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位圖書館對於學術傳播造成的影響 / Digital libraries and the continuum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image

這是一篇發表於2000年的課堂閱讀筆記。作者Borgman從全面的角度來介紹數位時代對於學術傳播帶來的衝擊,帶領讀者從認識「學者生態的改變」。這篇文章距今已經超過15年,對許多學者來說,數位圖書館已經如呼吸一般地自然 (很多人都不知道原來Google Scholar上下載的論文竟然是圖書館訂閱的),而輔助學術研究的數位工具也越來越盛行(大推Zotero)。現在回頭看看這篇,會有很多時代差異的感受吧。

對了,這篇講的「出版」是指學術論文的出版,並非書店門口的暢銷書出版喔


書目 / Bibliography

image

Borgman, C. L. (2000). Digital libraries and the continuum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56(4), 412–430. doi:10.1108/EUM0000000007121

作者 / Author

Christine L. Borgman

Presidential Chair & Professor of Information Studies

imag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Studies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

學術專長:

  •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學術傳播,
  • digital libraries 數位圖書館,
  •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科學資訊學,
  • information seeking 資訊尋求研究,
  • information retrieval 資訊檢索,
  • information policy 資訊政策,
  • infrastructure 資訊設施,
  • learning and cyberlearning 網路學習,
  •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人機互動,
  • bibliometrics 書目計量學

個人網頁: http://christineborgman.info/

摘要 / Abstract

這篇文章探索了兩種領域之間的關聯:一者是近年來再度受人注目的學術傳播(scholarly communication),另一個是新興研究領域的數位圖書館(digital libraries)。學術(scholarship)本質上是一種社交流程(social process),並且是與學者、與學術社群、與出版者和圖書館之間緊密結合的架構。這些利益關係者(stakeholders)一致認為數位出版(eletronic publishing)、數位圖書館(digital libraries)、電腦網路的出現,以及它們所影響的定價、智慧財產政策(intellectual property policies)以及合約,逐漸朝向不平衡的方向發展。但是他們並不認為會有方法可以讓這種局面恢復平衡。

學術傳播流程和數位圖書館之間的交集更是有許多值得關注的問題。這包括數位圖書館支援資訊尋求循環(the cycle of information seeking)的能力、支援使用與創造的能力、支援文獻社會週期(social life)的能力、以及支援數位出版(electronic publishing)的能力。

其他令人在意的議題還有學術傳播與數位圖書館結構之間的交集。大量彼此之間相互關聯的學術文獻,就像是文獻之間有所連結一樣,也同樣出現在數位圖書館的內部或多個數位圖書館之間。數位文獻在保存上的不確定性、數位出版和數位圖書館的商業模式、以及實體和虛擬圖書館之間的衝突,都是後續研究值得探討的問題。

PDF註解下載 / PDF Comment

以下提供我的PDF閱讀筆記,供大家參考:


論文閱讀筆記 / Note

1. INTRODUCTION

1960年代到1970年代間:學術傳播的相關研究開始興起

  • 建立模型(models):資訊流動(information flows)以及測試行為理論(theories of behaviour)
  • 重要著作:1974年Jack研究科學傳播

1970年代到1990中期:以書目計量學研究學術傳播

  • 科技進步,學術傳播研究也有新興方向發展
  • 重要著作:Jack的「傳播研究(communicating research)」

1990中期到至今(2000):全球化的時代

  • 研究者可以以數位形式發表,透過網路將論文傳播到全世界
  • 但是印刷出版仍未見消退
  • 因此值得我們去思考科技、行為、機構、經濟與政策在數位圖書館與學術傳播之間的關係
2. TERRITORY AND TERMINOLOGY / 論述領域與名詞解釋[P.2]
2-1.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學術傳播 [P.2]

學術傳播的分類:Lievrouw將學術傳播研究分成兩種

  • the study of its social processes 學術的社會流程:包括如何與為何學者要做學術出版
  • the study of social structures of scholarship 學術的社會結構:編輯者、審查員與出版者的角色

學術傳播的流程:作者對於學術傳播的定義:

  • By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we mean the study of how scholars in any field (e.g. physical, biological, social, and behavioural sciences, humanities, technology) use and disseminate information through formal and informal channels.
    我們所謂的學術傳播,是研究任何領域的學者如何透過正式與非正式的管道,以使用並散佈資訊。
  • The study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includes the growth of scholarly informatio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research areas and disciplines, the information needs and uses of individual user groups, 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formal and informal methods of communication.
    學術傳播的研究包括學術資訊的成長、研究領域之間的關係、個人資訊需求與使用、正式與非正式的資訊傳播之間的關係

學術傳播的結構:

  • Lievrouw認為是學者間的結構,可透過書目計量發掘
  • Lyman認為是研究機構、圖書館與出版業之間的結構。其中圖書館是學術傳播結構的中心。

Scholarly publishing 學術出版:傳播成果與搜尋資源

Cultural context 學術傳播的社會情境:

  • gift exchange culture:學術社群之間的成果分享與交流
  • market exchange culture:教職員作者負責生產、圖書館負責使用。出版社居中賺錢
  • 這兩種社會情境的混雜造成「學術傳播的危機 (cirsis i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2-2. Digital libraries 數位圖書館 [P.4]

學術社群不同的定義:

來自電腦界的定義:從工具的角度來看,數位圖書館是延自資訊儲存與檢索系統,著重數位資源與技術之間的關聯。

  • Digital libraries are a set of electronic resources and associated technical capabilities for creating, searching, and using information.
  • In this sense they are an extension and enhancement of information storage and retrieval systems that manipulate digital data in any medium (text, images, sounds; static or dynamic images) and exist in distributed networks.
  • The content of digital libraries includes data, metadata that describe various aspects of the data (e.g. representation, creator, owner, reproduction rights), and metadata that consist of links or relationships to other data or metadata, whether internal or external to the digital library.

來自圖書館界的定義:從服務的角度來看,數位圖書館是整合原為實體服務的資訊機構(圖書館、博物館、甚至是教室、公共空間)以及各種資料(蒐集、組織的館藏)以支援使用者社群。

  • Digital libraries are constructed – collected and organised – by [and for] a community of users, and their functional capabilities support the information needs and uses of that community.
  • They are a component of communities in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using data,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resources and systems.
  • In this sense they are an extension, enhancement, and integration of a variety of information institutions as physical places where resources are selected, collected, organised, preserved, and accessed in support of a user community.
  • These information institutions include, among others, libraries, museums, archives and schools, but digital libraries also extend and serve other community settings, including classrooms, offices, laboratories, homes and public spaces.

學術傳播將數位圖書館視為一個由學術社群建構的整體系統,以支援學者的創造、搜尋與使用資訊的循環

3. STRUCTURE AND PROCESS / 結構與處理過程 [P.5]

結構與處理過程是探索學術傳播與數位圖書館之間關係的一種框架(framework)

Lievrouw聚焦於隱形學院(invisible colleges)

  • 大部分研究關注的是架構,可透過書目計量學來發掘
  • 但是處理過程卻難以直接研究
3-1. Digital libraries and social processes i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 學術傳播中的數位圖書館與社會流程[P.6]

從社會角度來看待數位圖書館成為新興的研究主題

3-2. Cycles and skills [P.6]

傳播工作的分割與整合

  • 傳統學術傳播中,學者搜尋文獻、撰寫論文必須經過許多步驟
  • 數位圖書館藉由電腦網路與數位出版,可以將搜尋、使用、撰寫論文等動作串在一起

學者的行為也逐漸受到關注:如何選擇、閱讀、撰寫論文

不論是印刷或數位環境,不同學科的行為模式都不一樣

3-3. Social life [P.6]

人們之所以建立與使用文件(documents),背後必定有其理由

學術文件的用處:不只是傳播工具,而是傳播過程的具體化

  • 敘述研究團隊的做的事情、選擇、格式、數據支持的結果、結論與解釋,還有給予作者功勞(credit)

學術文件被視為各領域的理論、概念、研究發現中的里程碑:

  • 學者將重要著作視為該領域的代表,而學生則研讀這些著作以接受同樣的思維
  • 圖書館員則相反,嘗試提供反映多種觀點的文獻,並站在中立、客觀的立場去整理與描述文獻,但不會指出哪篇文獻是重要著作

數位環境成為共同創作與分享閱讀標註的場所

  • 協同過濾 (collaborative filtering):分析使用者的資訊來提供其他使用者有用的資訊。例如Amazon的興趣推薦書單。現代技術可以進一步分析引用資料
3-4. Electronic publishing 數位出版 [P.8]

現在作者有能力在數位環境中搜尋、撰寫數位格式的論文。出版社也會協助作者將手寫文件數位化

作者依然會選擇紙本出版期刊的原因

  • 主要考量:期刊的聲望、品質、是否能夠吸引目標讀者群
  • 次要考量:出版速度、圖書館的成本

數位出版要如何看待:

  • 形式:各種以數位形式發表的資料,包括電子郵件、個人網頁與數位期刊等等
  • 要素:有效率的出版品 (effective publication)
    • Publicity 出版:可以順利讓學者們得知。包括提供訂閱、列入報告清單、摘要資料庫、廣告、特殊議題(special issues)與引用(citation)
    • Trustworthiness 可信度:讓讀者知道文件擁有高度可信的品質。可透過社群的特殊活動,像是同儕憑閱、期刊品質與贊助單位。
    • Accessibility 可取用性:讀者可以不需透過作者而穩定、長期地取得文件。通常是由機構的圖書館、出版商(publishing houses)與資訊交換中心(clearinghouses)。或是透過穩定的標示編號,像是ISBN或是ISSN

印刷出版的社會活動可以繼續應用到數位出版上,因此作者認為印刷出版起家的數位出版是比純數位出版起家的刊物還要成功。

3-5. Digital libraries and structural aspects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 數位圖書館與學術傳播的結構方面[P.9]

學術傳播的結構平衡:學者、出版商、圖書館員

  • 學者:社會技術系統(socio-technical system)的觀點認為數位圖書館的出現,會讓學者能夠掌控大部分的學術出版服務,破壞平衡
  • 圖書館:Pew Foundation認為應將出版交給大學管理,處理審查流程與建立圖書館館藏
  • 出版商:從著作權與智慧財產權的法律限制學者與圖書館
3-6. Cycles and links [P.9]

學術傳播包含了文件的搜尋、使用、撰寫與保存,這個循環會落於圖書館、出版商與學者之間,現在關係轉變之後,變成落於數位圖書館、電子出版與學術傳播之間

學術文件的特色帶來結構的轉變:

  • 印刷文件在出版之後就是固定的。可透過參考書目連接
  • 數位文件則易於變動,像是多版本、受限軟體與作業系統。連接方式是超連結,可串練不同數位圖書館的資源

學術文件如何保持長久可取用性 (continuous accessibility)

  • 印刷文件的取用性責任是由圖書館負責。
  • 數位文件中,由於文件保存在出版商手上,而圖書館難以確保取用性的責任。學術出版研究卻較少關注這個議題。
3-7. Publishers and publishing [P.11]

對出版商來說,數位出版的商業模式尚未成熟。圖書館也面臨相同的混亂

  • 學術文件要用怎樣的單位去發佈?單篇文章、單期期刊、系列期刊、或是出版商所有目錄?
  • 發佈方式是販售?使用時付租金(rented)?出借(leased)?
  • 如何控制文件取用以免被複製並隨意散佈?
  • 要透過線上還是磁碟來發佈?
  • 線上儲存要保存在出版商的伺服器還是圖書館?
  • 數位文件出版與保存要擬定怎樣的協定?

出版單位 (unit of publication)

  • 對作者來說:他們撰寫個別文章、出版到期刊並集結成冊
  • 對讀者來說:他們選擇關注主題並收集自己需要的資料
  • 由於數位內容可以靈活組合,因此出版商傾向於販售越小的單位,
  • 但這對圖書館管理會造成過大的負擔,因此現在較多的是從一次採購大量期刊。
  • 出版商需考慮兩種數位出版:個別文章販售 vs. 一次賣出所有期刊
3-8. Libraries [P.11]

大學圖書館的轉變:

  • 過去:資料保存
    the library of the past, with all of its traditional expectations about building comprehensive collections and providing direct access to printed materials;
  • 現在:透過自動化提高效率,以及保存印刷紙本
    the library of the present, with the extraordinary added costs of inflation, autom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decaying print;
  • 未來:以數位技術提供出版、獲取、典藏與提供資訊的取用
    and the library of the future, with all the attendant costs of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new concepts, prototypes, and technologies for publishing, acquiring, storing, and providing access to information through digital technology.

從混合圖書館 (hybrid libraries)到閘道圖書館 (gateway library):

  • a process rather than a place
  • 圖書館的職責在於選擇、組織並確保機構成員可取用
    The gateway concept emphasises the essential role of libraries in selecting materials from the vast universe of published and ephemeral resources.
    Once selected, librarians are responsible for collecting and organising these materials in ways most usable and accessible by the university community.

數位圖書館的取用權問題

  • 跟以前印刷紙本只要到館即可取用不同,數位圖書館的取用性受限於個人所在的機構單位。不隸屬這單位,就無法取得線上文件
  • 公共圖書館與國家圖書館難以定義所屬成員
4. 未來研究 [P.13]
  • 數位圖書館如何支援資訊尋求、使用與建立的循環
  • 文件的「社會週期」(social life):學者是如何使用與為何使用文件
  • 數位出版到印刷出版:文件的建立與使用都是數位化,可是最後卻是印刷出版,如何改善?
  • 數位文件之間的關聯:有如書目引用的靜態關連,也有超連結的動態關連
  • 文件的長期可用性議題
  • 有待釐清的商業模式:可由分析圖書館的採購、取用與提供角度,以及學者取用文件的行為來探討
  • 資訊落差:沒有隸屬單位的學生與學者無法取用線上資源的問題
  • 最後,作者建議可利用Jack Meadows建立的概念性框架繼續探討學術傳播與數位圖書館的議題
心得
  • 比起大部分從技術角度來說,從社會學術傳播的角度來看數位圖書館,讓我更了解為什麼現在我們的圖書館會朝向這樣子的形式發展。
  • 從社會的結構與流程來看待問題是很重要的,這樣才能了解我們真正要去面對的問題為何,這樣才能將技術用在正確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