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對查詢「論文進度報告」依關聯性排序顯示文章。依日期排序 顯示所有文章

學弟妹計劃書口試旁聽心得

布丁布丁吃布丁

學弟妹計劃書口試旁聽心得

2010-01-07-308

研究所上學期期末,也就是計劃書口試的旺季。本實驗室的學弟妹四人進度雖然比其他人慢了一點,但也終於在上週完成了計劃書口試,並且全部順利通過了。在此也特別恭賀他們一下!

四位學弟妹分成兩組,各找了兩位口委,分成兩場舉辦。而這兩場計劃書口試,我也跑過去參了一腳。除了過去幫忙做點紀錄之外,也聽一聽其他老師到底是怎樣批評學生的論文、怎樣才是好的論文。


四位老師中雖然有幾位是在圖書館領域,但我認為他們更傾向於教育這塊領域。而這四位的論文題目,也多少都跟教育有關,但很巧的是,四位學生的背景也都跟教育無關XD

在這兩場口試當中,我看到了很漂亮的研究架構圖、很認真的實驗過程;也看到口委老師是如何從研究目的、研究問題,一路提出修正的建議;然後口試結束後,可以與大家討論一下修正的方向、可行性等議題。因為實驗室的學弟妹們都蠻認真的(講這話多少抱有期許的意味),這兩場下來,真讓我獲益不少。

他們的論文我在之前meeting時都有聽過,但是寫得好的我沒什麼意見就算了,寫得混亂不已的,我也是提不出什麼中肯的建議。所以當口委老師提出他們的看法時,總讓我有種「喔!原來也可以這樣做」的感嘆。

有些老師意見不多、有些老師一字一句都有意見,整本計劃書到處都是摺角(表示這一頁有問題)。以前會聽同學老是會抱怨口委問題太多,「你有沒有要大改?哈~好可憐喔~」的這種態度我頗不以為然。有人幫你修正論文方向、讓你論文寫得更好,特別是幫方向未明的題目討論出一個較為明確、可行的作法,反而當老師沒有提出我困惑的地方時,就會不禁覺得有點遺憾——也就是學生仍是得獨自面對這些問題,而沒有個方向。

老實說,在聽學弟報告時,好多地方都看得到以往我的影子。有些顯而易見的錯誤,現在也看得一清二楚。所以聽完這兩場之後,有種恨不得把論文計劃書重寫的衝動。不過先不說那些論文的寫法,在我系統架構確定之後,整本論文勢必得要重寫,倒也是理所當然的功課啦。


從大前年的學姐,前年的我自己,到今年的學弟妹,我以寫論文之前、自己的論文、正在寫論文中這三種不同的角度,經歷了三回論文計劃書口試。

我也不是喜歡研究、想讀博士班,只是想把自己的論文寫得更好,就這樣而已。

就在這研究所裡面,繼續掙扎吧。

(more...)

模糊理論應用於標註知識萃取

布丁布丁吃布丁

模糊理論應用於標註知識萃取

image 

這是在2010年1月7日的論文進度報告,

我的論文不僅僅只是要做一個網頁標註工具,更重要的是從眾人的標註當中萃取出知識的作法。在論文計話書當中,我只有提到幾個可能的作法,但是細節並不是很明確。系統的設計連帶會影響到實驗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的方式,也就是說,整個研究仍不是很明確。

之前聽了學長用模糊理論來處理新聞首頁,所以我也去圖書館借了幾本書來研究一下模糊理論,想試著以模糊理論來判斷標註的優劣。不過畢竟我不是資工背景,對於模糊理論這種資料探勘技術並不是很熟,老師上課教模糊理論也不會教到足以實做的細節步驟,就只能靠自己去探索。

這份投影片是我把對於模糊理論應用於標註知識的做法介紹一下,也讓老師檢查一下我對於模糊理論的認知是否有錯誤,然後把萃取出來的標註應用到幫助閱讀的過程中。

老師建議我採用模糊綜合評判法來建立規則庫,這是將各個輸入參數給予權重、用來計算最後分數的方法,比起一條一條規則的設計來說簡單很多,我也認為老師說得很有道理。

這次報告大家對於提示規則的部份有很多疑問,也就是利用萃取出來的標註輔助閱讀的部份,於是下次報告的重點在於釐清以下議題:

  1. 提示規則的訂定,包括提示詞、搜尋規則(範圍、向度)。
  2. 輸入參數與計算過程,加入模糊綜合評判法來試作看看。
  3. 擬定模糊統計法問卷。
    繼續努力吧,模糊理論我還是好多不懂啊 OTL
(more...)

蔡今中、陳年興教授研究經驗談 參與心得 / Review of SSCI Journal Editors’ Research Experiences Workshop

布丁布丁吃布丁

蔡今中、陳年興教授研究經驗談 參與心得 / Review of SSCI Journal Editors’ Research Experiences Workshop

image

2013年3月9日靜宜大學舉辦了一場「與SSCI國際期刊主編探討研究設計及論文撰稿工作坊」,邀請Computers & Education (數位學習國際排名第一名的SSCI期刊)的主編蔡今中教授與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SSCI期刊)的主編陳年興教授來為我們傳授撰寫研究論文的秘訣。我把兩位老師的報告整理摘要之後做成投影片跟大家分享。

I had participated a workshop in Providence University at May 9th, 2013. In this workshop, Chief editors of SSCI journals, Prof. Chin-Chung Tsai (Computers & Education) and Prof. Nian-Shing Che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shared their research experiences. I organize the content of their sharing and make a review slide to report at meeting. Following is my review.


工作坊參與心得投影片 / Workshop Review Slide

心得大綱 / Review Outline

本投影片談論主題包括:

  • 題目創意發想:要如何分辨出普通的題目(豆腐)與好的題目(魚翅)?
  • 論文寫作架構:論文撰寫的順序為何?各個章節寫法有什麼要注意的地方呢?
  • 寫作技巧:要怎麼寫出好文章?如何掌握一致性?引用合適的文獻?我額外補充各章節應該使用的英文時態。

最後陳年興老師分享了他如何經營他的實驗室,我加上一些我的看法之後,再寫了兩個主題:

  • 團隊合作:學生跟老師修改論文呢?
  • 研究團隊知識管理:實驗室的知識管理系統應該如何架構?我一併帶入電子郵件典藏的重要性,引發我在另一堂課期末報告題目的發想。

結論:愛上寫作、樂於分享 / Conclusion: Love Writing, Enjoy Sharing

常常有人在諷刺學術論文的寫作就是天下一大抄,我想這可能只是看到了表面而不知所以然。儘管都是由文字堆砌而成的文章,但是學術論文有著大家習以為常的一定架構,然而各位作者再從這個架構中去跟大家分享你研究的成果與發現。

是的,學術論文有著一定的寫法,特別是研究方法跟研究結果的描述方式,大家在各自領域都已經發展出固定的寫法。反而你不照這方法來撰寫,讀者還會覺得難以閱讀呢。

了解學術論文的寫作方式,不僅僅是對於寫作有幫助,也能夠讓你在閱讀論文時能夠更快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

但是光有技巧還不夠,最重要的事情,是要花時間去寫。寫作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解決的事情,需要的是養成「寫作的習慣」。陳年興教授建議不論日常業務再忙,大家還是一定要擠出一些時間來寫作。而投稿的目標可以設定為有著投稿期限的國際研討會,更能夠督促論文寫作的進度。

雖然我現在只是寫寫自己看的blog,但有朝一日,我也希望能跟大家站上相同的舞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給這個世界呢。加油吧。

(more...)

檔案館員輔助之共筆討論應用神入歷史教學──以中國近代女性歷史通識課程為例 / Historical Empathy Teaching with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Archiver Supporting: A Chinese Women History Literacy Course

檔案館員輔助之共筆討論應用神入歷史教學──以中國近代女性歷史通識課程為例 / Historical Empathy Teaching with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Archiver Supporting: A Chinese Women History Literacy Course

image

這是一篇期末報告。我在歷史課程常用的神入歷史教學法中規劃一套融入非同步合作共筆討論學習與史料、檔案素養的概念,作為數位史料檔案的一種應用。

This is a course final report. I integrated asynchrony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archiver supporting to historical empathy teaching course to promote the importance of primary source and archival literacy. This is a outreach approach for digital historical archive.


摘要 / Abstract

為了改進歷史課程中講課背誦的授課方式,本計畫欲發展一著重批判思考能力培養之歷史課程,以神入歷史(historical empathy)為授課核心,納入數位學習的非同步合作共筆與討論教學方式,再為了讓學生能有效使用一手史料資源,本計畫也將檔案素養的教學加入課程內容中,教導學生檔案學的概念、檔案資源的所在位置、以及解讀檔案史料所需具備的檔案編排描述能力。文中敘述了實驗架構、規劃課程的大綱與評估的方式,並提出進行此研究的預期困難與成效。

報告下載 / Report Download

期末報告時是先跟大家報告投影片,然後再做成書面報告。書面報告完整度比較高。

心得 / Thought

由於以下內文很長,所以我先把心得寫在這邊。

這一份算是以研究計劃書的方式來寫。當然,作為歷史教學來說還不甚成熟,但我想應該是可以作為神入歷史教學的起點。至於系統部分,可以使用Moodle來架設,難度不高。

原本是希望做檔案史料閱讀應用於歷史課程中,但是目前歷史課程還不能接受像我們實驗室這麼複雜的數位學習方式,所以只好簡單化成現在這份報告的樣子。即使如此,我想這也可以對歷史課程能有些不一樣的感受了吧。

 

那麼,以下就是報告的內文囉。


報告內文 / Report Full Text

第一章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節 研究背景

歷史教學是培養學生批判思考能力的最佳場所。廖羽晨(2009)認為歷史教學不僅只是史實知識的建構,更著重於歷史解釋、價值判斷等批判思考的能力訓練。歷史史實的建構是來自於後人分析歸納的史實觀點與評鑑,由於歷史學者的角度與立場各有差異,對於史實的描述往往是百家爭鳴、各自表述。因此歷史教育者必須引導學生實際面對一手史料(primary source),針對史料以及後人的詮釋進行批判思考,訓練學生從史料分析中提出贊成與反對的理由,並進行合理的詮釋與批判思考的辯證。

批判思考能力是我國九年一貫教育明訂的具體目標。教育部在民國97年發佈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社會學習領域的課程目標即包括「發展批判思考、價值判斷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指示歷史教育者應引導學生反省歷史知識的客觀性與主觀性等不同角度(教育部,2008)。王文景與洪美齡(2007)也認為大專院校歷史通識應該要建立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念與多元價值判斷的包容力,不讓思維受限於公認的「正統」歷史。教學上必須破除制式歷史思考的限制,鼓勵學生主動進行找尋、閱讀相關歷史與接觸史料,在自由探索歷史文本的過程中重新激發被紙筆考試壓抑的樂趣。學生可透過深入閱讀以了解歷史的來龍去脈、跨大觀察歷史角度的眼界,便能有效延伸歷史課程的學習內容,達到終身學習的目標。

于友西(2006)提出新世紀的歷史教學八個重點:

  1. 確立培養完人的教育思想。
  2.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高水準的自學能力,在學習歷史知識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3. 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和思維能力。
  4. 通過歷史教材本身的內容,引導學生學習先進歷史人物高尚的思想、品德、人格、能力和價值觀。
  5. 創造性地運用各種教學模式改進課堂教學。
  6. 進一步改進歷史教科書的編寫工作。
  7. 將電腦引入教學,並使學生成為應用電腦的主體。
  8. 要引導學生樹立終生學習的觀念,並把它變為終生的追求。

其中王文景與洪美齡(2007)也認為應該在大學歷史通識課程中透過專題式歷史重建過程,訓練學生進行主動思考、發掘疑點、探究歷史真相與歸納分析史料等研究方法。

Tompson(1984)將歷史教育歸納為兩種類型,第一種是基於歷史學的概念,讓學生將一手史料與歷史分析的二手史料作為證據,使學生重構歷史的情境;第二種是根據學生對實際歷史情境的理解與反應,強調學生進行歷史思維與歷史理解的分析。Tompson強調歷史教育應該聚焦在教導學生接觸、探究歷史過程以及獲得知識的方法,歷史中哪些的事件等史實則是其次。莊德仁(2009)也認為歷史教育應該著重於教導學生認識「歷史如何形成」。英國的歷史教育相當重視學生對歷史知識性質的理解,特別是對歷史資料與歷史知識之間關係的理解(Thompson, 1984)。因此,Dickinson等人(1984)強調「新歷史科」核心和獨特之處,即是鼓勵學生最好能夠以一手史料為證據,並在歷史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系統性的批判性思考,將自己置於歷史人物的位置上來思考人類的過去,促進其認知和情感等重要能力的發展,激發學生對於歷史的想像與神入(empathy)的層次。

典藏這些相關歷史一手史料的重責大任,是檔案館與檔案館員的職責範圍。記錄著歷史社會發展真實記錄的檔案資料被保存在國家檔案館或歷史檔案機構中,而且過去僅供內部人員檢調使用的限制,也隨著檔案法的公布及行政資訊公開法規的施行,朝向主動開放與提供服務的方向邁進。近年來在「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的推動下,珍貴的檔案史料也陸續以數位典藏的形式供人輕易地調閱取用。除了臺灣檔案中央主管機關「檔案管理局」建置用於查詢行政機關現行文書的「機關檔案目錄查詢網」與國家檔案目錄的「國家檔案資訊網」之外,臺灣故宮博物院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明清檔案、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臺灣史研究所、國史館、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的民國後與日治時期檔案,許多可透過網路檢索的檔案資訊系統皆已陸續上線。(林巧敏,2013)為打破傳統學生與教師對於歷史課程僅止於「背誦」死知識而難以學習、與現實脫節、缺乏實用價值等錯誤概念(王心美,2010),發展強調批判思考的創新歷史教學,並結合檔案史料的教育應用,是歷史教育者與檔案館員應該共同追求的目標。

然而,儘管歷史教育研究者主張引導學生對史料進行蒐集、分析、解讀、歸納以達到批判思考的層次,但是在教學實務上卻是困難重重。在現今國民教育的歷史課程與大學通識課程授課時數日漸縮減的情況下,教師往往沒有足夠的時間教授學生對於史料的批判思考,而僅能針對歷史史實與歷史思維層面進行講解。即使是大學高等教育中,檔案史料的課程也只會安排在大三、大四等大學生涯後期的研究方法課程中,學生才能有機會認識如何解讀史料(Nimer & Daines III, 2012)。即使我國大多數歷史系所的授課內容中教師會對檔案史料的來源進行介紹,但也缺乏有效利用一手史料的解讀能力與檔案素養。對於無法了解史料解讀方式的大多數學生來說,史料僅是傳達史料表面呈現出來的訊息,而無法察覺史料背後的權威性與內容的可信度。因此當史料之間呈現的表面資訊產生衝突時,會對學生帶來處理上的困難。(潘怡伶,2008)

另一方面,由於檔案史料內容形式差異甚大、檔案保存典藏單位由各機構分別管理,即使是具備基礎檔案素養的人來說,在找尋合適的檔案史料上需要花費相當大量的時間。在取得史料之後,對於史料進行深入的解讀批判,以及依據檔案進行史實的合理推理,一樣需要許多時間進行醞釀、思考。要如何在授課時數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史料的蒐集以及有效的批判思考,是目前歷史教育與檔案應用上亟需克服的重要議題。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為了改進歷史課程中講課背誦的授課方式,本研究欲發展一著重批判思考能力培養之歷史課程,以神入歷史(historical empathy)為授課核心。本研究的神入歷史教學方式係在課堂中介紹歷史史實與相關史料資源,培養學生歷史知識的基礎;再引導學生在課後進行相關歷史與史料的探索、整理、歸納,要求學生必須基於對於史料的批判思考為基礎,以模擬當代記者進行採訪報導的方式完成神入歷史報告。在神入歷史報告的撰寫活動上,本研究納入數位學習的非同步合作共筆與討論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在課後有較充裕的時間進行神入歷史報告的準備,而合作式分組也能夠激勵學生以多元角度解釋史實,透過同儕學習史料查檢與解釋歷史的能力,以線上共筆的方式合作完成神入歷史的報告內容,可進一步促進學生批判思考能力的有效提昇。最後為了讓學生能有效使用一手史料資源,本研究也將檔案素養的教學加入課程內容中,教導學生檔案學的概念、檔案資源的所在位置、以及解讀檔案史料所需具備的檔案編排描述能力。並在學生進行神入歷史報告中,安排檔案館員於線上提供檔案史料的參考服務,引導學生有效找尋史料資源的正確位置,以及輔助學生對於史料進行深入的批判思考。
綜合以上所述,本研究的神入歷史教學設計如圖 1所示,即使在歷史教學活動中以批判思考能力的培養為核心,採用神入歷史教學法進行,納入檔案素養的教學內容,並搭配非同步共筆合作討論與檔案館員的參考諮詢來完成神入歷史報告。

image
圖 1 神入歷史教學研究設計圖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本研究欲發展一將批判思考能力視為核心、以神入歷史教學法之歷史課程,並融合非同步共筆討論機制與檔案素養教學和檔案館員參考諮詢,引導學生在課程活動中對於史料與歷史詮釋進行有效的批判思考,促進學生批判思考能力的顯著提昇。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研究必須克服以下四個問題:

一、如何設計基於批判思考能力歷史課程?

歷史課程設計上必須考量到史實知識的傳授與學生進行批判思考的兩種授課內容。僅有史實知識的傳授,課程設計會流於傳統背誦授課的形式;過重於批判思考的教學活動,學生也會因為缺乏穩固的知識基礎而無法有效基於史料進行歷史的批判思考(Thompson, 1984)。因此在課程設計上,一方面必須考量知識授課與學生活動的比例,另一方面也要在授課課程中不斷鼓勵學生主動進行思考,引導學生活用課堂授課的歷史知識以進行神入歷史報告。而報告活動中,本研究也應用學習單教學法,讓學生建立進行結構式的批判思考學習鷹架(scaffolding),以達到有效學習的目的。

二、如何在歷史課程中進行神入歷史教學?

一如王心美(2010)對於我國歷史教育的觀察一樣,歷史教育的教師與學生對歷史課程大多仍停留在單方面講課的保守形式。儘管不斷有歷史學者強調歷史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但是要將課程重心從知識傳授轉移到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批判思考上,對教師與學生來說仍然會有相當高的門檻。神入歷史教學法在歐美國家被視為有效引導學生進入歷史情境、思考歷史的歷史教學方式(戴旭澤,2013),但是在我國除了少數研究案例採用神入歷史進行教學之外,大部分歷史課程的進行仍未能熟悉神入歷史教學的方式。因此本研究在歷史課程的設計上,必須謹慎設計神入歷史報告的教學活動,以免因為學生對報告進行方式不熟悉而導致外在認知負荷的增生,反而對學生帶來學習上額外的負擔。

三、如何在歷史課程中融合非同步共筆討論機制?

為了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進行史料的搜尋、整理、歸納、分析與史實的推理,本研究欲讓學生採用數位學習中非同步合作共筆討論的方式完成神入歷史報告。儘管在科學教育中結合數位學習的方式進行科技輔助教學活動,但在歷史教育上應用數位學習的課程仍多只在小規模實驗中進行,對大部分教師與學生來說可能較難立即適應數位學習的形式。有鑑於此,本研究的研究對象選擇上,盡量選擇具備足夠資訊素養的大專院校學生進行實驗,以確保學習活動中學生較能夠較容易進入數位學習的情境,順利進行非同步共筆討論的神入歷史報告。

三、如何在歷史課程中結合檔案素養的教學?

為了引導學生基於史料進行批判思考,歷史課程中必須教授學生正確認識檔案史料,使學生具備基本的檔案素養。然而,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如何安排歷史知識的授課與檔案素養的教學之間比例,是本研究在設計歷史課程中另一個必須考量的重要議題。

檔案素養的教學內容必須讓學生能夠對史料進行有效的查檢、取用以及解讀,但是又得兼顧歷史知識的教學內容,本研究必須在有限的授課時間中規劃合理的教學比例。儘管如此,課堂授課的內容不論再長,往往不能滿足學生在獨自進行神入歷史報告時對於史料蒐集、檢索、解釋的需求。因此本研究也規劃以檔案館員輔助學生進行神入歷史報告,提供檔案史料資源的參考服務,讓學生有效進行檔案史料的使用。

四、如何驗證本研究發展之歷史教學課程的學習成效?

儘管本研究在規劃歷史課程時,將會參考批判思考教學、神入歷史教學法、非同步合作共筆討論模式以及檔案素養教學的相關研究來進行規劃、設計,然而此歷史課程在實際教學中是否真的能夠有助於學生的學習成效提升,則必須經過嚴謹的研究設計來證實。

本研究將採準實驗設計的方式,將應用於歷史教學中的非同步共筆討論機制、檔案素養教學與檔案館員參考諮詢的支援視為研究者所操弄的自變項,並將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史料引證的數量與正確性、學習動機、學生討論過程的知識建構層次視為依變項,同時也得將學生的歷史與檔案領域的先備知識,以及學生對於電腦操作熟悉程度的資訊素養等背景變項納入考量,讓本研究能從多面向仔細地分析學生的學習成果,以嚴謹、客觀的研究方法證實歷史教學課程的有效性。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批判思考能力

根據Paul (2003)的定義,批判思考係基於透過產生、觀察、體驗、反思、推理、溝通等方式獲得的資訊上,進行技巧性的概念化、應用、分析、歸納與評估,以此為原則所進行一系列的智能活動,是屬於教育目標分類認知領域中的高層次認知能力(張玉成,1993)。本研究發展的歷史課程中著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引導學生基於對於史料批判思考的基礎,以非同步共筆討論的方式進行神入歷史報告的撰寫。因此學生的批判思考歷程可由神入歷史報告與史料批判思考學習單中看到具體的學習成果,而本研究也將以史料引用的正確性、報告陳述流暢性、史料引證推理合理性等三個面向來分析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觀察學生在歷史學習活動中批判思考能力是否有所提昇。

二、神入歷史

神入歷史(Historical Empathy)係一種推理式的想像法,透過仔細研究與運用具體的史料證據,嘗試進入歷史當時人物的心中,以當時人物的立場看待歷史事件、做出符合當時情境的推測與猜測,以進一步體會當時時空背景感受的思考方式。(Foster, 2001; 張元,1999;戴旭澤,2013)。本研究將神入歷史的方式融入歷史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想像自己是歷史當代中的記者,並基於史料證據的批判思考,對該時空背景中的歷史事件以第三人稱的客觀觀點撰寫合理的新聞報導。

三、非同步共筆討論

本研究所指的非同步共筆討論包含了兩個概念,一是非同步討論(asynchronous discussion forum),另一個概念是共筆。非同步討論是一種數位學習應用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學生在數位學習平台的線上論壇中以文字進行交談、回應,而論壇將會記錄所有學生討論的身分、時間以及討論的文字內容。非同步的形式是讓學生可以在自己合適的時間參與線上的討論,不必強制所有學生都得同時進行即時討論。非同步討論常常會用於強化學生批判思考能力的教學目標上(Black, 2005)。共筆為Wiki共筆平台的簡稱,在Cowan等人(2009)的定義中,Wiki共筆平台係允許學生使用Wiki標記語言或簡單的文本編輯功能,在線上進行文件的建立、編輯和修改,也可以使用Wiki標記語言插入超連結或圖片,並允許許多學生非同步地在同一份文件上參與內容的建置與修改。本研究的神入歷史報告活動將會部分以Wiki共筆的形式,請學生在線上合作完成報告的內容。

四、檔案與史料、檔案素養

檔案(archive)廣義的定義包括公文書與私文書兩種。公文書係指由政府機關因業務所產生的文書,包括紙本、照片、微縮片、錄音資料、電腦數位媒體各種不同媒體的文書檔案;私文書則是指非由政府機關所產生的文書,包括由個人、家庭、私人單位、私人團體等不同來源產生的地契、日記、書信、照片、訃聞、喜帖、帳單、收據等等(薛理桂,1998)。檔案內容資訊發展過程為自然產生,故內容具有真實性與權威性,能夠反映國家社會發展的真實記錄,也是歷史研究者的一手史料來源(林巧敏,2013)。檔案素養係指藉由檔案專業學會或檔案館的使用指導後,讓學生能夠對於檔案館典藏情形的認識與檔案史料的運用能力。檔案素養的養成有助於學生在歷史課程學習過程中,對史料進行有效率的找尋與使用(薛理桂,2007)。本研究中將檔案視為研究歷史之一手史料的證據,故在名詞使用上,檔案與史料將會依照不同理論角度來使用。從歷史教育的角度下稱之為史料或一手史料(primary source),而從檔案學的角度則是稱之為檔案。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欲發展一強調批判思考能力培養、應用神入歷史教學法之歷史課程,並結合非同步共筆討論機制與檔案素養教學、檔案館員輔助合作,以促進學生批判思考能力的有效提昇。因此,本研究必須就歷史教育中的批判思考教學、神入歷史教學法、非同步共筆討論以及檔案素養教學這四個面向進行文獻探討,以了解過去研究進行的方式。

第一節 批判思考教學

批判思考的定義眾說紛紜,但大致上各家學者皆認為批判思考是一種理性智慧的表現。根據Dobbs (2011)的定義,批判思考係基於透過產生、觀察、體驗、反思、推理、溝通等方式獲得的資訊上,進行技巧性的概念化、應用、分析、歸納與評估,以此為原則所進行一系列的智能活動,是屬於教育目標分類認知領域中的高層次認知能力(張玉成,1993)。

在歷史教學中,批判思考的教學法與課堂講課之間是為互補的關係,而非取代傳統教學的作法。根據張玉成(1993)的定義,批判思考係強調在傳統教學的過程中,留意運用技巧或變化策略,以啟發學生的批判思考並彌補講課教學的缺失。儘管兩種教學方式可互補應用,但是批判思考與傳統教學仍然具有不同哲學理論上的差異。傳統教學是屬於古典教育理論的行為學派,教授歷史的方式主要是透過讓學生接受對於史實資料的刺激,以此建立學生認識歷史,主要採用背誦與練習的試誤方式進行學習;然而批判思考則是屬於認知學派,強調學習的知識本身是在於學生內在心理歷程,學習的原則必須考量學生的內在動機,講求理解的重要性,教學內容應為一系列知識建構的歷程。

Beyer等人(1995)將批判思考的指導原則歸納為以下八項:

  1. 驗證事實的可信度;
  2. 來源的可靠程度;
  3. 察覺史料來源資料以及研究者自身的偏見(bias);
  4. 辨識未證實的假設;
  5. 辨識含糊不清或是模稜兩可的論述;
  6. 認識邏輯上的不一致,以及理由上謬論(fallacies);
  7. 辨別有保證以及沒保證的論點;
  8. 決定論點的強度。

根據張玉成(1993)的分析,批判思考的教學目標可以歸納為以下二十項特質:

  1. 妥切把握事物間關係;
  2. 洞悉問題的關鍵;
  3. 區辨主要與次要因素之別;
  4. 瞭解作者之動機目的、哲學觀點及表達技巧;
  5. 鑑別所下定義是否得當;
  6. 評析內容有無離題;
  7. 檢視所述內容有無矛盾、不妥之處;
  8. 客觀審查來自權威者或單位的主張或資訊;
  9. 明辨事實、意見及宣傳之不同;
  10. 重視言論主張有無適當事例佐證;
  11. 嚴格區分事例價值:支持、反對、或與假設無關;
  12. 檢視是否依據前提推論;
  13. 辨認結論是否周延貫達,抑或以偏概全;
  14. 明確區分有關與無關資料或因子;
  15. 有效掌握自變項與依變項;
  16. 發現文中假定內容;
  17. 正確設定評判標準或條件;
  18. 對言行對錯的評判;
  19. 對意見偏好的選擇;
  20. 對事物愛惡的鑑賞。

Robyns (2001) 更進一步地分析歷史學者對於史料的批判思考進行方式,將批判思考歸納為兩種類別:內部批判與外部批判(internal and external criticism)。外部批判(external criticism)是為了驗證史料基於檔案理論上的權威性,必須考量以下四個問題:史料是哪裡撰寫的?史料是何時撰寫?史料是為何撰寫的?史料是由誰撰寫的?內部批判(internal criticism)則是著重於史料閱讀與解釋的歷程,舉例來說,內部批判必須考量的問題有:史料的真實與字面上的意義是什麼?可以察覺到史料作者論點中的偏見嗎?可以證實史料作者的結論的真實性嗎?需要其他的資料來輔助理解這份史料嗎?

基於上述批判思考的教學原則與對於史料的解讀方法,本研究將具此擬定史料批判思考學習單以引導學生有效使用史料,並且將該原則歸納為對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的量化評分準則,以利後續以統計檢定進行資料分析。

第二節 神入歷史教學

神入歷史應用在歷史教學上,是引導學生對於具體史料證據進行仔細的研究,並運用史料嘗試進入當時歷史中的時空背景,想像自己是歷史中的人物,以當時的情景看待歷史事件,並以史料證據做出合理的推理與猜測,最後學生將感受思考的結果以多種形式呈現。神入歷史教學法被視為改善傳統為人詬病的歷史教學,可以激發學生把自己置於歷史人物的處境,思考人過去的生活環境,進而促近期認知和情感等重要方面的發展(吳翎君,2003)。

然而,英國自1972年推動「SCHP13-16」計畫應用神入歷史教學方式後,卻引發教育上相當大的爭議。例如對於神入在想像力、同情與投射之間的迷思;連歷史學家對史料解讀都需要經過長年訓練,學生又是否具備足夠能力處理史料;對於過往歷史抱持同情的態度,是否可能助長文化相對主義(cultural relativism)的氾濫;從後現代主義的角度來看,以神入歷史去認知過去恐怕難以進行等各種質疑。(黃琇玲,2006)

對此,Foster(2001)則嘗試釐清神入歷史的定義,針對教學上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總歸來說,Foster認為神入歷史基本上不應涉及想像、認同與同情,而是對於過去人們行動的理解,以及對於歷史脈絡的全盤了解來進行。為此,神入歷史需要多元的證據和觀點,並藉由學生檢視自己的觀點,鼓勵學生運用史料證據來解釋歷史,並嘗試產出暫時性的結論。其中,為了避免學生憑空想像,基於史料的批判思考,是神入歷史教學是否能夠成功的重要關鍵。

Shemit (1984)在神入歷史的教學上,提供了一套進入神入的過程與目標。如圖 2所展示的神入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求學生同時基於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藉由對於史料的考證上進行合理的推測。在年齡層較低的學童進行神入歷史教學時,教師必須提供更多的引導支援,學童才能順利進行神入歷史活動。相較於學童,年齡層較高的大專學生具備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擁有的先備知識與價值觀也較為成熟,在神入教學上較能夠輕易進入狀況。

image 

圖 2 神入歷史流程圖
Note: “Beauty and the philosopher: Empathy in history and classroom,” Shemilt, D.,1984, in A. K. Dickinson, P. J. Lee, & P. J. Rogers (Eds.), Learning history. London; Exeter, NH: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Foster (2001)也歸納了神入歷史必備的六項要素,包含時代、事件、歷史、史料證據、觀點與態度,以下分項介紹之:

  1. 時代:以至高的角度了解整個時代中重要的關鍵事件、人物、政治、文化、價值觀、信仰等。
  2. 事件:對於所要探討的歷史事件,能了解事件發展的經過與結果。
  3. 人物:了解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蹟、性格、價值觀等。對於探討的事件,能夠了解歷史人物行為的結果與影響。
  4. 史料證據:理解史料證據的內容,解釋史料證據,有多元的證據,了解各項證據背後所隱含的立場與觀點,盡量使用證據解釋。
  5. 觀點:要能了解不同證據背後所隱含的觀點以及自己的觀點為何。
  6. 態度:試著以歷史人物的立場思考。

本研究將Foster所歸納的神入歷史的六項要素,設計成神入歷史報告學習單,引導學生系統地進行神入歷史報告,並激勵學生重視史料證據的批判思考。

在神入歷史的教學實務上,Shemilt (1984) 建議採用角色扮演來引導學生進行神入歷史的情境,例如扮演當代採訪事件的記者、飾演歷史人物進行歷史事件的戲劇(戴旭澤,2013),或是基於歷史人物的情境脈絡撰寫家書(張元,1999)。Brooks (2008) 在分析神入歷史的寫作報告中,發現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的撰寫方式對於學生的意義有所差異。第一人稱的撰寫方式能夠引導學生站在前人的立場進行思考,而第三人稱的書寫方式則是促進學生在史料證據上的正確引用,並以客觀的角度審視歷史人物與事件。因此本研究將基於Brooks的研究結果,將神入歷史報告活動設計聚焦於第三人稱的形式,以達到激勵學生進行基於史料上批判思考的研究目的。

第三節 非同步合作共筆討論學習

一、合作學習與團體討論

非同步合作共筆討論學習是基於團體歷程與合作學習的理論。團體歷程(group processes)係共同工作以解決共同問題之方法(Michaelis, 1988)。發展團體歷程的技巧可廣泛應用於任何學生合作學習小組中,技巧包括社交測量法、組織委員會、進行團體討論、團體計畫、團體行動、團體評鑑等。團體乃民主團體歷程整體中的部分,有效團體歷程重視和諧進步性質,要融合各小組成員的相關經驗,才能達到整體小組的共同成長。

其中朱敬先(1986)歸納團體討論(group discussion)的特色。討論乃民主團體活動之一項最有價值之技巧,對有效認清目標、計畫及評價即為重要。討論可提供發展團體意識之實質機會,讓學生在社會學習中從事不同經驗,體會團體生活中正面的鼓勵與負面的批判,注意共同問題、疑問及興趣,共享觀念、表達意見、選舉領袖、分配責任、尊重他人權力等。因此,團體討論是為民主教育中極為重要的技巧。在神入歷史教學上,學生在蒐集史料之後參與辯論,可以促使學生體認到過去與現在的不同,進而提昇神入歷史的層次(Jensen, 2008)。

二、非同步合作討論

現代教學的形式已經從傳統的教室擴展到應用數位資訊科技進行遠距教學,而其中最常見的形式是以非同步教學進行授課。非同步遠距教學環境下,學生可以充分運用自己的時間、彈性地控制學習進度與步調,教師可將教學活動的重心聚焦於學生身上,而自己扮演的是引導的角色。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由被動的知識接受,轉變成以自我導向的主動式學習(黃武元、王錦裕、賴國賓,2002)。

其中遠距教學中的教學方式最重要的即是非同步合作討論。非同步合作討論係基於網路討論區進行合作式討論,討論區不僅是讓學生之間有機會交流,也可以讓學生與教師之間進行非同步交流。當學生在討論區上閱讀、發表意見後,可以針對議題或是其他人的意見進行回覆,讓小組成員有溝通互動的場域。透過討論進行社會建構才能建立共同的知識體系(Hiltz, 1995)。Guiller等人(2008)認為以電腦輔助的非同步討論更能突破時間與空間限制,以支援學生在合作討論之前有充裕時間進行思考、準備相關討論議題所需資訊再參與討論,進而能夠促進學生更勇於表達不同於他人的觀點或想法。

三、Wiki共筆

除了非同步合作討論之外,共筆也是非同步遠距教學的一種教學技巧。共筆為Wiki共筆平台的簡稱,在Cowan等人(2009)的定義中,Wiki共筆平台係允許學生使用Wiki標記語言或簡單的文本編輯功能,在線上進行文件的建立、編輯和修改,也可以使用Wiki標記語言插入超連結或圖片,並允許許多學生非同步地在同一份文件上參與內容的建置與修改。

Wiki的用詞來源為夏威夷語「wiki」,而第一個建置建置Wiki共筆平台的系統設計師將之稱為「Wiki Wiki Web」,取「Wiki」的「快速穿梭」含意,可讓眾多學生能夠快速創見何共享資源的一個合作平台。Wiki共筆平台的操作門檻低,學生可在網路線上便可直接對網站進行內容的建置與編輯,不需要受限於單一平台管理者的控制(Cummings & Barton, 2008; Noveck, 2009)。參考Orlof與Rahman對於Wiki共筆的分析,將Wiki共筆應用於教育上則具備以下特色:

  1. Wiki共筆講求合作參與,能夠用於合作學習的情境;
  2. 學生能夠編輯現有的內容,也是Wiki共筆的主要貢獻者,亦即平等給予學生發言機會、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
  3. Wiki共筆的成功決定於學生的參與度,可利用合作學習中團體討論的技巧激勵學生參與Wiki共筆。
第四節 史料與檔案素養教學

歷史教育不光是針對史實知識的傳遞,教導學生對於史料的批判思考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因此歷史教育與史料的關係相當密切。史料大致上可分成一手史料與二手史料兩種類別。一手史料(primary source)為記載歷史證據的原始資料,係為史料生產者的主觀概念,具有多種形式類型,而一手史料可由檔案概念的角度進行分析(Robyns, 2001);相對的,一手史料經由歷史學者的蒐集、分析、詮釋、歸納之後所發表的歷史研究,即稱為二手史料(secondary source)。然而根據Robyns (2001)的觀察,大部分歷史系的大學生對於一手史料(primary source)的認知薄弱,也鮮少碰觸一手史料。反之,大部分教導學生使用的都是歷史學者詮釋撰寫的二手史料(secondary source)。為了建立學生基於史料證據上進行批判思考的能力,歷史教育必須加深學生對於一手史料的認識。

為了順利使用一手史料進行歷史詮釋與分析,Yakel與Torres(2003)提出了一套檔案使用專家模型(User Expertise in Archives Model)敘述使用一手史料的必備知識。如圖 3所示,該模型包括了對於該主題熟識程度的領域知識(domain knowledge)、對於一手史料進行詮釋與分析的人文素養(artifactual literacy)以及對於檔案原則、理論與實務認知的檔案素養(archival intelligence)。歷史教育主要著力於領域知識與人素養的傳授,而檔案素養的建立則需借助檔案館員(archivist)的力量。

image 

圖 3 檔案使用專家模型

Note: “AI: Archival Intelligence and User Expertise,” Yakel, E., & Torres, D., 2003, American Archivist, 66(1), 51-78. Retrieved from http://archivists.metapress.com/content/Q022H85PN51N5800

檔案素養的核心概念及是檔案。檔案(archive)廣義的定義包括公文書與私文書兩種。公文書係指由政府機關因業務所產生的文書,包括紙本、照片、為縮片、錄音資料、電腦數位媒體各種不同媒體的文書檔案;私文書則是指非由政府機關所產生的文書,包括由個人、家庭、私人單位、私人團體等不同來源產生的地契、日記、書信、照片、訃聞、喜帖、帳單、收據等等(薛理桂,1998)。檔案內容資訊發展過程為自然產生,故內容具有真實性與權威性,能夠反映國家社會發展的真實記錄,也是歷史研究者的一手史料來源(林巧敏,2013)。檔案素養係指藉由檔案專業學會或檔案館的使用指導後,讓學生能夠對於檔案館典藏情形的認識與檔案史料的運用能力。檔案素養的養成有助於學生在歷史課程學習過程中,對史料進行有效率的找尋與使用(薛理桂,2007)。

由於歷史教育中,大部分學生僅有在大學三、四年級才有機會在研究方法課程中認識一手史料檔案,在這之前均缺乏對於史料進行批判思考的學習機會(Robyns, 2001)。因此許多研究嘗試在歷史課程中結合檔案素養的教學,讓學生能夠更有效使用史料檔案進行歷史學習。Robyns (2001)在歷史課程中安排兩位歷史較學者、一位圖書館參考館員與一位檔案館員,將史料檔案的批判思考結合到授課內容中。課程中,學生要解讀一封由密西根著名作家John Voelker所撰寫的信件,學生必須從史料上僅有的署名與日期資訊,並藉由小組討論中檔案館員的在旁協助,結合其他歷史資料,例如Voelker的傳記,來解讀該信的準確時間與地點,據此學生可進一步了解信中所講的歷史時空背景與Voelker論點上的謬誤。Dobbs(2011)運用史料進行歷史地理(historical geography)的教學,藉由引導學生比較歷史過去的地理環境與物換星移後現代景物的滄海桑田,強調史料與現代社會之間的關聯。Nimer與Danies III (2012)更是致力於在大學中開設完整的檔案素養教學課程,以協助學生有效使用檔案資源。其教授的課程大綱如表 1所示,含括檔案學理論概念、檔案館與檔案館員的專業以及各種類型的檔案介紹。而課程中Nimer與Danies III也融合非同步合作討論的教學方法,利用部落格(blog)讓學生進行合作討論。

表 1 檔案與檔案研究課程大綱
  1. 介紹:原始與二次史料
  2. 檔案的特性
  3. 檔案的來源
  4. 檔案的由來
  5. 檔案排列
  6. 檔案描述
  7. 檔案保存
  8. 檔案服務
  9. 檔案的社會角色
  10. 檔案的歷史 
  11. 數位檔案
  12. 辨識檔案史料的研究策略
  13. 利用圖書館工具找尋檔案
  14. 利用檔案找尋工具
  15. 檔案的取用
  16. 檔案的專業
  17. 發展專業檔案館員   
  18. 政府檔案
  19. 日記
  20. 書信
  21. 印刷檔案
  22. 驗證檔案真實性:仿真本
  23. 古文書與手寫文字分析
  24. 印章學、音樂學、紋章學
Note: “Teaching Undergraduates to Think Archivally,” Nimer, C. L., & Daines III, J. G., 2012, Journal of Archival Organization, 10(1), 4-44. doi:10.1080/15332748.2012.680418

根據上述史料定義與檔案素養教學應用相關文獻,本研究可據此將檔案素養教學與歷史課程進行結合,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也能掌握檔案素養的概念,以有效針對史料檔案進行批判思考。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欲發展一以批判思考能力的培養為核心,採用神入歷史教學法進行的歷史課程,納入檔案素養的教學內容,並搭配非同步共筆合作討論與檔案館員的參考諮詢來完成神入歷史報告。基於相關文獻探討的歸納,本研究欲以準實驗研究法來驗證此歷史課程,藉由嚴謹地定義自變項、依變項與背景變項,透過統計檢定來證明此歷史課程的學習成效。以下將介紹本研究欲採用之研究設計架構、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工具、資料分析與實驗進行的流程。

第一節 研究設計架構

為了證實本研究發展之歷史教學能夠促進學生之學習成效,本研究欲將歷史課程以準實驗研究法進行,將本研究所關注之研究變項分成自變項、依變項與背景變項三種類型,以下一一說明各個研究變項的定義。

一、自變項

本研究欲將應用於歷史教學中的非同步共筆討論機制(簡稱共筆討論機制)、檔案素養教學與檔案館員參考諮詢(簡稱為檔案教學與諮詢)的支援視為研究者所操弄的自變項。為了檢視共筆討論機制、檔案教學與諮詢兩個自變項對於歷史課程的影響,本研究將實驗設計區分成三個階段,各階段採用不同的自變項,以此檢視自變項的操弄對於依變項的影響。

二、依變項

本研究欲將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史料引證的數量與正確性、學生討論過程的知識建構層次與學習動機視為依變項。批判思考能力係指學生在歷史課程中主要的學習成效參考,可透過神入歷史報告與史料批判學習單的作業將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外顯化(externalization),再藉由本研究制定的批判思考評分準則,將質性的文字報告轉換成量化的評分,以便進行後續的統計檢定;史料引證的數量與正確性係指學生在進行神入歷史報告所引證的史料數量,然而考量到檔案素養可能會影響史料使用的正確性,本研究也將史料引證的正確性納入觀察依變項中;知識建構層次係指學生在進行非同步合作討論時的討論深度,可預期本研究發展之歷史課程能有效激勵學生進行歷史史料的批判思考,以合作學習的形式促進知識建構層次上的提升;最後學習動機則是觀察學生對於歷史課程的重要價值、是否能夠成功學習的預期、以及對於課程內容認同與否的情感等三方面認知因素。可透過問卷調查法了解學生各階段學習動機的變化。

三、背景變項

由於本研究係以歷史主題領域的授課,也加入檔案素養的教學內容,並結合數位學習的教學方式,因此在歷史領域、檔案領域先備知識的高低,以及資訊素養有所差異的學生,可能會對依變項有顯著影響。歷史與檔案領域的先備知識係指對於歷史研究與檔案素養的熟悉程度,熟悉歷史研究的學生可能較能夠解讀史料,熟悉檔案素養的學生則能夠準確地引證史料,因此將會對學生造成學習任務太過簡單的天花板效應(ceiling effect),本研究將藉由評量問卷來了解學生在歷史與檔案領域知識的高低;資訊素養係指對於電腦操作的熟悉程度,缺乏資訊素養的學生恐怕無法順利進行非同步合作共筆討論的教學活動,因此同樣必須確保學生的資訊素養達到一定水準。

四、研究假設與研究架構

根據以上自變項、依變項與背景變項的設定,可以進一步擬定本研究的研究假設。

(一) 共筆討論機制是否有效促進學生批判思考能力、史料引證、知識建構層次、學習動機之顯著提升?

首先要探討共筆討論機制對於依變項的影響。可以預期加入共筆討論機制之後,由於學生可以較有充裕的時間進行史料的蒐集、分析、歸納,因此不僅史料引證的數量、正確性以及知識建構層次會有所提昇,主動參與的學習活動也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而達到批判思考能力的顯著提昇。

(二) 檔案教學與諮詢是否有效促進學生批判思考能力、史料引證、合作討論深度、學習動機之顯著提升?

再來探討檔案教學與諮詢對於依變項的影響。可以預期學生在授課中具備基礎的檔案素養後,可以更有效地應用史料到神入歷史報告中,讓史料引證的數量、正確性的上升,進而達到批判思考能力的提升;也可能連帶促進有系統地討論,達到知識建構層次的提升;而在學生具有檔案素養知識後,可能會對歷史教學有所改觀,帶動學習動機的增加。

(三) 歷史領域與檔案領域背景知識低成就之學生,比起歷史領域與檔案領域領域高成就的學生,是否較能夠透過共筆討論機制、檔案教學與諮詢顯著提升批判思考能力、史料引證、知識建構層次、學習動機?

本研究假設歷史領域與檔案領域背景知識較高、亦即歷史與檔案高成就的學生,由於天花板效應的關係,最後的批判思考能力、史料引證數量與正確性、知識建構層次與學習動機恐怕會受到天花板板效應的影響,會與歷史與檔案低成就的學生會有不同的學習成效。因此本研究擬將歷史領域與檔案領域依照成就高低將學生分組,以更進一步檢視自變項對依變項之間的影響。

(四) 資訊素養較高之學生,比起資訊素養較低的學生,是否較能夠透過共筆討論機和檔案教學與諮詢顯著提升批判思考能力、史料引證、知識建構層次、學習動機?

本研究假設資訊素養較低的學生對於非同步合作共筆討論的教學方式較難以適應,會與資訊素養較高的學生會有不同的學習成效結果。因此本研究擬將資訊素養依照程度高低將學生分組,以更進一步檢視自變項對依變項之間的影響。

根據以上的研究變項設定以及研究假設的擬定,本研究的研究架構將如圖 4所示。

image 

圖 4 研究架構圖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為了驗證本研究發展之歷史課程對於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本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以實際課堂活動進行實驗觀察、蒐集數據資料、驗證研究假設,以證實此歷史課程有助於學生批判思考能力、史料引證、知識建構層次與學習動機等學習成效的顯著提升。

本研究準實驗設計中的單組三階段設計方式,操弄共筆討論機制、檔案教學與諮詢兩種自變項,以觀察學生在不同自變項中對於依變項之影響。實驗為一學期完整課程,配合大專院校一學期的平均週數,共進行18週。本研究的三階段設計如表 2所示,第一階段僅以歷史課程授課、搭配神入歷史報告與史料批判思考學習單作為輔助,為期6週;第二階段則是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下,加入非同步合作共筆討論機制,讓學生能夠在線上進行討論,並透過共筆合作完成神入歷史報告,時間長度一樣是6週;最後第三階段一樣是基於第二階段的基礎下,再加入檔案素養教學內容,並且提供檔案館員參考資源支援學生進行神入歷史報告的進行,依然是為期6週。

表 2 歷史課程三階段規劃表

階段 共筆討論機制 檔案教學諮詢 授課週數
第一階段 6
第二階段 6
第三階段 6

第三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擬將大專院校學生(亦即大專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以在大學通識課程中實施本研究發展之歷史課程。與神入歷史相關研究中主要針對中小學童有所不同,本研究採用大學生的原因係基於大專學生具備較為成熟的獨立思考能力,也應具備一定程度的資料蒐集、分析能力,有助於豐富神入歷史的報告內容;而大專學生通常也具備較高的資訊素養能力,對於非同步合作共筆討論的數位學習模式應較容易上手。由於大專學生具備適合神入歷史教學與遠距學習的特質,可降低授課時額外引導規劃,故本研究選擇大專學生作為研究對象。

本研究將參與歷史通識課程中的大專學生視為研究對象,並將學生依照二至三人為單位進行分組。團體分組採用異質性分組,依照學院、科系、年級將學生分散到不同組別,盡可能使人文相關科系的學生與理工相關科系的學生相互組合,以達到合作學習討論中的多元觀點的目的。研究對象學生人數以30人以上為佳,以達到統計上的大樣本條件。

然而必須注意的是,由於通識課程選課學生難以控制,可能有些修課學生早已具備歷史領域與檔案領域的背景知識,因此在課堂學習中會發生天花板效應,無法看出學習成效的提升。故本研究將歷史領域與檔案領域納入背景變項的考量,以區分出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讓資料分析能夠更為周延。

第四節 研究工具

一、「中國近代女性歷史」歷史課程

本研究欲發展一歷史課程係以「中國近代女性歷史」做為授課主題。本課程係參考既有歷史課程、史料數位資料庫與檔案課程進行規劃。最後擬定課程共17週。以下說明本歷史課程的規劃設計。

(一) 課程設計參考依據

本研究欲發展之歷史課程係參考臺灣通識網中,陳曉慧(2010)所發展的歷史通識課程「歷史中的女性圖像」。該課程的主旨係藉由不同議題來重新發現歷史用女性的多樣面貌與風采,每週以不同議題來談論中國各時期的女性情境,著重在歷史長流中對於女性的觀點分析。課程中除了歷史知識的介紹外,也會介紹同學大量的相關資源,開拓學生自我探索的機會。

01 

圖 5 臺灣通識網之歷史中的女性圖像
註:「歷史中的女性圖像」,陳曉慧,2010,臺灣通識網課程資料庫。上網日期:2014年1月8日,檢自:http://get.aca.ntu.edu.tw/getcdb/handle/getcdb/239027?tb=4

在相關史料資源方面,「國家型數位典藏計畫」中發展了大量中國從明清、日治、民初的數位檔案典藏,例如「流轉年華:臺灣女性檔案百年特展」(網址:http://herhistory.ith.sinica.edu.tw/Index.html)、「清領到日治時期臺灣女性相關檔案」(網址:http://archives.ith.sinica.edu.tw/node/4827)等,可結合到歷史課程中,成為授課使用的相關史料。

02 

圖 6 流轉年華:臺灣女性檔案百年特展
註:「流轉年華 - 臺灣女性檔案百年特展」,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1,上網日期:2014年1月8日,檢自:http://herhistory.ith.sinica.edu.tw/Index.html

檔案素養教學課程方面,本研究欲邀請國內唯一檔案學教學研究單位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的薛理桂教授進行合作,將所上課程之「檔案學導論」內容中,選擇適合檔案入門學習者的檔案定義、理論、編排描述等概念,融入歷史課程的教學內容中。並欲邀請在檔案機構工作的實務檔案館員加入本研究團隊,請檔案館員於課堂中教授檔案素養知識,而課後則是為學生進行神入歷史報告提供參考諮詢的服務。

(二) 課程規劃

本研究欲規劃一大學歷史通識課程「中國近代女性歷史」。本課程係以臺灣通識網的「歷史中的女性圖像」作為課程主軸,加入相關數位檔案典藏的資源介紹以及檔案素養的教學內容,時間為一學期共18週,符合大專院校一學期的平均週數。

課程內容比例安排上,歷史知識的授課為10週,含一週專題演講,主要在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進行教授;檔案素養的授課為5週,在第三階段進行教授;學生報告共3周,為每一階段最後一週進行,讓學生在課堂上表現自我學習完成的神入歷史報告成果。

本課程的課程大綱如表 3所示,分成三階段,每階段包含6週課程,共18週。每一階段開始前第一週課程會進行該階段的神入歷史報告主題說明、該階段所使用的共筆討論機制或檔案館員的參考諮詢支援,讓學生在該階段開始時便可開始進行神入歷史報告。同時每階段第一週課程也會進行學習動機調查問卷,以了解學生在每一階段學習動機的變化。而每一階段結束前最後一週則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分享神入歷史報告的成果。

表 3 歷史課程「中國近代女性歷史」課程大綱

教學階段 課程大綱
第一階段

1. 課程介紹

2. 歷史與性別

3. 中國女性地位

4. 清末:五四、外國思想下的女性

5. 民初:臺灣的童養媳

6. *第一階段報告

第二階段

7. 日治:日治時期的女性教育

8. 抗戰:受難者家屬女性的人生

9. 演講活動:女性研究者

10. 臺灣:原住民的婦女

11. 近代:女性文藝追尋之路

12. *第二階段報告

第三階段

13. **檔案學緒論

14. **檔案資源介紹

15. **檔案編排

16. **檔案描述

17. **檔案調閱使用

18. *第三階段報告

註:

* 學生進行神入歷史報告的課堂分享

** 檔案素養課程

二、神入歷史報告學習單

本研究將神入歷史教學法融入歷史課程中,以學習單的形式引導學生有效進行神入歷史報告。在神入歷史報告中,學生必須扮演穿越時空的記者,對歷史當代的事件進行採訪報導。報導內容採第三人稱敘述,必須涵括時代、地點、事件與史料引證。每一份神入歷史報告至少要引證小組人數以上的史料,若小組人數為2人,則必須引證2份以上;若小組人數為3人,則必須引證3份以上的史料。

神入歷史報告的主題每一階段依照授課進度有所不同,學生必須與小組成員討論,從限定主題中擇一進行報告。第一階段的主題以第四週的「清末:五四、外國思想下的女性」與第五週的「民初:臺灣的童養媳」為主;第二階段則是第七週的「日治:日治時期的女性教育」與第八週的「抗戰:受難者家屬女性的人生」為主;第三階段為第10週的「臺灣:原住民的婦女」與第11週的「近代:女性文藝追尋之路」為主。考量到促進學生主動探索與自由發揮的研究目的,在此並不限定學生報告的具體主題。即使不同組別的學生選擇以相同的史料進行神入歷史報告,也會因為詮釋方式的差異而有不同的觀點結果。藉此彼此報告結果的課堂分享,可促進學生彼此之間批判思考能力的提升。

三、史料批判學習單

為了確保學生能夠有效使用史料作為神入歷史報告的引證證據,本研究將修改Robyns (2001)設計的史料分析學習單(document analysis worksheet)製作史料批判學習單。學生在引證史料時必須回答史料批判學習單的內容,該學習單中含括考量史料來源權威性的外部批判,以及史料對於神入歷史報告有效性的內部批判兩種類型,各類型四個問題,總共八個問題。

表 4 史料批判學習單

外部批判

內部批判

  1. 史料是哪裡撰寫的?
  2. 史料是何時撰寫?
  3. 史料是為何撰寫的?
  4. 史料是由誰撰寫的?

5. 史料的真實與字面上的意義是什麼?

6. 史料中作者論點存有偏見嗎?

7. 史料作者結論的真實性要如何證實呢?

8. 需要其他的資料來輔助理解這份史料嗎?

四、神入歷史數位學習系統

本研究在歷史課程中輔以數位學習的教學方式,採用課程管理系統(Course Management System)中著名的開放原始碼系統Moodle為基礎(網址:http://moodle.tw/)。Moodle本身具備多項功能,本研究將利用Moodle的模組功能,調整成適合本研究的神入歷史數位學習系統。

本系統如圖 7涵括了帳戶模組、問卷調查模組、報告上傳模組、合作討論模組、報告共筆模組、史料批判模組、館員諮詢模組。帳戶模組可供教師、學生以對應的身分登入系統,教師可安排學生的分組成員;問卷調查模組可作為歷史領域與檔案領域的背景知識評量工具,以及學習動機的調查工具;檔案上傳模組可供第一階段無共筆機制中繳交神入歷史報告的管道;合作討論模組與報告共筆模組可供第二階段進行非同步合作共筆討論之用;不論是使用檔案上傳模組或檔案共筆模組繳交報告,學生都必須以神入歷史學習單的架構進行撰寫;史料批判模組則是要求學生在繳交報告時必須同時上傳史料證據,並填寫史料批判學習單;館員諮詢模組則是獨立一個非同步討論區,讓所有同學以非同步的形式對館員提出問題。

隨著實驗流程的進行,本系統的模組功能會依照各階段進行調整。其中第一階段無特別機制,僅要求學生以報告上傳模組與史料批判模組進行神入歷史報告;第二階段則關閉檔案上傳模組,改以合作討論模組與報告共筆模組的組合進行神入歷史報告的撰寫,學生一樣得透過史料批判模組上傳引證的史料並填寫史料批判學習單;第三階段開放館員諮詢模組,讓檔案館員在此提供檔案參考諮詢的服務,支援學生能更有效利用史料進行神入歷史報告。

image 

圖 7 神入歷史數位學習系統架構圖

註: * 第一階段開放,第二階段起關閉 / ** 第二階段起開放 / *** 第三階段起開放

五、學習動機問卷

本研究的學習動機問卷擬修改自劉政宏等人(2005)發展的國小學生學習動機問卷。該研究的問卷設計共32題,採李克特五點量表,由學生按其自身認知作答非常符合、符合、沒意見、不符合、非常不符合。該研究將學習動機界定為「引起並為學生自發從事課業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而將學習動機問卷則是區分為「價值」、「預期」與「情感」三個部分,各別檢定內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 α。價值成分涉及學生對課業學習之重要性與效用性認知,Cronbach α為0.88;預期成分涉及學生對課業學習能否成功的預期,Cronbach α為0.89;情感成分涉及學生對課業學習工作之正負面情感反應,Cronbach α為0.92。而且價值、預期、情感三成分之間無多元迴歸的關係,可見各成分皆有其重要性,故本研究採用此問卷作為本研究的研究工具。然而,該研究問卷設計為國小六年級階段的學生為對象,若要應用在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大學生身上,則還需要針對用詞上進行調整。

六、歷史與檔案領域知識測驗卷

為了解選修本研究之大學歷史通識課程學生的歷史領域與檔案領域背景知識,在實驗開始第一週前必須針對學生的領域知識進行前測。前測主要使用的工具是歷史與檔案領域知識測驗卷,用以檢驗學生課程開始之前所擁有的歷史領域與檔案領域背景知識。測驗卷的出題來源為本研究課程中的教學內容,採四選一選擇題的形式,歷史領域與檔案領域各10題。題目的擬定會交由授課教師與檔案館員協助,以確保題目具有專家效度。

七、資訊素養問卷

本研究對於學生之資訊素養調查將修改周苡靖等人(2004)發展的教師資訊素養問卷。該研究調查雲林縣北港鎮國民小學學童之資訊素養,問卷包含基本資料與國民小學學生資訊素養能力量表。後者為李克特四點量表,由受試者按其自身認知作答完全同意、部分同意、部分不同意、完全不同意。該研究之資訊素養包括發現問題的能力、尋求資訊的能力、檢索資訊的能力、使用資訊的能力、綜合資訊的能力、評估分享資訊的能力等六個向度,共31題。調查結果統計顯示Cronbach α內部一致性係數為0.93,顯示具有相當高的可信度。本研究會將此問卷轉換成適合大學生的用語之後再用來作為資訊素養的調查工具。

第五節 資料分析

本研究操弄之自變項為非同步共筆討論機制的有無、檔案素養教學與檔案館員參考諮詢支援的有無,欲觀察之依變項包括批判思考能力、史料引證的數量與正確性、非同步合作討論的知識建構層次以及學習動機,背景變項則是包括歷史領域、檔案領域之背景知識和資訊素養。以下說明各變項之間的分析方法。

一、質性資料編碼

本研究欲探討的變項中,批判思考能力、史料引證的正確性、非同步合作討論的知識建構層次係屬於質性資料。本研究欲採用評分與編碼的方式,將質性資料轉換成量化的數據。為了確保研究上的信度,本研究的評分與編碼一律以研究者和教師兩個人各自進行,再統計兩人分析結果之Kappa信度。當信度足夠時再進行下一步驟,否則必須修正評分準則或是討論編碼的歸類。

對於批判思考能力這個研究變項,本研究將擬定批判思考評分準則,請教師與研究者兩人同時針對神入歷史報告與史料批判學習單進行評分,評分面向包括史料引證的正確性、報告陳述的流暢性、史料引證推理的合理性三項,滿分10分。

對於史料引證正確性之研究變項,將依照史料批判學習單所規範之外部批判與內部批判共8個問題為主,請教師與研究者兩人同時針對學生引證史料之行為進行評分,滿分10分。必須注意的是,由於神入歷史報告與史料批判學習單係以小組為單位繳交,故評分結果將會對應到該組各成員學生身上。

對於知識建構層次的部份,本研究將採用Gunawardena等人(1997)發展之知識建構層次編碼表(Interaction Analysis Model),許多研究皆採用該編碼表作為線上討論之知識建構層次的分析工具。該編碼表如表 5所示,係將線上討論的層次分成六種,各別包括C1 資訊的分享與比較;C2 發現與探索參與者之間的不一致;C3 協商意涵與共同建構知識;C4 驗證與修正已存在的經驗與知識;C5 同意與運用新建構的知識;C6 其他不相關的事情。本研究將邀請教師與研究者共同合作為非同步合作討論區的內容進行編碼,再分析出各階段間各組知識建構層次的變化。

表 5 知識建構層次編碼表
編碼 階段 運作
C1 資訊的分享/比較 陳述觀察或意見;陳述同意參與者
C2 發現與探索參與者之間的不一致 辨識不一致的意見;詢問與回答問題以釐清不一致地情況
C3 協商意涵/共同建構知識 協商字辭的意涵;協商各種意見的相關重要性
C4 驗證與修正已存在的經驗與知識 驗證提出的新知識、認知架構、個人經驗與其他資源相對照
C5 同意/運用新建構的知識 總結一致的意見與陳述認知,以展現新的知識建構
C6 其他 討論跟知識建構不相關的事
Note: "Analysis of A Global Online Debat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teraction Analysis Model for Examining Social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in Computer Conferencing," Gunawardena, C. N., Lowe, C. A., & Anderson, T., 1997,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17(4), 397-431. doi:10.2190/7MQV-X9UJ-C7Q3-NRAG

二、量化統計分析

本研究將採用推論統計來驗證研究假設的有效性。批判思考能力、史料引證數量與正確性、學習動機將取第一階段、第二階段與第三階段每位學生的資料,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事後分析;非同步合作討論之知識建構層次係從第二階段才開始蒐集資料,故取第二階段與第三階段每位學生的知識建構層次分析結果,進行成對樣本t檢定。

再來加入背景變項進行分析。首先將歷史領域、檔案領域背景知識各別取其排名低到高的前三分之一人數,視為歷史領域低成就組與檔案領域低成就組,再各別分析其自變項對於依變項的影響;接著再將資訊素養排名由高到底取其前三分之一人數,視為資訊素養較高的學生,再分析其自變項對於依變項的影響。

第六節 實驗流程

綜合本章所述,本研究的實驗流程如圖 8所述,完整實驗時間為一學期。以下以週為單位敘述各週進行之流程:

  • 第1週 課程介紹:介紹本學期「中國近代女性歷史」之課程內容,並說明第一階段神入歷史報告的作法。最後再進行歷史領域與檔案領域知識測驗以及學習動機評量。
  • 第2週至第5週 歷史課程:各週主題為「歷史與性別」、「中國女性地位」、「清末:五四、外國思想下的女性」、「民初:臺灣的童養媳」。
  • 第6週 第一階段報告:讓學生進行第一階段神入歷史報告課堂分享。最後再進行第二階段神入歷史報告的說明,並進行第二次學習動機的問卷調查。
  • 第7週至第11週 歷史授課:各週主題為「日治:日治時期的女性教育」、「抗戰:受難者家屬女性的人生」、「演講活動:女性研究者」、「臺灣:原住民的婦女」、「近代:女性文藝追尋之路」。
  • 第12週 第二階段報告:讓學生進行第二階段神入歷史報告課堂分享。最後再進行第三階段神入歷史報告的說明,並進行第三次學習動機的問卷調查。
  • 第13週至第17週 檔案素養授課:各週主題為「檔案學緒論」、「檔案資源介紹」、「檔案編排」、「檔案描述」、「檔案調閱使用」。
  • 第18週 第三階段報告:讓學生進行第三階段神入歷史報告課堂分享。至此完成整個實驗流程。

image 

圖 8 實驗流程圖

第四章 預期困難、成效與未來發展

由於本研究仍在計畫草稿中,尚未開始正式進行。故此章將敘述本研究預期進行時會遭遇的困難、預期的成效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第一節 預期困難

本研究欲發展一以「中國近代女性歷史」為主題的大學歷史通識課程,以批判思考能力為核心,結合神入歷史教學法、非同步合作共筆討論以及檔案素養教學與檔案館員參考諮詢支援。本歷史課程進行實際執行時可能會遇到來自學生、教師與檔案館員三方面的困難。對於學生來說,由於我國傳統歷史教育仍以被動聽課為主,學生可能較難適應要求主動學習的神入歷史教學法;對於教師與檔案館員來說,在授課內容比例上需要經過雙方專家一番協調,不一定會按照本研究規劃的課程大綱進行。在協調時務必注意得以學生為重心,考量學生在進行神入歷史報告時所需要的歷史知識與檔案素養,而非單方面強調知識的重要性。而教師、學生與檔案館員可能皆對於非同步合作共筆討論這種數位學習的教學型態較不熟悉,研究者必須謹慎對教學方式有較為詳細的指導。

第二節 預期成效

一、對於學生的預期成效

對於學生來說,可預期本研究的歷史課程將會讓學生對於傳統的歷史課程有所改觀。神入歷史的教學方式可讓學生從被動聽課轉換為主動理解歷史,而擁有檔案素養的學生更加能夠使用一手史料來嘗試詮釋有別於其他人的獨特歷史觀點。特別是藉由神入歷史的報告活動,學生有機會撰寫出一般史實沒有撰寫的觀點,甚至顛覆大家視為常識的史實。這種翻轉史實的樂趣與歷史電玩遊戲(如三國誌)類似,相信學生可以在神入歷史報告中展現令人意外的研究成果。而主動學習的樂趣輔以有效的史料詮釋、分析與歸納,可養成學生終身學習的技能與態度,讓學生在面對未來任何事件時,都可以用客觀的角度評價事物,並大膽地提出假設。

二、對於歷史教師的預期成效

對於歷史教師來說,本研究結合非同步遠距數位學習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課後進行神入歷史報告的討論與撰寫,因此教師得以更有效地利用課堂時間進行授課。另一方面,本研究的非同步合作共筆討論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以及透過神入歷史報告來呈現自己對於授課內容的理解,因此教師有很多教會可以接收來自學生的回饋,藉此改進授課內容或授課的方式。而且學生所撰寫的神入歷史報告也能夠帶給教師不同觀點的刺激,讓多元想法豐富課程內涵。

三、對於檔案館員的預期成效

對於檔案館員來說,本研究鼓勵學生以檔案史料進行神入歷史教學活動,可讓檔案館資源開拓創新的應用途徑,有效利用檔案資源。在課堂中融合檔案素養教學與檔案館員參考諮詢服務的支援,也可提昇學生對於檔案素養的認識,加深檔案館員的重要性。而檔案館員在授課與參考諮詢服務的過程中,可以近距離傾聽一手史料的使用者──也就是這些學生們的需求與回饋,藉此可以確實瞭解檔案館典藏的改進方向,讓檔案服務更貼近使用者的需求。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

本研究發展一以批判思考能力為核心、結合神入歷史教學法、非同步合作共筆討論、檔案素養教學與檔案館員參考諮詢支援的大學歷史通識課程「中國近代女性歷史」,若研究結果能夠順利證實此課程能夠促進學生之學習成效的提昇,則未來可朝以下方向進行深入研究。

首先是課程方面,以麻省理工學院(MIT)為首所興起的開放課程(open courseware)風潮,讓全球各大學逐漸提供更多開放的教育資源。而英美等國的檔案素養較我國進步,數位檔案資源更是豐富。本研究以臺灣通識網的開放課程結合中國歷史的數位檔案典藏進行課程設計,未來可以嘗試結合西洋世界史與相對應的數位檔案資源,發展其他主題的歷史課程。

另一方面,在教學策略上,學生的內在認知也是值得研究的一環。像是學生在找尋史料時的資訊焦慮、整理史料時所陷入的資訊過載,後續研究可以試著以後設認知監控的教學策略,利用心智圖將學生進行報告的過程進行以結構化呈現,讓學生了解自己對於史料尋求與解讀上是否朝向課程要求的方向前進。

此外,歷史課程結合數位學習之後,也讓教學方式增加更多的可能性。例如可以分析學生引證的史料內容,設計機制輔助學生更有效找尋適合的檔案史料;或是藉由合作式數位標註共讀機制,讓學生可以一起在數位史料上進行標註、討論,以促進批判思考能力的提昇;也可以納入同儕互評機制,更加強調批判思考的機會。

本研究嘗試以「中國近代女性歷史」為主題發展的歷史課程只是一個雛型,希望藉由更多的嘗試與謹慎的評估,促進歷史教育的進步,也讓檔案資源能夠更深植人心。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英文文獻
    • Beyer, B. K., Phi Delta Kappa, & Educational Foundation. (1995). Critical thinking. Bloomington, Ind.: Phi Delta Kappa Educational Foundation.
    • Black, A. (2005). The Use of Asynchronous Discussion: Creating a Text of Talk. Contemporary Issues in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5(1), 5-24. Retrieved from http://editlib.org/p/5993
    • Brooks, S. (2008). Displaying historical empathy: What impact can a writing assignment have. Social Studies Research and Practice, 3(2), 130–146. Retrieved from http://www.socstrpr.org/files/Vol%203/Issue%202%20-%20Summer,%202008/Action%20Research/3.2.8.pdf
    • Cowan, B. R., Vigentini, L., & Jack, M. A. (2009).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Experience on Wiki Anxiety and Wiki Usability: An Online Study. In Proceedings of the 23rd British HCI Group Annual Conference on People and Computers: Celebrating People and Technology (pp. 175–183). Swinton, UK, UK: British Computer Society. Retrieved from http://dl.acm.org/citation.cfm?id=1671011.1671032
    • Cummings, R. E., & Barton, M. (2008). Wiki writing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Ann Arbor: Digital Culture Books, an imprint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and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Library.
    • Dickinson, A. K., Lee, P. J., & Rogers, P. J. (1984). Learning history. London; Exeter, NH: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 Dobbs, G. R. (2011). Archival Materials and the Teaching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Historical GIS. Journal for the Society of North Carolina Archivists, 9(1), 2-14.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ebscohost.com/login.aspx?direct=true&db=lih&AN=70270330&lang=zh-tw&site=ehost-live
    • Foster, S. J. (2001). Historical Empathy in Theory and Practice:Some Final thoughts. In O. L. Davis, E. A. Yeager, & S. J. Foster (Eds.), Historical empathy and perspective taking in the social studies.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 Guiller, J., Durndell, A., & Ross, A. (2008). Peer interaction and critical thinking: Face-to-face or online discussion?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8(2), 187-200. doi:10.1016/j.learninstruc.2007.03.001
    • Gunawardena, C. N., Lowe, C. A., & Anderson, T. (1997). Analysis of A Global Online Debat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teraction Analysis Model for Examining Social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in Computer Conferenc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17(4), 397-431. doi:10.2190/7MQV-X9UJ-C7Q3-NRAG
    • Hiltz, S. R. (1995). Teaching in a Virtual Classroo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1(2), 185-198. Retrieved from http://editlib.org/p/15158
    • Jensen, J. (2008). Developing historical empathy through debate: An action research study. Social Studies Research and Practice, 3(1), 55–66. Retrieved from http://www.socstrpr.org/files/Vol%203/Issue%201%20-%20Spring,%202008/Action%20Research/3.1.4.pdf
    • Michaelis, J. U. (1988). Social studies for children: a guide to basic instru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 Nimer, C. L., & Daines III, J. G. (2012). Teaching Undergraduates to Think Archivally. Journal of Archival Organization, 10(1), 4-44. doi:10.1080/15332748.2012.680418
    • Noveck, B. S. (2009). Wiki government how technology can make government better, democracy stronger, and citizens more powerful.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Retrieved from http://public.eblib.com/EBLPublic/PublicView.do?ptiID=472728
    • Paul, R. (2003). Defining critical thinking. Center for Critical Think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criticalthinking.org/University/defining.htm
    • Robyns, M. (2001). The Archivist as Educator: Integrat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into 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s Instruction. American Archivist, 64(2), 363-384. Retrieved from http://archivists.metapress.com/content/Q4742X2324J10457
    • Shemilt, D. (1984). Beauty and the philosopher: Empathy in history and classroom. In A. K. Dickinson, P. J. Lee, & P. J. Rogers (Eds.), Learning history. London; Exeter, NH: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 Thompson, D. (1984). Understanding the past: procedures and content. In A. K. Dickinson, P. J. Lee, & P. J. Rogers (Eds.), Learning history. London; Exeter, NH: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Retrieved from http://www.worldcat.org/title/learning-history/oclc/10591981&referer=brief_results
    • Yakel, E., & Torres, D. (2003). AI: Archival Intelligence and User Expertise. American Archivist, 66(1), 51-78. Retrieved from http://archivists.metapress.com/content/Q022H85PN51N5800
    (more...)

    為什麼會想建立「布丁布丁吃?」blog?

    布丁布丁吃布丁

    0 Comments

    為什麼會想建立「布丁布丁吃?」blog?

    最近因為種種緣故,有人來問我「布丁布丁吃?」blog經營的一些問題。但是因為我從來覺得我有在「經營」這個blog,看到問題時腦袋一片空白,完全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基於這個因緣,加上我最近又因為某些緣故所以不在這邊聊研究相關的東西,所以藉由這個機會,我就一邊整理這些問題的答案,一邊在這邊做個記錄。


    這個blog的念法是「布丁布丁吃什麼」

    大部分的讀者都不知道這個blog的念法,而直接稱之為「布丁布丁吃」。其實你們這樣念的時候也覺得很奇怪吧,為什麼「吃」後面沒有受詞,而是接一個疑問符號呢?這是因為我並沒有特定要吃「什麼」。

    一開始可能吃點「Aquarian Age 水瓶世紀」、吃點「ACG圖片」,接下來吃點「大學時的報告」、「研究所時的報告」,然後吃點「網管筆記」、「研究方法」,現在則是吃「論文進度報告」。

    接下來到底要吃什麼?我也不知道。就繼續讓他是一個問號,看到什麼就吃什麼吧。

     

    建立「布丁布丁吃?」的動機

    一開始是因為在大三時高錦雪老師的「讀者服務」期末報告寫了一篇「以部落格實作讀者服務工具初探──圖書館部落格運作實例分析」,於是我也跟著用用看blog這個服務。那個時間是2005年,第一篇文章是本blog的留言板,後來被我拿來改成右側那個訪客留言板用。

    建立「布丁布丁吃?」的理念其實受到毛慶禎老師的影響很深。毛老師不斷跟學生倡導網際網路自由、永久流傳的真理,不管有價值、沒價值的東西,只要在網路上公開讓人使用,總有一天會有人需要他。所以我建立了「布丁布丁吃?」,而且寫了許多一般人不會想看的文字,因為我也跟毛老師一樣,相信總有一天會有人需要這些「孩子」

    也許你會覺得這個理由看起來蠻冠冕堂皇的,但換個角度來說,其實也不過是亂無章法地把一些資訊投入網際網路而已。也因此,我並不會覺得這是什麼特別的想法。這種作法網路上大家都在做,我許多的知識也都是從網路上搜尋而來,而我也只是遵循那些我獲益的方式,而將這種精神繼續延續下去而已。

    因為這個blog並沒有特定主題或方向,所以我甚至覺得訂閱這個blog也不見得會得到你想要的資訊。比起特地去分析這個blog整體在做些什麼,不如從中找到一兩篇你感興趣、你需要的資料,然後開心地拿去用,有空的話也打幾個字鼓勵一下,我才覺得這是「布丁布丁吃?」的真正用法。

    簡單來說,使用「布丁布丁吃?」的最佳途徑,我認為是透過搜尋引擎找到你想要的資料,然後就那一篇資料能夠對你有幫助,這樣就夠了。

    題外話:毛老師與網路標準

    題外話,雖然離開輔大很久了,但毛老師講起網路精神時神采奕奕的樣子還是令我印象深刻,他真的是位非常有趣的老師。不過我必須說明一下,毛老師應該會非常厭惡打開這個blog,因為它擁有我許多基於個人而作的非標準、高門檻功能,而這對撥接速度、舊版本網路瀏覽器來說是非常難以閱讀的。

    如果你也是有「為什麼每次打開布丁的blog,瀏覽器就像是要當掉一樣」的困擾,那我除了希望你趕快捨棄IE改用FirefoxChrome之外,也建議你改用手機版介面來讀取,速度會快很多。感謝Google團隊為Blogger添增的這個功能,我真的覺得他超棒的。


    小結

    建立跟動機差不多在這篇講完了,雖然很短,但這也是因為建立一個blog並不困難,一個簡單的想法就可以去做、去實行,然後繼續幫網際網路堆積垃圾文字

    預定下一問:建立「布丁布丁吃?」的過程中有什麼轉變嗎?是什麼造成這樣的轉變?

    (more...)

    已經是計畫書口試的季節了

    布丁布丁吃布丁

    已經是計畫書口試的季節了

    image

    前言:該回來Blogger了

    由於最近習慣把閒聊都移到Plurk上,所以很少在Blog這邊寫些閒聊的話。儘管我在Blogger右方裝了Plurk的插件,但總覺得一句話、一句話凌亂的記錄,還是很難看出個整體脈絡。這樣下次,似乎離「布丁的研究之路」會「越來越遠」了呢。

    那麼就來回顧一下最近所上的熱門話題:「計畫書口試」吧。

    計畫書的問候

    如果說政大圖檔所碩二學生有固定的打招呼方式,那麼「你計畫書寫到第幾章了?」「可以提口試嗎?什麼時候要提?」一定可以列入熱門排行榜當中。

    政大圖檔所是兩段式論文:第一階段是計畫書口試,在這裡為你的研究計畫進行把關;第二階段是畢業論文口試,則是針對你的研究結果進行檢查。而這兩個階段必須間隔6個月。由於我們每一學期是從8/1開始計算,扣掉論文還要修改的時間,往前推算六個月,大概是12月底之前需要完成計畫書口試。

    在目前已經接近11月底的現在,我們班大概已經有三分之一的同學已經完成了計畫書口試。

    P1010638

    昨天我幫同學口試做記錄,準備佈置口試會場就像是宴會一樣,有蛋糕、水果、茶、咖啡,其實還蠻有趣的。看著同學緊張又期待的表情,聽著口委老師們的建議與討論,會後我們也繼續討論著論文修改的方向,發現她的論文可以越來越有使用價值,一切都是這麼地有趣。

    沒意外的話,我應該會延畢

    雖然我的計畫書口試時間排定在12/3(三),但照這種情況跟進度看下來,沒意外的話應該會延畢。

    儘管這樣好像是在找藉口一樣,但從10月中旬才開始著手進行計畫書相關研究的我,遠遠比不上從8 9月暑假或是更早的同學們的速度。一學期11學分、努力擺脫計畫的糾纏、作法不明的題目,都再再地顯示著難以如期畢業的徵兆。

    但是,與其說是這些外在因素的影響,不如說這比較像是我個人的問題。我現在仍然在文獻探討,從一篇又一篇的文獻中,找出我所需要的理論與技術。以往在課堂上讀研究論文時帶有著莫名的排斥感,在現在找尋自己需要的資訊時,卻轉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喜悅。

    記得國小美術老師對我的評語是:「他開始之前的動作會花很多時間,但是動手開始做之後就會很快」,結果到了研究所,我還是帶有這種壞習慣。

    我每週會在Group Meeting時報告研究進度,但直到昨天才比較有具體的方向產生。仔細想想,這些在找資料、讀研究論文、思考研究內容的想法,其實也都很值得跟大家分享分享,所以之後可能會把自己讀得文獻跟心得也放到這邊來。

    所以,我的論文在做什麼?

    簡單來說:標註應用於閱讀策略上。然後再把這方法應用在數位圖書館上。

    標註是我們閱讀文獻時最密切的動作,像是用螢光筆畫重點、在側邊空白處寫下你的資料、對於應該分節分段的段落以「1、2、3」區分等都是標註的動作。

    很多教育文獻都在探討標註應用於學習上,但他只是個教學的工具。也有不少學者建議把標註應用於數位圖書館上,但是應用方法卻有待發揮。因此我的想法是利用能夠保存個人閱讀策略的標註,作為教導其他使用者閱讀策略的工具。

    除了詳細的作法仍有待文獻探討來證實之外,系統的建置、實驗的進行、數據的蒐集都得由我自己一手包辦,總覺得並不是一個發發問卷、做做訪談能夠輕鬆完成的工作。儘管如此,這樣子的研究做完之後,也能夠證實我有獨當一面的能力了吧。

    目前的文獻探討中,我已經從資工的資料探勘技術,讀到教育學的後設認知策略去,這才是真正的跨學門研究啊。(?)

    總而言之,就快樂地讀文獻,寫計畫書吧。

    (more...)

    論文進度報告(2010/7/24):從Model到View

    布丁布丁吃布丁

    論文進度報告(2010/7/24):從Model到View

    image

    上週末終於把Model的部份寫完了,也就是說,PHP的部份告一段落,而接下來要進入JavaScript的部份。進度的概況大概就是完成上面那張圖中的右下角部分,而其他都還要繼續做。

    類別 應完成 已完成 已完成百分比 程式語言
    Model 100 100 100% PHP
    View 73 0 0% JavaScript
    Controller 9 0 0% PHP
    總計 182 100 54.9%  

    以程式數量來看進度的話,就是上面的表格。大概完成了一半,現在進入下半場:JavaScript。


    Model完結之傷感

    回顧一個月多前開始撰寫PHP的部分時,需要熟悉PHP物件導向、CodeIgniter、撰寫PHPDoc、單元測試的開發方法,讓我摸索了好一段時間。到現在Model完成了,單元測試也十分稱職地完成了他的工作,現在又要暫時把它擱在一旁,是覺得有點捨不得。

    我在撰寫Model時,實際上撰寫的檔案數量為141個,細表如下:

    類別 數量
    Libriaries 107
    Extension Libraries 4
    Languages 1
    Helpers 3
    Unit Test 24
    Views 2
    總數 141

    在開發過程中有不少重新思考UML架構的時候。如果繪製UML時能夠熟悉CI跟PHP的話,也許那時系統分析的數量會更為準確也說不定。

    image

    同時,這些程式全部通過單元測試。單元測試共34頁、456項測試。這是程式品質的一種保證。

    而且我也把核心的工具整理成toolkit類別,包括Generic Object、Collection、Iterator等等,在未來開發PHP專案時又可以將之拿來使用,是非常寶貴的程式結晶。

    雖然是這樣說,但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什麼很令人亮眼的東西可以拿出來跟大家講。Meeting報告時看老師聽我講這些抽象的東西感覺像是有點無聊,我也沒有辦法orz

    要看到實際上可以用的程式,還要把View跟Controller組合起來才有可能。再怎樣也是急不得的。


    View開始之困惑:學習撰寫JavaScript

    說要完結Model、開始撰寫View之後,已經過了一個禮拜了。老實說,到現在我還是很困惑,我到底該怎麼辦才好?跟一個多月以前寫PHP一樣,JavaScript是一個我很熟悉的程式語言,但是我一直沒有很正式地去學習它。說到JavaScript,一般會想到表單驗證啦、jQuery動畫特效啦,但是我要寫的層次是比這些都還複雜很多,是要靠一個指令,帶出整個標註工具,並且要由純JavaScript來跟伺服器溝通、交換資料。這種在別人網頁上進行從無到有的架構,對我來說是從未經歷過的高難度境界。

    為了要將JavaScript嚴謹地架構起來,最近我開始學習更多相關技術:

    JSDoc

    JavaScript很自由,但是因為太過自由了,所以他的物件導向特性並不是很明確。JSDoc是類似JavaDoc的JavaScript專用程式註解格式,一個搭配JSDoc的JavaScript程式大概會長得如下列程式碼一樣:

    /**
    * 驗證是否為陣列
    * @param $obj
    * @return 驗證結果
    * @type boolean
    */
    jQuery.is_array = function ($obj)
    {
        return (typeof($obj) == 'object' && ($obj instanceof Array));
    };

    我們可以利用JSDoc來說明一個類別的繼承(@extends)、建構子(@constructor)、方法的參數(@param)、回傳資料(@return)與型態(@type)、所需類別(@requires)等等在程式中難以說明的特性,而使得我所使用的IDE:NetBeans可以正確地解讀複雜的JavaScirpt程式。

    image

    如果NetBeans能夠正確地解讀,那麼就能在撰寫程式時即時地提供說明與自動完成的功能。

    然而,JSDoc卻是一把雙面刃。由於JavaScript並不像PHP是在伺服器端執行,而是必須讓使用者下載到他的電腦才能執行。也就是說,JavaScript的註解撰寫越多,表示它的體積越大、越吃網路流量。為此,我還需要一種JavaScript的壓縮打包技術。

    Packer JavaScript en PHP

    常常使用複雜framework,如jQuery、jQuery UI的人,一定有碰觸過min打包版程式的經驗。研究JavaScript打包技術(Packer)的Dean Edwards已經將之發展到很成熟的地步,而且支援.NET、perl,以及PHP來使用。

    讓我們來看看打包到底能做到什麼程度:以下左圖是原始程式碼,總共13649位元組;右圖是打包壓縮的結果,只有5177位元組。壓縮到一半左右的大小,實在是很棒的成果。

    原始程式碼(13649) 打包壓縮結果(4691)
    image  image

    打包壓縮其實並不是什麼很神祕的技術,大致上可以分成普通壓縮與Base 64、是否縮短變數名稱等選項。普通壓縮中,他刪除了註解、多餘的空格、對齊(tab)、換行,並將程式撰寫簡化,以節省空間。除此之外,使用Base 62則能獲得更高壓縮率的作法,在edikud的blog中介紹了一些提高壓縮率的守則,但似乎是寫錯了,所以我更正之後說明如下:

    1. 區域變數名稱前加上_,像是function的參數。例如「obj」改寫成「_obj」。
    2. 全域變數名稱前加上$。例如「TYPE_ID」改成「$TYPE_ID」。
    3. 最後補充一項:程式每行結尾都要加上「;」。原本JavaScript會把沒有「;」的換行補上「;」作為宣告的結尾,但是打包之後,換行會被刪去,所以就必須在一開始撰寫時就養成良好習慣地加上「;」才行。

    至於測試方法則不是我關注的重點,所以就不特別去在意。

    搭配CodeIgniter的網頁快取功能,我就可以把打包壓縮過後的JavaScript以cache的方式保存起來,既能在程式有所更改時立即地轉換成打包格式,也不會重複進行打包動作導致系統資源浪費。

    QUnit:JavaScript的單元測試
    image

    為了養成撰寫程式時的良好習慣,即使是寫JavaScript,我也採用Unit Test單元測試的開發方法。Qunit是一個JavaScript的單元測試工具,用法也十分簡單,介紹網頁裡面已經把主要用法說明完畢。

    只是我並不喜歡原始QUnit的介面與功能,所以修改了不少版面、加入型態判斷、例外捕捉並顯示錯誤訊息等功能,建立一個屬於我自己好上手的QUnit工具。透過QUnit來偵錯,我發現我逐漸改變以往使用alert來偵錯的方式,QUnit不僅能詳細地回報錯誤細節,速度與效率快上許多,因此更方便於跨瀏覽器之間的測試。

    等待我把QUnit使用更熟悉之後,我會再把改良版的功能發佈出來跟大家共享。

    JSONP:跨網域AJAX技術

    以往在寫DSpace時,我是使用了很多AJAX技術,但那都是同一個網域底下的資料存取,而我的論文則是往更高的目標邁進:跨網域AJAX存取。

    JSONP是一個天才想出來的非正式方案。這是利用<script>標籤的src載入JavaScript可以讀取不同網域的JavaScript檔的特性,只要在src的網址中以GET方式輸入參數,然後伺服器則回應相對應的資料並以JSON的方式讓使用者端的瀏覽器去做callback回呼的動作,就能夠達到跨網域AJAX的境界。詳細的作法可以先看看Hpyer的介紹

    這個是很簡單的作法,但也是很危險的一種技術。因為參數以GET的方式傳遞,也就是說資料都會是以明碼來顯示,這就是一種容易被入侵的漏洞。對此我在思考利用公鑰私鑰的方式來為傳遞參數進行加密的作法,不過似乎是挺複雜的,我現在連基本的JavaScript物件導向都還沒熟悉呢。

    此外,JSONP是以GET方式傳遞參數,而CodeIgniter又剛好最討厭GET傳遞參數。調整CodeIgniter讓他能支援JSONP,讓我花了不少功夫。等我真的把它馴服了,我們再來談談CodeIgniter的調整方法吧。

    NetBeans對於JavaScript支援沒這麼強

    習慣NetBeans對於PHP的支援之後,改寫JavaScript時就會明顯地感覺到不方便。這個不方便其實比起什麼功能都沒有的筆記本,或是只有語法顏色標示的編輯器來說還是強的很多。NetBeans提供了方法的自動完成(搭配JSDoc就如上述效果般)、可能錯誤的提示、自動補完()、{}、[]等括弧。

    雖然不錯用,但跟PHP的支援比起來,少了兩個對我來說還蠻決定性的功能:

    1. 缺少變數名稱自動完成:也就是NetBeans無法取得JavaScript的變數前幾個字來猜出後面的字,這讓我寫function函數的時候就很不習慣,沒辦法快速帶出參數名稱。
    2. 方法自動完成的速度慢:要使用方法的自動完成,必須要在變數撰寫完畢之後加一個「.」以表示要使用方法時才會帶出來,但是選單速度非常慢,大概要等到1秒才完成,而且一旦自動完成輸入錯誤而想要回頭修改時,又必須要回到輸入「.」的情況才能再次帶出自動完成選單。非常地考驗耐心。

    因此我正在找尋是否有NetBeans的Plugins能夠補強這兩個缺點,不然其他都很完美了說。


    寫好系統只是興趣,並不代表研究順利

    身為一個社會科學領域(表面上是文科)的研究生,我很瞭解理工科那種想把系統做好就算是完成論文研究的作法在這邊是行不通的。社會科學的研究講求結果分析能力,在好的環境中分析好的結果,在壞的環境下也可以分析出壞的原因,換句話說,不管研究對象的環境是好是壞,研究都能夠進行。

    但是,其實我並不喜歡這種調調。並不是說這樣好或不好的問題,只是我個人看到問題擺在那邊,就會想要去動手解決,然後找出更好的方法之後,跟別人說明這些作法。就像我在這個Blog作的事情一樣,我的論文也是一樣的理念。

    所以我不是用別人寫好但我並不滿意的系統,而是自我挑戰作一個系統,不僅只是作,而是以對我來說前所未有的嚴謹態度來撰寫一個系統。基於毛老師的理論,我今天用這種方式撰寫系統,以後我也應該會繼續用這種嚴謹的態度面對未來的工作,而這也是我的自我期許之一。

    然而回到頭來,我很清楚這種想法至多仍只是能稱得上是一種興趣,而與研究進度無關。撰寫好系統,並不代表實驗能進行順利、問卷會設計、統計會分析,這些技術與知識都是不太相關的事情,而我則是抱著來一個我學一個的心態,一步一步慢慢地做完這個論文而已。

    有些人也許看著我三不五時刻著系統進度,就以為我論文快完成了,但事實上兩者是不太有相關。那為什麼我要花這麼多時間在做系統呢?我會回答說這是一種興趣,更直接一點,我依然在耍任性,就跟寫書的時候一樣。

    這種個性,真的是沒救啦。

    (more...)

    計畫書準備期間,每週Meeting報告投影片

    布丁布丁吃布丁

    計畫書準備期間,每週Meeting報告投影片

    image

    回頭看看,我大概是10月中才開始正式地準備計畫書,到目前大概一個月多了,到昨天meeting時陳老師才覺得可以開始撰寫計畫書。雖然老師都這樣說了,我還是覺得少了點東西,遲遲一直無法下筆(壞毛病)。想說乾脆來整理一下之前為計畫書而製作的投影片,不知道是否會有些較為具體的想法出現。

    一開始,我的論文題目是「數位圖書館閱讀標註知識萃取方法之研究」。到最後不僅變成「讀者閱讀標註知識萃取方法之研究與應用」,而內容也跟圖書館脫節了。究竟到底是怎麼演變的,以下就回顧看看吧。

    2008年11月6日 研究方向確認與計畫書撰寫

    當時我打算直接一次就把計畫書寫完,於是閱讀了標註應用於數位圖書館的相關文獻,規劃了一套數位圖書館上應該有的標註功能,結合協同過濾的方法,將適合讀者的標註推薦給讀者,以節省讀者自行標註的時間。

    老師跟學長的評語是「這樣讀者收到的標註,都是差不多興趣的標註,無法開闊眼界,這樣子不叫做『知識萃取』。」

    好個知識萃取!但這種概念太過抽象,當晚跟老師討論到半夜12點才離開(我們都是晚上6點開始meeting的),這之間我們交換了許多可行及不可行的想法。

    討論的結論是,我需要閱讀更多文獻,來看看大家認為標註中的「知識」到底是什麼。

    2008年11月13日 數位圖書館社會指引式段落推薦系統究

    在找尋文獻的時候,我發現有一些人在研究不同人的標註與標註之間重疊的情況,他們稱之為「標註共識(Annotation consensus)」,可用於指出文獻重點、萃取文獻重要知識。而這種大家意見相同、做同樣的事情的情形,有種專有名詞統稱為「社會指引支援(Social Navigation Support,簡稱SNS)」。而SNS常見應用於推薦之用,我也找了幾篇相關文獻來看看大家是怎麼用SNS的。

    最後的結論,就是將標註共識發展成段落推薦系統,並以社會指引支援的研究方法,來幫助數位圖書館提供資訊過濾、資源推薦的功能。

    陳老師的評語是:「要先有教學成效,再來評估使用行為。」而否定了這個提案。我與老師討論了一下教學與圖書館典藏傳播概念之矛盾之處,不過老師仍執意往教學成效發展。

    於是我的論文從一開始資工的自然語言分析,逐漸橫跨到了教育學的領域。

    2008年11月19日 研究方法論文報告進度回顧

    當天我們上的是研究方法課程,在楊老師的課表當中,我們這幾個碩二的學生負責報告自己的研究內容,以供學弟妹們參考。計畫書連一個字都還沒開始寫的我,還是把對於標註的了解、知識,以及跟陳老師討論的狀況,做了一個簡單的分享。儘管最後因為時間不足而沒有報告,不過這一個投影片還是簡單扼要地把之前的想法整理了一下。

    2008年11月20日 由學習理論看標註學習

    當時我先找尋了社會指引支援相關文獻,讀了讀發現大家著眼點不同,難以聚焦。接著想到之前提案中,有提到把大家的知識當同儕比較,於是又看了一下同儕比較教學法,但細節牽涉太多人與人的互動,系統難以實作。於是我又往更上層看下去,最後來看看認知心理學裡面的「後設認知」,以此找到了「閱讀策略」這個概念。

    如果說,標註能夠保存一個人的閱讀策略,那麼我把大家相同的閱讀策略取出來,作為教導其他人的依據,也可以成為一個有趣的教學系統。

    大概是因為談到教學成效的關係,陳老師很中意這種想法。只是詳細的閱讀策略,有待更多的文獻探討。使用標註來教學的文獻這麼多,應該可以讓我找到幾篇經典的吧?

    喔、對了,做完這份投影片的感想是,這版型有夠難用,不要用!連擺到Google文件上版型都會跑掉,實在是……

    2008年11月27日 研究進度之標註應用學習策略

    這份是昨天的報告。我找了一些使用標註策略來進行教學的文獻,其中一篇「教科書標註:一種對大學生有效果且省時的閱讀策略(Textbook Annotation: An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Study Strategy for College Students)」談到了較為具體的標註策略,以及評鑑用的查核表(checklist)。只是當時作者Simpson跟Nist是用口頭教學,評鑑的方式是由老師說明、學生配對彼此評鑑進行,如果能把這個流程以系統化方式進行,把大家的標註萃取成為評鑑的依據,那麼理論上也能夠提昇學習的成效——當然,我知道Simpson他們的研究重點中,「教師的說明跟引導」其實是決定標註策略成功的關鍵,單靠一個查核表,實際成效有限。而要怎麼把大家的標註轉換成評鑑的依據,我也只有想到幾個簡單的概念,實在是稱不上令人拍案叫絕的資料抽取方法(陳老師很愛這種創新的東西)。

    儘管有以上缺憾,陳老師也覺得可以開始進行撰寫計畫書了。最後一張投影片,我把這個教學過程跟數位圖書館的目的做了一些比較,強調了矛盾點與隱憂,老師意外地接受了不適合用於數位圖書館的事實,於是我的論文題目也改成了「讀者閱讀標註知識萃取方法之研究與應用」,變成一個教學策略研究,而跟數位圖書館脫勾。


    方法雖然有了,但實際上要如何撰寫,反而讓我感到困惑。不從熟悉的圖書館開始,我要怎麼去陳述我的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呢?

    我究竟是為什麼要寫這篇論文呢?

    我到底是不是圖書館學領域的人呢?

    算了,就當作我萬般全能,從圖書館、資料探勘到剛剛接觸不久的教育學領域都可以通吃,就這樣吧。

    (more...)

    你會看到代溝之下的眼淚

    布丁布丁吃布丁

    你會看到代溝之下的眼淚

    大家晚安,我是布丁......Zzz......

    ...喔,抱歉,今天太累了,才寫第一句就睡著了。

    好的, 接下來就來報告一下最近一個月的近況吧。


    首先是政大圖檔所那邊。

    經過這幾次的meeting,發現到陳老師的實驗室團隊有個有趣的現象。雖然我們有排好一個報告的表,每次meeting約有三到四人要做定期報告,報告研究進度或是最近看的論文。但是實際上呢,meeting的時候幾乎是每個人都排著要上去報告,排到最後沒講的會後還跟老師繼續討論,這種主動的氣氛我很喜歡,儘管有些學長的報告已經大大超出我的領域,聽也聽不懂就是XD

    我這個月主要是在作頂尖計畫要求的計畫網站,從一開始以為的簡單功能、簡單架構,到上個月會議中被所長要求的大幅度改動,做到今天下午會議裏面對於內容的種種要求,這變化實在是當初完全想像不到的事情。包括這件事情在內,今天學長報告的Dspace也讓那些老師不是很滿意,就此我想我可以歸納一些觀察的結論:文科的老師住種內容,理科老師注重系統操作。這是偏於極端的兩種著眼點,文科老師要求內容充實、畫面美觀;理科老師則是要先有邏輯性地完成整個系統,然後內容很快就可以放進去。我也不諱言的說,我的思考模式是屬於後者的,所以常常會犯了建了系統之後就射後不理的毛病。

    面對這種情況有什麼解決方法呢?系統分析裡面有種快速應用系統發展(rapi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RAD)的系統發展策略,這在製作網站的時候常常應用到。RAD的特色於從製作系統雛型開始,不斷地修改雛型,直到完成系統。對於不嚴謹、不確定的系統要求,以及急於看到成果的狀況下特別適用。

    應用到上述的狀況,我想我們接下來應該是會先照老師們的要求,一邊修改使用介面、一邊繼續研究metadata的處理吧。不過RAD最怕的就是需求超出雛型的範圍,因為需求通常是在雛型修改過程中一項一項被提出來,但如果後來提出的需求是這個雛形本來就做不到的事情,那事情就不得了了,這算是弱點之一吧,希望一切順利。

    為了能夠操作Dspace,我也要開始學Java了。買了一本學長推薦的「深入淺出Java程式設計」,然後希望能在一週內靠自修完成學習,加油加油。


    接下來是輔大這邊。

    上面提到在製作政大的計畫網站時,同時也在進行系友網站重新修訂以及新的系上網站建置,因為都是以Xoops為基礎下去做修改,所以不論是哪一邊在技術上的突破,都可以應用到另外一邊去。在此就順便講一下我Xoops修改的經驗分享。

    這段期間在技術上值得一提的應該是FCKeditor的使用,這是一個所見即得的編輯器,功能大幅度強過預設的Kovie,操作介面也比較友善。尤其是內建圖片上傳功能,省去掉原本由附件來上傳圖片的缺憾,這實在是很重要的元件。另外就是Word的格式去除功能,可以刪除Word的字型與樣式。

    我必須要強調的是,Word的版面編排其實跟網頁編排是不同的概念,Word是你螢幕上可看到、印出來在紙上大小上是固定的,但是網頁卻是有不同的瀏覽器、不同的畫面大小、不同的字形大小等等的限制,比起Word的排版,還要加上邏輯觀念,這樣才能呈現出「比較像網頁」的網頁,而不是「Word貼上來」的網頁。這也是我很多作業不用Word,而是用Dreamwaver來做的緣故,HTML本身就是個優秀的格式呈現語言,既小且便於使用,Word太被綁死在微軟的平台上,我不是很喜歡這樣。

    說歸說,對於那些對網頁沒概念的人來說,還是Word能直接貼上就成為網頁,這才比較符合他們的需求吧。FCKeditor直接貼上Word內容的時候,那是Word寫好的程式碼,複雜程度已經不是FCKeditor或任何人可以控制的了,還是得用Word改完之後,再複製貼上一次。結果最後還是被綁死在Word身上。

    另一個重點是,我對Xoops的樣板修改了解程度又更上一層,現在可以直接找Xoops的樣板,然後一口氣直接修改樣板本身,這樣子比原本另外設計網頁有更統一、更流利的呈現效果,我想我在新的系上網站會用這種方式來進行製作,但是對於接下來要接手的學弟來說,我越來越沒把握他可以看得懂我在幹麻了.....


    學業方面,老實說還蠻危險的。

    由於之前生病的緣故,通識跟體育就常常請假(沒請假的叫做翹課)。現在則是忙東忙西,熬夜起來精神不濟,就這樣子還是沒去上課。然後主科三科上課也大多都在做工作,這種本末倒置的行為也不是很好。下週要期中考,今天有兩個人都跟我說:「大四為什麼還要考四科?」我感到很無奈,可是還是不好好準備也不行啊。

    報告方面,系統分析的前段報告交上去了。老實說,我對內容不是很滿意,即使把排版樣式改過之後老師給予不錯的評價,但是我還是覺得像這樣子只是看缺什麼就填什麼的作法,並沒有把握到系統分析的精神。

    說到這裡我就想抱怨一下,天啊,老師幹麻不給我們一個像是工作單的東西,然後叫我們每個步驟都要做出類似的東西來就好了?拿了一堆範例出來,結果大家還是不知道要做什麼,好像什麼都可以作、可是做完又覺得缺了什麼,每個人都跟無頭蒼蠅一樣迷惑。

    後半部的部份就比較清楚了(大概),反正就是用文字跟語言來建構出整個系統嘛,UML的用法我還是聽不懂,不過像這種系統設計的部份,我們程式設計者是有足夠的自信的。

    然後是圖書館實習的參訪部份,我們參觀位於永安市場的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目前是由毛老師帶頭。這是一個非常大型的公共圖書館,很多地方都看得到大型圖書館能有的氣勢,包括親子區的設置、台灣資料特藏等等。平常看到的大型圖書館,多為大學圖書館或研究型的專門圖書館,而公共圖書館通常很小,所以那天算是大開眼界,但也可惜參訪時間頗為急迫,問的問題我也覺得沒能問得盡興,是為可惜之處。回到報告本身,參訪之後我們才發現老師也沒講說要怎麼報告,又是一個隨興的報告方式(苦笑)。

    這學期較有印象的課程還是在圖書史吧,現在在講的外國史,對我來說都還蠻新鮮的,只可惜我也不是很專心在上課就是,看到同學低頭在講義上專心抄筆記的樣子,自己還蠻心虛的。工作都做完的話,我也可以專心上課吧。


    然後來聊些休閒的東西。

    動畫方面,四月又是新番潮,讓人感到興趣的動畫也很多。

    比較受人注目的是魔法少女リリカルなのはStrikerS,承繼前兩期的強大人氣之後的第三期,開場就是大量的軍階世界觀導入,儘管這是蠻吸引人的劇情發展,但回想起來那個在路邊撿到ゆの而偶然獲得Rasing Heart變身的なのは已經蕩然無存了(笑)。

    另一部則是少年Sunday的大人氣漫畫ハヤテのごとく旋風管家改編動畫。因時間因素,原作中大量的捏她及吐槽被刪減,而加入了一些額外的捏她搞笑。作為一個戀愛搞笑故事,除了擁有大量捏她之外,我是覺得故事本身是很普通的,重點在於角色的個人魅力,黃金雙馬尾ツンデレ(傲嬌)13歲蘿莉的三千院凪、優秀萬能吐槽及被吐曹的女僕マリア、同時表現出男性帥氣與女性魅力的學生會長桂雛菊,都是很讓人心動的角色啊。

    其他的還有OP跟ED引起話題的らきすた幸運星、ヤミと帽子と本の旅人原班Staff的桃華月憚、黑暗中古世紀風格的Claymore獵魔戰記、黑道式搞笑戀愛的瀨戶の花嫁,值得推薦的好像不少啊。這週一因為要等人的關係提早到了教室,就心血來潮地借了投影機開始動畫放映,期中考之後有可能會繼續這樣玩下去喔XD

    Mabinogi的改版,精靈系統導入,讓公會多了很多沒見過的名字,玩法也多了更多變化。Final Hit的開放讓近戰帥氣度大幅提升,而我也是最近才開始用雙刀的。儘管Mabi改版後新增了很多東西,但是自己還是依然在踏著前人的步驟,用借來的大理石甲把風車練到了R1。最近則是太忙了沒時間玩,目前封印持續地五天。


    另一方面,沒什麼進展......

    總覺得什麼理由都沒有意義,反正就是自己太沒用、太懦弱。

    不想給她帶來困擾,可是好像做的事情都給她帶來困擾的感覺。

    不知不覺就開始找其他事情來麻痺自己......

    唉....


    好,近況報告就到此為止啦。

    有機會的話下次再見。

    (more...)

    論文進度報告(2010/8/15):糾結的JavaScript

    布丁布丁吃布丁

    論文進度報告(2010/8/15):糾結的JavaScript

    image

    由於一直想要有點進度再上來報告,但是儘管距離上次報告已經三週了,現在還是沒有什麼很具體的進度出現。

    老實說,JavaScript寫起來超乎預想之外的複雜。舉例來說,撰寫AJAX的程式時,要考慮到前端JavaScript、中介Controller、後端Model等多種程式的結合,程式與程式之間相依性非常高,其中一個環節出錯,都會導致整個動作失敗。而且還要考慮到各個環節中出錯時的訊息回報機制,因此非常地複雜。當然,在不熟悉AJAX的情況下總是會有許多過渡期,只是這段過渡期掙扎的比在使用CodeIgniter時還要久,就讓人有點焦急了。

    因此我想藉由這篇來整理一下目前到底做了些什麼事情,接下來到底還要做些什麼,依此來整理一下頭緒吧。

    熟悉JavaScript IDE:Aptana Studio

    image

    Aptana Studio是知名Java IDE Eclipse的一個插件,用來開發PHP、AJAX的網頁應用程式。而Aptana Studio也有獨立的IDE,只是就像是預先調整好Eclipse之後的客製版而已。Aptana並不像Dreamweaver那種所見即得編輯器,而是更注重於程式端的撰寫。

    前一次進度報告裡面我有提到NetBeans對於JavaScript的支援並不太好,相較之下,Aptana有幾點優勢:

    • 更聰明的自動完成:不僅僅是物件的方法可以自動完成,連變數名稱(會判斷全域/區域變數)都可以呼叫自動完成。我為了搭配Packer而將區域變數皆以「_」開頭,就讓這個自動完成非常地好用。而搭配JSDoc之後,功能更為強大。
    • 較為支援JSDoc:儘管Aptana使用了許多他自定的JSDoc標籤,而且要在註解寫到@時按Alt+J(因為我後來調整過,所以現在我忘了原本的快速鍵是哪個,但他就是得要按快速鍵才會叫出選單)。但是Aptana的確是比較能夠利用JSDoc來補完原本JavaScript難以辨識的物件導向特性,例如繼承(extends)

    其他的像是Outline(程式大綱)、錯誤提示等就還算普通,但也是不錯用的功能。只是他的搜尋跟取代實在是有點不太好用,太過複雜了。結果我要取代時都改貼到EmEditor去操作XD

    題外話,在研究Aptana時我發現到了Aptana Jaxer這個AJAX伺服器架構,這可說是非常前瞻性的開發方式,可以讓你在原有的JavaScript程式碼當中,撰寫控制伺服器端Server中資料的AJAX程式,以簡化Client-Server之間的複雜性。這次我並沒有使用到Aptana Jaxer,但下次有機會開發AJAX專案的話,我會考慮由此著手。

    有興趣的人,可以來讀讀看「初探Jaxer」來入門喔。

    設計模式:觀察者模式

    image 

    (圖片來源:Wikipedia)

    觀察者模式 (Obersver Pattern)是經典的軟體設計模式當中的一種,他透過介面統一來讓觀察主題(Subject)與觀察者之間的相依性鬆綁,將通知的任務集中在觀察主題中,而各觀察者自行到主題去訂閱,而通知之後行為也仍讓各觀察者自行決定。

    在JavaScript這種大量依賴事件(Event),且通常是非線性、動態的執行環境中非常地適合使用觀察者模式。JavaScript是使用「EventDispatcher(事件派遣者)」來做為觀察主題,而觀察者通常是輸入function,稱之為「監聽者(Listener)」,這是JavaScript程式語言的特色發展而成一種獨特觀察者模式。

    如果你用過JavaScript的addEventListener功能,其實你所用的就是觀察者模式的一種。例如你可以針對window(視窗)改變大小(resize)的事件進行觀察,程式碼通常如下:

    window.addEventListener('resize', function (event) {
        //當視窗大小改變時,做一些動作...
    });

    當學會觀察者模式的作法時,這簡直是JavaScript的神兵利器,許多功能都可以利用觀察者模式來實作。其中,我想到最有趣的功能是語系檔的觀察者模式。

    在傳統系統開發中,語系檔通常只是供其他UI(User Interface,使用介面)元件讀取。如果語系檔有所變更時,就要在讓全部UI再來做一次讀取的動作。而這個讀取的動作通常是跟UI的初始化動作綁在一起,也就是要讓整個網頁重新讀取,才能達到語系變更的功能。

    利用觀察者模式改良語系檔的話,就是把語系檔當做訂閱主題、讓各個UI的語系設置動作作為觀察者。當語系檔有所變更時,則通知各個UI的語系設置動作,以達到即時的語系變更效果。

    舉例來說,在尚未讀取語系檔之前,UI會以各自的預設語系來呈現,如下圖:

    image

    再讀取語系檔的內容之後,語系檔就會通知各UI來更新語系,於是就能呈現語系檔中的中文字句,如下圖:

    image

    諸如此類的應用還可以用於AJAX接收資料的通知、Data Collection資料變更的通知等等,非常地好用,可以在未來難以預知的變化中提供多種組合的可能性。

    觀察者模式可說是我在學習JavaScript中最大的收穫了。

    研究Android手機版本

    如果問我開發網頁程式最大的魅力在哪裡,我想應該就是HTML、JavaScript那種跨平台都可以執行的泛用性吧。

    JavaScript比起Adobe Flash、Microsoft SilverLight更為泛用,甚至各平台許多的Widget也使用了JavaScript作為開發語言。而在現在的智慧型手機如Apple的iPhone、Google的Android (微軟的Windows Mobile 6以下請排除在外,WM真的是沒救了)也總算是支援較完整的JavaSript功能,也就是說,理論上我可以寫一個網頁程式,讓他同時在桌上型電腦跟手機、平板電腦上都可以正常地運作。

    image

    上圖是Android SDK中提供的Android模擬器功能,跑的是Android 2.1版本。眼尖的讀者應該可以發現到,這跟上面圖片中讀取的其實是同一個網頁,而他們的UI也幾乎是一模一樣。這就是我想要達到的效果。

    由於我比較喜歡開放原始碼的Android,所以在研究手機網頁時,我是以Android為主,而不是iPhone。安裝Android SDK時著實讓我花了點功夫,最後是參考Android 模擬器安裝 (Install Android Emulator)來完成的。在之後的測試中,一開始我安裝最新的Android 2.2,但是速度不知為何很慢,於是我又測試了幾個版本,目前是使用Android 2.1在做測試平台。

    image

    我也試著去找了iPhone的測試平台來安裝,免費的只有找MobiOne,但是他的瀏覽器模擬並不是很正確,系統偵測的數字會受到外在環境影響,實在是很難在這上面開發,故放棄。

    開發手機網頁的困難

    然而在手機上開發網頁卻是需要注意到許多事情。以下是兩個主要碰到的問題:

    找不到手機縮放的Sweet Spot

    現在有許多鑽研手機網頁程式開發的方法,但大多數網頁所指的「手機(phone、mobile device)」指得都是Apple iPhone,例如Web Development For The iPhone。儘管大部分的功能在Android瀏覽器也是一樣的效果,但是像是viewport(瀏覽畫面縮放)的判斷,只有在較新的版本(似乎是Android 2.1)以上才有支援,Android 1.6並沒有支援,viewport。這種微妙的差異讓開發時遇到了不少困難。

    Eric Shangkuan發表了一篇寫作Mobile Web App的準備來討論Viewport的注意事項。大部分的手機網頁開發都是將Viewport網頁縮放鎖死,不允許使用者在手機上放大縮小。而各種framework如jQTouchSencha也都是如此。

    image

    圖片來源:jQTouch Preivew

    舉例來說,這是jQTouch的網頁介面。在這種狀態中,使用者是不能夠縮放畫面大小。雖然實際上也的確是不需要縮放,但這是在把網頁當做純應用程式功能時才能使用。如果你的網頁是文字與應用程式功能混雜的話,那麼就會有些問題。(像是我的標註工具)

    image

    圖片來源:37singals

    Micah在Device-scale user interface elements in iOS Mobile Safari中討論到了功能元素與手機縮放尺寸的影響。一開始讀取網頁時,手機瀏覽器會將尺寸縮放到能夠看到整個網頁寬度的大小,於是你會發現到功能按鈕就會小到讓手指很難按得到。

    image

    圖片來源:37singals

    可是當你把手機畫面放大時,卻又發現這按鈕大到一種礙眼的程度。

    image

    圖片來源:37singals

    這樣子的大小才是一個理想的尺寸(sweet spot)。

    因此Micah提出了一個偵測尺寸縮放、並偵測現在尺寸、然後利用CSS3的「webkit-transform: scale()」來調整元素尺寸的解決方案。很遺憾的是,這似乎只能用在iPhone上。儘管我花了很多時間改良讓他能用在Android,但是實際上並不偵測到真正的縮放尺寸。

    於是我放棄了,還是鎖死viewport,讓使用者乖乖用固定尺寸瀏覽網頁吧。

    事後我發現到原來scale的資料可以從touch事件偵測中來取得,在JavaScript Touch and Gesture Events iPhone and Android這篇有較為詳細的介紹。下次有要研究手機網頁開發時再來研究吧。

    捨棄只能在手機跟Google Chrome執行的手機網頁Framework

    image

    就如上面提過的,jQTouchSencha都是專門為了手機網頁開發的Framework,其中Sencha則是結合jQTouch、Ext JS等知名JavaScript Framework的一個集大成的Framework。

    他們都使用到大量的JavaScript跟CSS3,在iPhone跟Android上也都能正常運作,也可以在Google Chrome上顯示,而且非常地適合手指操作(Finger Friendly),而我也非常喜歡這種UI。

    image

    但很遺憾的是,在Firefox甚至IE當中,他們都無法正常地運作。也就是說,用Sencha或jQTouch所撰寫的網頁,幾乎就只能在手機或Google Chrome上才能開啟。

    這是讓我難以接受的限制,於是最後就捨棄他們不用。只有在設計UI時,才會開啟來參考他的外觀而已。

    持續改良中的單元測試

    image

    由於之前要嘗試各種技術,雖然一直是使用QUnit來建立測試頁面,但那些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單元測試」。由於AJAX是非同步的執行方式,這讓單元測試沒辦法很單純第一次做完,當然也就不知道該做的測試到底什麼時候會完成、是否成功。所以我改良了QUnit,加入預測測試數量的功能,以便更能準確地掌握到該測試的完成度。

    現在單元測試也大量地使用了setTimeout來做出自動操作的功能。也許這跟實際上用手操控滑鼠來操作還是有點不太一樣,但勉強算是堪用。

    此外,也不斷地調整CodeIgniter的Controller跟View架構,讓它更適合開發AJAX環境。

    之後還會做一個統一計算單元測試的頁面,就如當初在CodeIgniter裡面做的一樣。這就稍晚再來進行吧。

    專案進度整理

    類別 應完成 已完成 已完成百分比 程式語言
    Model 100 100 100% PHP
    View 73 4 5.4% JavaScript
    Controller 9 0 0% PHP
    總計 182 104 57.1%  

    進度與上次報告來說幾乎沒有差多少,但是實際上卻已經寫了快40支程式。然而到目前為止都還是像準備作業一樣,還沒有正式進入實際開發的階段,所以感覺上根本沒有做多少事情。

    image

    目前可能是比較接近系統核心的,應該只有Selection_manager而已。就是實作了選取區域的功能。

    image

    KALS Wiki上面寫著原本預定的8/23要完成……連我自己都覺得不太可能了。還是到那一天再來看看吧。

    結語

    為了開發手機版介面,我跟實驗室借來了HTC Hero。使用之後果然發現到很多在電腦上用滑鼠操控無法得到的落差,使我改進了不少UI設計。(此外,Hero真好玩,Android真是不錯用)

    現階段我仍在進行基礎的準備工作,目前正在撰寫跨網域檔案上傳的功能。檔案上傳很基本,但是加上一個跨網域的限制,就是很少見的技術。然而,對我正在做的標註工具來說,跨網域卻是基本的門檻而已。

    因為要做的事情還是很多,多到難以看到完成的終點,所以最近多少有點喪失動力、甚為消極。

    於是每天就在陌生的技術中,不斷地挑戰未知的領域,然後浮沈地掙扎吧。

    (more...)

    [圖資] 續‧政大圖檔所面試草稿

    布丁布丁吃布丁

    [圖資] 續‧政大圖檔所面試草稿

    先來說說昨天測試面試的感想:

    1. 老師會注意你研究方面的能力,問題的問法感覺上也跟論文審查時候會出現的問題很像。不過除非老師很了解你的主題,不然也沒時間問這麼深啦。
    2. 遇到不會的問題一定會慌,我在熟人面前慌的話就會有小動作,當作開玩笑的暗示。不過在正式場合應該是還好啦,這玩笑開不起來。
    3. 服裝方面,我覺得我頭髮已經開始遮到眼睛,而且又是散散的頭,這樣子穿著襯衫、西裝褲,被鄭老師說:「很有學生的樣子」XD
    4. 第一次穿著鞋跟墊高的皮鞋站一個小時,腳真的很痠,這讓我越來越能體會到高跟鞋的辛苦。

    Q: 請簡短地自我介紹一下。

    A: (估計約3分鐘吧)

    • 我的名字叫做陳布丁,目前就讀輔仁大學圖書資訊系。
    • 專長是電腦程式設計,主要是在於網站資料庫的架設上,有許多實作的經驗,獨立學習能力也很強,並且習慣用電腦程式解決問題。(強調獨立學習以及用電腦程式解決問題)
    • 現在我正在進行國科會大專生專題參與計畫,研究名稱是「網路非同步互動引言機制之建置與學習」,這是在網路非同步教學環境中,我設計出來一種引言機制,提供學生與學生互動,分析其對主題延續性、深入性影響的研究。(重要訊息提前,並強調自我設計)
    • 在大學的時候,我參與林麗娟老師的國科會計畫團隊,歷經三個研究計畫,主要負責老師研究所需電腦方面的支援,包括伺服器架設與網站的撰寫。
    • 另外我也參與過李素貞老師的輔仁大學英文卓越教學計畫的英文導讀部份,負責的是網站重整與架設。
    • 我也擔任系上電腦助教李隆基助教的助理,輔助助教管理電腦教室的六十幾台電腦,並且維護夜間電腦教室的秩序。
    • 以上是我簡短的自我介紹。

    Q: 你說你的專長是電腦程式,可是本系在這方面恐怕難以給予你支援,可否請你說明一下你選擇本系的理由。

    A:

    • 在剛剛的自介當中我提到我的專長是電腦程式,對我來說,電腦程式是一種幫助我解決問題的工具,但是我所欠缺的,卻是如何應用的能力。
    • 貴系的研究風氣在學術界中頗負盛名,我希望在貴系中學習、訓練我在圖書資訊理論上面的能力,輔以我在電腦程式方面的能力,發揮出更為廣泛、深入的應用,讓自己的知識能力更上一層樓。

    Q: 請說明一下你進入本系的研究計畫。

    A:

    • 我想探討現在學位論文當中引用Wikipedia維基百科的行為。
    • 維基百科,就如他的副標題:「自由的百科全書」一樣,具有容易近用、人人可編輯、維護資料的特色。然而也因為如此,維基百科在權威性上,一直備受爭議。
    • 然而在博碩士論文網中,卻可以找到七百多筆的學位論文,都有參考維基百科的內容。
    • 在學位論文如此嚴謹的審查過程中,是否意味著維基百科在學術地位上已經具有一定程度的認可。換個角度來看,維基百科這種以多人協力創作知識的運作模式,是否有著足夠權威性的參考價值。
    • 我計劃透過問卷與訪談的方式,了解這些學位論文的撰寫者對於引用維基百科的看法,並歸結出維基百科的優勢,作為未來在發展多人協力知識創作運作模式的參考。

    Q: 你要怎樣驗證你的資料正確性?

    A:

    • 我把這個研究的重點擺在使用者的觀點上
    • 收集學位論文在使用文獻時,為何要使用維基百科、使用維基百科會遇到什麼樣子的問題、對於權威性的考量看法
    • 透過整理及分析這些意見,來統合出一個結論

    Q: 這個研究計畫與你的專長似乎不太相關,你有什麼理由嗎?

    A:

    • 這是因為我時常碰觸電腦程式的資訊,對於網路上熱門的Web 2.0應用,也是我十分感興趣的主題。
    • 而維基百科在Web 2.0當中可說是一個典範,他以簡單的程式技術,發揮出無限可能的應用,這正是我嚮往、想要學習的目標。
    • 因此我以維基百科作為我研究計畫的對象,研究其相關的價值。

    Q: 你進入本系之後,想要研究的方向是?你認為本系可以提供你哪方面的支援?

    A:

    • 我想研究的部份,分成兩個方向。
    • 一個是繼續我在電腦資訊方面的深造,而貴系的陳志銘老師對於資料探勘及檢索的專業,希望可以給予我在資訊相關技術上的指導。
    • 另一個則是延續我的研究計畫,研究維基百科的使用情況。這部份牽涉到書目計量學的領域,而這正是貴系蔡明月老師的專長。
    • 以上便是我計畫未來的研究方向。

    Q: 你在上面提到了書目計量學,那請說說你對書目計量學的了解。

    A:

    • 書目計量學是一種分析和控制資訊傳輸過程的計量學
    • 有三大基本定律:布萊德福定律、洛卡定律及齊夫定律。
      • 布萊德福定律是書目計量學最重要且最原始的定律之一。
      • 洛卡定律是發表論文篇數與作者數總的關連。
      • 齊夫定律又稱為字詞分佈定律,齊夫發現字詞排名及出現順序與文獻字數的關係。

    Q: 同樣的,請說說你對資料探勘的了解。

    A:

    • 資料挖掘的定義是
      • 「從資料中提取出隱含的特別的,過去未知的,潛在有價值的信息」
      • 「一門從大量資料或者資料庫中提取有用信息的科學。」
    • 資料探勘可以分成四個領域:關聯法則、分類、分群、 序列
      • 「關聯法則」就是什麼物品與什麼物品相關
      • 「分類」分析客戶屬性
      • 「分群」條件相似歸類
      • 「序列」採取預防措施

    Q: 可否更詳細說明一下你的國科會計畫?

    A:

    • 這個研究的名稱是「網路非同度互動引言機制」。
    • 研究對象是以網路非同步討論區進行授課的課程,教師指定學生要在課後上網討論、蒐集資料,以完成期末的報告。
    • 而我在這個討論環境中,加入「引言機制」。這是一個可以幫助同學網路上討論時,明確地指出他是在對誰說話的一種溝通功能。
    • 我認為這種互動,可以滿足學生個人化互動的需求,就像我們討論的時候也是習慣面對面一樣。引言機制可以幫助討論主題的衍伸、持續,而達到更好的互動效果。
    • 目前研究完成資料蒐集,接著要進行資料分析的步驟。
    • 以上是我的國科會計畫的介紹。

    Q: 你是用什麼方法蒐集資料的?

    A: 量化的數據統計與質性的訪談

    Q: 現在這個計畫的進度到哪裡?

    A: 準備做資料分析

    Q: 你怎樣驗證你的研究?

    A: 以訪談的內容與討論區的記錄,做到方法的三角檢定,以驗證資料的正確性。

    Q: 請問你在這個計畫當中學習到了什麼?

    A:

    • 在文獻分析方面,我實際地運用在大學課程中教授的資料搜尋方法,包括實體期刊文獻與線上資料庫的使用。
    • 研究方法方面,我則是深深地感覺到自己能力的不足,尤其是在於引言機制的評鑑分析所需要用到的質性研究方法,我發覺難以讀書自修,因此目前我也在自己系上的研究所旁聽質性研究課程,將學習內容應用到正在進行的研究中。
    • 其他還有很多事情,以上這些是我認為值得一提的事情。

    Q: 說說看在這計劃當中,讓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A:

    • 主要是體會到研究能力之不足的部份。
    • 我常對於理論的組織感到困難,例如在撰寫文獻分析的時候,常常因為無法找齊足夠、充實的理論架構,而時常需要求助於老師們的指導。
    • 為解決的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我認為要更加充實自己的學識,另一方面,我需要更多的訓練。這也是我希望進入研究所深造的原因。

    Q: 請問你在林老師的國科會計劃當中學習到什麼?

    A:

    • 在林麗娟老師的國科會計畫團隊中,我對於老師進行學術研究嚴謹的態度與豐富的學識感到佩服。
    • 這個團隊中除了我之外,都是研究生的學長姐們。在與研究生的互動中,讓我對於研究所的學習方式有了一定的認識。
    • 這些因素讓我對於學術研究環境有所嚮往,所以希望進入貴系,繼續深造。

    Q: 請問卓越教學計畫是什麼?你這個計畫當中學習到什麼?

    A:

    • 卓越教學計畫是以教材上網作為輔助教學的方法。學生可以在這網站中閱讀教師指定的教材,並且提供學生撰寫筆記、心得的功能。
    • 卓越計畫的主體是一個原型網站,為了讓這網站符合李老師的授課內容,我的任務便是將網站解讀、與老師溝通分析老師的需求,再進行網站的重整與建置。
    • 這個計畫的原型網站是由外面專業公司設計的大型系統,在解讀的過程中讓我學習到不少程式上的技巧。而另一方面,由於李老師對於電腦並不是十分熟悉,為此我與老師花了很多時間在溝通上,藉此培養我在實務溝通的能力。
    • 以上便是我在卓越教學計畫中的概況。

    Q: 請問你在擔任助教助理管理系上電腦教室的過程中學習到什麼?

    A:

    • 管理系上六十幾台電腦是相當難得的經驗。這與以往我只管好自己的兩三台電腦不同,大量管理電腦需要更多的技巧與耐心。
    • 在隆基助教的教導之下,我學習到不少電腦軟硬體方面的知識。對於基本的電腦維護、建置,我有著相當的自信。

    Q: 請說說看你在大學時候參與過的社團活動?

    A:

    • 我在大學的時候參與輔大圖資的圖書館服務隊。這是一個自願性質的團隊,任務是將偏遠國小機關的圖書館進行自動化的重整工作。我出隊過兩次,擔任過生活與資管的職位。
    • 另外我也參加輔大動漫電玩研習社,與動漫畫、電玩的同好們一起舉辦過不少活動,努力在校園中推廣動漫電玩的正面意義。

    Q: 請問你在參與圖書館服務隊的過程中學習到了什麼?

    A:

    • 圖書館服務隊的出隊經驗中,我深刻地將課堂所學的知識應用在於實務經驗中。
    • 此外,也學習到許多課本上難以傳授的實務技巧,對於圖書館員的工作有著更深一層的認識。
    • 我在圖書館服務隊中學習到的,主要就是這兩點。

    Q: 請問你所參加的動漫電玩研習社,對於你的學業有何幫助?

    A:

    • 動畫、漫畫、電玩在本質上算是一種藝術性創作,對我來說就跟書本一樣。
    • 當初大學選擇圖書資訊系的原因,便在於自己對於動漫畫資料整理上的喜好,才想要進入這個領域。
    • 此外,動漫畫的故事內容開拓了我在人生方面的見識,培養我對於藝術的美感。電玩更是我學習電腦程式的契機。
    • 這些都是動漫電玩對於我學業上的幫助。

    Q: 可否說說影響你最大的三位老師?他們是怎麼影響你的呢?

    A:

    • 第一位是現在擔任輔大圖資系系主任的林麗娟老師,我從大二開始便參與了老師的國科會計畫團隊,老師注重我在做中學習的過程,給予我許多發揮所長的機會。
    • 第二位是資深教師高錦雪老師,老師十分關心學生,並常講述她豐富的教學經驗,讓我對於學業及人生態度上有著相當大的影響。
    • 第三位是我的大學導師陳順德老師,老師以對於業界的豐富經驗,常常教導我在資訊實務上的新知,讓我在校園內所學跟得上外界的腳步。
    • 希望老師您可以成為第四位影響我最大的老師。(這是名言好句啊XD)

    Q: 貴系輔大圖資也有研究所,可否簡述你選擇本系而非輔大圖資研究所的理由?

    A:

    • 一方面是嚮往著政大在學術研究上的風氣,我們系上也有不少學長姐就讀貴系、學有所成。
    • 另一方面則是希望改變自己的跑道,將自己從電腦資訊的技巧轉移到應用的理論,以此期許自己能夠具備理論與實務上的能力,更加充實自我。
    • (可能會有人說:「明明輔大圖資也可以啊!」的這種話,因此我在回答上並不是以否定輔大圖資的價值,而是將重點放在自己希望到更好的環境中,以表示就讀的決心。)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