名」、「單位」、「電子信箱」這樣就好。

2016-02-06_115951

基於OCS報名功能,我讓報名時能夠自動寄送確認信之外,又增設報名表格與問卷調查功能上去。

報名表格 / Registration Form

有鑑於一般學術圈的研討會管理者不懂得設計複雜的HTML表單,寧願偏向製作一個Word表格讓人填寫資料,所以報名表格的功能是我新增的一個所見記得的報名表格欄位,讓管理者直接貼上Word中設計好的表格,而使用者也只要像是在Word的所見記得欄位裡面填寫資料就好。

報名表單的優點是簡單就能設計出複雜的報名表,因為就只是表格而已。但是缺點在於難以提供統計資料。為了克服這個問題,我另外做了一個問卷調查功能。

用jQuery.Survey開發的問卷調查功能 / Survey Function

image

問卷調查功能是基於jQuery.Survey的程式碼,管理者只要作出一套JSON的設定檔,就可以動態產生一個HTML的問卷。而使用者填答的結果會以JSON匯出,也能夠再匯入已經填答的結果。我更進一步簡化jQuery.Survey的程式碼,將傳統HTML會把選項(name或label)跟值(value)合成一個設定。例如以前設定HTML表單時,選項是「葷食」,而值我們可能要設成「animat food」。但是簡化過後,只要設定「葷食」,顯示選項跟值都會是「葷食」。這是參考Google表單的設計方式,這種簡單的邏輯似乎很能夠被使用者接受。

當然,我也製作了問卷調查匯出功能。能夠把多位使用者的JSON檔案轉換csv格式匯出。這樣就能夠讓使用者匯入到Excel,進一步製作統計圖表或是報到表。

有機會我再將這套工具獨立釋出給大家使用,有興趣的人可以先到GitHub上抓我改過的jQuery.Survey的程式碼來玩玩看。

可內嵌Google表單 / Integrate with Google Form

image

剛剛講到Google表單被很多國內研討會採用作為報名系統這件事情。我開發系統的原則是盡量遵照使用者原來的使用習慣,因為系統的目標是改善使用者的工作流程,而盡量不要增加大家額外的學習成本。因此我也在OCS裡面加入了可以內嵌網頁(iframe)的設定,方便管理者把建立好的Google表單嵌入到OCS中。

不過這只是單純用iframe來提供連結而已,實際上OCS跟Google表單的資料並沒有共同。所以很抱歉,沒辦法在OCS上面看到Google表單的報名結果囉。


待續 / To be continue

本篇介紹的介面修改、翻譯以及報名流程只是這次修改的一部分。OCS核心的價值在於下一篇要介紹的作者投稿、線上審稿、邀請審查委員審稿的主要流程。

為了維持能夠常常寫blog的動力,我想比起一篇寫得非常非常長,還是分成多個部分一篇一篇來寫比較好。剩下的部分就留待下次介紹吧。

(more...)

保存性後設資料計劃比較 RLG, Cedars, NLA, NEDLIB

布丁布丁吃布丁

0 Comments

保存性後設資料計劃比較 RLG, Cedars, NLA, NEDLIB

image

這是一份檔案編排與描述課堂報告,取自2004年圖檔所王文英的碩士論文針對四種保存性後設資料計劃RLG、Cedars、NLA、NEDLIB所做的介紹。儘管這四項研究計劃不一定是符合最新的標準,但可以從此一窺檔案學做研究的方式。


參考書目 / Reference

王文英(2004)。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數位保存後設資料項目建置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國立政治大學。上網日期:2014年 9月18日,檢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u33jhn /record?r1=1&h1=0

摘要 / Abstract

image

  • 本研究以 RLG、NLA、Cedars、 NEDLIB 四發展機構所提出的保存後設資料項目為比較對象,得出核心項目,再以多次深度訪談,探求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的需求及館藏特性,建置適用的保存後設資料項目。
  • 經過比較發現,RLG、NLA、Cedars、NEDLIB 所提出的保存後設資料項目,因為定位及應用目的不同,在規模、項目及描述層次上有差異,但描述重點仍有某種程度的共識。
  • 其中,NLA 詳細記載歷次更動相關事項,並針對不同型態數位檔訂立不同的描述項目的做法,值得參考。

課堂報告投影片 / Slide

投影片下載:OneDriveGooge Doc (原始檔案)Google Doc (轉換模式)Box.netMegaSlideShare

保存性後設資料標準相關連結 / Preservation Metadata Projects’ Website

image
美國的Research Libraries Group (RLG):2006年已經整併到OCLC,而成為WorldCat的一部分。
http://www.oclc.org/research/partnership/history.html

image

英國的Cedars,但是網站已經不再運作
http://www.ukoln.ac.uk/metadata/cedars/

image

歐洲各國的NEDLIB (Networked European Deposit Library),原論文已經不能使用,只剩下這個主要網站:
https://www.kb.nl/en

image

澳洲的NLA (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澳洲國家圖書館網站當然還在:http://www.nla.gov.au/ 但是計劃近況就不得而知了。

(more...)

研討會管理開放原始碼系統簡介 / Open Conference System (OCS) Introduction

研討會管理開放原始碼系統簡介 / Open Conference System (OCS) Introduction

2016-02-03_005200

由於最近幫空大社科系的2016社會變遷與當代議題研討會在架設研討會網站,所以找了網路上馳名已久的PKG系列系統之一的Open Conference System (我把它翻譯成「研討會開放原始碼管理系統」,以下簡稱OCS)。我把它拿回來進行大幅度的改造,並公開在GitHub上 (請到此下載)。。以下我想針對這個系統做個簡介。


為什麼不要用內容管理系統? / Why not use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很多人應該都有這個疑問,為什麼不要用普通的CMS,中文叫做內容管理系統(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像是Joomla、Drupal,或甚至是WordPress (儘管它是用來寫Blog用的,但很多的時候被人用做CMS)。

但是普通的CMS很難支援研討會複雜的處理流程。舉例來說,研討會會有摘要與全文兩階段投稿、多人匿名審查、審查意見與作者修正後再上傳檔案、以及審查結果公告等功能。我們必須對CMS做大量的修改、調整,才能讓它的處理流程支援研討會。因此,與其花費大量時間去將一個CMS調整成能夠支援研討會的系統,不如一開始就找一個能為研討會設計的系統,也就是本篇所介紹的OCS。

為什麼不要用email? /  Why not use email to handle conference?

然而,我先把另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說在前面:這些複雜的研討會流程,為什麼不要用email來處理就好了?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這是一種人們對於資訊系統的迷思。

事實上,用email很好。主要的理由在於他是大家熟悉的工具,我們幾乎不需要額外的學習成本就能夠使用email。第二個理由是如果研討會規模不大,那麼信件來往勢必數量上也不會多,用email來管理就很足夠了。

那為什麼不要用email呢?這是因為人們會希望追求更省力的工作流程,但是往往卻忽略了學習成本這個問題。一個資訊系統「可以用」,與「好用」,這兩者之間的距離是用新臺幣來計算。而像是OCS這種開放原始碼的系統,只能夠稱得上可以用,但是距離一般人們心目中的好用,換句話說,就是客製化,則是相當困難的事情。

儘管如此,我還是為OCS做了相當大幅度的調整。不過先讓我們看一下OCS有什麼功能好了。


開放原始碼研討會管理系統簡介 / Introduce Open Conference System

以下介紹來自於OCS的首頁

OCS是一個開放自由的網頁發佈工具,專門用來建立學術研討會。OCS的特色如下:

  • 建立研討會網站。
  • 支援論文徵稿(call for papers, cfp)流程。
  • 支援摘要投稿、全文投稿、以及摘要與全文兩階段式投稿。
  • 作者上傳稿件之後仍可以更新版本。
  • 會議主席與審查委員可以在線上完成審查作業,並能夠直接傳送Email通知審查進度。
  • 發佈研討會議程與發表的論文,並支援搜尋功能。
  • 可發佈原始資料集(布丁註:這我不太確定是什麼功能)
  • 支援研討會報名功能。可透過Paypal讓與會者繳交註冊費。

OCS複雜的後台管理系統 / Complexity Management System in OCS

為了研討會處理流程而設計的OCS相當的複雜。就使用角色來說,OCS裡面㑹可能會有以下七種角色(role):

  • 系統管理者 (System Manager):架設OCS與管理伺服器運作的技術人員。
  • 會議管理者 (Conference Manager):設定各研討會的網站細節,像是公告、議程。
  • 會議主席 (Director):負責安排主題負責人、審查者、決定論文審查結果、寫信通知作者等等。
  • 主題負責人 (Track Driector):研討㑹可以細分為多個主題,作者可以投稿到各個主題,而各主題又可以安排負責管理的主席,稱之為主題主席。主題主席可以進行的工作跟會議主席差不多,但只能夠管理投稿到這個主題的稿件。
  • 審查委員 (Reviewer):受會議主席或主題主席邀請,前來審查特定一篇論文的審查者。
  • 作者 (Author):投稿到研討會的作者。
  • 讀者 (Reader):一般研討會比較少強調這個角色。讀者的功能是可以訂閱研討會已經接受且發佈的論文。

每一種角色可以使用的功能都不一樣,例如會議主席不能夠修改整個系統的網站標題,只有系統管理者可以進行這項動作。審查者可以為稿件提出接受/修改/拒絕的意見,但只有會議主席或是主題主席可以決定這個論文的最終結果。

多種不同的角色與複雜的流程造成OCS的高度複雜性。這對許多只是想要架一個「簡單網站」的學者來說,簡直是無法想像的程度。


簡化的第一步:後臺的連結 / First Step to System Simplification: Add Quick Edit Icon

2016-02-03_010637 - Copy

這麼複雜的流程有辦法簡化嗎?老實說,如果要辦一個大型研討會,那就的確是要如此複雜的分工。我目前先做一些小功能來連結前台顯示內容與後台的設定欄位:有筆的圖示按鈕。在使用者擁有相對應的權限時,系統會在公告、議程等我修改過的位置上顯示這個按鈕,點選後就能夠直接跳掉相對應的後台欄位中。這個應急之道是給那些懶得去後台翻設定的使用者使用,但相對於OCS的高度複雜來說,只是杯水車薪。


OCS嘗試要解決的灰色文獻問題 / How OCS resolve gray literature issue

OCS並不是單純的CMS,其中一個特色就是對於灰色文獻(gray literature)問題的處理。什麼是灰色文獻呢?灰色文獻的意思是指在資訊傳播過程中所存在但難以被搜尋、取得的資訊。研討會上發表的論文就是一種很常見的灰色文獻。

大部分研討會上發表的論文並沒有正式出版。常見的情況中,研討會的會議論文集(proceeding)並不會像一般書籍一樣作成一本書、申請ISBN、遵照法定送存規定一樣地送往國家圖書館保存,而通常只是將研討會中所發表的論文作成一本會議手冊──有些研討會手冊裡面甚至連全文都沒有、只有投影片──然後只有參與研討會的與會者才拿得到。這樣的結果造成雖然有研討會論文的存在,但是一般人卻只能知道有這篇文章發表在研討會中,卻難以得到文章的內文,這就是灰色文獻的問題。

image

OCS不僅只是研討會網站,它本身也是資料典藏系統,可以讓其他人輕易取得在OCS上發佈的論文。從設定上可以看到,它提供了OAI-PMH的資料交換功能,可以作為資料提供者(data provider)讓其他資料獲取者(data harvester)來取得資料,像是PKP另一個系統Open Harvester Systems。同時它也可以為發佈的論文加上數位物件識別碼DOI (Digital Object Idenifier System),方便學術論文的引用與取得。

然而現在學術傳播環境中,研討會論文是否要公開的這個問題,其實並沒有定論。有些研討會並不是難以負擔出版成本而不將會議論文出版,而是遵照作者的意願而不公開作者在研討會發表的論文。有人可能會覺得奇怪:如果發表的論文不出版的話,那豈不是違反學術傳播的目的了嗎?這是因為許多作者會在研討會跟期刊上發表同一主題的論文,而通常研討會上只是初步的成果、期刊則會是較完整的內容。為了避免期刊的主編或審查者搜尋到作者之前發表的研討會論文而造成一稿多投的誤解,所以許多作者寧願選擇在研討會不公開他的論文,而是在期刊上刊出較完整的結果。當然,我不否認也會有真的是一稿多投:研討會跟期刊的內容幾乎一樣的問題,但這不是本文的重點。

回到OCS來看,它試圖解決灰色文獻問題的方式是否能為現在學術研討㑹所接受,我想仍需要一段時間來觀察。但我能夠確定的是,在處理OCS的如何公開論文之前,光是OCS複雜的設定就已經讓一堆不懂資訊系統的學者舉白旗投降了吧。


小結:我建置的一個不完整的版本 / Conclusion: My modified OCS is not stable.

2016-02-03_010637_thumb_thumb

如果你也想要來架設OCS看看的話,可以從我的GitHub上取得我目前修改的進度:

秉持著開放原始碼的精神,既然從開放原始碼的系統取得了OCS,我當然也很樂意與大家分享我作的系統。但是必須事先聲明的是,這是一個不完整的系統。因為我是一邊安裝一邊修改,直到最後才順利讓它勉強可以運作。我並沒有要讓它做到可以讓人從無到有地順利架設,只要能夠支援現在研討會運作就好了。

另一方面,我的OCS目前僅支援線上全文審查的功能,還沒有去修改它的摘要/全文二階段審查功能。這可能是要到年中的時候才會去處理的問題,現在就先擱著了。

 

總之,歡迎大家拿取我修改過的程式碼來作進一步開發,有問題歡迎底下提問,或是用GitHub的Issues功能提問都可以。接下來幾篇我想跟大家聊聊我這個OCS改了什麼東西,慢慢來寫吧。

(more...)

適合聽力練習的Android音樂播放器:Music Folder Player

布丁布丁吃布丁

適合聽力練習的Android音樂播放器:Music Folder Player

unnamed

你有很多英文聽力練習用的錄音檔想要放在手機聽嗎?你覺得這些錄音檔太快了聽不清楚嗎?如果你也是Android的使用者的話,來試用看看這個Music Folder Player吧。


簡介 / Introduction

12243468_10205577149095796_4929910695031394358_n

您可以在Google Play安裝Music Folder Player:

以下內容翻譯自Music Folder Player (MFP)在Google Play介紹:

Music Folder Player (MFP)是為了那些不喜歡以歌手(artist)、專輯(album)、曲目(track)或是播放清單(playlist)來播放音樂的人們而做的。如果您偏好使用資料夾(folder)來管理音樂,那MFP就是您需要的工具。

此外,MFP還有許多獨特的功能,包括:

  • 符合Google的物質設計(Material Design) (布丁註:其實設計彷彿是Android 4)
  • MFP會在您離開時記住上次播放的音樂進度位置。同時也會記得您每個資料夾最後播放的曲目。
  • 您可以選擇「扁平」(flat)式地陳列每一個資料夾,或是保持原本的多層次資料夾瀏覽模式。
  • 四個快轉按鈕(seek buttons)皆可自訂。這在聽podcasts或是有聲書(audio books)的時候非常方便。
  • 等化器(equalizer):四種可自訂的設定、八種預先訂定的設定,像是強調低音(Bass Booster)、強調人聲(Vocal Booster)以及聚會(Party)設定。
  • 虛擬的室內與迴響特效(Android 2.3)
  • 速度控制與音高修正(pitch correction) (Android 4.2+):可以增加或降低podcasts或是有聲書播放的速度,但並不適合普通音樂。操作方式請看這個影片。
  • 音量放大器(pre-amplifyer) (Android 4.2+):當音樂聲量太低的時候,可以用來增加它的聲量。
  • 432 Hz 播放模式 (Android 4.2+):請看這篇文章的說明
  • 車用/運動模式:顯示大按鈕。
  • 可以用雙指手勢改變聲量與左右聲道平衡:雙指放在左右,上下滑動調整聲量;雙指放在上下,左右滑動調整平衡。詳情請看此操作影片
  • 復原功能:如果您誤觸其他按鈕,您可以立刻復原。
  • 隨機播放(shuffle)與重播(repeat)功能:長按播放(play)或暫停(pause)按鈕。
  • 刪除(delete)與重新命名(rename)檔案:長按檔案。
  • 睡眠計時器(sleep timer)
  • 耳機按鈕控制:點兩次或三次都可以設定不同功能。
  • Last.fm音樂推薦 (Simeple Last.fm Scrobbler)
  • 搜尋檔案或資料夾
  • 分享檔案

可惜的是,免費版本MFP的廣告有點多。不僅播放器下面的廣告條太接近播放按鈕,導致容易被誤觸之外,離開MFP的時候也常常出現全頁廣告。

如果你很滿意MFP的功能的話,那不妨也可以到這裡買它的付費版本,把廣告去掉吧。


如何調整音樂播放的速度? / How to change the playback spped?

MFP有很多功能,其中我覺得最特別的是「調整速度」的這項功能。如果要試著一個字一個字仔細聽懂廣播、有聲書的內容,而又無法接受原本音樂檔案速度的話,那這個功能可真的能夠幫得上大忙。不過前提是這項功能只有Android 4.2以上的版本才能使用,舊版本的使用者可能就得令尋其他途徑了。

不過這個功能隱藏在MFP的深處,啟用跟關閉都有點麻煩。以下我將介紹如何開啟這個功能。

12507494_10205577148015769_717671999522058730_n

首先,我們進入MFP的播放介面,然後按下控制鍵右邊的功能按鈕12507494_10205577148015769_717671999522058730_n

12494747_10205577148495781_5402705433735441622_n

我們會看到設定的畫面。這個畫面很長,讓我們往下拉。

12417968_10205577148295776_1397054741922558678_n1

讓我們找到「ADVANCED (EXPERIMENTAL!)」,先打開「Experimental effects」這個功能,然後下面的「Speed」(播放速度)跟「Pre-amplifier」(音量放大器)就可以調整了。

預設的「Speed: 1.0 X」表示原始速度,最慢可以調整到0.3倍,最快則可以調整到2倍。我個人覺得0.8倍聽起來很不錯,可以一個字一個字聽得清楚。特別要稱讚MFP的是他還有做到音高修正,即使速度放慢,音高也不會隨之降低,聽起來還是跟原本的人聲差不多。

不過可惜的是,MFP並沒有歌詞播放的功能。如果想要在播放聲音時搭配閱讀全文的話,可能就要找找其他工具了。

(more...)

ELIS日常生活資訊檢索 / 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 seeking Approaching information seeking in the context of “way of life”

ELIS日常生活資訊檢索 / 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 seeking Approaching information seeking in the context of “way of life”

image

Savolainen所發表的ELIS日常生活資訊行為模型是我國資訊行為相關研究必定會引用的一篇論文,特別是他的那一張架構圖。但除了引用架構圖之外,我還是很認真地勸各位同學好好看一下這篇論文,Savolainen歸納的四種生活管理形態是一種很不錯的分析方式,值得參考。此外,Savolainen後續還有進行許多的相關研究,建議同學也可以讀讀他其他篇文章,請看作者個人網頁


書目資訊 / Bibliography

Savolainen, R. (1995). 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 seeking: Approaching information seeking in the context of “way of life.”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17(3), 259-294. doi:10.1016/0740-8188(95)90048-9

筆記檔案下載:Google DriveOne DriveBox.netMega

摘要 / Abstract

  • 本研究提出了一種模型(framework),以生活方式與生活管理來研究日常生活資訊檢索(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 seeking, ELIS)
  • 生活方式(Way of life)的定義是「事物的順序」(order of things),例如工作與休閒的時間、消費模式、以及興趣。
  • 生活管理(Mastery of life)的定義為「讓事情井然有序」(keeping things in order)。ELIS中有四種生活管理的型態:樂觀-認知(optimistic-cognitive)、悲觀-認知(pessimistic-cognitive)、保守-情感(defensive-affective)與悲觀-情感(pessimistic-affective)
  • 本文檢視了ELIS的兩個主要面向,包括偏好導向與問題解決的搜尋行為。
  • 本研究模型以實徵研究法,透過訪談各11位教師與工人來驗證。
  • 在以偏好導向與問題解決搜尋行為來驗證之後,最後對此模型提出未來研究方向。

大綱 / Outline

  • 1. Introduction [P.1]
  • 2. 非工作的資訊行為基本作法 / BASIC APPROACHES TO NONWORK INFORMATION SEEKING [P.2]
  • 3. 基本概念 / BASIC CONCEPTS [P.3]
    • 3-1. 生活方式 / Way of Life [P.3]
    • 3-2. 生活方式作為「事物的順序」來看 / Way of Life as "Order of Things" [P.4]
    • 3-3. 生活方式的運作 / The Operationalization of Way of Life [P.5]
    • 3-4. 生活管理 / Mastery of Life [P.6]
    • 3-5. 生活管理的發展 / The Development of Mastery of Life [P.6]
    • 3-6. 生活管理的型態 / Mastery of Life-A Typology [P.7]
    • 3-7. 日常生活資訊檢索 / 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 Seeking (ELIS) [P.8]
  • 4. 研究架構 / THE RESEARCH FRAMEWORK [P.9]
  • 5. 實證研究:研究目標與資料 / THE EMPIRICAL STUDY: OBJECTIVES AND DATA [P.9]
  • 6. 生活方式的特徵 / OVERALL FEATURES OF WAY OF LIFE [P.12]
  • 7. 偏好導向的日常生活資訊尋求行為 / SEEKING ORIENTING INFORMATION IN EVERYDAY LIFEl [P.14]
    • 7-1. 關注日常生活的面向 / Main Aspects of Monitoring Everyday Life [P.14]
    • 7-2. 生活方式與日常生活資訊檢索行為的互斥性 / Way of Life and ELIS: Mutual Ties [P.15]
    • 7-3. 教師與工人的偏好導向資訊檢索行為 / Teachers and Workers as Seekers of Orienting Information [P.16]
    • 7-4. 電子與印刷媒體的偏好導向資訊檢索行為 / Seeking Orienting Information from Electronic and Printed Media [P.17]
    • 7-5. 分類偏好導向資訊檢索者 / Classifying the Seekers of Orienting Information [P.18]
    • 7-6. 電子媒體使用型態 / Use of Electronic Media [P.19]
    • 7-7. 印刷媒體使用型態 / Use of Printed Media [P.21]
    • 7-8. 結論 / Seeking of Orienting Information: Conclusions [P.23]
  • 8. 問題解決的日常生活資訊尋求行為 / SEEKING PRACTICAL INFORMATION IN EVERYDAY LIFE [P.23]
    • 8-1. 日常生活資訊檢索行為與生活管理的類型 / ELIS and the Types of Mastery of Life [P.24]
    • 8-2. 關鍵事件調查法 / Critical Incidents [P.25]
    • 8-3. 研究方法 / Method [P.25]
    • 8-4. 主要發現 / Main Findings [P.27]
    • 9. ELIS類型的比較 / COMPARISON OF ELIS TYPES [P.29]
  • 10. 結論與評估 / CONCLUDING ASSESSMENTS [P.30]
    • 10-1. 重新定義研究架構的問題 / Questions of Reftig the Research Framework [P.31]
    • 10-2. 結論 / Conclusion [P.32]

筆記 / Note

1. ELIS研究架構 [P.9]

image

1-1. 生活方式 / Way of Life [P.3]

生活方式的理論基礎是來自於Pierre Bourdieu (1984) 對於興趣(habitus)的定義:

habitus is a socially and culturally determined system of thinking, perception, and evaluation, internalized by the individual.

興趣是一種個人由社會與文化所決定的思想、覺知、評估、內化系統

由於興趣的定義太過抽象,本研究提出了「生活方式」(way of life)來描述興趣的實務表現

  • way of life is mainly constituted through everyday activities and their mutual valuation whereas life style primarily refers to “surface” elements of way of life,
    生活方式主要是透過每天的活動以及生活型態的共同價值反映出生活方式的"表面"元素
  • 例如消費型態與生活,強調日常生活中的個人喜好

生活方式通常會被視為「事物的順序」(order of things)

  • 「事物」(Things)是指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活動,包括工作、家事與志工
  • 「順序」(order)則是指對這些活動的偏好

生活方式的運作概念,可由三種變項組成:

  • 時間安排(the structure of time budget):將時間用於工作、工作之外的必要活動(例如家事)與興趣(讀書、看電視)的比例
  • 消費型態(models of consumption):個人將金錢用於購買商品或服務上,例如購書與看運動比賽
  • 興趣(nature of hobbies):可知道人們做起來最愉悅的事情,併揭示其資訊來源的偏好,像是休閒時候讀報紙
1-2. 生活管理 / Mastery of Life [P.6]

生活管理:由於生活方式不會自動產生有意義的順序,因此生活管理就是把事物都安排好

  • 這與心理學、社會學所使用的名詞相關:life management, managing one’s own life, life control, and coping

生活管理型態:影響生活管理的重要因素,是個人所在的問題情境,以及解決問題的資訊尋求。

生活管理的問題情境可以從問題解決的兩種維度來分析:

  • 認知 (cognitive) vs. 情意 (affective):認知導向是強調有系統性地解決問題;情義導向則是相反
  • 樂觀 (optimism) vs. 悲觀 (pessimism):對於問題是否有可能解決的期望

因此基於上述兩種維度,生活管理可以分成四種型態:

  • 樂觀-認知(Optimistic-cognitive):能夠積極地解決問題,並具備系統性資訊檢索檢索技能
  • 悲觀-認知(Pessimistic-cognitive):有系統地搜尋資訊,但不期待能夠解決
  • 保守-情意(Defensive-affective):樂觀地認為問題可能解決,但是常常忽略現實考量而容易失敗。
  • 悲觀-情意(Pessimistic-afective):不積極解決問題,而是以尋求短暫快樂為主
2. 實徵研究:偏好導向(Orienting)與問題解決(Practical)的日常資訊檢索行為
  • 本研究以ELIS分析了兩種族群:中產階級(教師)與藍領階級(工人)
  • 研究對象:1993年來自芬蘭的11位教師與11位工人
    每人訪談至少90分鐘
    • 半結構訪談法:關注職業特性、消費型態、休閒時間的用處、各種情境下資訊尋求使用的媒體以及資訊的價值,以及日常生活資訊尋求
    • 關鍵事件訪談法:詢問最近印象深刻的問題情境,並分析問題解決的方式與尋找的資訊
  • 資料分析:
    • 以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進行分析
    • 生活管理的型態係研究者以客觀定義來歸類,而非直接詢問受訪者
  • 分類資訊尋求的偏好導向
    • 本研究採用Erametsa (1990)的概念來判斷媒體使用量的高中低
    • 媒體的使用偏好被歸類為認知導向、中立、情意導向
  認知導向 情意導向
特性 考慮現實情況 傾向於脫離現實的思考
資訊檢索 從不同來源取得資訊 偏好直接從資訊尋求中獲得結果
看報紙 長篇論述、政治、科學與傳統 娛樂版
讀書 -- 很少讀書
電視與廣播 關注政治與文化發展 廣告節目、電影與影集、娛樂節目、搖滾樂
  • 媒體使用型態:
    • 電子媒體:電視、廣播
      image
    • 紙本媒體:書本、報紙
      image
    • 從圖2跟圖3中可以發現資訊尋求行為中,媒偏好與媒體類型無關係
    • 教師在紙本媒體中比工人更傾向於認知導向
  • 問題解決的關鍵事件調查:
    • image
    • 調查結果沒有發現被歸類到悲觀-情意的事件
    • 生活管理類型跟社會階級無關
    • 由於問題是互不相干,因此難以找到可度量的單位去做長期且大量的分析
4. 結論與評估 [P.30]
  • ELIS還需要做更多的實證確認
  • 未來研究模型應該納入資訊可取得性(availability and accessibility of information)
心得
  • 分析的方法很淺顯易懂,可作為訪談結果結合理論模型進行分析的範例。
  • 驗證方式跟結果則是緊密地跟時代背景結合
(more...)

SMART與SIRE實驗性檢索系統 / The SMART and SIRE experimental retrieval systems

SMART與SIRE實驗性檢索系統 / The SMART and SIRE experimental retrieval systems

image

這篇是講資訊檢索歷史中Salton所發展的代表性檢索系統SMART,可以看得出1997年所使用的技術早就已經相當成熟了。


書目資料 / Bibliography

Salton, G., & McGill, M. J. (1997). The SMART and SIRE experimental retrieval systems. In Readings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pp. 381–399).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Inc. Retrieved from http://dl.acm.org/citation.cfm?id=275715

這一份文章是書中的一個章節。這個章節是橫著擺,就是跟其他作者不一樣,讀起來有點麻煩啊。

前言 / Preview

本章的目標是未來資訊檢索系統中可能會用來處理分析、檔案組織、搜尋以及檢索的方法。

SMART系統可能是不基於倒置索引檔(inverted file technology)中最知名的實驗系統。本章會詳細介紹SMART系統的細節,包括自動索引方法、叢集式檔案組織 (可以講相關資料彙集成一個常見的類別)、以及互動式搜尋技術(使用相關回饋來改善使用者下檢索詞彙的問題)。

各種其他實驗的檢索系統,包括SIRE,也使用了許多創新但目前仍不常見的功能。本章最後會介紹這些例子。本地叢集化的方法以及在布林檢索中結合詞彙權重的方法,可以將使用者的回饋與查詢結合在一起。

大綱 / Outline

  • 0 PREVIEW
  • 1 INTRODUCTION
  • 2 THE SMART SYSTEM ENVIRONMENT
    • *A Vector Representation and Similarity Computation 向量呈現 與 相似度計算
    • *B Vector Manipulation  向量操弄:相關回饋 & 叢集文件檔案
    • C Vector Generation  自動產生向量
    • Figure 4-8 Simplified SMART system flowchart.
  • 3 SMART SYSTEM PROCEDURES
    • A Automatic Indexing
      • 1 Synonym dictionaries, or th.esauruses 索引典
      • 2 Hierarchical term arrangements 階層詞彙排序
      • 3 Syntactic analysis 語法分析
      • 4 Semantic analysis 語義分析
      • simple automatic methods
      • Table 4·1 Phrase-generation process. 斷詞分析過程
      • Figure 4-9 Single-link cluster example 共現詞製作叢集範例
      • Figure 4-10 Typical SMART automatic
        indexing process.
    • *B Automatic Document Classification
      • Several problems may arise
      • Figure 4-11 Example of cluster splitting process
      • Figure 4-12 Cluster generation and search . (Adapted from reference 18.)
    • *C Relevance Feedback Operations
      • Figure 4-13 Relevance feedback operation .
      • Figure 4-14 Relevance feedback en- vironment.
    • *D Dynamic Document Space
  • 4 AUTOMATIC ENHANCEMENTS OF CONVENTIONAL  RETRIEVAL
    • *A Document Ranking and Term Weighting
    • *B Retrieval through Man-Machine Dialogue and Local  Clustering
  • REFERENCES

筆記 / Note

SMART的基礎

  • 向量呈現與相似度計算
  • 向量操弄:相關回饋 & 叢集文件檔案
  • 向量產生的方法

SMART的貢獻

  • 自動索引
  • 自動文件分類
  • 相關回饋
  • 動態文件空間
(more...)

現代資訊檢索概論 / Modern information retrieval A brief overview

現代資訊檢索概論 / Modern information retrieval A brief overview

image

這是另外一篇資訊檢索歷史的文章。裡面的名詞你都知道嗎?


書目資料 / Bibliography

Singhal, A. (2001). Modern information retrieval: A brief overview. IEEE Data Engineering Bulletin, 24(4), 35–43.

摘要 / Abstract

數千年以來,人們開始瞭解資訊儲存與取用的重要性。隨著電腦時代的到來,大量資訊的儲存變得可行,而且如何從這些儲存庫中取得有用的資訊也成為必須面對的課題,資訊檢索(Information Retrieval, IR)就是因應這樣的需求而在1950年代誕生。

經過經過40年之後(布丁註,本文為2001年),資訊檢索領域已經有相當成熟的發展,每天都有不同使用者操作著各種資訊檢索系統。

這篇文章概要地回顧了資訊檢索領域的重要發展,並且描述該領域的現況。

大綱 / Outline

1 Brief History

2 Models and Implementation

2.1 Vector Space Model 向量空間模型

2.2 Probabilistic Models 機率模型

2.3 Inference Network Model 推論網路模型

2.4 Implementation

3 Evaluation

4 Key Techniques

4.1 Term Weighting 字詞權重

4.2 Query Modification 查詢修正

5 Other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6 Summing Up

References

簡易筆記 / Note

這一篇分成將IR的歷史與IR的技術。

 

[IR的歷史]

  • 公元前3000: 蘇美人楔形文字泥板
  • 紙 & 印刷術 -> 電腦
  • 1945: Bush -> 存取大量知識 -> 如何自動檢索文本
    -> 1957: Luhn 關鍵字檢索
    - 1960s: Salton's SMART
  • - 1970s~1980s: 多維度檢索 -> 但難以用於大量文本
    -> 1992 TREC鼓勵大文本檢索

[IR技術]

  • 布林系統的缺點:沒有相關性排序
  • IR模型
    - 向量空間
    - 機率模型
    - 推論網路模型 (貝氏網路推論模型)
(more...)

資訊檢索的7個時代 / The seven ages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資訊檢索的7個時代 / The seven ages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image

這一篇最近一次考試中考出來的一篇文章,回顧1945到近2010年間的資訊檢索發展歷史。像這種歷史回顧性的文章是列入考題的熱門題材,而回顧文章的寫作方式也是很值得作為參考。


書目資料 / Bibilography

Lesk, M. (1996). The seven ages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UDT Occasional Papers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 Retrieved from http://lesk.com/mlesk/ages/ages.html

摘要 / Abstract

Vannevar Bush他在1945年發佈的文章為世界的圖書館建立了一個快速取得資料的目標,而這個目標應該在經過65年之後的2010年完成(布丁註:該文章是在1996年發表)。因此,我們就可以將歷史記錄與Bush所想的做個比較。

資訊檢索(information retrieval)這個學科在1950年代與1960年代經歷了學童期(schoolboy),然後在1970年代積極發展之後,其研究成果,例如全文檢索系統(free-text search systems)在1980年代與1990年代廣泛應用於一般民眾的身上。

統計與智能內容分析兩種技術是資訊檢索主要的發展方向。以往的重點大多在前者,但是到了現代網際網路發展之後,人所建立的連結逐漸受到重視。

當我們學習如何處理文字資訊的時候,資訊檢索則是更進一步,朝向聲音與影像檢索的處理議題進行研究。而這些內容也正是現在圖書館發展多媒體數位館藏所要面對的問題。

在經過了如同個人一生的時間之後,我們看起來總算可以完成Bush的夢想了。

大綱 / Outline

  • Abstract
  • Introduction
  • 1. Childhood (1945-1955)
  • 2. The Schoolboy (1960s)
  • 3. Adulthood (1970s)
  • 4. Maturity (1980s)
  • 5. Mid-Life Crisis (1990s)
  • 6. Fulfillment (2000s)
  • 7. Retirement (2010)
  • What might go wrong?
  • What might go right?
  • References

筆記 / Note

  1. Childhood 幼年期:卡片目錄
  2. The Schoolboy 學童期:線上索引系統, recall-precision, SIG-IR, 實驗系統 NASA's RECON, 化學摘要關鍵字檢索 (free text search), 相關回饋, 仍在研究中
  3. Adulthood 成長期:電腦輸入更容易,分時與批次系統,資料庫系統商業化, MARC計劃, 合作編目, 布林邏輯搜尋, Lexis 全文搜尋系統,辦公室自動化,專家系統與人工智慧
  4. Maturity 成熟期:儲存空間成本降低,檢索系統改變:摘要與索引->全文;讓非專家也能用、OPAC興盛:感謝OCLC與RLG提供合作編目、全文檢索系統興盛、新聞雜誌都上線、CD普及是關鍵改變
  5. Mid-Life Crisis 中生代危機:網際網路興起、個人網頁興起、掃描興起、美國的數位圖書館計劃
  6. Fulfillment 完成期:處理圖片、聲音、影片->多媒體圖書館、掃描老文件(JSTOR計劃)
  7. Retirement 退休期:作者預期的夢想:電腦化完成、書籍數位化完成、個人電腦盛行、放棄難讀的手稿、節目多樣化、遠距學習、圖書館經濟體
(more...)

如何關閉TeamViewer的Quick Connect Button / How to disable TeamViewer’s Quick Connect Button

布丁布丁吃布丁

如何關閉TeamViewer的Quick Connect Button / How to disable TeamViewer’s Quick Connect Button

2016-01-14_212635

本文將教大家如何關閉TeamViewer的「快速連線按鈕」(Quick Connect Button)。因為這個功能埋得太深入了,讓我不得不憤而寫一篇圖文介紹來教大家怎麼關閉。


什麼是「快速連線按鈕」? / What is “Quick Connect Button”?

TeamViewer是一個知名的跨平臺遠端桌面免費工具,我在之前也有介紹過它。然而TeamViewer不甘成為簡單的工具,在多年的改版之後加入了我們很多用不到的功能,其中一個功能叫做「快速連線按鈕」 (Quick Connect Button)。

雖然寫這篇的時候TeamVeiwer已經發展到11.0.53.254版,但其實TeamVeiwer早就在2009年的4.1版就已經加入了「快速連線按鈕」的這個功能。

快速連線按鈕是會在每一個視窗的右上角加上一個左右箭頭 「<->」image的按鈕。使用者可以點選這個按鈕、然後選擇要分享的聯絡人(Partner),就能夠直接把這個視窗畫面傳送給對方看。

但是老實說,通常我們操作電腦來解決問題時不會只用一個視窗,而且快速連線按鈕會讓我常使用的遠端連線管理工具mRemoteNG出問題。

最近終於忍不住想要來找找怎麼關閉快速連線按鈕了。但是這個按鈕不光是在哪裡設定,我一開始連名字叫做什麼都不知道。隨意找幾個關鍵字之後,發現網路上非常多教學都在教怎麼關閉快速連線按鈕,例如Rizonesoft的這篇或是Ashwin這篇。Rizonesoft寫得更是好笑,他說光找這設定可花了他10分鐘。對一個號稱簡單使用的軟體來說,TeamViewer真應該檢討一下。


如何關閉快速連線按鈕 / How to Disable Quick Connect Button

回到正題,讓我們繼續講怎麼關閉快速連線按鈕。以下我以TeamViewer 11.0.53.254版作為例子來說明。

2016-01-14_213325

首先我們打開TeamViewer,進入「其他」中的「選項」。

2016-01-14_214928

在「TeamViewer選項」對話視窗中,從左邊進入「進階」,然後選擇「顯示進階選項」。

2016-01-14_215029

找到「電腦與聯絡人的進階設定」,底下有「快速連線按鈕」,請按下右邊的「設定」。

2016-01-14_215127

在「設定QuickConnect」對話視窗中,我們把「顯示QuickConnect按鈕」的選項取消打勾。然後一路按「確定」退出設定。

這樣就大功告成囉,希望大家使用TeamViewer順利!

(more...)

從資訊行為到數位學習 - 談數位閱讀之研究 / From Information Behavior to Digital Learning: Conducting Digital Reading Research

布丁布丁吃布丁

從資訊行為到數位學習 - 談數位閱讀之研究 / From Information Behavior to Digital Learning: Conducting Digital Reading Research

image_thumb

我在2015年12月的時候承蒙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陳亞寧老師的邀請,到他的課堂上跟研究生演講我的數位學習與數位閱讀研究領域,演講名稱訂為「從資訊行為到數位學習 - 談數位閱讀之研究」。

這次演講我希望讓同學認識到數位閱讀研究其實不只有閱讀偏好的調查,或是比較紙本還是數位哪個好的傳統議題。我們也可以用學習的角度來看數位閱讀,並用巨量資料的方式進行分析。


投影片 / Slides

投影片下載:OneDriveSlideShareGoogle DriveBoxMega

大綱 / Outline

  • 巧合:圖書館+數位學習=?
  • 他山之石:數位學習的研究方法
  • 不只是資料:巨量資料與閱讀
  • 找到資料之後:數位閱讀的資訊行為

由於擔心資圖系的同學不太瞭解為什麼會從圖書館的研究場域跳到數位學習,所以我開頭先講了一下自己的經歷。因為是比較啟發式的主題,所以我是用輕鬆的方式來演講,希望能夠引發同學的興趣。

其實這個演講的內容是我希望作為博士論文的題目。作為介於圖書資訊學、數位學習以及資訊科技中間的跨領域研究者,我覺得我們應該從開拓不同的研究方式來重新審視傳統議題。閱讀是傳統學習的議題,但是加入數位學習的應用與分析之後,它就可以從全新的角度切入。

後續當然還有很多題目可以做。不過做一份研究的重點其實不是做大,而是小題大作。如何將眾多有趣的想法聚焦成為一個可以執行的計劃,這才是做研究最重要的起步。


後記 / Postscript

演講的過程比我想象中的還要順利。準備好的幾個笑話,同學們也很捧場。但最重要的是,同學針對我的演講問了很多很深入的問題。例如潛水者的處理方式、太多標註時候的混亂問題。這些問題在往年的研究中其實都有處理過,但還是很驚訝同學居然也發現到這個問題。淡江資圖系的學生真是前景可期啊!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