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side the search process: Information seeking from the user’s perspective 從使用者觀點看資訊檢索

image

Kuhlthau, C. C. (1991). Inside the search process: Information seeking from the user’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42(5), 361–371.


1. 前言

  1. 傳統的資訊尋求是在bibliographic paradigm書目典範中,是為了集中與排序,但對使用者來說則是充滿不確定跟困惑的問題
  2. Information Search Process (ISP) 資訊搜尋處理:
    the ISP is the user’s constructive activity of finding meaning from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extend his or her state of knowledge on a particular problem or topic.
    為了擴展對問題主題的認識,找資訊的行動過程
  3. Information seeking 資訊尋求:a process of sense-making in which a person is forming a personal point of view (Dervin, 1983)
    形成個人觀點的決策過程

2. ISP的理論基礎

  1. Phases of Constructions建構階段(Kelly, 1963)
    1. 「困惑」常常導致對於新資訊的「質疑」;因為新資訊太過分散而導致「恐懼」
    2. 此時,個人會提出「假設」與測試取得新的知識架構,進而對暫時的假設進行「重組」
  2. Levels of Need 需求層次 (Taylor, 1963; 1986)
    1. Visceral 內藏需求但無法表示
    2. Conscious 腦中浮現需求
    3. Formal 外顯陳述
    4. Compromised 組織查詢語句
  3. Levels of Specificity 具體表達層次 (Belkin, 1980):ASK (Anomalous State of Knowledge)假設
    1. 低層次:提出問題與經驗的需求
    2. 高層次:能以較準確的命令提出資訊的需求
  4. Mood 情緒 (Kelly):
    1. Invitational 被引導的:根據吸收的資訊,開啟新想法與接收改變
    2. Indicative 直接的:根據現有建構的資訊,拒絕新資訊研究ISP情感與認知層面的方法論

3. ISP的6個階段

ISP階段

Feelings 感受

Thoughts 想法

Actions動作

根據Kuhlthau Model的合適任務

1. Initiation 起始 Uncertainty 不確定 General / Vague 模糊 Seeking Background Information 找大範圍資料 Recognize 認識
2. Selection 選擇 Optimism 樂觀的     Identify 辨識
3. Exploration 瀏覽 Confusion / Frustration / Doubt 困惑質疑   Seeking Relevant Information 找相關資料 Investigate 調查
4. Formulation 提出查詢 Clarity 思路清晰 Narrowed / Clearer 清晰窄化   Formulate 闡述
5. Collection 蒐集資料 Sense of irection / Confidence 有信心的 Increased Interest 增加興趣 Seeking Relevant or Focused Information 找聚焦資料 Gather 取得資料
6. Presentation 表達 Relief / Satisfaction 滿足 or Disappointment 失望 Clearer or Focused 聚焦   Complete 完成任務

4. 理論與實際研究的差異

  1. 群體之間的差別:比較公共圖書館、學術圖書館與學校圖書館的使用者
    • 公共圖書館使用者在資訊尋求初期較學術或學校圖書館有信心
    • 大學圖書館的學生在資訊尋求末期較高中圖書館的學生有信心
  2. 任務認知上的差距:受試者在各階段進行的任務與預期有很大的不同
    • 受試者提蒐集、完成任務
    • 研究發現,許多人在進入表達或寫作階段時,對主題都尚未清楚聚焦

5. 未來研究

  1. 驗證資訊搜尋處理的模型
  2. 確認使用者在搜尋中進行的任務,以及他們的實際體驗
  3. 比起被強迫指定作業的資訊需求,也需要研究需求來自於自身的情況,例如不是上課的成人
  4. 研究資訊搜尋過程中,搜尋成果跟認知、情感方面的關係

6. 討論:Anxiety焦慮

  1. 焦慮:通常跟缺乏資訊資源與技術的知識有所關連
  2. 預防使用者的不確定,可以改善ISP前期的狀況
    • 資訊系統需要發展出辨識使用者在ISP各階段的問題,並提供不同的搜尋策略,像是初步認識、瀏覽探索、全面搜尋、檢索摘要等

感想

  • 最後的討論非常值得讓人深思,資訊系統應該更加個人化地輔助使用者的檢索歷程,而不是一個單純的工具。
  • 題目方向:以使用者的焦慮程度與他所執行的資訊行為,辨識使用者在ISP各階段的特徵,製作資訊系統預測使用者所處的ISP階段的模型

以往資訊檢索都是站在系統的角度來設計,不過Kuhlthau則是呼籲大家要從使用者為中心,這是很重要的轉變。讀的時候文中有挺多的抽象形容詞讓我難以理解,我還需要再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