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oxmox VE中上傳虛擬應用範本 / Upload Virtual Appliaction to Proxmox VE

Proxmox VE中上傳虛擬應用範本 / Upload Virtual Appliaction to Proxmox VE

image

這篇教學會介紹虛擬應用範本、虛擬應用範本的下載位置以及上傳到Proxmox VE的方法。

In this article, I will introduce Virtual Application Template and describe how to upload template file to Proxmox VE.

(more...)

韋恩州立大學檔案教育發展歷程 / From History to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 Case Study of Archival Education at Wayne State University

韋恩州立大學檔案教育發展歷程 / From History to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 Case Study of Archival Education at Wayne State University

image

這是一篇課堂閱讀筆記。作者介紹韋恩州立大學的檔案教育發展過程是如何從歷史系轉變到圖資系,檔案教育跨領域的天性造成管理上的問題。可供我們作為發展檔案教育的借鏡。

This is a course reading note.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cas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val education at Wayne State University in Detroit, Michigan. It would be valuable example for archival education.


書目 / Bibliography

Turrini, J. M. (2012). From History to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 Case Study of Archival Education at Wayne State University. Information & Culture, 47(3), 358-380. doi:10.7560/IC47305

摘要 / Abstract

  • 這是一篇韋恩州立大學(Wayne State University)發展檔案教育的個案分析。
  • 本個案研究的檔案教育發起於歷史系,再逐漸跨領域而靠近圖書資訊學系(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 這個過程揭示了檔案教育獨立機構所遭遇到的挑戰以及益處,特別是在課程發展與管理的方面。
  • 檔案教育由於管理者包含多種不同團體而變得難以轉變。
  • 另外檔案課程的成長方向也伴隨著檔案教育的目的而受到很大的影響。

筆記 / Note


1. Introduction [P.1]
  • 本篇文章是韋恩州立大學(Wayne State University, WSU)的檔案學程在這過去50年間的發展。(註:本文2012發表)
    • 本文提供了其他歷史研究較少見的檔案教育長期演變
2. 發掘於歷史系 The History Roots of Archival Education [P.2]
  • 檔案學程的前十年是在歷史系中開始經營
  • 1961年引入檔案課程
    • 由歷史系1952-1974的系主任Alfred Kelly博士主導
    • 一開始是為了讓歷史學生能獲得就職機會,而非為了讓學生擔任教職
  • 聘用檔案館員Philip Mason博士
    • 為了提供檔案教學,Kelly系主任聘請了WSU的檔案館員Mason
    • 當時許多檔案館員都接受傳統的歷史訓練、檔案實習、或是短期的檔案研習班
    • Mason在1953-1958擔任密西根的州立檔案館員,1958之後來到WSU
  • 美國最古早的三門檔案課程
    • WSU開設了三堂檔案課程:「檔案研究導論」 Introduction to Archival Methods (I, II, and III)
    • 提供基本的檔案方法訓練:檔案歷史、歷史研究方法、實務經驗
    • 主要修課的都是Mason帶的歷史系研究生,或是檔案相關的碩士後研究生
  • 1963年,WSU大學生可以正式選修課程「檔案研究法」(Archival Methods)
  • 1960年代末,博士生的資格考含括了「檔案研究法」
  • Mason持續帶領歷史系研究生進行檔案研究
3. 圖書館系加入檔案教育 / Library Science Enters Archival Education [P.4]
  • WSU的圖書館學系(Library Science Department, LSD)在1970年代以後開始關注檔案課程。
    • 在1960年代的時候,LSD的目標是培養學校圖書館員、公共圖書館員、大學圖書館員、以及特殊圖書館員
    • 研究生可以選修檔案課程
    • 1971年,LSD開設三們檔案課程,並促進檔案課程的發展
  • 1975-1986,歷史系與LSD共同合作開課
    • 1970中期:影印課程 Reprography for Librarians and Archivists、保存 Archival and Lihrary Conservation
    • 1979:LSD開設口述歷史Oral History
    • 1980:歷史系開設Conserv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Photograph Collections典藏照片資料
  • 但是合作開課的結果,就是課程範圍太廣,不太專精檔案內容
    • 這些課程有助於找到檔案館員的工作
    • 但是不是為了訓練專業檔案館員而設計
4. 公共歷史研究的興起 / The Emergence of Public History in the Academy [P.6]
  • 1970晚期,歷史系開設的「公共歷史(public history)學程」影響到對於檔案管理的關注
    • 1978年,歷史系提倡歷史管理、計畫提高檔案經費,這些都與檔案有所關連
    • 1979年,在檔案課程之後,歷史系也開創三門歷史管理課程
      • 教導歷史機構管理、編輯歷史期刊、典藏計畫管理
  • 公共歷史課程不斷改變
    • 1992年,公共歷史的課程只剩下歷史機關管理
    • 歷史系最後把檔案課程當做是公共歷史課程的一環,並藉此能夠找尋各種公共歷史的工作,所以並未關閉檔案課程
    • 由於歷史系對檔案課程抱持著公共歷史的目的,造成檔案課程並沒有獨立開設部門
5. 檔案教育的擴大 / The Expansion of Archival Education [P.7]
  • 1970中期-1980中期,大量學校都開設了檔案課程
    • 1976年SAA (Society of American Archivists,美國檔案學會)教育字典羅列了40個提供檔案課程的學校,其中17個學校提供2門課程
    • 1980年,有45間學校提供多堂檔案課程
    • SAA規劃檔案認證課程與檔案研習班,有別於研究所課程
  • 1977,SAA擬定第一版檔案教育準則(archival education guidelines)
    • 準則建議檔案教育應該是大型研究所的副修科目,例如附屬於歷史系或圖書館系下
  • 1986,WSU的檔案教育開設了檔案管理碩士學位(graduate-level Archival Administration Certificate Program, AACP)
    • 1984,LSD從教育學院移至圖書館系統大學(University Library System),並進行規劃AACP
    • 歷史系同意之後,提交為跨領域學位
    • 共有12門課程,由歷史系與LSD共同經營
    • AACP可以被視為獨立課程,或是屬於歷史或圖資碩士學位的一部分。至此確立檔案教育為研究所副修科目
  • AACP課程規劃混亂帶來的挑戰
    • 歷史系與圖資系(1993改名為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Program, LISP)課程規劃並無統一含括AACP的課程
    • 圖資系規劃自己專屬的AACP後續課程
    • 歷史系與圖資系彼此溝通運作困難
6. 檔案教育在圖書館系中的發展 / The Growth of Library Science in Archival Education [P.10]
  • AACP的教育內容從歷史教育轉變成圖書館學的教育
    • 根據2003-2008的畢業統計,157畢業學生中,僅有10位是歷史系學生
  • LISP與歷史系持續爭奪AACP
    • 歷史系依然認為檔案是歷史領域的一部分
    • 但是Francis Blouin & William Rosenherg認為這是一個「archival divide」時期,檔案教育逐漸偏向圖書館學,而遠離歷史專業
    • 1990年代早期,AACP學生主要來自LISP,而LISP也招聘了大量檔案領域的教師,但歷史系並沒有這樣做
  • AACP課程安排變動不大
    • 1987-1995間僅有開設一門Records Management
    • 不確定是否是因為LISP跟歷史系共同管理混亂所導致的原因
7. 檔案課程評鑑與轉變 / The Interdisciplinary Challenge [P.11]
  • 傳統大學認證評鑑並無含括AACP,例如ALA
    • 1994,WSU進行外部評鑑來評估學位的品質
  • 外部評鑑報告指出該學位的主要缺點是難以保證長期財務營運,但LISP否認這個缺點
  • WSU開始發起內部評鑑團隊,並組織Review Advisory Panel (RAP)以對AACP提出建議
    • RAP認為AACP的強項在於跨領域,而弱勢則在於管理方面
  • 管理方面,WSU依據RAP的建議,將AACP的管理交給CULMA
    • CULMA是1987年創立,以都市研究(urban-oriented)為主
    • 管理問題解決方案:AACP既不屬於LISP、也不屬於歷史系
    • RAP建議開設諮詢委員會,邀請歷史系、LISP以及人類學系、Reuther圖書館、畢業生、當地檔案社群組成。這個建議在1990年中期開始執行
  • 課程方面,RAP建議檢討過時課程,更新科技課程與強化檔案專精。
    • 1990年代LISP開設了大量與檔案科技相關的課程,像是訓練學生認識MARC AMC (Machine Readable Cataloging Archival and Manuscript Control format),但是只有對AACP帶來零星的影響
    • 根據2005年SAA提出的「檔案碩士學位指導守則」(Guidelines for a Graduate Program in Archival Studies),AACP加入了EAD技術課程與實習,並提高學分數至15學分
  • 2005年,WSU解散CULMA,AACP全面歸LISP管理
    • LISP為AACP聘僱全職師資、終身教師
    • 2009,在LISP成為獨立學院the Schoo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之後,LISP負起AACP的全部管理責任:課程安排、師資聘用、授與碩士學位
  • AACP依然是由LISP跟歷史系合作
    • 儘管更多科技課程,卻也保有歷史課程
    • 2008年建立了圖資與歷史雙碩士學位學程
8. Conclusion [P.1]
  • 在WSU發展檔案教育過程中,由於缺乏獨立與明確的學系管理,導致檔案教育夾雜在歷史專業、公共歷史領域、圖書館學領域之間爭論不已
  • 一如1994年SAA的準則所言,WSU的檔案教育到最後依然依附在其他科系底下,主要是LISP
  • WSU的檔案教育發展也印證了檔案從歷史轉向圖資學的趨勢。
心得
  • 可以比較國內外檔案教育發展歷程,加油
(more...)

建構檔案典範:環太平洋社群的檔案教育可以因應挑戰嗎? / Pluralizing the Archival Paradigm: Can Archival Education in Pacific Rim Communities Address the Challenge?

建構檔案典範:環太平洋社群的檔案教育可以因應挑戰嗎? / Pluralizing the Archival Paradigm: Can Archival Education in Pacific Rim Communities Address the Challenge?

image

這是一篇課堂論文閱讀筆記。本論文指出環太平洋的檔案教育受到了西方殖民文化影響非常深遠,提倡檔案教育應該緊密結合當地的需求與特色。

This is a course reading note. Author points out the fact that the nature of archives is based upon Western ideas but little concerned for local cultures of Pacific Rim. So this research suggested a need to develop and deliver culturally sensitive and responsive archival curricula and associated pedagogy inclusive of local and Indigenous knowledge and practices.


書目 / Bibliography

Gilliland, A., McKemmish, S., White, K., Lu, Y., & Lau, A. (2008). Pluralizing the Archival Paradigm: Can Archival Education in Pacific Rim Communities Address the Challenge? American Archivist, 71(1), 87-117. Retrieved from http://archivists.metapress.com/content/781W61G4R2KH3708

摘要 / Abstract

  • 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許多國家與住民環繞在環太平洋地區,正面臨了檔案教育的概念上與法律上的挑戰。
  • 這些挑戰點醒我們,發展檔案教育時不僅得注意當地需求,還需要考量全球的檔案教育、理論與實務。
  • 本文首先討論環太平洋國家、文化與社群的多樣化特性,然後描述檔案教育需要結合當地社區的需求。
  • 接著本文報告「從教育建構檔案典範」合作計畫第一階段的研究結果,分析環太平洋的檔案教育是否符合當地區域文化的需求,然而結果顯示目前仍需要發展符合文化與當地知識、實務的檔案課程。
  • 調查結果建議將當地文化的知識與實務融入全球檔案理論與實務的典範中,有助於降低被西方殖民文化影響的危險。

筆記 / Note


1. Introduction [P.1]

研究問題:

  • 檔案館員扮演了以下重要職責的中心角色
    • 形塑文化辨識與記憶、
    • 保存國家遺產、
    • 確保社會與機構的可說明性、
    • 蒐集檔案、管理、保存、並開放讓使用者取用
  • 那要如何讓任何背景的檔案館員的檔案教育反映文化觀點、信念與非主流的經驗呢?

文章結構:

  • 本文章首先基於合作計畫的第一階段成果,報告環太平洋國家檔案教育的發展
  • 再來從工作坊中匯集檔案相關人士對於檔案提供當地文化的看法
  • 接著在合作計畫中的第二階段,作者打算藉由訪談檔案館員與檔案教育的相關人士來了解他們對於檔案教育改變的看法。
環太平洋檔案館員的挑戰 Archives and the Challenges of the Pacific Rim [P.3]
  • 環太平洋的概念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興起,這是由於國家間經濟連結網路逐漸受到重視的緣故,特別是對於先前較為貧窮的亞洲國家
  • 許多新興概念隨著環太平洋的發展逐漸受到重視,包括全球化、國際化、後工業主義、無邊界經濟體等等
  • 對於檔案來說,一般認為都是來自西方的理論,而這些理論促使檔案具備可信度與權威性。
  • 但是很少人從文化角度來看待檔案的決策、執行、關連、甚至記憶。
  • 有些檔案並非是基於當地文化的角度來產生,甚至是從文化侵佔的角度來撰寫。
  • 殖民時期的執政者會要求檔案館員要以西班牙的市民法律、羅馬天主教、或是美國國家檔案的方式來保存檔案,而非優先考慮當地文化
  • 在後殖民的時代下,檔案館員發揮了保存文化與傳統的重要功能,其中集體回憶(collective)與個人遺忘(individual forgetting)更是國家重要的資產。
環太平洋的檔案教育 / Archival Education in the Pacific Rim: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P.8]

西方文化影響教育

  • 在過去,歐洲的殖民者主要是用高壓手段影響當地居民
  • 因此當地的文化、遺產、語言、種族則被西方的公民化控制
  • 儘管今日教育強調本土化,但非本土化的教育方式仍對教學帶有很大的影響

現代檔案教育有以下幾種方式:

  • 檔案教育學位:美加國家建立了檔案教育學位,以他們各自的國家檔案傳統進行教學,並讓其他國家的學生留學。但這對其他國家的學生來說,卻會造成遠離本土文化的問題
  • 遠距教學:英國等國家現在提供遠距教學,但這也是基於英國自己的角度來教學
  • 當地政府檔案教學:有些國家的檔案館提供當地檔案教育
  • 檔案研討會:有些館員會參加國家或國際檔案研討會
2. 環太平洋檔案教育調查計畫 Pluralizing the Archival Paradigm through Education [P.9]

「Pluralizing the Archival Paradigm through Education」是一個正在進行的合作計畫:

  • 由環太平洋研究計畫的加州大學辦公室、UCLA的研究者、歐洲墨爾本的Monash大學、北京的人民大學組成
  • 本計劃從2005開始
  • 一開始的目標是找出環太平洋可行的檔案教育範疇
  • 然後探索檔案教育如何發展,並因應經濟、ˋ政治、科技等全球化不同社群的需求

本計劃包含了四個分項研究,第一階段進行第一個分項研究,第二階段則是進行二到四項研究

  1. 調查教育機構的歷史發展與學程現況,包含檔案學與相關領域(博物館學、圖書館學、文化學等)
  2. 調查實務專家意見,包含檔案與其他政府文化保存者等隸屬於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Archives Pacific Regional Branch (PARBICA)或 East Asian Regional Branch (EASTICA)等部門的人
  3. 調查熟悉當地文化的人對於保存當地檔案教育的看法
  4. 舉辦兩場研究工作坊,邀請檔案工作者與學生和當地檔案工作者等相關人士,討論檔案教育與研究的需求
3. 檔案教育調查 Survey of Archival Educators [P.1]

image

計畫以問卷調查方式調查了環太平洋17個國家中的66個檔案教育單位 :收到了38份回應(約58%),其中27份完成回應(41%)

檔案提供的學位Disciplinary Placement and Degrees Offered by the Archival Programs [P.12]:

  • 檔案教育具有跨領域的特色,通常是在資訊管理(information management or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資訊學(information studies)、圖資系(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歷史系(history / social history or history and culture)、哲學(philosophy)、人類學(humanities)、社會學、藝術與文獻學
  • 23/31的學位中,24個碩士學位(master’s degrees)、1個聯合大學學位(joint master)、25個提供學士學位(bachelor’s degree)、4個博士學位(PhDs)、3個認證學位(diploma)、1個認證(certificate)

檔案學程的建置起源與演變Origin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Archival Programs [P.14]:

image 

Areas of Focus and Targeted Sectors of the Archival Programs [P.17]:

image

  • 影響課程因素Curriculum Design [P.18]:影響檔案課程的因素包括部門需求(sector needs)、政府需求與活動 (government needs and initiatives)、國際標準、社會需求(social needs,特別是就業市場)
  • 考量當地社群需求Consideration of Local and Community Needs and Issues [P.18]:
    • 42%表示大多時間都很注意、25%一直很注意、33%很少注意到
    • 70%表示學程考慮到當地需求,30%則無
  • Distance Learning [P.19]:11個學程(41%)表示他們有某些遠距教學方式
  • Program Outreach and Academic Collaboration [P.19]:
    • 超過一半的學位表示他們有與其他機構交換教職員的機制,也有合作教學與透過遠距方式的教學。
    • 但是各個國家各自使用的學年行事曆差異是個問題
  • 結論:調查結果並不足以證明這些學程有注意到其他典範,特別是因應於當地社群的需求
4. 工作坊中相關人士的觀點 / Perspectives Raised in Stakeholder Workshops [P.20]
  • 2007年的兩場工作坊:Mansh大學、UCLA舉辦
  • 邀請教授、博碩士生、本土研究學、檔案實務工作者、當地居民代表出席
  • 兩場工作坊從社會正義、社群實權(empowerment)、多文化認知的角度對檔案專業與教育提出了建議
5. 進一步規畫基於文化的檔案教育 / Moving Toward More Culturally Sensitive Archival Education [P.21]

作者基於文獻探討,歸納出以下幾項可以將當地社群結合於檔案教育的方法:

  • 管理或保存非主流社群產生的檔案
  • 各種殖民文化的文件
  • 發展與當地文化結合的描述工具、本體論、參考服務等
  • 發展強調當地與本土社群的資訊服務
  • 分辨檔案生命週期中當地文化與檔案概念之間的關係
  • 檔案可取用的保證,以及檔案館員在戰爭與市民抗爭時的角色
  • 檔案在調解(reconciliation)、糾正(redress)以及強調主權(sovereignty)等動機中扮演的角色
  • 當地知識系統、法律架構與規則
  • 財務歸還(replevin)的角色與相關法律程序
  • 檢視法律的行為與口述歷史、檔案資料之間的衝突
  • 參與多樣化檔案的社群
  • 多樣化社群(diverse communities)的參考服務
  • 當地社群對於保存本土檔案、故事、文化工藝品的需求與考量
  • 檢視檔案專業在全球化與區域化中核心的假設與實務
6. Conclusion [P.24]
  • 目前環太平洋的檔案教育尚未系統化且全面化地考量當地社群的需求
  • 合作計畫下一階段打算訪談相關人士,包含社群領袖、成員、國家與公共檔案館,來蒐集對於檔案教育的建議
(more...)

淺談Android遊戲手把 / Talk About Android’s Gamepad

淺談Android遊戲手把 / Talk About Android’s Gamepad

image

Android上玩傳統電視遊樂器的遊戲通常使用觸控螢幕模擬傳統遊戲手把,但是觸控螢幕不僅遮擋畫面,操作手感也不如遊戲手把靈敏。我關注Android的實體遊戲手把好一陣子了,在這篇想跟大家聊聊這個主題。

When using Android phone or tablet,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use virtual gamepad to  play emulator games on touchscreen. This years, I have searched the solution of using physical gamepad to controll Android’s game. In this article, I want to talk about some gamepad solutions for Android.


行動裝置與遊戲 / Mobile Device & Gaming

4 - 1

隨著要處理的事情逐漸變多,現在已經很難有長期坐在螢幕前的時間。我大部分時間都是用Android系統的手機與平板電腦在處理事情,上圖的期刊論文閱讀就是一個例子。

Snes9x EX

有認真讀書,當然也有認真遊玩的時候。Android中有許多APP模擬器可以讓我回味經典好遊戲,像是這個超級任天堂的模擬器Snes9x EX+,可以讀取超任的ROM模擬執行超任的遊戲,並在觸控螢幕上顯示虛擬觸控遊戲手把以進行操作。

然而實際上玩起來之後很快就會發現,觸控螢幕上的虛擬按鍵操作起來非常困難。特別是用在即時動作遊戲上,由於缺乏實體按鍵的回饋,你很難確定自己到底按到的是哪個按鍵,亦即所謂的胖手指症候群(fat-finger syndrome)

ABAM36-A63894264000_4fbe6ac3365b9

上圖這種鋁合金觸控遊戲搖桿是可以將搖桿以吸盤形式裝在觸控螢幕上,讓玩遊戲時能夠操作實體的搖桿。但是這搖桿會阻礙部分螢幕的位置,像上圖格鬥遊戲的角色就被擋住了。因此我個人對這種產品並不是很看好。如果要不阻擋螢幕地在手機或平板上玩遊戲的話,外接遊戲手把還是我想要的方案啦。


既有的遊戲手把 / Ready-made Gampad for PC or TV Game

PC的USB遊戲手把 / Gamepad for PC

在聽說Android 4支援遊戲手把驅動程式之後,我那段期間熱衷於以電腦的USB遊戲手把接到Android來測試看看能不能玩。那時候我是用Novo 7領先版平板電腦刷成Android 4,再透過USB-OTG外接遊戲手把。現在的手機或平板也幾乎都支援了USB-OTG,只是一般大家都拿來接鍵盤滑鼠就是。

嘗試了三四隻左右的遊戲手把之後,最後可以使用的居然是一隻非常老舊的遊戲手把。這隻手把缺少了現在手把都會有的類比搖桿,而且按鍵鬆鬆的不太好按,但是它卻能接在Android上操作畫面!反而是當時具備雙類比搖桿的USB遊戲手把卻接了也沒反應,我猜是因為驅動程式沒有支援到新型USB遊戲手把吧。

然而那隻舊手把操作起來常常卡鍵,而且攜帶上也不太方便,所以我就繼續找尋其他方案。

電視遊樂器的遊戲手把 / Gamepad of Wii and PS3

其實比起PC用的USB遊戲手把,網路上的教學大部分都是以Wii跟PS3的藍牙無線遊戲手把為主。

一開始流行的是將Wii的遊戲手把用於Android上,設定起來配置很簡單,可以參考T客邦的教學。然而Wii的棒狀手把與傳統人體工學不符,我自己並不喜歡這種遊戲手把,所以傾向於選擇其他方案。

lL1F0

後來PS3的遊戲手把與Android配對的教學開始興盛,像是「用 PS3 手把玩遊戲:Sixaxis Controller 軟體篇」這篇就是大家常常引用的對象,還有不少人為了結合手機與PS3遊戲手把,用手工製作支撐架來組合手機與手把(如上圖),甚至也不少量產的支撐架產品,可見PS3遊戲手把與Android的組合相當受歡迎。

我個人也比較喜歡PS3的遊戲手把設計。可是一個原廠遊戲手把要價台幣1540有點貴,於是我就到網拍找了一下副廠的遊戲手把來購買,價格大概是近千元。可是買回來之後試了老半天卻發現怎樣都無法跟Android配對,後來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副廠的PS3遊戲手把本來就是無法跟Android配對。希望想用PS3遊戲手把操作Android的朋友千萬不要貪小便宜買副廠的,去買原廠手把吧

嘗試很久依然失敗之後,我就灰心地把副廠手把轉讓給朋友,然後用遊戲手把玩Android的夢想就默默地塵封在待辦事項的最後面了。


自帶遊戲按鍵的Android平板 / Android Device Combined Gamepad

金星 JXD 的遊戲機 / JXD’s Gamepad

139202724188807

之後讓我再度興起這個注意的是大陸品牌金星JXD。金星JXD是做MP3/MP4起家的,一開始也只是主打音樂與影片播放器。逐漸改進作業系統之後,開始做出山寨PSP外表的模擬遊戲機。再來結合了Android系統之後,推出了依然是山寨PSP外表的GamePad互連網遊戲機,作業系統甚至客製化了一個遊戲中心。

138984265886605

接著螢幕畫面也朝向平板大小的7吋邁進,並依然在平板上建置遊戲手把的按鍵,像上圖這台S7300曾讓我一度心動不已,差點就忍不住下單購買。

後來冷靜調查一下,大部分買家的評價普遍不佳。主要原因包括:

  1. 按鍵設計不良:畢竟在平板大小上安裝了類似PS3的手把,結構上本來就有諸多差異,而人體工學設計上考量不夠周延,按鈕排列讓操作很不方便。
  2. 螢幕邊框有落差:由於螢幕旁邊有框,這讓手指在觸控操作時常常卡到旁邊的邊框,很多手勢、側邊欄位都難以開啟。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手機或平板都會做全平面的設計。
  3. 不是原生支援Google Play:大部分大陸品牌的Android系統都沒有購買Google Play的認證,儘管因此相對上比較便宜,也可以自行安裝Google Play APP,但是很多APP其實都無法安裝到缺乏認證的Android系統上。

基於以上種種原因,加上金星JXD的遊戲平板價格也相當昂貴,我對金星JXD一直是抱持著觀望的態度。

NVIDIA的遊戲機:NVIDIA SHIELD

shield-front-open-real-boxing

2013年間Android硬體最大的焦點之一,就是顯示卡公司NVIDIA推出了Android系統的遊戲機NVIDIA SHIELD。夾帶的Android的通用性與NVIDIA強大的行動處理器NVIDIA Tegra 4,NVIDIA SHIELD作為Android的遊戲機而備受注目。

眼尖的你可能已經注意到NVIDIA SHIELD的設計彷彿是上面PS3遊戲手把與手機的組合。NVIDIA SHIELD讓手把與遊戲螢幕合而為一,收納時,螢幕可以摺疊到手把上;要啟用時,則打開螢幕,調整好自己喜歡的角度,然後操作遊戲手把。

我覺得NVIDIA SHIELD在遊戲手把與螢幕間取得很好的平衡,不過我對於遊戲手把人體工學易握性上感到質疑。另外就是我會比較想要可以拆裝在現有手機上的手把,而不是一整台Android遊戲機。

此外,NVIDIA SHIELD並沒有直接在台灣發售。原價299美元,代購價格幾乎都是破萬。為了在Android上偶爾玩個遊戲而花費這麼多錢,我自己覺得有點捨不得就是。


Android 適用的遊戲手把 / Gamepad for Android

既然PC用的USB遊戲手把無法生效、Wii與PS3的遊戲手把組合又不太合身、又不想買金星JXD或NVIDIA SHIELD這種一整台的遊戲機,到底有沒有能夠跟Android搭配的遊戲手把呢?

有的,現在真的有專門為了手機與平板設計的遊戲手把產品。

MOGA系列Android遊戲手把 / MOGA Gamepad for Android

f_434804_1

電腦硬體周邊製造商PowerA針對行動裝置推出MOGA系列遊戲手把。在CES 2013中最受人注目的就是Moga Pro。Moga Pro的架構其實就跟PS3加上支撐架很像,上圖的Moga Pro只有遊戲手把跟支撐架的部份,並不包含圖中的手機。平常你沒要玩遊戲時,可以把巨大的遊戲手把收進包包中;要玩遊戲時在拿出手把,把手機裝載支撐架上,設定藍牙連線後,就能夠開始遊戲。

Moga系列後面的產品還有做出行動電源版本,可以讓玩家邊玩邊充電。對於耗電量非常兇的Android系統來說,其實是一個很不錯的設計。

Moga Pro價格約79.99美金,換算台幣大概2500左右。儘管比起NVIDIA SHIELD來說便宜許多,但是作為購買一個遊戲手把來說還是讓我覺得難以下手。另外就是傳統人體工學的遊戲手把還很大,不好攜帶。我希望能夠找到更輕薄短小的遊戲手把,讓我平時好把它放在包包中,隨時讓我有空可以拿出來跟手機合體後進行遊戲。

iPega與FlashFire / iPega & FlashFire

又隔好一段時間,我突然心血來潮找找看Android的遊戲手把,結果沒想到出現了許多類似Moga架構的山寨品,而且價格還便宜很多呢。

網拍上大致上看了一下,主要販售的產品有iPegaFlashfire這兩家。前者的iPega 2是模仿XBOX的遊戲手把設定,後者Flashfire則捨棄了一般遊戲手把的人體工學,做出像是任天堂一樣的一片手把。兩者都具備可摺疊、伸縮尺寸的支撐架,方便跟手機結合,並透過藍牙與手機連線。兩者價格都在千元之內。不過這兩者都是來自於大陸的產品就是了。

image

基於攜帶性考量,我個人比較偏好容易塞進包包的Flashfire,如上圖。不過由於設計上比較特殊,我覺得在操作上還需要實際體驗或評估一下比較好。


小結 / Conclusion

上面聊了各種可以在Android上使用的遊戲手把,但是若要在手機上玩遊戲的話,其實還有另一種逆向思考:玩原本就是在觸控螢幕上操作的遊戲就好啦。雖然說回憶最美,模擬器最受老人歡迎,但是現在手機上的遊戲卻也是相當的精緻,何不跟隨潮流,接受現在流行的塔防類、跑酷類、拼圖類的遊戲呢?

仔細想想,比起玩遊戲這件事情,也許我更重視的是那種面對玩遊戲的心情吧。儘管現在實際上已經沒有什麼時間可以給我玩遊戲了,我還是常常抱持著有朝一日會重新再來回味超任、PS、NDS、PSP那些老舊卻經典的遊戲、或是重回艾爾林的沙灘上去坐著渡假的心情,而努力完成每一天的工作。

即使長大之後,我還是希望自己不會忘記那種進入遊戲世界中的興奮與期待。能夠好好享受遊戲的人,才能夠好好地遊戲人生。

(more...)

從統計軟體R來看自由軟體與教育

從統計軟體R來看自由軟體與教育

unnamed
前幾天,實驗室的同事在講最近使用統計軟體R來做合作學習中參與者分群(clusting)的事情。分組結果如上圖所示,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群組,結果紫色小組的成員太多,「這是一個失敗的分群」她笑著說。看到這個分群結果,我也覺得很開心。但這不是基於分析結果還不滿意的自嘲,而是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未來的開端──一個用自由軟體改變所上教育的開始。


教育背後的商業化問題

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曾說:「教育是社會正義,是一種權力,也是一種機會。」許多人都認為教育應具備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學習的公平性,但是在電腦方面的教育距離這個目標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
電腦教育與Office教學
office
舉個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卻不見得察覺得到的例子:Microsoft Office,以及它底下的Word、Excel、Power Point。電腦概論的通識課程教導使用Office、老師要學生繳交報告Word、學生上台簡報要求使用Power Point。上課教Office、學校用Office,在許多人眼中,「Word」已經成為豐富文本(rich text)的代名詞,「ppt」也是簡報投影片的簡稱。
但是這樣教育背後的結果,不僅是被微軟所制約,導致Office版本升級時許多人倍感困擾,更嚴重的是,對於沒有經濟能力購買Office的學生來說,以Office作為電腦文書處理的教育內容,更是一種對貧窮學生的歧視。
買得起軟體就不是問題?
在課堂中教導學生使用某種軟體時,第一個遇到的問題就是:「老師,我在家裡的時候,或是畢業之後,如果要使用這軟體,那怎麼辦?」
1-CS6-Startup-Screen
若以Office為例,Office家用版一套$3999的價位在許多人眼中也許並不是很大的負擔。那我們換個角度,看影像處理課程教導Adobe Photoshop。這一套建議售價$39200的Adobe Photoshop CS6中文版 for Windows,你還會覺得這是貧窮學生應該負擔得起的價位嗎?
除了Office或Photoshop這種常見的商業軟體之外,在研究所課程中,我看到的是統計課程教導學生使用IBM SPSS(基本功能單機授權版9萬多,其他統計模組另外計算)、資料庫概論教Microsoft SQL Server(標準版不限個數約20萬)(以上價格參考自一通資採股份有限公司的決標結果,價格細節會時常改變),就連以「資訊自由」自詡的圖書館,都會在資訊利用教育教學生使用EndNote單機版1萬5)。
只能在學校使用的校園軟體
今天我們還在學校,還能在電腦教室中使用這些軟體,還能透過計算機中心提供的校園軟體下載或是雲端使用虛擬機器軟體(這點我真的要稱讚Critrix的強大),但是學生離開了校園回到家、畢業之後投入職場,從學生身分脫離之後,就失去了學校的支援與學生授權的優惠。而對於無力負擔起這些軟體高昂費用的學生來說,課堂所學的技能很容易變得毫無用武之地。我想,這應該不是我們教育中樂見的情景吧。
2012-08-03_101927
再以研究者與EndNote為例,許多研究生在學校接受以EndNote彙整研究書目以進行研究論文撰寫的訓練,EndNote可說是進行研究的基本工具。但研究生使用學校提供的EndNote,意味著離開學校之後就喪失了EndNote的支援。某方面來說,學校變相地認為研究生只有在學校中才做研究(才會用到EndNote),而畢業之後就不需要進行研究(不需要用EndNote)。若學校對於研究生的教育是培養研究人才,那麼我想上述的觀點應該會跟學校教育目標有著相當大的牴觸。
盜版不能解決問題,自由軟體才是終極之道
「老師,我在家中要用Photoshop做作業,我該怎麼辦?」面對學生這種問題,很多人選擇的解決方式是:提供非正式授權的軟體。這種檯面下違法的行為,在許多商業軟體教學課程中,卻已經變成了常態。或著更誇張一點,學生去補習班學習某個軟體的目的,就是從講師身上取得昂貴的軟體本身。
當然,作為一個軟體人,我並不贊成非正式授權與盜版軟體的盛行。這不僅是有損軟體製作者的智慧財產權,更會扭曲民眾對於智慧財產的觀念。
那麼不用盜版,難道要學生買正版嗎?要強迫學生購買那些價格破萬的昂貴軟體,才能進行課堂教學嗎?
答案是肯定的,用合理授權的正版軟體才是正確的途徑;但答案也是否定的,因為有些授權正版軟體不必花錢購買,那就是自由軟體(freeware)。

自由軟體與教育

根據自由軟體基金會(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FSF)的定義:
自由軟體是一種可以不受限制地自由使用、複製、研究、修改和分發的軟體。這方面的不受限制正是自由軟體最重要的本質,與自由軟體相對的是專有軟體(Proprietary Software)非自由軟體,也常被稱為私有軟體、封閉軟體。
儘管收費與否並非定義自由軟體的主要依據,但是大多數自由軟體所搭配的授權條款,如GPLBSD,都允許使用者免費使用這些軟體。自由軟體大多可從網際網路上直接下載,並且不收任何費用,也沒有繁雜的授權問題。
因此,若教學內容改以自由軟體為主軸,就可以避免學生離開學校之後就無法再繼續使用昂貴商業軟體的問題,更能夠讓學生確實學習到終身可用的技能。
教育可用的自由軟體
以上述所提到的商業軟體為例,其實他們都有可以替換的自由軟體可供使用。以下就文書處理軟體、影像處理軟體、資料庫軟體、書目管理軟體、統計軟體五種類型,以免費的自由軟體取代付費的商業軟體的作法,做一個概略的介紹。
文書處理軟體:LibreOffice
791px-LibreOffice_Writer_3.3
LibreOffice 是自由的辦公室套裝軟體(Libre為自由之意),可在 Windows、Linux、Macintosh 平臺上運行。本套裝軟體有六種應用程式供你製作文件、資料處理之用,包括:Writer 、Calc 、Impress、Draw、Math、Base。與其他商業軟體不同,本套裝軟體採用 LGPL3 授權,該授權方式賦予一般大眾自由使用、分享、散布本套裝軟體的權利。
LibreOffice是衍生自OpenOffice.org(OOo)的分歧版本,兩者除了維護者不同之外,主要功能都十分相似,很多地方可以互通。LibreOffice的介面設計仍相近於Office 2003以前的傳統介面,這可能會對於排斥Office 2007之後的Ribbon介面的使用者來說會是額外的加分。(雖然我個人還是覺得Ribbon介面真的不錯用啦,LibreOffice快看齊吧!)
以下表格我簡單地比較一下從Office對比到LibreOffice的功能,讓大家知道LibreOffice可以如何取代Microsoft Office:
Microsoft Office LibreOffice
文書處理 Word Writer
試算表 Excel Calc
投影片 Power Point Impress
排版 Publisher Draw
數學公式 Word中的方程式工具 Math
資料庫 Access Base
影像處理軟體:GIMP
Gimp_2.4.3
GIMP是GNU Image Manipulation Program(GNU影像處理常式)的縮寫,是一套跨平台開放原始碼影像處理軟體,是遵循GNU授權條款發布的自由軟體,可以在GNU/LinuxMS WindowsMac OS X等平台下執行,能夠實作多種影像處理方面的要求,包括照片潤飾、影像合成和建立影像;此外。GIMP的原生檔案格式的副檔名是.xcf
其功能包括顏色與色盤、選擇與路徑工具(包含遮色片)、筆刷影像編輯與印章工具、圖層與不透明混合、濾鏡效果、還可以用外掛GAP(GIMP Animation Package)製作GIF動畫。
雖然操作介面看起來沒有Photoshop那樣時髦,但是工具按鈕卻比Photoshop好按許多,這點我覺得很不錯。
資料庫軟體:PostgreSQL與pgAdmin
pgadmin3_slony
PostgreSQL是自由的物件-關聯型資料庫伺服器(或是資料庫管理系統),在靈活的BSD-風格授權條款下發行。PostgreSQL具備企業級應用特性,也完整且高度相容ISO/ANSI SQL國際標準,其高可用性(HA)及數據儲存品質也可媲美Oracle、DB2等商業型資料庫管理系統。
作為關連性資料庫的學習對象來說,PostgreSQL甚至比缺乏子查詢交易(transcation)的MySQL更為適合。而且我還是得提醒大家,拿MySQL製作的商業產品賣錢時,請記得繳交授權費用。
一般大家對於PostgreSQL的垢病在於運作速度較慢,而且以企業應用級的PostgreSQL也較MySQL複雜許多。儘管如此,我還是十分推薦以PostgreSQL作為關聯式資料庫的教學內容。至於近年來興起的NoSQL,那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書目管理軟體:Zotero
928-image-Zotero
Zotero是一個整理文獻的好工具。它不僅可供人免費使用,也可以讓人直接從網頁匯入書目資料,而且中文支援程度也比EndNote好上很多。Zotero可以以Firefox Add-on的形式安裝,也可以獨立安裝,並從Google Chrome、Safari等瀏覽器中匯入書目資料,非常方便。我在課堂上課的報告、論文撰寫時的參考文獻,全部都使用Zotero管理。
我製作了一張功能比較表,讓大家知道Zotero與傳統的資料夾整理文件、EndNote之間的差異:
資料夾 EndNote Zotero
儲存書目 難以格式化 手動建立
RIS檔案匯入
中文支援差
手動建立
RIS檔案匯入
網頁匯入
中文支援佳
保存檔案 難以建立檔案之間的關聯 可,還可以保存文獻的網頁
全文檢索 不可
整理方式 資料夾 分類、筆記 收集(=分類)、筆記、標籤
建立引文 不可 可,可擴充引文格式。國內知名度高,許多圖書館致力於這塊。 可,可擴充引文格式。
作業系統 不限制 Windows, Mac Windows, Mac, Linux
費用 免費 收費 免費
統計軟體:R
rcmdr
R語言,一種自由軟體程式語言與操作環境,主要用於統計分析、繪圖、資料探勘。R本來是由來自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Ross Ihaka和Robert Gentleman開發(也因此稱為R),現在由「R開發核心團隊」負責開發。
R內建多種統計學及數字分析功能。R的功能也可以透過安裝套件(Packages,用戶撰寫的功能)增強。因為S的血緣,R比其他統計學或數學專用的編程語言有更強的物件導向(物件導向程式設計)功能。R的另一強項是繪圖功能,製圖解析度可達到印刷的需求,也可加入數學符號。
雖然R主要用於統計分析或者開發統計相關的軟體,但也有人用作矩陣計算。其分析速度可媲美專用於矩陣計算的自由軟體GNU Octave和商業軟體MATLAB。
但是R對於學生來說最大的門檻,在於其R的大多數操作是透過R語言進行,圖形操作介面並不若SPSS之類的方便操作。對此,R也有自由軟體R Studio這個整合開發環境可供使用,但是使用邏輯還是跟SPSS有所差異,很難說是可以直接用R取代SPSS。另一種方式是用類似Excel的LibreOffice Calc安裝R4Calc套件來操作R,但這部份仍有待深入研究。


結語:教給學生一個自由的未來

以付費的商業軟體作為教學的內容,會對於無力購買軟體的學生帶來困擾,不如教導學生使用免費的自由軟體,才能帶給學生終身受用的技能。本文介紹了取代商業軟體的五種自由軟體:以LibreOffice取代Microsoft Office、以GIMP取代Adobe Photoshop、以PostgreSQL取代Microsoft SQL Server、以Zotero取代EndNote、以R取代IBM SPSS,並附上簡單的介紹與教學資源,希望作為大家改以自由軟體進行教學的參考。
我國教育部也有一個部門「教育部自由軟體數位資源推廣服務中心」,以及國內重要的自由軟體中心「自由軟體鑄造場」(電子報值得一看),有許多相關資源可以從中取得。還有朝陽科技大學的洪朝貴副教授也針對的自由軟體應用在教育上有諸多貢獻。
我主張以自由軟體取代商業軟體也有一段期間,許多朋友都抱持著否定的意見。首先,對於自由軟體介面設計往往不比商業軟體美觀、好操作的這點來說,其實是關注人數多寡的問題。大部分自由軟體都是以開放原始碼形式,可供專業的程式設計師進行再製、改良,因此自由軟體的改良可以不受限商業公司的發展,而是藉由大量使用者的需求來鼓勵開發社群積極改善。若擅長資訊的老師有教學上的需求,甚至也可以自行動手開發外掛模組,讓自由軟體教學更為順利。
另一個否定的看法是,「若學生未來上班地點都使用Photoshop,那教GIMP有用嗎?」從教學的角度來看,電腦軟體教學不應該是微軟或Adobe的軟體訓練,而應該是教導學生一種「技能」,像是文書處理技能、電腦繪圖技能。上述我介紹的五種自由軟體,在操作介面上儘管都與商業軟體有很大的差異,但是核心的技能與邏輯並沒有太大的差別。事實上,教學時也應該注重的是概念上的認識,而不是教導細節按鈕的點選順序而已。不然商業軟體升級之後,學生也一樣不知道怎麼操作。就像是Office 2003的傳統介面改到Office 2007的Ribbon介面,很多人都慌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熟悉GIMP而能夠做出媲美Photoshop的效果的話,也就是意味著可以用免費的自由軟體來取代昂貴的商業軟體,這對於經費成本精打細算的公司來說,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我知道還是會有人問:「那些商業公司到底要怎麼賺錢呢?」其實賺錢的方式還是很多,不過我想這就不是我這篇想要探討的範圍了。
至少,我認為在教育上,不應該是以昂貴的商業軟體綁住學生的自由。因此,我一直夢想著可以用自由軟體的R或LibreOffice的Calc,來作為教研究生統計的使用工具,而讓研究生不再需要受限於必須使用SPSS才能計算獨立樣本t檢定之類的推論統計。看到實驗室的同事開始使用R來做資料分群,我感覺到我們所上的教育又埋下了一顆自由的種子,因而感到欣喜。
我相信,這種透過教育紮根在學生心中的自由種子,未來一定可以成為促進整體社會進步的自由果實! (more...)

管理理論與實務 / Chapter 1. Manag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管理理論與實務 / Chapter 1. Manag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image

這是一篇課堂筆記。這一篇是應用於檔案館的管理學導論,作者介紹管理學的歷史以及應用到檔案館的實務作法,介紹了知識管理與時間管理的方法。

This is a course reading note. This article is an introduction of book “Managing archival & manuscript repositories”. History of management and the approaches for record-keeper management are considered.


書目 / Bibliography

Kurtz, M. J. (2004). Chapter 1. Manag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In Managing archival & manuscript repositories. Chicago: Society of American Archivists. Retrieved from http://www.worldcat.org/title/managing-archival-manuscript-repositories/oclc/55877810&referer=brief_results

筆記 / Note

1. Introduction [P.1]
  • 韋氏大字典對於管理的定義是:
    • The executive function of planning, coordinating, directing, controlling, and supervising any industrial or business project or activity with responsibility for results.
      執行規劃、配置、指揮、控制與監督任何工業、商業計畫或是必須要有結果的活動
  • 管理學大師Peter Drucker認為成功的組織必須要完成執行管理任務,並且持續聚焦於組織的核心任務上
  • 傳統的「指令與控制」(command-and-control)管理結構已經被認為是一種扼殺創造力的限制
  • 現代的管理者傾向於藉由訓練與引導來激勵同仁、減少正規的結構組織、激發他們的潛能。拋開死板的管理角色、任務以及責任之後,可以促進管理自身的創造力,並有益於終身職業發展
2. Modern Management [P.2]
  • 管理學發展已久,不論是巨大建築還是統治帝國都需要管理
  • 但是工業革命後,現代管理已經成為獨立學科
    • Peter Drucker所著的management有著詳盡的描述
  • 「合理的每日工作」(fair day’s work):Frederick W. Taylor是第一位知名的美國管理理論與實務學家
    • 藉由計算工人產出,改進員工的生產力與生產效率
    • 強調管理研究、訓練、問題解決,並使用科學、工程與可計量的標準來發展方法
  • 五大管理功能:Henri Fayol相信科學會管理可以用到工業生產之外
    • 規劃(planning)、組織(organizing)、預算(budgeting)、指揮(directing)、控制(controlling)
    • 盛行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持續後續多年
  • 人類行為與心理學:Elton Mayo、Hugo Munsterberg以及Mary Parker Follett在1920s到1950s之間發表許多著作
    • 強調工人自治
    • 將工人視為群體,而非許多個人的集合
  • 從心理學、社會學以及哲學去拓展組織行為:
    • 人類關係學校孕育了許多管理理論學家:Abraham Maslow、Douglas McGregor、Chester Barnard以及早期的Peter Drucker
    • 這些理論學家將學校理論與社會實務作了很好的平衡
  • 近25年來(本書是2004年發表)又有許多新興管理學理論與作法
    • 脫離了經費預算原則,而更注重於深入了解組織的價值與維持組織的成功
    • 全面品質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運作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s)、實務社群(communities of practice)、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 現代組織注重的是品質與消費者
    • 消費者期許(customer expectations)是影響所有商業與組織的主要「驅動力」(driver)
    • 消費者期許(customer needs)影響提供的服務,包含服務是否可用、需求品質、以及工作成員和單位的表現標準
  • 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是一種未確定的新興理論與實務
    • 是基於資訊與科學驅動的環境下,有效率地管理組織的知識,以達到組織的成功
    • William Saffady定義知識管理為:
      "systematic,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an organization's knowledge resources. It encompasses the creation, storage, arrangement, retrieval, and distribution of an organization's knowledge."
      系統性、有效管理、利用組織知識資源。包含創造、儲存、安排、檢索與組織知識的傳播
    • 要達到知識管理的環境需要複雜的組織管理與專業技術,如下圖:

 

使用KM的能力

 

運作流程的辨識與分析
了解運作流程中的知識處理
了解情境的評估,以及知識與資訊的動態性
(Understanding the value context, and dynamics of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知識的對應與流動
核心技能建立 (Core Competency Building)   持續性地專業與技術訓練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運作流程、部分與工作的實務經驗 (Business, sector, and work experience) 變更管理 組織技巧與能力 (Organizational skills and competencies)   > 通訊 > 團隊合作 > 諮商 (negotiation) > 說服 (persuasion) > 簡易化(Facillitation) > 教育訓練(Coaching) > 指導 (Mentoring) > 運作流程 (Business process)
利用ICT(資訊通訊技術)建立KM
了解社群與團隊的支援與功能
專案管理
資訊架構
文件、資訊管理與工作流程
容易理解的資訊管理原則
容易理解的發佈流程
了解科技機會(technological opportunities)
專業的、技術的、技能的與教育
  • 實務社群(communities of practice)是於管理組織知識與發展策略的新興工具
    • groups of people who share a set of problems, or a passion about a topic, and who deepen their knowledge and expertise in the area by interacting on an on-going basis.
      一群人們分享問題、對於討論主題有所熱情、發揮他們的知識與專業
    • 管理者必須去支持這樣的社群,他們可能會在組織內各處運作,智利於分享知識與發展新的方法
  • 今日的管理者最好知道如何管理組諸的功能、如何激勵員工、如何讓管理的角色取得平衡。
  • 本書著重於檔案館員的管理技巧應用
3. The Archival Context [P.7]
  • 檔案館員也像其他組織一樣,需要進行可用資源的判斷(經費、人力、空間與設備),因此也需要進行管理
  • 檔案館員面對的是特殊的檔案環境(archival environment)
    • 大多數檔案館員只是掌管自己少部分的業務(有時甚至是只有自己的「lone arragner」)
    • 然而科技技術的演進讓檔案的產生、使用與保存造成巨大的影響
    • 提昇組織的價值與有效降低成本將成為重要的問題
  • 檔案管理者也有責任學習管理技巧,像是教育、訓練、在職經驗與激勵策略(motivation)
    • 檔案館員通常沒有受過管理的專業訓練
    • 然而管理者並非天生,也是要持續進修
    • 管理任務是高難度的、複雜的、而且也是影響檔案部門生存與否的關鍵
  • 本章最後羅列了有用的管理資源可供參考
4.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P.8]
  • 所有的管理者都是在某個管理系統下工作,而管理會有擁有不同的角色與責任
  • 規劃:管理同時也必須規劃短期、中期、長期的威脅與機會,並使用策略去提高運作潛力以達成組織目標
  • 訓練:管理者需要訓練員工、志工與其他跟組織互動的人,並抱持開放的心胸傾聽他人的聲音
  • 協調(coordination):讓人們在一起工作,並且在有限的時間與效率內專注於完成任務或計畫
資源↓ 功能→ 規劃 組織 協調 指揮 控制
經費 組織主要規劃(包含所有資源) 多年經費規劃 篩選、訓練、激勵 週期性的會計資料 預算
人力 招募 開會、撰寫聯絡事項 成效評估
工作 藍圖建設規劃 修復順序 管理記錄
  • 預算(budgeting):成功的組織預算規劃是讓組織達到既定目標
    • 報告或回饋相當重要,用於確保組織能符合目標
  • 組織文化(organization’s culture):管理風格
    • 韋氏字典的定義:
      a complex of typical behaviors or standardized social characteristics peculiar to a specific group, occupation, or profession, sex, age, or grade.
      一種複雜的行為類型或標準化的社會特色,適用於某個特定族群、職位或專業、性別、年齡或階級
    • 有些組織比較積極、創新,有些比較穩定,管理需要了解組織的文化以決定管理的方式
  • 資訊革命讓管理者必須要找出他們的定位
    • 現在越來越多人認為檔案的保存與取用是透過資訊系統,而非檔案館員
    • 資訊專業分野的影響也衝擊了圖書館員、檔案館員以及其他專業
5. Administrative Competence / 管理工作 [P.12]
  • 使用備忘(tickler)系統安排工作
  • 定期銷燬不使用的檔案
  • 使用科技工具(e-mail)減少作業量
  • 時常檢視決策伴隨的責任是否有助於或阻礙個人或組織的目標
6. Time Management [P.14]
  • 面臨有限時間的處理方式包括
    • 增加工作時間
    • 提高工作效率
    • 分派工作給他人
    • 終止無關組織目標的任務
  • 建立工作日誌(time log)
    • 記錄每天中,不同類型的工作內容以及持續時間
    • 以評估自己的工作內容是否符合個人與組織目標
7. Conclusion [P.15]
  • 檔案管理者也必須掌握組織、規劃、預算、員工教育等關鍵管理能力與責任。

心得

  • 讓讀者有基礎的管理學概念,本以為會跟檔案學有緊密結合,不過看起來跟學科領域的關聯不是這麼大。
  • 可以試著用管理學的方式來應用在檔案館進行研究如何?像是以問卷去制定KPI或KRI來評估工作績效之類的?
(more...)

圖資學的創新觀點:領域分析/ Toward a New Horizon in Information Science: Domain-Analysis

圖資學的創新觀點:領域分析/ Toward a New Horizon in Information Science: Domain-Analysis

image

這是一篇課堂閱讀筆記。這是圖資學主張領域分析(domain-analysis)的大師Birger Hjørland主打領域分析的一篇文章,他比較了圖資學與其他領域既有的理論與領域分析的差異,藉以強調領域分析的優勢。

This is a course reading note. Birger Hjørland, the pioneer of information science, used this article to promote the strength of his core theory “Domain Analysis”. In this article, Hjørland compared the existed theories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 with domain analysis to emphasize the value of domain analysis.


書目 / Bibliography

Hjorland, B., & Albrechtsen, H. (1995). Toward a New Horizon in Information Science: Domain-Analysi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46(6), 400-425.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ebscohost.com/login.aspx?direct=true&db=bth&AN=9507272578&lang=zh-tw&site=ehost-live

摘要 / Abstract

  • 這篇文章是一種綱領性(programmatic)的文章,用來說明資訊科學(information science, 簡稱IS)的新方法:領域分析(domain-analysis)。
  • 這個方法是社會學的分支,著重於透過言談社群(discourse communities)研究知識領域,展現出了IS全新視野。
  • 這篇文章同時也是一篇回顧型文章,描寫了多領域的敘述性研究,用以啟發理論上的觀點。
  • 文章的第一部分回顧了IS的研究,總結出IS作為社會科學而非單純的心理領域的基本觀點。此外也討論了此觀點的重要性以及局限性。
  • 文章的第二部分描述最近為了解知識的跨領域趨勢。其他上層領域,像是教育學研究、心理學、語言學、哲學來說,1990年代IS對於知識出現了一種重要的觀點。這種新的知識觀點強調知識具備社會性、生態性、以及內容導向性。這與1980年代那種更加正式、像電腦一樣的處理方式有所不同。
  • 文章的第三部分比較領域分析與其他IS的處理方式,像是認知取向。
  • 文章最後的部份概述未來的重要問題,像是不同的知識領域如何影響不同主題的資訊價值。(how different knowledge-domians affect the informational value of different subject access points in data bases)。

筆記 / Note

1. IS的新趨勢:領域分析介紹:Introduction: Domain-Analysis as a New Front in Information Science [P.1]
  • 領域分析典範(domain-analytic paradigm)是資訊科學(informaiton science, IS)中了解知識的最佳方法。
  • 作法是把想法跟言談社群(discourse communities)當做是領域知識(knowledge-domains)來研究,也可視為是社會中不同群眾的一部分(society's division of labor)。
  • 社群的任務與其在社會中的角色反應在知識組織結構、合作模式、使用語言、傳播形式、資訊系統、相關標準上。
  • 因此應該用領域分析來看待個人的想法、知識、資訊需求以及主觀的相關標準。
2. 相關研究:Contributors and Predecessors to Domain-Analysis in IS [P.2]
2-1. 領域分析的貢獻者:Explicit and Latent Contributors to Domain-Analysis [P.2]
  • Patrick Wilson [P.2]:將傳播研究問題視為是一群專業知識之間的溝通,而不是個人與個人之間。這種方式強調專業資訊的是來自於整個群體,與個人無關。
  • Robert S. Taylor [P.2]:第一位在IS中進行心理研究,但最近研究改採領域知識導向(domain-oriented approach)
  • Tefko Saracevic [P.2]:嘗試找尋IS中關於知識的理論
  • Thomas J. Froehlich [P.3]:認為IS的基礎必須是基於社會認識論 (social epistemology)。而且IR的專家系統發展趨勢中,已經整合領域知識的模組。
  • Winograd and Flores [P.3]:研究表示理論與對知識的觀點如何影響IS的中心
  • Cool [P.3]:以符號互動(symbolic interaction)理論研究IR中的認知狀態(the status of coginition)
  • SIG: humanities or medicine [P.3]:人類學與醫學領域使用書目計量學(bibliometrics),但是很難對領域知識產生共通的原則,而且這些領域沒有理論可以描述資訊需求
2-2. IS中領域分析的先驅者:Predecessors to Domain-Analysis in IS [P.4]
  • Henry Evelyn Bliss [P.4]:相信可以找到主題領域(subject area)的基本架構,但是最終失敗了
  • S. R. Ranganathan [P.4]:基於基礎的分類發明了面向分類法(facet classfication),但很少人從領域分析的角度來看分類法
  • Tague-Sutcliffe and Sutcliffe: Bibliometric [P.4]:書目計量學可以揭露特定學科或學科之間的發表趨勢,但是要解釋這些趨勢需要基於更上層的社會學與哲學
  • Empirical User Surveys [P.5]:太多零碎的實徵研究,可是缺乏更深層的解釋。
  • 結論:跟上述研究比較之後可以發現,有別於1950年代後的IR傳統,領域分析是一種新方法,應該在已經被忽視的非常微觀(atomistic)、實證性(positivistic)的傳統上重新被重視
3. 各領域相關研究:Transdisciplinary Tendenci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Knowledge: Fro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Discourse Communities
教育學 educational research [P.5]
  • Alexander(1992)發現領域知識有助於調查研究,例如區別專家與新手、領域與策略知識間的互動、以及探索學習者的微觀概念
心理學 psychology [P.6]
  • 心理學朝向將個人的心智狀態視為社會結構,而時至今日,心理學依然相信大腦的機制與程序無法跟跟社會結構脫節
  • L.S. Vygotsky的著作也說功能性與實證性研究應該朝向社會化與現實主義的研究
  • Bauersfeld認為,不是從個別的主題,而是從社會功能中參與的形式來做研究。
  • Jean Piaget認為知識是基於孩童成長的程序
生物學 biology [P.7]
  • 資訊檢索是行為生態學(behavioral ecology)中找尋資源的研究。此研究也可以適用心理學理論中的專門領域認知處理與感知,像是人物心智的生態機制、機制的調整以成為明確的任務(如社會建構)
  • 在機能主義與哲學典範來看,知識就像是一種自動適應的現象。
  • 感知知識的研究摘要
    1. 人類主要是一位行動者(actor)、在生物物理(bio-physical)、社會文化(socio-cultural)與充滿主觀性(subjective)的世界中生活。
    2. 在這三種世界中生活,必須基於人類的先備知識(a priori of human knowledge)
    3. 基於這先備知識,知識的建構是從結構良好的知識,以間接與直接從生活中影響的一種應用
    4. 當知識變成行動系統的一部分,知識就會內化成行動決策
    5. 知識與行動之間會持續互動,因此行動建立了知識,而經驗影響接下來的行動。
    6. 有價(value)知識、現實(factual)知識以及程序(procedural)知識這三種知識與內在行動決策彼此關連。
      - 擁有有價知識代表知道如何做到好的水準。
      - 擁有現實知識則可以從三種世界中確實獲得好處。
      - 擁有程序知識表示知識可以數藺用於特定行為中。
    7. 知識可以是內隱或外顯的。
      舉例來說,內隱知識是內在的知識、熟悉程度的知識。
      外顯的知識則是透過語言、科學發表與藝術呈現。
管理學 management [P.8]

管理學中也可以找到許多領域特性的知識

語言學 linguistics [P.8]
  • 雖然語言學的主流是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但近幾年趨向研究特定領域的語言
  • 社會學對於知識的研究影響了語言學,並且強調知識的形成與社群與成員有密切的關係,而這個辯證的方法是來自語言、並受到特定學科的歷史影響
  • Nystrand & Wiemelt (1991) 認為對文字來說,應該不是只看文字本身,應該是注重作者欲傳達給讀者的交互作用
  • Putnam認為以結構性與認知性聚焦於大腦機制的研究,是無法解釋個人的知識結構
哲學 philosophy [P.9]
  • 科學中感性(經驗主義與實證主義)與思考(理性主義)所建立的真實是互相獨立。這個觀點是在強調個人知識不受文化傳統的影響。
  • Shapere提出了新的觀點,用來連結科學發展與其領域知識的關係。他的觀點對IS來說非常重要,因為這表示領域知識的分類不可以與知識脫節
結論 Conclusion: Domain-Analysis as an Alternative to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 [P.10]
  • 獨立論研究法(methdological individualism, MI)是將知識是為個人心智狀態,而群體論研究法(methodological collectivism, MC)則是視知識為社會與文化的過程或產物
  • 對我們IS領域來說,重點在於知識領域、學科,而非個人
4. Domain-Analysis Compared to Other Theories In IS 領域分析與其他IS理論比較 [P.10]
- 實體典範與認知典範:the physical paradigm and the cognitive paradigm [P.10]
  • Ellis舉出兩種IS的典範:實體典範(physical pparadigm)與認知典範(cognitivie paradigm)
  • 物理典範又稱為系統驅動典範(systems-driven paradigm),主要關注在技術面,而非使用者與資訊。作者認為這不是IS應有的理論。
  • 作者認為IS的特色就是在於領域特性的研究方式
- 四種研究典範:Debating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Studying the Organization of Information [P.11]
  • 1993年ASIS年會的研究中舉出了四種典範
  • 資訊物件典範 object paradigm [P.11]
    • 研究如何最佳化資訊物件本身
    • 但是建置資訊系統時不可能不考慮人類知識的偏向,因此需要領域特性的研究方法
  • 傳播典範(人與人互動)communication paradigm [P.11]
    • 研究人們如何建構問題、並產生問題的答案
    • 但還是過於聚焦於個人身上,而不是研究知識領域
  • 行為典範(人與資訊來源互動)與認知典範(人的內在思維) behavioristic approach and cognitivistic approach [P.12]
    • 行為典範是研究人與資訊來源的互動
    • 認知典範是研究人們的想法,以模仿這些思維過程
    • 兩種方法都需要一些新的方法,像是社會認知或領域分析
- 內在心理鷹架 intrapsychological framework [P.12]
  • 一般研究都不希望IS研究使用者行為,而是想要找出共通的原則
  • 使用者內在知識的應用可能包含某些客觀的知識,但是這些知識不見得只反映出使用者的主觀認知
  • 因此IS在設計資訊系統時應該能夠反映出使用者對於知識與資訊的主觀認知,而不是客觀的真實
  • 而認知性的研究方法(cognitivist approach)將會成為一種原則,讓IS不再注重資料庫的內容或是主流分類法等等,而是關切資訊系統的使用者介面
- 詮釋學:Hermeneutics [P.12]
  • 跟追求客觀的自然科學相比,詮釋學是主觀、軟性、也是人類學的研究方法,是IS應該前進的方向
  • 作者認為IS需要脫離之前描述的那些觀念,進入更加全面的理論,結合文化知識到資訊系統中
- 資訊檢索:Information Retrieval [P.13]
  • 統計與機率的檢索 Statistical and Probalistic Retrieval [P.14]
    • 這種方法跟電腦語言技術(computational linguistic techniques),也就是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相關,用計算詞彙分布來統計文字,以進行結構與字義上的分析。
    • 若單看詞彙,他已經脫離了詞彙所在的知識領域。所以這種作法不能理解文字整體所要傳達的訊息或目的。
  • 認知使用者塑模 Cognitive User Modeling [P.15]
    • 這種作法的假設是說,應該有種模型可以描述使用者(或是他們的資訊需求),再根據這些模型來提供對應的文件。
      ※ 布丁注:舉例來說,就像是政大首頁進來,會區分「在校學生」、「校友」等不同模型
    • 一般的資訊系統通常是根據專家的認知結構來建立模型,但使用者各個都不一樣,因此資訊系統應該反映的是領域知識、而非使用者
      ※布丁注:「在校學生」的資訊架構只是找學生代表來設計,卻忽視了每位學生的差異性
  • 專家中介系統 Expert Intermediary Systems [P.15]
    • 產生AI與專家系統包含了某部分的知識
    • IR中專家系統已經關注領域知識(domain-knowledge)一段時間,並且結合某種程度使用者的領域知識
    • 在AI處理領域知識的作法中很少關注哲學或社會學的知識或語言
    • 電腦科學追求共識,忽略不一樣的地方。LIS考慮的是如何將最合適的知識交給使用者
    • 很少研究探討領域知識與IS中一般IR之間的互動,而這可能可以用專家系統來進行探討
  • 超文本系統 Associations, Relations, and Hypertext (with Citation-Based Retrieval Techniques) [P.16]
    • 超文本(hypertext)的理論基礎來自於Vannevar Busch提到的機器「MEMEX」,可以在不同文件或物件之間建立連結
    • 然而,這只是一個技術,不是一項理論性的研究方法,如領域分析。
    • 領域分析可以將知識的特性以區塊看待(modularity),而知識的自治權(autonomy)與文字細節則是散佈在言談(discourse)中。這個對於知識的理論影響了超文本系統。
    • 但是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討論知識區塊化,因此應該設計不同領域的超文本系統實驗來驗證
5. 研究舉例:Examples and Content of Domain-Analytic Problems with Proposals for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Program [P.18]
  • 在IR中,領域共通(domain-general)與特定領域(domain-specific)的原則與策略之間的關連就是IS,然而很少研究探討這個問題
  • 舉例來說,引用文章的動作是某人的選擇,會受到他的寫作目的或所在學科的影響,因此可以針對不同學科之間取用不同主題的資訊價值,或是從另一種主觀觀點來再次分析
  • 包括圖書館員與資訊科學家在內,大多數人都開始意識到特定領域的知識在IR中扮演了主流的角色
5-1. 理論建立: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P.18]
  • 資訊科學家的主要挑戰在於我們需要在電子資訊系統上添增更多主題資訊
  • IS領域應該提供一般性知識中的典範、方法論、知識產生的趨勢,以及從歷史、社會、組織、政策等大環境下底下的知識。如此資訊的價值會高過他們本身。
5-2. 研究議題: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P.19]
  • 聯合國文教組織製作的資訊生產者與使用者傳播管道(Communication channels between producers and users of information)
    image
    • 誰是這些使用者團體的資訊生產者?有多少人?
    • 領域中的傳播管道是什麼?
    • 有多大部分的傳播使用不同管道?
    • 管道何時建立?
    • 可以發展出一套模式嗎?
  • 比較領域差異以探討不同的模式
    • 單一領域或跨領域之間(例如實證主義、結構主義或詮釋學)如果可以找到不同學派或趨勢的話,這些不同的方法如何影響資訊系統?
  • 不同領域使用語言的差異研究
    • 這個領域使用的標題形式、引用模式是什麼?
    • 而這樣子在IR中的標題、主題詞彙、敘述與引用代表了什麼資訊價值?
    • 在某領域中有哪些重要的跨領域趨勢與概念?
- 結語 [P.20]
  • IS應該提供不同領域特定的手冊,以及所有主流領域的期刊,提供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學生與使用者使用。
  • 領域分析研究方式是從簡單易發現的問題到複雜的理論問題都能處理,每一次你發現IR或是某個領域知識組織的問題而嘗試想要研究時,你就是在使用領域分析!

心得 / Thoughts

  • 閱讀Birger Hjørland這篇文章時,必須把握一個核心概念:領域分析至上。
    文章中呈現以下規律性:
    1. 講到一個典範
    2. 定義典範、引用文章
    3. 介紹此典範的相關研究者
    4. 這典範相較於領域分析的優劣(大部分時候Hjørland會說不如領域分析)
    5. 引用文章支持4的論點
    6. 小結:領域分析才是最好的方法
  • 因此在上述的核心概念中,我們閱讀Hjørland的文章時應保持的態度是:
    • Hjørland講到的其他典範,要小心不見得客觀
      某方面來說,Hjørland其實只是想要抓一些相關的理論當領域分析的墊腳石而已
    • Hjørland的邏輯性跟批判性很強,這是閱讀本文中最值得學習的地方。特別是要凸顯研究重要性時,Hjørland的寫作方式非常值得參考。
    • 因為Hjørland介紹太多領域典範,有些跟領域分析相關、有些沒有相關,而且文章結構不明確,反而容易讓讀者失去焦點、搞不懂什麼才是領域分析。
      下次要拿其他典範來當墊腳石之前,一定要先清楚敘述自己的研究重點喔。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