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call of Descriptive Information: The Roles of Presentation Format, Annotation Strateg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布丁布丁吃布丁

Recall of Descriptive Information: The Roles of Presentation Format, Annotation Strateg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mage

Moreland, J. L., Dansereau, D. F., & Chmielewski, T. L. (1997). Recall of Descriptive Information: The Roles of Presentation Format, Annotation Strateg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2(4), 521-533.

  • 標題:回憶敘述性資訊:呈現格式、標註策略與個別差異的角色
  • 原文連結:ScienceDirect
  • PDF標註資料檔案:Google Page Creator (2008年11月24日)

摘要

此研究將有助於理解的標註策略(使用劃線/框框、建立連結、問問題以及新增評論註解) ,應用到知識地圖(空間/語意的陣列)與傳統、線性的文件,來改進不同詞彙與理解能力的學習者的自由回憶分數。

研究也檢查兩種標註類型與建立的頻率在知識地圖、傳統文件兩種情境中的的效果。多重回歸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指出,兩種使用策略,包括問問題與建立連結的使用,能夠顯著地預測回憶分數。然而,劃底線(underlining)/框著片段(circling)、建立詳細摘要則無法預測回憶分數。

傳統文件的使用者使用劃底線/框框比較多,儘管知識地圖使用者則是比較擅長建立兩者想法之間的連結,而顯示出知識地圖可以加強標註策略,而使之更有創造力。這篇研究也檢查了詞彙能力、理解能力與自由回憶分數的相互關係。

大綱

  • 摘要
  • 前言
  • 標註文字
  • 知識地圖
  • 研究設計
  • 研究問題
  • 研究方法
    • 參與者
    • 教材
      • 訓練用地圖
      • 刺激教材
      • 個人差異
        • Delta閱讀詞彙測驗
        • 多重媒體理解系列(Multi-Media Comprehension Battery,MMCB)
    • 相依測驗(Dependent Measures)
      • 自由回憶
      • 標註頻率
    • 研究流程
  • 研究結果
    • 計分方式與預先分析
    • 重要分析
  • 討論
    • 標註與格式
    • 自由回憶
    • 個別差異
    • 結論跟涵義
  • 參考資源

感想

原本我想要找關於標註策略的範例而找到這一篇,可惜的是還是有點差別。

此研究使用了四種不同的標註策略,並一一引用先前研究對這些策略的研究。這四種策略個別為:

  1. 畫底線、框框:用以辨識、分開、群組文件中的觀念,用以在之後檢查、連結、提問
  2. 建立連結:連結文件中的資訊
  3. 建立註解:建立詳細敘述的註解(elaborations)
  4. 提問:對不太懂的資訊提出疑問

這些策略是可以用在我的研究理論上,但這真的合適用來作教學策略嗎?我想我還需要參考其他更詳細、更有根據的標註策略。

此外,作者最後用了統計的方式來計算實驗組、對照組在自由回憶分數、標註頻率、標註類型的相關性,其中利用的Delta閱讀詞彙測驗跟MMCB也許可以拿來使用。詳細的測驗方式可能還要再調查一下。

(more...)

一顆橘子

布丁布丁吃布丁

一顆橘子

2008-11-23-075

在過敏症狀快要持續一週的時候,我終於想要積極一點來解決這個問題。看了病、拿了藥、週末遂放任昏迷的精神睡死,買了維他命C跟水果來吃,希望病情能儘快好轉。

「一顆6元。」水果攤老闆將秤好的橘子交給我,我從包包裡掏出一個五元跟一個一元給老闆。

只見一旁的學弟笑笑的,我問他怎麼了,「只買一顆好奇怪喔」他這樣回答。

我才發覺,一個人買一個橘子,跟全家人買好幾顆橘子,就會有這種差別。


隨著實驗室的人越來越多,我想我的行為模式也逐漸改變中。

中午要吃飯的時候,不再是一個人趕在12點大家下課之前去悠閒地吃飯,而是等待大家下課,慢慢地一邊聊天一邊上山,然後在下午上課之前回到這邊來吃。

因為有趣味相同的人在,我也比較有對象可以聊天,而不是只是在網路上用鍵盤講話。

實驗室還是多一些人比較熱鬧,對吧?下次再買很多橘子,帶回來跟大家一起吃吧。

(more...)

已經是計畫書口試的季節了

布丁布丁吃布丁

已經是計畫書口試的季節了

image

前言:該回來Blogger了

由於最近習慣把閒聊都移到Plurk上,所以很少在Blog這邊寫些閒聊的話。儘管我在Blogger右方裝了Plurk的插件,但總覺得一句話、一句話凌亂的記錄,還是很難看出個整體脈絡。這樣下次,似乎離「布丁的研究之路」會「越來越遠」了呢。

那麼就來回顧一下最近所上的熱門話題:「計畫書口試」吧。

計畫書的問候

如果說政大圖檔所碩二學生有固定的打招呼方式,那麼「你計畫書寫到第幾章了?」「可以提口試嗎?什麼時候要提?」一定可以列入熱門排行榜當中。

政大圖檔所是兩段式論文:第一階段是計畫書口試,在這裡為你的研究計畫進行把關;第二階段是畢業論文口試,則是針對你的研究結果進行檢查。而這兩個階段必須間隔6個月。由於我們每一學期是從8/1開始計算,扣掉論文還要修改的時間,往前推算六個月,大概是12月底之前需要完成計畫書口試。

在目前已經接近11月底的現在,我們班大概已經有三分之一的同學已經完成了計畫書口試。

P1010638

昨天我幫同學口試做記錄,準備佈置口試會場就像是宴會一樣,有蛋糕、水果、茶、咖啡,其實還蠻有趣的。看著同學緊張又期待的表情,聽著口委老師們的建議與討論,會後我們也繼續討論著論文修改的方向,發現她的論文可以越來越有使用價值,一切都是這麼地有趣。

沒意外的話,我應該會延畢

雖然我的計畫書口試時間排定在12/3(三),但照這種情況跟進度看下來,沒意外的話應該會延畢。

儘管這樣好像是在找藉口一樣,但從10月中旬才開始著手進行計畫書相關研究的我,遠遠比不上從8 9月暑假或是更早的同學們的速度。一學期11學分、努力擺脫計畫的糾纏、作法不明的題目,都再再地顯示著難以如期畢業的徵兆。

但是,與其說是這些外在因素的影響,不如說這比較像是我個人的問題。我現在仍然在文獻探討,從一篇又一篇的文獻中,找出我所需要的理論與技術。以往在課堂上讀研究論文時帶有著莫名的排斥感,在現在找尋自己需要的資訊時,卻轉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喜悅。

記得國小美術老師對我的評語是:「他開始之前的動作會花很多時間,但是動手開始做之後就會很快」,結果到了研究所,我還是帶有這種壞習慣。

我每週會在Group Meeting時報告研究進度,但直到昨天才比較有具體的方向產生。仔細想想,這些在找資料、讀研究論文、思考研究內容的想法,其實也都很值得跟大家分享分享,所以之後可能會把自己讀得文獻跟心得也放到這邊來。

所以,我的論文在做什麼?

簡單來說:標註應用於閱讀策略上。然後再把這方法應用在數位圖書館上。

標註是我們閱讀文獻時最密切的動作,像是用螢光筆畫重點、在側邊空白處寫下你的資料、對於應該分節分段的段落以「1、2、3」區分等都是標註的動作。

很多教育文獻都在探討標註應用於學習上,但他只是個教學的工具。也有不少學者建議把標註應用於數位圖書館上,但是應用方法卻有待發揮。因此我的想法是利用能夠保存個人閱讀策略的標註,作為教導其他使用者閱讀策略的工具。

除了詳細的作法仍有待文獻探討來證實之外,系統的建置、實驗的進行、數據的蒐集都得由我自己一手包辦,總覺得並不是一個發發問卷、做做訪談能夠輕鬆完成的工作。儘管如此,這樣子的研究做完之後,也能夠證實我有獨當一面的能力了吧。

目前的文獻探討中,我已經從資工的資料探勘技術,讀到教育學的後設認知策略去,這才是真正的跨學門研究啊。(?)

總而言之,就快樂地讀文獻,寫計畫書吧。

(more...)

資料探勘與協同過濾推薦之研究與應用

布丁布丁吃布丁

資料探勘與協同過濾推薦之研究與應用

image

圖:演講投影片,協同過濾的舉例

11月6日,銘傳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的王豐緒老師受邀來政大圖檔所演講「資料探勘與協同過濾推薦之應用與研究」。王老師先從理論上去介紹協同過濾(collaborative filtering)的歷史淵源及其原理,再來介紹七個商業網站案例,激發聽眾對於協同過濾應用的靈感。

協同過濾是透過分析許多使用者的選擇與判斷,作為提供其他使用者推薦、預測的參考。利用電腦儲存與計算的能力,將「口碑效應」的過程自動化。協同過濾是假設「一群人在過去有相似的興趣,那麼在未來應該也會有相同的興趣跟喜好」,再利用資料檢索、資料探勘的技術來實作。王老師介紹的網路電子商務Amazon.com(http://www.amazon.com)也是在圖書資訊界具有相當有影響力的例子,Amazon.com利用消費者購買記錄、對書籍等物品評分等資訊,推薦合適的商品給消費者。

image

圖:Amazon.com的「Customers Who Bought This Item Also Bought (買了這項商品的顧客,也會買以下商品)」。

王老師除了介紹協同過濾的作法之外,還帶領我們在案例探討中,一一分析營造個人化系統所應該要有的要素:知識專業的展現、代理商角色功能、推薦依據之調整、以使用者行為進行推薦、拓展推薦範圍、利用社群作為網站本身的價值。

最後陳志銘老師也提出了協同過濾對於數位圖書館的重要性,建議我們可以利用讀者社群的知識來讓數位圖書館變得更好。國內不乏利用協同過濾推薦應用於圖書館的研究,我們圖書資訊的同學們也可融合對於資訊工程的技術與圖書館領域的知識,擴大協同過濾推薦的應用層面,讓數位圖書館與使用者社群相互合作,營造全新時代的圖書館!

(more...)

SFTP連線設定教學——以FileZilla Potable為例

布丁布丁吃布丁

SFTP連線設定教學——以FileZilla Potable為例

image

SSH(Secure SHell protocol)中類似FTP的服務,也就是SFTP(Secure File Transfer Protocol),可提供與FTP相同,但是更為安全的檔案傳輸服務。

以下可能有兩種理由,你會選擇使用SFTP而不使用FTP:

  1. 現在的Linux發行版,SFTP功能大部分是預設開啟的。而FTP伺服器則需要重新設定。
  2. SFTP能提供比FTP更高的安全性。關於SSH運作模式,可以參考鳥哥鳥哥的 Linux 私房菜 -- 遠端連線伺服器 Telnet/SSH/XDMCP/VNC/RSH

現在大部分的FTP Client端軟體也都具備SFTP的連線能力,使用方法也跟普通的FTP一樣。接著就讓我以自由軟體FIleZilla Portable為例子,介紹一下該怎麼連上SFTP。

  • FileZilla Portable (多國語系,包含繁體中文)
    以下教學是以2.2.32版為主,介面跟3.1.5版有很大的差異,但概念是一樣的。

新增SFTP站台

開啟FileZilla Portable之後,按左上角按鈕,「開啟站台管理員」。

image

按下「新站台」。

image

輸入站台名稱:「圖檔所網」(練習用)

image

右側依序輸入連線的訊息:

  • 主機名稱:(請去問網路管理員吧)
  • 伺服器型態:SFTP 使用SSH2
  • 登入型態:一般登入
  • 使用者:(請去問網路管理員吧)
  • 密碼:(請去問網路管理員吧)

然後再按下「連線

image

第一次連線時,會出現警告訊息,請按「」即可。

image

成功連線。

image

FileZilla介面說明與使用

畫面分成四個部份:

  1. 上方 連線狀態列:出現錯誤的時候,可以在這邊找到點提示。
  2. 左方 本機站台:就是你自己電腦裡面的檔案。上方是本機檔案的樹狀目錄,下方則是該目錄裡面的檔案。
  3. 右方 遠端站台:伺服器上的檔案。如果你需要檔案目錄樹的話,也可以打開「顯示 > 遠端樹狀目錄」。
  4. 下方 傳輸佇列:當檔案有上傳或下載的動作時,他會在下方列表顯示現在的傳輸狀態。

image

如果需要上傳檔案,請在本機檔案上按右鍵開啟選單,按下「上傳」。

image

如需要下載檔案,請在遠端站台的檔案上按右鍵,選擇「下載」。

image

如果要設定遠端站台檔案的權限,請在遠端站台的檔案上按右鍵,選擇「檔案屬性」,便可設定該檔案的權限。

clip_image018[4]

(more...)

Nielsen的10項優使性(Usability)原則

布丁布丁吃布丁

Nielsen的10項優使性(Usability)原則

Jakob Nielsen在2005年時提出了「Ten Usability Heuristics(10項優使性啟發)」,我因為報告之需,順便把翻譯好的資料貼在這邊。

1. 系統狀態可見性 Visibility of system status

透過在合理時間內的合適回饋,系統應該讓用戶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

2. 系統與真實世界的關聯性 Match between system and the real world

該系統應該以使用者熟悉的語言、文字、詞彙與概念來呈現,而不是使用系統導向。遵行現實世界的轉換,將可以讓資訊以自然與具有邏輯的方式呈現

3. 使用者的控制度與自由度 User control and freedom

使用者時常以嘗試錯誤來選擇系統功能,而且他們需要一個明顯的「離開系統」來離開使用者不需要的狀態。並且支援復原步驟與重複步驟。

4. 一致性和標準 Consistency and standards

使用者不應該猜測同一種動作是否使用不同的字彙、狀態或動作。還要考慮到瀏覽器的相容性。

5. 預防錯誤 Error prevention

這是比錯誤訊息還要親切的設計,預防是發生問題最先要考慮的事情。不管是移除容易出錯的的條件,或是讓使用者確認他們接下來要做的行動皆是。

6. 讓使用者去認識系統,而非去回顧 Recognition rather than recall

盡量減少使用者需要記憶的事情、行動以及可見的選項。使用者不應該記憶太多步驟。系統使用說明應該在適合的地方表現的顯眼且可輕易使用。

7. 靈活性與使用效率 Flexi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use

專家使用者通常可以使用加速器來提昇他們的使用速度,像是滿足沒有經驗與有經驗的使用者。允許使用者設定常做的動作。

8. 美術與簡化設計 Aesthetic and minimalist design

對話框不應該包含無關緊要或很少用到的訊息。對話框的每一個額外的部份都會相對地降低主要資訊的顯眼曾度。

9. 幫助用戶認識、偵錯並從錯誤中恢復 Help users recognize, diagnose, and recover from errors

錯誤訊息應該以敘述文字呈現,而不是錯誤代碼,並且精確地指出問題以及提出建設性的解決方案。

10. 幫助與說明文件 Help and documentation

即使是最好的系統也不能沒有說明文件,系統也需要提供幫助與說明文件。這類型的資訊應該很容易被找到,著重在使用者的工作上


※優使性Usability的用法是取自於「使用者最大:從優使性(Usability)出發的網站設計原則 (魏澤群,2005)」,我還蠻喜歡這個翻譯的。

(more...)

「如果大家會去,我就去。」的迷思

布丁布丁吃布丁

2 Comments

「如果大家會去,我就去。」的迷思

image

一旦講到辦活動要不要參加,這種不確定回答有如大家默認一樣地一定會出現。類似的回答還有:「我會去啊。但如果大家不去,我就不去了。」

這種回答方式往往會讓統計人數的主辦人感到困擾,因為「大家」實在是一個很難界定的範圍。因此我想把他當成一個數學問題來玩玩看吧。

背景敘述:

現在班上有10個人,代號為A、B、C到J。每一個人一開始都是不願意參加活動的。但是如果有N%的人表示願意參去活動的條件之下,才會表示願意參與。每個人意願的N都不同,本來就表明會去的人,他的N會是0%;怎樣也不會去的人,他的N是100%(因為他自己怎樣也不會答應),但這樣不合群有點讓人難堪,那就設為90%,代表除了他之外的人都願意要參與的話,他就會表示要去。

以下是這10個人的代號及表明參與活動的最低下限:

代號

表明參與活動的最低下限

A 0% (一定會去)
B 90% (9人)
C 60% (6人)
D 30%(3人)
E 50% (5人)
F 80%(8人)
G 30% (5人)
H 0% (一定會去)
I 60% (6人)
J 30% (3人)

問題一:請問最後會參與活動的有幾人?

答案:2人。

基本上會去的只有A跟H,其他人則都未達條件而不去。光看條件範圍來看,D、G、J都是30%接近很想去的範圍,到最後卻都不去了。這樣似乎有點可惜。

問題二:如果D還蠻想去的,於是表示要參與,那麼最後會參與活動的有幾人?

答案:10人,也就是全班都參加。

A、D、H都要去,共3人;那麼G跟J的30%條件達成也會去,現在5人;接著E的50%也會去,共6人;然後C跟I的60%也跟進了,共8人;F的80%也達到條件,共9人;最後一個的B,當然也只好表明參與,於是全部人都參加活動了!


這個簡單的數學問題,告訴我們一件事情:只要你明確地表示你的意見,那麼事情就可能會往你想要的地方推動。

如果D說著:「我會去啊,但如果大家不去(未達3人),那我就不去了。」那麼D到最後就不會參與活動。反之,如果D表示參加,那麼到最後就不只有3個人,而是真的全班都會參加。

總而言之,還是多多鼓勵大家參與活動吧。

(more...)