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文件管理導讀:儲存媒體與檔案格式 / Guided Reading of Managing Electronic Records: Storage Media & File Formats

布丁布丁吃布丁

電子文件管理導讀:儲存媒體與檔案格式 / Guided Reading of Managing Electronic Records: Storage Media & File Formats

51H xKCzvRL

這學期電子文件管理專題的教科書是「電子文件管理」(Managing Electronic Records),我負責其中「儲存媒體」與「檔案格式」兩章的導讀。以下是我製作的導讀投影片。

"Managing Electronic Records" is the textbook for "Electronic Records Management Project" this semester. I introduced two chapters of this book. Following is my guided reading slide.


電子文件的定義 / Defination of Electronic Records

「電子文件」(electornic records)是這堂課比較需要特別說明的概念。

「檔案」(archive)的角度來看,這是指已經典藏、保存的公文文件。而「文件」(record)則是指現行仍在使用,記錄在各種媒體上面的資料。另外,檔案的範圍較限定於公文書,而文件則比較泛指包含公文書在內的各種日常業務文件,包括書信、電子郵件、資料庫等等。

因此本書所提到的「電子文件」涵蓋範圍非常大,這是全面性的資料儲存考量與規劃。如果說「資產管理」(Asset Management)是著重在硬體層面的管理,那麼「電子文件管理」就是著重在資料方面的保存。

書目資料 / Bibliography

Saffady, W., & Association of Records Managers and Administrators. (2009). Managing electronic records. Lenexa, Kan.; New York: ARMA International ; Neal-Schuman Publishers.

第二章 電子文件的儲存媒體 / Chapter.2 Storage Media for Electronic Recordkeeping

image

image

本章講述光學儲存媒體、磁性儲存媒體、固態儲存媒體,到最後額外介紹古早的紙質儲存媒體,總共四個分類。在書中並沒有附上任何媒體的圖片,所以投影片裡面我引用了許多維基百科的圖片來做介紹。

這本書裡面談到很多磁性媒體的內容,特別是各種磁帶儲存媒體。這時候我才知道原來磁帶的儲存容量早已比現在在講的藍光(Blue-Ray Disc)高上許多,而且速度看起來也不差。許多企業會使用磁帶來保存資料的原因也就是這樣。不過要說儲存媒體的流行程度的話,光學系列的光碟還是主流吧。

第三章 電子文件的檔案格式 / Chapter.3 File Formats for Electronic Records

image

本章講述檔案格式的特性,並介紹以文字為主的檔案類型(無結構文字、格式化文字、資料表與資料庫)與多媒體檔案類型(圖片、視訊、音訊)。本章重要的概念在於建議大家選擇非專屬格式來保存資料,以確保未來電子文件還能夠繼續使用。


結語:舊技術不會再被使用,但我們仍要知道他們 / Conclusion: We Would Not Use Old Technology In the Future, But We Should Remember Them.

DSC_1331

導讀完這兩章之後,課堂活動安排我們到了檔案機關參訪電子檔案系統與各種儲存媒體技術。許多書本上提到、維基百科附上的圖片,在這邊都可以看到實體。這讓我對儲存媒體的尺寸又有了更具體的印象。

儘管很多儲存媒體都已經成為過去式,也許在未來我們也不會採用這些媒體來儲存我們的電子文件。但是如果工作是保管歷史檔案的話,就會有機會跟這些老古董技術打交道。儘管不必對他們了若指掌,但至少也要看到他們的時候,能夠想起來這大概是怎樣的儲存媒體,才能進一步去翻找相關規格文件來回憶。

(more...)

網頁應用測試工具:Selenium IDE / Testing Tool for Webpage: Selenium IDE

網頁應用測試工具:Selenium IDE / Testing Tool for Webpage: Selenium IDE

image

Selenium IDE是一個網頁應用測試工具,可以應用在許多網頁程式設計上。我製作了一份投影片簡單地介紹了Selenium IDE的主要功能,進一步的詳細操作則可以參考我以前介紹Selenium IDE的文章來使用。

Selenium IDE is a testing tool for webpage. I made a slide to introduce the features of Selenium IDE. For more details, you can read my other articles about Selenium IDE.


為什麼要用Selenium IDE? / Why sholud you use Selenium IDE

image

不論背後是用什麼程式語言來開發,最後成品大多都會是瀏覽器可以運作的網頁。因此只要最後網頁上運作結果正確,那麼大致上整體系統就能維持一定品質。

Selenium IDE他就像是操作瀏覽器的機器人一樣,你可以撰寫機器人執行的腳本,讓機器人自動去測試。當腳本無法順利執行時,則回報錯誤訊息給你。Selenium IDE省下很多我們手動用滑鼠去點選、操作的瑣碎時間,可以讓我們更專心於開發本務上。

用Selenium IDE取代功能測試員 / Replace Human Testers By Selenium IDE

image

我以前做過資料庫功能測試員。功能測試會附帶著一張測試目標的表格,表格內每一列都是要測試的項目。測試員依照測試項目的指示一一操作、確認,沒問題之後再到表格上勾選確認無誤。

事後我常常在想,為什麼這種機械化的動作,還要聘用一個活生生的人來做呢?後來我在Selenium IDE身上,找到了取代功能測試員的方案。

Selenium IDE介紹 / Introduce of Selenium IDE

檔案:Google雲端平台Box.netSkyDrive

這份投影片介紹了以下內容:

  • 軟體測試的重要性:我想要強調程式開發與測試應該是要齊頭併行的,並不是開發完成之後再來測試。
  • Selenium IDE介紹:介紹Selenium系列家族的主要功能,以及Selenium IDE的安裝與開啟。
  • Selenium IDE的指令:介紹操作型(Actions)、存取型(Accessors)、驗證型(Assertions)三種類別的指令
  • 快速錄製功能:使用Selenium IDE製作測試案例的第一步,並介紹錄製完成之後如何進一步修改測試案例。

這份投影片只有概述Selenium IDE的功能,如果要詳細操作,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

我也寫了兩份測試案例的例子可供參考:


結語:開發與測試並進 / Conclusion: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Are Both Important

image

我們在做軟體開發的時候,通常會有一個目標。而這個目標有兩種:一個是想要做、但還沒做的功能;另一個是本來的功能無法如預期般地運作。不管是哪一種,他都可以用「測試案例」(test case)的形式來表現。只要測試案例能夠順利通過,那麼我們就完成了程式開發的目標了──這就是測試驅動開發(Test-Driven Development, TDD)的基本概念。

狂熱的TDD教義派開發者會在系統開發不同階段使用單元測試(unit test)整合測試(integration testing)功能測試(functional testing)回歸測試(regression testing)持續整合(continuous integration)等策略維護軟體品質。但是這對我們這種小型團隊來說,學習、製作、維護測試案例是相當高成本的工作。

因此我建議是只採用Selenium IDE製作功能測試,確保系統的主要功能能夠順利運作。發生錯誤時,Selenium IDE可能無法像是單元測試或整合測試回報詳細錯誤內容,但是能夠提醒程式開發人員注意到「有錯誤」這件事情,那就幫得上許多忙了。

Selenium IDE快速錄製測試案例的功能真的很好用,我希望能把這方法引入開發團隊中,進一步地提高大家的開發品質。再加油吧。

(more...)

用AppsGeyser把網站轉換成Android APP / The Usage of AppsGeyser: From Website to Android APP

用AppsGeyser把網站轉換成Android APP / The Usage of AppsGeyser: From Website to Android APP

appsgeyser_log_beta

我使用AppsGeyser把「布丁布丁吃什麼?」做成APP,並製作一個簡單的投影片介紹如何操作,並記錄把網站做成APP的一些看法。

I used AppsGeyser to package my blog: "pulipuli.blogspot.tw" as a Android's APP. I share a slide about usage of AppsGeyser and my thoughts of WebApp.


從網站與APP / From Web Site to APP

很多人都想把他們的網站做成APP,但是其實很多網站只要遵守自適應網頁設計原則(Responsive Web Design),就能夠直接用手機的瀏覽器開啟。

Android的APP具備Webview的功能,能夠讓你在APP中開啟指定網址。而AppsGeyser則是提供了一個Android APP框架,讓你建立一個開啟指定網址的APP,並協助你上傳到Google Play

Blogger提供了27種行動版的網頁介面。行動版的網頁介面簡化了網頁排版,將連結按鈕加大,方便行動裝置使用者用手指點選。以「布丁布丁吃什麼?」來說,以下兩個網址各別呈現桌面版與行動版的樣貌:

桌面版網址會偵測瀏覽器的類型,在行動裝置上開啟桌面版網址則會自動轉到行動版的網頁去。這次我就是用「布丁布丁吃什麼?」的行動版網頁來製作APP。

AppsGeyser的操作 / Guide of Apps Geyser

很多人都在網頁上介紹過AppsGeyser。我為了方便跟大家分享而製作了投影片。

APP下載 / Download APP

chart

手機直接掃描這個QR Code,你就可以把我的APP下載到你的手機囉。


讓網頁看起來像是APP:WebApp / Make Website Like A APP: WebApp

用Blogger的行動介面可以快速產生一個適合在行動裝置上瀏覽的網頁介面。不過這還不太像一個APP。作為一個良好的APP,我們需要讓操作元件遵守作業系統的設計規範。至少也要做個像是可以按的按鈕之類的操作介面,才會讓使用者覺得這會是一個APP。這種網頁一般就稱之為WebApp

jquery mobile

現在很多網頁元件提供了類似APP的操作元件,例如jQuery Mobile就內建了上圖的選單與按鈕,iUI更是讓你的網站一整個就像是APP。你可以重新設計網頁版面,套用jQuery Mobile或iUI提供的框架(framework),然後你就可以在網頁瀏覽器中操作一個像是APP的網頁了。

如果用AppsGeyser把長得像APP的WebApp製作成真的APP,那就會像是真的在使用APP一樣。

用網頁語法製作APP:PhoneGap / Using HTML5 to Create a APP: PhoneGap

如果你覺得在APP中開啟網頁來操作一個長得像APP的WebApp感覺非常彆扭,或是你覺得AppsGeyser提供的介面與功能太過簡陋或是多餘(我其實對AppsGeyser強迫隱藏手機的通知列這點感到困擾),那何不試著用你原本的網頁程式碼來製作一個真正的APP呢?

phonegap

PhoneGap是一個用HTML、CSS與JavaScript來製作iOS、Android、Windows Phone等行動裝置的APP的免費工具。在這裡你不需要額外去學習Android的程式語言JAVA、也不用學習iOS的程式語言Object-C,而是用你原本就會的網頁寫作語言:HTML、CSS與JavaScript來製作APP。

基本上PhoneGap也跟AppsGesyer很像,他一樣是製作一個內建Webview的APP,讓你用APP開啟手機瀏覽器來顯示你用PhoneGap撰寫的網頁。不過PhoneGap還提供了許多用JavaScript呼叫的函式庫,讓你在網頁語法中使用手機內建的元件,還有相機、儲存裝置、定位系統等網頁之外的功能。

使用PhoneGap來開發APP,你可以讓你的WebApp不只長得像是APP,還能夠使用行動裝置上面的其他功能,讓它更像是一個APP。

最近看到我常用的IDE NetBeans也支援PhoneGap的開發,真讓我感到躍躍欲試啊。

網站就是APP: Firefox OS / HTML5 Website Is a APP: Firefox OS

上面的WebApp都是在APP中利用Webview內嵌一個瀏覽器以顯示一個長得像是APP的網頁。不論是用jQuery Mobile、iUI讓網頁長得像是APP,還是用PhoneGap讓網頁可以用手機的功能,他們都還不是一個APP。因為在Android上執行APP是要用Java撰寫,在iOS上執行APP是要用Object-C撰寫,要執行你寫的WebApp都還是得透過網頁瀏覽器。

FirefoxOS_Screenshot_Development_Build_2012-10-23

Mozilla抱持著開放自由的遠大志向,製作了Firefox OS。Firefox OS是一個真的是用HTML5(就是HTML、CSS、JavaScript等網頁技術)來撰寫APP的作業系統。我們撰寫Firefox OS的APP時不僅可以用HTML5的語法,還能用Firefox OS推廣成為網頁標準的Web APP。這下子不需要在PhoneGap裡面才能引用手機功能的函式庫,你可以在網頁裡面直接以JavaScript取用手機的功能了。


APP開發方式的選擇 / Selection of APP Development

原生語言 / Native Solution

許多人,特別是電腦訓練課程補習班,他們大多都認為要製作在手機上運作的APP,就必須要用手機原生的程式語言(Native Solution)來撰寫。你要在Android上開發APP,你就必須用JAVA來撰寫,並且上傳到Google Play;你要在iOS上開發APP,你就必須用Object-C來撰寫,並且上傳到App Store。

Unify 3D

f00e0d2be734d5ce3de73091586b1e8c

除了原生語言之外,你也可以利用Unify 3D這種程式開發工具來製作跨平台的APP。現在手機上許多遊戲,特別是在Android與iOS都能夠看到的APP,很多都是用Unify 3D來製作。根據網路上的評論,Unify 3D製作的效率並不會比原生語言還要差得太多。不過Unify 3D是付費軟體,製作並發佈APP的成本可不便宜喔。

HTML5

HTML5

那用自由免費又跨平台的HTML5來開發WebApp呢?就像我這一篇從AppGeyser,一路談jQuey Mobile、iUI、PhoneGap到Firefox OS。

但是其實很多人都對於WebApp抱持否定的看法,像是認為PhoneGap製作的APP在跨平台與執行效率上有著相當大的問題。而在iOS的App Store上,更是明言拒絕WebApp上架。在Android與iOS這種原生語言非HTML5的作業系統上,藉由網頁瀏覽器來執行HTML5的APP,當然執行效率與外觀都比不上原生語言來得好。這是可以預見的情景,我並不感到意外。儘管實際上我還沒有真正著手踏入製作APP,不過我對WebApp的期許卻是一直都比原生語言來得高。

原生語言與WebApp的爭論就像是早期程式語言的爭論,有人認為使用組合語言為專門機器開發效率比較高,高等語言還要經過編譯效率較差。但是現在普遍的認知卻是偏向以高等語言來進行開發,這是因為高等語言在學習與開發效率上比組合語言高上更多。

儘管HTML5的HTML、CSS與JavaScript實際上是比Java還要再高等一些的高等程式語言,但是門檻也不見得比較低,很多人在面對JavaScript的Event與CSS的Selector上都遇到很多困難。不過比起開發效率,我認為HTML5的價值在於他是一個開放、自由、普遍流行的程式語言。比起花很多時間寫一個APP,最後只能在單一平台上執行。我認為用HTML5撰寫一個可以在任意平台上執行的APP更有價值。

使用APP的自由 / The Freedom of APP

許多人都會受到手機與APP彼此之間的高耦合的限制。例如想要用某個APP而選擇了iOS,又因為選擇了iOS而無法使用Android上面的APP。這種大家已經習以為常的場景,背後卻是代表著壟斷、封閉的下場。

我認為裝置歸裝置、APP歸APP,這才是真正的自由。我們應該是要用開放自由的程式語言,來開發一個包括電腦、手機等任何平台都能夠共用的APP。就這點來看,Firefox OS相當具有前瞻性,也是我十分看好的未來方向。


結論:WebApp是網站行動化計畫的最佳方案 / Conclusion: WebApp is the Best Solution

最近很流行兩個名詞,一個叫做「雲端」,另一個叫做「APP」。儘管真正搞懂這兩個名詞的人並不多,但是我們也毫不免俗地提出了一個目標兼具開發「雲端化」與製作「APP」的計畫。

除非一開始就致力於APP的開發,不然大部分的計畫應該都會以製作網頁應用為起點。特別是圖書館常見的數位典藏、數位圖書館計畫,大家都是製作一個用瀏覽器就能閱覽的網站。以這個網站為基礎,將網站套上行動網頁的元件,就能夠製作出長得像是APP的網頁。接著再用PhoneGap打包網站本身,讓網站直接以APP的方式交到使用者手中。

這就能夠在成品中包含「雲端化」──資料保存在遠端伺服器,不論你用哪種裝置都能夠取用相同的資料,以及「APP」──用手機行動裝置也能夠取用計畫成果的內容。

這是我心中規劃的最佳方案,也是我目前亟欲推薦老師往這方向進行開發的目標──不過這跟我的論文沒有直接關係就是了。

最後,其實我剛剛把AppsGeyser製作的APP上傳到Google Play去了,還付了750元台幣註冊成為Google Play的開發者。不過目前還不能在Google Play中搜尋到我的APP「布丁布丁吃什麼?」。我猜想可能是因為發佈後得過幾個小時才能看到結果吧?那晚點可以在Google Play找到我的APP的時候,我再跟大家說囉。

(more...)

社群標註系統系統支援合作學習的個案研究 / A case study of using a social annotation tool to support collaboratively learning

布丁布丁吃布丁

社群標註系統系統支援合作學習的個案研究 / A case study of using a social annotation tool to support collaboratively learning

image

這份研究論文是描述作者Fei Gao使用標註工具Diigo來進行閱讀教學,並用質性分析的方式來歸納社群標註系統的優勢。我對這篇研究的分析方式比較有興趣,所以做了一份投影片與大家分享我整理的重點。

This research describe author, Fei Gao applied a webpage annotation tool -- Diigo to students' article reading. Author used qualitive analysis to discover students' reading behavior using Diigo. I'm very interested in his analysis. So I made a review slide and share it with others.


書目資料 / Bibliography

Gao, F. (2012). A Case Study of Using a Social Annotation Tool to Support Collaboratively Learning.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96751612000802

報告投影片 / Slide

image

這篇算是單組實驗研究法,沒有對照組,所以很難說使用Diigo究竟是好是壞。作者用質性研究的方式針對標註的類型、數位合作學習的互動方式、回應的對象等角度來分析學習的過程,並在事後以問卷和訪談來取得學生的回饋。最後作者歸納社群標註工具不足的功能,並建議如何應用社群標註工具來進行閱讀教學。最後的建議值得納入我的研究背景中。

Diigo跟KALS的不同 /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igo And KALS

image

之前CSCL & CSPL研討會的時候,主持人質疑我報告的KALS系統,問我為什麼不直接用Diigo就好。

比起我自己做的KALS系統,我得說Diigo是一個很強大的工具,這點倒沒什麼異議。Diigo標註工具各個功能發展的成熟度都比KALS高很多,免費使用也可以用1000個Highlights,社交的功能更是方便。

那麼KALS的價值在哪裡呢?答案很簡單,實際上這是兩個不同出發方向的工具。Diigo是要由使用者自行安裝工具才能使用,而KALS則是由系統管理者提供的標註工具。後者意味著系統管理者對於標註的掌握能力更高,更容易規劃實驗環境以進行研究。而最重要的是,KALS的功能與資料是研究者自己可以掌握的,而Diigo的資料卻不容易取得。


結論:到處都是研究題目 / Conclusion: Research Subjects Everywhere

老實說,Diigo的功能並不是那麼難做,只是沒有做出來而已。這些社交功能都做可以作為研究題目來發展,我正期待著有學弟妹願意投入這個領域,在改善KALS的同時一併完成他們的研究論文吧。

(more...)

蔡今中、陳年興教授研究經驗談 參與心得 / Review of SSCI Journal Editors’ Research Experiences Workshop

布丁布丁吃布丁

蔡今中、陳年興教授研究經驗談 參與心得 / Review of SSCI Journal Editors’ Research Experiences Workshop

image

2013年3月9日靜宜大學舉辦了一場「與SSCI國際期刊主編探討研究設計及論文撰稿工作坊」,邀請Computers & Education (數位學習國際排名第一名的SSCI期刊)的主編蔡今中教授與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SSCI期刊)的主編陳年興教授來為我們傳授撰寫研究論文的秘訣。我把兩位老師的報告整理摘要之後做成投影片跟大家分享。

I had participated a workshop in Providence University at May 9th, 2013. In this workshop, Chief editors of SSCI journals, Prof. Chin-Chung Tsai (Computers & Education) and Prof. Nian-Shing Che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shared their research experiences. I organize the content of their sharing and make a review slide to report at meeting. Following is my review.


工作坊參與心得投影片 / Workshop Review Slide

心得大綱 / Review Outline

本投影片談論主題包括:

  • 題目創意發想:要如何分辨出普通的題目(豆腐)與好的題目(魚翅)?
  • 論文寫作架構:論文撰寫的順序為何?各個章節寫法有什麼要注意的地方呢?
  • 寫作技巧:要怎麼寫出好文章?如何掌握一致性?引用合適的文獻?我額外補充各章節應該使用的英文時態。

最後陳年興老師分享了他如何經營他的實驗室,我加上一些我的看法之後,再寫了兩個主題:

  • 團隊合作:學生跟老師修改論文呢?
  • 研究團隊知識管理:實驗室的知識管理系統應該如何架構?我一併帶入電子郵件典藏的重要性,引發我在另一堂課期末報告題目的發想。

結論:愛上寫作、樂於分享 / Conclusion: Love Writing, Enjoy Sharing

常常有人在諷刺學術論文的寫作就是天下一大抄,我想這可能只是看到了表面而不知所以然。儘管都是由文字堆砌而成的文章,但是學術論文有著大家習以為常的一定架構,然而各位作者再從這個架構中去跟大家分享你研究的成果與發現。

是的,學術論文有著一定的寫法,特別是研究方法跟研究結果的描述方式,大家在各自領域都已經發展出固定的寫法。反而你不照這方法來撰寫,讀者還會覺得難以閱讀呢。

了解學術論文的寫作方式,不僅僅是對於寫作有幫助,也能夠讓你在閱讀論文時能夠更快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

但是光有技巧還不夠,最重要的事情,是要花時間去寫。寫作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解決的事情,需要的是養成「寫作的習慣」。陳年興教授建議不論日常業務再忙,大家還是一定要擠出一些時間來寫作。而投稿的目標可以設定為有著投稿期限的國際研討會,更能夠督促論文寫作的進度。

雖然我現在只是寫寫自己看的blog,但有朝一日,我也希望能跟大家站上相同的舞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給這個世界呢。加油吧。

(more...)

老人敘說導讀:崛起的老奶奶與敘說的漣漪效應 / Storying Later Life: The Raging Grannies & The Ripple Effect

布丁布丁吃布丁

老人敘說導讀:崛起的老奶奶與敘說的漣漪效應 / Storying Later Life: The Raging Grannies & The Ripple Effect

bookcover-storying-later-life

這學期的質性研究課程專題是以老人敘說為主題。主要授課的課本為這本「Storying Later Life」。學期中我們分配書中章節來進行導讀,並於學期中實際去進行老人訪談。以下是我在這本書中主要負責的「崛起的老奶奶」與「敘說的漣漪效應」兩個章節導讀資料。

I took a course "qualitative research project" this semester. Course topic is Older Narrative. The textbook of this course is "Storying Later Life". I introduce two chapters of this book: "The Raging Grannies" and "The Ripple Effect". Following is my report.


書目資料 / Bibliography

Storying Later Life: Issues, Investigations, and Interventions in Narrative Gerontology

Kenyon, G., Bohlmeijer, E., & Randall, W. L. (2010). Storying Later Life: Issues, Investigations, and Interventions in Narrative Gerontology: Issues, Investigations, and Interventions in Narrative Geront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Retrieved from http://www.google.com/books?hl=zh-TW&lr=&id=iscrccRn764C&oi=fnd&pg=PR5&dq=Storying+Later+Life:+Issues,+Investigations,+and+Interventions+in+Narrative+Gerontology&ots=o4JBV2If8z&sig=bITyMef6e0uXndLdCO2qYro6ZZE


導讀文章 / Review

崛起的老奶奶 / Chapter 9. The Raging Grannies: Narrative Construction of Gender and Aging

這是一個調查研究,用團體焦點訪談法來探討一群特殊老奶奶。這群老奶奶被成為The Raging Grannies,她們熱愛社會運動、用音樂與戲劇表達她們的理念,她們有著與社會對老奶奶的傳統刻板印象相當不同的表現。她們到底是怎麼想的?她們如何重新詮釋「老」的定義?這是一個用不同角度來看待老人的有趣研究。

敘說的漣漪效應 / Chapter 22 The Ripple Effect: A Story of the Transformational Nature Of Narrative Care

image

這是一個行動研究的結果報告。研究者在老人安養院中舉辦了老人敘說訪談的活動,鼓勵院方工作人員以較為有系統的方式深入訪談院內居民的生命故事,然後舉辦成果發表活動跟所有人共享。這樣的活動促進了院內居民、家人、安養院工作人員的彼此交流,敘說讓社群互動更具有意義。


結論:敘說的重要性 / Conclusion: The Power of Narrative

我是個會記錄生活的人,但卻很少用言語來詮釋自己記錄的生活。這堂課教給我很多事情,像是用不同角度來看待「老人」以及周遭的概念,以及讓受訪者以自己的角度來重新詮釋生命故事的「敘說」。老師的教導方式相當有深度,促使我開始思考以前未曾想過的事情。

圖書館員時常會覺得原始資料勝於一切,但是資料只是普通的資料,人是如何看待這些資料才是重點。敘事讓我們重新思考原始資料,或說是自己的生活對於自身的意義,讓原始資料賦予了更多價值。這也是很有趣的研究方向喔。

(more...)

書目管理工具Zotero介紹 / Introduce Zotero

布丁布丁吃布丁

書目管理工具Zotero介紹 / Introduce Zotero

image

Zotero是一個整理文獻的好工具。它不僅可供人免費使用,也可以讓人直接從網頁匯入書目資料,而且中文支援程度也比EndNote好上很多。昨天實驗室的Meeting時我又把Zotero拿出來報告,希望可以給剛踏入研究領域的同學們介紹一個好用的研究工具。

Zotero is a powerful tool for collecting literature. Zotero could import bibliographies from web browser, better Chinese support, and it’s free for use. I introduce Zotero at meeting yesterday. I wish Zotero could help newbies to get better research.


投影片 / Slide

Zotero操作方式 / Usage

image

Zotero的操作方式大致上可分成七個步驟:

  1. 開啟瀏覽器:基本上可以用Firefox來瀏覽。你也可以用Google Chrome或是Safari,但需要額外安裝Zotero Connector
  2. 資料庫找到文獻:找期刊用Google Scholar,找書本用WorldCat,找百科用Wikipedia,這些網站都能夠直接把書目資料匯入Zotero。中文網站在安裝轉譯器之後也能夠直接匯入,例如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CEPS
  3. 匯入書目到Zotero:除了網頁匯入之外,你也可以用EndNote使用的RIS書目檔案來匯入到Zotero,或是乾脆手動建立。
  4. 下載文獻全文PDF檔案與網頁內容
  5. 匯入文獻檔案到Zotero:一筆書目底下可以擺放許多檔案,方便關連書目與檔案之間的關係。
  6. 在Zotero中整理、閱讀:利用收集分類、標籤與筆記等功能來整你的文獻。
  7. 在報告中引用文獻:可以跟Microsoft Word或是LibreOffice整合,需要額外安裝擴充工具。匯出的格式除了內建的APA跟Chicago之外,在安裝其他引文格式之後也可以匯出中文APA,並同時呈現中文與英文的參考文獻

功能比較 / Features Compare

我把Zotero跟傳統用資料夾分類文件與很流行的EndNote做個簡單的比較,你可以看到Zotero其實並不輸給EndNote,而且還是免費的。

  資料夾 EndNote Zotero
儲存書目 難以格式化 手動建立
RIS檔案匯入
中文支援差
手動建立
RIS檔案匯入
網頁匯入
中文支援佳
保存檔案 難以建立檔案之間的關聯 可,還可以保存文獻的網頁
全文檢索 不可
整理方式 資料夾 分類、筆記 收集(=分類)、筆記、標籤
建立引文 不可 可,可擴充引文格式。國內知名度高,許多圖書館致力於這塊。 可,可擴充引文格式。
作業系統 不限制 Windows, Mac Windows, Mac, Linux
費用 免費 收費 免費

結語:Zotero才是伴你長久的研究工具 / Conclusion: Zotero could help your research for long-term

有些人在做研究時使用資料夾來整理散亂的文獻,要在文章中引用文獻時又得跟APA與Chicago等引文格式奮鬥。整理文獻、引用文獻等這種瑣碎的事情,我建議是仰賴Zotero這種書目管理工具。把心力放在你的研究本身,而不是這些機械性的瑣碎工作。

國內知名的書目管理工具EndNote廣受大家支持,也有許多圖書館與研究者個人不斷為EndNote開發擴充功能。但是,別忘了EndNote是收費軟體。我覺得花心力去推廣EndNote、去幫EndNote撰寫擴充功能,反而是變相幫EndNote打廣告、把其他人拖入了有錢人才能玩得起的付費地獄。

我們在大學或機構中進行研究,有錢的大學買得起EndNote,但不代表所有人都有能力負擔得起EndNote。為了長遠利益著想,我們更應該支持基本使用免費的Zotero。介紹Zotero並幫它撰寫擴充的網頁轉譯器與引文格式,我就能造福更多經費不足的研究者。如果大家能夠一起來撰寫Zotero的擴充功能,讓更多中文資料庫的網頁能夠匯入Zotero,或是匯出更正確的中文引文格式,那麼我相信Zotero應該是能夠長久陪伴研究者們的最佳研究工具。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