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book Annotation: An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Study Strategy for College Students
Textbook Annotation: An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Study Strategy for College Students
Simpson, M. L., & Nist, S. L. (1990). Textbook Annotation: An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Study Strategy for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Reading, 34(2), 122-29.
- 題名:教科書標註:一種對大學生有效果且省時的閱讀策略
- 資料來源:ProQuest資料庫 (感謝政大圖書館訂購,所以全文請大家自行尋找吧)
- PDF標註資料下載 (2008年11月25日)
摘要
這篇研究討論教科書標註的策略,檢查策略的成效與效率。發現用標註文件來訓練學生,隨著時間經過,可以使學生表現得更好。最後提出實際教學的建議,以應對不同類型的學生。
※註:原文中沒有直接提供摘要,此摘要來自於Textbook Annotation: An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Study Strategy for College Students. (ERIC,教育資源資訊中心)
大綱
- 文件標註研究的背景
- 標註的操作定義
- 四個研究問題
- 訓練流程
- 標註訓練
- 標註的成效更好
- 標註是一種積極的學習
- 實際教學的建議
- 中世紀僧侶症候群 (Medieval monk syndrome)
- 沒做事症候群 (The nothin' here syndrome)
- 停在故事中症候群 (The rest of the story syndrome)
- 給教師的提示
- 參考書目
感想
這一篇是由上一篇Recall of Descriptive Information: The Roles of Presentation Format, Annotation Strateg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的參考書目中找來的。有趣的是,儘管這一篇文獻更直接地講述標註策略(Annotation Strategy),但在Google Scholar裡面卻被擠到第三頁去,可以由此發現系統的缺失。
這份文獻先定義了標註的意義,舉了七個方法:
- 用自己的話,把摘要寫在文件邊欄
- 列舉多個概念 (例如,原因、影響、特色) 並組成特定的形式
- 把概念的例子寫在邊欄處,標註「EX」
- 以文字敘述圖表中的關鍵資訊
- 記下可能的考試問題
- 在覺得被搞混、迷惑的段落旁邊記下「?」問號標誌
- 選擇在關鍵文字或詞彙下劃底線
然後在學生能夠使用這七個基本的方法之後,再鼓勵發展他們自己的標註編碼系統。
這七個基本方法給我一個很具體的標註形象,跟之前閱讀的文獻比起來,能夠看到更清楚的系統雛型——儘管我還是不太喜歡讀書學習只是為了考試,但這篇擺明就是為了考試而開發的標註策略還是很有效的。
此外,這份研究以多年教授標註的經驗,整理了一份標註表現稽核表,用於提供學生能夠客觀地檢查自己的標註成果。稽核表中有14項,內容如下:
- 你的標註實在很完美!繼續這樣做吧!
- 你缺少了很多關鍵概念。回頭重讀吧!
- 你需要更專注在關鍵概念上,而不要鑽研細節。
- 你需要使用你自己的話——不要抄課本!
- 你需要簡化你的摘要——更簡短一些!
- 你的標註太多了!挑選重要的標註吧。
- 你的底線畫太多了!寫更多摘要在邊欄處吧。
- 你需要寫些具體範例。
- 你需要發展一套標註的整理組織的方法。
- 你需要在邊欄或是文字中列舉具體的特色、功能、線索、影響等等。
- 你忽略了圖片說明,標註一下吧。
- 你應該開發一些屬於你使用的符號。
- 請再標註這些章節或頁數。
- 請我(教師)儘快來幫你看看這章節跟你的標註。
最後這份文件提出了三種標註新手類型:中世紀僧侶症候群 (Medieval monk syndrome)、沒做事症候群 (The nothin' here syndrome)、停在故事中症候群 (The rest of the story syndrome),並介紹用公開討論、練習標註來改善這些情況。
儘管這一份文獻很詳細地介紹了實驗過程,但仍然沒辦法完整地表達出教學的過程,這讓沒有教學經驗的我來說事很難想像之後要怎麼進行實驗。
至少目前閱讀的文獻,應該已經足以支撐理論,接下來就可以來發展自己的標註應用於閱讀策略上了。
題外話,這份研究在最後給教師的建議中,把標註是學習的最終手段,而提醒學生其他的策略 (如:整理大綱、下註解、仔細閱讀)都會是多餘的。如果不是我誤解了內文的意思,那麼這話還真的說得蠻有自信的。
(more...)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