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學位論文獎助活動

布丁布丁吃布丁

2011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學位論文獎助活動

image

2011年12月2日在國家圖書館舉辦了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第五十二屆年會,並徵選優秀學位論文發表。感謝評審老師們的獨特眼光,我的論文「合作式閱讀標註之知識萃取機制研究」居然得獎了。於是當天活動最後的發表會,我就上去介紹我做的論文內容以及KALS知識標註學習系統。

演講的投影片如下:(SkyDrive下載)

演講時間只有10分鐘,所以我就輕鬆地介紹系統。沒想到其他人都像是要準備論文口試一樣地大陣仗,相較之下我就像是來亂的一樣。還好下台之後學會沒有要沒收我的得獎資格,真是萬幸。

另外很遺憾的是,這次仍然沒有錄音檔,就當做給現場聽的朋友們特別的禮物吧。不過事實上,我做投影片也的確不是給人讀的,而是搭配我講話與介紹的內容。這份投影片使用了許多動畫講解圖示的內容,光看印出來的投影片結果,比較難理解那些圖示的順序流程。所以還是建議下載投影片來看看吧,也許會比較清楚也說不定喔?

最後,能夠跟大家分享自己做的東西,實在是很開心。希望大家也秉持著分享的心態,一起多多交流交流吧。

(more...)

96年度圖書資訊學研究調查

布丁布丁吃布丁

96年度圖書資訊學研究調查

image

楊美華、陳冠穎(2006)。圖書資訊學研究。


楊老師分析96年圖資相關的研究類型與特性,並提出建議。講述範圍頗廣,我挑我感興趣的分析結果,記錄如下。

圖書資訊學專書出版情形

  • 個人出版:以文華圖書館管理出版者最多,代表圖資老師都去找文華出版。
  • 會議論文集:各大學都有舉辦數場研討會,缺了輔大與中興?
  • 研習手冊:全都是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出版。
  • 政府出版品:國家圖書館為大宗。
  • 其他:從考古題到筆記資料整理法都納入其中,總覺得這部份離學術比較遠,到底是如何定義圖書資訊學專書的範圍呢?

期刊論文

  • 期刊論文中以「圖書館業務」跟「資訊處理;資訊事業」所佔篇數最多。
  • 核心期刊:
    1. 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
    2. 圖書與資訊學刊
    3. 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
    4. 檔案季刊
    5. 國家圖書館館刊
    6.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7. 佛教圖書館館刊
    8. 大學圖書館
    9. 圖書資訊學研究
    10. 檔案與微縮
    11. 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館刊
    12. 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會訊
    13.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
  • 但是部分核心期刊沒有論文,而「國文天地」刊登相關論文數量卻高達排行第五名。

研究計畫

  • 除了圖資系所的老師之外,也有中山大學傳播管理所的陳祥老師跟高雄醫藥大學的陳冠年老師等非圖資系所的老師提出圖資相關研究計畫。
  • 在平均50萬的計畫核定金額中,黃慕萱老師的研究計畫高達75萬,究竟是為什麼呢?

圖書資訊學相關博碩士論文

  • 臺灣師範大學最多共29篇,輔仁大學其次共13篇,其他依序為臺灣大學12篇、政治大學10篇、中興大學與淡江大學各8篇,最少為世新大學2篇。
    • 師大跟輔大真是論文量產單位啊。
  • 令人感興趣的是96年非圖資系所發表相關論文高達43篇,多與圖書館為研究對象。這代表圖資科系很容易讓其他科系跨入研究。
  • 碩士論文上傳博碩士論文網的比例很低,只有4篇。
  • 研究主題以「讀者服務」最多,其次是「資訊科技與網路」,其他為「圖書館行政」、「版本目錄學」(資訊計量)、「技術服務」,最少為「檔案學」。
  • 圖書館為對象的研究類型來說,大學圖書館最多,學校圖書館其次,其他依序為公共圖書館、專門圖書館與國家圖書館。學校圖書館研究較95年比例還高。

議題、討論

  • 國內期刊嚴重脫搞,令人傷心。這是值得研究的一塊題目啊,圖資人不想辦法鼓勵自己領域的研究期刊是不行的。
  • 灰色文獻徵集的方式應多申請ISBN並鼓勵公開查詢。
(more...)

The use of theory in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資訊科學中的理論調查

布丁布丁吃布丁

The use of theory in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資訊科學中的理論調查

image

Pettigrew, K. E., & McKechnie, L. E. F. (2001). The use of theory in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2(1), 62–73.


1. 研究背景與方法

作者認為學科之間的區別就是要有中心的知識,也就是屬於自己的理論基礎,用以處理研究問題、促進討論以及解釋研究結果。

If fields such as information science (IS) are to delineate their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and build a central body of knowledge, then they require their own theoretical bases for framing research problems, building arguments, and interpreting empirical results.

  • 很多人都覺得Information Science (IS)缺少好的理論(theory),而作者想要調查IS研究中使用理論的狀況。

2. 研究方法

2-1. 內容分析 Content analysis

為了了解IS研究中使用理論的狀況

  • 調查1993年到1998年以下六個期刊中的1160篇文章:
    1.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IP&M; six issues per year)
    2.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JASIS; 10 issues per year for 1993–1995; 12 issues per year for 1996 and 1997; 14 issues for 1998)
    3.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JDOC; quarterly)
    4.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JELIS; quarterly)
    5.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LISR; quarterly)
    6. Library Quarterly (LQ; quarterly)
  • 在研究中使用「理論」的操作型定義:
    • 考慮到作者在研究內文敘述中使用到的「研究」,包括應用到理論建構與提出新的理論,或是使用一些關鍵字來敘述概念、觀點或作法,像是「概念」、「框架」、「扎根」等。
      Consider a "theory" as identified if the author(s) describes it as such in the article (applicable to established or proposed theories) or uses such key terms as "conceptual" (including its variations, e.g., conceptualization), "framework," "grounded," or "underpinnings" to describe an idea/view or approach as such.
內容分析結果
  • 1160篇中有396篇(34.1%)使用了理論,從中可以找出1083篇理論。平均每篇文章包含0.93篇理論。以LQ期刊中的平均每篇文章中所用理論最多。
  • 1083篇理論中大概可以分辨出180篇理論是來自於IS作者。粗略來說,280來自社會學家、80篇來自科學、超過40篇來自人文學。
  • 不同文章類型平均使用理論的情況:general (概論) 2.59、information behavior (1.99)、information policy (1.94)
2-2. 引用分析 Citation analysis

為了了解IS的理論對各種研究的影響,以及IS研究是如何被其他領域影響。

  • 調查ISI的三種引文索引資料庫:SCI、SSCI、AHCI。
引用分析結果
  • 從內容分析中發現最常見的理論為: (理論的內容參考自維基百科資訊心理學,我額外幫理論做了分類)
    • 資訊需求:
      • Belkin, Oddy & Brook’s Anomalous States of Knowledge 混沌知識說:試圖思索資訊需求發生的最初起點,人們在尋找資訊的初期時對於想要的是什麼,往往無法清楚表達,正處於知識渾沌或異常的狀況。
      • Dervin’s Sense Making 意識建構:個人對於已經知道的與所需要知道的事物之間有差距,所以要去尋找資訊,產生該資訊對個人的意義。Dervin用「狀況-差距-使用/幫助」來描述上述的的歷程。
      • Bates’ Berry Picking 採莓模式:說明檢索過程應是漸進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會產生不同的問題概念,而人們會去對應與定義什麼是有用的資訊與資源。
      • Taylor's Information Needs and Negotiation需求層次
      • 內藏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概念模糊
      • 開始意識時期:可意識資訊的需求,但未必能明確用語言文字清楚描述
      • 能用語言文字清楚描述
      • 妥協後的需求
    • 資訊尋求模式:
      • Kuhlthau's Information Search Process 資訊搜尋的六個階段:開始→選擇→探索→成形→收集→發表。
      • Ellis's Information Seeking 資訊尋求行為策略:資訊尋求行為是由八個特色組成:
        image
      • Ingwerson's Cognitive IR Theory 認知檢索理論:使用者與資訊檢索系統互動時,會發生使用者的認知空間(cognitive space)與資訊檢索系統的資訊空間(information space)的多層次互動過程,以此提出資訊檢索互動之認知模式。
    • 資訊檢索:
      • Salton's Vector Space Model 向量空間模型:搜尋時,輸入的檢索詞也被轉換成跟文件相關的向量(vector)。這個模型假設,文件和搜尋詞的相關程度,可以經由比較每個文件(向量)和檢索詞(向量)的夾角偏差程度而得知,並可計算餘弦得知。
        FileVector space model
    • 相關:
      • Scahmber, Eisenberg & Nilan’s theory of relevance:早期對於相關的深入研究,但尚未成功達成定義相關的目標。
      • Wilson's Situation Relevance 情境相關:所謂的情境是資訊需求者所看到的情境,而非其他任何人由任意觀點所看到的情境,因此判定情境相關的先決條件,必須先了解並描述資訊需求者個人所處之情境。
      • Harter's Psychological Relevance 心理相關:相關並不是指「關於某主題」,而是一些互相關聯的主題、加強或減弱個人認知的信念、或是從另外的角度來看事情之觀點比較容易被習慣稱為相關。
  • 用IS理論搜尋,找到2098次引用。
  • 79.9%都被IS期刊所引用,其他的主要是由科學、社會科學領域引用。
  • 其中被引用最多的是Dervin與Salton兩位作者,共有918次(43.8%),而他們也是其他學科引用最多的作者。

3. 未來研究

  • 本研究分析中發現資料並不乾淨,未來需要確實的分析。
  • 不同期刊與時間的分析。
  • 深入研究作者是如何使用理論。
  • 探討建構理論的IS研究者是從哪些領域而來的。

感想

  • 本篇確實找出許多令人感興趣的「理論」,而這些理論是我們圖資人必須要知道的內容。
  • 作者未來研究中提到探討圖資理論源頭的這點很有趣,是會讓人感興趣的主題。同樣的,我們也可以用這種內容分析與引文分析的方法,套用到不同領域上,那又是一篇令人感興趣的研究論文。

不同年代做起來結果都不一樣,研究者使用的理論與典範的轉移,都是很值得探討的題目。

(more...)

As we may think 誠如我們的想像

布丁布丁吃布丁

As we may think 誠如我們的想像

image

Bush, V. (1945). As we may think. The Atlantic Monthly (July 1945).

資訊科學與圖書資訊領域的學生都聽過Bush與As we may think,不過我到現在才真正地開始讀這篇的內容。由於Bush寫作用詞有些不是很好懂,我同時參考了李博阳的翻譯()(),雖然有些語句不是很通順,但是很能幫助我們了解Bush要表達的意思,中英對照閱讀起來也算是勉強能懂。


前言

Now, as peace approaches, one asks where they will find objectives worthy of their best.

  • 作者係以當時的科學技術為基礎,提出關於儲存、輸入、檢索、取用資訊的未來想像。
  • 本文分成8個部分,每一部分談論數個主題。

I. 資訊檢索的需求

  • 科學家難以掌握數以萬計的研究成果,能夠記下來的更是少之又少。
    The investigator is staggered by the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of thousands of other workers - conclusions which he cannot find time to grasp, much less to remember, as they appear.
    • 科學家花費大量時間在閱讀上。
      If the aggregate time spent in writing scholarly works and in reading them could be evaluated, the ratio between these amounts of time might well be startling.
    • 我們難以在大量無意義無結果的研究中,找出真正重要的成果。
      ... as truly significant attainments become lost in the mass of the inconsequential.
  • 這個時代已經可以生產高度可靠、便宜的複雜機器,而我們可以從此獲得些啟發。
    The world has arrived at an age of cheap complex devices of great reliability; and something is bound to come of it.

II. 儲存與壓縮技術

  • 現在儲存資料通常是用書寫或拍照,其次是印刷;但也可用膠卷、唱片與磁帶上。
    Today we make the record conventionally by writing and photography, followed by printing; but we also record on film, on wax disks, and on magnetic wires.
  • 作者介紹乾燥攝影技術(dry photography)並對它該影像儲存能力寄予厚望。而儲存技術發展到最後的化學膠卷將會取代目前的螢光幕畫面。
    Use chemically treated film in place of the glowing screen, allow the apparatus to transmit one picture rather than a succession, and a rapid camera for dry photography results.
  • 光學投影與微縮攝影的成果出現在微縮膠卷技術上,而且具備發展潛力。
    The combination of optical projection and photographic reduction is already producing some results in microfilm for scholarly purposes, and the potentialities are highly suggestive.

III. 可由機器輔助的輸入與計算工作

  • 未來作者是否可以不再使用手寫或打字,而直接用錄音的方式記錄資料呢?
    Will the author of the future cease writing by hand or typewriter and talk directly to the record?
  • 研究者在資料的蒐集與觀察過程中還要做很多事情,像是從既有記錄中抽取重複的資料、將結果加入記錄中。
    Between the collection of data and observations, the extraction of parallel material from the existing record, and the final insertion of new material into the general body of the common record.
    前者是不可或缺的創造性思考,而後者則是可由機械輔助的重複性思考。
    Creative thought and essentially repetitive thought are very different things. For the latter there are, and may be, powerful mechanical aids.
  • 作者認為未來先進的電子計算機將會有更高的速度,可以直接以卡片或膠卷輸入指令進行操作並獲得計算結果,供未來進一步的使用。
    They (the advanced arithmetical machines) will be controlled by a control card or film, they will select their own data and manipulate i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structions thus inserted, they will perform complex arithmetical computations at exceedingly high speeds, and they will record results in such form as to be readily available for distribution or for later further manipulation.

IV. 複雜計算應由機器處理

  • 如果我們要更深入了解實體世界,那就不應該受限於計算處理過程。
    If scientific reasoning were limited to the logical processes of arithmetic, we should not get far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hysical world.
  • 研究者應該減少重複計算既有的數位公式,而將腦力投注在其他地方。
    Relief must be secured from laborious detailed manipulation of higher mathematics as well, if the users of it are to free their brains for something more than repetitive detailed transforma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established rules.
    因此,作者猜想未來會有更多供科學家使用的高等數學機器出現。
    For this reason there will come more machines to handle advanced mathematics for the scientist.

V. 機器協助資料篩選 Selection

  • 現在我們可以快速增加資料,但卻很難找到想要的資料。
    Thus far we seem to be worse off than before - for we can enormously extend the record; yet even in its present bulk we can hardly consult it.
    這涉及到人類獲取知識進行傳承的過程,而這主要的動作就是篩選。
    …it involves the entire process by which man profits by his inheritance of acquired knowledge. The prime action of use is selection…
  • 作者介紹以乾燥攝影技術製成的卡片作為資料文本,並組成快速篩選機器,以協助身分核對、購物交易等任務。
    • 並提到卡片可以縮影處理與利用光電管、磁性點等方式改進。

VI. 記憶擴大機 Memex

  • 篩選的問題通常是來自於索引是由系統給定。
    基於人類思維模式,篩選應該是透過聯想,而非固定的索引。
    Selection by association, rather than by indexing, may yet be mechanized.
  • Memex 記憶擴大機:個人儲存所有資料與通訊的設備,可以快速並靈活地存取資料。它是人類記憶的擴大裝置。
    A memex is a device in which an individual stores all his books, records, and communications, and which is mechanized so that it may be consulted with exceeding speed and flexibility. It is an enlarged intimate supplement to his memory.
    • 外表有著半透明的螢幕、鍵盤、按鈕、操作桿組成的書桌。
    • 遠端操作以微縮膠卷保存的儲存裝置。
    • 可進行檢索、瀏覽、閱讀、筆記。

VII. 關聯索引:軌跡 Trail

  • Memex第一步應該要做的是關聯式索引:把兩件條目連結在一起,讓使用者可從一件條目直接選擇到另一條。
    If affords an immediate step, however, to associative indexing, the basic idea of which is a provision whereby any item may be caused at will to select immediately and automatically another. This is the essential feature of the memex. The process of tying two items together is the important thing.
  • 各種條目的結合就像是一本新書,而這些條目更組成了無數的軌跡。
    It is exactly as though the physical items had been gathered together to form a new book. It is more than this, for any item can be joined into numerous trails.
    • 使用者可以在幾十本相關書籍和文章中連結大量條目,形成自己的興趣軌跡。
      He has dozens of possibly pertinent books and articles in his memex. … Next, in a history, he finds another pertinent item, and ties the two together. ... Thus he builds a trail of his interest through the maze of materials available to him.

VIII-1. 關聯軌跡網路的用途

  • 大量的關聯軌跡組成了全新的百科全書,並投入到Memex中擴大應用。
    Wholly new forms of encyclopedias will appear, ready-made with a mesh of associative trails running through them, ready to be dropped into the memex and there amplified.
    • 化學家瀏覽化學相關文獻的時候,可以透過軌跡找到化合物詳細資料,並從軌跡週邊得到化合物的物理與化學特性。
      The chemist, struggling with the synthesis of an organic compound, has all the chemical literature before him in his laboratory, with trails following the analogies of compounds, and side trails to their physical and chemical behavior.
    • 大師留給後人的不僅僅只是資料記錄,還包括他建立的知識鷹架。
      The inheritance from the master becomes, not only his additions to the world's record, but for his disciples the entire scaffolding by which they were erected

VIII-2. 資訊接收方式的未來

  • 人們接受資訊的方式往往透過感官處理,未來是否有更直接的接收方式?
  • 未來資訊可能可以透過電子脈衝訊號直接輸入頭腦,給人帶來閱讀筆墨記錄的訊息。
    With a couple of electrodes on the skull the encephalograph now produces pen-and-ink traces which bear some relation to the electrical phenomena going on in the brain itself.
    • 而記錄本身就變得難以定義。(註:因為需要資訊時就可以直接傳送到大腦,不需要實際上的紙筆載體。)
      True, the record is unintelligible, except as it points out certain gross misfunctioning of the cerebral mechanism…
  • 人們可以活得更開心:在事情不重要的時候選擇忘掉他們,然後在事情變得重要時馬上取得這些資訊。
    His excursion may be more enjoyable if he can reacquire the privilege of forgetting the manifold things he does not need to have immediately at hand, with some assurance that he can find them again if they prove important.

感想

  • 本篇綜合了許多當時實際的科學進展以及部分作者對未來的想像,而這些想像至今仍有許多是我們想要前進的目標。這究竟是預言、還是這是一個影響全世界的計畫起端呢?
  • 我特別喜歡關聯軌跡的那個想法,至今這仍然是很熱門且令人感興趣的研究議題。
  • 本文夾雜大量攝影、化學、生物技術專有用詞,作者提出的想法有些是對現有技術的改進建議,有些是用用譬喻、想像的方式來想像未來,實在是很不好讀。一些技術細節的部份我就略過了,因為現在應該會有更好的作法就是。

讀完之後,才真的有種自己是在做資訊科學的感覺,也算是一種個人的成就吧。

(more...)

認識研究倫理

布丁布丁吃布丁

認識研究倫理

image

林天祐(1996)。認識研究倫理。教育資料與研究。


作者分析教育研究學者、美國心理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簡稱APA)、美國公共意見研究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Public Opinion Research,簡稱AAPOR)、美國聯邦衛生服務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簡稱HHS)、以及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校區(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簡稱SUNY/Buffalo)所訂的研究倫理準則,將研究倫理歸納為以下四大項:

(一)研究設計之初,審慎考慮人性尊嚴的研究價值

  • 在形成研究問題時,要以同時以科學研究價值與人性尊嚴作為衡量研究價值的標準。
  • 如果兩者發生衝突,要確定研究的結果對於當事人母群,有重要的直接,間接的助益。

(二)研究實施的過程,遵守意願、安全、私密、誠信的原則

  • 研究實施時,要直接向當事人或其監護人告知研究的性質,並尊重其參與的意願。
  • 在研究過程則要確實考慮是否會響研究對象的身心問題,並應維持在「最低傷害可能」的範圍之內。如超過此一範圍,必須慎重考慮並以書面方式告知研究對象。
  • 另外,不呈現個別的研究資料,也不洩露研究者身分。
  • 同時,不得欺騙研究對象,但如確屬不可避免,必須於事後予以委婉補救、說明。

(三)客觀、正確分析及報導研究結果

  • 研究進行時要採用最適當的分析方法,針對蒐集到的所有資料進行分析,不可刻意選擇或捨去實際的資料。
  • 分析之後,客觀詮釋資料所代表的意義,並詳實報導分析的結果,不可刻意隱瞞或遺漏,客觀呈現研究結果。

(四)尊重智慧財產,分享智慧財產

  • 報導的資料要確實正確無誤,如在出版後發現有報導錯誤情形,應補救更正。
  • 投稿時,依據參與研究者的貢獻程度,給予適當的排名,或誌謝。
  • 同時不得重複使用以發表過的原始資料,或一稿多投。發表之後,原始資紏要保持一定的期限,以供科學性、驗證性查考。

林老師總結得很漂亮,我就直接拿來筆記了。(遮臉

(more...)

Ethics Education for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如何教倫理

布丁布丁吃布丁

Ethics Education for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如何教倫理

image

Carbo, T. (2008). Ethics Education for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 47(3-4), 5–25.

這邊講的倫理是決策者考量選擇的倫理喔。倫理的種類真是多呢。


研究背景:Of course!

  • 作者在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匹茲堡大學)的Library Information Science(LIS)教授Information Ethics (簡稱IE)的個案研究。
    • 從1986年開始
  • 學生來自不同科系(圖書館或管理科系)、不同學歷(博士生、研究生、大學生)、不同語言(包括非英文)、不同文化背景(來自28個國家)
  • 課程的設計:
    1. An introduction to applied ethics.
    2. The necessary steps and tools for facing up to and resolving a moral dilemma and making a decision.
    3. Understanding ethical issues in our field.
  • Ethics倫理的定義:Ethics is the art and science that seeks to bring sensitivity and method to the discernment of moral values and action.

倫理概念介紹

  • 基本概念
    • Human rights人權
    • Codes of ethics 倫理議題
    • Intellectual property 智慧財產權
  • The initial assignment
    • U.N.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 Martin Luther King’s “I Have a Dream” speech.
    • To write a short paper on the Fundamental Moral Experience.

倫理決策的方法

  • 作者回顧了許多人提出的方法 (framework),包括Woodward (1990)、O’Boyle (2002)、Gerald Ottoson (1988)的商業模型、John Hammond等人的(1998)隱藏陷阱、Dr. Christine Altenburger的倫理原則、以及Richard Paul與Linda Elder (2004)提出的決策守則。
  • Paul and Elder’s Guide:8個具有邏輯的倫理問題,大多同學都認為有效。
    1. Purpose 目的: considering an individual's rights and needs as well as those of others;
    2. key ethical question(s) 主要倫理問題;
    3. information needed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回答問題需要的資訊;
    4.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to guide thinking 引導思考的概念與原則;
    5. main assumptions used 使用的主要假設;
    6. points of view of all stakeholders 相關人士的觀點;
    7. main inferences/conclusions 主要推論/結論: what are the alternatives, are all being considered, etc.; and
    8. implications 影響: for self and others, including consequences, questions of harm/good, etc.

未來發展

  • 未來需要找尋更好的模型
  • 教學上需要提供給學生更多回饋、討論,引導學生反思所學是很重要的事情

感想

  • 很多人往往都是在意外之中升為管理職,管理職就要負起決策的責任,而這卻是一般教學中沒有教導大家的課題。決策背負著責任,決策需要方法,決策也需要練習。由於圖資工作常常會影響大眾,所以這也是很重要的課程。
  • 調查圖資界管理職是否擁有足夠的專業素養,似乎也是不錯的研究題目。圖書館行政管理也是很值得研究的課題喔。

文中有很多部分都在講教學上的困難,只有少部分是在講決策的框架。其實這是很偏教學的一篇論文。然後作者很喜歡講「of course」,讀起來非常口語化。

(more...)

Academic dishonesty, plagiarism included, in the digital age 學生抄襲

布丁布丁吃布丁

Academic dishonesty, plagiarism included, in the digital age 學生抄襲

image

Ercegovac, Z., & Richardson, J. V. (2004). Academic dishonesty, plagiarism included, in the digital age: A literature review.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65(4), 301.

這是在講教育方面的資訊倫理喔。


1. 前言

  1. 關鍵字:ethical, moral 道德或倫理上的;academic misconduct 學術不端行為;Academic dishonesty學術欺瞞;, plagiarism 抄襲
  2. 在網際網路的時代中,取用資訊雖然相當方便,但是卻造成更容易抄襲的問題:cut-and-paste
  3. 為了處理這個問題,作者想要知道孩童、青少年與大學生不同階段處理倫理問題的能力,並找尋更有效的教學工具以處理不同學生層級上的道德問題。
  4. 文獻搜尋範圍
    • 關鍵字:抄襲相關詞彙 + 網路相關詞彙 + 年齡分組相關詞彙
    • 年份:1997~2002 (涉及1996到2003早期)
  5. 抄襲的定義:
    • Webster’s College Dictionary韋氏字典: “the unauthorized use of the language and thoughts of another author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m as one's own.”
    • The Council of Writing Program Administrators (CWPA): a deliberate use of "someone else’s language, ideas, or other original (not common-knowledge) material without acknowledging its source."

2. 文獻回顧

2-1. 校園中的抄襲狀況:屢見不鮮
  1. “The State of Americans” 報告中顯示1969年中有58.3%高中生的作業是抄別人的,1989年提高到97.5%。
  2. Roberts, Anderson & Yanish調查了422位大四生,其中91.7%承認做過學術不正的行為。
  3. John Crace調查美國明尼蘇達洲大學的研究者,發現有1/3的人抄襲、22%的人處理資料很不仔細、15%的人偶爾會搞錯資料。
2-2. 如何降低抄襲發生?
  1. 消極的作法:
    • 事後檢查作業有沒有抄襲 (Michael Bugeja)
    • 用軟體檢查,像是EVE、WordCHECK (Gaines)
  2. 積極的作法:
    • 教導學生抄襲的概念,告訴他們抄襲引發的道德問題 (Harris)
    • 教師設計作業的方式要有所巧思,降低學生抄襲的機會 (Whiteman & Gordon)
2-3. 教職員對於抄襲的看法
  1. 教職員通常相信自己有責任降低抄襲發生,但事實上有86%的教職員對於抄襲的嚴重問題並沒有認知。大多數教職員也沒有受過如何處理抄襲問題的相關訓練。
  2. Kay D. Johnston: "it occurs because students do it if they won't 'get caught' and being caught by their peers is not problematic."
    如果學生知道他們不會被抓,或是被抓也沒差的話,抄襲就會發生
2-4. 抄襲通常發生在什麼樣的情況中
2-4-1. 與抄襲相關的社會因素
  1. Similarly、Ashworth等人:缺乏信任、在學校中被孤立、大型班級、合作式學習、不了解抄襲的意涵
  2. Kibler:環境因素中包含著不嚴謹的考試規劃、懲罰方式、教學方式、學校風氣、以及「好像會被抓」。
  3. Fred Schab:害怕低分以及來自父母的壓力
2-4-2. 與抄襲相關的個人因素
  1. 早期研究多在討論性別、學級、年齡、GPA成績、學科等因素上,發現男生、商學與科學科系比較容易發生抄襲。
  2. 抄襲的理由:時間壓力、想拿高分、因為每個人都在做、幫助朋友、懶惰。
  3. 不同的文化差異也會影響到學生對於「借」跟「擁有」的價值觀。
  4. Kohlberg研究分辨出三種不同型態的道德發展:未習慣道德(避免犯錯)、習慣道德(保持己律)、熟悉道德(律人律己)

結論:未來發展

  • 應該要為青少年、大學生跟成年人實施不同的教學方式,並探討不同的研究議題。

感想

  • 雖然這樣說很不好意思,但其實我的學習真的是一路抄上來的。寫程式一定是從模仿開始,模仿別人如何寫作、透過抄襲一步一步地了解對方的思維,然後最後才能轉化成自己的知識。所以某種程度上我是不反對抄襲,但是我反對的是教師出了只需要抄襲就能完成的作業。
  • 不論是圖資還是資訊界都強調資訊的透通,在資訊更容易取得的時代中,我們更需要注重著作權、學術倫理等價值觀教育。讓人們懂得如何善用工具,而不是一味地排斥工具本身,我覺得這是比較積極的作法。
  • 比起學生抄襲這件事情,我比較好奇研究者抄襲的情況,頗有學術界的白色巨塔的感覺。
  • 老實說這篇回顧不是寫得很好,架構很亂,整理文獻的方式跟ARIST相比之下比較沒條理,再加油。

老實說自己並不是很喜歡這種議題啊。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