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資學中無形的基礎 / The Invisible Substrat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圖資學中無形的基礎 / The Invisible Substrat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mage

這是一篇課堂上的論文閱讀筆記,這篇是圖資學專家Bates的彙整論文,她侃侃而談圖資學的理論源流,是篇充滿啟發性的入門文章。

This is a course reading note. The author Bates is one of most important professional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She elucidated this disciplinary’s paradigms and theories. I very recommand newbie to read this article.


書目 / Bibliography

Bates, M. J. (1999). The Invisible Substrat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50(12), 1043-1050.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ebscohost.com/login.aspx?direct=true&db=bth&AN=2365455&lang=zh-tw&site=ehost-live

筆記下載 / Note Download

摘要 / Abstract

  • 圖書資訊科學(information science,早期是指資訊科學,我以現在泛用的圖資學代稱)中詳盡且傑出的典範(paradigm)已經廣為人知且備受注目。然而,每個領域的研究者有時候並不見得察覺或思考過典範的內涵。
  • 本文章旨在闡述圖資學那些不為人知的典範。
  • 本文特別強調資訊科學係立於「元科學」(meta-science)的地位──研究與理論主要用於處理來自其他領域與活動所產生文件。
  • 比起「得知」(knowing)的資訊,本領域專業實務的心態更傾向於主要環繞於資訊的「再現」(representation)與「組織」(organization)。
  • 本文也討論了再現會受到不同專業領域的特質與技術而造成的差異,也分析了圖資學的研究方法與價值所在。

閱讀筆記 / Reading Note

Introduction [P.1]

很多資訊科學的研究燒了大把銀子,可是都在打造一些從1960年代以來就已經知道的事情。

要提高學科領域的成熟度,需要建立學科領域的典範 (field paradigm)

  • 典範:核心理論 + 研究方法、從世界觀點到細微現象
  • 圖資界重要的人物:Wilf Lancaster、Gerard Salton、Llewellyn C. Puppybreath III等等
  • 此外還有很多典範是位於水面下 (below the water line):不統一、未發表→無形的基礎

因此本文的目的就是介紹圖資學中無形的基礎

Paradigm Above the Water Line [P.1]

對於圖資學普遍的定義是:研究資訊的蒐集(gathering)、組織(organizing)、保存(storing)、檢索(retrieving)與散佈(dissemination)

這定義從1968年Harold Borko發表開始就沒什麼變動過

  • Information science is that discipline that investigates the properties and behavior of information, the forces governing the flow of information, and the means of processing information for optimum accessibility and usability.
    資訊科學是一種探究資訊的屬性與行為的領域,致力於管理資訊的流動,最佳化資訊的處理與取用。
  • It is concerned with that body of knowledge relating to the origination, collection, organization, storage, retrieval, interpret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information.
    資訊科學涉及書本知識的來源、蒐集、組織、儲存、取用、解釋、傳送、轉換與使用。
  • It has both a pure science component, which inquires into the subject without regard to its application, and an applied science component, which develops services and products (Borko, 1968, p. 3).
    資訊科學既是一種純科學,探索學科主題而無關應用;也是一種應用科學,發展服務與產品。
Paradigm Below the Water Line [P.2]
The Meta-Field of Information Science 圖資學的高層領域
  • 高層領域(meta-field)的學科:橫跨於傳統學科領域(conventional academic disciplines)之上。
    • 圖資、教育、新聞
  • 以不同角度傳播人類的知識
    • 圖資:典藏資料的儲存與檢索
    • 教育:教導與學習
    • 新聞:發現與傳播新聞
  • Paisley將研究人類行為的學科領域分成不同層次
    • 心理學(psychology):個人層次
    • 社會學(sociology):團體層次
    • 人類學(anthoropology):文化層次
  • 高層學科(meta-disciplines)的特色:
    • 關注所有傳統學科內容,及其對於社會的價值
    • 因為專業核心不同,高層學科皆有其獨特性
  • 處理方式:
    • 圖資:組織學科內容,以供檢索
    • 教育:利用教學技巧,將知識傳達給學生
    • 新聞:透過報導與撰寫技巧,傳播新聞
  • 涵括知識:
    • 圖資:各種保存的資訊
    • 教育:課程
    • 新聞:新聞報導
  • 產出型態
    • 圖資:篩選、索引
    • 教育:選擇與組織資訊,用以教學
    • 新聞:探索資訊以撰寫新聞
The Content of Form 形式的內涵
  • 圖資學首重資訊的形式與組織,以及架構,內容則是其次。
  • 大部分門外漢都不了解圖資研究形式與組織的本質,而這也是圖資往往讓人搞不懂的地方。
  • 新進人員來到圖資,很快就會將焦點從學科內容(content)轉移到學科的形式(form)上。
Being and Representing 形式的呈現
  • 圖資的專才與大部分傳統學科有所不同
  • 呈現(representing)資訊跟知道(knowing)資訊是不一樣的:以演員與醫生為例,
    • 醫生→傳統學科:考慮眾多醫學上問題,像是醫院、醫學、病患處理,但是不一定知道如何演出一齣好戲
    • 演員→圖資:儘管醫學知識不多,但能夠確實呈現各種特色給觀眾
  • 圖資學的呈現主要在於「資訊記錄的世界」(the universe of recorded information)
    • 建立資料庫與目錄:呈現資訊的形式
    • 參考館員與資訊專家:概念化與呈現讀者的問題,並轉化為查詢語句
Subject Expertise 圖資專業跟學科專家的不同
  • 案例:國家醫學圖書館找醫生來編著資料庫的索引,但成效不彰。
  • 要整理生物書籍需要生物領域知識,但最重要的還是圖書資訊相關的技術。
  • 轉換:從學科專家到圖資專家
    • 根據作者觀察,新進人員常常會遇到的困難,在於如何將資源的組織與檢索視為比了解內容還要重要
    • 要處理資訊的組織與取用,必須成為圖資專家,而不是學科專家但缺乏圖資訓練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 大家對於資訊科學的定義很廣泛,普遍在於電腦科學、認知科學等等
  • 但是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的結合越來越常見。
  • 雖然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背景歷史,採用的研究方法與價值觀點也不一樣,但是共同處理著核心的資源。
Information Science Theory
  • 1930年代的系統理論(systems theory):系統可以視為多數的個別社會、技術與物理現象
  • 1967年John von Neumann & Oskar Morgenstern發展博奕理論(game theory),最著名的是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
    • 兩個囚徒被關在個別房間中,彼此不能交談
    • 警方個別質詢
    • 如果兩人都否定犯罪,則懲罰最輕
    • 如果其中一人指認另一人,則被指認的懲罰最重,指認的人無罪開釋
    • 如果兩人彼此指認,則兩人懲罰中等
  • 1961年Norbert Wiener的場域控制論 (field of cybernetics):許多系統不只是因為機制在運作,還會受到「回饋」(feedback)的影響。
  • 1949年Shannon以電話線測量資訊量,這想法可用於測量科技或人類語言與心理
  • 1971年Noam Chomsky提出語言語法架構,用來解釋不同語言的共通模式,促進語言心理學(psycholinguistics)的誕生
  • 1972年Gregory Bateson探究學習架構的共通性,能夠讓人了解傳播的上層架構。對於精神分裂症最重要影響的「雙向束縛」(double-bind)也可以用於傳播與學習上。
  • 1972年G. Spencer-Brown的Laws of Form分析了形式的功能基礎與獨立要素,
  • 以上對於架構的認識越多,圖資的理論與實作的關係也就越密切。
Information Science's Universe 圖資學的世界
  • 圖資學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研究被記錄的資訊(recorded information)與人們之間的關係
  • Recorded Information universe 資訊記錄世界
    • 包含了許多研究成果:熱門文獻、交易記錄、個人典藏、音樂、影片底片等等,以及現在的數位化版本
    • 圖資學關注於人們如何製造(produce it)、找尋(seek it) 、取得(retrieve it)、使用(use it)
  • 最純粹的資訊世界研究:書目計量學(bibliometrics),或是以統計分析資訊記錄
Information Science's Big Questions
  • 三大問題(Three Big Question)
    1. 實體問題:資訊記錄世界的特徵或是規律是什麼?
      What are the features and laws of the recorded-information universe?
    2. 社會問題:人們如何牽連、找尋、使用資訊?
      How do people relate to, seek, and use information?
    3. 設計問題:如何能讓取得被記錄的資訊更有效率?
      How can access to recorded information be made most rapid and effective?
  • 我們需要得知人們跟各種資訊之間的關係,以及他們的社會情境(問題2)。
    使得我們可以根據對於問題1的理解,來回答問題3的答案。
  • 被記錄的資訊(recorded information):
    • 通常能夠長期保存,因而會累積大量資料,成為圖資學主要的挑戰
    • 不同時代的資訊量都會繼續往上提昇,因此需要發展出不同的取用方法。例如從主題詞表(subject headings)變成超連結(hyperlink)
    • 而即使是新的媒體或技術,也需要結合圖資學悠久的知識,來製作有效的資訊系統
Methodological Substrate 研究方法上的基礎
  • 圖資學的研究方法來自於兩個領域: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s)與工程科學(engineering sciences),最好是兩者兼具
    • 例如電腦科學家,但是注重資訊檢索系統的語言學或是心理焦慮議題
    • 例如對於科技感興趣的社會科學家
  • 圖資學是個多才(multitalented)的領域,也因此並不會有統一的研究典範
    • 圖資學研究者偏好使用混合研究法來解決問題
  • 不同問題有不同的研究方法
    • 問題1 資訊記錄世界:採用書目計量技術、統計、哲學分析(philosophico-analytic
    • 問題2 資訊尋求行為:採用社會科學技術,從量化(問卷)到質性(訪談)
    • 問題3 資訊檢索技術:最好採用工程科學的形成性評估(formative evaluation),驗證小問題之後再改善到資訊檢索系統上。
Values
  • 圖資學的價值傾向於「價值中立」科學(“value neutral” science)或是工程模型
    • 強調把事情做好,而不考慮政治或其他目的
    • 最純粹的圖資學注重找尋真理,可以不顧個人情境而應用在大多情境底下
  • 圖書館學(librarianship)則是相反,注重服務導向以及加值系統
    • 產生某種需要的社會性成果,以符合某些特定價值的目標
    • 因此不同國家的圖書館會有不同的差異
  • 作者認為圖資學還有一種特色:a sense of humor
    • 研究者們會嘲笑自己,但是也會持續投身在研究之中
心得
  • Bates的三大問題以及各自的研究方法,可以給圖資人對於自己學科有著更清楚的認識。
    • 奇怪的是,這種說法似乎不太盛行?
  • 圖資、教育與新聞傳播同屬於具有特色的高層領域,因此我們值得從教育、新聞傳播來借鏡
(more...)

JavaScript的字串壓縮函式庫:lz-string

JavaScript的字串壓縮函式庫:lz-string

image

在JavaScript應用程式開發中,我們時常使用AJAX傳送字串資料給伺服器或儲存在本機瀏覽器。當資料量過大時,可以考慮使用JavaScript字串壓縮函式庫lz-string來大幅度降低字串資料的體積。

In JavaScript application, we usually send string data to server by AJAX or store string in local web storage. If string data size is over the storage size limit, we could use a JavaScript string compress library “lz-string” to reduce stored string size.


適用情境 / Problem Context

壓縮字串資料量 / Compress String Size

最近我在研究改進KALS系統效率的方法。KALS在使用JavaScript計算瀏覽器上的標註位置時會耗費大量時間,如果能將運算結果以快取的形式儲存起來,那麼下次直接載入快取將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

可是問題是瀏覽器端的儲存空間不大,cookie只有4KLocal Web Stroage(HTML5的新特性)只有5MB、Chrome Plugin不考慮。PHP的session一次最多可以存取128MB,但是要跟伺服器存取就很沒效率。

這時候就很適合使用lz-string壓縮字串,將資料量大幅縮小之後再儲存了。雖然就長期來看,如果運算結果變多了話,即使壓縮之後還是會有超過儲存上限的時候,不過那就是另外的議題了。

資料加密 / Encryption

image

另一種適用情況是加密資料。對網頁開發者或是初級駭客來說,有很多方式可以看到儲存在Cookie、Session、Local Strorage的資料,還有擷取與遠端伺服器溝通的資料(當然,這也包含了密碼)。藉由分析這些資料,我們可以輕易地了解遠端系統的資料架構。接下來就可以無視客戶端的操作介面與驗證程序,直接傳送我們想要的資料給伺服器。

以前在Facebook上的一款遊戲WarStorm就是採用明碼以XML跟伺服器傳送資料,讓許多玩家介入製作取代原本遊戲介面的機器人,降低手動遊玩所耗費的時間。這件事情讓我印象深刻,也對我後來進行程式設計的安全性上多了份考量。WarStorm後來將XML的資料全部加密,阻止玩家製作的機器人參與遊戲,不過卻造成遊玩人數大量流失,過不久就關閉了整個遊戲了。

話說回來,資料加密的方式其實還蠻多種的。除了單純到稱不上加密的escape()、encodeURI()、encodeURIComponent()自然不說,加密時常見的是md5演算法,而這個lz-stirng儘管效率較差,但是卻兼顧了壓縮與加密兩種特性。

總之,使用lz-string字串壓縮函式庫可以帶來的好處有兩個:

  1. 壓縮資料量
  2. 加密資料

缺點是需要耗費額外的運算時間,但這個缺點在可以節省資料傳輸與儲存等好處相較之下就顯得不是這麼重要了。

LZW演算法 / LZW Algorithm

lz-stirng使用的壓縮演算法是基於LZW。根據Wikipedia對LZW的介紹如下:

LZWLempel-Ziv-Welch)是Abraham LempelJacob ZivTerry Welch提出的一種無損數據壓縮演算法。它在1984年由Terry Welch改良Abraham LempelJacob Ziv在1978年發表的LZ78的版本而來。這種演算法的設計著重在實現的速度,由於它並沒有對數據做任何分析,所以並不一定是最好的演算法(參考LZMALZ77)。

lz-string再根據JavaScript的使用情境作最佳化,最後完成了這個函式庫。在運作效率上,lz-string跟LZMA作了一些比較,在資料長短不同的測試案例下,壓縮率與運算時間皆有勝有負。不過我不是很在意這些細節就是,能用就好了XD

使用lz-string / lz-string Usage

使用方式很簡單:1. 引用lz-string;2. 使用compress壓縮資料;3. 使用decompress解壓縮資料,以下是引用lz-string的使用介紹

  1. 下載lz-string的JavaScript檔案。作者的主要存放處是GitHub。我備份了一份最新版本的lz-string-1.3.3-min.js到Box.net
  2. 在網頁中引用lz-string。注意以下紅字的部份,請寫入lz-string的正確網址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lz-string.js"></script>
  3. 接下來就能夠在JavaScript中使用lz-string韓式庫。主要用法是壓縮compress跟解壓縮decompress兩種:
    var string = "This is my compression test.";
    alert("Size of sample is: " + string.length);
    var compressed = LZString.compress(string);
    alert("Size of compressed sample is: " + compressed.length);
    string = LZString.decompress(compressed);
    alert("Sample is: " + string);

有興趣的人可以先玩玩看lz-string的線上展示頁面

lz-string是針對localStorage最佳化,對於傳送資料給遠端伺服器來說就不是這麼合適。這時候要改用compressToBase64()與decompressFromBase64()。不過作者也提示了這兩種方法實際上並沒有進行壓縮,只是編碼而已。使用上可能還需要多多注意一下。


下一步 / Next

我嘗試在系統中使用lz-string壓縮資料,並驚嘆於lz-string的壓縮成果,所以才想要寫一篇來介紹一下這好用的壓縮資料庫。

在目前為止,我使用lz-string主要都是用於將資料儲存在localStorage。但是當資料量大到連lz-string壓縮之後都無法儲存的話,我就得轉個方向來思考了。下一步我可能會嘗試將快取資料儲存在伺服器端,並以lz-string壓縮資料以節省網路傳輸量。如果有什麼進度再來跟大家分享。

(more...)

檔案員2.0: 重新定義數位時代的檔案館員專業 / Archivists 2.0: redefining the archivist's profession in the digital age

檔案員2.0: 重新定義數位時代的檔案館員專業 / Archivists 2.0: redefining the archivist's profession in the digital age

image

這是課堂的導讀筆記。此研究訪談了9位e政府最佳服務轄區中的檔案館員,綜合他們對於檔案館員專業與因應電子文件時代所需的意見,最後發現館員仍以紙本檔案為主,缺乏相關技能與資源,而且對於發展e政府的影響力不大。

This is a course reading note. This research interviewed nine municipality archivists at different Swedish municipalities indentified by the Swedish Associa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and Regions as “good example” e-government municipalities. Author summarized their definition for archivist professional role and the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change from paper-based to electronic recordkeeping brings. The result shows that several interviewees still preferred paper-based archives, lacked in resources and skills about auditing, and had not any major influence on strategies for e-government development.


書目 / Bibliography

Kallberg, M. (2012). Archivists 2.0: redefining the archivist’s profession in the digital age. Records Management Journal, 22(2), 98-115. doi:10.1108/09565691211268162

筆記下載 / Reading Note Download

筆記內容如下。

摘要 / Abstract

研究目的:

  • 公共機關正朝向數位化政府(e-government)發展,並以數位化服務(e-services)改善與市民的互動與服務。檔
    案員(archivist)需要更加積極去取得與管理文件(record),以確保現行流通與長期保存的可行性。
  • 檔案員需要了解現今情勢與文件產生流程的概念。

此研究的研究問題如下:

  • 在公共機關中,檔案員的專業地位與業務運作為何?
    從紙本到電子文件的轉換是否影響檔案館員的專業地位與業務運作?
  • 檔案員如何定義自己的專業角色,像是檔案鑑定(identity)?
  • 對應電子文件管理的新需求來說,有什麼關鍵議題是需要解決的嗎?
  • 檔案員如何定義他們的技能與工作成效?

研究方法:

  • 這份研究採用了文獻分析法與訪談法(文中寫emiprical study,但是實際採用的是interview)。
  • 文獻主題含括了檔案專業實務與未來定位。
    訪談法的對象係獲得瑞典地方政府與區域聯合(Swedish Association of Local Authorities and Regions)最佳數位化政府認證的九位不同轄區的市立檔案員。

研究發現:

  • 研究發現揭露了檔案員如何定義檔案員的現在與未來隨著機關資訊技術演進的角色:包括檔案員的專業地位與在地方機關中的業務。
  • 研究結果也拓展了電子文件管理策略的重要性──從文件建立到保存,包括長期保存──並且探討檔案員專業形象轉型與需求的技能。

研究貢獻:

  • 本研究對於面臨數位化政府轉型的檔案保存實務工作者相當有啟發性,同時也有助於地方政府教育訓練者認識轉型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

閱讀筆記 / Reading Note

1. Research Methodology [P.4]

本研究採用的是文獻分析與實徵研究法。

文獻分析法:

  • 文獻分析法係選自專業期刊中與數位化政府與數位化服務發展下檔案員的專業挑戰等相關主題,含括檔案員的專業實務與未來角色。
  • 根據文獻分析結果中對於國家管理與法律等議題,作為設計半結構訪談問卷的依據。

實徵研究訪談法:

  • 實徵研究係基於訪談位於瑞典不同市區的九位市立檔案員,以探討電子文件保存下檔案館員的專業挑戰。
    這九個市區皆是瑞典地方政府與區域聯合(Swedish Association of Local Authorities and Regions)認證的數位化政府服務最佳示範。
  • 訪談期間是在2011年1月至3月之間,每位訪談者長度介於37分鐘到60分鐘之間。
  • 訪談時搭配使用半結構問卷。
2. Literature Review [P.5]
  • 由於紙本到電子文件的轉型,檔案員需要了解電子文件的產生脈絡,並考量如何管理、維護與保存。
  • Runardotter (2007)發現檔案員很少介入科技,因為機關政策仍以紙本為主。
  • McDonald(2010)認為檔案館員有必要參與電子文件系統的轉型。
  • 2002年英國研究發現地方檔案管理局缺乏數位化管理資源與專家。
3. 半結構訪談大綱 [P.18]

1. 背景調查

  • 職稱?
  • 年資?
  • 學歷?
  • 服務單位?
  • 經歷?

2. 專業實務:業務(Duties)

  • 您的業務範圍是?
  • 其中最重要的業務是?
  • 集中登記機制(centralized registrar function)的建立是否影響到您的專業?
  • 文件(record)管理與檔案(archive)管理是否有所不同?
  • 登記員(registrar)與檔案館員的專業之間有何關係?
  • 登記員與檔案館員之間的專業領域是否有所重疊,如果有的話,那會是哪哪些?
  • 您如何定義您的專業?

2. 專業實務:檔案稽核(Auditing)

  • 轄區內使用電子文件來作為檔案管理的方式,到何者程度? (To what extent does the Archival Authority audit other authorities within the municipality regarding electronic recordkeeping?)
  • 誰負責這個檔案稽核工作?

3. 電子文件保存

  • 您有使用電子文件保存政策嗎?例如流程對照(mapping processes)、業務流程發展(business process development)等。
  • 您有參與任一進行中的計畫或是政策發展小組(strategic development group)嗎?
  • 如果有的話,政策發展小組中其他的專業領域有哪些?
  • 電子文件保存的實施是否影響您的業務,如果有的話,是如何影響?
  • 您轄區內電子文件的檔案授權與其他授權方式是否有建立清楚的職責分區?
  • 您轄區內有用到以下標準嗎?ISO 15489(records management), ISO 23081 (metadata), ISO 26122 (work-processes)與ISO 14721 (OAIS, Open Archival Information System)
  • 如果有的話,請問是如何使用的?
  • 如果沒有的話,為什麼不使用呢?
  • 請問您是否有根據ISO 14721 (OAIS)建立電子文件長期保存解決方案、策略、或願景?

4. 技能發展 / 未來專業檔案館員的角色

  • 請問您有學習技能的需求嗎?如果有的話,請問是哪些技能?
  • 您覺得檔案館員專業發展與電子文件保存之間有何關係?
  • 您對未來檔案館員專業發展有何看法?

5. 請問還有要補充的地方嗎?

4. Interview Result [P13]
  • 未來法律方面的知識會更加重要。
  • 受訪者認為工作最大的問題是缺乏資源,像是參與業務發展計畫、流程對照(mapping processes)與系統採購。這結果跟英國調查很像。
  • 受訪者偏好使用紙本檔案,因為電子文件未被納入長期保存政策。
  • 檔案稽核很重要,但大部分受訪者不知道如何進行,缺乏相關技能與資源。因此即使有機會也不會去做。
  • 檔案員未來重要技能主要是長期保存與法規議題(legislation)上。
  • 因應電子文件需求,未來檔案員需要與科技專家合作的面向包括:概念化建模(=知識組織)、傳播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ies)、運作流程發展、管理、通訊(communication)、行銷
5. Conclusions [P.15]
  • 本研究印證了Scandinavia的「全面觀點」(holistic view),認為檔案學應該兼顧資訊科學。
  • 研究結論發現檔案員需要許多技能與資源,以及更高水準的教育,以支持研究與強化檔案員專業。
  • 檔案員對於數位化政府發展的影響力相當微弱,如果仍固執於保存紙本歷史文件,那檔案館員可能會被其他專業取代。
  • 檔案員應主動爭取檔案稽核的執行,並加強相關的技能與資源。
心得
  • 很難得看到一篇檔案相關的reading是以實徵研究的方式進行
    • 因為比較可能會跟畢業論文相關,所以看實徵研究有助於論文進行
    • 可以了解一下期刊發表願意接受的程度為何
    • 不過研究方法仍侷限於問卷、訪談、焦點團體、疊慧法之中的一種。
  • 訪談法中,訪談大綱決定訪談是否成功相當大的因素,並且基於此設計問卷進行大規模調查。
    • 如果將此份訪談大綱來訪問國內檔案員的情況,是否可以發展成畢業論文的一環。
  • 結論本身並不太讓人意外,不過取樣數量不多不具代表性這點,也令人難以放心地接受這些結論。
    • 最令人困擾的大概就是標題與內容不符,標題是期待看到檔案館員在數位化衝擊下的影響,不過訪談結果不是不知道標準是啥,就是「有採用標準」這樣簡單的回應
  • 比起這樣草草地看到一些問題,我覺得如果有成功應用電子文件的個案細節,應該對於檔案員發展相關專業比較有幫助。
    • 舉例:某國內數位化政府法規 + 比對現行法規推測可能的影響 + 國外相關法規的個案分析 + 從個案分析中擷取建議(ex: 檔案員應該獲取更多資源與訓練)→ 發表
  • 法規通常是實務工作者關心的議題,我個人比較關心的是運作流程改造的管理問題
    • 從本文中可以發現作者的立場是被動的:數位化政府與數位化服務是因應上級指示才進行修改
    • 比起有無技術或是資源,更根本的問題是心態上:檔案員對於數位化政府與服務的了解有多深入?對於檔案稽核的重要性理解程度為何?
    • 然而大家是依法行事,不論是上級單位法規制定不良還是下級執行者能力不足,調查來調查去若祇是責任互踢皮球,那研究結論也看起來挺乏味的
    • 還是認真地規劃、仔細評估最佳實務實行方式吧
(more...)

合作式數位閱讀之標註路徑探勘 / Ming Annotation Path in Cooperative Reading

合作式數位閱讀之標註路徑探勘 / Ming Annotation Path in Cooperative Reading

image

這是一篇課堂期末報告,我利用Weka全域循序樣式演算法(Generalized Sequential Patterns, GSP)去探勘KALS標註系統底下的閱讀路徑。報告內容含括了投影片與報告文章。

This is a course final report. I use Weka’s algorithm “Generalized Sequential Patterns” (GSP) to discover the annotation path in KALS's cooperative reading. This article includes my full report and slide.


檔案下載 / Report Download

以下是報告的內文。

壹、 緒論

隨著資訊時代的來臨,圖書館典藏的館藏資料也從傳統紙本圖書逐漸加入了電子書的類型。電子書係以數位資料方式儲存,可透過電腦、平板電腦、電子書載具等數位設備來閱讀。與紙本圖書相比,電子書具有容易借閱、輕便攜帶等特色。被稱為「原生數位民族」的現代人來說,電子資源的使用與電子書的閱讀已經逐漸普及。謝建成與趙素貞在2009年調查中部某大學圖書館的電子書採購與使用狀況中發現,讀者使用NetLibrary電子書的次數已經從2002年的262次逐漸增加到2006年的8432次(如圖 1所示)。為了因應逐年上升的電子書使用量,該大學的電子書採購量也從2005年的359冊大幅上升到2006年的5358冊(如圖 2所示)。可見圖書館同樣重視電子書閱讀的需求。

 

image

1 某大學圖書館2002至2006電子書使用次數

註:「大學圖書館電子書使用效益之研究」,謝建成、趙素貞,2009,圖書資訊學研究,3(2),25–54。

 

image

2 某大學圖書館NetLibrary電子書訂購冊數

註:「大學圖書館電子書使用效益之研究」,謝建成、趙素貞,2009,圖書資訊學研究,3(2),25–54。

 

然而,這份調查研究將電子書的使用情形與紙本圖書相互比較,卻發現讀者仍偏好使用紙本圖書,使用率甚至多達電子書的2.3倍。如圖 3所示,不論是任何分類的書籍上,紙本圖書的使用次數都較電子書為多。儘管謝建成與趙素貞的研究僅止於量化統計調查,並未研究結果造成的原因有進一步的質性探討,但這份研究結果依然透露出以下幾種可能性。舉例來說,電子書的收錄數量仍不及紙本圖書之多。對於找尋特定主題的讀者來說,除了紙本圖書之外別無選擇;另一方面,目前的電子書操作介面,往往如圖 4所示,著重於與紙本圖書相同體驗的排版、翻頁、以及標註畫記等功能上。對於原本就已經熟悉紙本圖書閱讀方式的讀者來說,電子書除了攜帶輕便之外,仍缺乏能夠助於讀者加深閱讀理解的關鍵閱讀輔助功能。

 

image

3 某大學圖書館2002至2006紙本圖書與電子書使用情形比較

註:「大學圖書館電子書使用效益之研究」,謝建成、趙素貞,2009,圖書資訊學研究,3(2),25–54。

 

image

4 電子書製作閱讀軟體 Ebook create and reading software: e-READ 3.0

註:「電子書製作閱讀軟體 Ebook create and reading software: e-READ 3.0」,台灣水鳥研究群 彰化海岸保育行動聯盟,2007年1月4日,Flickr – 相片分享!。上網日期:2014年1月19日,檢自:http://www.flickr.com/photos/waders/345466812/

電子書的優勢不只是數位化資料容易攜帶,更重要的是,電子書能夠詳細記錄讀者的閱讀行為,更進一步地整合多位讀者的閱讀行為資料進行分析,並結合數位學習的閱讀輔助策略機制,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應用合適的閱讀理解策略,據此提昇閱讀理解的層次。因此,為了探究電子書在閱讀輔助機制上的可能性,本研究嘗試以多位讀者在同一份電子書閱讀文本上的閱讀標註為資料來源,應用Srikant與Agrawal(1978)提出的全域循序樣式(Generalized Sequential Patterns)資料探勘演算法,找尋多位讀者在同一份閱讀文本中共通的閱讀標註序列,作為下一步發展「合作式閱讀標註」 (陳勇汀,2011)輔助機制的基石。

貳、 研究方法

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係基於陳芳雅於2012年在桃園縣一所國民小學以五年級學生針對電子書閱讀文本進行合作式閱讀標註的閱讀資料進行分析。實驗參與者總共28人,皆具備足夠的資訊素養,能夠於電子書上進行合作式閱讀標註。本研究採用的電子書為「國際閱讀素養調查」(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簡稱PRILS)發展適合國小四年級學生為主要閱讀對象之教學實驗所用的閱讀範文「小海鸚鵡之夜」,閱讀難度上也適用於本研究之國小五年級學童。實驗期間所有28位實驗參與者共畫記了661份標註,本研究即以此作為探勘閱讀標註序列的研究對象。

二、 KALS知識標註學習系統

本研究中讀者在電子書進行合作式閱讀標註的閱讀系統為KALS知識標註學習系統(Knowledge Annotation Learning System)。此一系統為陳勇汀(2011)所發展之應用於HTML網頁電子書上的閱讀標註系統。KALS不僅可讓靜態的HTML網頁具備能夠針對文字內容進行標註的標註撰寫機制(如圖 5所示),也能夠讓讀者針對閱讀文本內容進行討論(如圖 6所示)。

撰寫標註的功能方面,讀者可以自由選擇閱讀文本上的範圍文字(anchor text),針對該範圍的文字撰寫標註。讀者除了撰寫豐富本文(rich text)的HTML註解(note)之外,還能夠為標註選擇推論、辨析、連結、摘要、提問、字詞解釋、其他等7種不同的標註類型鷹架,作為輔助讀者有效進行閱讀的輔助策略。

 

image 

5 KALS撰寫標註示意圖

 

在基於標註的討論功能上,如圖 6所示,讀者可以針對文中特定段落進行討論。討論功能類似一般常見的討論區,讀者可以針對其他讀者的發言進行回應,而回應時讀者也可以選擇推論、辨析、提問、釋疑、偵錯、其他等6種不同類型的標註討論鷹架,輔助讀者進行有效的合作討論。

 

image 

6 KALS基於標註進行討論的示意圖

參、 閱讀標註序列探勘機制

28位實驗參與者利用KALS知識標註學習系統在「小海鸚鵡之夜」電子書閱讀文本上進行合作式閱讀標註,而本研究即以此實驗結果所撰寫的661標註發展閱讀標註序列探勘機制。以下依序說明閱讀標註序列探勘機制發展架構。

一、 資料處理

本研究欲針對661份閱讀標註所針對的範圍位置進行循序樣式探勘。由於每份標註所針對的閱讀標註位置皆有所差異,若以原始範圍位置直接進行循序樣式探勘,將難以找到大部分讀者皆相同的閱讀標註循序樣式。因此本研究不以讀者所標註之原始閱讀範圍,而是將範圍擴大到以句子為單位來進行循序樣式探勘。

舉例來說,本研究以句號、分號等標點符號為依據,將該閱讀文本分成60句子。其中編號3的句子內文如下:

「在冰島這個國家的一座希米島上,一群橘紅色嘴巴、黑白色羽毛的鳥兒每年都會來訪。這些鳥被稱為『海鸚鵡』。」

其中實驗參與者編號722所撰寫的標註位置落於「橘紅色」三個字中,位於編號3句子裡,因此本研究將之視為編號722實驗參與者標註序列包含編號3的句子。

經過此資料分析,28位實驗參與者皆有其閱讀標註所在句子的編號,再依照標註撰寫時間的順序組合成閱讀標註序列。舉例來說,編號518實驗參與者的序列即為「0, 5, 11, 43, 39, 40, 4, 47, 45, 23, 25, 37, 7, 54, 44, 3, 36」,其中逗號為區隔不同句子編號的分割單位。再來將之轉換為能在Weka中進行全域循序樣式探勘的ARFF檔案格式(如圖 7所示),如此便能夠進行下一步的循序樣式探勘。

@relation annotation
@attribute 0 {1914,1911,1922,1908,1910,1923,1904,1913,1900,1896,1906,1920,1918,1909,1921,1899,1901,1917,1912,1895,1898,1905,1916,1903,1919,1915,1897,1907,1894}
@attribute 1 {6,44,39,25,28,3,35,36,53,2,22,9,8,11,19,26,32,38,7,23,34,43,52,12,45,17,5,15,47,13,0,21,14,37,18,40,24,27,4,54,16,58,51,41,46,29,56,42,31,1,33,10,48,30,49}
@data
1914,6
1914,44
1914,39
1914,25
1914,28
1914,3
1914,35
1914,39
1914,36
1914,53
1914,2
1914,22
1911,9
1911,8
1911,11
1911,19
(以下省略)

7 閱讀標註序列的ARFF檔案摘錄

二、 循序樣式探勘
(一) 全域循序樣式演算法

本研究Srikant與Agrawal(1978)提出的全域循序樣式(Generalized Sequential Patterns,簡稱GSP)資料探勘演算法來分析讀者在電子書上進行閱讀標註的共同循序序列。GSP演算法係一種關連式規則的資料探勘演算法,用於發掘多位讀者各自進行的閱讀標註位置中順序相同的共同循序序列。根據Srikant與Agrawal實證比較,GSP的效率比起傳統用於循序序列探勘的Apriori All演算法還要更高,而且也能夠輕易應用於大量資料之中。

(二) 資料探勘工具Weka

本研究採用Weka來實作GSP演算法。Weka (Hall et al., 2009)係紐西蘭懷卡託大學(the University of Waikato)的機器學習小組(Machine Learning Group)以Java發展的資料探勘工具。Weka支援分類、分群、關連式規則等三大類資料探勘的演算法,而GSP則是屬於關連式規則中的演算法之一。受惠於Java具備的跨平台通用的特性,Weka支援以命令列(command line)的形式進行操作。本研究即是透過命令列將KALS的資料輸入Weka、設定GSP演算法與參數,再取得Weka的分析結果,以作為KALS展示讀者閱讀標註序列的探勘結果。

(三) 最小支持度門檻參數設定

使用GSP進行資料探勘時,必須輸入如 圖 7所示之每位讀者的閱讀序列,此外還必須設定最小支持度門檻(minimum support threshold)的參數。最小支持度門檻係指全部序列中包含此序列的最小比例,介於1至0之間,本研究將此參數預設為0.5。舉例來說,若最小支持度門檻設為0.5,意思即為28人中至少14人同樣具備同樣序列,才會被GSP列為候選序列。而候選序列中長度最長的序列則會被本研究作為閱讀標註候選序列。

最小支持度門檻越高,代表GSP找出的閱讀標註候選序列代表性越高,但是也因此較難找出較長的共同循序序列;反過來說,若最小支持度門檻越小,則越容易找出較長的閱讀標註候選序列,但相對地代表同樣出現一樣序列的讀者人數越少,代表性也越低。要如何取得閱讀標註候選序列的長度與代表性的平衡,是發展閱讀標註序列探勘機制的重要議題。

(四) 最小序列長度參數設定

由於本研究欲發展之閱讀標註序列的目的著重於輔助讀者閱讀,必須提供足夠長度的序列作為讀者的參考資料,因此本研究另外加入最小序列長度參數來動態降低最小支持度門檻。最小序列長度係閱讀文本的句子總數的1/5取整數,以本研究採用的「小海鸚鵡之夜」共60句為例,最小序列長度即為12句。GSP探勘結果的閱讀標註序列長度必須於最小序列長度以上,才會被作為閱讀標註序列的最後結果。為此,GSP的最小支持度門檻將會依據最小序列長度進行動態的調整。

本研究在以GSP探勘循序序列時預設採用的最小支持度門檻為0.5,若探勘結果的閱讀標註候選序列長度未達最小序列長度,則降低最小支持度門檻0.05後重新計算,直到閱讀標註候選序列等於最小序列長度,或是在最小支持度門檻低於0.05的時候,將最後取得的閱讀標註候選序列作為閱讀標註序列的最後結果。

此外,為了避免計算次數過多導致伺服器負荷過大,本研究為GSP計算結果進行快取(cache),設定快取保留時間為30分鐘。換句話說,30分鐘內取得的閱讀標註序列結果皆會來自同一快取,即使其他讀者新增額外的標註也不會立即改變閱讀標註結果,直到30分鐘後重新計算才會顯示出改變。

肆、 研究成果

本研究將GSP的探勘結果實作為KALS知識標註學習系統中的「導讀」(reading guide)功能,如圖 8所示。最後探勘共得到了六個序列的句子,依序為:

  1. 在冰島,「倫迪」的意思就是「海鸚鵡」。
  2. 從今晚開始,連續兩個星期,海鸚鵡將會離開並到海上過冬。
  3. 當她站在懸崖高處瞭望海洋時,她發現了當季的第一隻海鸚鵡。
  4. 在這兩個星期中,所有希米島上的孩子白天都可以睡很晚,這樣到了夜晚他們才能夠外頭活動。
  5. 當她站在懸崖高處瞭望海洋時,她發現了當季的第一隻海鸚鵡。
  6. 牠們的身軀矮胖、翅膀短小,使得牠們在起飛和降落時動作很不靈敏。

讀者可以利用導讀功能中的「下一步」讓KALS一步一步帶領讀者進行閱讀,藉由比較自己的閱讀標註與本研究探勘出的閱讀標註序列路徑的差異,以此反思自己對此文本的閱讀方式。

 

image

8 閱讀標註序列探勘結果

根據分析探勘結果的六個句子,可以發現探勘結果中的3與5是屬於同一句,代表讀者在閱讀完之後仍有回頭閱讀開頭的跡象;而這六個句子並非按照閱讀文本的先後順序依線性呈現,而且每一句的間隔位置不一,句子之間也沒有明顯的規律。這個探勘結果發掘出了與傳統認知的常識不同的序列,而有別於一般閱讀教學的內容,因此透過GSP探勘閱讀標註序列具有繼續發展的潛力。

伍、 結論與未來發展

本研究以全域循序樣式(Generalized Sequential Patterns,簡稱GSP)演算法探勘28位讀者在同一份閱讀文本上進行閱讀標註的序列。根據動態調整GSP最小支持度與限制最小序列長度的設定之下,最後探勘結果呈現出位於閱讀文本之不同的先後順序、難以看出規律的6個句子。由於探勘結果有別於傳統閱讀教學教師所教導之閱讀策略,透過GSP的閱讀標註序列探勘可提供另一種閱讀教學策略的發展依據。未來研究應繼續深入探究將GSP探勘之閱讀標註序列應用至閱讀輔助機制的策略,或是依據標註類型、讀者閱讀理解能力的高低來動態調整閱讀標註序列的結果,最後發展出能夠活用合作式閱讀標註之巨量資料(big data)的閱讀輔助機制。


參考文獻

  • 台灣水鳥研究群 彰化海岸保育行動聯盟(2007年1月4日)。電子書製作閱讀軟體 Ebook create and reading software: e-READ 3.0。Flickr – 相片分享!。上網日期:2014年1月19日,檢自:http://www.flickr.com/photos/waders/345466812/
  • 謝建成、趙素貞(2009)。大學圖書館電子書使用效益之研究。圖書資訊學研究,3(2),25–54。上網日期:2014年1月16日。
  • 陳勇汀(2011年3月)。合作式閱讀標註之知識萃取機制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臺北市。檢自:http://pulipuli.blogspot.tw/2011/06/blog-post_24.html
  • 陳芳雅(2012)。不同合作模式對國小學童閱讀學習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國立政治大學。上網日期:2013年11月24日,檢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oi6WwU/record?r1=1&h1=0
  • Hall, M., Frank, E., Holmes, G., Pfahringer, B., Reutemann, P., & Witten, I. H. (2009). The WEKA Data Mining Software: An Update. SIGKDD Explor. Newsl., 11(1), 10–18. doi:10.1145/1656274.1656278
  • Vygotskiĭ, L., & Cole, M.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ore...)

解決WordPress User-Avatar外掛無法連結的問題 / Solution for WordPress’s Plugin User-Avatar Error

解決WordPress User-Avatar外掛無法連結的問題 / Solution for WordPress’s Plugin User-Avatar Error

image

最近我將WordPress掛載NFS之後,WordPress的外掛User Avatar就無法順利運作。原因是因為timthumb縮圖程式無法寫入暫存檔案,修改程式碼之就能解決問題。

Recently, I try to integrate NFS with WordPress’s upload directory, and then the plugin User-Avatar got broken. This problem is due to thumb program “user-avatar-pic.php” could not write lock files. I modified this program to solve it.


問題敘述:縮圖程式錯誤訊息 / Problem Description: TimThumb Error

WordPress與外掛User-Avatar / WordPress’s Pluging User-Avatar

screenshot-1

我目前使用的WordPress與外掛User-Avatar版本資訊如下:

User Avatar是允許讓使用者自行上傳大頭照的外掛,簡單好用。

uploads資料夾掛載到NFS / Mount “uploads” Directory to NFS

最近我將WordPress存放附件檔案的資料夾uploads改掛載到NFS底下。具體來說是資料夾路徑是:

[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

image

圖片無法讀取 / Could Not Load Image

掛載之後,附件大多都能正常下載,可是卻發現圖片無法讀取的問題。

2014-03-12_000853

上圖紅框的部份可以看到,應該出現作者大頭像的地方卻沒有顯示了,非常奇怪。

image

直接打開網址之後,就發生了錯誤訊息:

A TimThumb error has occured

The following error(s) occured:
  • Could not get a lock for writing.

Query String : src=http://********/wp-content/uploads/avatars/46/1371804156-bpfull.jpg&w=75&id=46&random=1392976007
TimThumb version : 2.8.10

問題剖析 / Problem Analysis

簡單來說,是程式碼中有些段落發生了無法順利寫入的問題。發生錯誤的程式碼是外掛User-Avatar的user-avatar-pic.php,檔案路徑如下:

[WordPress]/wp-content/plugins/user-avatar/user-avatar-pic.php

根據錯誤訊息「Could not get a lock for writing.」,我們可以找到發生錯誤的程式碼,以及回溯到前面開啟檔案的相關程式:

$lockFile = $this->cachefile . '.lock';
$fh = fopen($lockFile, 'w');
if(! $fh){
    return $this->error("Could not open the lockfile for writing an image.");
}
if(flock($fh, LOCK_EX)){
    @unlink($this->cachefile); //rename generally overwrites, but doing this in case of platform specific quirks. File might not exist yet.
    rename($tempfile4, $this->cachefile);
    flock($fh, LOCK_UN);
    fclose($fh);
    @unlink($lockFile);
} else {
    fclose($fh);
    @unlink($lockFile);
    @unlink($tempfile4);
    return $this->error("Could not get a lock for writing.");
}

注意紅字的第一行。這一行是指定寫入檔案的路徑,顯然地目前這個路徑設定是不可寫入的。要確保暫存檔能夠正常寫入,一般來說都是寫在暫存目錄底下。PHP取得暫存目錄並在之中產生暫存檔案的作法是用tempnam(sys_get_temp_dir(), 'FOO'),因此程式碼應該替換掉第一行變成:

//$lockFile = $this->cachefile . '.lock';
$lockFile = tempnam(sys_get_temp_dir(), 'timthumb') . '.lock';

這樣子就能夠讓網頁正常顯示了。

2014-03-12_003035


解決方案:替換user-avatar-pic.php / Solution: Replace file “user-avatar-pic.php”

以下講述簡單的作法:

  1. 下載user-avatar-pic.php (我已經上傳到GitHub)
  2. 替換掉原本檔案,路徑是「[WordPress]/wp-content/plugins/user-avatar/user-avatar-pic.php

這樣就完成了。

(more...)

木柵市場的炒麵味噌湯

布丁布丁吃布丁

木柵市場的炒麵味噌湯

DSC_0041

  • 店名:不清楚(我擅自稱之為炒麵味噌湯)
  • 位置:木柵市場保儀路與保儀路13巷的角落
    image
  • 菜單:湯、麵飯、配菜
  • 價位:湯15~20元,其他30~40元
  • 座位:只有一張桌子,大概6個人就很擠了

簡介

DSC_0041

前往政大的公車大多數都會經過木柵市場,而炒麵味噌湯就坐落於木柵市場公車站的斜對面角落。距離政大有點遠,通常是騎摩托車才比較能夠抵達,現在也許可以騎Ubike過去了。

這家傳統攤販沒有店名招牌,從外面看只知道是賣甜不辣、臭豆腐的一家小小攤販。由於我因為很喜歡吃他們家的炒麵味噌湯,於是就擅自將之命名為炒麵味噌湯。

店內的用餐空間只有一張桌子,桌子圍一圈大概坐個6個人就滿了,非常地擁擠。儘管這家店距離政大有點距離,很少看到會有學生出現,但相反地卻因為鄰近木柵市場,用餐的客人幾乎都是長輩們。這可能是因為口感也比較符合長輩們的胃口的關係吧。之前還遇到有人特地聞名而開車過來吃炒麵味噌湯,看來這家店真是越來越有名了。

菜單

DSC_0344

炒麵味噌湯販售的餐點主要分成三項,首先是味噌湯(15元)、豬血湯(20元)與貢丸湯(20元);再來是主食的炒麵(30元)、炒米粉(30元)、油飯(30元)、涼麵(30元);最後是配菜的臭豆腐(40元)與甜不辣(40元)。菜單就只有販售這幾樣餐點而已,典型的傳統路邊攤。

真要說的話,還有一項隱藏餐點沒有寫在菜單上:炒麵+炒米粉=混合。這樣就是一半炒麵、一半炒米粉,也是十分好吃。

營業時間

    image

    炒麵味噌湯最大的問題是,他不僅只有賣早上到中午、賣完就收攤,而且營業時間很不固定。上圖是從Google Map街景擷取的照片,大多時候炒麵味噌湯就像這樣鐵門深鎖。不營業的時候,有時會看到老闆在旁邊賣菜。

    所以有一種說法是,如果一早就吃到炒麵味噌湯,那麼最近就會十分幸運。(謠言來自布丁本人)

    接下來就來聊聊餐點吧。

    餐點:味噌湯(15元)

    DSC_0257

    這碗味噌湯便宜的只有15元,裡面有味噌、豆腐、蔥花、油條……是的,你沒看錯,那個深色不明物就是油條。這家老闆會將油條加入味噌湯中,增加味噌湯的口感。實際上意外地非常好吃,讓小小一碗味噌湯充滿了飽足感。

    雖然份量不多,不過湯喝完之後可以再去跟老闆要清湯來喝喔。

    餐點:炒麵(30元)

    DSC_0050-5

    在講炒麵之前,我必須要先說明一件事情。在台北,早餐店所指的炒麵大多數都是指「鐵板麵」。而餐廳所指的炒麵,大多數都是將肉絲、蔥等配料與黃麵加水去炒,炒出來都是湯湯水水。這些讓我很不習慣,因為在我中部家鄉攤販所賣的炒麵,就真的是黃麵加上肉燥、豆芽菜、蔥去炒的乾麵。而這家炒麵味噌湯的炒麵,就真的是家鄉那種炒麵。(只是口感比較偏軟就是了)

    我在2006年前往政大參加研究所面試之前,騎車時不經意地在這家點了炒麵當早餐吃時之後,我就一直是炒麵味噌湯的忠實顧客了。那時候炒麵還賣25元,炒麵味噌湯搭配起來才40元,飽足感幾乎可抵一餐。現在小小漲價到30元,我每次也還是樂於去賭賭看炒麵味噌湯會不會開。

    餐點:甜不辣(40元)

    DSC_0050 -2

    這滿滿一碗關東煮(黑輪)的餐點就是甜不辣。裡面記得有米血、竹輪、炸甜不辣、貢丸、油豆腐等等,再淋上開胃的甜不辣醬,光看就令人食指大動,吃起來也是十分有飽足感。甜不辣的內容物如果有特別不吃的,可以先跟老闆講一下喔。

    雖然也有人認為甜不辣這種加工物少吃為佳,不過美食在前,誰在意呢?XD


    小結:夢幻攤販‧炒麵味噌湯

    DSC_0050

    接近中午時堵到炒麵味噌湯有營業,我就會點上圖中的華麗餐點當午餐:炒麵(30元)、味噌湯(15元)、甜不辣(40元),可以讓我吃得非常滿足、非常地胖XD

    其實這篇我在2013年1月就準備好要寫的照片,可是遲遲到現在才有時間好好坐下來寫出來,現在終於如願以償了。

    (more...)

    以LDA法分析北美圖資學博士論文 / The shifting sands of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Analyzing North America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dissertations using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以LDA法分析北美圖資學博士論文 / The shifting sands of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Analyzing North America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dissertations using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image

    這是一篇論文閱讀筆記。作者使用LDA法(latenet Dirichlet allocation)分析北美圖資學博士論文,發掘出歷年來圖資領域的主題與轉變。

    This is a research paper reading note. Author utilize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LDA) to identitfy latent topics of North America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dissetations.


    書目 / Bibliography

    Sugimoto, C. R., Li, D., Russell, T. G., Finlay, S. C., & Ding, Y. (2011). The shifting sands of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Analyzing North America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dissertations using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62(1), 185-204. doi:10.1002/asi.21435

    摘要 / Abstract

    This work identifies changes in dominant topics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LIS) over time, by analyzing the 3,121 doctoral dissertations completed between 1930 and 2009 at North America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programs. The authors utilize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LDA) to identify latent topics diachronically and to identify representative dissertations of those topics.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main topics in LIS have changed substantially from those in the initial period (1930–1969) to the present (2000–2009). However, some themes occurred in multiple periods, representing core areas of the field: library history occurred in the first two periods; citation analysis in the second and third periods; and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 in the fourth and last period. Two topics occurred in three of the five periods: information retrieval and information use. One of the notable changes in the topics was the diminishing use of the word library (and related terms). This has implications for the provision of doctoral education in LIS. This work is compared to other earlier analyses and provides validation for the use of LDA in topic analysis of a discipline.

    • 這篇研究透過分析1930年至2009年間北美圖資系所的3,121篇博士論文(doctoral dissertation),找出了圖書資訊與檔案學(library and information, LIS)許多主題(topic)。
    • 作者使用隱含狄利克雷分布去找出長時間內隱含的主題,以及找出呈現該主題的相關博士論文。
      研究發現指出LIS主要的主題從初期(1930-1969)到現在(2000-2009)的轉變。
    • 然而,有些主題重複出現在多個時期,可說是此領域的核心:圖書館歷史(library history)出現在第一與第二時期;引文分析(citation analysis)出現在第二與第三時期;資訊尋求行為(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出現在第四與最後一個時期。
    • 有兩個主題出現在這五個時期中的三個時期:資訊檢索(information retrieval)與資訊使用(information use)。
    • 其中一個值得注意的改變是使用「圖書館」(library)這個字彙有減少的趨勢。這可能與圖資博士教育有所相關。
    • 這份研究比較其他早期的分析並且驗證LDA分析主題的有效性。

    閱讀筆記 / Reading Note

    (more...)

    從臺灣閱讀教育淺談圖書館閱讀學習 / Toward Reading Education in Library: the Analysis of Taiwan's Reading Education Development

    從臺灣閱讀教育淺談圖書館閱讀學習 / Toward Reading Education in Library: the Analysis of Taiwan's Reading Education Development

    image

    這是圖書資訊學研究趨勢的期末報告,我嘗試從臺灣閱讀教育的發展切入,呼籲圖書館應該重視閱讀學習。

    This article i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earch trend” final report. I analysised Taiwan’s reading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tried to promote more attention to library’s reading eduction.


    檔案下載 / Report Download

    這份報告我先做了投影片試講,然後再修改成文章版本作為最後報告繳交。因此投影片內容跟期末報告有些許的不同。

    雖然最後老師要求的只有期末報告的部份,但我還是會想做投影片來跟大家說明。因為我覺得文章是給讀者回家讀的,投影片是在眾人面前講解用的。投影片參雜了一些演講效果的片段,不那麼正式就是了。

    那以下就是主要內文囉。


    壹、 我們很重視閱讀嗎?談閱讀教育的危機

    閱讀是現代人吸收知識行為的基本途徑。不論古今中外,閱讀皆為世人所重視之事。17世紀英國哲學家培根(Francis Bacon)言道:「閱讀造就豐富充實的人」(Reading makes a full man),而我國對於閱讀的重視可溯及先秦時代,至聖先師孔子自行組織閱讀教育,強調「志於學」、「志於道」、「志於仁」的閱讀治學目標(曾祥芹,1999)。直到現代社會,臺灣的教育政策仍不忘以閱讀為本,前教育部長曾志朗(2000)指出「閱讀係一切學習的主要基礎」,另一位前教育部長杜正勝(2006)也在施政報告中指示:「閱讀能力與習慣的養成,影響個體的發展及未來的成就甚鉅,如何提供學子閱讀機會,養成閱讀習慣與能力,進而提昇學童語文及獨立思考創造之能力,誠為教育工作者當務之急。」而國民教育的國語文課程大綱中,也明文規定課內外文本閱讀的相關準則。

    此外,對提升國民知識水準為己任的圖書館界來說,閱讀一向是圖書館主要推動的活動之一。臺北縣(現為新北市)立圖書館代理館長何文慶(2006)在「公共圖書館與全民閱讀」一文中強調「公共圖書館是全民閱讀最主要的據點之一,推展全民閱讀則是公共圖書館的重要任務,為能達成任務並固守據點,公共圖書館需和社會脈動一起呼吸,甚而引領前進節奏。」公共圖書館推動閱讀的眾多活動成果輝煌。以讀書會的成立數量來說,根據資策會於九十一年的文化統計,臺閩地區社區讀書會的數量就高達了3557家(吳惠林,2003)。

    就在全國從教育政策與圖書館支援的共同努力下,不論是在國民教育的課堂教學、閱讀心得寫作比賽、說故事講座的舉行、鼓勵親子共讀與讀書會的進行,各式各項促進臺灣國民閱讀的活動一直出現在大大小小的演講、宣傳、佈告中。然而,在許多學者、館員歌頌著閱讀的美好之時,PIRLS 2006的評比卻揭示了臺灣在閱讀教育與現實落差之間的認知問題。

    PIRLS是國際教育成就評鑑協會(IEA)主導的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跨國研究(Progress of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每五年舉辦一次。2006年,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的柯華葳教授主導帶領臺灣參與PIRLS 2006,與全球44個國家一同進行國際大規模的評比。2007年底評比結果公布,在45個國家中,臺灣四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僅排行到第22名。跟排名第二的香港與排名第四的新加坡相比,臺灣居然落於參與PIRLS 2006的華人地區國家中的最後一位。(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游婷雅,2008)

    PIRLS 2006的結果震驚了臺灣上下,引發教育界與學界一片嘩然。有人認為是學校授課的問題,認為課堂教學僅止於直接理解,缺乏高層次思考(邢小萍,2008)。也有人質疑閱讀活動的舉行落於形式,只看填寫閱讀單的數量,卻沒有真正深入閱讀,而且活動舉辦與讀者的參與熱情也不成正比(柯華葳等人,2008)。圖書館界也驚覺自己過於重視館藏設備與環境等硬體的營造,卻忽略了閱讀指導這種軟實力的訓練(國家圖書館,2010)。

    臺灣的閱讀教育受到PIRLS 2006的評比影響深遠,越來越多學者針對閱讀指導進行深入的研究。然而,在追求未來發展的方向之前,本文欲先探討閱讀素養的定義,再回顧過去閱讀教育的經歷。在PIRLS 2006之前,臺灣究竟是如何看待閱讀教育?這又跟現代國際社會所指的「閱讀素養」有什麼不同?為何臺灣教育與圖書館倡導的閱讀卻無法有效深入人心?而在PIRLS 2006之後,臺灣的閱讀教育與圖書館又有何改變?圖書館究竟應該如何因應?針對上述閱讀教育的問題,本文將嘗試從圖書資訊領域的觀點來進行論述。

    貳、 什麼是閱讀?談國際閱讀素養評量中的閱讀

    文字的發明讓人類得以記錄知識,印刷術的技術推動大量知識的傳播,而網路網路更讓數位化的圖文記錄無遠弗屆。現代載體上的各種知識數量龐大到難以計數,但是吸收記載著這些知識的方式中,閱讀扮演著關鍵的重要地位。早期人們對於閱讀的定位大多著重於識字,也就是讓人們能夠針對載體上記載的文字進行識別、了解文字的意義,而識字率常常作為國家發展水準的重要指標。但是對閱讀教育領域的學者來說,認得書面上的文字意義只是開始閱讀的基礎,並不直接代表讀者就能有能力理解、記憶文章內容,更不一定能夠增長讀者的知識。

    閱讀的定義並不是單純的識字,那麼究竟是什麼閱讀?現在國際上對於閱讀的概念被定義為「閱讀素養」(Reading Literacy),PIRLS 2006對於閱讀素養的定義包括以下五點:(1) 能夠理解並運用書寫語文的能力;(2) 能夠從各式各樣的文章中建構出意義;(3) 能從閱讀中學習;(4) 參與學校及生活中閱讀社群的活動;(5) 由閱讀獲得樂趣。而學生的閱讀成就、態度與行為皆與其周遭的環境相關,包括家中教育資源、父母閱讀習慣、教師閱讀教學、學校閱讀教育政策、整體閱讀課程安排等。在閱讀成就的評量方式上,PIRLS從閱讀理解歷程的角度切入,將閱讀歷程分成「直接理解歷程」和「解釋理解歷程」兩階段。前者著重於針對文本陳述的訊息進行直接的提取與推論;後者則是在前者的基礎下,更進一步進行詮釋、整合與評估文本的內容。從評量的內容可知,PIRLS的閱讀理解並不拘泥於認字解碼,而是真正去了解學生是否讀懂文章的內容。(柯華葳等人,2008)

    國際重要的閱讀評量計畫除了PIRLS之外,由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主持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也是結合全球各國進行的大規模調查。PISA 係針對15歲學生對於獨立生活應具備的閱讀、數學與科學三大素養,每年輪流擇一主題進行評比。其中PISA對於閱讀素養的定義為「讀者對於文章內容的理解、運用以及省思,以實現個人不同的閱讀目標,增進知識、發揮潛能以及參與社會的能力。」在以閱讀素養為主的PISA 2009中,主要係針對情境、文本與認知面向等三個構面進行調查。情境涉及閱讀行為的各種情境脈絡與目的,包含個人、教育、職業和公共事務等情境;文本則是分析閱讀素材的類型,包含連續與非連續文本;認知面向調查讀者針對文本所進行的認知運作,包含擷取與檢索、統整與解釋、省思與評鑑等三個類別。由於PISA測驗的目標鎖定在15歲學生,在閱讀歷程評量上並不著重學生已經具備基本的閱讀技巧,而是聚焦於擷取訊息、對文本有廣泛普遍的理解、解釋文本、省思文本內容、以及省思文本的形式與特色的能力上等五個階段(PISA國家研究中心,2008)。PISA的閱讀歷程評量重點與PIRLS類似,不僅要求讀者從文本中辨識文章內容,更能夠解釋、推論、結合自己的知識並提出自己的觀點。

    參、 閱讀教了什麼?談PIRLS 2006以前臺灣的閱讀教育歷史

    在對國際對於閱讀素養的定義有所了解之後,接著再回來看看臺灣的閱讀教育。閱讀教育勢必從基礎的識字解碼開始,不同語言也應有該語言的閱讀教育,因此本文僅聚焦於國民教育中的國語文課程,並一併探討與閱讀教育相關的政策。

    在PIRLS 2006成果公布的2007年底以前,臺灣的閱讀教育大致上可以分成三個時期:先是1911年(民國元年)至1968年(民國57年)的建國戰亂時期;接著是從1968年(民國57年)至2000年(民國89年)的九年義務教育時期;後來則是2000年(民國89年)至2007年(民國96年)的閱讀運動推廣時期。

    建國戰亂時期大多聚焦在授課使用的閱讀文本。中華民國自從1911年建國之初,隨即成立的教育部也繼承清朝小學課程標準,在初等小學校與高等小學校實施文言文聽說讀寫教授的國文課程。1923年(民國12年),以吳研因為首的民間團體大力鼓吹「新學制課程標準綱要」,遂使教育部將授課內容從文言文改為語體文,落實「我手寫我口」。到了1932年(民國21年),日軍的入侵讓中華民國進入抗戰時期,教育部隨即發佈「小學課程(二條)標準」,將國民黨義教材融入國語科目中,在戰亂物資不足的時期中將國語、社會、自然等教學內容混合而成「國語常識混合編制抗建讀本」。1949年(民國38年)國民政府遷臺時期,國語科的教材更加注重民族精神的激發,強調反共抗俄意識、闡揚三民主義(司琦,2003a,2003b)。

    遷臺之後直至動員戡亂後期,自1968年(民國5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義務教育正式實施後,臺灣的閱讀教育也進入了下一個時期。在教育部為九年義務教育發佈的「國民中學國文暫行課程標準」中指示學生不僅得閱讀語體文與文言文,了解各種文體之寫作技巧與文法應用之外,也明定學生應閱讀課外讀物,以培養文學欣賞閱讀興趣。接著之後教育部多次編修課程大綱,在1994年(民國83年)發佈第四次修訂版本的「國民中學國文課程標準」中更加強調標準國語聽說讀寫的能力,而原本國文知識內涵中的語文訓練也被改為課外閱讀。直至2000年(民國89年)教育部發佈的「九年一貫本國語文課程暫行綱要」為止,國語文課堂教學標準含括了範文教學、語文常識、作文、語言訓練與課外閱讀。至此閱讀教育的重點仍僅止於課堂中,而且尚未進入閱讀的深入指導。

    2000年(民國89年),隨著「全國兒童閱讀運動實施計畫」的開展,臺灣的閱讀教育也進展到閱讀運動推廣時期。基於1998年(民國87年)頒佈的「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當時教育部長曾志朗大力鼓吹親子共讀與讀書會的成立。「全國兒童閱讀運動實施計畫」不僅徵求閱讀活動種子教師與志工並進行培訓,也結合出版界辦理各種閱讀活動、建立閱讀書單、推展親子共讀的學習型家庭,並在學校設置班級圖書專櫃、充實各校圖書館資源、開發「閱讀護照」以營造閱讀環境。全國兒童閱讀日(4月2日)的制定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到了2004年(民國93年)教育部長杜正勝上台之後,國家教育政策將提昇語言能力列為2004年至2007年的施政主軸(杜正勝,2004),也在2005年施政報告中首度提出「閱讀素養」的概念。2004年(民國93年)之後閱讀教育的重點在於「國民小學兒童閱讀推動計劃」,計畫內容除了將補助資源投注在弱勢地區國民中小學上,也擴大閱讀活動執行人員與活動的內容,從補助焦點學校中遴選1名參與閱讀種子教師培訓、校園開始實施晨讀活動、並表揚「閱讀推動大使」、建置兒童閱讀網站。(教育部第七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編纂會,2012)

    到了2007年(民國96年)年末,即將風光收尾的「國民小學兒童閱讀推動計劃」卻面臨了PIRLS 2006評比結果揭露出的許多問題。PIRLS 2006結果指出,即使國民小學的教學綱要含括閱讀教學時間,不少老師仍將之挪做其他課程使用。此外,教師也有在課堂中過於重視字詞教學,每天確實指導閱讀策略的人比例偏低的問題(柯華葳等人,2008)。同樣的,對圖書館來說,即使先前調查中顯示圖書館的館藏資源與學生閱讀成就有所關連(柯華葳,2005),或是香港圖書館員選書小組帶領香港在PIRLS 2006名列前茅(何琦瑜,2007),但臺灣在國家政策下充實了國中小圖書館(室)圖書及設備計畫之後,卻只有15%的學生有在進行課外讀物的閱讀,落於PIRLS 2006參與國家中的最後一位。這項調查結果的背後意義,是值得高舉反對課業學習壓力的旗幟、大力鼓吹自由閱讀課外讀物的圖書館進行反思,檢討閱讀推廣活動的合適性。

    肆、 為什麼要閱讀?談閱讀目的的轉變

    學生無心於課外閱讀一事,從2002年時天下雜誌舉行的全民閱讀大調查可一見端倪。調查結果顯示,臺灣民眾讀書的時間每天不超過一小時;父母想陪孩子看看課外讀物,每天卻湊不出半個小時;七成以上的民眾很少踏進圖書館;電腦與電視也是民眾休閒興趣的首選,而不是閱讀(李雪莉,2002)。為了提昇讀者對於閱讀的重視,圖書館界不斷有著解放沈重的課業壓力、享受閱讀陶冶性情的言論,並致力於提昇讀者的閱讀興趣(丘引,2003;王岫,2003)。然而,閱讀興趣的提昇的先決條件在於閱讀目的符合讀者所需。明代教育家王守仁(王陽明)也曾說過:「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點出了確立閱讀目的之後才能讓閱讀有所成效的內涵。因此,為了進行有效的閱讀,必須先釐清閱讀目的的演變。

    曾祥芹與韓雪屏(1992)在「閱讀學原理」中分析了中國由古至今閱讀發展歷程,並從時代整體的宏觀角度,將閱讀目的的演變歸納為倫理中心主義與功利主義兩類。前者是普遍國人贊同的理想目標,後者則偏向從學以致用的角度來看待閱讀。

    倫理中心主義係基於中國封建社會文化對於學術教育的深遠影響,不論是三教九流、各行各業,閱讀、學習的目標都是為了服務政治、成就國家。戰國時代的孟子論道:「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此一「明人倫」即是封建社會的教育綱領,而南宋朱熹則更加強調「先王之學以明人倫為本」,因此「聖賢教人,只要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謂學者,學此而已。」到了明代,王守仁認為非明人倫不可,「明倫之外無學矣。外此而學者,謂之異端。」明人倫的概念藉由唐代韓愈的「道統」說變得更為具體。韓愈認為「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視,非聖人之志不敢存。」這種「道統」說主張貫徹儒家「三綱五長」之本,影響之大,清朝雍正皇帝甚至下諭「文以載道,與政治相通」,可見一斑。

    直到現代社會,倫理中心主義追求國家、政治、眾人利益的的閱讀價值觀念仍深植人心,也形成現今推動閱讀活動的主要出發點。丘引(2003)對於國中學生讀書會的期許中提及「因為透過閱讀,透過討論,孩子開始尋找自己、發現自己,他們開始學習愛自己,也找到自信。愛自己懂得了尊重自己,當然,也懂得尊重別人。這是生命重要轉變過程。」這種觀點並不脫離以營造團體和諧、眾人和樂為中心的政治思維,亦即以倫理中心主義來看待閱讀的目的。

    除了倫理中心主義的閱讀目的外,中國尚有另一種「學以致用」的閱讀價值觀,並在現代社會逐漸受人重視。早在魏晉南北朝之時,當代著名學者顏之推即在《顏氏家訓》中以功利的角度看待閱讀。他說:「夫明《六經》之指,涉百家之書,縱不能增益德行,敦厲風俗,猶為一藝,得以自資。父兄不可常依、鄉國不可常保,一旦流離,無人庇蔭,自當求諸身耳。」指出了閱讀對於技能培養的重要價值(曾祥芹,1999)。到了近代受到資產階級化的影響,學者對於透過閱讀學習知識的目的更為具體。張之洞在《上海強學會序》認為學習的目的視要深通外國政俗、要懂得專門之學,例如「專精農工商礦之學」、「專精水陸軍及造船之學」,並以「考泰西所以富強之由」作為學習的宗旨。而康有為也在《后序》中指出學習是要針對「天地鬼物、昆蟲草木」,達到增長知識的「益智」,更要「講中國自強之學」。

    功利主義的閱讀目的儘管可與倫理中心主義彼此共存,但是兩者依然有先後強調順序不同的問題存在。古人顏之推認為閱讀首重「增益德行」,其次才是「得以自資」。即使到了現代,也仍有學者認為應以培育閱讀樂趣為重,而將課堂學習知識這等令孩童造成壓力的事情視為次要目標,不僅反對「閱讀等於讀書,讀書就只是為了考試與出人頭地」(張瀞文,2003),也認為「只要相信閱讀好就行,不必以考核的眼光驗收成果」(張莉慧,2009)。

    然而,強調倫理中心主義的閱讀目的對於民眾的意義為何,其實仍有待深思。曾志朗(2001)就任教育部長期間曾為九二一震災兒童舉辦過「災區學校暑期兒童閱讀營」的活動。活動內容包括閱讀童書、閱讀家庭、閱讀音樂、閱讀兩性與閱讀社區等,務使兒童培育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這即是倫理中心主義的觀點。但是在活動實施講述閱讀家庭時,卻因此揭開兒童因地震喪失親人的瘡疤,造成活動中的一項遺憾(許秀花,2000)。

    另一方面,李家同(2010)在各地演講「大量閱讀的重要性」中強調「閱讀應該是不受任何的限制,是隨興自在地看自己想看的書」的想法,乍看之下是反對學校課業的束縛,但實際上卻是站在功利主義的角度來看待閱讀,更排斥「讀聖賢書」的道統之說。李家同認為閱讀的目的在於「提昇能力」,而能力的培養必須來自外界大量文化的刺激、累積各種普通常識,才能擴大學童的視野。即使閱讀的文本是與脫離正規教育的課外讀物,李家同仍然認為閱讀是以培育知識技能為最終目標。

    至於要如何從大量閱讀中吸收知識,李家同指出大量閱讀自然會學到如何從文章中抓取重點,更進一步理解題目問題。但是不少學者認為單純地將書放在學童面前,並不代表學童真的能夠懂得「如何閱讀」。就如常玉慧(2006)所言,閱讀並非「天生就會」,還需要配合環境與指導的進行。而孩童的閱讀問題早在1986年時Stanovich所提出的「閱讀的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s in reading)中就已經警惕道學童難以自行懂得如何閱讀,並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自然習得,反而會與小時候已經擁有閱讀技能的人落差越來越大。

    帶領學童等讀者從閱讀中獲得知識並不只是學校教師的責任,這也應是圖書館的主要任務。在支持圖書館的圖書資訊學仍被視為「資訊科學」(information science)的時代,Borko (1968)就對此領域的主要任務提出具體的定義:「資訊科學領域係發掘資訊(information)的特性與行為,並致力於管理流動的資訊,最佳化資訊的取用」。到了強調知識管理的現代社會中,不論是原始的資料(data)、具有意義的資訊(information)、或是綜合多人與專家見解的知識(knowledge) (Davenport & Prusak, 1998),學者的目的皆是以功利主義為出發點,透過知識組織等方法致力於讓讀者更容易獲取載體記錄的文字內容。因此圖書館也應該更進一步地對讀者從閱讀中獲取知識的過程進行更深入的探討,亦即了解閱讀理解的內涵。

    伍、 如何獲取知識?談閱讀理解策略教育的發展

    閱讀的重要目的在於理解。唯有理解文本傳達的訊息,讀者才能獲取文字中的知識。若不講求理解,閱讀往往淪於走馬看花、過目即忘,難以得到實質收獲。胡繼武(1991)指出,不理解的知識難以「內化」成自己的知識和智能、難以充分利用,只有理解過後的知識才能確實提昇讀者的知識水準。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達到理解層次的能力,又稱為閱讀理解能力。Rayner與Pollatek (1989)對閱讀理解能力下過明確的定義「從書本上提取視覺訊息和理解文章意義的能力」,而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閱讀理解的重點在於「心理表徵建構活動」上,不僅考量到讀者語言能力,還有注意力、工作記憶與背景知識等多項變項的影響(Lorch Jr. & Broek, 1997)。由於大多人對於閱讀的認知僅止於認字解碼,而往往低估了閱讀理解的複雜性,導致未成熟的讀者往往不知道閱讀是為了理解、也不懂該如何去理解。因此教導讀者閱讀理解的策略,帶領讀者進行有效的閱讀的重要任務,是我國現階段閱讀教育的重點計畫。

    自PIRLS 2006結果公布之後,教育部長杜正勝立即提出了「悅讀101──教育部國民中小學閱讀提昇計畫」。此計畫從2008年(民國97年)持續進行到了現在2014年,可視為臺灣閱讀教育的第四時期:閱讀策略教學時期。悅讀101計畫中除了持續充實與整合國中小圖書館閱讀資源、獎勵閱讀推動活動之外,更重要的是進行各項閱讀基礎研究及行動研究、確立國內對於閱讀理論基礎,進而精進課堂中的閱讀教學,編研結合現有課程的「國民中小學延伸閱讀補充教材」與作為教師教導閱讀理解策略參考的「國民中小學閱讀學習參考手冊」,並結合徵選「閱讀理解教學方案」與「閱讀測驗試題」,全面支援教師在課堂中進行閱讀理解策略的教學活動。

    在教育部積極地推動之下,越來越多閱讀理解策略的教學方式已經走出學術論文中課程實驗,而成為落實在課堂教學中的教案內容。舉例來說,教育部於2010彙整閱讀理解教學方案徵選計畫的成果而編成的「閱讀理解教學手冊」一書中,嘗試在目前國語課本中結合可行的閱讀理解策略。這些策略包括:

    1. 預測後續發展:利用文本預期接下來要發生的情節,再來比對與作者的陳述是否一致。
    2. 連結外部知識:將所讀文本與自己的經驗、背景知識連結,或是與其他類似的文本串聯。透過文章與讀者自己、文章與文章、文章與周遭世界的連結,擴大對於文本理解的層面。
    3. 摘要:引導學生精簡地重述文本閱讀的結果,又稱為摘大意。
    4. 找尋重要主旨:摘要出文章大意之後,再進一步找尋文章的主要論點。
    5. 作筆記:透過重新組織文章內容,以促使學生反思自己的思考歷程與評估對於文本的理解程度。

    除此之外,在之後的「在職教師閱讀教學增能研習手冊中」(2011),還增加了找尋不同觀點與反證、結合「六何法」(何時、何地、何人、何事、為何、如何)的自我提問、以及理解監控策略等閱讀理解策略的使用,同樣地結合了具體的教學方式與範例,讓教師能夠藉此發展課堂中的閱讀理解教學活動。

    陸、 如何在圖書館閱讀?談圖書館與閱讀理解教學

    注重閱讀教育的並不只有學校教師,以促進閱讀為己任的圖書館界也注意到閱讀教育的重要性。2009年(民國98)年教育部試辦「圖書館閱讀推動教師計畫」,開始從試辦學校徵選教師接受訓練,成為國中小的圖書教師(teacher librarian)。圖書教師係指具有教師資格且受過圖書資訊專業訓練者,是學校主要的閱讀推動及資訊利用素養教育者(全國高中高職圖書館輔導團,2012)。此計畫的圖書教師以每週減課10節為交換條件,並負起規劃學校閱讀活動的職責。計畫從2009年(民國98年)選出的51名圖書教師,到隔年增加為113名教師,到了2011年(民國100年),圖書教師已經多達170名。教育部也委託臺灣師範大學辦理「閱讀教師輔導網路與教育訓練」,不僅結合高中高職輔導團針對PISA施測的閱讀指導舉辦工作坊,也編撰了「高中職圖書教師手冊」(全國高中高職圖書館輔導團,2012)與「圖書教師手冊」(陳昭珍,2011)等實用書籍。書中除了包含閱讀理解策略的教學方案之外,也涉及資訊查找技能的資訊素養指導,以及圖書館經營所需要的技術服務與讀者服務等知識。讓學校教師逐漸能夠結合圖書館資源,有效進行閱讀理解教學活動。

    上述計畫大多是從教師的觀點來將圖書館結合到閱讀理解教學中,但是卻與圖書館傳統讀者服務中所指的閱讀指導有所不同。張淳淳(2003)在國立空中大學使用的「參考資源與服務」教科書中講述到圖書館的閱讀指導服務「是公共圖書館的重要任務之一,目的在於指導讀者如何閱讀和選擇優良的書籍,促進讀者閱讀能力、鑑別適合讀者自己需要的讀物。這種方法多用於兒童普及教育及成人終身教育」,具體做法則是偏向圖書利用教育,亦即「促使個人(讀者)認識圖書館環境、館藏內容、服務項目及各種規章,進而指導讀者有效利用館藏從事獨立學習、研究或解決問題」。此處所講述的「選擇優良圖書」、「認識圖書館館藏組織結構」往往是站在圖書館系統角度的指導,但是與從讀者角度吸收知識的閱讀理解指導,本質上仍有所差距。

    此外,圖書資訊學的資訊尋求理論中也探討讀者如何吸收知識的過程。以Wilson (1997)對於詮釋資訊尋求行為的經典模型來說,最後一步則是探討讀者對於資訊的處理與使用(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use)。但是大多數的研究僅止於從引用的角度來探討讀者的閱讀行為(Wang & White, 1999),對於在圖書館中以閱讀理解的方式結合學習策略的相關議題,仍得有待更多研究進行深入探討。

    實際上,閱讀理解策略的教學除了應用在課堂教學之外,圖書館也可以從提供能夠進行閱讀理解策略的環境著手,進一步發展適合各種讀者使用的閱讀理解策略。以「找尋主旨」與「作筆記」的閱讀理解策略來說,傳統圖書館往往受限於館員人力與管理成本,往往在規定明文禁止讀者在書本上進行劃註,造成讀者難以在圖書館閱讀的過程中應用閱讀理解策略。不過在數位時代中,圖書館可以結合資訊技術來輔助讀者進行閱讀。例如Chen等人(2012)即在臺灣百年圖書館史數位圖書館中結合閱讀標註系統,不僅讓讀者能夠如圖 1所示地在數位圖書館典藏的數位文本資源上進行標註、撰寫摘要與引用相關資料進行連結,更能夠營造基於閱讀標註上進行討論的合作式閱讀標註學習(collaborative reading annotation learning)。

     

    image

    1 在臺灣百年圖書館史數位圖書館中撰寫標註

    註:"Developing a Taiwan library history digital library with reader knowledge archiving and sharing mechanisms based on the DSpace platform", Chen, C.-M., Chen, Y.-T., Hong, C.-M., Liao, C.-W., & Huang, C.-M., 2012, Electronic Library, The, 30(3), 426-442. doi:10.1108/02640471211241681

     

    另一方面,現今閱讀理解的策略大多針對國中小學童的程度、結合國語文課程進行設計,但是不同的文體、不同的內容,皆應配合讀者的程度與目的使用合適的閱讀策略(曾祥芹、韩雪屏,1992;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游婷雅,2008)。學校教育只能教導學生時期應有的閱讀理解策略,圖書館才是進行終身學習的最佳場所。事實上,比起學校教師,圖書館更有潛力發展適合讀者的閱讀理解策略。各式各樣的讀者會在圖書館取用館藏資料並進行閱讀,若圖書館能夠利用如陳勇汀等人(2013)發展的「KALS知識標註學習系統」詳細記錄讀者的閱讀標註特徵,並進一步利用資料探勘技術進行分析就可以發掘特定的讀者群會使用的閱讀行為,據此即可針對不同認知發展階段的讀者規劃合適的閱讀理解策略教學。

    除了上述發展議題之外,圖書館也應結合自律學習、問題導向學習等學習策略,在圖書館的閱讀情境中營造以數位學習進行自學的環境。讓圖書館成為一個基於學習理論、能夠讓讀者進行有效學習的學習共享空間(Learning Commons)。

    柒、 結論

    我國的閱讀教育發展至今,經歷了「建國戰亂時期」、「九年義務教育時期」、「閱讀運動推廣時期」,而來到今日的「閱讀策略教學時期」。在學校教育日漸重視閱讀理解教學的趨勢下,不僅中小學圖書館的圖書教師制度逐漸成形,圖書館皆應開始著手探討閱讀理解策略在圖書館的實際應用。在許多中小學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皆受惠於教育部多次補助館藏與添增設備的相關計畫之後,加上網際網路與數位化的成熟發展提昇了館藏資源的整合與資訊傳遞的效率,現今讀者早已處於可以進行大量閱讀的環境。因此圖書館應該比單純將合適的書籍推薦給讀者更進一步,以培養讀者為大量閱讀所需具備的閱讀理解策略,深入了解資訊到轉化為內部知識的這段歷程。閱讀理解這個重要議題有待有待圖書資訊學術界與圖書館實務界共同合作,基於學習理論的基礎、引領讀者透過有效閱讀吸收文本中的知識、促進讀者閱讀素養提升,讓圖書館不僅僅是典藏知識的場所,更是適合終身學習的理想環境。


    參考文獻

    • PISA國家研究中心(2008年12月)。PISA 閱讀素養應試指南。PISA 閱讀素養應試指南。
    • 丘引(2003)。國中生的閱讀指日可待。在出版.閱讀與圖書館: 國家圖書館七十周年館慶研討會展覽專輯。臺北市:國家圖書館。
    • 何文慶(2006)。公共圖書館與全民閱讀。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2(3)。檢自:http://www.ntl.edu.tw/public/Attachment/99288443315.pdf
    • 何琦瑜(2007年9月)。香港:新課程改革 學會學習 從閱讀開始。2007親子天下專刊
    • 全國高中高職圖書館輔導團編(2012)。高中職圖書教師手冊。臺中市:教育部中部辦公室。
    • 司琦(2003a)。概述小學課程標準演進(上)。研習資訊,20(3),7–18。檢自:http://study.naer.edu.tw/UploadFilePath/dissertation/l020_03_0303.pdf‎
    • 司琦(2003b)。概述小學課程標準演進(下)。研習資訊,20(5),35–43。檢自:http://study.naer.edu.tw/UploadFilePath/dissertation/l020_03_0303.pdf‎
    • 吳惠林(2003)。文化統計 民國九十一年。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國家圖書館(2010)。全國圖書館會議辦理情形紀要 第三次。臺北市:國家圖書館。
    • 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2010)。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手册。臺北市:教育部。
    • 常玉慧(2006)。教出閱讀力的實用策略。在教出閱讀力: 培養孩子堅實的閱讀力, 打開學習之門。台北市: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 張淳淳(2003)。參考資源與服務。台北縣蘆洲市:空大。
    • 張瀞文(2003)。從觀點轉化理論,談「親子共讀」。在出版.閱讀與圖書館: 國家圖書館七十周年館慶研討會展覽專輯。臺北市:國家圖書館。
    • 張莉慧(2009)。臺灣推動閱讀之觀察與省思。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5(4)。上網日期:2014年1月13日,檢自:http://www.ntl.edu.tw/public/Attachment/9122917174087.pdf
    • 教育部(2011)。在職教師閱讀教學增能研習手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閱讀研究團隊。
    • 教育部第七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編纂會(2012)。第七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北市:教育部。
    • 曾志朗(2000年10月26日)。教育部業務報告。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四屆第四會期報告。
    • 曾志朗(2001年3月19日)。教育部業務報告。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四屆第五會期報告。
    • 曾祥芹(1999)。阅读学新论。北京:语文出版社。
    • 曾祥芹、韩雪屏(1992)。阅读学原理。郑州市:大象出版社。
    • 李家同(2010)。大量閱讀的重要性。博雅書屋有限公司。
    • 李雪莉(2002)。台灣的閱讀危機:全民閱讀大調查:大人、小孩都不愛看書。天下雜誌 海闊天空Ⅵ 教育特刊,263,212–218。
    • 杜正勝(2004年10月4日)。教育部業務概況報告。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五屆第六會期報告。
    • 杜正勝(2005年9月29日)。教育部施政報告。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6 屆第2 會期報告。
    • 杜正勝(2006年3月15日)。教育部業務概況報告。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6屆第3會期報告。
    • 柯華葳(2005)。國科會教育學門閱讀與寫作計畫回顧。九十四年度國科會教育學門課程與教學領域專題計畫成果發表會會議手冊。九十四年度國科會教育學門課程與教學領域專題計畫成果發表會,臺南: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
    • 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游婷雅(2008)。PIRLS 2006 報告: 台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9
    • 王岫(2003)。時時刻刻閱讀──閱讀雜想錄。在出版.閱讀與圖書館: 國家圖書館七十周年館慶研討會展覽專輯。臺北市:國家圖書館。
    • 胡继武(1991)。现代阅读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 許秀花(2000年9月21日)。教育專題深入報導:「災區學校暑期兒童閱讀營」紀實(下)。台灣立報。上網日期:2014年1月24日,檢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51982
    • 邢小萍(2008)。當閱讀教學遇見閱讀素養。教師天地,154,31–34。
    • 陳勇汀、陳志銘(2013)。合作式閱讀標註學習之標註特徵與閱讀理解能力研究。第二屆數位合作學習與個人化學習研討會。檢自:http://csclcspl2013.dlll.nccu.edu.tw/csclcspl/big5/
    • 陳昭珍(2011)。圖書教師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 Borko, H. (1968). Information science: What is it? American Documentation, 19(1), 3–5. doi:10.1002/asi.5090190103
    • Chen, C.-M., Chen, Y.-T., Hong, C.-M., Liao, C.-W., & Huang, C.-M. (2012). Developing a Taiwan library history digital library with reader knowledge archiving and sharing mechanisms based on the DSpace platform. Electronic Library, The, 30(3), 426-442. doi:10.1108/02640471211241681
    • Davenport, T. H., & Prusak, L. (1998). Working knowledge. Boston, Mas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Retrieved from http://www.lib.sfu.ca/cgi-bin/validate/books24x7.cgi?isbn=0875846556
    • Lorch Jr., R. F., & Broek, P. van den. (1997). Understand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Current and future contributions of cognitive science.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2(2), 213-246. doi:10.1006/ceps.1997.0931
    • Rayner, K., & Pollatsek, A. (1989). The psychology of read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 Stanovich, K. E. (1986). Matthew effects in reading: Some consequence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acquisition of literacy.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21(4), 360-407. doi:10.1598/RRQ.21.4.1
    • Wang, P., & White, M. D. (1999). A cognitive model of document use during a research project. Study II. Decisions at the reading and citing stag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50(2), 98–114. doi:10.1002/(SICI)1097-4571(1999)50:2<98::AID-ASI2>3.0.CO;2-L
    • Wilson, T. D. (1997). Information behaviour: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33(4), 551-572. doi:10.1016/S0306-4573(97)00028-9
    (more...)

    用ownCloud掛載NFS時避開資料夾權限檢查的問題 / Disable ownCloud permission check when mounting NFS

    用ownCloud掛載NFS時避開資料夾權限檢查的問題 / Disable ownCloud permission check when mounting NFS

    image

    ownCloud掛載NFS時,資料夾權限會被設定為777,違反ownCloud所限制的770權限,而導致ownCloud無法順利運作。本篇文章修改了ownCloud的util.php來避免權限檢查問題。

    When mounting NFS for ownCloud, the mounted folder’s permission will be changed to 777. Due to security reason, 777 permission is not allowed by ownCloud and it will not work while this permission. This article try to modify util.php to disable the permission check and let ownCloud work properly.


    我使用的ownCloud / My ownCloud Version

    ownCloud是一種類似Dropbox的開放原始碼網站系統,我們最近也嘗試在自己單位中架設ownCloud來提供雲端硬碟的服務。

    以Turnkey Linux架設OpenVZ虛擬機器的ownCloud / Establish ownCloud from Turnkey Linux OpenVZ Container

    ownCloud的系統基礎是由PHP與MySQL組成,但是對於已經具備雲端平台的我們來說,當然不會從頭開始架設,而是直接選擇Turnkey LinuxownCloud OpenVZ虛擬機器來架設,ownCloud版本是4.90.8。

    image

    啟用ownCloud / Enable ownCloud

    用Turnkey Linux架設虛擬機器很快,首先先把樣板上傳到Proxmox VE,開啟Console或用SSH登入到虛擬機器上,做一些密碼設定及取消Turnkey Linux自動更新的設定之後,就能夠用網頁直接連接了。

    以下是啟用ownCloud之後遇到的問題與解法。


    ownCloud掛載NFS / Mounting NFS for ownCloud

    image

    由於ownCloud運作於虛擬機器上,我不想讓單一虛擬機器擁有過大的檔案,造成備份及還原時的困擾。因此我決定將ownCloud儲存使用者資料的資料夾掛載到另外的NFS伺服器上。整個架構圖如上圖所示,但是細節部分需要注意的事情很多,以下一一敘述。

    啟用OpenVZ虛擬機器掛載NFS的功能 / Enable OpenVZ Container Mount NFS Feature

    Proxmox VE這種OpenVZ虛擬機器(container)要掛載NFS,必須在主機端(host)為虛擬機器開啟nfs:on的設定。細節請看我之前寫的介紹。

    至於ownCloud擺放使用者資料的資料夾,Turnkey Linux預設的位置是在「/var/www/owncloud/data」。因此只要掛載這個資料夾即可。

    掛載後無法啟用ownCloud的問題 / ownCloud Would Not Work After Mounting

    image

    接著開啟ownCloud的時候就會遇到上圖的錯誤,錯誤訊息如下:
    Data directory (/var/www/owncloud/data) is readable for other users
    Please change the permissions to 0770 so that the directory cannot be listed by other users.

    安全性限制 / Security Limit

    image

    這是因為掛載NFS之後,data資料夾的權限會被改成777,而非預設的700。基於安全性限制,在data資料夾為777的權限之下,ownCloud將無法正常運作。

    我們試著找了些方法,可是並沒辦法順利迴避資料夾權限檢查的問題。最後索性直接修改ownCloud的程式碼來略過權限檢查的問題。

    修改util.php關閉資料夾權限檢查 / Modify util.php to Disable Permission Check

    最後我們找到了ownCloud權限檢查的位置,這是在/var/www/owncloud/lib/util.php當中的一段敘述。我們將util.php關於資料夾權限檢查的部份註解掉之後,ownCloud就能夠順利運作了。

    util.php已經上傳到GitHub,註解的行數介於241行~283行,請自行下載,替換原本ownCloud的/var/www/owncloud/lib/util.php吧。


    小結:ownCloud的網頁與桌面免費,行動版要收費 / Conclusion: ownCloud Free for Web and Desktop, but Paid for Mobile

    安裝ownCloud的過程中,除了這個NFS的問題之外,我們還遇到另一個伺服器位址需要加上連接埠才能正常使用的問題。但那個問題似乎是因為我們使用了反向代理伺服器(reverse proxy),導致同步用戶端不是正常連線到ownCloud,而只是連到反向代理伺服器,因此無法運行。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是在於同步工具上。ownCloud的桌面版同步工具提供了Windows (Windows XP, Vista, 7 and 8, 32/64 bit)、Mac (Mac OS X 10.6 or better, Intel 64 bit)、Linux (CentOS/RHEL, Fedora, openSUSE, Ubuntu, Debian,圖示比較華麗)。但是ownCloud行動版本的卻要付費,iOS的費用是最低的$0.99美金Android的費用則是NT$30

    8 - 1

    雖然也可以在手機上開啟網頁版本,但是似乎沒有做行動裝置的最佳化,所以看起來非常像桌面版本,不太容易使用。這個問題不知道有沒有替代方案呢?

    (more...)

    長久典藏的議題:「兩種傳統」以及美國檔案專業 / The Permanence of Provenance: The “Two Traditions” and the American Archival Profession

    長久典藏的議題:「兩種傳統」以及美國檔案專業 / The Permanence of Provenance: The “Two Traditions” and the American Archival Profession

    image

    這篇論文是整理19世紀時美國歷史學者如何將歐洲檔案原則帶入美國,在20世紀時公共檔案傳統(public archives tradition)的盛行促進美國檔案館的成立,以及歷史手稿傳統(historical manuscripts tradition)的沒落。


    書目 / Bibliography

    Hirsch, R. (2010). The Permanence of Provenance: The “Two Traditions” and the American Archival Profession. Journal of Archival Organization, 8(1), 54-72. doi:10.1080/15332748.2010.486754

    摘要 /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claims that the American archival profession owes its existence to the unique combination of a “historical manuscripts tradition” and a “public archives tradition” over the course of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It also evaluates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raditions’ theories of practice and ideologies in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American writings on archives and the Society of American Archivists’ “basic manuals” that defined much profess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These findings have contemporary implications, as those seeking to define modern archival theory often erroneously use the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archival profession to support their arguments.

    這篇文章檢視了美國檔案專業宣稱自己是19世紀至20世紀中「歷史手稿傳統」(historical manuscripts tradition)與「公共檔案傳統」(public archives tradition)兩種傳統的結合。這篇文章也根據20世紀早期美國的檔案著作與美國檔案學會(Society of American Archivisit, SAA)的手冊中對於專業理論與實務的定義,回顧了兩種傳統理論在實務(practice)與意識型態(ideologies)的相似與差異。這對當代有重要意義,因為那些試著定義現代檔案理論的人時常錯誤引用美國檔案專業的來源來支持他們的論點。

    筆記 / Reading Note

    Google Drive

    雖然知道這篇很重要,但老實說讀的不是很通,還需要努力呢。

    (more...)

    圖書資訊學博士教育:1930到2007的整體分析 /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Doctoral Education: The Landscape from 1930-2007

    圖書資訊學博士教育:1930到2007的整體分析 /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Doctoral Education: The Landscape from 1930-2007

    image

    這是上一個學期圖書資訊學趨勢指定閱讀的一篇研究論文。這份研究分析了1930年到2007年的博士論文,並跟ALISE統計報告相比,發現圖資博士畢業人數眾多,但圖資教職中非圖資出身的比率卻很高的現象。

    This is a course reading note. This research article analysised LIS dissetations by ALA-accredited schools between 1930 and 2007. One of results indicate that 78% of doctoral graduates not holding faculty positions.


    參考書目 / Bibliography

    Sugimoto, C. R., Russell, T. G., & Grant, S. (2009).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Doctoral Education: The Landscape from 1930-2007.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50(3), 190-202.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ebscohost.com/login.aspx?direct=true&db=lih&AN=43928252&lang=zh-tw&site=ehost-live

    摘要 / Abstract

    To anticipate future trends for doctoral education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LIS), we examine the historical progression and current landscape of doctoral degree program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By providing a comprehensive rendering of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e of LIS doctoral education, this work provides data not previously available. Data for this work come from MPACT, a database that provides listings of 3,014 LIS dissertations conferred by 38 ALA-accredited schools between 1930 and 2007. This work discusses degrees offered and focuses on changes in the landscape within the last ten years, in addition to an evaluation of schools that produce future faculty for ALISE institutions. Results confirm the health and activity of LIS doctoral programs in North America.

    為了得知圖書資訊學(library and information, LIS,簡稱圖資)博士教育的未來趨勢,我們分析了美國與加拿大博士學位的歷史進展與現在的狀態。藉由全面綜合分析圖資學博士教育在歷史與現況的狀態,這篇文章展現了前所未見的研究資料。文獻分析的來源是來自MPACT,這是一個電子資料庫,蒐集了1930年到2007年間來自38所ALA認證學校的3,014篇圖資博士論文(dissertations)。這篇研究討論了博士學位資格的進展,並聚焦於近10年間的轉變,特別是跟ALISE機構評估學校教職的結果相互比較。最後結果確認了北美圖資博士教育的發展健全與活躍。

    筆記 / Reading Note

    Google Drive

    PDF標註筆記:OneDriveBox.net


    關於作者 / About Author

    0000-ca19252640

    最後附帶一提,作者Cassidy R. Sugimoto不僅研究都做很多這種數據統計的分析(甚至也會用複雜的LDA法呢!)之外,人也非常漂亮X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