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顯示具有 課程/國際檔案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從OAIS模型來規劃數位策展 / With a Little Help from OAIS: Starting down the Digital Curation Path

從OAIS模型來規劃數位策展 / With a Little Help from OAIS: Starting down the Digital Curation Path

image

這是一篇國際檔案學的課堂報告。雖然有人認為歷史系學生應來為史料做數位典藏,然而其實數位典藏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門專門的學問,我們可以從這一篇文章來看看蘇格蘭學者規劃數位典藏所考量的問題。

本文所講的「Digital Curation」跟圖資界現在談的「數位策展」其實有不小的差距。在2011年的時代,「數位策展」被認為是「數位典藏」的下一步:不僅只是將資料儲存起來,還要能夠確保長期保存與容易取用。然而現代認為數位策展著重於後者:取用與進一步的應用,但這篇仍然重於長期保存議題。我在整理這篇時還是以「數位策展」一詞翻譯「Digital Curation」,但是請大家注意到兩者之間的差異。

值得慶幸的是,本文煩惱要如何建置符合OAIS模型系統的問題,現在已經有大量數位典藏系統都是基於OAIS模型建立,包括我們很常見的DSpace系統。回顧過往,就會強烈地感覺到,我們的確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前邁進。

(more...)

總統圖書館的未來:從法律研究角度來看待替換的模型 / The Future of Presidential Libraries: Assessing Alternative Models from a Legal Research Perspective

總統圖書館的未來:從法律研究角度來看待替換的模型 / The Future of Presidential Libraries: Assessing Alternative Models from a Legal Research Perspective

image

這是國際檔案學的一篇課堂報告。距離總統交接只剩下一個多月的時間,可說是臺灣歷史即將踏入下一個階段。那麼總統這段期間的私人文物與公文檔案事蹟到底該怎麼保存?國史館有總統副總統文物管理條例來建立總統副總統文物館,檔案管理局則有檔案法來處理公務人員交接事宜,但是在國外,保存總統文物的機構則較常以圖書館稱之。除了我國之外,我們也可以透過這篇來看看美國國家檔案管理局(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NARA)對於總統圖書館的運作模式提出的建議。

 

(more...)

數位人文檔案應用:地理資訊檢索系統 / Linking archival data to location: a case study at the UK National Archives

數位人文檔案應用:地理資訊檢索系統 / Linking archival data to location: a case study at the UK National Archives

image

這是國際檔案學的一篇論文閱讀課堂報告,這篇文章主要介紹英國國家檔案館 (The National Archives, TNA)為檢索檔案的地理資訊而設計的各種資訊檢索系統。在文章發表的2011年時「數位人文」(Digital Humanities)一詞尚未成形,但應用地理資訊與融入複雜的IR技術的作法儼然已經是走在數位人文的前端。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直接上英國國家檔案館實驗室來實際玩玩看喔:http://labs.nationalarchives.gov.uk/wordpress/

(more...)

英國利物浦大學 「檔案文件與資訊管理」學程 / Diploma/Certificate in Professional Studies: Records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英國利物浦大學 「檔案文件與資訊管理」學程 / Diploma/Certificate in Professional Studies: Records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英國利物浦大學 2

這是國際檔案學的課堂報告之一。歐洲向來重視公部門文書檔案的管理,所以藉這次機會我們可以來看看英國利物浦大學是如何設計檔案學課程。除了課程內容之外,我們也可以認識到與臺灣和美國不同的學制:修畢部分課程的認證(certificate)與修完完整課程的學位證書(diploma)。不過由於這是相當於大學生的學程,並沒有需要撰寫畢業的學位資格(degree)就是了。

(more...)

修辭學應用於檔案檢索工具的研究方法 / What finding aids do: archival description as rhetorical genre in traditional and web-based environments

修辭學應用於檔案檢索工具的研究方法 / What finding aids do: archival description as rhetorical genre in traditional and web-based environments

2016-03-02_081809

這是國際檔案學課堂的閱讀報告之一。作者使用了修辭類別理論(rhetorical genre theorists)這套分析文本與脈絡的理論來分析檔案檢索工具(finding aids),以建立一套具互動性的線上檔案檢索機制。不過該篇只是作者研究計劃的第一階段,所以並沒有描述具體成果。

(more...)

檔案脈絡描述的新標準:EAC-CPF / A Structure Standard for Archival Context: EAC-CPF is Here

檔案脈絡描述的新標準:EAC-CPF / A Structure Standard for Archival Context: EAC-CPF is Here

2016-02-29_135041

這是國際檔案學課程中的一份閱讀報告。這篇主要是介紹一個描述檔案用的後設資料標準(metadata schema)EAC-CPF (Encoded Archival Context for Corporate Bodies, Persons, and Families)。一般的後設資料標準都是以描述單筆資料為主,例如Dublin Core。但是EAC-CPF則更加注重檔案之間的關聯,包括時間、階層、家族。從後設資料標準也呈現了檔案界注重脈絡(context)的學術特性。

(more...)

兼顧長期保存與隱私保護:以情境完整性來制定第三方隱私保護政策 / Of Provenance and Privacy: Using Contextual Integrity to Define Third-Party Privacy

兼顧長期保存與隱私保護:以情境完整性來制定第三方隱私保護政策 / Of Provenance and Privacy: Using Contextual Integrity to Define Third-Party Privacy

image

這是國際檔案學的課堂論文閱讀筆記。檔案保存是為了使用,有限度的使用稱之為隱私保護,而限度的考量則必須依據情境完整性(Contextual Integrity)。

This is a reading note at course “國際檔案學". This article describes how to apply Helen Nissenbaum’s theory of “Contextual Integrity” to privacy decision.


書目資料 / Bibliography

Bingo, S. (2011). Of Provenance and Privacy: Using Contextual Integrity to Define Third-Party Privacy. American Archivist, 74(2), 506-521. Retrieved from http://archivists.metapress.com/content/55132839256116N4

關鍵字 / Keywords

  • Contextual Integrity 情境完整性:作為鑑定檔案 隱私適用範圍的一種調查架構
  • Third-Party Privacy 隱私:
    第一方:檔案建立者
    第二方:檔案館員
    第三方:檔案中提及其他人的個人隱私
  • Privacy Risk 隱私風險

摘要 / Abstract

  • 藉由檢視檔案的創造與使用等情境因素來決定檔案的限制或開放,本文聚焦於討論第三方隱私(third-party privacy)的議題。
  • Helen Nissenbaum的情境完整論(theory of contextual integrity)係源自於數位隱私權的理論。
  • 在本文中用情境完整論來解釋檔案保存的概念,並強調隱私的風險。
  • 用情境完整論來決定隱私權的規劃,也可以讓檔案館員作為流通檔案規劃上的參考架構,以改變原本簡單的開放取用還是限制的兩種分法。
  • 檔案以數位化開放的影響有時候非常重要。

筆記下載 / Note Download

image


筆記全文 / Note Fulltext

1. Introduction [P.1]

  • 目前檔案上第三方隱私保護政策缺乏了明確的準則
  • 為此,Helen Nissenbuam提出的「情境完整性」(contextual integrity)理論,藉由了解資訊提供、蒐集與使用的相關情境,可作為建構資訊隱私政策的開端。
  • 作者認為情境完整性可以幫助檔案館員在進行檔案鑑定與取用政策上採用更有系統性與完整性的視野。

2. Literature Review [P.3]

  • 檔案的隱私問題有兩種考量
    • 法律考量 (legal considerations):是指避免任何敏感性或毀謗性的議題被暴露之後導致的問題
    • 倫理爭論(ethical arguments):則是考慮到檔案館、捐贈者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 Hodson在SAA的檔案人員倫理守則(Code of Ethics)中提到:檔案館員必須明確意識到,並主動保護檔案館藏中的個人隱私。
  • Hodson與其他人都提到,檔案館員的挑戰是制定合適的館藏政策,協助蒐集道德上灰色地帶的檔案,而降低在案卷層級上的檢查的成本
    • 特別是面對大量電子文件,以及數位資料容易從網路獲取的前提下,可大範圍地檔案隱私風險鑑定(the scalability of appraising privacy risk)更是重要

3. 電子訊息 / Contextual Integrity and Digital Information [P.6]

  • 在數位時代中,許多隱私問題都需要特別注意:身分竊取(identity theft)、違法分享(information sharing)、以及社群網站上的意外曝光(unwanted exposure via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 近25年內,檔案界中討論檔案館員與研究者之間處理隱私與電子文件的長期保存問題越來越受重視。
  • 1997年,Nissenbaum以情境完整性來描述社會中個人資訊的使用與散布的情境
    • 「夜店的參加者不會在意他們被其他參加者看到,但是會反對在這個情境之外被發現」
    • Nissenbaum強調隱私不是只有哪些資訊可被分享,更重要的是資訊如何被分享
    • 他認為情境(Contexts)是一種結構性的社會配置,是由常規活動、角色、關係、權力架構、規範(norms, or rules)以及內部價值(目標、終點、目的)所構成
    • 若確定情境,就能夠根據資訊分享來定義隱私規範,亦即什麼資訊要被分享(或應該被分享)、分享資訊的人,以及資訊分享的對象。
  • 線上資訊公開性問題在於
    • 很容易透過搜尋引擎等方式蒐集任何人感興趣的資訊
    • 但是許多人卻很難控制資訊在網路上的可取用性
  • 情境完整性被破壞(violated)
    • 舉例:女教師的FB加入了學生跟同性戀酒吧,但卻仍會因為不小心而讓兩者圈子資訊重疊,造成學生對於教師的反感
    • Nissenbaum認為這時候就很適合用情境完整性來判斷是否分享規範被破壞
  • 對Nissenbaum來說,情境完整性的維護有兩種考量:
    • 1. 根據道德與政策影響因素,找出情境的資訊流動(information flows)。
      例如找出時常被提到的資料,並將該檔案從不公開設為公開,以支援研究與貢獻給公共領域
    • 2. 如何適當地改變情境中資訊的「價值、目的與終點」。
      例如用資料探勘辨識電話中恐怖分子的談話內容,這點明顯地破壞了情境完整性,但是卻有人支持這樣做
  • 情境完整性應用到檔案上的問題

當檔案把個人文件從個人情境轉移到公共情境時,檔案的情境完整性就會有許多隱私與取用的問題

但作者依然認為定義情境因素(contextaul factors)可有利於鑑定檔案隱私風險,而免於在鑑定檔案時耗費過多的時間成本

4. 隱私風險鑑定 / Contextual Integrity and the Appraisal of Privacy Risk [P.11]

  • 鑑定檔案價值的方式同樣也可以用來鑑定風險,特別是當個人的角色、活動與目的會暴露個人隱私時,更是適合進行隱私風險的鑑定
  • Aprille C. McKay認為檔案館員應該找出更有效的步驟來辨識風險,包括鑑定的層級以及應鑑定的風險
  • 處理隱私風險中時常會用到捐贈者同意書(donor agreements)
    • Bill Landis提到檔案館員欠缺了跟捐贈者協調隱私與取用的議題
    • 因此檔案館員必須考量到數位化帶來的正面與負面的影響、發展限制存取的窗口、以及發展更有效處理第三方隱私的方法
  • 檔案館員應該去詢問檔案建立者是如何傳遞敏感的隱私資訊,以辨識最可能發生隱私風險的資料
  • 基於角色與活動的風險辨識應該轉換成系列層級的風險,用來考量系列的可取用權限,或著說是Nissenbaum所謂的資訊流
  • 在考量到檔案系列的取用上,檔案館員應該考慮三個因素
    • 1. 哪些資訊可被公開取用:如果該系列還有未確定的隱私風險,則考量第二跟第三因素來決定可以開放的類型
    • 2. 利用使用者同意書(user agreements)來設定取用條件
    • 3. 必須考量到線上公開的數據容易被抓取的問題
  • 另一方面,檔案的情境完整性也可以定義可取用的角色,例如在母機構的授權對象可以取用完整的病例記錄,但研究者則有不同的權限

「情境」或是「脈絡」 / What’s Context

每次提到Context這個字,我習慣將之翻譯為「情境」。不過檔案組的同學則是一如往常地鄙視我使用這個翻譯,而極力糾正我應該翻譯為「脈絡」。

這是一個好機會,讓我們來看看context這個字究竟該怎麼翻譯好。

根據牛津字典對於context的解釋是:

The circumstances that form the setting for an event, statement, or idea, and in terms of which it can be fully understood:

指週遭的環境,這可能是來自於某個事件、處境或想法,而讓人可以從這些角度來瞭解為何導致這種情況。

接著我們看教育部國語字典對脈絡的解釋

  • 血管的統稱。如:「人體全身都有脈絡分布。」
  • 條理。宋史˙卷四二八˙道學傳二˙楊時傳:「凡紹興初崇尚元祐學術,而朱熹﹑張栻之學得程氏之正,其源委脈絡皆出於時。」

教育部國語詞典對於情境的解釋則是:

  • 情景、境地。如:「在那種情境下,除了笑笑,你還能表示什麼呢?」

從這裡我們可以注意到,context這個字原意是「為了瞭解」某種狀況而使用的名詞。從這個角度來看,當我們要透過檔案之間的關聯來瞭解為何會有這個檔案產生,以及這檔案應該如何使用時,的確應該使用「脈絡」。

那什麼時候會用到「情境」這個詞彙呢?事實上,context翻譯做「情境」的這個字還蠻常出現在數位學習的研究中。一般來說,情境是指「學習者」當下的情況,例如學習時間、地點、行動、擁有的先備知識等等。研究時會將學習者當時情境下各種變項作為基準,來檢定這些變項是否會對依變項造成影響。我習慣讀數位學習的東西,所以看到context自然就習慣翻譯成「情境」。

另一方面,在電腦中提到context,一般是講context menu,也就是按右鍵的選單。這個context menu會隨著你滑鼠右鍵點選的目標不同,而出現不同的選單。這個context menu也常常翻譯成情境選單,而它的確是藉由判斷使用者當下的環境,來決定要顯示的選單項目。

image

整理上述論點來看,由於檔案學大多是從檔案本身來看,檔案的構成要從整體性來看待,因此適合使用「脈絡」這個翻譯;而若是將context用在使用者身上,因為著重於描述使用者當下的環境,翻譯做「情境」會較為貼切。

為了避免混淆,之前在課堂上與老師討論過後,認為以「歷史脈絡」和「使用情境」這兩種詞彙來辨別context的不同意義,這可能是比較合適的用法。

 

但是其實討論的意義不是很大,正所謂入境隨俗,讀檔案學的研究就用檔案學喜歡的用詞就對了。就像是在圖書館員面前提到資料庫就是ProQuest而不是MySQL一樣啦。 (至於這篇note寫都寫了索性就懶得改了XD 之後再說吧)

(more...)

韋恩州立大學檔案教育發展歷程 / From History to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 Case Study of Archival Education at Wayne State University

韋恩州立大學檔案教育發展歷程 / From History to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 Case Study of Archival Education at Wayne State University

image

這是一篇課堂閱讀筆記。作者介紹韋恩州立大學的檔案教育發展過程是如何從歷史系轉變到圖資系,檔案教育跨領域的天性造成管理上的問題。可供我們作為發展檔案教育的借鏡。

This is a course reading note.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cas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val education at Wayne State University in Detroit, Michigan. It would be valuable example for archival education.


書目 / Bibliography

Turrini, J. M. (2012). From History to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 Case Study of Archival Education at Wayne State University. Information & Culture, 47(3), 358-380. doi:10.7560/IC47305

摘要 / Abstract

  • 這是一篇韋恩州立大學(Wayne State University)發展檔案教育的個案分析。
  • 本個案研究的檔案教育發起於歷史系,再逐漸跨領域而靠近圖書資訊學系(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 這個過程揭示了檔案教育獨立機構所遭遇到的挑戰以及益處,特別是在課程發展與管理的方面。
  • 檔案教育由於管理者包含多種不同團體而變得難以轉變。
  • 另外檔案課程的成長方向也伴隨著檔案教育的目的而受到很大的影響。

筆記 / Note


1. Introduction [P.1]
  • 本篇文章是韋恩州立大學(Wayne State University, WSU)的檔案學程在這過去50年間的發展。(註:本文2012發表)
    • 本文提供了其他歷史研究較少見的檔案教育長期演變
2. 發掘於歷史系 The History Roots of Archival Education [P.2]
  • 檔案學程的前十年是在歷史系中開始經營
  • 1961年引入檔案課程
    • 由歷史系1952-1974的系主任Alfred Kelly博士主導
    • 一開始是為了讓歷史學生能獲得就職機會,而非為了讓學生擔任教職
  • 聘用檔案館員Philip Mason博士
    • 為了提供檔案教學,Kelly系主任聘請了WSU的檔案館員Mason
    • 當時許多檔案館員都接受傳統的歷史訓練、檔案實習、或是短期的檔案研習班
    • Mason在1953-1958擔任密西根的州立檔案館員,1958之後來到WSU
  • 美國最古早的三門檔案課程
    • WSU開設了三堂檔案課程:「檔案研究導論」 Introduction to Archival Methods (I, II, and III)
    • 提供基本的檔案方法訓練:檔案歷史、歷史研究方法、實務經驗
    • 主要修課的都是Mason帶的歷史系研究生,或是檔案相關的碩士後研究生
  • 1963年,WSU大學生可以正式選修課程「檔案研究法」(Archival Methods)
  • 1960年代末,博士生的資格考含括了「檔案研究法」
  • Mason持續帶領歷史系研究生進行檔案研究
3. 圖書館系加入檔案教育 / Library Science Enters Archival Education [P.4]
  • WSU的圖書館學系(Library Science Department, LSD)在1970年代以後開始關注檔案課程。
    • 在1960年代的時候,LSD的目標是培養學校圖書館員、公共圖書館員、大學圖書館員、以及特殊圖書館員
    • 研究生可以選修檔案課程
    • 1971年,LSD開設三們檔案課程,並促進檔案課程的發展
  • 1975-1986,歷史系與LSD共同合作開課
    • 1970中期:影印課程 Reprography for Librarians and Archivists、保存 Archival and Lihrary Conservation
    • 1979:LSD開設口述歷史Oral History
    • 1980:歷史系開設Conserv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Photograph Collections典藏照片資料
  • 但是合作開課的結果,就是課程範圍太廣,不太專精檔案內容
    • 這些課程有助於找到檔案館員的工作
    • 但是不是為了訓練專業檔案館員而設計
4. 公共歷史研究的興起 / The Emergence of Public History in the Academy [P.6]
  • 1970晚期,歷史系開設的「公共歷史(public history)學程」影響到對於檔案管理的關注
    • 1978年,歷史系提倡歷史管理、計畫提高檔案經費,這些都與檔案有所關連
    • 1979年,在檔案課程之後,歷史系也開創三門歷史管理課程
      • 教導歷史機構管理、編輯歷史期刊、典藏計畫管理
  • 公共歷史課程不斷改變
    • 1992年,公共歷史的課程只剩下歷史機關管理
    • 歷史系最後把檔案課程當做是公共歷史課程的一環,並藉此能夠找尋各種公共歷史的工作,所以並未關閉檔案課程
    • 由於歷史系對檔案課程抱持著公共歷史的目的,造成檔案課程並沒有獨立開設部門
5. 檔案教育的擴大 / The Expansion of Archival Education [P.7]
  • 1970中期-1980中期,大量學校都開設了檔案課程
    • 1976年SAA (Society of American Archivists,美國檔案學會)教育字典羅列了40個提供檔案課程的學校,其中17個學校提供2門課程
    • 1980年,有45間學校提供多堂檔案課程
    • SAA規劃檔案認證課程與檔案研習班,有別於研究所課程
  • 1977,SAA擬定第一版檔案教育準則(archival education guidelines)
    • 準則建議檔案教育應該是大型研究所的副修科目,例如附屬於歷史系或圖書館系下
  • 1986,WSU的檔案教育開設了檔案管理碩士學位(graduate-level Archival Administration Certificate Program, AACP)
    • 1984,LSD從教育學院移至圖書館系統大學(University Library System),並進行規劃AACP
    • 歷史系同意之後,提交為跨領域學位
    • 共有12門課程,由歷史系與LSD共同經營
    • AACP可以被視為獨立課程,或是屬於歷史或圖資碩士學位的一部分。至此確立檔案教育為研究所副修科目
  • AACP課程規劃混亂帶來的挑戰
    • 歷史系與圖資系(1993改名為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Program, LISP)課程規劃並無統一含括AACP的課程
    • 圖資系規劃自己專屬的AACP後續課程
    • 歷史系與圖資系彼此溝通運作困難
6. 檔案教育在圖書館系中的發展 / The Growth of Library Science in Archival Education [P.10]
  • AACP的教育內容從歷史教育轉變成圖書館學的教育
    • 根據2003-2008的畢業統計,157畢業學生中,僅有10位是歷史系學生
  • LISP與歷史系持續爭奪AACP
    • 歷史系依然認為檔案是歷史領域的一部分
    • 但是Francis Blouin & William Rosenherg認為這是一個「archival divide」時期,檔案教育逐漸偏向圖書館學,而遠離歷史專業
    • 1990年代早期,AACP學生主要來自LISP,而LISP也招聘了大量檔案領域的教師,但歷史系並沒有這樣做
  • AACP課程安排變動不大
    • 1987-1995間僅有開設一門Records Management
    • 不確定是否是因為LISP跟歷史系共同管理混亂所導致的原因
7. 檔案課程評鑑與轉變 / The Interdisciplinary Challenge [P.11]
  • 傳統大學認證評鑑並無含括AACP,例如ALA
    • 1994,WSU進行外部評鑑來評估學位的品質
  • 外部評鑑報告指出該學位的主要缺點是難以保證長期財務營運,但LISP否認這個缺點
  • WSU開始發起內部評鑑團隊,並組織Review Advisory Panel (RAP)以對AACP提出建議
    • RAP認為AACP的強項在於跨領域,而弱勢則在於管理方面
  • 管理方面,WSU依據RAP的建議,將AACP的管理交給CULMA
    • CULMA是1987年創立,以都市研究(urban-oriented)為主
    • 管理問題解決方案:AACP既不屬於LISP、也不屬於歷史系
    • RAP建議開設諮詢委員會,邀請歷史系、LISP以及人類學系、Reuther圖書館、畢業生、當地檔案社群組成。這個建議在1990年中期開始執行
  • 課程方面,RAP建議檢討過時課程,更新科技課程與強化檔案專精。
    • 1990年代LISP開設了大量與檔案科技相關的課程,像是訓練學生認識MARC AMC (Machine Readable Cataloging Archival and Manuscript Control format),但是只有對AACP帶來零星的影響
    • 根據2005年SAA提出的「檔案碩士學位指導守則」(Guidelines for a Graduate Program in Archival Studies),AACP加入了EAD技術課程與實習,並提高學分數至15學分
  • 2005年,WSU解散CULMA,AACP全面歸LISP管理
    • LISP為AACP聘僱全職師資、終身教師
    • 2009,在LISP成為獨立學院the Schoo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之後,LISP負起AACP的全部管理責任:課程安排、師資聘用、授與碩士學位
  • AACP依然是由LISP跟歷史系合作
    • 儘管更多科技課程,卻也保有歷史課程
    • 2008年建立了圖資與歷史雙碩士學位學程
8. Conclusion [P.1]
  • 在WSU發展檔案教育過程中,由於缺乏獨立與明確的學系管理,導致檔案教育夾雜在歷史專業、公共歷史領域、圖書館學領域之間爭論不已
  • 一如1994年SAA的準則所言,WSU的檔案教育到最後依然依附在其他科系底下,主要是LISP
  • WSU的檔案教育發展也印證了檔案從歷史轉向圖資學的趨勢。
心得
  • 可以比較國內外檔案教育發展歷程,加油
(more...)

建構檔案典範:環太平洋社群的檔案教育可以因應挑戰嗎? / Pluralizing the Archival Paradigm: Can Archival Education in Pacific Rim Communities Address the Challenge?

建構檔案典範:環太平洋社群的檔案教育可以因應挑戰嗎? / Pluralizing the Archival Paradigm: Can Archival Education in Pacific Rim Communities Address the Challenge?

image

這是一篇課堂論文閱讀筆記。本論文指出環太平洋的檔案教育受到了西方殖民文化影響非常深遠,提倡檔案教育應該緊密結合當地的需求與特色。

This is a course reading note. Author points out the fact that the nature of archives is based upon Western ideas but little concerned for local cultures of Pacific Rim. So this research suggested a need to develop and deliver culturally sensitive and responsive archival curricula and associated pedagogy inclusive of local and Indigenous knowledge and practices.


書目 / Bibliography

Gilliland, A., McKemmish, S., White, K., Lu, Y., & Lau, A. (2008). Pluralizing the Archival Paradigm: Can Archival Education in Pacific Rim Communities Address the Challenge? American Archivist, 71(1), 87-117. Retrieved from http://archivists.metapress.com/content/781W61G4R2KH3708

摘要 / Abstract

  • 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許多國家與住民環繞在環太平洋地區,正面臨了檔案教育的概念上與法律上的挑戰。
  • 這些挑戰點醒我們,發展檔案教育時不僅得注意當地需求,還需要考量全球的檔案教育、理論與實務。
  • 本文首先討論環太平洋國家、文化與社群的多樣化特性,然後描述檔案教育需要結合當地社區的需求。
  • 接著本文報告「從教育建構檔案典範」合作計畫第一階段的研究結果,分析環太平洋的檔案教育是否符合當地區域文化的需求,然而結果顯示目前仍需要發展符合文化與當地知識、實務的檔案課程。
  • 調查結果建議將當地文化的知識與實務融入全球檔案理論與實務的典範中,有助於降低被西方殖民文化影響的危險。

筆記 / Note


1. Introduction [P.1]

研究問題:

  • 檔案館員扮演了以下重要職責的中心角色
    • 形塑文化辨識與記憶、
    • 保存國家遺產、
    • 確保社會與機構的可說明性、
    • 蒐集檔案、管理、保存、並開放讓使用者取用
  • 那要如何讓任何背景的檔案館員的檔案教育反映文化觀點、信念與非主流的經驗呢?

文章結構:

  • 本文章首先基於合作計畫的第一階段成果,報告環太平洋國家檔案教育的發展
  • 再來從工作坊中匯集檔案相關人士對於檔案提供當地文化的看法
  • 接著在合作計畫中的第二階段,作者打算藉由訪談檔案館員與檔案教育的相關人士來了解他們對於檔案教育改變的看法。
環太平洋檔案館員的挑戰 Archives and the Challenges of the Pacific Rim [P.3]
  • 環太平洋的概念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興起,這是由於國家間經濟連結網路逐漸受到重視的緣故,特別是對於先前較為貧窮的亞洲國家
  • 許多新興概念隨著環太平洋的發展逐漸受到重視,包括全球化、國際化、後工業主義、無邊界經濟體等等
  • 對於檔案來說,一般認為都是來自西方的理論,而這些理論促使檔案具備可信度與權威性。
  • 但是很少人從文化角度來看待檔案的決策、執行、關連、甚至記憶。
  • 有些檔案並非是基於當地文化的角度來產生,甚至是從文化侵佔的角度來撰寫。
  • 殖民時期的執政者會要求檔案館員要以西班牙的市民法律、羅馬天主教、或是美國國家檔案的方式來保存檔案,而非優先考慮當地文化
  • 在後殖民的時代下,檔案館員發揮了保存文化與傳統的重要功能,其中集體回憶(collective)與個人遺忘(individual forgetting)更是國家重要的資產。
環太平洋的檔案教育 / Archival Education in the Pacific Rim: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P.8]

西方文化影響教育

  • 在過去,歐洲的殖民者主要是用高壓手段影響當地居民
  • 因此當地的文化、遺產、語言、種族則被西方的公民化控制
  • 儘管今日教育強調本土化,但非本土化的教育方式仍對教學帶有很大的影響

現代檔案教育有以下幾種方式:

  • 檔案教育學位:美加國家建立了檔案教育學位,以他們各自的國家檔案傳統進行教學,並讓其他國家的學生留學。但這對其他國家的學生來說,卻會造成遠離本土文化的問題
  • 遠距教學:英國等國家現在提供遠距教學,但這也是基於英國自己的角度來教學
  • 當地政府檔案教學:有些國家的檔案館提供當地檔案教育
  • 檔案研討會:有些館員會參加國家或國際檔案研討會
2. 環太平洋檔案教育調查計畫 Pluralizing the Archival Paradigm through Education [P.9]

「Pluralizing the Archival Paradigm through Education」是一個正在進行的合作計畫:

  • 由環太平洋研究計畫的加州大學辦公室、UCLA的研究者、歐洲墨爾本的Monash大學、北京的人民大學組成
  • 本計劃從2005開始
  • 一開始的目標是找出環太平洋可行的檔案教育範疇
  • 然後探索檔案教育如何發展,並因應經濟、ˋ政治、科技等全球化不同社群的需求

本計劃包含了四個分項研究,第一階段進行第一個分項研究,第二階段則是進行二到四項研究

  1. 調查教育機構的歷史發展與學程現況,包含檔案學與相關領域(博物館學、圖書館學、文化學等)
  2. 調查實務專家意見,包含檔案與其他政府文化保存者等隸屬於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Archives Pacific Regional Branch (PARBICA)或 East Asian Regional Branch (EASTICA)等部門的人
  3. 調查熟悉當地文化的人對於保存當地檔案教育的看法
  4. 舉辦兩場研究工作坊,邀請檔案工作者與學生和當地檔案工作者等相關人士,討論檔案教育與研究的需求
3. 檔案教育調查 Survey of Archival Educators [P.1]

image

計畫以問卷調查方式調查了環太平洋17個國家中的66個檔案教育單位 :收到了38份回應(約58%),其中27份完成回應(41%)

檔案提供的學位Disciplinary Placement and Degrees Offered by the Archival Programs [P.12]:

  • 檔案教育具有跨領域的特色,通常是在資訊管理(information management or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資訊學(information studies)、圖資系(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歷史系(history / social history or history and culture)、哲學(philosophy)、人類學(humanities)、社會學、藝術與文獻學
  • 23/31的學位中,24個碩士學位(master’s degrees)、1個聯合大學學位(joint master)、25個提供學士學位(bachelor’s degree)、4個博士學位(PhDs)、3個認證學位(diploma)、1個認證(certificate)

檔案學程的建置起源與演變Origin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Archival Programs [P.14]:

image 

Areas of Focus and Targeted Sectors of the Archival Programs [P.17]:

image

  • 影響課程因素Curriculum Design [P.18]:影響檔案課程的因素包括部門需求(sector needs)、政府需求與活動 (government needs and initiatives)、國際標準、社會需求(social needs,特別是就業市場)
  • 考量當地社群需求Consideration of Local and Community Needs and Issues [P.18]:
    • 42%表示大多時間都很注意、25%一直很注意、33%很少注意到
    • 70%表示學程考慮到當地需求,30%則無
  • Distance Learning [P.19]:11個學程(41%)表示他們有某些遠距教學方式
  • Program Outreach and Academic Collaboration [P.19]:
    • 超過一半的學位表示他們有與其他機構交換教職員的機制,也有合作教學與透過遠距方式的教學。
    • 但是各個國家各自使用的學年行事曆差異是個問題
  • 結論:調查結果並不足以證明這些學程有注意到其他典範,特別是因應於當地社群的需求
4. 工作坊中相關人士的觀點 / Perspectives Raised in Stakeholder Workshops [P.20]
  • 2007年的兩場工作坊:Mansh大學、UCLA舉辦
  • 邀請教授、博碩士生、本土研究學、檔案實務工作者、當地居民代表出席
  • 兩場工作坊從社會正義、社群實權(empowerment)、多文化認知的角度對檔案專業與教育提出了建議
5. 進一步規畫基於文化的檔案教育 / Moving Toward More Culturally Sensitive Archival Education [P.21]

作者基於文獻探討,歸納出以下幾項可以將當地社群結合於檔案教育的方法:

  • 管理或保存非主流社群產生的檔案
  • 各種殖民文化的文件
  • 發展與當地文化結合的描述工具、本體論、參考服務等
  • 發展強調當地與本土社群的資訊服務
  • 分辨檔案生命週期中當地文化與檔案概念之間的關係
  • 檔案可取用的保證,以及檔案館員在戰爭與市民抗爭時的角色
  • 檔案在調解(reconciliation)、糾正(redress)以及強調主權(sovereignty)等動機中扮演的角色
  • 當地知識系統、法律架構與規則
  • 財務歸還(replevin)的角色與相關法律程序
  • 檢視法律的行為與口述歷史、檔案資料之間的衝突
  • 參與多樣化檔案的社群
  • 多樣化社群(diverse communities)的參考服務
  • 當地社群對於保存本土檔案、故事、文化工藝品的需求與考量
  • 檢視檔案專業在全球化與區域化中核心的假設與實務
6. Conclusion [P.24]
  • 目前環太平洋的檔案教育尚未系統化且全面化地考量當地社群的需求
  • 合作計畫下一階段打算訪談相關人士,包含社群領袖、成員、國家與公共檔案館,來蒐集對於檔案教育的建議
(more...)

管理理論與實務 / Chapter 1. Manag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管理理論與實務 / Chapter 1. Manag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image

這是一篇課堂筆記。這一篇是應用於檔案館的管理學導論,作者介紹管理學的歷史以及應用到檔案館的實務作法,介紹了知識管理與時間管理的方法。

This is a course reading note. This article is an introduction of book “Managing archival & manuscript repositories”. History of management and the approaches for record-keeper management are considered.


書目 / Bibliography

Kurtz, M. J. (2004). Chapter 1. Manag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In Managing archival & manuscript repositories. Chicago: Society of American Archivists. Retrieved from http://www.worldcat.org/title/managing-archival-manuscript-repositories/oclc/55877810&referer=brief_results

筆記 / Note

1. Introduction [P.1]
  • 韋氏大字典對於管理的定義是:
    • The executive function of planning, coordinating, directing, controlling, and supervising any industrial or business project or activity with responsibility for results.
      執行規劃、配置、指揮、控制與監督任何工業、商業計畫或是必須要有結果的活動
  • 管理學大師Peter Drucker認為成功的組織必須要完成執行管理任務,並且持續聚焦於組織的核心任務上
  • 傳統的「指令與控制」(command-and-control)管理結構已經被認為是一種扼殺創造力的限制
  • 現代的管理者傾向於藉由訓練與引導來激勵同仁、減少正規的結構組織、激發他們的潛能。拋開死板的管理角色、任務以及責任之後,可以促進管理自身的創造力,並有益於終身職業發展
2. Modern Management [P.2]
  • 管理學發展已久,不論是巨大建築還是統治帝國都需要管理
  • 但是工業革命後,現代管理已經成為獨立學科
    • Peter Drucker所著的management有著詳盡的描述
  • 「合理的每日工作」(fair day’s work):Frederick W. Taylor是第一位知名的美國管理理論與實務學家
    • 藉由計算工人產出,改進員工的生產力與生產效率
    • 強調管理研究、訓練、問題解決,並使用科學、工程與可計量的標準來發展方法
  • 五大管理功能:Henri Fayol相信科學會管理可以用到工業生產之外
    • 規劃(planning)、組織(organizing)、預算(budgeting)、指揮(directing)、控制(controlling)
    • 盛行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持續後續多年
  • 人類行為與心理學:Elton Mayo、Hugo Munsterberg以及Mary Parker Follett在1920s到1950s之間發表許多著作
    • 強調工人自治
    • 將工人視為群體,而非許多個人的集合
  • 從心理學、社會學以及哲學去拓展組織行為:
    • 人類關係學校孕育了許多管理理論學家:Abraham Maslow、Douglas McGregor、Chester Barnard以及早期的Peter Drucker
    • 這些理論學家將學校理論與社會實務作了很好的平衡
  • 近25年來(本書是2004年發表)又有許多新興管理學理論與作法
    • 脫離了經費預算原則,而更注重於深入了解組織的價值與維持組織的成功
    • 全面品質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運作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s)、實務社群(communities of practice)、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 現代組織注重的是品質與消費者
    • 消費者期許(customer expectations)是影響所有商業與組織的主要「驅動力」(driver)
    • 消費者期許(customer needs)影響提供的服務,包含服務是否可用、需求品質、以及工作成員和單位的表現標準
  • 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是一種未確定的新興理論與實務
    • 是基於資訊與科學驅動的環境下,有效率地管理組織的知識,以達到組織的成功
    • William Saffady定義知識管理為:
      "systematic,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an organization's knowledge resources. It encompasses the creation, storage, arrangement, retrieval, and distribution of an organization's knowledge."
      系統性、有效管理、利用組織知識資源。包含創造、儲存、安排、檢索與組織知識的傳播
    • 要達到知識管理的環境需要複雜的組織管理與專業技術,如下圖:

 

使用KM的能力

 

運作流程的辨識與分析
了解運作流程中的知識處理
了解情境的評估,以及知識與資訊的動態性
(Understanding the value context, and dynamics of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知識的對應與流動
核心技能建立 (Core Competency Building)   持續性地專業與技術訓練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運作流程、部分與工作的實務經驗 (Business, sector, and work experience) 變更管理 組織技巧與能力 (Organizational skills and competencies)   > 通訊 > 團隊合作 > 諮商 (negotiation) > 說服 (persuasion) > 簡易化(Facillitation) > 教育訓練(Coaching) > 指導 (Mentoring) > 運作流程 (Business process)
利用ICT(資訊通訊技術)建立KM
了解社群與團隊的支援與功能
專案管理
資訊架構
文件、資訊管理與工作流程
容易理解的資訊管理原則
容易理解的發佈流程
了解科技機會(technological opportunities)
專業的、技術的、技能的與教育
  • 實務社群(communities of practice)是於管理組織知識與發展策略的新興工具
    • groups of people who share a set of problems, or a passion about a topic, and who deepen their knowledge and expertise in the area by interacting on an on-going basis.
      一群人們分享問題、對於討論主題有所熱情、發揮他們的知識與專業
    • 管理者必須去支持這樣的社群,他們可能會在組織內各處運作,智利於分享知識與發展新的方法
  • 今日的管理者最好知道如何管理組諸的功能、如何激勵員工、如何讓管理的角色取得平衡。
  • 本書著重於檔案館員的管理技巧應用
3. The Archival Context [P.7]
  • 檔案館員也像其他組織一樣,需要進行可用資源的判斷(經費、人力、空間與設備),因此也需要進行管理
  • 檔案館員面對的是特殊的檔案環境(archival environment)
    • 大多數檔案館員只是掌管自己少部分的業務(有時甚至是只有自己的「lone arragner」)
    • 然而科技技術的演進讓檔案的產生、使用與保存造成巨大的影響
    • 提昇組織的價值與有效降低成本將成為重要的問題
  • 檔案管理者也有責任學習管理技巧,像是教育、訓練、在職經驗與激勵策略(motivation)
    • 檔案館員通常沒有受過管理的專業訓練
    • 然而管理者並非天生,也是要持續進修
    • 管理任務是高難度的、複雜的、而且也是影響檔案部門生存與否的關鍵
  • 本章最後羅列了有用的管理資源可供參考
4.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P.8]
  • 所有的管理者都是在某個管理系統下工作,而管理會有擁有不同的角色與責任
  • 規劃:管理同時也必須規劃短期、中期、長期的威脅與機會,並使用策略去提高運作潛力以達成組織目標
  • 訓練:管理者需要訓練員工、志工與其他跟組織互動的人,並抱持開放的心胸傾聽他人的聲音
  • 協調(coordination):讓人們在一起工作,並且在有限的時間與效率內專注於完成任務或計畫
資源↓ 功能→ 規劃 組織 協調 指揮 控制
經費 組織主要規劃(包含所有資源) 多年經費規劃 篩選、訓練、激勵 週期性的會計資料 預算
人力 招募 開會、撰寫聯絡事項 成效評估
工作 藍圖建設規劃 修復順序 管理記錄
  • 預算(budgeting):成功的組織預算規劃是讓組織達到既定目標
    • 報告或回饋相當重要,用於確保組織能符合目標
  • 組織文化(organization’s culture):管理風格
    • 韋氏字典的定義:
      a complex of typical behaviors or standardized social characteristics peculiar to a specific group, occupation, or profession, sex, age, or grade.
      一種複雜的行為類型或標準化的社會特色,適用於某個特定族群、職位或專業、性別、年齡或階級
    • 有些組織比較積極、創新,有些比較穩定,管理需要了解組織的文化以決定管理的方式
  • 資訊革命讓管理者必須要找出他們的定位
    • 現在越來越多人認為檔案的保存與取用是透過資訊系統,而非檔案館員
    • 資訊專業分野的影響也衝擊了圖書館員、檔案館員以及其他專業
5. Administrative Competence / 管理工作 [P.12]
  • 使用備忘(tickler)系統安排工作
  • 定期銷燬不使用的檔案
  • 使用科技工具(e-mail)減少作業量
  • 時常檢視決策伴隨的責任是否有助於或阻礙個人或組織的目標
6. Time Management [P.14]
  • 面臨有限時間的處理方式包括
    • 增加工作時間
    • 提高工作效率
    • 分派工作給他人
    • 終止無關組織目標的任務
  • 建立工作日誌(time log)
    • 記錄每天中,不同類型的工作內容以及持續時間
    • 以評估自己的工作內容是否符合個人與組織目標
7. Conclusion [P.15]
  • 檔案管理者也必須掌握組織、規劃、預算、員工教育等關鍵管理能力與責任。

心得

  • 讓讀者有基礎的管理學概念,本以為會跟檔案學有緊密結合,不過看起來跟學科領域的關聯不是這麼大。
  • 可以試著用管理學的方式來應用在檔案館進行研究如何?像是以問卷去制定KPI或KRI來評估工作績效之類的?
(more...)

檔案員2.0: 重新定義數位時代的檔案館員專業 / Archivists 2.0: redefining the archivist's profession in the digital age

檔案員2.0: 重新定義數位時代的檔案館員專業 / Archivists 2.0: redefining the archivist's profession in the digital age

image

這是課堂的導讀筆記。此研究訪談了9位e政府最佳服務轄區中的檔案館員,綜合他們對於檔案館員專業與因應電子文件時代所需的意見,最後發現館員仍以紙本檔案為主,缺乏相關技能與資源,而且對於發展e政府的影響力不大。

This is a course reading note. This research interviewed nine municipality archivists at different Swedish municipalities indentified by the Swedish Associa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and Regions as “good example” e-government municipalities. Author summarized their definition for archivist professional role and the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change from paper-based to electronic recordkeeping brings. The result shows that several interviewees still preferred paper-based archives, lacked in resources and skills about auditing, and had not any major influence on strategies for e-government development.


書目 / Bibliography

Kallberg, M. (2012). Archivists 2.0: redefining the archivist’s profession in the digital age. Records Management Journal, 22(2), 98-115. doi:10.1108/09565691211268162

筆記下載 / Reading Note Download

筆記內容如下。

摘要 / Abstract

研究目的:

  • 公共機關正朝向數位化政府(e-government)發展,並以數位化服務(e-services)改善與市民的互動與服務。檔
    案員(archivist)需要更加積極去取得與管理文件(record),以確保現行流通與長期保存的可行性。
  • 檔案員需要了解現今情勢與文件產生流程的概念。

此研究的研究問題如下:

  • 在公共機關中,檔案員的專業地位與業務運作為何?
    從紙本到電子文件的轉換是否影響檔案館員的專業地位與業務運作?
  • 檔案員如何定義自己的專業角色,像是檔案鑑定(identity)?
  • 對應電子文件管理的新需求來說,有什麼關鍵議題是需要解決的嗎?
  • 檔案員如何定義他們的技能與工作成效?

研究方法:

  • 這份研究採用了文獻分析法與訪談法(文中寫emiprical study,但是實際採用的是interview)。
  • 文獻主題含括了檔案專業實務與未來定位。
    訪談法的對象係獲得瑞典地方政府與區域聯合(Swedish Association of Local Authorities and Regions)最佳數位化政府認證的九位不同轄區的市立檔案員。

研究發現:

  • 研究發現揭露了檔案員如何定義檔案員的現在與未來隨著機關資訊技術演進的角色:包括檔案員的專業地位與在地方機關中的業務。
  • 研究結果也拓展了電子文件管理策略的重要性──從文件建立到保存,包括長期保存──並且探討檔案員專業形象轉型與需求的技能。

研究貢獻:

  • 本研究對於面臨數位化政府轉型的檔案保存實務工作者相當有啟發性,同時也有助於地方政府教育訓練者認識轉型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

閱讀筆記 / Reading Note

1. Research Methodology [P.4]

本研究採用的是文獻分析與實徵研究法。

文獻分析法:

  • 文獻分析法係選自專業期刊中與數位化政府與數位化服務發展下檔案員的專業挑戰等相關主題,含括檔案員的專業實務與未來角色。
  • 根據文獻分析結果中對於國家管理與法律等議題,作為設計半結構訪談問卷的依據。

實徵研究訪談法:

  • 實徵研究係基於訪談位於瑞典不同市區的九位市立檔案員,以探討電子文件保存下檔案館員的專業挑戰。
    這九個市區皆是瑞典地方政府與區域聯合(Swedish Association of Local Authorities and Regions)認證的數位化政府服務最佳示範。
  • 訪談期間是在2011年1月至3月之間,每位訪談者長度介於37分鐘到60分鐘之間。
  • 訪談時搭配使用半結構問卷。
2. Literature Review [P.5]
  • 由於紙本到電子文件的轉型,檔案員需要了解電子文件的產生脈絡,並考量如何管理、維護與保存。
  • Runardotter (2007)發現檔案員很少介入科技,因為機關政策仍以紙本為主。
  • McDonald(2010)認為檔案館員有必要參與電子文件系統的轉型。
  • 2002年英國研究發現地方檔案管理局缺乏數位化管理資源與專家。
3. 半結構訪談大綱 [P.18]

1. 背景調查

  • 職稱?
  • 年資?
  • 學歷?
  • 服務單位?
  • 經歷?

2. 專業實務:業務(Duties)

  • 您的業務範圍是?
  • 其中最重要的業務是?
  • 集中登記機制(centralized registrar function)的建立是否影響到您的專業?
  • 文件(record)管理與檔案(archive)管理是否有所不同?
  • 登記員(registrar)與檔案館員的專業之間有何關係?
  • 登記員與檔案館員之間的專業領域是否有所重疊,如果有的話,那會是哪哪些?
  • 您如何定義您的專業?

2. 專業實務:檔案稽核(Auditing)

  • 轄區內使用電子文件來作為檔案管理的方式,到何者程度? (To what extent does the Archival Authority audit other authorities within the municipality regarding electronic recordkeeping?)
  • 誰負責這個檔案稽核工作?

3. 電子文件保存

  • 您有使用電子文件保存政策嗎?例如流程對照(mapping processes)、業務流程發展(business process development)等。
  • 您有參與任一進行中的計畫或是政策發展小組(strategic development group)嗎?
  • 如果有的話,政策發展小組中其他的專業領域有哪些?
  • 電子文件保存的實施是否影響您的業務,如果有的話,是如何影響?
  • 您轄區內電子文件的檔案授權與其他授權方式是否有建立清楚的職責分區?
  • 您轄區內有用到以下標準嗎?ISO 15489(records management), ISO 23081 (metadata), ISO 26122 (work-processes)與ISO 14721 (OAIS, Open Archival Information System)
  • 如果有的話,請問是如何使用的?
  • 如果沒有的話,為什麼不使用呢?
  • 請問您是否有根據ISO 14721 (OAIS)建立電子文件長期保存解決方案、策略、或願景?

4. 技能發展 / 未來專業檔案館員的角色

  • 請問您有學習技能的需求嗎?如果有的話,請問是哪些技能?
  • 您覺得檔案館員專業發展與電子文件保存之間有何關係?
  • 您對未來檔案館員專業發展有何看法?

5. 請問還有要補充的地方嗎?

4. Interview Result [P13]
  • 未來法律方面的知識會更加重要。
  • 受訪者認為工作最大的問題是缺乏資源,像是參與業務發展計畫、流程對照(mapping processes)與系統採購。這結果跟英國調查很像。
  • 受訪者偏好使用紙本檔案,因為電子文件未被納入長期保存政策。
  • 檔案稽核很重要,但大部分受訪者不知道如何進行,缺乏相關技能與資源。因此即使有機會也不會去做。
  • 檔案員未來重要技能主要是長期保存與法規議題(legislation)上。
  • 因應電子文件需求,未來檔案員需要與科技專家合作的面向包括:概念化建模(=知識組織)、傳播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ies)、運作流程發展、管理、通訊(communication)、行銷
5. Conclusions [P.15]
  • 本研究印證了Scandinavia的「全面觀點」(holistic view),認為檔案學應該兼顧資訊科學。
  • 研究結論發現檔案員需要許多技能與資源,以及更高水準的教育,以支持研究與強化檔案員專業。
  • 檔案員對於數位化政府發展的影響力相當微弱,如果仍固執於保存紙本歷史文件,那檔案館員可能會被其他專業取代。
  • 檔案員應主動爭取檔案稽核的執行,並加強相關的技能與資源。
心得
  • 很難得看到一篇檔案相關的reading是以實徵研究的方式進行
    • 因為比較可能會跟畢業論文相關,所以看實徵研究有助於論文進行
    • 可以了解一下期刊發表願意接受的程度為何
    • 不過研究方法仍侷限於問卷、訪談、焦點團體、疊慧法之中的一種。
  • 訪談法中,訪談大綱決定訪談是否成功相當大的因素,並且基於此設計問卷進行大規模調查。
    • 如果將此份訪談大綱來訪問國內檔案員的情況,是否可以發展成畢業論文的一環。
  • 結論本身並不太讓人意外,不過取樣數量不多不具代表性這點,也令人難以放心地接受這些結論。
    • 最令人困擾的大概就是標題與內容不符,標題是期待看到檔案館員在數位化衝擊下的影響,不過訪談結果不是不知道標準是啥,就是「有採用標準」這樣簡單的回應
  • 比起這樣草草地看到一些問題,我覺得如果有成功應用電子文件的個案細節,應該對於檔案員發展相關專業比較有幫助。
    • 舉例:某國內數位化政府法規 + 比對現行法規推測可能的影響 + 國外相關法規的個案分析 + 從個案分析中擷取建議(ex: 檔案員應該獲取更多資源與訓練)→ 發表
  • 法規通常是實務工作者關心的議題,我個人比較關心的是運作流程改造的管理問題
    • 從本文中可以發現作者的立場是被動的:數位化政府與數位化服務是因應上級指示才進行修改
    • 比起有無技術或是資源,更根本的問題是心態上:檔案員對於數位化政府與服務的了解有多深入?對於檔案稽核的重要性理解程度為何?
    • 然而大家是依法行事,不論是上級單位法規制定不良還是下級執行者能力不足,調查來調查去若祇是責任互踢皮球,那研究結論也看起來挺乏味的
    • 還是認真地規劃、仔細評估最佳實務實行方式吧
(more...)

長久典藏的議題:「兩種傳統」以及美國檔案專業 / The Permanence of Provenance: The “Two Traditions” and the American Archival Profession

長久典藏的議題:「兩種傳統」以及美國檔案專業 / The Permanence of Provenance: The “Two Traditions” and the American Archival Profession

image

這篇論文是整理19世紀時美國歷史學者如何將歐洲檔案原則帶入美國,在20世紀時公共檔案傳統(public archives tradition)的盛行促進美國檔案館的成立,以及歷史手稿傳統(historical manuscripts tradition)的沒落。


書目 / Bibliography

Hirsch, R. (2010). The Permanence of Provenance: The “Two Traditions” and the American Archival Profession. Journal of Archival Organization, 8(1), 54-72. doi:10.1080/15332748.2010.486754

摘要 /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claims that the American archival profession owes its existence to the unique combination of a “historical manuscripts tradition” and a “public archives tradition” over the course of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It also evaluates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raditions’ theories of practice and ideologies in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American writings on archives and the Society of American Archivists’ “basic manuals” that defined much profess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These findings have contemporary implications, as those seeking to define modern archival theory often erroneously use the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archival profession to support their arguments.

這篇文章檢視了美國檔案專業宣稱自己是19世紀至20世紀中「歷史手稿傳統」(historical manuscripts tradition)與「公共檔案傳統」(public archives tradition)兩種傳統的結合。這篇文章也根據20世紀早期美國的檔案著作與美國檔案學會(Society of American Archivisit, SAA)的手冊中對於專業理論與實務的定義,回顧了兩種傳統理論在實務(practice)與意識型態(ideologies)的相似與差異。這對當代有重要意義,因為那些試著定義現代檔案理論的人時常錯誤引用美國檔案專業的來源來支持他們的論點。

筆記 / Reading Note

Google Drive

雖然知道這篇很重要,但老實說讀的不是很通,還需要努力呢。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