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經是計畫書口試的季節了



image

前言:該回來Blogger了

由於最近習慣把閒聊都移到Plurk上,所以很少在Blog這邊寫些閒聊的話。儘管我在Blogger右方裝了Plurk的插件,但總覺得一句話、一句話凌亂的記錄,還是很難看出個整體脈絡。這樣下次,似乎離「布丁的研究之路」會「越來越遠」了呢。

那麼就來回顧一下最近所上的熱門話題:「計畫書口試」吧。

計畫書的問候

如果說政大圖檔所碩二學生有固定的打招呼方式,那麼「你計畫書寫到第幾章了?」「可以提口試嗎?什麼時候要提?」一定可以列入熱門排行榜當中。

政大圖檔所是兩段式論文:第一階段是計畫書口試,在這裡為你的研究計畫進行把關;第二階段是畢業論文口試,則是針對你的研究結果進行檢查。而這兩個階段必須間隔6個月。由於我們每一學期是從8/1開始計算,扣掉論文還要修改的時間,往前推算六個月,大概是12月底之前需要完成計畫書口試。

在目前已經接近11月底的現在,我們班大概已經有三分之一的同學已經完成了計畫書口試。

P1010638

昨天我幫同學口試做記錄,準備佈置口試會場就像是宴會一樣,有蛋糕、水果、茶、咖啡,其實還蠻有趣的。看著同學緊張又期待的表情,聽著口委老師們的建議與討論,會後我們也繼續討論著論文修改的方向,發現她的論文可以越來越有使用價值,一切都是這麼地有趣。

沒意外的話,我應該會延畢

雖然我的計畫書口試時間排定在12/3(三),但照這種情況跟進度看下來,沒意外的話應該會延畢。

儘管這樣好像是在找藉口一樣,但從10月中旬才開始著手進行計畫書相關研究的我,遠遠比不上從8 9月暑假或是更早的同學們的速度。一學期11學分、努力擺脫計畫的糾纏、作法不明的題目,都再再地顯示著難以如期畢業的徵兆。

但是,與其說是這些外在因素的影響,不如說這比較像是我個人的問題。我現在仍然在文獻探討,從一篇又一篇的文獻中,找出我所需要的理論與技術。以往在課堂上讀研究論文時帶有著莫名的排斥感,在現在找尋自己需要的資訊時,卻轉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喜悅。

記得國小美術老師對我的評語是:「他開始之前的動作會花很多時間,但是動手開始做之後就會很快」,結果到了研究所,我還是帶有這種壞習慣。

我每週會在Group Meeting時報告研究進度,但直到昨天才比較有具體的方向產生。仔細想想,這些在找資料、讀研究論文、思考研究內容的想法,其實也都很值得跟大家分享分享,所以之後可能會把自己讀得文獻跟心得也放到這邊來。

所以,我的論文在做什麼?

簡單來說:標註應用於閱讀策略上。然後再把這方法應用在數位圖書館上。

標註是我們閱讀文獻時最密切的動作,像是用螢光筆畫重點、在側邊空白處寫下你的資料、對於應該分節分段的段落以「1、2、3」區分等都是標註的動作。

很多教育文獻都在探討標註應用於學習上,但他只是個教學的工具。也有不少學者建議把標註應用於數位圖書館上,但是應用方法卻有待發揮。因此我的想法是利用能夠保存個人閱讀策略的標註,作為教導其他使用者閱讀策略的工具。

除了詳細的作法仍有待文獻探討來證實之外,系統的建置、實驗的進行、數據的蒐集都得由我自己一手包辦,總覺得並不是一個發發問卷、做做訪談能夠輕鬆完成的工作。儘管如此,這樣子的研究做完之後,也能夠證實我有獨當一面的能力了吧。

目前的文獻探討中,我已經從資工的資料探勘技術,讀到教育學的後設認知策略去,這才是真正的跨學門研究啊。(?)

總而言之,就快樂地讀文獻,寫計畫書吧。

總共5 則留言 ( 我要發問 , 隱藏留言 顯示留言 )

  1. 回覆刪除
  2. 回覆刪除
  3. 回覆刪除
  4. 回覆刪除
  5.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